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主持人王家軒邀訪天下雜誌的資深主編史書華,一同探討台灣目前面對的國家安全情況。

    王家軒表示,他觀察到雖然台灣面臨的軍事壓力很大,國際也很關注,但台灣社會內部有時看起來似乎不太緊張,大家生活照舊,甚至去年出國旅遊花費還創了新高。王家軒認為,這提醒我們思考,大家是否充分意識到需要投入更多關注和資源來保護自己家園的安全。

    對於大家常討論的,中國可能在2027年或2035年動武的時間點一說,史書華認為,不應該把這些看作是戰爭倒數計時,她解析,這些年份更像是觀察點,比如2027年,剛好是中國21大的權力交接時期,也剛好是美軍裝備在轉換的時期,而2035年這個時間點,則是因為解放軍或是北京設定的建軍目標,剛好都落在2030-2035年之間,所以這段時間有點像是檢驗其這幾年的準備方向,因此這些時間點對美國或是台灣來說,都是需要觀察的地方,這些可能代表中國軍力發展到某個階段,或是提醒台灣,必須加緊腳步強化國防。史書華也指出,中國要達到目的,不一定需要發動全面登陸戰爭。封鎖台灣,或是攻擊重要的水電網路設施,也可能造成很大混亂,考驗的是台灣人民跟社會的承受能力和韌性。

    近期史書華訪問了美國學者沃海默和AIT處長谷立言,她分享關於美國的角色,從智庫學者訪談中,她感覺到美國雖然重視台灣,但也擔心是否真的能夠援助台灣?美國可能正在更實際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全球承諾,而美國官方政策保持「戰略模糊」的政策,也才能確保最佳台海的現狀。至於AIT處長谷立言接受採訪想表達的意圖,史書華分析,可能跟他剛從華盛頓回台,已經有一些確切的政策方向,所以可以跟台灣媒體做一個分享,再來適逢台積電在美投資,因此也正在選擇一個時機點要對外說明美國對台灣的政策如何。

    最後,史書華說明,關於雜誌做的報導,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提供真實的資訊,讓台灣社會能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好好討論國家安全。有了對事實的了解,大家才能一起思考,未來到底該怎麼走,不管是尋求和平還是加強防衛,都能有更實際、更深入的對話。

    本集節目重點:

    ◎中國威脅不僅僅是登陸作戰

    ◎如何看待關鍵時間點

    ◎美國立場

    ◎全民對待國安應有共識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天下雜誌資深主編史書華接受主持人王家軒專訪時表示,對於天下雜誌身為財經雜誌,為何也開始報導國防安全?史書華解釋,天下雜誌雖然是財經雜誌,但定位為「廣泛的」財經雜誌,長期關注「幫台灣找出路」的議題,國安自然是其中重要一環。而關於「消失的中線怎麼守?台海灰色戰爭無聲蔓延」這個議題,最初報導的起心動念,是觀察到裴洛西訪台後,壓力從空軍逐漸轉移,在金門漁船事件後,壓力明顯移至海巡,促使他們深入探討灰色地帶衝突。

    史書華詳細說明了金門事件的影響。她指出,中國利用該事件否認金廈間傳統的「禁限制水域」,並開始常態化派遣海警船進入該區域執法,對台灣海巡造成極大壓力。她也提到採訪中發現,海巡當時面臨設備(如小型艦艇在風浪中難以穩定蒐證)與人力的挑戰,但也因此促使海巡事後加裝固定式攝影設備。

    針對台灣民眾的「無感」,史書華觀察到,這與國際智庫、駐台人員的憂慮形成對比,許多外賓對台灣社會的平靜感到驚訝。但她也強調,這種「無感」可能僅限於部分地區。她說:「離開台北,到台中、台南、新竹、花蓮等空軍基地附近,就能非常感受到戰鬥機頻繁起降的聲音與壓力。」這種常態化的侵擾對國軍,尤其是空軍與海巡人員,造成了巨大的勤務與心理負擔,人力短缺問題也因此加劇。

    史書華進一步分析,中國的灰色地帶策略,目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她引述金門縣議員董森堡的觀察,指出中國海警船在金門的行動,似乎刻意避免直接騷擾當地漁民或居民,而是針對我方執法船隻,意圖區分對待「官」與「民」,藉此施壓。

    節目中談到為何這些頻繁的軍事動態在新聞中似乎不夠凸顯,史書華認為,各家媒體其實投入不少資源報導,但挑戰在於如何將國防議題讓民眾理解其數字與行動背後的真實意涵,而不僅僅是武器迷關注的訊息,或是被日常經濟、社會新聞淹沒。

