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今年11月中,香港迎來史上最遲的八號風球,而在西北太平洋同南海,曾同時出現四個熱帶氣旋,是 40 多年來首次。在全球層面,極端天氣帶來的問題和人道危機越見逼切。第 29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P29,11月24日清晨在阿塞拜疆結束。今集 Podcast 請來兩位以 NGO 觀察員身分參與大會的青年代表,向聽眾解釋今屆氣候大會有何重點爭議,為何會被形容為談判氣氛最惡劣、甚至是「失敗」的大會,大會最終有何共識?而兩位首次參與大會的香港青年,又有甚麼得著和體會,他們如何看香港人在氣候變化下的角色?
-
持續近四年的初選 47 人案迎來判刑之日。 45 名被告,因被指「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成,被判監禁四年兩個月至十年不等。判辭顯示,眾被告按角色分級、是否認罪、是否為控方作證人、是否對「法律無知」、受戴耀廷誤導等,獲不同量刑起點及刑期扣減。
案中的 45 名被告量刑起點由 7 至 15 年不等,法庭有哪些考慮?四名從犯證人區區諾軒、趙家賢、鍾錦麟、林景楠,減刑結果為何?其中有四名被告,包括楊岳橋、鄒家成、張可森、梁晃維,被指較其他積極參加者做得更多等,量刑起點較重,他們究竟做過什麼?案中多名被告,他們何時能重獲自由?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
性暴力危機支援中心風雨蘭最近發表研究報告,總結過去五年( 2019-2023年)的求助數字,發現機構跟進的過案有 1984宗 ,較對上一個五年,上升了 48.5%。不過,翻查警方有關強姦案的報案數字,19 至 23 年有 313 宗,較 14 至 18 年的 325 有所下降。在同一個時空,支援機構的求助個案升,警方的報案數字卻下跌,為何會有這個落差?
此外,風雨蘭求助者的報案率由 2009 至 2013 年的 56.8%,到 2014 至 2018 年跌至 44.1%,近五年再跌至 41.4%,當中有何原因?今集節目,風雨蘭總幹事莊子慧、資深研究主任邱志衡,為聽眾剖析求助趨勢。
除了數字及背後原因分析,風雨蘭一直有進行政策倡議,談及關於現行強姦罪的法例檢討,邱志衡指出,現時強姦罪的定義,是以「陽具插入陰道」,他舉例說,「以工具插入陰道交,好大機會可能會用非禮罪,即猥䙝侵犯(控告)」,最高刑罰為監禁十年,而強姦罪最高可判囚終身」。除了刑期,更重要是有關罪行描述的定義,是否可描述受害人經歷了什麼?「假設一個被工具插入陰道的受害人,佢係咪覺得自己純粹畀人非禮咗呢?我相信呢個答案件未必。」
其實,法律改革委員會,早在 2012 年 9 月,已發表《強姦及其他未經同意下進行的性罪行》,提出「有必要訂立新罪行以涵蓋非以陽具作出的插入式侵犯」,並在 2019 年發表《檢討實質的性罪行》報告書,也有指出,建議摒棄 “強姦 ” 一詞;把這項罪行的名稱定為“未經同意下以插入方式進行的性侵犯” ( sexual penetration without consent)。有關建議至今仍未落實。邱志衡指出,現行法律需要改善,更確準幫助受害人描述她們的經歷。
#集誌社Podcast #風雨蘭 #性暴力案求助 #報案率 #法改會 #插入式性侵罪
