Afleveringen

  • 在人的任何年龄段,友谊都是重要且有意义的!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儿童和青春期的友谊~


    曾经有位妈妈咨询我说:“感觉自己 6 岁的儿子老是被其他孩子欺负,也有好几次是哭着回来的,于是就忠告孩子,既然老被欺负那就不要再跟他们玩了,可是孩子一转头好像又什么都忘记了,又会再次回到那个「朋友圈」。”


    妈妈即担心孩子会受伤,又担心不让孩子去玩的话,孩子也会不开心。究竟要怎么做比较好?

    就针对这件事情,其实关键还是在孩子身上。孩子在这个「朋友圈」里的情绪和感受是怎么样的?往往答案和父母的感受会很不同!很多时候孩子们之间闹些矛盾,都是能自己解决的,其实他们自己是喜欢呆在那个「朋友圈」里的,尽管父母可能有不同的意见。


    因为通常父母也并不清楚孩子们是为了什么起的争端,可能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孩子很伤心地掉眼泪,所以爱子心切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处于保护孩子的考虑,就可能会去阻止孩子继续与对方做朋友。


    那么我们今天首先来看看,孩子们之间的友谊究竟是怎么样的?


    通常上幼儿园的年龄,孩子有了第一个「朋友圈」,这个时候孩子之间的友谊相对很随意。但是随着孩子的共情能力以及共同的兴趣爱好,最初的友谊在逐渐发展。这个年龄的孩子通常很快就能结交朋友,但这种友谊也同样有点短暂。当然了,如果他们认为找到了特别好玩的且相处融洽的人,即使在这个年龄,也可以建立持久的友情。我的两位 13 岁和 15 岁的学生,他们俩就是从幼儿园开始成为好朋友,直到今天的「闺蜜」。


    儿童期孩子的朋友圈是,通过一起玩游戏和尝试一些社交的活动来进行的。当然孩子自己对交友也已经有一定的筛选,比如某个朋友上次撇下自己和别人玩了,又或者某个小朋友的一些行为违反了自己认知的一些社会道德类的标准,那么孩子通常会自己很快做出决定。


    小学生的友谊通常由孩子的自我动机来决定的,看这友情究竟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朋友就是「能和我一起玩我想玩的游戏」的那个人;他们的友情是当自己与别人发生纠纷问题的时候,朋友能支持自己,这点对于孩子来说会越来越重要。而且朋友之间的团结也越来越重要,孩子之间开始彼此支持,并保守秘密。


    再来就是解答: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和朋友们发生冲突,父母该如何应付?


    首先,肯定要给孩子自己去解决的机会,但是如果有必要的话,家长也需要给予一些支持,以防止孩子身体上受到伤害。独生子女的孩子通常缺少与人起冲突的经验,那就得先学习。让孩子们自己直接去讨论、谈判并和解


    当然如果这段友谊之间的氛围是不友好的、又或者是被嫉妒笼罩的话,那父母是需要关注的。比如关注孩子的感受和行为。


    今日互动


    如果你也担心孩子被欺负,看完今天的讨论,你会做什么调整吗?

  • 上一集我们提到了「把责任还给孩子」,那么如果孩子们的责任感不够,那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1- 如果你的孩子犯错了,又或者做了什么错误的决定时,请你放轻松


    a-我们之前也额外分享过 - 告别完美!在生活上,我们自己也会犯错,当然事后也经常会懊恼,所以就不要期待我们的孩子总是都能做对,都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因为这属于「过分的要求」。


    b-如果孩子粗心大意,如果孩子在学习时犯了错误,父母不要指责孩子,不要讽刺孩子,更不要借此来贬低自己孩子的价值。而更可取的是一起考虑「如何能把事情继续下去」,比如是学习的话,就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上,可以鼓励孩子独立处理这个事情,比如自己再复习知识点、看学习视频等,并做笔记记下任何出现的问题。


    c-再来额外分享下「完美主义的孩子,会更不知所措」。当一个孩子想要正确地做好所有事情,并借由成绩来获得认可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高估自己的情况,并想要通过自己的成绩表现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个时候孩子就可能会掩盖自己的「弱点」,并养成凡事都要「控制」的性格。


    当然有家长可能会说,孩子自己要求完美,凡事都在线不是很好吗?在一定限度内,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好事,它帮助孩子尽量少犯错误,并尽量做到最好。但是我见过太多成人,在成年后这却成为一个「黑洞」,无法放松下来真正享受生活,总是处在紧张的状态,对人对事都要控制。


    所以如果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完美主义,没有阻碍孩子的成长,利大于弊,那也不需要去干预。但是我却见过很多完美主义的孩子害怕写出错误的答案,而拖延迟迟不肯做作业的。如果是这样的情况,请家长先检查下自己是否也是完美主义者,平时是不是很看重成绩?家长要从自己先改变,并公开的和孩子做讨论,让孩子明白,「TA 不论是怎么样的状态下,都会被爱和接受,并不是只有在完美和有能力的时候。


    2-鼓励孩子思考,鼓励孩子谈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a-「小孩子别乱说话;你现在还不懂,等你长大就明白了…」反正种种之类的话吧,我是不提倡父母说的。我们只有鼓励孩子思考,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他们才会不局限地思考,并且学会负责任地思考和计划。这样他们也会在经过思考后,和家长来讨论自己的计划。

    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自信,并有自己的主见,包括了简单的穿衣打扮,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于朋友的甄别选择。


    b- 家里的事情也尽量能询问孩子的意见,不要觉得他们少小不更事。要知道我们的孩子越感到被尊重,他们的反抗就会越弱。


    c-给孩子足够的决策权利。这里想要了解更多的家长请参照我们的推文 29-42 集。


    3- 父母做好榜样,并给予一定的帮助


    a-有句玩笑话说,「小伙子挑媳妇,先要看看这丈母娘怎么样?」讲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如果孩子有承担责任的父母做榜样,那他们就自然会学会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


    b-你可能会发现,让孩子们和狗玩通常都比较乐意,但是你要说到遛狗、喂食、洗澡等,尽管一开始可能说好是孩子自己做,但是到最后恐怕孩子都会觉得很麻烦。


    但是成长和承担责任并不意味着一直都会很有趣,所以呀,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选一些不会占用特别长时间的日常工作,并事先和他们一起来讨论义务,并且达成共识: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如何完成。当然别忘了这活动是需要定期完成的,如果孩子不遵守约定,那么又会发生什么情况,这点也是需要事先讨论好的。


    c-我们给孩子提供帮助,有时候想要夸夸他们,但是父母要注意夸赞的方式哦,不当的赞美反倒会给孩子压力。比如你对青春期孩子说「你做得很好!」,孩子可能会反驳你说「我没觉得自己做得好,Emma 做得比我好…」,但是如果父母换成「你独立解决了这些问题,你的不放弃让我印象深刻。」


    今日互动


    这些要点对于父母来说,都是可以在家实现的。成事在人,所以请看看自家孩子在成长中,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吗?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或许你还在考虑,应该是要继续「妈宝」呢,还是要求他们独立。如果一直关注我们的朋友就不难猜到,我的答案是「在两者的中间适当程度,继续做这两件事情」。


    我们父母教养孩子时,肯定是奔着「孩子能在成年后对自己负责,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就像我们前一集介绍的那样,孩子在儿童期学会了很多的技能,也能独自开始应付许多日常挑战,但是,进入青春期后,由于他们还不具备预见行为背后的后果,所以他们的行为常常冲动而又草率。


    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在逐渐退出,并把自己承担责任的「任务」交给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危险,肯定还是需要加以干预,以确保孩子的安全。


    好比孩子小时候,你眼看着 TA 好奇地伸手摸向烧水壶,负责任的父母肯定不会视而不见;如果你的孩子整个暑假都在玩电子游戏,每天都搞到深夜,我想负责任的父母也不会坐视不理。

    青春期的孩子其实也会有些内心戏:一边呢,想要成长并变得独立,另一边呢由于不了解没经验,内心存在害怕。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远见,也没办法做到提前计划。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强烈的内部冲突:我既想要长大,却还不能够。所以他们也会出现情绪波动、迷茫和不安全感。


    但是我们的大方向肯定是:把更多的责任还给孩子,这样他们也会更自信


    我们的推文 29-42 集分享了「小小的我」这个话题,其实围绕的中心就是如何让自己对自己负责。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清楚明白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只能自己负责,自己独自管理,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设定目标,自己为之努力,并且通过行动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借此,孩子们还会培养自己「评估现在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的能力,并以此来评估自己每次做决定的现实风险。


    当然,我们说让孩子承担责任,说白了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很多父母会认为「没有我,我家孩子永远不会好好学!」当然,父母从儿童期陪伴而得来的经验,似乎在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孩子更容易学习,如果你的孩子习惯于仅在监督下取得成绩,那么他们对自己成事的信心就会降低,并且会越来越低。导致最后得出一个不正确的结论:「我的孩子如果没有我的监督、帮助,永远都没办法好好学习」


    我们说更多责任的时候,并不是让父母彻底从角色中消失。父母可以在尊重孩子意愿的情况下,继续和孩子根据作业问题找出正确答案,家长也可以趁机表扬自己孩子的学习意愿。但是关键是,家长要把这些学习习惯,慢慢的渗透在孩子的成长里,当放学后的学习习惯养成,再到学习方法的应用,最后到学习内容的巩固(这里如果有疑问的,也欢迎翻看我们之前分享的专题「作业指南」)。


    通过「对自己负责」是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也会看到明显的改变。十几岁的孩子,会感到自己能够有所作为,并且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体会设定目标并失败,再调整并享受成功的不放弃的成就感,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力量,我们也称之为「自我效能感」。当这种效能感越强,就会越感到稳定,有能力,有力量。反之,就会常常感到无助,不安全和被他人控制。


    所以,鉴于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也要理解他们的目前状况,并保持我们的耐心。

    尽管是青春期的孩子,还是会想要听到「父母关切的话语+父母的拥抱+帮助和关怀」,也不要觉得都是这么大的孩子了,而刻意维持成人的相处模式。


    今日互动


    家有青少年的,你们家有把更多的责任给到孩子吗?

