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elateerd aan
-
-
中国成功化解了1949—1952年的第1次通胀危机,其经验不仅对其他深陷“发展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指导意义,也正是解决我国现在经济问题之关键。吸纳中国本土的成功经验,使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中国的机遇。
本书为温铁军团队继《八次危机》后推出的Z新研究成果,详细记录了我国应对第1次通胀危机的真实经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既要应对民国延续下来的长期高通胀,又要处置经济发展所内生的新矛盾,正如作者所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终,中国共产党靠土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靠增量农产品稳定供给压低城市物价,成功吸纳了过量增发的货币,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中国靠乡村土改缓解了通胀危机,而大多数没有开展土地革命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难以从“发展陷阱” 中自拔。这些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在经济上却又陷入了困境。对比中国经验,探寻如何应对此前半殖民地经济遗留下来的高通胀,归纳其经验和机制,对深化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指导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甚至指导世界各国应对通胀危机,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民国转向现代化纸币信用的金融改革与当代金融“深改”类似,都是应对输入型危机的产物。其实,远在改成法币之前16世纪中叶开始的白银本位时代,明清政府就遭到国内白银余缺受国际白银供给波动的困扰了。法币的推行,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自明朝以来的白银币制,也使中国越过金本位而直接演进到纸币时代。沉痛教训至今仍值得记取。
-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它不仅书写在典籍里,更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所谓“常识”,一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二是指生活中经常遇到、经常使用、只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国学常识,不仅是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素质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国学常识,编者对浩如烟海的国学常识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具性、实用、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全书分为国家政治、职官制度、教育科举、礼俗礼制、兵制法制、经济赋役-、思想学术、天文历法、文化典籍、语言文学、伦理修养、信仰、神秘文化、书画艺术、乐舞风流、体育娱乐、衣食住行、中华医药、建筑园林、节日风俗、考古文物、称谓文化、图书档案、典故溯源、俗语民谚、百工名物、帝王重臣等27个篇章,涵盖了国学各领域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常识,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同时,为了方便阅读,本书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把本该数千字甚至数万字才能阐述清楚的问题压缩在数百字之中,提纲挈领地让读者在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
一书在手,让你尽览国学全貌;一卷在手,让你轻松掌握中国文化精华。 -
-
当下,中国的生产制造企业正在逐步实践数字化转型,本书从案例解析、企业采用新技术所考量的成本公式、中国的制造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的意愿、竞争的本质四个层面来阐述了当下中国生产走向在线的过程里的关切点。
21世纪的人类正站在一场新的动力革命的门口。计算革命和数字化进程将带来惊人的生产力释放,这已经成为时代共识。但未来仿佛又隔着一层迷雾。热词背后,计算革命将带来怎样的结构性变化?这正是本书的起点。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世界工厂”在这波数字革命里的产业实践、未来趋势和走向的样本意义不言而喻。除了中国的实践,美、德、日等主要工业大国的数字焦虑和解决方案聚焦的则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消长。而人是一切变革和进步的目的,数字时代里人的位置问题也同等重要。
本书从工业生产、大国焦虑和社会治理三个维度来探讨这场动力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剧变,这是一本在技术变迁背景下关注产业里的生产关系、国家竞争优势及产业工人的未来如何演变的书。
-
关于人类自己,我们有着太多的好奇。
为任么人会有欲望?
是么动机促使我们挑战这样或是那样的困难?
动机总是一个接一个,好像无休无止,自我实现真的可以被满足吗?
基至,我们还会想知道,我们可以成为什么,我们想要成为什么?