-
匡智會轄下職訓宿舍發生懷疑性侵事件,引來全城關注。事件由家長為兒子沖涼發現不妥而揭發,討論焦點集中在機構有否延誤公布、會否公開調查和交代、社署或院舍會否制訂制度,如利用閉路電視監察員工行為等議題。
事件發生後,嚴重智障人士家長協會主動聯絡《集誌社》,表示家長和受障人士,能有窗口表達他們的看法,訴說受障人士和照顧者,如何被剝奪知情權、決策權的情況;他們深信,除了改善院舍的營運質素,要真正做到保護受障人士,必須由尊重他們的參與權和決策權開始。
今集 Podcast,住了 50 多年院舍的輕度智障人士少霞,分享受障人士「有口難言」的感覺;嚴協主席 Renee 和家長歐陽太太,則講述了較少人知道的,原來在疫情結束、社會復常後,很多院舍仍以防疫和人手不足為由,採封閉式管理、嚴格限制家長的探訪日期、時數和範圍,令家長更難監察不當行為。
至於有自閉特色的倡導者阿傑(註:阿傑不認為自閉是一種「病症」,強調是一種特色),十多年前已到聯合國就香港履行《殘疾人權利公約》出席聽證,他慨嘆十多年後香港仍原地踏步,希望長遠而言,社會尊重受障人士的社區生活經驗,協助支援決策及確立第三倡議制度,在院舍而外,讓受障人士及其家友一起協助監察和保障自身權利。
#匡智會 #嚴重智障人士家長協會 #卓新力量 #我們要參與 #封閉式管理 #集誌社
-
2019 年 7 月 1 日金鐘暴動案,4 名被告經審訊後被裁定罪名成立,包括當時年僅 14 歲的浸大前學生會前外務副幹事長戴嘉平,及其孿生兄長戴嘉正。四名被告昨日(25日)求情,戴嘉平呈上在獄中親撰的陳情信,其代表大律師讀出撮要重點,表示「我現在最大的盼望,便是能回家好好陪伴家人和重返校園完成學士學位課程。」
戴嘉平的社交帳戶在庭審後,上載了陳情信全文,今集聚焦一周會聲音演繹其求情信全文。
他在信中說「為甚麼我會坐監?因為政治…我關心政治,走上街頭,甚至干犯此案,都是出於我對香港的愛」。戴嘉平指去幾年有太多家庭在社運案件陰霾下,「因政治而受苦」,又指自己幾乎每日看到有人因社運案被定罪判罰,「比起看到判決彰顯法制公允,我更能感受到社會對年輕人的懲罰。刑期不只是數字,而是囚犯失去自由,無法回家和家人好好吃飯的時間」。他請法官判處他即時監禁、而非教導所,令他在利用空餘時間修讀大學兼讀制課程;他在信中最後說「我也堅信自己不論身處何方,都能積極生活,為未來奮鬥的同時,活好當下」。
-
《施政報告》提出以「簡樸房」取締劣質劏房,官員指最快 2026 年底至 2027 年初可執法。香港業主會會長佘慶雲,是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的前成員,也曾經營劏房,因實施劏房租管,已退出劏房市場。面對「簡樸房」政策,他認為,市場上平租如二千多元的單位將會消失,不相信公營房屋供應可以銜接,認為不少最低下階層,恐會失去居所⋯⋯。
-
《施政報告》提出以「簡樸房」取締劣質劏房,官員指最快 2026 年底至 2027 年初可執法。對於規管標準、房屋供應,實施取締劣質劏房時間表、路線圖,民間團體有何看法?過渡性房屋、簡約公屋用地皆有時限,當劣質劏房要被取締的一日來臨,公營房屋供應又能否順利銜接?今集 Podcast,劏房支援連線成員、侖居社會房屋平台創辦人兼董事會主席賴建國,分享民間社會的看法。賴建國曾擔任前線社工,服務舊區居民多年,一直關注基層居民的住屋及倡議改善政策,節目中,他也分享了當年政府取締籠屋的經驗,跟今天的規管劏房,又有何不同?
