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千万上海人曾经的居所,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世纪巨变。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道达里:上海石库门时空百年》一书的作者沈璐来聊聊现实和记忆中的上海。


    道达里是位于上海黄浦区北京西路、新昌路的普通里弄住宅。作为道达里曾经的居民,作者沈璐不仅通过采访和口述,勾勒了道达里14号中各户人家几十年来的邻里日常和沧桑巨变,也通过研究和踏访逐步还原了里弄内外的空间巨变。在本期节目中,作为城市规划师和上海学研究者,沈老师还特别介绍了绞圈房和石库门,这两种江南地区特有的空间形态和两者的演变历程。


    在节目的最后,我们也聊到了石库门未来的可能性。新天地、张园、承兴里、瑞康里、慎成里还有道达里,不同的归宿背后有着不同时期的“天时地利人和”。但作为记录者,将空间和其中发生的故事一点点记录下来,才是延续空间记忆和场所精神的最好方式。


    *沈老师制作的道达里石库门模型,不久后将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出,请大家留意


    嘉宾

    沈璐,道达里曾经的居民,文字爱好者/城市规划师/上海学研究者/独木舟教练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26 嘉宾自我介绍和道达里的区位

    03:32 租界西拓和道达里的诞生

    06:41将与道达里告别之时,有了留存的紧迫感,开始和妈妈一起做老邻居的口述

    13:16 绞圈房和石库门之间的关系

    20:25 早期住户赵医生在道达里的人生浮沉

    26:20 家门内外两重天:在家里创造空间,在上学路上看城市变迁

    34:39 北京西路的立面一直没有什么变化,路上走的15路和21路线路也没什么大变

    39:39 几十年来道达里邻居们的变迁

    47:49 虽然石库门的改造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但我们可以抓紧记录和留存,石库门的故事会在不同地方生发出不同可能性

  • 从去年起,一直在豆瓣上追更豆友子烈的“沪郊游记”。他游走的沪郊,并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朱家角、七宝等地,而是那些依旧处于原生态的乡村和集镇。在这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地方,不仅有着战争、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的痕迹,如今我们热议的乡村更新和商业化开发等议题,在这些地方也能找到不同方向的案例。

    这期节目我邀请到沪郊游记的作者——历史研究者曹伟老师,一起来和我们聊聊游走沪郊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这个春天,就和我们一起重新发现那个江南的上海吧。

    时间线:

    00:33 嘉宾自我介绍

    02:09 沪郊游目的地的选取思路和攻略

    07:46 宝山:血肉磨坊后的水乡罗店 | 杨行碉堡多 | 一度引领近代化过的吴淞 | 顾村的老街和大居

    19:37 嘉定:嘉定老城:改造后的州桥与处于临界状态的西大街 | 原生态的娄塘和成为社区公共空间的娄塘天主堂 | 因冈身和盐铁塘而兴的集镇:方泰、望新、葛隆、黄渡

    36:38 青浦、闵行:诸翟:曾经从商的人多过务农 | 与昆山花桥“水乳交融”的白鹤 | 过于“低调”的重固老通波塘和章堰

    55:43 崇明:依稀看到工业遗迹的堡镇 | 对地方历史有极高认知水平的新河镇

    1:11:56 南桥天主堂(卜罗德祠):不同立面不同建筑风格

    1:14:52 996重镇唐镇的现代和传统

    1:17:56 在沪郊体验一个江南上海的丰富性

    嘉宾:

    曹伟,历史研究者,微信公众号小曹曹和小章章

    参考信息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

    豆列:沪郊游记

    豆瓣相册:莫逆之郊

    书籍推荐:《上海乡村历史图记》、《上海乡村建筑元素》

    微信公众号:嘉定文保、魔都散记


    相关链接和更多图片请关注微信:城记播客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2023年的上海商业空间,市区项目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同时,越来越强调“在地”和“社区”;出圈的市郊项目各具特色,也让我们有了新的郊游目的地。

    延续去年的惯例,我和微信公众号《建筑师小姐姐的日常》主理人Joy聊了聊我们对2023年上海商业空间的观察和思考。本次盘点的空间也并不全是2023年的新建成项目,我们想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去观察项目是如何应对周遭环境的变化,就像在两三年之后回看鸿寿坊或是龙华会,它们能否继续如今日这般热门。

    在节目最后,我们还聊了聊书店。去年,Joy参与了一个书店主题的课题调研,在与众多书店主交流后,她对于书店和城市、书店如何运营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时间线