    本集節目重點:

    ◎探討共軍壓力常態化與灰色地帶作戰

    ◎金門事件的影響力

    ◎台灣社會與國際觀感的落差

    ◎如何讓大家對國防更加關心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主持人王家軒邀請中華戰略前瞻協會揭仲研究員一同探討台灣的國防預算與投資議題,揭仲指出,台灣的國防支出雖持續成長,但面對中國軍力擴張更加快速,仍存在諸多挑戰。

    揭仲認為,台灣應該建立以2035年為目標的國防規劃,以此推算每年所需預算。然而,政府與國防部目前難以做到精確預估,且缺乏足夠專業人才與數據分析能力。面對關於國防支出不夠高的意見,揭仲表示,不能忽略國軍的接受能量一事,因為未來五年,國軍已計畫接收15種主戰裝備,對國軍而言,恐難消化負荷。

    至於主持人王家軒提到,改善待遇是否就能招募到更多軍人?揭仲點出,台灣現階段國軍的挑戰不在於招募不足,而是留不住人。部隊因勤務壓力過大、備戰訓練繁重,寧可賠錢也不願服滿役期,造成軍人大量流失,尤其目前國軍編現比普遍偏低,甚至野戰部隊不到70%,導致戰力不足。

    在兵役制度方面,揭仲分析,義務役的役期太短,難以訓練出合格的戰鬥人員,而役期拉長又涉及修法,可能引發民意反彈。目前較適合台灣的兵力結構,是以志願役為戰力核心,負責主要作戰任務,而義務役則負責輔助、守備或支援性任務。

    面對中國軍力擴張,揭仲指出,若共軍轉型作戰成功,台灣將需要30萬地面部隊,才能守住85%的國土。因此,台灣必須擴大地面部隊規模,增加義務役人數。而目前國防部面臨的挑戰,是在處理未來幾年義務役問題上。若兵源過多,卻缺乏足夠的訓練場地與幹部,恐出現「等當兵」的亂象,引發民怨。

    本集節目重點:

    ◎國防規劃難預估?

    ◎為何留不住人?

    ◎如何提升兵力及國土防衛

    ◎兵役制度問題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王家軒邀請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一同探討台灣的國防預算問題。王家軒提到,美國準國防部次長柯伯吉建議台灣國防預算應該提升至GDP5%或10%,為何台灣難以做到?

    揭仲回應, 台灣國防預算佔GDP比例長期偏低,雖近年已逐步提升,但仍遠低於其他面臨軍事威脅的國家,導致美方認為台灣國防預算太低,代表著我們自我防衛的決心不足,但事實並非如此,揭仲表示,要將台灣國防預算提升至GDP5%或10%,短期內難以達成,主要受限於政府整體稅收及財政狀況。此現象與台灣的稅制有關,由於編列預算需維持收支平衡,政府難以大幅增加國防支出。

    而特別預算雖可作為國防經費來源,但其財源主要來自稅季剩餘或舉債。若過度依賴舉債,將對政府財政造成負擔。儘管政府已注意到稅收問題,並在年度預算中增加稅收預估,但在沒有大幅調整稅制的情況下,難以長期將重心放在國防上。

    揭仲認為,台灣作為海島國家,資源有限,政府應務實設定國防預算目標,並在分配預算時需同時兼顧科技、教育、基礎建設等其他領域的發展,以創造更多收入。

    本集節目重點:

    ◎國防預算提升有困難?

    ◎我們的稅制有問題?

    ◎資源分配無法偏重

    ◎該如何設定近期目標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王家軒表示,關於美國的毒品問題,美國總統川普將責任歸咎於墨西哥和加拿大,但卻忽略了美國內部的深層原因,包括美國醫療體系不夠普及,導致民眾濫用止痛藥成癮,且藥商的不實廣告和醫療人員的買通也加劇了問題。此外,美國社會太強調自力自強,使得人們不願求助,又缺乏支持系統,導致毒品問題嚴重。東海大學政治系邱師儀教授認為,美國的毒品問題嚴重,和美國人的酒癮有關,而酒癮也是毒品問題的土壤,再從生理學上來看, 美國人基因裡對毒品跟酒的忍耐力是比較高的,還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下,貧富差距大造成的原因,所以川普不應將問題往外推。

    至於川普授權馬斯克領導政府效率部門,進行大刀闊斧的裁撤,引發了質疑。邱師儀指出,英、美法系並非白紙黑字,在解釋權力部分彈性相當大,但需符合法律規定。

    邱師儀還解析了美國社會文化的特殊性。例如:美國右翼對聯邦政府的不滿,傾向於私立學校和基督教教育。此外,美國文化重視個人成就和財富,輕視學歷,也與華人社會有所不同。

    最後,節目討論到台灣人對美國政治的理解存在盲點,需深入了解美國的內政、歷史、宗教和運動,才能更精準地掌握川普的想法。

    本集節目重點:

    ◎美國毒品的問題根源在哪裡?

