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近兩星期好多人都張頭像改成「吉卜力風」,有人覺得好玩,有人覺得唔尊重原作者宮歧駿,亦有人話模仿係對藝術家最崇高嘅致敬。
我自己有學過吓書法,從個人嘅經歷咁講,任何藝術技法嘅初學者,都一定會從模仿大師開始;掌握咗技巧之後,先至漸漸發展出個人風格。又有一個講法係 good artists borrow, great artists steal 。所以,藝術作品有人仿效係好正常不過嘅現象,不過 AI 嘅大量生成又算唔算仿效?又有冇侵害到原作者嘅權益?
法律上嘅版權係有一定限制,尤其係針對大量嘅複製。但風格就未必完全受到法律嘅保障。而退一步從道德層面講,我個人認為係唔係對原作者尊重,真係要睇動機同效果;大多數人生成嘅「吉卜力風」頭像,其實又未去到唔尊重原作者嘅程度。
另外,究竟乜嘢為之藝術?藝術係可以令人引發共鳴嘅一啲事物。所以,咁多人都用不同嘅風格去生成頭像、Meme 圖,其實都反映緊藝術嘅本質。
準備今集嘅時候,我同啟明都有傾過,係唔係可以畀啲有用嘅 tips 各位,所以影片中後段我哋都有講到點樣寫好一個 prompt 。我用嘅框架係 RICE:
Role - 你叫 AI 去扮演一個乜嘢角色(例如:編輯、科學家、評論人、詩人等等)
Instruction - 你想叫 AI 做乜嘢(例如:撮寫一份報告、解釋一個概念、評論一件事、寫一首四言絕詩等等)
Context - 你有乜嘢要求(通常都係要佢必須包括嘅資料,例如:Who、What、Where、When、How 等等),越仔細越好。
Example - 相關參考例子
最後,我通常會加一句:「仲有乜嘢唔明?」
補充一點,用英文同 AI 溝通,出來嘅結果往往係更有文有路;最差嘅係用廣東話,通常都好粗魯。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世界主要嘅大城市,都一樣有房屋問題(雖然香港就特別嚴重)。但「係咁起」、「不斷起」亦唔代表可以滿足到所有人。好嘅地段從來都係供不應求,你最想住呢屋、單位就一定係貴。
用呢種心態去處理房屋問題最終都會出現資源錯配嘅問題。
當然,點解出現供不應求,NIMBY 當然係最主要嘅因素,人工貴亦都係。
但更根本嘅問題係:「以為政府可以解決房屋問題。」
好多時地區政治同官僚,先至係供不應求嘅原因。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
相信大家都一定聽過「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有人字面咁樣去解,好直接就得出結論話:「只要條命生得正,就乜都唔需要做都可以過好嘅生活。」通常咁講嘅人,無講出口個句說話就係:「所以我為乜要咁勤力?」
一命
呢個世界有啲因素我哋可以控制,有啲唔可以;有啲人一出世就係大富之家,只要唔行差踏錯都可以一世無憂,但亦有富二代、三代可以將家業敗清光。當然,呢啲例子都係少數。但如果睇客觀數據,有家底嘅細路,不論成長嘅環境同日後發展嘅空間都比其他人多。
有位經濟歷史學者 Gregory Clark 做咗一系列研究,嘗試去搵出社會流動性嘅變化。簡單講,佢嘅測試係假設社會隨著發展會有充分流動性,傳統社會精英階層同「低端人口」嘅姓氏,佢哋嘅後代係現代社會晉身專業甚至精英階層嘅機會應該相等。但從數據顯示,就算係好多代之後,過去傳統社會精英階層嘅後人,往往都有更大嘅成就。當然,有人質疑呢個研究方法,而剛才嘅解釋亦係過份嘅簡化;因為佢係推論嘅過程,用咗唔少統計學嘅手段去排除各種可能出現嘅扭曲同誤差。所以,有興趣嘅朋友可以去搵 The Son Also Rises 呢本書去睇,了解佢用嘅方法。從學術角度去睇其他人嘅研究,有時其實係觀摩排除各種可能性嘅推理同手段,多過去睇個結論。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講,The Son Also Rises 最具爭議嘅發現同結論,係不論種族、文化甚至乎子女數目,似乎係出身傳統精英家族嘅後人,繼續係社會上有一定嘅優勢。
Gregory Clark 最具爭議嘅推論係,一個人嘅成功,或者都同個人嘅基因有啲關係;亦即係所謂嘅「龍生龍,鳳生鳳」。
講到呢度可能會有人以為,我一係就好贊成呢種睇法,一係就完全否定呢種睇法。但我會話:「咁又點?」
「咁又點?」無錯,就算天生因素有影響,咁都唔代表係完全決定咗我哋每個人嘅未來。有啲人甚至乎一生出來就有缺陷,要比其他人克服更多嘅困難。又或者,有啲人家境好複雜,有啲人又可能比起其他人更平庸,但咁唔代表佢嘅一生從一開始就注定係失敗。真正嘅失敗,係唔肯去面對自己嘅缺點,唔會搵方法去克服自己嘅限制,然後就用一句「整定嘅」去逃避。
「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呢句說話唔係咁容易明,甚至會畀人覺得涼薄,但事實係世界上有好多人先天條件唔係咁好,但最終都叫做過咗一個無對唔住自己,無對唔住其他人嘅人生,我覺得咁樣已經叫做頂天立地。
又有人會將其他人嘅成功,講到係因為佢係「天才」。其實我唔鍾意讚人哋係天才,覺得抹殺咗人哋後天嘅努力。我唔係話呢個世界無天份嘅差異,但如果一個人某方面與眾不同,佢亦好大機會因此嘅有其他人唔理解嘅煩惱。可能「天才」運動員嘅際遇會好啲,但我認識其他方面真係特出嘅人,多少都有啲孤獨同寂寞。而且呢個世界無完美嘅人,只係有一、兩樣特殊能力嘅人,最終都未必有發揮嘅機會。
所以,天才又點?天才咪一樣要努力。
所以,講到尾,都有一句話係:「好命不如好運。」又或者另一個講法係:「三分命,七分運。」咁究竟乜嘢係運?