    00:43 上海市区

    老项目新看:陕康里、永平里、铜仁路X88

    新项目观察:衡山路8号、EKA天物、鸿寿坊、龙华会、MOHO

    外滩建筑节、外滩源二期与城市考古图书馆

    现所、JULU758与Freitag门店

    35:51 上海近中郊

    宝山中成智谷、得丘礼享谷、蟠龙天地

    46:15 作为文化和商业空间的书店


    嘉宾:Joy,建筑师,艺术爱好者,微信公众号建筑师小姐姐的日常主理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 《繁花》热播,把热了一年的citywalk热潮又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我和刚刚从黄河路、进贤路漫步回来的里斯本,将会从《繁花》citywalk热——这个典型的从内容热点到线下打卡的现象聊起,盘点2023年我们的citywalk大事记。

    里斯本是2023年和我交流最为密切的漫步者,我们在这期盘点节目中不仅聊了年度漫步highlights,也回顾了一些与citywalk有关的议题,比如居民如何citywalk或研究自己所在的社区,难道只有城市空间可以citywalk吗?如何系统性的输出citywalk成果等等。

    嘉宾:里斯本,资深媒体人,城市观察者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及漫步地标:

    01:11 黄河路

    07:25 愚园路

    13:35 浦东森兰

    16:38 岑卜村、湖头村、双祥村

    22:20 浦东张家浜沿岸周边

    25:37 闵行江川路和马桥AI试验区

    29:52 嘉定江桥

    33:11 建安公寓和展览《公寓问题》

    37:24 展览《里弄,作为一种居住形态》与杨浦漫步

    39:20 一些灰度空间:老城厢摄影展和外滩猫街、闭幕后的丽水国际摄影节、百禧公园地面展场

    45:36 Aesop 将城市漫步和社区融入品牌塑造中

    47:25 香港公屋、洋紫荆和上海新村

    54:07 长白228街坊、定海之窗与虹镇老街

    1:05:51 北京西二旗-回龙观自行车专用道、亮马河沿线

    1:10:22 苏州宝带桥和双塔社区

    1:15:28 杭州杭钢遗址公园、杭氧厂房改造、杭州西站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 只要在上海生活,相信或多或少都会听过一些关于申花的故事,这些悲喜交加的故事陪伴着我们成长,让我们成为申花的拥趸。这期节目我约来几位朋友,一起聊聊申花的30周年,在这个节点回望,聊的不仅仅是关于申花的记忆,也是我们和这座城市的曾经。

    00:30 大家关注申花的缘起

    从A3联赛冠军、末代甲A上海德比的碎片,到2010年老布青年军时期彻底入坑

    2005年起每个赛季都在的套票球迷

    小学初遇申花的体育迷,在大学后坐进球场陪伴至今

    从95、96年起就守着电视看申花,到大学后开始到现场看球

    23:33 申花各个主场的回忆

    在虹口近距离观赏阿内尔卡和刚从欧冠归来的德罗巴

    改造后的八万人会成为未来的家园吗?

    把车停在附近农家的金山体育场

    以及芜湖、源深...

    38:23 从朱骏时代开始的申花回忆

    从前两名徘徊,到常年以联赛前10的战绩拿足协杯冠军

    值得回味的选援思路和延续多年的外援遗产

    设计的审美和专业度:队徽、队服以及周边产品

    工人阶级、疯狗、海纳百川、不抛弃不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什么才是申花精神?

    刻骨铭心的2017年足协杯决赛第二回合

    不同投资人对于足球和体育的理解大不相同

    球迷到底该以什么态度看球/支持球队?

    1:32:41 关于2024赛季和未来的展望

    致敬不懂球专栏CD老师的文章《三十载岁月,谁定义申花》

    嘉宾

    NAGOSAN,微博@NAGOSAN

    迪克海德,播客中三病主播

    雷老师

    主持/制作:王越洲

    和我一起串台的【中三病】是一档杂谈节目,以开放和真实的态度看待所有议题和作品。节目宗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节目主线】主要是对艺术作品或社会现象发表主观评论,也会不定期进行作品推荐,涉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电影、音乐、游戏。【蓝色阵线】从一个申花球迷的角度对球队近况、争议事件等议题发表评论和感想。【九号半】关于足球的杂谈节目,包括比赛评论音轨。【音频日记】日常生活杂感的收集,或者纯粹是生活中有趣的录音片段。