  • 当我们在讨论界限的时候,很多家长反映说:这个度还是很难把握。所以,我想专门来和大家讨论下,究竟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你可能会发现,朋友 A 家的孩子,十几岁了吃完饭后,连碗都不端一下,而朋友 B 家的孩子,才四岁就已经能自己刷牙洗脸了。为什么孩子之间的差别会这么大呢?


    Karen Ruskin 博士说:「那些没有学会承担个人责任的孩子们,长大后可能会认为,世界将永远追随他们。」


    我们教导孩子们负责任,并不是为了自己偷懒,而是在向孩子们传授重要的生活技能,这是孩子未来独立生活的基础。如果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肚子饿的时候,只想着打电话跟父母抱怨,而不知道如何自己解决的话,我觉得这个所谓的「责任」就有些太晚了。


    所以,今天的儿童篇我们要讨论的是,儿童需要对哪些事情负责。


    1-鼓励孩子帮忙做家务。

    a-孩子们都是很喜欢帮助的。对他们来说,做家务并不是有压力的工作。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的孩子想要自己挂外套在衣架上,哪怕 TA 的个子还够不到架子,也请不要立刻回复孩子说:「你还太小了,够不到,我来帮你挂就好了」,又或者长辈们经常会说的:「现在这些事情都不需要你做,等你长大了再做」。

    听到好多年轻人的家长会抱怨说:「我的孩子为什么那么懒,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差。」原因其实呼之欲出,当孩子想做的时候,我们扑灭了他们的热情,当他们习惯了被帮助的状态,我们又抱怨孩子们的习惯,那时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纠正他们。

    以,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自己的衣服自己挂」,如果太矮了够不到,那么再一起想想办法看,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先让孩子从最简单的家务开始做,比如清空自己房间的垃圾桶,再到替全家倒垃圾。


    b-当然中途的过程是需要不断沟通和鼓励的。我知道,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很多能力的发展还不充分,这个时候请家长一定不要抱怨孩子,而是微笑着鼓励帮助孩子。

    千万别说「不用你帮忙洗完,洗得到处都是,还把衣服给弄湿了」,再或者「你每次洗得都不干净,我都得再洗一遍,你还是省省吧~」


    解铃还须系铃人!当我们大人抱怨自己的孩子,对于生活环境完全没有责任感的时候,请检讨下自己:你有没有和孩子们一起「团队合作」过?和孩子们度过这些看似很平常却极其宝贵的时间呢?这些家务的时间不亚于任何一门重要的补习班的课。


    请记住:只有我们不断鼓励孩子去提供自己的帮助,他们才会感觉到被需要,才会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环境视为是自己的,并能骄傲地照顾环境。


    2-让孩子自己完成任务。

    a-如果孩子说,「妈妈,我想吃苹果」。你通常会怎么做?是会去把苹果拿过来,然后洗干净,削皮切块,最后装入盘中端给孩子吗?这里我想请问下,你的孩子多大了?


    基本上 3 岁的孩子,就可以帮忙一起布置餐桌了,可以帮忙摆筷子盘子,4 岁的孩子会根据家里的固定人数,自己拿需要的餐具数量了,6 岁的孩子甚至都知道该放什么样的餐具搭配。


    所以,上面吃苹果的例子,可以告诉孩子苹果放在什么地方,并引导孩子如何清洗苹果,给孩子完成小任务的一些指导,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来分配责任。比如我家的小朋友,从爸爸身上学会了乱扔脏衣服,那我们现在就会在房间专门放一个脏衣篮,自己换下的脏衣服自己放进去,如果不放进去,就不会被清洗。慢慢地,孩子们自然就明白了。而且她们还从中发现了一个游戏,就是站在远处玩「投篮」。居然得出一个结论:轻而小的衣物必须要站在「这里」投才行,重而大的则可以站得更远一些。


    b-相同的任务,也包括了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自己穿鞋子,自己照顾宠物等。


    3 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穿上衣服、裤子和袜子了,5-6 岁就可以应付纽扣、鞋带和拉链了,至少我家姐姐就是按照这个规律来的。5 周岁的时候开始自己系鞋带了,这种绑扎的精细动作男女生也存在一些差别,但都是需要花时间练习的动作。


    我就见过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还不会系鞋带的。如果家长因为鞋带麻烦,而长期只给孩子买粘扣的,那么可能孩子要到以后才会学会系鞋带。如果 7 岁还没有学会的话,是需要额外花时间去练习的。


    同样很多家长不重视刷牙,觉得反正都会换牙的。那等孩子换好牙,就很难去纠正之前养成的习惯。刷牙、洗手、洗澡等习惯,都是对自己身体健康负责相关的,是从小就得养成的好习惯。


    还有就是宠物啦~很多孩子想要宠物,但通常到最后都变成了家长的事情。那么也需要家长去想一想,是不是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3-调整期待,并避免奖励


    a-就像之前说的,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能力不足而否定孩子的劳动,所以就需要我们降低期待。比如我家妹妹都是自己穿鞋子,但是她经常会穿反,我不会每次都纠正她,只是偶尔她不方便的时候提醒她。


    就像我家姐姐,她自己套被套的时候,一边很鼓,一边却是空的。这个时候我会肯定她的劳动,但是也会示范,下次怎么样可以套得更好的秘密。


    b-就像之前我们分享的「物质奖励」主题里提到的那样,对于孩子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像刷牙、洗脸、吃饭等等责任,是不需要建立奖励制度的。我们可以考虑孩子超出自己正常家务和职责上进行奖励,哪怕是针对年幼的孩子,也不需要做「额外奖励」。


    今天的篇幅有些长,希望我把儿童篇的要点已经交代清楚了。有疑问的家长欢迎留言沟通。


    今日互动


    如果家有儿童的,请对照上面 3 点进行自我检查,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请关注明天的分享。

  • 马上就要开学了,尽管我知道大部分孩子的这个暑假都没有闲着那么,作为一年级新生的家长,您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准备好了吗?我之所以想要做这么一期,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去年开学后的两个月内,我训练过好几个一年级的新生。每个孩子虽然不同,但是身上却有着共通性。


    再者我家女儿今年也上小学一年级,并且已经开学了。我想从职业教练的角度,到今年转变成为一位 home schooling 的妈妈,我也有着更深的感触。

    所以,我想把我的经验总结下来,或许家长们可以少些焦虑,并能把「力」用在点子上。


    在家长的心态调整上:我想强调一个「个体差异」的问题。

    入学资格是因为孩子的生日来定的,而并非是孩子的自身能力。即每一年新入学的孩子的生日,是从前一年的 9 月 1 日到下一年的 8 月 31 日为止,也就意味着,孩子们自身的发展就很不同存在差异。有些孩子就发展得快一些,有些慢一些。


    比如我的学生就会有下面的 3 方面困扰:

    -身体上的成熟:一节课 40 分钟时间,对于一个身体上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是很难从头坐到尾的,并不一定是他不想遵守规则,而是他的身体做不到。这点我又要和家长强调「早期身体反射的成熟问题」,当孩子负责控制这些行为的大脑神经连接还没成熟的时候,我们再怎么强迫一个孩子坐好,TA 都没办法真正去配合。所以,孩子就会在座位上扭来扭去,趴着甚至站着…


    身体不成熟的孩子,很容易被贴上「学习态度有问题」的标签。


    -认知上的成熟:学校是个充满规则的地方,比如要发言就得先举手,得坐端正,不能跟隔壁的同桌说话,要负责整理自己的书桌等等,而认知不成熟的孩子,也很容易被贴上「不遵守纪律」的标签。


    -社交上的成熟:孩子们告别了幼儿园相处了至少 3 年的同学,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如果孩子在社交上还没有具备一定的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去和别人做朋友的话,就会很容易被排挤在圈外。而这类孩子容易被贴上「不懂礼貌」的标签。


    当然,这个差距在今后的求学过程中会越变越小,但是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会以成绩考核来评定孩子的能力。这样很容易造成家长的不淡定,不要忘记我们的孩子在目前的阶段的确有些差异,但是我们的初衷肯定是要帮助孩子的,而不是给孩子更大的压力,也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什么标签。一旦贴上就很容易真得变成这样,再想撕下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家长在孩子的能力上做补充:大动作和小动作。