-
行政長官長李家超今(16日)公布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今集Podcast 會為聽眾講解報告重點。
今年其中一個焦點,是解決劏房問題方案出爐。政府以「簡樸房」命名,要求劏房面積需不少於八平方米(約 86 平方呎)、必須有窗、有獨立廁所等。不符合標準的,寬限期後會被取締,業主若繼續出租屬違法。
政府預期有三成劏房被逐步取締,目前有 21 萬人住在 11 萬個劏房戶中,受影響的劏房戶將如何安置?李家超指當中六成人未來會上公屋,屆時將有「七成供應量應付四成需求」。
經濟措施同樣備受關注,政府提出減烈酒稅,但醫療衛生界漏夜反對、認為會危害公共健康;酒吧業界以及商會則認為受惠不大。另外,「新投資移民」計劃放寬至買 5000 萬以上房地產,可計1000萬元投資額;政府又擴大高才通大學名單等繼續「搶人才」。 -
這個現像,在香港可能很常見,但近年才「被看見」。說的是「鳥撞玻璃」事件。香港高樓大廈聳立,玻璃幕牆處處,隨時成為雀鳥的「催命符」。在香港,鳥兒撞玻璃大廈的情況有多普遍?香港觀鳥會在 2022 年 9 月至 2023年 8月,動員近百名位義工和市民,在美孚、青衣、尖沙咀、中大、港大五個潛在「鳥撞黑點」,進行「鳥撞調查」。「全民監察鳥撞行動」搜集到 309 隻鳥撞個體,及 69 個「鳥撞拓印」。玻璃窗下,被記錄到的死傷鳥兒,有 13 種屬具保育級別的物種,共有 88 隻,包括全球「極度瀕危」的黃胸鵐(即禾花雀)。原來,玻璃幕牆反射得太好,或太透明,也有機會殺鳥。若是澄明如鏡,反射到遠方草木、藍天白雲,會令鳥兒誤以為是天空與樹林的實景,一飛沖向死亡;太透明的玻璃幕,雀鳥會以為並無阻隔,最終不過眼前的「奪命障礙」。
鳥兒的視覺、感官,也有別於我們。雀鳥的眼部多數在頭部兩側,視野雖較廣闊,但對前方部分的焦點,或較模糊,立體視野範圍較窄,影響對距離和空間的判斷。在香港,有那些大廈是鳥撞黑點?在建築工程上,可如何改善?有沒有成功的案例?今集聚焦一周,香港觀鳥會高級保育主任黃雪媚跟大家解構,並想告訴大家,為何我們要關注這議題?
#香港觀鳥會 #鳥撞玻璃報告 #觀鳥會高級保育主任黃雪媚 #鳥撞黑點 #保育級別物種
-
9 月 15 日,北角錦屏街一個單位,一男 38 歲患思覺失調的男子,懷疑襲擊其母親及妻子。警員上門後,指他當時持菜刀、鉸剪衝向警員,向他開槍,男子送院後死亡。死者家屬質疑警方使用過度武力,警方指初步調查,警員開槍決定符合警隊守則。
致力精神健康倡議的組織《說書人》,對事件發聲明,表示感震驚、悲傷,指失去親人的痛苦是無法估量,事件令人痛心,及反思前線警員處理精神健康緊急情況時的指引和技巧,是否能有效地支援其工作,呼籲警方對事件進行公正和全面的調查,檢視現有相關指引和訓練。
今集聚焦一周,《說書人》成員曾善榆 Ella,跟聽眾簡介《說書人》的背景,解釋她們為何堅持為有精神健康挑戰的社群發聲。《說書人》搜尋了外地的資料,舉例指台灣衛生福利部成立了全台的「精神醫療緊急處置線上諮詢」服務,由精神醫學專業人員(如心理學家、有經驗的護士等)為全台警察、消防救護、警衛、社工等提供即時、24小時的電話諮詢,協助處理社區有精神病紀錄者的護送就醫事宜,包括立刻提供應對眼前有激動情緒人士的技巧等。這些經驗,香港會否參考?
北角開槍事件,對警方或相關部門,日後跟進市民情緒失控個案,有何細節可以檢討?過來人有那些較正面或負面的經驗? Ella會在今集節目分享。 Ella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家、講師和精神健康倡議者。她經歷了長達十年以上的精神健康挑戰,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難,到今天加入《說書人》,推動消除精神健康歧視,和作出倡議?