  • 这期节目的嘉宾是两位老朋友:艺术家黄成和策展人小泉。

    两年前的2021年底,借展览《都市观奇》的机会,我和他们录制过一期《白石洲唱片:用声音解构城·中·村》。两年之后,在小泉策划的群展《无题》(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支持)中,黄成带来了他的新作《光明声音档案》、灯光装置《平凡之光》和策展人选取的艺术家早期水墨作品《向内而生》(2009-2010)。

    这期节目的话题也因此展开,《光明声音档案》来自今年夏天黄成走访深圳市光明区6个街镇31个社区,通过调研与评估,最终筛选了10个社区进行声音录制,找到了圳美等社区归侨山歌说话(歌唱),甚至找到了光明区唯一会唱采茶歌的楼村阿姨,号称塘尾三胞胎的会唱放牛歌的阿姨等群众进行了本地歌谣的录制。这些声音作品构成了理解今天大都市中社区在地文化的重要切片。而本次《无题》群展的所在地今潮八弄的前身也有着浓重的广东印迹,建成于1928年的石库门里弄公益坊,由陈姓粤商投资建造。解放前以粤籍居民为主,故另有别称 “ 广东弄堂 ”之称 。流动的人口和文化,在地的社区和基建,碰撞交融,不会停歇。

    时间线

    01:09 三年疫情让项目变得更“慢”了

    03:33 深圳光明区:不产茶却有不少村民会唱采茶歌

    09:38 山歌是客家话、白话等各种语言混杂在一起

    18:10 既亲切又有些距离的大排档展场设计

    23:06 「无题」展继续探索研究中国80后艺术家的多样化语言和代际现象

    30:07 城中村的活力弱了很多

    42:23 在光明区展览的时候现场反响很鲜活,观众边听边唱

    47:23 苗族保洁阿姨的上海之歌和包含了全国各种山歌的全民k歌

    51:12 慢车回家:再谈长春-广州T124列车

    57:57 从80后艺术家群体研究想到的

    嘉宾

    黄成,跨媒介艺术家,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黄成是 Self-house 艺术项目发起者,白石洲唱片创始人,其作品主要探讨私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之相互影响及互相构建。2019 获得第四届墙报艺术家优秀奖,现生活工作于广州和阳江。

    王懿泉,艺术家和策展人,人称小泉,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他创立了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和WHYNOTTHINK创意智库,开展空间实践和文化艺术咨询。

    主持、制作:王越洲


  • 11月底,刚从浮梁回来的梁老师兴奋地找到我说,这次在浮梁的感触很深,第一次作为游客重新感受艺术在浮梁的特别之处。梁老师没有去描述太多艺术作品,而是回忆了许多在村里和志愿者、村民以及同行者交流的故事,比如穿上志愿者的衣服看护展品,让他们有机会去看看一整个展期都没来得及细看的其他展位;比如藏在志愿者日记本中关于展场的一个个小故事;还有从民宿到田间低头的“沉浸式剧场”。借由此,我们也会聊到旅行、城市和乡村。

    时间线

    00:41 远方的呼唤:探路最远的作品点位,一场不期而遇的茶话会

    09:11 观看大地艺术节:时间在这里是需要被遗忘的

    14:27 志愿者的故事也化为《记忆的容器》

    16:55 《井》志愿者:志愿者的经历像蛇脱皮,换了个崭新的自己

    24:51 日记本上神秘的一页:小七也来了

    26:47 大地艺术节让村民开始有了商业意识

    32:55 到那里就很自然地有了表演的欲望

    41:44 这次美好的书的“回響”是想寻找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连结

    45:51 艺术节的志愿者愈发多元,村民运营的板凳咖啡也排名当地大众点评第一

    47:26 乡村需要我们来振兴吗?

    54:54 何谓乡愁:家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

    嘉宾:梁亮,场景体验策展人,公共艺术项目「美好的书」发起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 今年国庆,我和四位朋友奔赴四川,开启了一趟为期9天的川北访古之旅。行程从绵阳开始,途径平武、广元、遂宁、三台、巴中和安岳,最终抵达重庆。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不仅会聊到早已声名远播的巴中和安岳石窟,也会为大家介绍相对小众但值得花三个多小时路程一去的古迹,如平武报恩寺等等。