    ◎川普權力有這麼大嗎?

    ◎美台文化上的差異

    ◎美國政治該從何種角度來理解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東海大學政治系邱師儀教授接受主持人王家軒訪問時表示,他以「現實主義」角度分析美國總統川普,認為川普的政策核心是美國自身利益,而非民主價值。他指出,川普2016年上任時,由於身邊有許多反共人士,對台灣較為友好,但這未必完全出自川普個人意願。他認為,川普的反中態度在新冠疫情後才變得更加激烈,並非一開始就有。

    另外,川普被視為「孤立主義者」,但與傳統的孤立主義不同。邱師儀指出,川普的政策更多是基於交易,而對於川普對台灣的態度,從第一任跟這一任的表現比較下,似乎就沒有對台灣這麼友善。主持人王家軒認為,川普對台灣並非是從一個民主價值的角度來支持,而是偏向交易性,加上時常反覆的個性,頗令人擔憂。

    接著,兩人討論川普在俄烏戰爭中的角色。邱師儀分析,烏克蘭若是在沒有美國的幫助下,打敗仗的機率是非常高的,所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不應該在跟美國會談時翻臉 而應該盡可能跟美國爭取應有的利益。

    至於疑美論一說,邱師儀認為,疑美論原意應該說是對美國民主自由的質疑,然後轉去支持重效率不重威權的統治,所以不是不能批評美國,所以疑美論沒有問題,而現在對於批評川普的評價,並非疑美論。

    本集節目重點:

    ◎以現實主義分析川普

    ◎川普是孤立主義者嗎

    ◎川普在俄烏戰爭中的影響

    ◎疑美論到底是什麼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的理事長林仁惠接受主持人王家軒訪問時表示,過去幾年隨著香港回歸還有民主國家跟極權主義國家的對立,許多NGO組織都遷移到台灣,這些NGO組織跟國外的人權團體也逐漸發現台灣的公民力量越發龐大茁壯,而臺灣做為亞洲第一個合法化同性婚姻的國家,也成為了其他國家的榜樣。

    節目中也提到了NGO工作如何獲得資金支持,這不僅來自於像開放社會基金會(OSF)等國際機構,也來自於地方募款、政府補助還有街頭募款的方式,這些方式讓NGO與大眾建立聯繫,並引起更多人關心他們的議題,林仁惠強調,NGO的價值並非來自商業化的成功,而是源於對人權與社會公義的持續推動。許多NGO的工作是基於理想,而非營利目的,他們的薪資雖然不高,但依然燃燒著熱情,為社會改變而努力。

    節目也探討了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在臺灣的歷史與貢獻。林仁惠分享,國際特赦組織在台灣自1994年成立以來,便積極參與保護人權,但其實早在1960年代,國際特赦組織就已經開始串聯全球聲援台灣,雙方的連結從那時就已經開始。即使在今日,國際特赦依然是全球人權運動的重要力量,持續為需要的人發聲,希望創造一個更公平、尊重人權的世界。

    本集節目重點:

    ◎台灣如何成為亞洲公民力量的榜樣

    ◎NGO的資金來源及如何讓大眾了解NGO的工作

    ◎NGO希望帶來的什麼樣的社會

    ◎認識國際特赦組織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理事長林仁惠接受主持人王家軒訪問表示,當初在美國唸書時,在美國的台灣人公共事務會服務,那時便開始與台灣的公民社會NGO有所接觸,回台之後在台灣民主基金會任職,更體會到了台灣的NGO工作對台灣國際社會的提升是很重要的,也是台灣國力軟實力的展現,因此義無反顧的就投入跟NGO有所串聯的工作。

    2018年以後,開始有很多國際組織,包括美國的美國民主協會、德國的民主基金會、還有第一個來台灣申請的無國界記者協會,以及後來的無國界醫師等等,都來台灣設立辦公室或是分處,林仁惠指出,由此看出台灣的公民社會能量已經開始在國際上發光發熱,也讓這些國際組織看出台灣的公民力量足以支撐這些國際組織來台灣運作,並且他們來台發展不是只侷限台灣,而是發展整個亞太區域的串聯,這也代表了台灣的公民力量已經有一定的成熟度。