#集誌社 #聚焦一周Podcast #北角開槍案 #說書人 #精神健康
-
《立場新聞》被指煽動案,周四(26日)判刑,《立場新聞》前總編輯鍾沛權被判囚 21 個月,即時收監,要再服刑約十個月。前署理總編緝林紹桐因罕見病惡化,憂監禁若延誤治療,恐有生命危險,判囚 14 個月,再獲減刑,可即時獲得釋放。這是回歸後,首宗傳媒被控煽動罪的審訊及判刑,對新聞自由影響深遠。本集講及判刑當日情況,及對回顧判詞。
-
前立法會議員林卓廷與另外六人,在 721 元朗站襲擊事件,被控一項暴動罪;審訊自去年 10 月開始,至今橫跨近一年,歷時 51 日審訊,控辯雙方已完成結案陳詞。
律政司高級檢控官程慧明從七方面,指出首被告林卓廷的案情,反駁其辯解屬「不合理、不可信」,指林當晚行為與公職人員不符,甚至是濫用職權達到私人目的,又指事件「其中一個起因是歸咎於被告的發動和參與」;陳詞期間,林卓廷不時苦笑、搖頭。
至於其餘六名被告,控方亦指他們證供不合理、不可信,重申即使白衣人暴動唔會令黑衣人行為變合法;林卓廷一方陳詞反駁,指林到達元朗站後突有白衣人持棍「兇神惡煞」走近包圍,令情況立即升溫,閘內人士「冇得揀」,只能採取適當行為自衛。
其餘被告亦陳詞,包括指當日元朗出現執法真空期,無辜市民只能以合理武力對抗白衣人,是主觀、真誠相信使用合法武力,保護自己、他人和防止破壞社會安寧行為。案件將於 12月12日頒下判決。 -
漫畫家草日夫婦,在中秋午夜WhatsApp給我問候,有滿月小圖,祝願圓圓滿滿,當然包括小肥和漢堡包的賀圖,正所謂,舉頭望明月,低頭,捽個Mon。
兩夫婦好忙,深宵傳訊息之時,我早已入睡。翌日大清早七時多醒來,見到如此可愛中秋漫畫,當然再問:「喂,有冇追月畫啊,比我傳比朋友都好吖。」之後,我忙著食早餐,打理花草,不到三小時,草日傳來簡單線條畫,玉兔「一追再追⋯⋯」,主題是「追月快樂」,不過,他立刻補白:「冇帶顏色呀😂」。
「可唔可以用AI幫你加啲顏色呀?可唔可以傳呀?可唔可以放在聲演做插圖呀?」我打蛇隨棍上,草日這種人,當然是「可以。」草日風格,總是雲淡風輕,安逸,真誠。這幅追趕生命的月亮圖,放在追月夜,希望大家都有一點平安愉悅。
我總覺得,中秋之後的月亮,好像更靚更大。「呢幅畫,係咪你嘅新作?」我問。誰知,他回答:「你嘅。」意思是送給我的追月圖。他曾給我畫過〈我的父親〉和〈波斯尼亞小鎮大廚〉,這次隨意畫了簡單應節畫,是一種情宜啊。我當然想要簽名,他回答:「下次見畀比你。」
其實,望住月亮,你會想起甚麼?
月亮,總是代表人的心。無論「明月松間照」,或是「海上生明月」,寫月亮,大都是寫人,寫人情。尤其今天的香港,當月亮可以變成回憶之時,對很多人來說,百感交集。表面有表面一套生活,心裏有心裏的想法。
今夜,想起寫過唐代詩人宋之問《下山歌》,「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遲遲。松問明月長如此,君再遊兮復何時。」一般理解,這詩描述離别時刻,牽着佳人,舉步遲遲,心中凄苦,不知何時能再與佳人相逢。
兩年前訪問前立法會主席黃宏發,領教他繙譯唐詩的造詣,也看了他華仁書院老師唐安石(John Turner)一部分析中國詩歌的英文書,這位愛爾蘭神父就說到《下山歌》的作者心理。詩中借松樹反問,月亮永遠都會掛在天邊,但幾時才可以跟你故地重遊呢?其實,唐安石下面對此詩的英文繙譯,已經看到他對作者心理的詮釋。
Down, down the Lofty Mountain( Many a time I sigh!)
Hand in hand with a bonny person,
Step by step went I.