    另外,我们也会结合在郪江、安岳等地的实地寻访体验,带给大家一些访古tips:比如善用华夏古迹图、带好现金、多问路人(每一个NPC都是有用的)、长期锻炼身体等等。


    嘉宾

    四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新城旧市

    阿晨,小红书@李红旗

    kk,资深金融从业者和古迹探访达人

    未在播客中出现的摄影大师fmx,ins@fangmuxuan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38 川北行程的背景:因商旅要道而兴的巴蜀石窟

    03:16 正式出发前的绵阳本地游:云岩寺转轮藏、环成都人民都会来拜的七曲山大庙、中国的 洛斯阿拉莫斯“两弹城”

    11:09 第一日:碧水寺、平阳府君阙、卧龙千佛崖

    17:17 川北山路国道驾车体验

    24:15 第二日:平武报恩寺、孟不比餐厅、鹤鸣山道教石窟

    35:01 第三日:广元千佛崖、皇泽寺、遂宁广德寺

    42:03 遂宁市:鹫峰寺塔、蓬溪奎塔、宝梵寺

    46:21 巴中:石门寺、水宁寺、意料之外的通江县大型红色石刻、南龛、北龛和有点野的西龛

    1:01:06 一定要量力而行的郪江崖墓:金钟山、紫荆湾、坟台嘴、柏林坡和古郪国大型cosplay

    1:09:07 安岳探宝访窟:卧佛院、木门寺、菩萨塆、灵游院、玄妙观、睏佛寺、圆觉洞、塔坡、茗山寺、孔雀洞


    图片详见城记播客微信公众号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 时隔8年之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下简称“SUSAS”)再次回到徐汇西岸滨江。从位于淀浦河北岸的主展区白猫库房一路走到位于张家塘人行桥畔的SUSAS十年回顾展馆,散布在滨江岸线上的空间艺术和公共艺术点位仿佛又让人回忆起曾在杨浦滨江、浦东东岸滨江的SUSAS点滴。

    与往届探讨城市更新、社区营造等主题不同,本届SUSAS主题有了重大转向,关注“共栖”,“共栖”不仅是探讨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也蕴含了各学科领域的学者专家、建筑师、规划师、艺术家和大众一起,共同参与城市空间营造的过程。

    本期节目邀请到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执行策展人高长军,我们将会回顾往届SUSAS历程,并以此为脉络介绍本届SUSAS的展览和空间营造策略。作为建筑师和策展人双重身份的空间工作者,在展期过半后,高长军对于主题“共栖”和展览也有了新的思考和看法。



     阅读城市 摄影田方方


    复园 摄影田方方


    风之屋 摄影冯琪


     桥下舞台 摄影冯琪


    时间线

    01:01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的诞生

    04:08 从世博会到城市空间艺术季:还江于民的上下半场

    07:26 SUSAS主题的转向

    17:30 以复园和桥下舞台为例:SUSAS在展览之外对于公共空间的营造和设计

    27:56 在展期内改造公共空间是挑战也是探索,想让让各类型的空间解决方案被更多人看到和讨论

    33:53 《申生不息》特别版:从蕰藻浜、油墩港、黄浦江等水路航道的视角来看B面上海

    44:55 从SUSAS展区的分布和近两年的新城设计展看上海未来发展趋势

    52:43 再谈“共栖”:能让跨专业、跨领域的人都有所触动,去实现一些新东西

    嘉宾:高长军,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执行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候选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2023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第五届)

    展览主题:共栖(METro-BIOSIS)

    开放时间:2023/9/25 - 2023/11/20

    周二至周日 10:00 - 17:00 对公众免费开放,周一闭馆


  • 10月18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郫都区开幕。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成都科学馆、科幻公园,科幻大会带给成都的不止是这些基建。有人曾经这么评论成都:中国地理意义上的洼地,但又是科幻方面的高地。那么除了《科幻世界》之外,科幻在成都还有哪些体现?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科幻作者辛维木,会聊聊她作为嘉宾在世界科幻大会上的所见所闻。我们也会聊到科幻圈的创作和媒体生态,以及为什么这么多国内的科幻作者都是兼职创作?