    節目中還討論到最近在網路上流傳一份名單,說台灣有很多NGO組織都得到美國的贊助,但其實不然,這份名單是得到另一個單位,由金融家索羅斯成立的開放社會基金會(Open Society Foundations,縮寫為OSF)的贊助,主持人王家軒認為,由於索羅斯是一位反極權主義的慈善金融家,所以台灣得到OSF的贊助可說是適得其所。

    林仁惠還解析,在申請OSF的贊助以及跟台灣申請計畫補助過程上的不同,還有國外基金會與台灣單位,補助方與受補助方相處上不一樣之處,以及國外基金會跟台灣對於人事費用的看法上相異的地方,都為台灣未來的NGO工作提供了相當大的參考價值。

    本集節目重點:

    ◎當初如何接觸並投入NGO的工作

    ◎台灣的NGO工作發展得如何

    ◎OSF是什麼單位

    ◎國際基金會與國內補助單位的相異點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資深記者陳映妤接受主持人王家軒的訪問表示,當初是因為去採訪一個偷渡的故事,繼而發現有一群中國人,透過危險的路線偷渡到美國,這也是他首度發現有大量中國人冒著生命危險走這條偷渡路線,陳映妤表示,這些中國人為了逃避中國的政治和社會壓力,拋棄了在中國的所有,甘冒風險穿越熱帶雨林,最後成為紀錄片「走線」的素材。

    在「走線」紀錄片中,談到一位中國父親帶著孩子冒險偷渡的原因,這位父親提到,自己的孩子在幼稚園裡居然學到,為了國家,可以背著炸藥包為國犧牲的自殺式炸彈的概念,讓這位父親對中國式的愛國教育感到恐懼,所以決定帶著孩子逃離這樣的環境。

    當紀錄片發布後,有網友批評,認為偷渡者可能是罪犯或欠債逃亡,但陳映妤強調,並非所有偷渡者都有這樣的背景。他的紀錄片只是完整真實地呈現了偷渡者的故事與心聲。

    陳映妤也分享了在拍攝過程中面對的風險,在出發前,他們事先進行了全面的準備,包括緊急撤退計劃與安全訓練。另外,也接受了緊急救難訓練,例如在熱帶雨林中遭遇毒蟲咬傷等該如何處理。拍攝雖然危險,但陳映妤表示這段經歷相當有意義,並希望能透過這部紀錄片讓觀眾更理解這些偷渡者的處境和選擇。

    本集節目重點:

    ◎當初如何發現走線的一群人

    ◎受訪者提到為何會帶著孩子冒危險走線

    ◎想呈現紀錄片的心情

    ◎拍攝中遇到的危險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節目主持人王家軒邀請了資深記者陳映妤,來探討她參與製作的紀錄片《走線》,這部紀錄片介紹了中國人如何逃離中國後偷渡到美國的路徑。

    「走線」這個名詞源於中國人在疫情期間,因為生活壓力與封城政策,開始尋找逃離中國的方式。這條路線從厄瓜多爾開始,穿越哥倫比亞的達連隘口,進入巴拿馬,再穿越中南美洲的七個國家,最後到達墨西哥,再通過墨西哥進入美國。這條路線的難度很大,尤其是要越過艱難的雨林地形,對體力和耐力要求極高,因此也讓許多鋌而走險的生命停留在這片雨林,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

    節目中還討論到紀錄片裡呈現了許多走線者的故事,包括年輕人、家庭、以及為了下一代而選擇冒險的父母。這些人都面臨生活壓力和政治環境的限制,所以他們寄望能在美國找到更好的未來,從而選擇這條危險的偷渡路線。

    本集節目重點:

    ◎什麼是走線

    ◎走線是從哪裡到哪裡

    ◎為何要走線

    ◎參與拍攝的點滴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王家軒與排灣族青年同時也是比努禮曼工作室主理人博睿齊一起探討了台灣原住民族群的語言、文化與歷史,並特別關注排灣族的語言學習與文化傳承。台灣的原住民語言非常多樣化,各族語言差異極大,不同族群之間語言互通的可能性非常低。例如排灣語、阿美語等,但是,台灣的原住民語言被學術界認為是南島語系的發源地,所以常常會發現原住民語與南島語系國家例如印尼,語言是類似的,這些語言對於理解太平洋地區的語言系統及文化脈絡相當重要。