The moon that shone between the pines
Is shinning to this day:
But never, never again , my dear,
Shall we go down that way
雖然發叔老實不客氣說老師未能把此詩原有格局及味道譯出,我的感受,唐安石英文繙譯宋之問的詩句,其實,是進一步繙譯了詩人心裏所想。大意是,與所愛的人携手下山,一步一步,感覺不安穩,月光穿過松樹之間,詩意背負哀愁,會不會永遠不能再次重遊若此?那不知何日重來的景與人,透出原始哀傷,這就是一種從心而起的原始與真摯,簡單直述,不修飾,不聯想,也是唐安石所說的psychological primitiveness。
唐安石認為中國詩歌有好高藝術成就,中國詩講意境,而我亦喜歡外國著重心理分析。詩不在乎長短,句短情長;文字不說優美,在理性發叔眼中,「文字,不一定說優美,是合不合適。」恰宜,就是美,這種層次,不是說要學習,我認為是個人選擇與修維。黃宏發也嘗試解釋老師的看法,認為用簡單的字,最扣人心弦。「古,反而簡單。好多人用典,或好多聯想,詩也有這特色,但最好的,好可能是簡單的字。」
中國詩特色之一,有時總是言不由衷,古人借詩表達對仕途或現實的不滿,不能「真情盡露」。天涯共此時,但看一輪明月,留係心裏面,都有相聚感覺。
-
(作者Patreon訂閱專頁「WriteHouse 寫字為家 冼麗婷」 https://www.patreon.com/SinLaiTing)
是時候把一年多資優生寫作班教學經驗,化成筆記。一點一點,在WriteHouse寫字為家記錄下來。
作為人物專訪記者多年,從去年八月開始,我在中文大學資優計劃中開始兩組寫作課程,一組給中學,一組給小學,主題都是人物寫作。資優計劃的課程,由中大教育學系以自負盈虧方法運作,已有三十多年歷史。提供不同課程給中學及小學資優生,所有學生都要通過評估測試,一般學習能力及學科性向要達到一定水平。
過去一年,我開了五班,包括兩班中學組,三班小學組。老師上課所用的體力及腦力,絕不簡單,在我看來,像在三小時之內,跟十二個學生同時間做訪問。每上一次課後,不論中學或是小學,我都累得不想說話,不想吃飯。第一次,早上上中學課,分組於課後請中學生吃飯,然後,回到家,呆一陣,試過五時多,躺在床上至翌日清晨六時。之後我揀的都是下午開課,課後也會由當天的晚上七時多,睡到翌日早上七時多。
課程主任告訴我,做一次教育講座,等於連續做了幾小時gym。其實,不少朋友驚訝我去教小學寫作班,驚訝在於二年班、三年班、四年班的小人兒,能教他們寫作?現在的小朋友,不是愛手機,不愛文字?
小學生,能教不能教?
老實說,在這些寫作班裏,我遇到很多愛文字愛寫作的中、小學生。社會科技發展,是不是在剝奪你的優勢,或是文化發展,很在乎用甚麼思維應對。小朋友說話的銳利,反應的直接,如果能應付自如,基本上,你已經應付了一個表面的真實世界。有些令我重重撞擊,也令助教瞠目結舌的說話,我不想公開再挑動。但是,無論怎樣,我相信小孩子偏向善良,更重要是,帶他們走一小段心靈之旅,自己也要有堅實而健康的心靈。
怎樣成長,就有怎樣的人,一句有開啓性的說,播一粒種子,都是今天要努力的事情。這是資優計劃團隊讓我看到的希望。
女作家五歲開始寫下沙漠奇想