这些对自我行为与心理的探索,对内在人性的疑问和部析,在这本《动机与人格》里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表述。
当代伟大的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马斯洛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精彩的观点,详细探讨了自我实现这个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重要观点,以解答我价对人性的疑问,帮助我们从心理动机的角度,了解人人自我实现的需求。
-
-
从支撑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不间断的可持续农业之中寻找应对挑战的智慧。
适读人群 :三农工作者,乡村建设志愿者,一般大众,温铁军粉丝
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隐藏着中华文明演化的原动力。乡村,到主客二分是全球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判断和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东方的天人合一之农业可持续的理论资源的构建,到国际比较视野的世界农业“三分天下”的模式差异的归纳,再到中国农业问题分析的梳理和在地的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化实践的总结,对生态文明和农业可持续从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1.从气候地理约束对人类文明史演化的影响立论,梳理中国引领生态化转型及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相关性问题,让读者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2.从国际比较研究视角和历史维度归纳世界农业“三分天下”的格局,通过“去西方中心主义”的三农基础理论研究来充实“中国话语”建构。
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呢?答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向农业可持续回归。
本书第一章以人类文明发展受气候变迁巨大影响之竺可桢假说为楔子,论述人类农业文明受地理气候自然等约束而具有先天的差异性及其演化,阐述了农业的本质以及农业与生态的密切关系。第二章论述主客二分是全球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归纳了有别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东方“天人合一”的农业可持续的理论资源。第三章论述了殖民地国家大农场农业的“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模式”,欧洲宗主国中小农场农业的“莱茵(Rhein)模式”,以及未被西方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农业的“东亚模式”的世界农业“三分天下”的格局。第四章梳理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可持续农业,因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工业化以及全球化的制度性改造,以及生物化、化学化和机械化的技术性改造,面临危机;提出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回归。第五章归纳了浙江丽水、宁夏隆德、重庆城口以及贵州罗甸等地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化实现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第六章简介了农业可持续的国内外经验,通过国际比较视野研究,指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
-
为什么发达国家这么发达?
为什么欠发达国家这么多灾多难?
为什么美元能称霸世界?
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去依附”,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克服重重危机。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面对着地缘重构,土耳其又在发生着什么?
印度为什么会从超前金融化转向发展制造业?
印度尼西亚为什么将自己重新定位为海洋大国?
巴西、委内瑞拉、南非如何能走出资源国的困局?本书是温铁军教授团队历时9年的研究成果,是继《去依附》之后的又一部重磅作品。
当前金融资本主义在以美国为首的核心国家频繁爆发危机,并以成本转嫁的方式,将危机传导至发展中国家,致使全球经济下行,社会动荡……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温老师曾经说: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来到了历史性的十字路口,这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对于这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如果我们连了解都做不到,又何谈从容应对呢?”几句淡淡的话语背后,透露出来的是一位古稀老人内心深处的紧迫感……
如今,本书终于得以与读者见面。
-
强国必须强智,国家的有效决策与崛起与智库支持息息相关。近年来,党和*家*导*高度重视智库建设,不断推进智库在@策研究、决策咨询和治国理@中的重要作用。《DA国智库》讲述了新中国崛起背后的智库力量与智囊推手。作者专访了在不同领域参与决策或提供智力支持、切实方案的学者或DA家,如周南、李君如、吴良镛、李殿仁、柳斌杰、林毅夫、胡鞍钢、叶其蓁、魏纪中、周洪宇、王利明、周叶中,还原了他们出入高层参与议@或通过自己的研究影响@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背景与细节,突出他们为国家治理提供新思维的努力,在记录一些惊心动魄的重DA事件以及决策过程时,也还原了他们的职场生涯与学术之外的人生。
-
适听人群 :大众读者,对保障、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话题感兴趣的读者。
