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大家好,这是一期番外节目,内容源自于和笑笑聊「荧幕中的记者形象」的那期播客,在录制的过程中,我们从实际可操作的角度分享了一些新人记者入行的经验,不论有没有学习新闻传播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可以复用的。
【聊了什么】
00:02:16:深度训练营:记者们的孵化器和连接学界与业界的平台
00:06:19:媒体招聘:需要作品集吗?如何准备才能脱颖而出?
00:08:23: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平台推荐
00:10:25:深度报道与新闻追求
00:12:27:独立成稿:实习生的成长之路与积累经验的机会
-
大家好,这期播客我和蕊秋来聊浪漫爱作品。在我中学时期,曾是言情小说、言情电视剧的精准受众,作为一个被试卷与课堂包围的学生,浪漫作品对我来说是存在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但当我离开学校这个体制后,发现这些浪漫爱作品里除了展现性缘,还会着重描写阶级——这个我们在学生时代不够敏锐的议题。
那本期也不仅仅聊阶级,也是我们对过往看过的作品的重新审视。这些浪漫爱作品里的爱情真的浪漫吗?它们刻画的女男主形象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们重新观看这类作品产生的思考。【聊了什么】
现代言情剧给我的都市生活启蒙
回看《克拉恋人》与《恶作剧之吻》
《恶作剧之吻》中女主的缺点是一种对角色的矮化吗?
《继承者们》中女主最吸引我的地方:女主永远在打工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
在这一期的播客中,我们探讨了流行文化与个人创作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对文学市场的批判与对自身表达欲的反思。他们讨论了现代文学的重复性,以及在网络小说和传统文学之间的冲突与选择。如何在当代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重新审视阅读与写作?是否还能在文学中找到真实的自我?
00:02:17:文学之路:自我表达的追寻与现实的冲击
00:04:18:作家重复自己还是突破限制?——以东北文学为例探讨
00:07:00:深入书海:阅读书籍带来的精神层面的满足
00:10:27:深度阅读与杂志杂志:我为何偏爱长篇大作?
00:14:02:探寻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从言情到校园,再到侦探的故事
00:21:02:文学作品中的真实与幻想:探寻作者的真实意图
00:24:34:看短剧就像吃垃圾食品,国产言情剧的影响力有多大?
00:28:05:现实题材剧更受青睐:离我们的生活更近,更容易产生共鸣
-
本期探讨浪漫题材影视剧的变迁,虽然这些剧常常展现美好的爱情和理想化的人物,但其背后的叙事往往显得虚假和不切实际。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以及浪漫幻想的构建中,观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求真实的情感体验。
00:04:15:偶像崇拜:言情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塑造与女性情感反应
00:07:08:男性角色的理想化与现实:探索浪漫爱情小说中的幻想元素
00:10:44:真实的痛苦与复杂:影视剧中男主形象的转变
00:14:19:韩剧与国产剧的对比:创作上的差异与观影体验
00:17:55:影视剧创作的艺术真实:从穷人的视角到生活中的细节
-
从《以爱为营》到《白色橄榄树》《难哄》,这些影视剧的共同点是女主角的职业身份是记者——她们踩着高跟鞋在新闻发布会上遇见总裁,用采访暗恋对象的方式推动感情线,但唯独缺少对新闻专业的真实掌控。
这种「职业身份标签化」与现实究竟有多大割裂?本期播客我们会具体聊聊《好东西》《不止不休》《白日之下》《新闻女王》这几部更具行业切片的影片。
本期播客的录制时间为2024年12月,部分录音丢失,所以用备份替代,声音会有点不同
聊了什么
00:58 《好东西》中的记者,从虚构到现实
07:33 《不止不休》如何展现20年前的媒体环境
11:08 新闻理想又是什么
19:25 现在还有人看媒体吗?
21:56 那些都当过记者的role model:黄碧云、金爱烂、周轶君
29:51 《新闻女王》与《白日之下》中女记者的塑造 -
本期为片单推荐
《怪物》(是枝裕和,2023)
《无依之地》(赵婷,2020)
《爱情生活》(深田晃司,2022)
《花束般的恋爱》(土井裕泰,2021)
《窃听风暴》(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2006)
《开罗紫玫瑰》(伍迪·艾伦,1985)
-
从FIRST影展的狂热打卡到丝绸之路电影节的午夜场,从在《碧海蓝天》的深海中打盹,到被《过往人生》的移民愁绪猝然击中。本期为2024年度观影moment总结。
聊了什么
• 《碧海蓝天》半梦半醒间的震撼
• 《过往人生》的东亚异国共鸣
• 从海啸到暗涌:女性叙事的「浸入式窒息美学」
延伸片单
• 《无人知晓》(是枝裕和,2004)
•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2018)
•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2008)
• 《海街日记》(是枝裕和,2015)
• 《攻壳机动队》(押井守,1995)
• 《红辣椒》(今敏,2006)
• 《碧海蓝天》(吕克·贝松,1988)
-
从《戏梦巴黎》到《燃冬》,当艺术创作面临道德审判,作品在观众的心中的评价会有多大差异?难道影视作品中的孤独都必须是正确且体面的?