二運
運,直觀嘅理解就係我哋身邊發生嘅事;我就會理解成:「時勢。」
我深信係「時勢造英雄」;出現係適當嘅地方,適當嘅時候,比起一個人天生有幾多天賦來得更重要。愛因斯坦如果遲十年出世,相對論就可能由另一個人提出;愛因斯坦之前已經有個叫 Henri Poincaré 奠定相關嘅基礎,甚至乎同愛因斯坦同期有個叫 David Hilbert 嘅數學家,亦都獨立咁得出同愛恩斯坦同樣嘅結論。又或者當年達爾文發表天演進化論嘅同時,有另一個叫 Alfred Russel Wallace 嘅學者,都係得出同樣嘅結論。
類似嘅例子仲有好多。我唔係話愛因斯坦同達爾文只係好彩,但如果佢哋唔係出現係「適當嘅地方,適當嘅時候」,結果歷史一樣會出現相對論、進化論,只不過會由另一個人去成為大眾所崇拜嘅天才。
點樣可以出現係適當嘅時候同地方?好大程度都係出於個人嘅選擇,所以我覺得對任何人最重要嘅自由,就係選擇係邊度生活同做啲乜嘢。大膽啲咁講,如果愛因斯坦遲一百年出世,可能佢一樣會係某啲其他知識嘅範疇有一定嘅成就,但題目唔會係相對論。所以,時勢唔到我哋掌握,但我哋可以決定自己身處嘅環境去選擇自己能力所及做到最重要嘅事。
命同運都係我哋要了解同面對嘅事,古代嘅人求神問卜,畢竟過去嘅知識體系,資訊好有限。但現代人應該可以用現代嘅眼光去了解自己嘅能力同局限,了解世界發生乜嘢事。
三風水
風水就係我哋可以控制嘅客觀環境因素,尤其係一啲微觀嘅因素。
具體嘅生活同工作環境,一定影響到自己嘅生產力。如果一個人有呢方面嘅基本意識,結果生活同工作嘅習慣會有好大嘅分別。好多講「如何改變習慣」嘅書都教,建立習慣嘅第一步,唔係改變自己嘅心態,而係改變自己嘅客觀環境因素。
我自己近年嘅體會係,盡量簡約就一定係最有效、最舒適嘅生活同工作環境。所以我呢幾年盡量斷捨離不必要嘅身外物;慳錢都係其次,更重要係可以畀自己更專心一致。可能我係一個好易分心嘅人,所以就更加唔可以有多餘嘅物件。衫,唔同季節,唔同場合,有幾件替換就夠;最好唔需要諗太多。書,要睇嘅時候先去搵,但有時都會無端端買咗唔睇,反而令自己覺得好似有啲負累。其他奢侈品,就更加係令自己有心理壓力,驚整壞整唔見。
風水,其實好簡單,越少身外之物,環境就越容易控制。
四積陰德
陰德嘅重點,我認為在於一個人嘅做每件事, 係唔係出於善良嘅動機。
出於善良動機去做決定,至少免除咗無謂嘅心理壓力。當然,我亦都覺得,人世間最難聽嘅一句說話就係:「我都係為你好。」我唔係叫大家去求心安理得做善事,而係想講唔好心存惡念,唔好自欺欺人。積陰德係應該好被動;被動到一個地步就係做咗善事連自己都唔知,咁先至叫做陰德。如果係著相咁去做善事,就已經唔係積陰德。
積陰德,對象係自己,目的係為咗令自己成為一個更善良嘅人,呢個係唯一目的,亦係最終目的。
我相信一個自在自信嘅人,首先要問心無愧;能夠做到對得起自己,下意識裡面就唔會覺得同全世界作對。有呢種心態嘅人,先有可能真正咁去廣結善緣,身邊嘅人先可以覺得呢個人值得信任。
人緣同人品,唔只係識得人多,更重要係其他人對呢個人嘅評價。
講到其他人嘅評價,千祈唔好誤會,我唔係叫你去討好其他人;刻意去討好人,人哋多少都會感覺到背後目的,只不過係唔會當面踢爆。
Integrity 呢個字,意思就係表裡如一。
無人會覺得自己係衰人,但有啲人會用各種藉口去開解自己嘅惡意;有啲人會話因為其他人都咁契弟,所以自己要比其他人更加契弟。一旦接受咗呢種觀念,人就會變得虛偽,做好事係為咗畀人讚,做壞事就將責任推到其他人身上,自己嘅道德標準淪亡,就假設全世界都係咁。
有啲人對基督信仰當中「罪人」呢個概念好抗拒,覺得好似傳教嘅人批評自己,但如果對心性有多少了解嘅人就明白,的確無完美嘅人,我哋都一定有軟弱嘅時候,軟弱嘅時候就會出現剛才所講,忘記咗善嘅目標對象首先係自己,然後就不自覺咁變成一個自己最睇唔起嘅人。
救贖,係接受自己雖然唔完美,因為命就只有一條,所以亦可以坦白咁面對自己;雖然時勢唔到自己控制,但我哋仍然可以盡量簡化自己生活,唔好心存惡念。
五讀書
最後,就係讀書。字面理解固然可以,但讀書都只係手段,目的係要學習。
學習,最重要唔係勤力而係動力。
無人識晒世間所有嘅知識,每個人總有唔識嘅事;有啲人會覺得學習好攰,但亦都有啲人會因為見到自己仲有進步嘅空間而見到目標。
學習嘅真正動力,係因為知道自己嘅不足;越係謙卑嘅人,求知慾越強。
謙卑,唔係去否定、貶低自己,唔係無信心;反而係有自知之明嘅人先清楚知道自己識啲乜,唔識啲乜,有乜嘢要去學。
更重要係,就算你條命生得唔夠正,時勢又好紛亂,你亦都改變唔到自己身處嘅環境,無法專注,情緒上又做到寬恕別人放過自己,最後你都仲可以去透過學習去搵出路。
最有效嘅學習,係從經驗累積有用嘅知識。所以,行動以外一定要反省,如果唔係就唔係學習而係撞答案。相反,假如只有讀書(或者睇 YouTube)而冇行動,亦都唔係真正嘅學習;過得一段時間,一切都會忘記,結果亦只係浪費時間。