    大动作的锻炼上,我推荐孩子们骑自行车、游泳、以及一些能锻炼到平衡的运动。当然,跑步、跳跃和投掷的练习也很好,综合的也有像攀岩。


    小动作的锻炼上,可以鼓励孩子画画、多用剪刀,搭乐高,做手工等等。


    当然,如果想要给予孩子专业支持,并从反射行为的角度上来给孩子做统合的家长,可以联系我做整体评估和统合训练—反射行为纠正 RIT 详情请见链接的介绍(https://mp.weixin.qq.com/s/AyTRhNloPX4rhAYi8jFENw


    家长在孩子的语言上做支持:让孩子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本身学习除了思考以外,我认为就是提问,其最终的目标是产生自己的观点。所以这个时候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表达欲望,每次都让 TA 先说完。当然家长也要锻炼自己的耐心,注意用词和语速。慢慢地,让孩子体会到,说出自己的想法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家长在孩子的情绪上做引导:目标当然是学习掌控。

    比如我的学生容易在下面几点上有情绪。


    -无法调整犯错后的心情: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是,孩子写着写着就会开始发脾气。很有可能是某个字错了,怎么也写不好,那就会很懊恼,也有可能是怕写错,所以迟迟不敢下笔的…

    -无法克服失败的挫败感:由于能力不够强大,失败很正常,但是孩子们却想要做得很完美。

    -对争论和冲突的容忍度不高:比如和同学之间有了些小矛盾,就会生气很久,有可能晚上睡前还在生气。


    当然家长需要做的是言传身教,耐心指导,我认为情绪是人一生的课题。


    最后,有个很关键的提示给到家长,那就是在刚开学的这段时间,一定要放缓些自己的工作,关注一段时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样一旦孩子出现某些困扰的时候,家长就比较容易捕捉到孩子的需求,并和孩子一起去面对。


    祝愿所有的小朋友们,都能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今日互动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够对您有一丢丢的帮助。

  • 中国 2019 年结婚登记的有 947.1 万对,离婚登记的有 415.4 万对。


    我认为离婚,它并不一定是失败的标志,很多时候也代表了重要和正确的决定。可如果双方有孩子的话,可能也会伴随着痛苦,父母们会需要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亲爱的,如果有一天婚姻真的走到终点,在互相伤害或争论的另一面,你是否能抛开成人所受的伤和自己沮丧的情绪,而做到只爱你的孩子呢?


    「婚姻或许不是永远的,但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牵绊却是一辈子的。」-林鸯


    我家老大有个好朋友 M,比她只小 2 个月。在 3 岁的时候,父母离婚。我记得她的父母离婚后,她来我们家做客,她那天主动问我:你知道吗?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不在一起了。从她的眼睛里,我看不到任何的情绪,就好像在说非常平常的事情,像是「我每天准时去幼儿园」的语气。当时,我家老大还问我,“离婚”究竟是什么意思。


    她周一到周五住在妈妈和男朋友的家里,周末去爸爸和女朋友的家里。这几年她的父母也换了好几任男女朋友。我每次见到她,都是很快乐、自信的样子。


    她的父母总跟我说:我们离婚对 M 的成长没什么影响,我们保持着朋友的友谊。


    我无法说「离婚」对一个孩子没有影响,因为有些发生的影响可能会在很多年后才表现出来,但我想说,如果经过了慎重的考虑,「离婚」对夫妻双方都是最好解决方式的话,那么这也将是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方式。


    真正伤害孩子的,并不是「离婚」这件事情,而是当父母的在那之后的处理方式。「离婚」意味着改变,而包括我们大人在内,改变背后最大的情绪就是「恐惧」。因为对事情的不了解,因为不知道这个改变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因为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又或者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孩子的处境也同样如此。


    所以父母需要用很中立的语气,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情况,酌情来解释,并允许孩子提问。要让孩子明白的是:虽然父母分开了,但是对 TA 的爱不会变,TA 的生活会和以前一样,甚至会比以前更好,只要 TA 需要,可以和以前一样寻求父母支持。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你爸和你妈离婚了,你要跟谁?


    如果父母一定要争吵,请一定要远离孩子,越远越好!!!前几天看到有人把这个场面比作恐怖片,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目睹自己的父母争吵甚至有肢体冲突产生,其惊悚程度可不就是「恐怖片」。


    之后也需要父母花时间去真正感受孩子的情绪,比如是否在父母离婚后比以往都要更悲伤?如果是这样的情况,请一定要花时间,听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有研究证明,受父母分居影响最小的人就是那些能够与不再住在一起的父母保持良好联系的人。所以,今天要给父母的第二条建议是:不要让孩子陷入「忠诚度」的冲突


    很多分手的夫妻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离婚结束的其实是两个人的婚姻,但是因为孩子的存在,对孩子来说,这个家庭并没有解散。即便在离婚以后,也还是需要合理的语气和文明互动的,防止孩子再受没必要的痛苦。比如在孩子面前彼此贬低,使孩子陷入冲突之中,就是我该选择相信谁的话,我该对谁忠诚的问题。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对于单身的父母来说,有新的伴侣加入是一件好事。但是这里要记住第三条建议是:不要尝试替换父母。很多孩子不接纳甚至不配合新的伴侣的原因,就是因为,TA 认为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原来父母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所以,我们不需要额外让孩子去做这个选择题,在今后的共同生活里才能更融洽。


    最后,来总结下今天的 5 个要点。


    1-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离得越远越好!



    2-用中立的语气和孩子讲述离婚事件,消除孩子对于未知的恐惧。



    3-让孩子与父母保持良好联系。



    4-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对方。


    5-不要尝试去替换父母。


    今日互动


    如果你和孩子目前正在经历这个阶段,我表示很抱歉,也希望你能足够冷静地去应付这一切!加油!

  • 「我一直很欣赏我老婆,感觉她跟别人不一样。但是在我们有了孩子以后,我经常会问我自己:这是我当初答应,会一直待在她身边直到我死的那个女人吗?我几乎认不出来了。」这是曾经一位爸爸跟我说过的话,我印象深刻是因为当初这话直直打进我心。


    今天要讨论的是父母犯的另一个经典错误:让另一半对自己的生活幸福负责,而不是先检查自己的责任以及个人贡献


    对于婚姻和家庭的很多幸福浪漫的期待,往往会使人脱离现实,并对面前的生活感到失望。这时候把「确认爱」当成一生的任务可能会更合适。


    以下的 3 种情境,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比较普遍,所以想要再跟大家整理下我们的建议。


    情境 1-


    老婆

    「我过去每个月都会去逛街,但自从有了孩子,我买的都是孩子和老公的衣服,我最近一次给自己买衣服都是去年的事情了」。


    老公

    「生完孩子后老婆就好像变了个人,变得尖酸刻薄、易怒、邋遢,我都不记得她上次温柔地跟我说话是什么时候了,问我问题都用指责的语气。」

    建议 - 个人不应该迷失在家庭的喧嚣里,只有那些能够照顾好自己,在自己和家庭中找到平衡感的人才能更好地处理夫妻关系。夫妻之间要相互轮流,支持对方有这样的个人时间,爸爸可以去踢球或看场球赛,妈妈可以去做个 spa 等。


    情境 2-


    老婆

    「我太羡慕我老公了,他整天可以去上班,关上门后就是另外一个清净的世界了,下班回到家他说很累,想要先休息一下,可是我也忙了一天,也想要休息,我就连洗个澡都得随时担心孩子叫我。」


    老公

    「有时候回家就好像一场灾难,老婆河东狮吼,然后就是孩子。能感受到高气压,餐桌上的话题也变得令人讨厌。」


    建议 - 分担职责,并达成协议。比如:你洗衣服,我负责清理厨房,轮流做饭,陪伴孩子的学习,然后几个月后再交换任务,这样可以节省很多令人不快的争论,也不会把气变相地撒在不相干的人身上。


    情境 3-


    老婆

    「老公带孩子太不可靠了,还是宁愿自己亲自动手…」


    老公

    「真的很受不了,我带孩子的时候,老婆总是在那儿指手画脚,提供监督和建议。」

    建议-如果父母双方都能积极参与育儿,那是最好的结果。如果有一方总觉得自己懂得更多,总是去指出对方做得不对的对方,那么另一半就可能不会受到其他家庭成员尊重,并且相互出现冲突。


    这点和我们之前分享的做作业很像,把做爸爸的责任还给爸爸们,那做起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否则投入感也没有那么高。夫妻之间应该建立的是伙伴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如果实在觉得哪些地方做得不够的,可以时候私下给爸爸一些建议。


    最后呢,想再讨论下夫妻与双方父母之间的距离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原生家庭带走了很多的习惯和价值观,这些都会体现在我们处理夫妻关系上,也渗透在我们的子女教育问题里。其实婚后的和谐也是双方妥协的过程,那么双方父母的介入往往有很强的代入感,可能会破坏之前达成的和谐。


    这时候需要和双方父母有公开的对话,可能会触碰到一些敏感点,这时候需要和自己的父母之间建立一定的界限。对于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最好还是能相对统一,否则爷爷家一套规矩,姥爷家一套,自己家又是另一套…会显得相当得混乱。


    今日互动


    你平时有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吗?你通常都会做什么呢?