回到起點,其實寫作,能教不能教?那得從了解學生開始,就像了解巿場顧客一樣。而我覺得,寫作,是把一個人的想法,帶給另一個人,引伸另一種想法。把一個世界,帶去另一個世界。其實,那為甚麼會有年齡限制呢?只有願意不願意了解、聆聽及閱讀別人心底話。 從雜誌《Vogue》人物專欄開始寫作事業的美國已故著名女作家Joan Didion, 五歲時候,因為母親給她一本筆記本子,她便把自己對沙漠的幻想一一記下來。後來,她鍾情海明威,就默默抄寫他的文字,感受字裏的音樂與旋律。
回頭看,我想,我是從小喜愛寫作的。我決定嘗試教小學班,也是想引證,愛寫作,既是從小就會自然而然的出現,也可以後天培養。我有這樣的經歷及信念,因為,讀二年班之時,已經很有動力要把經歷的事情,寫出來。
那是第一次一家人回鄉,第一次看到大片禾田,也第一次看到,母親朝思暮想的外婆。外婆出場的過程,以及外婆怎樣在年近八十,仍然翻山越嶺跟我們返回父親的村莊短住,當中動用多少壯健男丁,又背又扶,勞師動眾,一切,都是為了重逢後的相聚日子。現在回想,我當時只是個小學二年班的小孩子,但一直像記者跟在焦點人物外婆的身邊觀察。
回港後,在搖到外婆橋造句上,寫了特長的句子,被班主任兼中文老師鄭永愛老師提醒,下次不要寫那麼長。她是鍚我的,二年班訓練我朗誦,四年班訓練我跳韓國舞表演。可惜,她很早因病辭世。但如果我現在回想,那次寫特長句子,並沒有得到鼓勵,反而有一種犯錯感覺。三年班、四年班,我沒有特別的寫作印象。一直至六年班,遇到很喜歡跟我們討論社會知識的退伍軍人陸老師,他很鼓勵我們寫作,會在班上朗讀同學的文章,他寫在作文簿上的評語,也很用心而到位。那段我視每一篇作文為一次重要表演的時光,奠下一生對寫作的感覺及看法。
讓小學生思想「放電」
所以,回答能教不能教的問題,我覺得,能教,可以教,也要教,問題是怎樣教?所謂教,是相信學生有話想寫,並且跟他們討論心中事,意中人,讓他們思想「放電」,自由自在的寫下來。這樣,跟繪畫和音樂,其實是相類的。問題是,怎樣耕耘一片適合的土地,培育幼苗。
於一九四五年創立創立史丹福大學創作創意寫作課程的老教授章樂士·史泰納(Wallace Stegner)講過:「學生不會無緣無故就互相學習,老師需要經營環境—這跟上帝經營氣候一樣困難。」
我的經驗及感受是,教這樣的聯校寫作班,比到學校教寫作班(我也有這方面的經驗),無論對老師或是學生,氣氛可能是比較好,互相學習,或者是比拼,令寫作動力比較大。在大學校園開中、小學的寫作班,令學生回來之時,已經有特別旅程的感覺。那種不一樣的感覺,先帶起了學習的動力。所以,我也很樂意跟中大資優計劃合作。很多收生考慮及行政工作,都有他們安排,「你只要教就好了。」不用擔心管理以及設備應用的無知,完全放心教學,有助教支援,所以,我跟課程的團隊,也是一次很好的「相遇」啊。
(資優生寫作班筆記及相關文章,在作者Patreon平台陸續刊登)
冼麗婷在 yahoo 新聞的相關文章:
見字如見人|記者教寫作(上) 從《小王子》的眼淚說到逃避 ISIS -
新社工註冊局上任後,據悉有七名紀律委員會備選委員小組的成員「任命失效」,除了捲暴動案的社工陳虹秀、活躍社運,正就新田發展環評提司法覆核的「抗河蟹」社工謝世傑外,據《集誌社》了解,另一名委員、大律師譚俊傑,也不獲「續任」。此外,47 人案罪成的被告鍾錦麟和施德來,上月中已被社工註冊局永久釘牌。今集聚焦一周,謝世傑談及不獲續任的感受,及他多年來為弱勢社群爭取權益的經歷。除了 09 年的社福界「抗河蟹」事件,在九十年代,他協助臨屋居民時,還親眼見證居民向未代港督彭定康送老鼠抗議的一幕⋯⋯。
-