總結以上嘅反省,首先嘅問題係我哋係唔係能夠面對得到自己,假如連自己對自己都唔了解,好難有進步嘅機會,亦唔會去嘗試學習新事物;甚至對個世界,對其他人都覺得係滿懷敵意,忘記咗自己嘅善良,漸漸變成一個虛偽、表裡不一嘅人,終日都有一股無以名狀嘅心理壓力。為咗填補呢份不安,有人會追求身外物,但係面對控制唔到嘅外在世界,更加容易然感到徬徨不安,尤其係當時勢的確係好紛亂嘅時候,加上呢種心理狀態之下,好容易同自己講,不斷催眠自己,同自己講根本「無選擇」、「係咁㗎喇」,唔會理性去分析,有啲乜嘢因素係可以控制得到,唔會去諗吓自己仲有啲乜嘢出路,最終就算轉換環境,亦都只會覺得自己係被迫。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唔係乜嘢金科玉律,我攞呢五件事做切入點,都只係想搵個大家都聽過嘅講法,等大家更容易有感受同反省。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
好多時,由政治因素影響之下嘅政策,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點解?有啲人會歸咎於政客嘅民粹;即係為咗討好部分選民,唔理後果都要推出一啲擺明會有反效果嘅政策。我甚至會大膽講:「有點樣嘅選民,就有點樣嘅政策。」
用樓價為例,唔少人都會覺得,住宅係必須品,所以政府有責任去令到居住成本降低到一個大多數人都能夠負擔嘅水平。呢個目標真係「駁你唔到」,問題係用乜嘢方法。
最直觀又最不可取嘅,就係價格管制。任何價格管制,係任何價格管制,都一定會令供應減少,只會令短缺變得更不平衡;強調多一次,係任何,完全唔會有例外。
再深層啲嘅思維,就會話:「既然價格係供求之下嘅結果,所以增加供應、減少需求,咁咪得囉。」
係嘅,但影響供求嘅困難之處,在於增加供應,真係好難。好多人以為,係咁起,不斷起,咁咪得囉;再唔係,補貼、降低成本等等,只要增加供應…
-
如果大家要好簡單嘅答案就係:「AI 時代之下,我哋對乜嘢為之知識嘅定義將會有根本上嘅轉變。」
今集就無講到「根本上嘅轉變」係乜,賣個關子下次講。
但有一點想大家都諗諗,以前嘅社會,知識可能係幾時播種幾時收割,今時今日我諗 99% 嘅人都唔知呢啲知識,但活係饑餓中嘅人反而越來越少。
知識同任何資產一樣,都有「半衰期」(Half-life);好似有人寫過本咁嘅書。但重點係,好多人以為一本通書睇到老,呢種心態真係要變,
節目入面用捉棋做例子(因為我鍾意睇人捉棋),今時今日嘅棋手,其實比過去更有創意,原因係學習嘅方法完全唔同晒。
我相信,下一代嘅人,各方面嘅創造性都會比我哋更優秀。
但又咁講,我哋都可以成為下一代人嘅,如果願意嘅話。
另外,江啟明(Dr. K)都提出一個好重要嘅觀點就係:「AI 時代之下,每個人都要更有個性。」
100% 認同。
點培育個性呢?呢個問題又可以未來講講。
呢集當係熱身,希望大家會鍾意。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
去年11月,特朗普的選情看漲,特別是當他「大難不死」的時候,馬斯克就開始為他站台。大家留意,當時特斯拉的升浪正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股價由250美元左右升至接近490美元,幾乎翻了一倍。當時特斯拉是整個市場最熱門的交易標的,彷彿不買就吃虧了。整個所謂的「Trump Trade」,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特斯拉。當然,它的市值也一度飆升至天價。
-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
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勢,我知道很多會員都想我分享我對未來的看法。接下來的這個系列,我會有三個大題目:第一個是講國際政治,第二個是講經濟,第三個是講中國和香港。今天主要是會講政治。
政治分析,我們一定要看歷史的前因,而今天的局面其實就是過去變化得出來的結果。如果可以做到事後孔明的話,其實已經好過大多數人。今時今日碎片化的國際局勢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一個穩定的國際局勢,一是就有一個「單一霸權」亦即是所謂的單極世界(Unipolar)。雙極的世界,最多都可以說是「有驚無險」。最不穩定的狀態,就是所謂的多極世界(Multipolar);多極亦可以是無極,即是(Nonpolar),即是一個霸權都沒有。這種想法其實最主要是源自於過去的世界,我們不斷經歷各種戰爭。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90年代後的和平,就是由雙極的世界走向單一霸權、單極。由單極走向無極,即是現在這種狀態,有人叫做「G0」。