    时间线

    00:31 嘉宾自我介绍

    02:39 刚踏入科幻圈子就听说有世界科幻大会这么一件大事

    05:19 成都对于世界科幻大会的投入和重视不仅是一座扎哈设计的主场馆

    09:20 展会随记:非英语国家作者的沙龙、参会人员比例、文献展厅、相关产业展

    21:25 科幻更多还是内容产业

    23:01 很多人兼职写科幻,一是科幻写作需要专业知识,二是文学创作很难养活自己

    30:06 国内科幻刊物概况

    32:06 科幻杂志的笔会是塑造科幻作者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39:00 地理意义上的洼地,科幻领域的高地

    嘉宾:辛维木,科幻作者,媒体编辑

    主持/制作:王越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 南京历史底蕴深厚,但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保守。游客去到南京,去的大多是中山陵、明孝陵、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纪念馆等悲寥而严肃的场合。在金陵生活,总绕不开南京的城门和城墙。有人说,六朝古都南京的土特产是“失败”。如何使南京的城市叙事抽离保守的刻板印象,展现更加丰富和浪漫暧昧的一面?

    近日,南京北丘当代美术馆“艺术与地理”项目第一回展览取名“有人弄乱了玫瑰花”,展览着眼美术馆所在地北极阁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其在中国气象学发展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邀请来自6个国家近20位艺术家与建筑师对这段历史进行访问,以他们各自的感性创作与理论研究回应气候危机时代的紧迫现实。

    这是一期与艺术展览评论播客《艺锅端》的串台节目,我们与“有人弄乱了玫瑰花”展览的策展人刘林和杨乃天一起,聊了这个展览本身的内容,各自对南京的感受,以及作为个体的我们观察到的古人和今人对天气气象话题的回应。

    时间线

    00:00 节目开始,串台介绍

    00:30 本期嘉宾:策展人刘林、杨乃天的自我介绍

    02:34 北丘当代美术馆不同寻常的地理位置:鼓楼、鸡笼山与鸡鸣寺区域的深厚历史

    08:50 北丘当代美术馆特殊的展览空间:由废弃的人防工程改造而来

    14:41 2022年末,刘林与杨乃天接到展览委托,确定做一个与天气、气象与现代科学主题的展览

    20:40 展览诗意的标题 “有人弄乱了玫瑰花”与艺术家胡昀作品、作家马尔克斯小说的联系

    26:30 中国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的日记关于南京的部分记录被置于展厅的各个角落

    29:24 策展人刘林与南京这座城市的“爱恨情仇

    34:50 艺术家子杰到展览现场布展,让作品在展览展陈形成了特别的效果

    39:30 在展览现场会发现一些“乒乓球”串珠,这是什么隐喻?

    41:00 展览委任创作的作品和展览主题、空间发生怎样的契合?

    45:03 艺术家和科学家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形成了《科学漂移》这件作品

    50:00 对科学中心主义的反思,对气象与权力之间关系的思考

    56:73 “云”的另一种解读 —— 数据云:艺术家贺子珂《乱码城市》解读

    59:00 艺术家詹姆斯·班宁的《鲁尔区》在国内的第一次展出

    1:09:00 大预告:展览相关的未来公共教育活动

    1:15:00 做展览总留有一些遗憾:一些切题、但想得却得不到的作品

    主播

    城记播客:王越洲

    艺锅端:万年青、Lonely鱼

    嘉宾:

    刘林:写作者、策展人,目前生活和工作在上海。近期关注展览制作、技术理论,并试图通过与不同领域创作者合作的方式讨论“共同工作”的问题。

    杨乃天:目前生活和工作于美国纽约市的建筑设计师。他着眼于建筑结构和材料提供的官能体验和其形式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探索信仰系统在人造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关信息:

    展览名称:有人弄乱了玫瑰花

    展览时间:2023年9月9日-2023年12月10日

    展览地点:南京北丘当代美术馆


  • 从2010年开始,静安国际雕塑展至今已走过近14年的历程。它经历了中国公共艺术的从零起步,也见证了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和变迁。9月20日,阔别三年的第七届静安国际雕塑展在全面开放的静安雕塑公园开展,不管白天还是夜晚,观众都可以步入公园,和艺术不期而遇。

    此外,此次展览也联动了静安张园、市西中学、彭浦新村、镇宁菜场、苏河湾万象天地等9处延伸点位,以“公园+”的方式带给市民不间断也触手可及的艺术盛宴。

    本期节目是两位嘉宾是来自静安国际雕塑展策展机构罗浮紫公共艺术的展览策划冰奇和丽诗,她们将分享在国际雕塑展主展场、以及镇宁菜市和彭浦新村等延伸点位展览筹备过程中的思考和故事。

    嘉宾:罗浮紫公共艺术 展览创意策划 冰奇

    艺术共和A.R.T. INSTITUTION 青年艺术家 丽诗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35 静安国际雕塑展简介