  • 有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夫妻关系高于亲子关系」。一段良好的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基石,而绝对不是孩子,这就好比是个金字塔。


    夫妻关系在塔尖;亲子关系在中间;自己的父母和朋友在底部。如果这个顺序混乱了,那么很遗憾就会冲突不断,也肯定会影响孩子成长。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和大家来讨论「夫妻关系」这个话题。


    很多夫妻感情在生完孩子后的头几年就会破裂。有人曾开玩笑说,夫妻离婚的首个常见原因是因为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常见原因是因为第二个孩子。看起来,我们亲爱的孩子们,可以迅速将美好的生活变成地狱


    一位学生的妈妈 A 最近在我这里做成人训练,她觉得我给她的关于孩子的反馈,有一部分问题的根源在于她自己,有些甚至是她逃避了很久的问题,所以她决定向我寻求帮助。


    A 有两个孩子,老大青春期的各种叛逆让她很是头疼。小儿子在学校也有很多行为问题,家长经常被约谈。和老公的关系曾经一度紧张到,她动过离婚的念头,但为了两个孩子硬是忍了下来。


    在没有孩子前,夫妻两人算是恩爱,老公当时就表现得很宅家,在她眼里:老公属于那种没什么野心,守着一个家一份工作,踏踏实实待在原地的类型。而 A 不一样,她想要抓住些夫妻之间曾经的那些美好,而不是回到家就摆了张脸的样子,一谈话就会感到很大的压力…


    A 曾经有份干了近 20 年的工作,收入各方面都不错,但是这些年随着孩子的长大,儿子女儿的各种问题迫使她回归家庭。老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成了家庭主妇的她感觉离「原来的自己」越来越远。对老公也越来越失望… 每天还要在孩子面前装得开心的样子。


    当我问她:你觉得你的这些感受,你老公知道吗?

    她摇摇头说:这十几年,我们谈论的话题只有孩子,谈完女儿谈儿子,关于我们…他应该能感觉到吧,就算我说,应该也还是那样吧,孩子们都还小,我怕一捅破的代价太大了,就每天这么稀里糊涂的骗自己。


    今天我们讨论夫妻关系,我想说的最重要一个错误就是:在亲子至上的关系里,夫妻之间很容易彼此看不见。


    没有哪一段关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的不止是孩子,关注的不止是房贷或账户上的数字,而是我们愿意看到眼前的这个人,愿意去谈论交流那些好的和不好的。当然,这个有区别于「喋喋不休」「一直碎碎念」「抱怨」,我们知道一个人话很多,另一个却保持沉默,往往都解决不了问题。


    孩子的出生,尤其是头 5 年,对于夫妻关系来说就好比是一次压力测试。孩子们会无情地发现夫妻关系中的一些弱点,他们就好像拿着小锤子,次次都能敲击在父母关系出现一些细微裂缝的地方。有调查显示,孩子出生后夫妻之间的冲突增加了 9 倍,尽管夫妻的负担大大增加了,但夫妻之间的相互帮助却比以前少了。


    很多妻子抱怨的是:当她需要丈夫的时候,而他却不在。很多妈妈都感觉自己像是「孤独的勇士」,这时候曾经的「爱」就是一种讽刺。教老公做,还不如自己干了更妥当也更放心。


    而丈夫抱怨的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泼妇」的妻子,孩子的哭声,妻子的吼声,下班回家被妻子硬塞过来「带孩子的任务」,在某个精疲力劲的时候,最真心的想法是「再也不想经历这种事情了」。


    夫妻之间需要留出时间:可以明确说出自己的意愿,并及时进行讨论,并尽可能不要提出指控。当然,也有可能会发生剧烈的争执,这个时候也需要理性地暂停 20/30 分钟,让双方冷静下来后,再进行对话。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双方之间的关系


    最后,想送给大家一句卡夫卡的话:「爱就像一辆毫无问题的汽车,有问题的只有司机、乘客和车轮下的路。」


    今日互动


    你是否也有很多的无奈,没有来得及告诉你的另一半?你能试试看心平气和地去告诉对方吗?



  • 一个原本毫不起眼也不在意的玩具,但是就因为弟弟好奇去动了一下,姐姐就不干了。当姐姐去争抢的时候,冲突也就彻底爆发了。明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物件,却好像在此刻被双方赌上了尊严一般重要,然后可能就会越来越夸张,用牙齿咬,用脚踢,吐口水,大喊大叫…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协调呢?在朝夕相处的暑假期间,恐怕每天都要来上三遍。家长可能会说:你说的方法我都试过了,在我们家就是都不管用!


    「把两个孩子拉开;只训斥做错的那一个,有时候同等严厉地训斥两个孩子;没收这件玩具;让孩子们冷静道歉;给予惩罚…」


    如果你认为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彻底消除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抢,那么我要告诉你,你是会失望的。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逐步交给孩子们 -- 如何以身作则来解决争议


    你知道吗?有研究表明,越是那些彼此喜欢,在情感上更亲近的孩子,越会经常发生冲突。兄弟姐妹之间更是训练彼此划界和自立的良好伙伴。


    所以家长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清楚的约定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及其背后的权利和界限。尤其是家里老二的言语表达还没有那么利索的时候,可能会更喜欢用拳脚来协商。当然这一步的实践是需要时间的。


    其次,我认为父母应该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法官的角色。尽量不要去做一些判断:谁错得更多,谁先动手的,谁的情节更严重,谁做对了,谁必须道歉…


    如果争吵的孩子们没有破坏规定的原则,那么就给他们这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寻找解决方案,以使彼此更好地相处。


    争吵中的孩子一般会愤怒,孩子们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愤怒,所以针对愤怒下的行为需要做些原则性的规定。当然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我们家是大概下面几点:


    1-永远不可以拿手上或手边的东西扔对方。

    2-永远不可以冲对方吐口水。

    3-永远不可以在楼梯口、池塘边等危险的地方有肢体冲突,尤其不能推对方。

    4-永远不可以攻击脖子以上的部位。

    5-永远不能「出口伤人」-即挖苦对方的弱点,也不能讲「粗话」。

    6-如果有一方喊「请你停止」,那么另一方就得终止「进攻」,也就意味着双方结束纠纷。


    回到我们开头讲的那个抢玩具的场景,如果孩子们在没有破坏你们家的原则的情况下,那就给予孩子大声争论和肢体冲突的机会,以此来学会「争论」。


    很多时候只要了解了个开头,父母基本上就会提前知道接下去事情的进展。也难怪很多父母在事后都会说:「你看吧,我说什么来着,我就知道会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想改变些什么,就得试试看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整个事情。


    父母也可以做一些事后引导,问问姐姐究竟是什么让她这么生气?如果我们不再替弟弟发声呢?弟弟是否能自己帮助自己来解决冲突?如果弟弟意识到,哪怕是姐姐不要的玩具,但只要还是姐姐的,想要玩就得先征求姐姐的意见,那情况又会怎么样?


    父母要记得,哪怕我们干预引导,也不意味着是要指责或者惩罚孩子,否则可能会引发新的愤怒。我们是想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描述事件和想法,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里也欢迎认为使用了所有办法都无效的家长,私下加我们微信来继续沟通)


    最后,我来总结下今天的四点。

    1-制定家庭原则,明确每个人的权利和界限。

    2-父母尽量少参与子女的纠纷。

    3-事后可做冷静引导,看一下如何更好解决争议纠纷。

    4-父母别干「法官」的活。


    今日互动


    细心观察孩子之间的某次冲突,并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些应对规则吧~

  • 这个周末有朋友来访,他家 2 个女儿,老大 4 岁半,老二八个月大。当爸爸的忍不住当场跟我们称赞妹妹:妹妹超级爱笑,带着她我就心情很好。妹妹也喜欢除了爸爸以外的男性,不像姐姐当初就只粘着我,现在外公也很开心,因为终于有个小的愿意让他抱抱。老二也睡整觉,老大当初也是这样的…


    你们有发现吗?我们有时候还是会不自然地拿老大来做例子,然后比较之心就起来了。


    当孩子都上学了以后,家长的比较可能会更明显。


    我一位朋友 H 家是这样的姐弟组合,H 总说:我家姐姐学习很自觉,作业生活各方面都很独立,而弟弟就让我们伤透脑筋,在学校各种行为问题,学习成绩也不好,而且就跟小女生一样,很容易情绪化。


    朋友 J 家里的哥哥弟弟组合也很让她头疼:哥哥以前成绩很好,可是一到初中后就出现各种问题,经常丢三落四,成绩也很遗憾的一退再退。而弟弟呢,却是那种超级自立的,第二天的东西不用交代,自己头天晚上肯定都全部整理妥当的。


    同个爹妈生养的孩子,为什么差别会那么大呢?我今天想要跟所有父母喊停「比较」,让我们不要再在孩子之间做比较。


    1- 两个孩子之间的比较,未必能带来预料中充满激励的竞争


    家长喜欢把两个孩子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分别都是独立的个体。

    H 家姐姐学习很优秀,和弟弟有什么关系呢?换个角度,J 家哥哥总丢三落四,弟弟也不需要对此负什么责任啊~因为孩子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兄弟姐妹,不是自己决定的,也无法保证每个孩子正好最爱干的事情都是学习,每个孩子都能有符合家长要求的那些标准动作。