-
兩會關注度下降,焦點轉移
往年兩會,各方媒體爭相報導,政府工作報告更是重中之重。今年則顯得冷清許多,即使是官媒,亦將焦點轉移至中美貿易博弈之上。
總理工作報告
* GDP 增長達標,維持 5%;
* 強調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維持在 30% 左右;
* 未見大規模刺激經濟措施;出口主導經濟仍未轉型內需,需求仍然疲弱。
* 財赤續升,發債加碼。
中國的信心與香港的迷茫
DeepSeek 等 AI 技術的突破,無疑給了習近平政府強心針,也為中國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然而,香港卻面臨著不同的局面:
* 中央政府力推北部都會區發展,香港財政政策受制於此;
* 香港自身優勢難以發揮,創科發展受限;
* 人才流失嚴重,港人對未來感到迷茫。
此消彼長:長三角的崛起與珠三角的困境
長三角地區憑藉科技創新,發展勢頭強勁,而珠三角,尤其是香港,則顯得後勁不足。中央對香港的表現似乎並不滿意,夏寶龍南巡,更是直言香港發展緩慢。
香港的抉擇:融入內地還是走向世界?
面對中央的指令,香港特區政府只能亦步亦趨,加大發債力度,發展北部都會區。然而,香港的制度設計,與內地存在差異,此舉是否真的有利於香港長遠發展,值得深思。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
早幾天,Wesley 跟我提到他想探討英國即將加稅的議題,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題目。然而,在聽完他的初步想法後,我發現他似乎準備不足。
我明白他選擇這個題目的原因,我們的頻道確實有不少英國觀眾,他們對此議題相當關注。但我最終決定暫緩討論,並非因為題目本身,而是因為我認為 Wesley 的準備還不夠充分。他表示會回去查閱更多資料,但我更想了解的是,他將如何篩選和分析這些資訊。
作為時事評論員,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分析事情?
-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
主題:
* 美國、烏克蘭、俄羅斯及歐洲在烏克蘭戰爭中的利益與盤算。
* 美國前總統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會面的分析。
* 當前國際局勢的轉變與未來展望。
重點:
* 川普與其支持者認為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是浪費資源,並提出以開採烏克蘭稀土礦產作為交換條件。
* 此交易對烏克蘭來說是一項投資,但稀土礦藏的實際數量仍是未知數,美國與俄羅斯在烏克蘭東部佔領區有可能有其他的交易。
* 澤倫斯基尋求美國在俄羅斯違反停戰協議時的軍事介入保證,但川普認為此舉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 川普與澤倫斯基的會面實為爭取談判籌碼,雙方都明白談判破裂的可能性。
* 俄羅斯視烏克蘭為其核心戰略區域,不容許烏克蘭加入北約。
* 烏克蘭在歐洲與美國無法直接軍事介入的情況下,尋求加入北約以確保國家安全。
* 歐洲與俄羅斯在能源上的相互依賴,以及俄羅斯與中國體制轉型的停滯。
* 當前國際秩序的轉變,…
-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
很多時候我們講到世界局勢,講國際關係,我們會想到戰爭,想到邊緣政治的衝突,很多時候是想到一些即時的利益,通常都是想到這些眼前的現象。但是我們很少會想到,如果我們講國際局勢,其實背後很重要的一個考量就是地理的因素。而這些地理的因素,我們可能可以從幾十年前,甚至乎百幾兩百年前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則,就已經知道這些國家之間,他們的關係和他們的行為究竟是背後有些什麼的推動力。今天就想講一下在美國歷史和在美國政治裡面,有一個經常會提到的概念,就叫做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
-
過去兩日,我一直在想「沒有公義的和平」究竟應該叫甚麼?Martin Luther King Jr 認為這種表面上的和平不算是和平;因為最終不是被壓迫的人繼續反抗,就是壓迫的一方繼續行駛暴力。假如暴力得不到約束,又怎樣可以算得上和平。
公義是一個意義含糊的概念,大多數人都是憑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一件事的結果,是否合乎公義。Justice 這個字的字根,是 Just ,也就是「恰到好處」的意思。也有人會從既定的標準去衡量公義,例如結果是否平等。