    02:59 从城市到空间,深入到小社区里去关照更具体的人

    06:06 彭浦新村延伸展区彭浦计划简介

    14:51 镇宁菜市场延伸展区简介

    19:42 市西中学和中信泰富等其他延伸展区

    26:50 公共艺术对于广大市民的价值

    31:31 雕塑公园主展区介绍

    36:00 七届雕塑展之后,上海市民对于公共艺术观感和审美的变化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曾在2021年《春日限定上海社区漫步指南》的嘉宾王璎珞,2年之后,她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ase地也从上海变为了多伦多。这期节目就将从她个人经历出发,聊聊她对规划行业、曾经尝试过的碳中和行业以及目前在多伦多规划局的工作体验。


    今年5月,她也参与了多伦多地区的Jane's Walk活动,在节目尾声部分,她也将分享国内外Jane's Walk活动以及citywalk活动的异同。


    感谢Tezo通勤耳机「鸢」对本期节目的支持 —

    Tezo 通勤耳机 — Kite「鸢」是由播客人自己出品的,适合通勤路上听播客的主动降噪耳机。

    欢迎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Tezo通勤⽿机”下单购买



    嘉宾:王璎珞,城市设计师,小红书“小克在路上”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32 节目正式开始

    01:03 返场嘉宾自我介绍和迁移史

    03:04 第一次从加拿大回国发展的原因

    08:35 初探ESG行业

    15:59 选择重回加拿大更多是因为生活方式的转变

    18:04 多伦多城市概况

    24:19 多伦多的建筑工地数量是北美各个城市里最多的

    30:46 工作上的范式转变

    43:09 citywalk的重点是city,是对于城市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 在与邑间建筑两位联合创始人对话的下期节目中,我们不仅将和他们一起深入延武胶街区,去观察这一珍贵的上海历史切片。也将探讨社区营造的破圈和社区中的人与空间。

    节目中提及的展览“里弄——作为一种居住形态”也将延期至9月24日本周日,欢迎大家到武康大楼底层城市交集看展

    时间线

    00:51 延武胶街区:某种程度上是上海城市发展史的一个活化石

    23:35 上海“每天都在变,但每天的变化又都不大”

    30:39 社区营造需要的是“破圈”

    35:34 留住人比留住空间更为重要,能不能多造一些留住人的店?

    45:56 在乡村做事情有更多的容错性

    59:50 四平社区的孩子们利用邑间的投影项目重新发明了一个新游戏“半条命”

    主持/制作:王越洲

    嘉宾:郑露荞,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巴黎美丽城国立高等建筑学校访问学者,上海邑间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熊子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邑间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 建筑师还能在城市做些什么?


    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来自邑间建筑的郑露荞和熊子超是科班出身的建筑师,但他们近几年的实践却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计。我邀请他们和我对话,一方面是想了解他们当下对于建筑师这个身份的看法。另一方面,我对于他们这几年的非典型城市实践也非常好奇,从最早认识他们,把关于大学路的展览和研究从PSA开到了大学路上的“发生便利店”,再到之后每每都能在大鱼营造的活动上看到他们的身影以及后续一篇篇关于大鱼的分析和观察文章,再到之后,他们自己在鞍山新村、延武胶等地落地的项目和工作坊。


    本期节目是访谈的上半期。这期访谈固然是无法回答建筑师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但邑间建筑的实践代表了一种行动的可能性,通过行动去回应时代。


    时间线

    00:42 邑间建筑想做非典型的城市实践

    08:14 2019年关于大学路的展览后发现讨论地方性应该回到地方去讨论

    15:38 发生便利店:用艺术策展去思考地方性的尝试

    27:39 大学路的案例说明前期的规划需要包含全过程的管理配套

    36:20 为什么会对大鱼营造进行参与式的观察和研究

    49:57 在鞍山新村做一条让人们彼此看见的诗歌单行道


    主持/制作:王越洲

    嘉宾:郑露荞,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巴黎美丽城国立高等建筑学校访问学者,上海邑间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熊子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邑间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 方塔园位于松江古城内,园内有宋代方塔、明代照壁,宋代望仙桥、也有后期迁建其中的清代天妃宫和新建的何陋轩。设计者冯纪忠将整个公园分为3个空间,即广场、草坪和水面,但这3个空间是一体的,隔而不断,将历史遗存和现代建筑通过空间巧妙组织在一起。类似这样的细节在方塔园中还有很多,冯纪忠“因地制宜、陋就简”,对空间进行营造,细细品味能找寻到许多旷奥之景。