    一旦有了比较,可能学习就享受不到任何乐趣了,因为就算他再努力,充其量也就是做得和姐姐一样好,这又凸显不了自己的特别。可是如果在体育运动方面自己可比姐姐强多了,比姐姐跑得更快,游泳也更有耐力。往往通过家长的比较,孩子感受不到家长「良苦用心的激励」的目的。


    2-两个孩子之间的比较,会影响手足之情。


    这里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如果你本来有个关系不错的朋友,你的伴侣总是在你面前夸他,拿你们倆做比较,说他要比你强多了,要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方方面面,说得次数多了以后,请问你心里会怎么想?首先,这种感觉就很差,可能会影响你和这位朋友,甚至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其次,你恐怕会更容易看到这位朋友身上的缺点,而不是真心把对方当成榜样。


    其实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兄弟姐妹之间的良好关系比父母对他们的赞赏更重要。哪怕取得了一些成绩,孩子们也会因为比较而无法真正为自己感到快乐。两个孩子之间原本的合作关系被破坏,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冲突,就比如故意拿走或弄坏姐姐的某样东西,让她一整天都不痛快。


    父母们其实想要通过比较,来鼓励另一个相对有弱点的孩子进步。但是兄弟姐妹间这样的比较,父母恐怕是永远也无法得偿所愿的。因为当我们举了优秀的姐姐为例,那么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你把表扬给了姐姐,而把批评给了弟弟,这就破坏了关系。但是如果我们用「孩子自己的力量来鼓励」他进步,也就是把表扬和批评都只指向一个人,那么我们的批评建议孩子会更容易听进去。也不会破坏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们建议家长做另一种尝试,让我们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弱点来看,什么地方做的不好,而是看到每个孩子自己身上的长处,并鼓励孩子自身的优点,以自己为榜样基础,并认为自己能做得更好,也接受手足间的监督,并想办法成为父母「最喜欢的」那个孩子。


    今日互动


    观察下自己平时的言行,看看是否有不经意的比较存在呢?


  • 中国推行了 35 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两孩家庭的教养方式逐渐被热议。如何处理嫉妒的兄弟姐妹?如何同时面对挑衅的姐姐和生气的弟弟?如何使整个两孩家庭顺利进入青春期?


    当我们在谈教养的时候,是无法脱离环境的。孩子们在家里的各种关系,以及父母的对待处理方式,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表现。


    那么,请你扪心自问下,是否真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我们是否真能做到平等地爱每个孩子?


    a-从父母角度来看,有时候就算你想要这么做,实际情况有时候也是不允许的。比如突然有个孩子生病了,那 TA 自然就会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而且你的爱也会有意识地分配更多给生病的孩子。健康的那个孩子恐怕也会抱怨:「你们都没有注意到我,我真希望生病的那个人是我」。


    虽然一个家庭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没有「最喜欢」的那个孩子的,但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我们却是要尝试给予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那个「最喜欢孩子」的机会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非常特别的那个,虽然是同胞兄妹,却又并不完全一样。


    所以我们要尝试,如果这个孩子现在是爸爸最爱的孩子,那么我们要确保,这孩子目前不是妈妈最爱的那个,当然还可以邀请爷爷奶奶也来认领现阶段最喜欢的孩子。父母的注意力在变化,但最终每个人都享有自己的这种权利。


    b-家长容易产生错觉,认为平等地爱着每个孩子,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一视同仁。我要告诉你,你根本做不到的。道理再简单不过,因为孩子间的不同年龄已经迫使我们给予不同的待遇。

    比如我家老大最近刚刚收到一双溜冰鞋,但是老二因为年纪小就没有。


    再比如老二还在幼儿园阶段,而老大已经上学了,那孩子得到的现阶段的关注点,恐怕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这种感觉就好比过生日,每当有小寿星庆祝生日的时候,另外一个难免会有些酸,因为 TA 也想要收礼物。但是最后,孩子可能内心羡慕,但也能平和接受,原因就是等我生日的时候,我也是能享受到这待遇。所以没必要为现在的小寿星被偏爱而耿耿于怀。


    c-每个孩子都想要在周围环境中受到尊重、认可和喜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将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获得关注。比如老大的学习很好的话,可能老二就会更擅长运动。总之,孩子们会观察调整,并尝试在别人尚未尝试的领域里努力,从而吸引父母的注意。

    这也是为什么兄弟姐妹之间经常出现发展差异很大的原因之一。


    所以,有时候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同一件事,反倒会更公平,给每个孩子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这是我们想要做到公平的时候,绝不能忽略的一点。


    比如有些孩子可能在某段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大的行为问题,导致不愿意学习写作业,或者在学校和同学之间也会有人际冲突等,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先反思下自己,在过去的这段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是否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不够?见过一些孩子,故意制造一些麻烦来让父母关注自己,以此来为自己赢得父母的注意。


    所以,今天分享的三点你理解明白了吗?

    a-尝试给每个孩子成为「最喜欢的那个孩子」的机会。

    b-平等不代代表要一视同仁。

    c-尊重孩子的独特性,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同一件事。


    今日互动


    在你们家里,老大和老二之间存在着绝对的平等吗?你有更偏袒哪一个吗?

  • 我自己成长在二孩家庭,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当我们不止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有些事情会变得更好,有些变得更糟,有些变得更容易,剩下会变得更困难,总之和只生养一个是有很大的不同。


    家里每多一个兄弟姐妹,喧哗争闹的程度理论上也是成倍增加的。理由也很简单,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兄弟姐妹是争夺食物和安全地盘的竞争对手。你们家肯定也会出现孩子们抢座位,抢食物的场景。


    1-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真的知道,孩子们真正在争论些什么?

    你有想过吗?当一个孩子升级为「老大」的时候,突然之间就被要求符合这个角色,尽管孩子目前的能力还什么都做不到。或许你自己也经常会挂在嘴上:「现在你得让着小的」、「你已经这么大了,你该懂事的呀」…


    你发现了吗?对于孩子的大小,我们不是根据 TA 自身的发展水平,而是由家里兄弟姐妹的排序来决定的,孩子也因此被当成大孩子来要求,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个挑战。每个有了兄弟姐妹的孩子,都从本来就需照料的第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大孩子」,被要求得懂事、体贴,遇到麻烦也不能闹小性子,总之就得照顾自己,也得准备接管部分照顾弟妹的责任。


    其实这样对孩子来说,还真不是一件坏事。对于老大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当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学习领域、发展机会,并在如何表现自己并确保父母继续喜欢自己之间尝试。会让孩子更独立,大部分孩子对自己的真正能力都存在低估,这种责任心的培养也能促进自尊的发展


    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的老大们其实也都还是孩子。在老二到来之前,TA 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从而也认为自己过去所经历的一切,都理所当然地属于正常状态。现在出现了另一个生命,大人们整天都围着小的转来转去,还跟老大过分强调责任感的问题,如果是你,你能不伤心嫉妒吗?当然,除非是孩子之间的年纪差别非常大,否则我们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愤怒和嫉妒,这两种情绪肯定是会发生的。


    所以很多父母会抱怨,「我家老大怎么比以前更幼稚了」?你的孩子会重新把自己当成「宝宝」来玩游戏。晚上可能无法睡整觉,要用奶瓶喝奶,也想要跟弟妹一样被抱在怀里…这时候的父母要表现出理解和爱意,并为老大保留“专用”的时间。


    德国心理学家和家庭治疗师 Achim 说,「如果年幼的孩子在确保没有危险的情况下,父母可以继续让他们叫喊,而去照顾老大的感受」。


    2- 尊重老大的情绪。

    其实在老二小的时候还好,但是一旦 TA 开始走路了,开始破坏物品的时候,一般再好脾气的老大都会有无法忍受的时候。


    我还记得我家老大当初很骄傲地带回家自己写的数字卷(细长的纸上有她写了好几天的 1-100 的数字),哪知道她还没来得及打开就已经被妹妹撕断了。当时她好难过,在指责妹妹的愚蠢外,还要求妹妹道歉。但是妹妹没有让她如愿,她发誓说再也不要这个妹妹了。


    这时我们要允许孩子对父母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失望,甚至仇恨,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会受益。孩子们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感觉,反倒给了孩子反思的空间。


    我家老大对于数字卷最后的决定是:我可以用胶带把它粘起来,然后以后放在妹妹够不到的地方,如果再撕了,那我可以重新再写,本来就是我自己写的。


    要验证这点其实不难,如果你的身边有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孩子,你会发现,那些从小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受「道德绑架」而被压抑的兄弟姐妹,一旦今后离开家庭,离开了压力源以后,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会相对疏离。


    今日互动


    你家老大在升级后,有出现哪些「幼稚」的行为呢?