    節目中還探討了語言跟文化的價值觀,例如排灣族人取名的部分,若是名叫山谷,可能代表你做人相當謙虛,這些方式,展現了排灣族人對於土地、家庭與自然的深厚情感。除此之外,也談到了目前原住民語言的保存困境,並強調語言應該是活的,應該隨著時代變遷而演變。

    本集節目重點:

    ◎了解台灣原住民語言的重要性

    ◎排灣族的性別與家族觀念

    ◎語言學習的挑戰與意義

    ◎語言的變化與保存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王家軒與排灣族青年同時也是比努禮曼工作室主理人博睿齊一起深入探討了台灣原住民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博睿齊分享了他從大學時期開始關注原住民文化,並最終選擇回到家鄉金崙部落從事文化保存工作的原因。他談到現今年輕一代原住民在都市中完成學業後,越來越多選擇回到部落,積極參與語言、文化的復興工作。

    博睿齊表示,原住民語言的文字化是文化保護的關鍵,並分享了排灣語維基百科的創建過程,讓更多人能接觸並了解原住民文化,現在博睿齊和他的朋友們一起致力於翻譯和錄製口述歷史,希望能夠將排灣語推廣出去,讓大家更加認識原住民語言與文化。

    本集節目重點:

    ◎原住民文化與歷史認同

    ◎當初為何選擇回鄉從事文化保存工作?

    ◎如何將語言文字化與數位保存

    ◎原住民社會角色和漢人有何不同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東路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游婷雯接受主持人王家軒訪問時表示,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不僅保存著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建築,如牢房、會客室等,也透過導覽和各種互動設施,讓參觀者深入了解受難者的遭遇,例如,一個小牢房關押六到十人,空間擁擠,生活條件相當惡劣,有受難者回憶當時,因空間擁擠,只能睡在馬桶邊,晚上睡覺時還會被正在上廁所的人的尿液噴到,還有許多受難者連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飲水,洗衣服,都遭遇極大的困難。

    此外,節目中還談到,園區內的「面會室」是許多參觀者最感動的場所之一。這裡曾是受難者與家人短暫見面的地方,彼此隔著玻璃對話。但是當時,政府對這些會面有嚴格的規範,包括不能講台語或日語、不能談及案件情況等等,甚至有軍人監視。而這些限制讓受難者和家人之間的交流,變得相當艱辛。

    當時的景美看守所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叫外役區,都是過去軍法處運作的重要部分,受難者在外役區進行勞動,成為當時看守所運營的一部分,景美紀念園區當中的洗衣工廠還為看守所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園區裡面還有個著名的建築物,就是第一法庭,相當值得參觀,游婷雯指出,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過去是軍法處所在,若是要瞭解軍法處,就一定要去參觀軍事法庭,以前軍法處有五個法庭,不過現在只保留了兩座,一個是軍事法庭,另一個為第一法庭,而第一法庭就是美麗島事件審判的地方,美麗島事件跟其他政治案件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當時的總統蔣經國公開承諾,會讓美麗島事件有一個公開審判的機會,所以法庭後方擺了非常多的椅子,因此美麗島事件可以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真的有公開審判的一個政治案件。

    本集節目重點:

    ◎白色恐怖下受難者的遭遇

    ◎令人感動的園區內「面會室」

    ◎外役區跟洗衣工廠很厲害

    ◎值得參觀的第一法庭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東路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游婷雯接受主持人王家軒專訪時表示,臺灣的白色恐怖時期發生從1949年戒嚴令的發佈,到1992年修正與白色恐怖相關的刑法一百條,所以根據學者的定義,1949年到1992年之間,中華民國政府用高壓的手段統治人民,若思想或言論不同於政府立場,就會被視為異議分子,或者是有叛亂的意圖,就會被政府抓起來,這段時期稱為白色恐怖時期,而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它是有一個系統化的處置流程,也就是這些被抓起來的人,會經過審訊,然後送到軍事法庭審判,再看是送到刑場槍決還是被判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所以事實上所謂的系統性的處置流程,就是白色恐怖最大的特徵,也是威權體制下,領導者為了要讓他自己做的事情合法、合理,能夠說服人民或者對他的政權統治有質疑的人,制定了相關的法律去處理,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而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就是過去白色恐怖時期的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原本是在臺北市中心,後因土地利用價值高,被政府賣掉後另覓他處,一開始是鎖定新店,只是不是現在的景美園區,後因牽涉到多個軍事單位的遷移,才選擇了景美紀念園區的現址,1968年落成後,被稱為三軍首座頗具規模之現代化軍事看守所,雖與現代標準相比,堪稱簡陋,不過的確是一個有照著特定目的需求去設計興建出來的建築物。而許多當時被關在此的前輩們,也曾在後續自己的書中或是訪談中,闡述了許多當時被關時的經歷及遭受的待遇,例如洗衣服用馬桶水等等。