但我是從結果論去理解公義,也就是說,公義是一種維繫社會的價值,一旦失去了這種由價值所維繫的秩序,最終是很難維持和平。戰後的世界,是人類歷史中罕見的太平盛世,原因之一就是這種價值觀的建立。
現在世界回到各自為政的狀態,是我們所有人都未經歷過的;這種「誰大誰惡誰正確」的氛圍,彷彿回到百多年前的世界。歷史告訴我們,這種環境下的日子,不論是經濟抑或社會發展,都會進入一個相對緩慢的迷失時期。這也會是美國「內捲」後的國際局勢。
話雖如此,我也明白為何美國會出現「內捲」;畢竟每個政府都必須要衡量本身的能力範圍。冷戰時期美國投入大量資源抗蘇,但自從 1991 年後也再沒有這個需要。現在美國的「內捲」很大程度上也是對應因為資源有限而必須要面對現實。如果是一場沒有任何勝算的戰爭,盡早結束或許是唯一現實的選擇。
所以沒有公義的和平,也是在現實之下,唯一的選擇。如果連現實的唯一選擇都放棄,結果又會是怎樣呢?
我知道很多討論都會站在其中一邊,但我只是想讓大家見到,兩邊立場的基本分歧。但現實當中的國際關係,最終還是現實主導了結果。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
* 美國利率問題:財長班森德的說法是最正確,也最能反映美國金融體系的現實運作。聯儲局可以控制的只是聯邦儲備基金,也就是銀行之間短期拆借的利率。
* 聯邦儲備基金:銀行借出的錢通常多於手上存款,當銀行需要借入資金時,第一步是向銀行同業拆借,而聯儲局則作為最後的貸款人。聯邦儲備基金利率是以年利率計算,但通常是銀行間一天的利息,我們叫做短錢。
* 「長錢」與參考利率:長錢指的是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三年、五年、十年期的債券,這些長錢通常被稱為參考利率。
* 長期利率的影響因素:長期利率上升,有兩個可能,一是資金需求很大,二是市場對通脹的預期升溫。美國十年期債券的利率和前總統當選的機會率不斷上升,美國的長期利率也都不斷上升。其中一個原因是貿易戰導致通脹的預期升溫。
* 聯儲局的政策:聯儲局制定的聯邦儲備基金利率是一個參考利率,銀行很多時…
-
雖然我們看到AI的顛覆性,但最大的問題一直是如何解決盈利問題;即便像OpenAI這樣的大公司,都還沒有找到如何從中獲利的方法。
雖然 NVIDIA 是個明顯的例外,因為他們賣出了大量的GPU。但即使他們的成功,也取決於更廣泛的AI生態系統和可行的商業模式的出現。AI 不僅是關於技術,更重要是經濟的問題。
我們也看到一個技術上的分流,從傳統的「大型語言模型「(LLM)轉向更小、更專注的「小型語言模型」(SLM)的趨勢。因為訓練 LLM 需要大量的資源。它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想想NVIDIA的GPU)和龐大的數據集。這造成了一個瓶頸,限制了誰可以開發這些模型。這種資源限制驅使企業對 SLM 的興趣,因為它們更容易管理,而且訓練成本更低。
AI開發的關鍵組成部分是什麼
AI 可以歸納為三個關鍵組成部分:硬體、數據集(data)和模型(model)。
* 硬體,目前主要是 NVIDIA 的 GPU 以及 NVIDIA 的 CUDA 框架。
* 數據集是 AI 模型的燃料;數據集越大,模型就越強大。但是,獲取大型、高質量的數據集是另一個挑戰。
* 像 Meta 的 Llama 也是「開源」(Open Source)的模型,DeepSeek 亦如是,而開源碼正在改變遊戲規則;某程度上這個環節是最「共產主義」(也一種良性的共產主義)。
Spunik 2.0
目前的這一幕,難免令人聯想到冷戰時期的美蘇太空競賽。
美國在前沿科技的領先地位是毋庸置疑,中國的優勢是善於將別人已經研發了出來,已經成熟的技術,大量投產變成極普及的消費商品。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新世界市值暴跌
* 市值從2019年至今萎縮九成,回到2002-2003年的水平。
* 瑞銀、花旗及匯豐私人銀行部門停止接受其部分債券及股票作為質押品。
財務壓力與負債問題:
* 新世界負債比率高,約五成,資產回報率難以支撐現有結構。
商場租務困境:
* 許多商場租戶透過低租金吸引,但租金提升空間有限。
* 缺乏大陸遊客與本地消費力下降,收入難以增加。
文化與體育投資壓力:
* 投資K11商場及啟德體育城等項目,燒錢嚴重但未見收益。
* 北京對文化和體育項目的支持具有「國家任務」背景,但經營壓力巨大。
資產套現困難:
* 大部分資產難以出售或價格不佳。
未來挑戰與出路:
* 若無法增加收入或有效套現資產,將面臨更大財務危機。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巴拿馬運河背景:
* 1999年,美國將巴拿馬運河的全面管治權交還巴拿馬政府。
* 特朗普提及收回管治權,引起俄羅斯反應。
俄羅斯的立場與影響:
* 雖然俄羅斯對巴拿馬運河的使用有限,但普京對美國此舉表示緊張。
* 俄羅斯在中東失勢,不願在其它地區進一步喪失影響力。
香港財團的角色:
* 李嘉誠曾於1999年美國交還管治權後,經營巴拿馬運河25年,並於2021年續約。
* 西班牙通訊社報導,新的核數處處長關注和記黃埔向巴拿馬政府繳稅減少問題。
巴拿馬運河的重要性:
* 巴拿馬運河以美國為主要服務對象,七成貿易與美國相關。
* 特朗普希望藉此履行選舉承諾,增加美國貨運商利益。
特朗普的外交策略:
* 初期以鞏固美國本土利益為主,並加強對周邊國家(如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貿易與執法管控。
* 對於2026年中期選舉,特朗普希望透過穩固支持基礎保住優勢。
中國與巴拿馬關係:
* 巴拿馬是拉丁美洲首個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
* 特朗普認為中國在巴拿馬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質疑巴拿馬是否真正中立。
香港的未來挑戰:
* 香港商人李嘉誠在國際局勢中陷入「兩面不是人」的困境,與香港的處境類似。
* 香港的國際角色無法避免被視為中國的一部分。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
在我離開香港之前,即是在2019年的時候,已經聽到有些朋友說是不是要開立離岸戶口?是不是要將手上的港幣全部轉成美金? 其實去到2025年的今天,我相信如果是已經離開了香港的朋友,可能你現在身處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等等地方,你本身已經有當地的戶口,那你也不需要問這個問題。如果你很擔心香港的銀行制度,很擔心港元,可以將你在香港的錢全部提走,調回你現在居住的地方。其實我也很鼓勵大家這樣做,不是說要掏空香港的銀行制度,而是從一個稅務的角度,如果你有一個海外的戶口,其實是比較麻煩的。當然也是因為有些人想將部分的收入留在香港,不需要交海外的稅,這件事我就不鼓勵大家這樣做,希望大家明白。
說回在香港的朋友,其實如果是有能力開離岸戶口的,我相信我的聽眾讀者裡面也有不少,可能也有些已經做了這件事。我也聽過有些讀者跟我說,他在新加坡開了離岸戶口,但為什麼其他人又不這樣做呢?如果這麼擔心香港的銀行制度? 其實說到尾的原因很簡單,第一是有一定的入場門檻,第二就是離岸戶口其實也有一定的成本,有一定的代價。
開立離岸戶口的考量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很簡單的概念: 每一個經濟決定其實都有它的代價,因為如果沒有成本沒有代價的事,大家一早就做了。所以我們要平衡的一個考慮就是,究竟你付出的代價,是不是真的能夠抵銷相關的風險呢? 其實我想大家最想問的問題就是,香港聯繫匯率有多大機會會脫鉤?
說到這個問題,我發現很多人就有一種買大小的觀念,即是覺得要麼就脫鉤要麼就不脫鉤,或者好像「桂神」黃興貴經常說:「十二碼要麼入要麼不入。」
聯繫匯率的情況並非如此簡單。 一直有聽我這個頻道的朋友都知道,我對於聯繫匯率的未來的看法,就不是脫鉤與不脫鉤這「二元對立」的選擇。
-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
數據顯示,2024年10月英國GDP出現0.1%的收縮,第三季度整體增長為零。儘管11月GDP錄得0.1%的同比增長,但仍低於預期。回顧全年,英國2024年的GDP增長僅為0.9%,遠低於國際貨幣基金會最初預測的1.1%。
展望2025年,英國經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首先,國債利率飆升,10年期國債利率已升至4.9厘,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30年期國債利率更達到5.42厘。匯率方面,英鎊兌美元匯率跌至1:1.22。儘管英鎊並未跌至2022年底的低位,但自去年9月以來,英鎊已累計下跌約4%,跌幅顯著。
英國經濟環境有幾差?點解那麼咁差?英國生產力增長點解咁低?英國政府最大嘅挑戰係乜?
-
話說近期香港又多了人關注詐騙園區的問題,起因就是因為中國大陸有個明星叫做王星,連他都被人騙去詐騙園區。其實詐騙園區的事早已不是新聞了,我們每天在香港生活的朋友,甚至乎在海外的朋友,都經常會收到這些詐騙的電話、訊息,而這些電話、訊息很多時候就是來自這些詐騙園區。
今天想探討的問題是:
一、究竟這些有組織的犯罪集團是如何出現的呢?他們是如何運作的呢?