  • 解决一个问题,通常都会有超过 3 种以上的方法。不论最后大家用的是我的方法,还是自己的方法都没有关系,只要有效并记得自助,就成功了一半。


    今天要继续分享我们的方法:


    1- 让身体模仿「心情愉快」

    在心理学上有个情绪理论假设:说的是「人伤心后流眼泪」是不对的,而是反过来的因果关系,即我们伤心是因为我们流眼泪了,是因为我们做了伤心的行为后,才使我们自己伤心。

    同理,在我们感到烦恼和压力的时候,如果我们尝试想象今天我们过得很好,心情愉悦的话,你会跟自己说些什么,用怎么样的语气说?你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下一步又会去做什么?

    当然也需要大家去模仿相应的身体语言:灿烂的笑容、仰首挺胸的躯干、毫不逃避的眼睛等。你可能会发现,通过假装快乐的心情,你的实际心情也会有所好转。



    2-冥想练习

    冥想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相传早在公元前 5000 - 3500 年间,就在印度出现,公元前 1500 年开始在印度被称为印度教冥想(Hindu Medition)。


    近些年冥想在国内也渐渐热门起来。我所理解的冥想,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技术,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呼吸来实现。这个方法不止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尝试,就连日常生活中时常做这样的练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网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我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个概要:

    … 找个能坐下来的地方,挺直腰背。对于环境的要求也不高,但是尽量不要被打扰。

    …闭上眼睛做腹式呼吸。即鼻子吸气时,肚子鼓起,嘴巴吐气时,肚子瘪下去。调整几次后,可以留意自己的身体各部位,哪里舒适、放松,而哪里又不适、紧张。再来留意自己的情感,你现在的心情如何,并观察这种情感在身体里的变化。


    …扫描完以后,最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刚开始很容易被想法带偏,我们可以数数字。我的方法是,数数 1-5 来吸气,然后憋气 1–5 个数,最后吐气 1-5 个数。中途你可能会想点别的什么,这都没有关系的,只要回来继续专注呼吸就好了。


    …5 分钟定时器响的时候,就可以睁开眼睛。

    刚开始可能很难坚持,感觉不太明显,所以先从 5 分钟开始,反复几次以后,你就自然会体会到它的妙处。有些人可能会说,我 5 分钟都坚持不了,那就从 1 分钟开始,2 分钟开始,慢慢来就好。


    3-建造自己最喜欢的地方

    这个在我的训练里,经常会引导孩子们去做的,就是搭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完全按照你的喜好来布置的这么个空间。当然我训练里为了达到更多的效果,会做得更复杂些,单单就对于排解不愉快的心情,下面这个简易版的可供大家参考。


    …问问自己,有什么地方是你最喜欢的吗?可能是某个电影的场景,也可能是某次度假的一个地方,总之是你喜欢,并感到舒适和安全的地方。不一定要真实,也可以完全是你想象出来的。在脑子里找到它!


    …接下来就是装扮它了。你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也可以拿出纸笔把它画出来,所有都按照你的喜好来。陈设、颜色、温度、微风、气味、触觉~所有你能想到的,能让你舒服的都好。

    …给这个地方取个能让你有感觉的名字,比如理想国,然后需要你定义一个关键词。也就是每当你想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会想到的是什么?比如说:安全 — 那它就是你的关键词。今后只要一想到理想国,你就会感觉到安全。


    …最后,当然是要闭上眼睛,好好去「放松」。


    这个练习需要大家重复做上几次,这样每每想到名字,你就能释放掉很多的压力。请你一定要试试看!


    方法当然还有很多,但是我先给大家这 9 个方法+急救包里的 4 个,13 个方法里希望能有适合你的,也很期待能听到大家的反馈。


    今日互动


    你最近一次心情不好是因为什么?你是怎么排解的呢?

  • 每个人都有和自己的情绪相处的一套法则,你对自己的情绪处理方式满意吗?就拿我自己为例,我觉得在每个人生阶段里,我的处理方式也都在调整。


    记得高晓松在 40 岁的时候说过一番「四十不惑」的话:我小的时候想四十不惑的意思就是 40 岁的时候就没有不明白的事了,等到 40 岁才发现,不惑的意思不是说你没有不明白的事,而是你所有不明白的事都不想去明白了。


    4- 所以,今天我们实操篇的第一点要说的就是:如果一件事没有改变的可能,那就去接受它吧! 生活中总是有些人和事,是我们无法影响或改变的。


    那就没有必要去死磕,改变我们的态度,去接受可能会让我们更轻松容易一些。其他的人和事,可能是过去自己的执念,也可能是自己的越界。要知道,我们唯一能影响和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5-写日记或自言自语。

    写作是有疗愈功能的。就拿我最近看的「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的作者那样,她的自我疗愈方式就是写作,而且如果某天发生的事情是创伤性的,她就会把同一天的日记写两遍,可能过几天会再写一次不同版本的。


    很多心理学的指导书上也都会告诉我们,如果你失眠睡不着,那就起来拿着纸笔,把脑子里想的东西全部写下来,包括你现在正焦虑的那些没有做的事情,统统写下来就相当于清空了大脑。这之后通常都能睡个好觉。


    也有些人可能不喜欢写字,那也没关系,拿出手机自带的录音功能,把想说的都录下来。形式不太重要,关键是让我们的大脑安心,写下来、说出来以后,就能防止天马行空的杂念继续。

    6-做整理的工作。


    不管是房间、客厅还是厨房,总之找个能让你忙碌专注于整理的地方吧~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整理,也能帮助我们促进内部的秩序。看似重复的整理动作,会让我们的内心慢慢平静下来。


    有人可能会问,是断舍离吗?每个人对于断舍离都有自己的体会,而且我也支持断舍离。只是身为一个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充分尊重家人,你只能对自己的物品进行断舍离。如果孩子舍不得扔一些玩具,那就要拜托孩子自己收整,为这些东西找一个固定的位置。


    可能这里有妈妈会说,我们家有阿姨整理得很干净了,或者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是不喜欢做家务。那也没有关系,我这里再推荐个「懒人版」的整理工作。


    需要动用下大家的想象力,在我们的头脑中创造内部秩序。方法也很简单:

    …为了更好地进入状态,请先深呼吸几次。

    …放松后闭上眼睛,想象有一个拥有好多抽屉的柜子。每个抽屉都代表一种情绪的类别,比如生气抽屉、焦虑抽屉等等。每个抽屉上都有锁,钥匙就在你的手里。

    …请专注于自己脑子里的各种想法,然后抓住其中的一个,看看它究竟属于哪个情绪抽屉,找到后就把它抓起来放到抽屉中,并关上落锁。

    …这时候可能你的下一个想法又出现了,然后就重复上一步的动作。

    我都能猜到,有些家长会和我说,这个方法好幼稚,光靠想就有用吗?我要告诉你,只要你不端着,真的认真去配合地想象,你会惊叹我们的想象力居然能干这么多事情。还是那句话,你只有认真尝试了,才有资格来跟我讨论是否有效的这个问题。


    今日互动


    方法不再多,实用的有那么一二即可,你找到方法了吗?


  • 「对这个世界来说,你是一位母亲,对你的家庭来说,你却是全世界」-佚名


    自从成为了父母以后,你有经常不知所措吗?有时候一点点小事情,都可能激起波澜。那么如何摆脱心情不好的时候呢?之前我分享了个急救包给大家,那是在你情绪即将要爆发的边缘使用的。那么今天要分享的,就好比是针对胃痛的一些「慢性药」,需要慢慢去调整。


    可能最后你会发现,控制你的不是「其他人或事」,而是你自己!一切都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我会尽量多地给大家一些不同的方法,你只需要选择让你自己舒服和有效的即可。希望我的分享能让你有一点点收获。


    1-情绪不分好坏。

    在负面的情绪里,我们如果认真去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自己可能会表现出言行过激,以至于有时候会失控,也会感到莫名伤感或无助。这些体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负面的,所以自然而然的,我们的大脑会抵抗这种情绪。一旦开始伤心,可能就会警告自己:别伤心!不许伤心!有什么好伤心的!


    如果当我告诉你,你千万别去想那只粉红色的大象,别去想啊~不许想!你现在的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我敢保证,就是那只粉红色的大象。


    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所有的情绪,不论好或者坏,它们都是你身体的自然反应,我们能做的就是去观察它。看看此刻你的愤怒,是先从身体的哪个部位开始的?是胸口感觉快要爆炸的体验,还是脑子里拧成麻花的昏胀?再然后你可能会心跳加快,全身温度上升,然后你会发现你的身体在慢慢消化它,最后平静。


    2-问问自己看,你此刻的负面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睡眠太少了吗?

    …最近吃得不太健康?

    …是换季或天气原因吗?

    …工作上最近压力非常大?

    …你最近对什么不满意吗?

    …觉得生活里少了点什么?像有挑战的事情、兴趣爱好、休闲娱乐?