    游婷雯提到,當初是因想要找一份博物館的工作,因緣際會下進入景美紀念園區,一待十年,惟因喜愛歷史,故進一步愛上這份導覽工作,這期間也接觸到許多歷經白色恐怖的前輩們,從完全不懂這段歷史到了解,前輩們都親切地給予相當大的幫助,但時間無情,隨著前輩們愈發凋零,感到更應該擔負起傳承人的角色,游婷雯說,我相信所有的受難的故事背後,都有一個人性在運作,而所有人性都有共通點,比如說對於不公平的事情感到憤怒,然後對於受難的事情感到悲傷,這種情緒是很共同的,不管你聽不聽得懂那個歷史背景是什麼,你都可以瞭解。未來希望將這段歷史繼續推廣,也讓台灣人更知道台灣的歷史。

    本集節目重點:

    ◎何謂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的來由

    ◎白色恐怖被害人的經歷

    ◎為何想要推廣這段歷史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資深記者李志德接受主持人王家軒訪問時表示過去30至40年,台灣因為國際情勢的關係,其實相當難取得潛艦,當初為了買荷蘭的海龍、海虎兩艘潛艦,荷蘭還附帶了很多的要求,包括我們必須採購它的工業產品,例如當時建立國家戲劇院的燈,而後來還有機會要跟阿根廷購買,他們因戰役後經濟崩潰而付不出錢的兩艘潛艦,最後還是遺憾未達成目標,原因是對方承辦想要中飽私囊的緣故,但,買賣雖沒成,卻讓國人開始思考潛艦國造的可能性,之後歷經幾任總統,到了前總統蔡英文時期,由總統意志開始往下灌注,才從外國買成熟的設計方案,進到台灣由中船來做系統整合,不過潛艦國造的想法,早在20到30年前就已經出現。

    李志德也認為,很多人對潛艦國造覺得很危險,但這個問題不能太過直觀的思考,潛艦的技術早在100年前就成熟了,所以技術部分根本毋須擔心,相比較之下,飛機風險更高,而潛艦在水底的壓力,跟我們平常去宜蘭要經過的雪山隧道相比,雪山隧道承受的壓力還比潛艦高多了,因此,當我們在說潛艦很危險或是製造很困難的時候,其實常常問題出現在人為使用上出錯,不見得問題在潛艦製造上。

    本集節目重點:

    ◎買荷蘭的潛艦還要買荷蘭的燈?

    ◎陰陽合約並非現在才有?買不到阿根廷的潛艦原由

    ◎何時開始思考潛艦國造

    ◎潛艦其實沒有你想得那麼危險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資深記者李志德接受主持人王家軒訪問時表示,潛艦在戰爭的使用上可以看到顯著的戰果,應該是從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說起,當年美國開始向英國提供援助,在橫越大西洋的時候,這些補給船大量的被守在英國外海門口的德國潛艇擊沉,當時叫做無限制潛艇政策,這是潛艦在戰史上最大規模的使用,而且產生重要戰果的開始。

    而關於台灣需要潛艇的理由是避免被中國封鎖,維護航道的暢通一說,李志德也談到,防止台灣遭到中國的封鎖是理由之一,其實還有更積極的使用,試想萬一真的發生武力犯台,我們能否派一台潛艦,蹲在對方船隻必經之處,一旦經過就可發出攻擊,所以潛艦的使用最讓人忌憚的一點,是因為它是可攻可防的武器。

    王家軒還提到有些書的內容提及,中國為何要一定要把台灣拿下來的理由其實跟台灣的地形有關係,李志德認為非常正確,因為如果依照兩岸關係的現況,中國的北海艦隊或是東海艦隊,一旦要進入太平洋都一定要經過台灣周邊或是台日之間像宮古水道這樣的地方,都會有機會被監控到,但是如果今天台灣被中國掌控,一旦中國的艦隊出了花蓮港進到太平洋,就沒有人知道你在哪裡,要去哪裡還有航行了多少距離,這對美國還有其他國家來講,都是非常嚴重的安全威脅。

    關於一些意見認為,潛艦國造花人又花錢,萬一被攻擊打掉一艘,就什麼都沒有了,還不如花錢買一些小型武器,李志德說,有一些武器,它發揮作用的方式不是打起來,而是在出去的時候,發揮威嚇的作用就是它的武器效應,所以在衡量一個武器該不該買的時候,可以用比較寬廣的角度去思考。

    節目中還介紹了核子潛艦與傳統潛艦的不同?如何偵測潛艦經過的方式?還有這個技術什麼時期就有了?想更加了解潛艦嗎?一起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本集節目重點:

    ◎何時開始有潛艇參與戰爭?