聊了什么
• 海外华裔导演与中式熟人社会的认知时差• 互联网巴别塔:标签化时代如何杀死「不理解的权利」
• 戏梦巴黎的三人行配置下的道德矛盾
• 新浪潮启示录:《戏梦巴黎》情欲戏与《燃冬》取暖戏的镜像暴力
延伸片单
• 《燃冬》
• 《戏梦巴黎》
• 《燃冬》
-
从《冈仁波齐》的经幡到《机器人之梦》的金属泪痕,三位影迷在银幕褶皱里重构城市认知。当上海弄堂遇见纽约霓虹,当朝圣之路与物欲都市互为镜像,他们揭开了影像最隐秘的魔法——那些未曾踏足的城市,早已在黑暗中完成千万次灵魂漫游。在这里,电影院不是造梦工厂,而是连接平行时空的虫洞。
聊了什么
• 西藏:为什么「那里什么都没有,却让人什么都不想要」• 《填词L》的香港榕树与《好东西》的上海梧桐
• 纽约作为动画电影背景板:《机器人之梦》与过往人生
• 伍迪·艾伦与中产阶级
• 《过往人生》如何用韩裔移民视角解构「故乡」延伸片单
• 《冈仁波齐》(张杨,2015)
• 《机器人之梦》(帕布罗·贝格尔,2023)
• 《过往人生》(席琳·宋,2023)
-
《填词L》撕碎励志片糖衣、《新桥恋人》在癫狂中解构爱情,邵艺辉的《好东西》为何成为「中国女性电影新地标」?
�️聊了什么
• 《好东西》如何用阳台种菜暗写上海集体创伤• 金基德的罪与美:从《撒玛利亚女孩》看底层叙事伦理困境
• 癫狂美学考:《新桥恋人》「沉船之吻」与《戏梦巴黎》的青春献祭• 311地震余波:灾难片中的人性显微镜与《好东西》的菜苗隐喻
� 延伸片单
• 《好东西》(邵艺辉,2024)• 《过春天》(白雪,2018)
• 《新桥恋人》(莱奥·卡拉克斯,1991)
• 《白日之下》(简君晋,2023)
-
从戛纳金棕榈得主《阿诺拉》到禁忌港片《三夫》,当女性身体在银幕上成为流动的战场,性解放叙事是突破还是陷阱?男导演拍妓女题材算不算剥削?女性瘾者镜头如何区分艺术与情色?
�️聊了什么
• 国产片《走走停停》的职场祛魅:当电影人拍电影人引发的创作倦怠症• 义乌电商纪录片VS《永安镇故事集》:中国式文艺男的自恋困境解剖
• 戛纳爆款《阿诺拉》的阶级幻想:性工作者的粉色泡泡与男导演的privilege视角• 身体政治实验室:对比《三夫》性瘾符号与《女性瘾者》的子弹反杀时刻
• 导演身份决定论:女导演拍裸戏是否自动获得道德豁免权?� 延伸片单
• 《阿诺拉》(西恩·贝克,2024)
• 《三夫》(陈果,2018)、《女性瘾者》(拉斯·冯·提尔,2013)、《生吃》(朱利亚·迪库诺,2016)
• 《过往人生》(席琳·宋,2023) -
一部非典型青春片为何能成为年度现象级电影?三易烊千玺主演的《小小的我》如何突破创作窠臼:从工具人女主争议到残障群体平视叙事,从短视频算法逻辑到影院的在场性。
�️聊了什么
00:00-02:15
• 影视专业毕设困境:剧本创作与技术执行
• 电影节评审潜规则:粗粝感>工业完成度的新人导演生存指南02:15-08:02
• 当青春片撞上残障叙事:《伯德小姐》式成长母题的本土化重构
• 票房密码解析:流量演员+小众题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08:02-13:55
• 争议场景的AB面解读:冒犯感背后的叙事胜利
• 工具人女主的意象化处理:青春记忆的朦胧滤镜vs角色塑造的留白争议
• 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的魔法:如何让观众成为脑瘫少年的「器官延伸」13:55-19:38
• 杨荔钠作者印记:从《春潮》母女撕扯到《妈妈》的阿尔茨海默症凝视
• 当我们谈论残障群体时:被折叠的真实存在与影像平权的社会学意义� 延伸片单
• 《伯德小姐》(格蕾塔·葛韦格,2017)
• 《春潮》(杨荔钠,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