1. 中国社会的复杂发展趋势中也已经表现出中低收入者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延缓了他们向中产阶层迈进的步伐,社会和企业也承受着来自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2. 《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以史为鉴,学习和分析日本社 会的发展轨迹和特征,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和处在社会生存夹缝中的中低收入者提供参考依据。
上世纪70年代, 美国中产阶级面临收入减少、贫富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30年之后,日本经济低迷,其中产阶层构建的主要社会结构受到威胁,几近崩溃。新世纪金融危机以来,持续缩水的家庭资产,一路攀升的负债表,中国也面临着收入两级化趋势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严峻局势。
-
-
-
本书是《南风窗》主笔李北方先生的思想随笔和时政评论集。作者结合中外政治和历史,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简洁犀利的笔触,批判性地思考和剖析了关于自由、民主、权利、市场等流行话语的思维定见,对于大众关注的思想论争、社会热点、国际格局等议题作出了深度辨析和评论。
书中文字是长短不一、富于战斗性的社会批评和理论批评。作者毫不隐晦地与他所生存的媒体世界斗争,即通过梳理与分析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挑战媒体世界的主流观点,揭示事物的真相,祛除思想的迷信。作者的文章像是短促突击,针砭时弊,毫不留情;相较于媒体中的大多数评论,这些文章又多了对媒体自身的反思,这使得他的短促突击在针对眼前事件或事实时多了一点多方透视的眼光和历史思考的深度。
作者胸怀天下,站在广大劳动者的立场上写作,张扬人心中向善的力量,并展现出极强的思辨能力,思维辩证而圆融,文笔细腻而优雅。
-
-
-
-
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因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珍藏价值,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完备而可靠”的版本,是阳明心学的*读本。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心即理:*的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知行合一:人的认知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正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着“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至上智慧,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终结中国两千年帝制的孙中山、戊戌变法及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梁启超、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伊藤博文等人,均对《传习录》推崇备至。已故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该书列为“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
-
【编辑推荐】:
《叔本华的治疗》是一本深具野心的心理治疗小说。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的最新小说力作!本年度最值得期盼的心理书籍!是小组治疗的完整再现!任何一个对哲学、心理治疗和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感兴趣的人,都将为这本引人入胜的书所吸引。如果不曾脱去束缚、投身欢笑,岂不是错过太多生命的演出!何必在打烊之前,就急着奔向出口呢?
【内容简介】:
当罹患癌症,只剩一年可活的心理治疗师朱利叶斯,见到多年没联络的老病人菲利普时,心里大吃一惊。二十三年前,菲利普有严重的性上瘾症,每天沉溺于猎艳行动,直到呕吐为止。而今,菲利普依然傲慢冷酷、目中无人,却取得“哲学咨商师”执照,全心推崇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认为它可以解答一切困惑。
朱利叶斯不喜欢菲利普,却答应要督导他,条件是他必须先参与团体治疗。这个团体里,有遇见婚姻难题的小儿科医师、哀叹年华老去的美丽女律师、成天跟人打架的水电工、对前夫和情人满怀愤恨的文学教授、无法表达情绪的经理人、缺乏自信的图书馆员……。当疏离冷漠的菲利普走进团体治疗室,两眼瞪着天花板,不与人目光接触,口中却不断冒出犀利而绝望的哲学经典,他的加入,宛若一颗特殊的石子,在团体里激荡出一阵阵的不断扩大的涟漪,伴随着朱利叶斯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叔本华的治疗》是欧文·亚龙最新的小说作品,在虚构的情节之外,巧妙地将存在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一生和标准的团体治疗过程交错编织;一虚一实,相互呼应,一个关于生命、存在和死亡的动人故事,于焉展开。
【作者简介】:
欧文·亚龙(IrVin D.Yalom),美国当代精神医学界大师级人物,也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和团体治疗的当代权威。目前是斯坦福大学荣誉退职教授。
亚龙不仅在心理治疗领域成就卓著,他写的心理治疗读物也因其既具有专业性又有很强的文学性而蜚声世界上很多国家。
曾出版数本心理治疗的经典作品:《爱情刽子手》《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日益亲近》、《叔本华的治疗》是他的最新小说力作。该作品一经出版就受到了欧美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
【媒体评论】:
它很特别,……当你打开它之后,在你内心最深处的无以名状的生命之痛之爱便流动起来。
——吴和鸣
每个人都很难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开这次精神的旅程。……没有关系,读一读亚龙的这本书。
——李小龙
《叔本华的治疗》是一本让读者从一个心理医生的内心挣扎看到生命的坦然与超越的好书。
——李子勋
《叔本华的治疗》——我认为这是本年度最值得期盼的心理书籍。
——陆晓娅
这实在是一本杰作。……我一般读小说是很快的,但读这本书却快不起来,因为害怕错过了每一寸文字的滋味。
——曾奇峰
文学与心理学可以跳一个完美的双人舞;文学和心理学联姻,美丽的婴儿必将诞生
——童慧琦(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