    ◎台灣需要潛艇的理由是避免被中國封鎖,維護航道的暢通?

    ◎中國為何要一定要把台灣拿下來的理由?

    ◎為何不用小型武器代替潛艇?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馬祖青年發展協會黃開洋理事長接受主持人王家軒訪問時分享,馬祖在1956-1992年之間,戰地政務軍事管制時期發生的一些小故事,曾經一位退休校長回憶當時他還在學校做主任時,同學們上體育課雖然可以打球,但是是有管制的,下課後必須清點球數,還要填好表格並將球鎖到倉庫去,原因是怕有人利用球的浮力游泳到對岸,而好多樣文化工作室廖億美創辦人也表示,過去有很多馬祖人一到台灣,最開心的就是可以吃到新鮮的白米,原因在於戰地政務管制時期,馬祖人只能吃到戰備糧,都是存放了一陣子之後汰換下來的米,也因此曾經有研究說馬祖人患肝病的比例偏高,因為黃麴毒素的關係。

    節目中還提到,由於過去馬祖被管制,所以很多馬祖鄉親來到台灣,從基隆登陸時,看到萬家燈火跟許多路燈,就問台灣怎麼這麼多月亮?還有當時馬祖人若想來台灣也不容易,必須要經過軍方審核批准,得有正當事由,由此可知馬祖當時管制得多嚴格。

    主持人王家軒還問起,為何馬祖鄉親現今大多聚集在桃園八德一處?黃開洋說,雖然馬祖鄉親是靠捕魚維生,但是後來因為戰地政務管制,影響到生計,而馬祖跟台灣的漁場以及捕魚的方式都不相同,此時剛好遇到台灣經濟起飛,很多工廠都在找人,故而就有很多馬祖鄉親們投身勞動力的工作,像是成衣工廠、製造業等等,這些工廠都設在桃園八德,加上都是親朋好友互相介紹,所以陸陸續續的就越來越多人定居在此,也因為是一個拉一個,所以一般來講南竿、北竿的鄉親比較多住在八德,東引的鄉親則是住在新店跟基隆,東、西莒的鄉親大多住在板橋、頂埔、中和一帶,所以一路從中、永和到新店一直到桃園八德都有馬祖鄉親的蹤跡,也因鄉親群聚,所以也將馬祖的宗教例如臨水夫人跟五靈公等等神明信仰帶來了台灣。

    本集節目重點:

    ◎馬祖上體育課要清點球數?

    ◎以前馬祖鄉親來台灣最喜歡吃的是什麼?

    ◎台灣月亮怎麼這麼多?

    ◎為何桃園八德有許多馬祖鄉親?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好多樣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廖億美接受主持人王家軒訪問時表示,是什麼樣的緣份讓他在馬祖待了17年,一切起源於1996年,當時在環保聯盟工作,由於蘭嶼的最終核廢處置議題,所以跟環保前輩一起去了東莒,那時的馬祖剛解除戰地政務沒幾年,整個過程很像掉入了時光隧道,那次是第一次非常短暫的接觸 ,後來多年以後,又有一個馬祖社區營造的工作機會,當時幾乎沒有考慮就決定要去,也沒設定要待多久,沒想到一待就待10幾年,在認識馬祖的過程中也重新認識了自己。而馬祖青年發展協會理事長黃開洋,則是因為外公、外婆是福州人,福州跟馬祖因地緣關係,語言是共通的,再加上當初會跟馬祖接觸是因為想在馬祖寫論文,後來也在當地認識了一群年輕人,在馬祖感受到雖然是一個新環境,但是語言又讓人覺得相當親切,有種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所以在交完功課後又繼續選擇馬祖服替代役接著又留下來工作。

    而關於馬祖的地理環境,廖億美指出,馬祖其實屬於連江縣,以台灣為基準點就是在台灣的西北方,在閩江口,東引、東莒、西莒、南竿、北竿,這在馬祖叫四鄉五島,1949年後因為國共內戰的關係,國民政府不斷撤退,到了1954年才把所謂的馬祖的概念確認下來,如果地圖沒有特別標出,其實不太容易發現它的存在。