二、近來我亦都見到一個新的趨勢,就是很多被騙去詐騙園區的人,可以用贖金換取自由。以前也有,但是現在似乎越來越多人談論。究竟這些所謂苦主的家屬,應不應該給贖金呢?
首先,我想說的是,全世界都有網路詐騙,不只是中國、不只是香港、不只是臺灣,全世界都有。不過我觀察到一個很明顯的區別:
在牆外的世界,很多時候這些詐騙都是用人的貪念作為起點,最出名的就是所謂的奈及利亞電郵騙局。後來出現了很多變種,包括有些人會自稱是某個發展中國家,可能是哈薩克或者是土庫曼的石油公司高層,又或者自己是銀行經理、義大利富豪的助手等等,說他意外地得到一筆鉅款,現在想找人幫忙將這些鉅款轉賬到海外,問你可不可以借銀行戶口用一下,還會答應事成之後跟你分一杯羹。
但是在針對某個神奇國度的人民時,很多時候這些詐騙都是說,現在政府公安正在調查你,懷疑你洗黑錢,就叫你做一些事。但是為什麼神奇國民又這麼容易中這些計呢?我想其中一個很根本的原因就是,在神奇國民的共同經歷裡面,那些手握權力的人可能真的會對其他人敲詐勒索,如果不是,他們又為什麼會這麼容易上當呢?說到底,神奇國度是一個人治社會,他們會相信用錢可以解決問題,而敲詐勒索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其實從這些騙案的手法,你都可以見到社會文化的差異。在牆外的世界,這些騙案主要是針對人們的貪念,而在牆內的世界,主要就是針對人們的恐懼。但是無論是牆外還是牆內,都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被騙的人,其實多少都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例如你打算去貪別人的錢,最終被人騙,你不會到處跟人說,就算你出去跟人說,人家都不會同情你。
例如最近有一宗新聞,話說有個香港大學的新香港人女學生,自稱收到上海公安的來電,說她涉嫌幫人洗黑錢,就叫她將920萬的資金分別轉去三個不同的戶口,去證明她自己清白。這個學生就照做,然後才發覺好像有點不對勁,去報警求助。我聽到這單新聞的時候,我也很先入為主地想,一個女學生,哪來的九百多萬轉賬給人呢?第二就是,為什麼她會覺得把錢轉給人就能證明自己是清白的呢?我相信就算這個女學生自己是清白,她的家人可能都在制度的灰色地帶賺了不少錢,所以一聽到這宗新聞的時候,我的腦海不期然又想起那四個字:奸有奸輸。
其實過去幾年,這些電話詐騙、網路詐騙要賺錢也越來越難,他們有些就改變手法,例如用網路情緣的方法,專門針對一些中年單身的女性,讓她們以為自己可能得到一份遲來的春天,然後就騙她們的錢。另外一些在牆外的世界會發生的就是,有人會說她已經成功入侵了你的電腦,拿了你很多不同的裸照、你裸聊的時候的影片,威脅你如果不給贖金,就將這些內容轉發給你的親戚朋友。這些故事都見得很多,但是隨著越來越多人都知道這些騙案的運作,其實這些詐騙集團是越來越難謀生的。
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這些有組織的詐騙罪案,它本身都有一定的成本。當然這些犯罪集團,它不會跟你說人權,不會跟你說生活環境,所以去到這些詐騙園區的人,他的生活是很坎坷的。但是我看到有些臺灣的報導就說,有些被騙去詐騙園區的人,他最終是自願留下,甚至乎是回去他自己的地方,例如去臺灣、回來香港、去大陸,去招募更多的人去這些詐騙園區工作。
但是詐騙園區的幕後首腦,不是純粹說你招聘了一些人回來,他就一定賺到錢的。哪怕你這些人每天打幾百個電話,可能最終都沒有收穫。那麼他們會怎麼做呢?我覺得他們最有可能的就是向這些已經身在詐騙園區的人,他們自己的親友著手,就是說跟他們說,這裡已經沒有用到你的地方了,你和你家人說,給一筆贖金,我讓你走。我不敢說所有這些勒索個案,都是那些被騙的人,他自己本身,走去向自己的親友下手,但是我相信如果,有人的家人是被騙去這些詐騙園區,他們都要想一個問題,就是應不應該給贖金。
我自己覺得這個是每個家庭自己的決定,但是反過來,詐騙園區其實他們出於生意的考慮,只要你交贖金,他一定會放人。因為如果交了贖金,但是又換不到親人的自由,那麼以後就沒有人交贖金了。所以雖然你說交換贖金的過程是毫無保證的,不知道給了錢他會不會放人,但是作為一盤生意,其實他們是很清楚這個理性計算。
其實情況就和那些駭客入侵了你的系統,然後勒索說,你要給贖金,如果不是你的資料就會沒有了,其實情況很類似。有些人中了招之後,其實都有問我,他說,Simon,我應不應該給贖金?因為我的電腦系統就被人鎖死了,如果我24小時之內不交贖金,就整個系統就沒有了。通常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有沒有備份?如果有備份的就由他吧,不要理他了。但是如果沒有備份,就真的一定要去交贖金解鎖?我通常都說,其實都值得賭一賭的,如果你的資料是很寶貴,你要值得去拯救資料的,一試無妨,因為很多時候交了贖金,都真的可以解鎖。