    2022年是上海方塔园开园40周年。2023年春天,在何陋轩保护修缮工程完工,再次对外开放后,我和几位朋友相约来到松江,在何陋轩中,聊聊方塔园。

    聊天的人

    杜杜,前景观设计师,现在从事大数据与城市研究相关工作,热爱遛马路、逛园子、盯植物

    浩楠,景观设计师,致力于公共景观设计,空间美学爱好者

    昌夷,独立景观设计师,力求用简洁的设计语言解决场所问题,平衡各项要素之间的关系。

    安娜,城市规划师,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生活爱好者。

    主持/制作:王越洲

    堑道


    弧墙


    时间线

    00:00 开篇:北门大屋顶的争议

    01:24 大家的自我介绍和第一次来方塔园的感受

    06:23 方塔园建造的时代背景和空间特点

    12:44 方塔园到底是园林还是公园?

    15:40 经营空间:通过甬道、轴线、植物、水面来控制观者的视线和游览体验,营造出旷奥之境

    27:37 与古为新何陋轩:要在这里待的足够久,才能体会到这些时间对于空间的影响

    48:11 方塔园对城市更新的启示:如何用现代的手法去延续人对空间的记忆


    草坪、树和对岸的方塔


     交错的石板桥


    河畔何陋轩


    一条小路


    名词解释

    园林轴线:公园绿化布置中,联系主要景物的风景线。常用树木、花坛、道路等,将主要的或装饰性的建筑物联系在一条线上,成为总体布局中的轴心。

    德国馆: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一座少女雕像和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该馆由“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的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设计,博览会结束时拆除。后为纪念这一作品所开创的历史,巴塞罗那德国馆于1986年原址重建。德国馆建筑形体简单,不加装饰,利用钢、玻璃和大理石的本色和质感,显示着简洁高雅的气氛。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初的成果之一,也是代表作之一。


  • 从泥土到餐桌,江南饮食有滋有味,但甚少有人从史料出发来考察江南民间饮食的状貌和流变。借《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百年民间饮食》新书上市的机会,我请来该书作者邹赜韬一起来聊聊《江南烟火》背后的饮食史和乡愁之味。

    嘉宾:邹赜韬,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中国食品行业智库专家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31 与食物结缘的过程

    06:51 近代巨变下的人口迁移、现代科技的进步对江南饮食产生了什么影响

    14:41 食物的乡愁之味

    20:40 百年前上海人是怎么吃的东海海鲜的

    27:49 为什么这么多外国友人也对中国美食留下了大量的记录和评价

    36:15 一起来做饮食史:吃播探店vlog和层出不穷的美食纪录片可以传承饮食文化吗?

    41:53 邹赜韬关于食物的私人书单和电影推荐

    节目中提到的影片和图书

    影视:《孤独的美食家》、《晚酌的流派》、《风味人间》、《鲜生史》

    书目:《饮食与中国文化》、《明清饮食》、《亲爱的味道》、《烟火三十六味》、《中国食物:水果史话》、《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

    “食可语”译丛(已出版:《罐头:一部美国公众的食品安全史》、《从咖啡到珈琲 : 日本咖啡文化史》,待出:铁路美食发展史、鹅肝争议史、冰激凌制作史、华南一个村庄的饮食史)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 前段时间,看到猫老师在即刻上回忆一家她常去的咖啡厅关门了。她说,“喜欢它不是因为咖啡有多好喝”,而是“Vesh Coffee是我的福地,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考试,在我做无业游民的尴尬时期陪伴我,说也奇怪,虽然身边有很多人打电话、餐厅也放bgm,但因为大家都在认真工作,在这里特别能静下心。


    这个夏天,猫老师也即将离开上海,出国留学。借这个机会,猫老师在本期节目中分享了她大学至今在上海印象深刻的饭馆和玩乐之地,那些可能还来不及告别的地方。


    嘉宾:猫老师,公众号:东八区案内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28 猫老师从大学至今在上海的历程

    02:21 大学时的周末常去的街市和酒吧

    澳门路清真市集(暂未恢复开放)、浦东清真寺前烧烤摊

    仙霞路日料和居酒屋、Windows酒吧(已闭店)、celia(已闭店)、DADA Shanghai

    c's bar

    12:10 实习和工作地点周边的觅食去处

    14:14 南京西路周边:

    Masala Art Indian Cuisine(大沽路店)、花纹 深夜食堂、vanca's ribs & BBQ 保加利亚

    17:00 中山公园周边:

    刘和园云南过桥米线(宣化路店)、泉州风味馆、隆兴本味、穆氏葱油饼、扬州狮子头、薛掌柜酥鸭大面(武夷路店)、上面坊酥鸭大面(东诸安浜路店)、邕味张记广西老友粉(定西路店装修中,世纪汇店营业中)、永祥烧腊、昇鳗鱼家(中山公园店)、罗宋娃娃

    27:15 南京东路及人广周边

    香江姳苑粥饭、莱莱小笼、滇味园过桥米线、胖胖君的新疆抓饭、纽约三明治nyc deli

    33:18 那些在上海消失的店:

    中山公园横丁(已歇业)、肉力屋日式烤肉店(已歇业)、“Pierogi Ladies”(女士饺子)(已歇业)

    51:30 印象比较深的店:233进口啤酒吧

    报道中译:波兰人在上海

    https://mp.weixin.qq.com/s/LiywTtctdbg4lvd-uytMmg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 从人满为患、高峰期发车间隔可以达到40秒一班的公交车,到在各大新城和现有骨干公交廊道落地的有轨电车系统,上海的中运量公交体系一直在不断迭代中。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曾参与上海电车节目的宋文超,我们将从不久前刚刚停运的张江有轨电车聊起,介绍何为中运量公交以及上海和各地中运量交通工具的乘坐体验,另外,也将会借此机会畅想未来的城市出行。


    嘉宾:宋文超,电车迷,微博@电粉wing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1:31 上海公交从发车间隔40秒一辆的电车到中运量的变迁

    03:31 何为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

    08:10 上海各中运量公交体验:

    前中运量时期的尝试:张江有轨电车

    传统公交廊道转化:71路

    效仿大巴黎:松江有轨电车线

    承载市区动迁居民生活习惯的连接器:奉浦快线

    30:05 未来上海中运量公交畅想:部分公交廊道并线?利用数据去设计和区分干线和支线?

    33:18 大连、长春等东北城市市井味浓厚的有轨电车系统能延续至今,源自它和后续城区和交通规划的融合

    38:24 国内其他城市的有轨电车大多是先有新城,再有线路:苏州高新区、沈阳浑南新区

    41:42 行经闹市区的有轨电车如何与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融合

    46:27 欧美国家现今还在运行的有轨电车系统

    48:54 MAAS(出行即服务)的终极目标是能按时刻表运营、可以按需定制


    城记播客计划在9月-12月间举办一场“香港巴士”主题的翻书会,展示一系列关于香港巴士的图书,欢迎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朋友留意后续信息,也欢迎对这个话题的同好一起来分享,欢迎后台与我联系。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 2021年,曾在永嘉路口袋公园里偶遇过「美好的书」公共艺术项目,让书在路人心中开出一朵小花。2022年,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之后,我又去到世纪汇广场,专程看了「Chair Up」项目,用椅子来孕育温暖和希望,一份送给城市的礼物。7月27日,「Chair Up」续章「Grow Up」也即将开启。



    这期节目,我请到了公共艺术项目「美好的书」发起人、场景体验策展人梁亮老师,她不仅将结合过往经历来聊聊如何用策展去打动人心,也将介绍新展「Grow Up」,这是一个关于上海城市精神的微观呈现,33组来自合作伙伴、艺术家和普通大众的作品将分布在ROOT、SEED和TREE三大展区,展示这座城市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也带来他们关于“生活的不同解法”。

    嘉宾:梁亮,场景体验策展人,公共艺术项目「美好的书」发起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2:35 4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之前是突破自我,之后更想打动人心

    05:42 用美好的书来营造一个场域,去连接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产生新的涟漪

    20:44 筹备2022年世纪汇「Chair Up」展演项目的过程更难忘

    28:10 去年等待一位每天来画椅子的小观众的感觉就像《小王子》里等待玫瑰花,今年这位小观众也荣升为「Grow Up」的参展者

    31:58 「Grow Up」是想潜到土地之下,去看每一个在上海的个体如何呈现他们的生活

    36:19 不可错过的大众参展者:从小就是申花球迷、Shanghigh、天平路上的私家记忆等等

    46:39 给城市一点时间,也给我们一点时间,城市和人的记忆才能慢慢生长起来

    「Grow Up」公共艺术展演计划活动报名请关注:THEBOOKAND美好的书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