    黃開洋也分享,閩東語也就是馬祖話,跟台灣一般的閩南語有何不同?首先,叫閔是因為在福建下面的語言,以科學性的分類,整個福建省有5種語言,馬祖離福州比較近,是屬於閩東語,但畢竟是閩南跟閩東是比較接近的,所以台語的某些詞彙和馬祖話還是有所相似的,例如「人客」和「謝謝」就有些雷同,這是語言特色之處,現今,依照國家語言發展法,已經把馬祖話正式的列入國家語言之一,讓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學習。

    節目中還提到台灣在1987年解嚴,馬祖則是1992年才解除戰地政務,所以1956-1992年之間,馬祖基本上是受到非常嚴格的管制,比如說晚上不能開燈,晚上不能捕魚,還有因為語言的方便,當時有很多漁民被賦予滲透的工作,統稱叫豬仔,這些都是當時馬祖在特殊時期的情況。

    本集節目重點:

    ◎為何情牽馬祖

    ◎馬祖的地理位置

    ◎認識馬祖話

    ◎曾經被管制下的馬祖生活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今年11月4日,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一名公務員疑似因長期職場壓力輕生,引發社會怒火,也激起更多霸凌案件的被害者投訴自己曾遭受不當對待,台灣的職場環境是否處處充斥霸凌?遇到霸凌該如何處理?主持人王家軒邀訪了台灣勞工陣線協會楊書瑋副秘書長一起來探討~

    楊書瑋接受訪問時表示,其實勞工的定義不僅僅是狹義的勞工,廣義的包括只要有付出勞動,得到相對報酬的勞工,都應該得到保障,所以不管是公務員或是外送員都應該受保護,而職場霸凌的發生,不一定只有勞動部,只是因為這次公務人員的輕生,引發了社會關注,至於哪些職場比較容易出現霸凌,楊書瑋指出,包括文化比較封閉的職場,還有權力不對等,以及要求服從的職場,都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

    節目中還提到,目前台灣勞動法規裡並沒有明確提及職場霸凌的部分,可能必須要從司法案件當中去搜尋,有些案件認定要有上對下,或是長期性的要素之下,才構成職場霸凌,希望有關單位將來能夠為職場霸凌訂出更明確的定義與罰則。

    楊書瑋還談到,關於霸凌,鼓勵大家參加工會,讓工會扮演集體談判的角色,還有各個縣市都有提供諮詢的管道,若是進入司法程序,就可尋求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協助。

    本集節目重點:

    ◎公務員算不算勞工

    ◎職場霸凌在哪些職場容易發生

    ◎台灣目前處理

    ◎該如何預防霸凌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m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 

  • 主持人王家軒邀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林宗弘研究員來談談過去一年在美國觀察當地民情跟大選的狀況,以及為何會在臉書上發表,看到川普當選並不意外?

    林宗弘表示,基本上經濟、移民、性別、政治跟治安都是民主黨任期內面臨的議題,尤其以通膨跟移民問題最大,以加州來講,疫情前、後的物價可以差到2-3成,光油價大概就是台灣的2.5倍,通膨明顯的反應在民生上,而移民的問題,德州跟佛羅里達州把非法移民用大巴士載到北方收容中心,對社區居民來講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壓力,也是治安的隱憂,這樣的情況使得美國國內的主流投票對民主黨的支持減少,反而覺得移民的問題需要調整,所以投給川普。

    節目中還談到為何拜登任期內無法解決非法移民問題,林宗弘指出,依據現在的法律架構實際上可以做一些調控,但是因為德州的做法粗暴有效,把問題直接丟到北方各州去展現出來,所以跟人數已經沒有直接關聯了,德州這個做法有效地影響到民意,加上明顯感受到的通膨,以及拜登第一場辯論會的表現,讓大家覺得他沒有辦法處理,一旦印象加強後,就很難改變。

    而美國民眾如何看待台海問題?林宗弘說,他覺得兩黨反中是共同確定的,至於要不要派兵打,民意支持度是有上升,但還是一半一半,畢竟台海議題還未提升到美國民眾主要關心的問題,可以再觀察。

    本集節目重點:

    ◎民主黨任內面臨哪些問題

    ◎為何會改選川普

    ◎為何拜登無法解決問題

    ◎美國民眾如何看待台海議題 

    (精彩節目內容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或透過Podcast平台搜尋「台灣怎麼想?」收聽。)

    【與節目互動】

    EMAIL: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PODCAST收聽:Spotify SoundOn Apple Podca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