    ……


    当然原因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尽量去细化自己的情绪颗粒度。很多时候很容易就能找到原因,但是有些莫名情绪如果困扰你很久,那么我们就要用尽可能精确、详细的去描述。


    「我很郁闷,我很焦虑,我很生气…」像这样笼统的表述没有什么太大帮助。而是应该尽量表达成「我感觉很焦虑,因为我经常缺少安全感,每当我的意见和别人不统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特别糟糕,好像没有人能理解我,我觉得有些孤单…」


    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从何而来,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3-从最小的改变开始。

    最近有位德国学生的妈妈在我这里训练,她一开始的困扰是自己控制不了吃零食。明知道不饿,明知道不健康,明知道吃完以后感觉会更糟糕,可是她还是忍不住会去吃。就这样周而复始,直到我的介入。


    我们生活里有很多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明知道它是个问题,但是却不去解决它,还总是找借口去推迟,有可能我们还是害怕将要面对的冲突和不舒服,又或者因为其他的事情一直在逃避解决。比如吃零食有可能和本身的生活压力有关,有可能本来就是为了逃避某种行为而产生的。从现在开始,请将重点放在目标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上,而不再是问题所在


    所以,哪怕是控制不了吃零食,也要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最小改变来改善这种行为呢?我们不行动是永远没办法改变的,正视问题并从最小最简单的开始做。


    明天会再分享 3 点,中午 12:34 分的推文见~另外,最近我们新出了一个「凡人中的圣人」专辑,欢迎大小朋友们一起收听哦~平淡的生活里总是要留一点位置给正能量!


    今日互动


    邀请你来观察下自己的情绪,最常出现的是什么?原因你能找到吗?

  • 下面我描述的场景,是我自己亲历的状况,可能你也不会感到陌生。


    总有那么几天,你家的孩子只会抱怨和吵闹争论,而你自己呢工作太累,一早起来本来心情就不咋地,这个时候你的伴侣貌似也帮不了你的忙,再糟糕点外面还湿答答地下着雨…


    在这种状况下,你通常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自己呢?拼命镇压自己的负面情绪吗?还是冲着孩子和伴侣吼一顿呢?我想,在情绪之下如果有得选,没有人会允许自己失控。听到过好多父母在冷静下来后都感到很后悔,但是当时火气上来时却没有能控制得住。


    我接下去会拆分一些能给到父母们的实用小建议,希望能帮助到父母在下一次的情绪爆发前中,先试试看自我急救。


    1-保持距离

    当自己在疲倦和心情不好的时候,如果孩子们这时候再来挑衅,我们很容易就会被带偏,可能会陷入和孩子的无休止的争辩中。这样一来,可能火气就会上来了。

    防止擦枪走火最好的方式,就是按下暂停键,保持距离。让孩子做一些 ta 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你为自己争取时间来独处。你可以安静坐下来,观察自己的情绪都藏在身体的哪里,又是如何在身体里移动的,最后又是如何消失的。又或者干点家务,听点音乐,做做舒展动作,又或者再去躺个一刻钟再起来。

    总之,给自己留一点这样安静独处的时间很重要。你会发现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2-给气球充气。

    家里有气球的,就拿出真的来,没有的话,就自己在脑子里想象一个吧~

    然后就开始给气球充气,我们开始做深呼吸的动作,用爱和美好的时光来填充气球,当气球吹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你所充进去的能量也越来越多。

    深呼吸能调整我们的情绪,规律的呼吸可以让我们平静下来,通过这样慢慢吹气的方式,身体会有镇定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方式,我和孩子也经常会使用,现在推荐给大家。


    3-让身体动起来。

    如果你看过动物世界,你肯定知道被追捕后而幸存下来的羚羊,会出现全身剧烈抖动的现象。当抖完了之后,这只羚羊会恢复正常而归队,它不会再去抱怨前面究竟是哪只猪队友让它险些送命。这是动物通过抖动来释放负面情绪的一种本能反应。


    对我们人类来说也同样有效。有时候我们很紧张,或者受到了惊吓,我们的身体可能也会不受控地抖动。不要想办法去控制,而是耐心等待身体的自我修复过程。


    所以,当你和孩子们都不在状态的时候,可以放些摇晃的音乐,从双脚一直到头地摇晃我们的身体,你可能会发现,就这样简单地身体摇晃,就能让你心情慢慢开始愉快,你原来紧绷的紧张肌肉可能都慢慢放松下来,尤其是肩膀、手臂和脸部肌肉。


    当我们开始做这样的滑稽的「舞蹈」时,孩子们可能也会加入进来,这样还能帮助消耗掉他们多余的能量,最后可能你们还会互相嘲笑对方的搞笑动作。


    4-走出家门。

    由于培训的关系,我经常住爱彼迎的公寓,也认识很多有意思的房东。去年一位 50 多岁的阿姨对我的工作很感兴趣,就跟我聊起情绪。当我跟她安利我的散步疗法时,她惊叹地告诉我,她自己有 5 个孩子,曾经的生活一度很让她崩溃。每每到了这种境地,她就会带着她的狗出去散步,她边走边哭,而那条狗就这样默默地陪着她走。直到心情好转她才回家。


    其实,我爱上跑步,也是因为很享受跑完以后的身心舒畅。跑之前可能我愁云密布,昏昏沉沉,但是一旦跑完除却身体上的累,就是全身的舒爽且精神。


    所以,急救包里的最后一个选择是:一个人或者带着孩子一起,迈开腿,走出去。带着自己喜欢的音乐,穿着舒服的鞋子,选择在足够安全的环境下,哪怕走得泪流满面,也不要压抑自己。这是身体在自我疗愈的过程。实在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在家原地踏步。


    如果我告诉你,我手上的罐头里装满了希望和幸福,然后我把罐头给了你。你如果只是把它随手一放,并不打开的话,那么这对你来说还是毫无意义的。今天的急救包就好比这个罐头,我希望你能给自己一个机会,打开来看一看。我保证,最差的结果就是,这些方法对你无效,但是如果你没有尝试有效的方式,却可能使自己的境地变得更糟糕。


    今日互动


    或许你也有其他的一些健康的急救方法,都欢迎留言来和我们分享~

  • 你问过自己的孩子吗?他们觉得自己快乐吗?幸福童年!似乎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事。幸福是一种能力,可在生活中习得


    很少有人能一辈子总是好心情,总是很幸福,哪怕是拼尽全力的父母,应该也是没办法保证给孩子的。既然如此,那是否需要尽早考虑,如何帮助孩子们去和自己的不良情绪相处呢?因为它们迟早都会来的!


    1-接纳情绪

    就好比我们疫情期间的隔离,孩子们一直在家就会很无聊,然后又见不到自己的小伙伴们,甚至连学校都会开始怀念。当然造成孩子们的各种情绪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当你发现孩子情绪不好以后,请不要大声斥责或者否定孩子的情绪哦!当发现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家长请一定要花点时间和孩子对话,那个当下你只需要和你的孩子以及 TA 的情绪在一起。带着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


    2-无聊的欢乐

    再来就是在看似无聊的时候,带着孩子做点无聊的事情。我的一位德国朋友有两个儿子,在居家的那些天里她发了个视频给我们。娘仨玩石头剪刀布,输的人要把脸放进面粉里,搞到最后三个人都满脸的白面粉,这时候的哈哈大笑在我看来就是幸福的。(下面就是他们娘仨的视频)


    父母在很多时候,都不愿意干这些看起来很无聊又很蠢的游戏。可能下意识就会问,「你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吗?孩子能学到什么吗?这不是浪费时间,浪费粮食吗?」现实中大多数时候,可能父母的理智都会赢吧,最后小朋友吧唧下嘴巴,顶了个「幼稚的帽子」继续去无聊。


    让孩子能像个孩子!这些看似无聊的嬉闹,却会是孩子未来长成后,记忆最深刻的片段!可能在某个很艰难的想要放弃的时刻,最后让 TA 释然的就是这些部分。所以要劝家长们不要吝啬「幼稚和无聊」哦,放下身段和孩子们开怀大笑吧!


    3-游戏时间

    前面我们就提到过,当孩子有担心,有困难的时候,当然很重要的就是家长的陪伴。在你们处理完情绪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来分散/转移下注意力。可以一起来做些事情,最重要的是你们都能从中享受到快乐。


    经常听到家长说,我都不知道该跟我的孩子玩些什么游戏。其实有很多很简单或很老的游戏,能很快让大家的心情变很好。下面推荐些我们家以及周边朋友圈会玩的,至于究竟效果怎么样,鼓励大家都去试试看!


    ·一起臭美或变帅。因为我们家是两个姑娘,所以有时候我们仨凑在一起,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指甲油、唇膏、眼影来,然后我们就沉浸在变得美美的好心情里,既好玩又有趣。


    ·做泡泡液、吹各种大小的泡泡、玩各种不同规则的游戏,比如抓泡泡。

    ·用枕头、毯子等,借着沙发、餐桌等搭起帐篷,然后准备各种吃的,在里面野餐。

    ·听着舞曲,边唱边扭,我们家两位最长纪录是一场跳半个小时。

    ·拿粉笔在地上/墙上涂鸦,我们家小朋友就很喜欢自己画乡间小路,然后在上面骑车。

    ·玩「我看到了你没看的东西」,然后锁定视野里的一样东西。通过猜的人不停问问题,然后答的人只回答「是或不是」,让对方猜我看到的究竟是什么。

    ·孩子穿我的衣服或者鞋子,甚至更大的衣服,然后就开始各种搞怪。

    ·……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来列举啦~希望大家都能爱上并享受亲子游戏的时间!