47人案最後兩名被告呂智恆、林景楠在日前(9 月 3 日)完成求情。庭上讀出林景楠親自撰寫的求情信,林指自己沒有意識到參加初選的嚴重性,直至聽到不同人士意見,意識到決定幼稚,是中了「別有用心的國家、團體、別人的計劃」;他又說自己和很多香港人,一直受到很多海外勢力或網絡傳媒的渲染,間接成為反中亂港份子。
呂智恆則呈上自行撰寫的 7 頁求情信,講述自己成長於破碎家庭,童年飽受困苦,長大後成為社工,一直工作直到因案被取消資格。《集誌社》今集為大家聲演兩人的求情信。
-
47人案最後一批被告、初選新東選區候選人 9 人今日(9月2日)起求情,包括受審後罪成的何桂藍、陳志全、鄒家成、林卓廷;以及認罪的劉頴匡、楊岳橋、范國威、呂智恆、林景楠。除何桂藍一方沒作求情陳詞外,劉頴屆、陳志全、楊岳橋、鄒家成、林卓廷、范國威今日已完成陳詞。認罪的呂智恆、林景楠求情陳詞將於明日((3日)處理。
其中,何桂藍一方除確認其沒案底外,表示沒其他求情陳詞;劉頴匡、鄒家成等親自撰寫求情信,亦在庭上呈上和讀出由女友撰寫的求情信。楊岳橋代表大律師望法庭考慮貢獻減刑三分一,在庭上讀出楊求情信表示對定罪感羞愧和悔意。《集誌社》今集為大家聲演鄒家成、劉頴匡、楊岳橋、劉頴匡女友黃于喬、鄒家成女友撰寫的求情信。(註:劉穎匡求情信以英文撰寫、楊求情內容在庭上以英文讀出,翻譯成中文聲演;楊岳橋部分為庭上述出內容) -
《立場新聞》被控串謀發布或複製煽動刊物案,經過 56 日審訊、三度押後裁決,案件在 8月 29 日裁決;這是香港回歸以來,首宗涉及傳媒被指煽動的案件審訊。
法官郭偉健裁定,三名被告Best Pencil (Hong Kong)Limited、立場新聞前總編輯鍾沛權、立場新聞前署理總編輯林紹桐罪名成立;涉控的 17 篇文章,有 11 篇被裁定具煽動意圖。
今集聚焦一周 Podcast,《集誌社》為聽眾聲演鍾沛權和林紹桐的求情信。宣判一刻,鍾沛權表現平靜,他在求情信中指不少新聞工作者決意留守新聞現場,見證和記載真實故事,亦有很多香港人一直在各自崗位實踐信念,當中不少人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而如實記錄他們的故事,「是新聞工作者不可逃避的責任」。
林紹桐因身體不適缺席聆訊,獲法官批准由律師代表。他在求情信提到以曾與《立場》同事工作為榮,又說「新聞工作者捍衛新聞自由的唯一方式是報道,正如今天仍然緊守崗位的每一位。而我只是行業的其中一人,剛巧成為被告」。
-
民主派初選47人案,新界西8名初選參選人、新界東梁國雄和柯耀林,在8月27 和 28日完成求情陳詞。當中,社民連在社交媒體上載梁國雄予法庭的陳情書;伍健偉沒法律代表,親自在庭上陳詞;張可森由大律師在庭上讀出求情信最後一段。《集誌社》今集 Podcast,聲音演繹三人求情內容。(註:伍健偉庭上陳詞經節錄,省去法官期間發言或提問)
-
暑假即將結束,《集誌社》三名實習同學亦陸續「畢業」。近日不少前/現職記者在 Threads 回顧記者生涯,分享箇中辛酸和快樂,一時成(圈內)熱話!「做唔做記者」不只是前或現職記者的煩惱,每年不少在大學讀新聞或選修新聞的同學,都要為 “to be or not to be” 作抉擇。
本集《集誌背後》,「師姐」Winsome 與 Gwen、Jimmy 和 Hazel 一起圍爐,回顧實習生涯;亦談談為何選擇加入《集誌社》?記者工作與他們的憧憬有落差嗎?入行不時被潑冷水,他們又點睇記者前路? - Laat meer z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