    身体健康,很大一部分也取决于我们的好心情,以及幸福感!


    今日互动


    问问看自己:你幸福吗?问问看孩子:你快乐吗?欢迎把答案留言告诉我们哦。


  • 婴儿期的孩子就已经通过「踢」在运动了。在人类生命的最初几年里,大脑需要大量的运动和探索刺激,来建立神经元的连接。这种来自肌肉骨骼的刺激越多传到大脑,就越能促进发育。在孩子的不断发展中,会喜欢上运动、奔跑、保持平衡、攀爬、跳跃和嬉闹等等的方式,来进一步探索自己所处的环境。


    所以,运动本身就是儿童整体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孩子智力和幸福感的总体发展来说,有积极的影响。孩子需要比成人更多的运动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儿童每天至少运动一小时使他们流汗,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学校和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充分实现这一点。


    那么有可能会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孩子出现运动障碍:比如他们几乎没办法向后走,不能保持平衡或翻跟斗,也会相对缺乏力量和耐力。时间久了,孩子们就失去了运动的乐趣。

    所以,在孩子享受运动的时候,请好好支持孩子们!


    当然,我们的孩子也会收获更多非常非常多的好处。


    1-使思考和学习变得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和促进健康

    被科学论证的结论是:具有良好平衡感和经常运动的孩子比不运动的孩子更聪明。因为运动可以更好地为大脑提供氧气和营养,产生了新的神经细胞和神经递质,以便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我之前推荐过一本书叫做「运动改变大脑」,很多学校也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成绩。有实验表明,在跑步机上跑完以后,就阅读、计算和书写测试结果做登记。然后在没有跑步机的情况下重复测试,结果却是运动完的效果更好。


    2-学习社交的技能。

    与人一起运动,与人打交道,彼此玩耍时,可能会与同伴对抗,继而有了输赢。肯定还会吵架,学会解决冲突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同时,如果是一个运动团队的话,还会学会遵守规则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有益健康

    大量运动肯定有利身体发育,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孩子除了拥有比较理想的体重以外,也能拥有一个很好的姿势。不论是站姿或是坐姿。


    4-自信的好情绪

    比如孩子学习骑自行车,学习滑冰等等新的技能的时候,刚开始肯定会不顺利,可能也会有挫败感,但是父母的鼓励可以帮助孩子不放弃并不断重试,当孩子学会了以后,这种成就感爆表的自信心就会被孩子记住。


    情绪和精神状态也会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改善,通过运动人体自身的神经递质被释放,比如血清素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并减少恐惧感。


    讲了运动的好处,那么接下来就还是希望「父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对于孩子的运动行为影响最大。如果父母是通过大量运动积极地度过假期或休闲时间,那么这也会影响孩子。


    今日互动


    对照下你们家的小朋友,每天有 1 小时的运动时间吗?

  • 你有记不住别人名字的弱点吗?或者就连亲手写的购物清单也记不全呢?

    你的孩子在学校会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甚至被怀疑是 ADD/ADHD(注意力缺乏或者多动症)吗?


    那就有可能与吡咯(bi ge)有关。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我除了是儿童和青少年教练以外,同时也是一名专业的儿童早期行为反射统合师(原始反射统合师)。人的身上有非常多的原始反射,比如新生的婴儿就知道如何找到妈妈的乳房,我们称为觅食反射,不用学就会的被激活的技能。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原始反射会随着后天的不断运动和探索,在大脑的成熟过程中被抑制。但是由于小孩子从小活动空间太小,或者大人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总是限制孩子进行一些自由探索等等,现代都市人不止小孩、甚至很多大人身上都保存着一些原始反射,具体大家可以参考链接里的介绍。(https://mp.weixin.qq.com/s/AyTRhNloPX4rhAYi8jFENw)。


    这里也会影响之后的前庭系统等发展,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感统。之前有很多家长来问我,你的反射统合训练和感统训练有什么区别?今天正好再来普及一下。


    我们都知道,要盖房子是有顺序的,首先要打地基,然后才是盖楼房装修,最后结顶完成。我的统合训练就好比是地基,感统训练就好比是盖楼装修,是属于针对两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干预。通过我的训练,会把地基彻底夯实了,从而彻底解决感统的问题。等于是通过后天的身体训练,促进大脑的成熟,从而解决比如孩子抖脚、惦着脚尖走路、没办法穿紧身裤、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问题。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原始反射呢?因为在给孩子训练的过程中,如果训练效果不理想的话,我们会建议孩子去做一个尿液检测,就是来检测隐性吡咯尿症的情况。吡咯其实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说白了就是在身体排出吡咯的同时,也导致重要物质从身体中大量流失,进而出现相应的缺乏症状,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疾病、荷尔蒙失调、焦虑症、视力/听力问题等。尤其当我们面临压力的时候,压力越大,吡咯越多,被它结合带走的身体重要物质像维生素 B6,锌和锰等也就越来越多,从而会变得更严重。


    想象下孩子在同时经历很多事情。外面操场有人在踢球,窗外风吹落叶声,教室里有人的笔掉了,有翻书的声音…还有老师在讲台上的声音。孩子恐怕在“专注”老师上有问题。故而可能被诊断为注意缺陷或多动症


    这种代谢问题被很多医生忽略,它在孩子身上出现的可能典型状况有:恐惧、睡眠障碍、90%有注意力缺陷 、95%有多动症,过敏症、学校困难户等。


    尽管这种新陈代谢所引起的问题,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却重要万分。由于很多孩子还存在偏食的原因,所以一般我都会建议孩子们补充一些个微量元素。


    对于症状明显的孩子,在德国我们会用简单的尿检,我国内的学生如果有怀疑的,我也会把尿液寄回德国测试,操作上相对麻烦一些。如果家长好奇,也可以带孩子去做个全血中的锌和锰含量,以及血清中的维生素 B6 测试。


    今天的分享是想要给大家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孩子的一些“问题”,让我们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饮食一定要均衡。不放心的家长大可放心给孩子补充些微量元素。


    今日互动


    对于孩子的原始反射感兴趣的朋友们,欢迎联系咨询~

  • 有研究人员实验发现,即使在没有自然光或者其他线索下,人体也大约保持着 24 小时的节律。由此也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睡眠的存在,即早起鸟和夜猫子。他们的内部时间节拍比大多数人更快或更慢。


    科学家认为,大约有 1/4 的人属于这类特殊的早起鸟和夜猫子。早起鸟在迎着曙光醒来就会充满活力,但通常在傍晚时就变得反应迟缓;相反的夜猫子要早起就很不容易了,但是当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却精力非常旺盛。


    我们的基因决定了我们的睡眠属于哪一类型。就像有的人内敛安静,有的人活泼外向一样,都属于很正常的现象。所以睡眠类型不能被转换。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孩子在睡眠充足的情况下,早起的效率却还是不高。


    早睡的策略只能对部分孩子起作用。比如无论晚上几点睡觉,早上 7 点钟通常都不会醒来。不管孩子白天经历了户外活动还是在家窝着,到了晚上都是一样的不睡觉。每每这种时候家长就会感觉好挫败。


    既然是实操篇,就想跟大家分享几点我认为很重要的。

    1-认识孩子的睡眠类型、需求,并尽可能地调整就寝时间。

    这点很好理解,了解自己孩子的睡眠类型,结合环境的影响,并参照不同年龄该有的睡眠时间,跟学生宿舍一样定好固定熄灯就寝的时间。


    2-分清白天和夜晚的不同。

    白天积极参与活动,而晚上却只有休息和放松,孩子的状态就好比一台运行了一天的电脑,要慢慢切换模式进入休眠的状态。所以晚上跟孩子说晚安,家长的说话声音也要保持安静。

    如果孩子白天的学习状态不佳,也可让孩子先小睡 20 分钟,起来后再学习。


    3-认真对待孩子的睡前感受。

    晚上睡觉怕黑的孩子,真的好多,小学生里会普遍一些。没来由地就恐惧,或者突然某一天就开始害怕。如果你跟怕鬼的孩子说,「那不是真的,都是骗人的」。对于孩子来说,想的是:我的害怕还是在那里,你能帮帮我吗。

    所以家长尽可能去理解孩子们的世界, 有时候孩子们已自带解决方案。


    4- 让一天结束在美好里。

    哪怕这一天你们有过激烈的争论,睡前就不要再指责孩子了,这样会打扰到夜间的安眠。睡前时的表扬会让孩子睡得更好,并且能激发他们第二天更努力的学习。如果孩子白天的烦恼很困扰他们的话,那就尽量在白天和孩子进行交流并解决,不要带到晚上的美好时光里去。家长也需要以身作则,为今天做错的事情道歉,这样能使孩子更容易考虑自己的弱点。


    或许你们有固定的睡觉仪式,譬如睡前拥抱、亲子共读、一起总结自己今天的经历,以及展望下第二天的事情。


    这里要注意的是,告诉孩子们,你对他们的哪些行为感到满意,但是确保不要用“but”打断欣赏词。所以请不要说:“我很高兴看到你跟妹妹分享了你的巧克力,但后来你又踢她了,这是不好的。”


    今日互动


    试试看让一天结束在美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