其實當我見我的朋友去交贖金的時候,我自己都有一些內心掙扎的,因為其實這樣做,變相就等於鼓勵這些犯罪活動。事實上很多政府和執法機關,他們都有一個政策,就是絕對不會鼓勵受害人去交贖金的。一來是有道德考慮,我相信,但是更重要一點就是,不想變相鼓勵這些犯罪活動。但是最令人無奈的一點就是,通常在這些情況之下,無論是政府、執法機關,或者任何做資訊保安、任何做保安的人,他是幫不了事主去解決他最眼前的問題,包括是取回親人的自由,或者取回自己電腦裡面的資料,其實其他人是幫不了他們的。所以很多時候事主最終都是會交贖金。
所以我自己就想,無論你怎麼建議都好,他如果是覺得那件事是有價值的話,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他們都會用錢去解決的。
那麼順帶一提,最近我看到網上都有很多討論,就說這次人質獲釋,究竟政府的功勞有多大呢?政府可以做多少事情呢?其實政府真的做不了多少事情,甚至推一步說,無論是這些騙案也好,或者我們平時保護自己的人生性命安全,首要的其實是要靠自己。坦白說,那些被人騙去詐騙園區的人,其實有多少是完全無辜的個案呢?我這麼說可能有人覺得涼薄,但是你看王星那件事,其實當事人不是沒有懷疑的。我的問題是,他明知那個自稱是經理人公司的人有可疑,為什麼他還會去泰國去見他呢?既然那個所謂經理人公司說到自己是一個這麼大的製作,為什麼又不可以去上海去跟他見面呢?要他去泰國去試鏡呢?那麼說到底都是因為,是不是有些人覺得只要有個機會都要試一試呢?再強調一點,我不是說那些人抵不抵可憐,而是保護自己,最重要就是靠自己。
那麼可能有些朋友都會問,政府是不是真的什麼都做不到呢?其實在牆外的世界,一般政府都會嘗試透過追蹤資金流向,如果真的找到某些銀行戶口,知道裡面的錢是來自犯罪所得的,有時候會凍結這些資金。其實中國政府也好,香港政府也好,以至泰國政府也好,如果他願意尋求國際協助,可能都會有一些方法去打擊這些有組織的罪行。問題是今時今日的中國政府、香港政府,會不會去找國際求助呢?
說回頭,在亞洲的這些詐騙集團,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在臺灣有些所謂的金光黨,最初是一些很街頭形式的騙案,後來就越來越有規模,越來越大集團式經營,背後一定是有些黑幫等等跟他們勾結。但是去到過去十年,很多這些詐騙集團就將他們的基地搬到東南亞的新興國家,尤其是在緬甸、柬埔寨、寮國等等。這幾個國家其實他的特點就是,這些國家政府都是:一、很缺錢;二、這些國家的政府通常都有很嚴重的貪腐問題;三、這些國家的政府跟國際社會的關係比較疏離,而他們自己也沒有什麼規矩,沒有什麼法治可言。再加上在過去的十幾年來,有一帶一路的建設,幫這些地方興建了電力、電訊等等的網路,給了他們有足夠的基建去做這些有組織罪案行為,但是與此同時又沒有相應的制度去進行執法,就變成了興建這些詐騙園區的理想地點。
另外我想提的就是,通常這些詐騙集團,以至是任何有組織罪案都好,他背後很多時候都跟賭場有關。其實任何罪行最難處理的一個關鍵,就是怎樣將犯罪得來的資金變成一些名正言順的收入,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洗黑錢。賭場是洗黑錢很好的地方,例如柬埔寨的西哈魯克港、緬甸、越南甚至澳門的賭場,你覺得是不是純粹做娛樂旅遊業就可以賺這麼多錢呢?我不是說所有賭場都是用來洗黑錢,也不只是賭場可以洗黑錢,但實情是各國政府看到這些犯罪活動,有時候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做偏門生意的人其實也是求財,如果可以的話他們不會直接招惹政府,所以可以說政府跟這些犯罪組織有一定的動態平衡。政府雖然口頭上說打擊罪案絕不手軟,實際上他們是會計算代價回報。如果這次出事的不是一個有知名度的王星,我相信不會引來恐慌,不會令到中國大陸人覺得泰國很危險、取消機票,泰國政府也不會這麼緊張。
說回來我看到網上說,泰國那方面好像有些抱怨,他說經營這些詐騙園區的金主是中國人,被人騙的那班又是中國人,現在到頭來就是那班中國人說泰國很危險。實情又是怎樣呢?實情就是地球上有些地方因為地理因素,其實是很難有有效的管治,尤其是那些海岸線很長,但是附近又有很頻繁的經濟活動的地方,就很容易出現這些區域性的犯罪組織。南中國是一帶,另外在歐洲的地中海其實也是這樣。
順帶一提,其實在十九世紀末,南中國一帶就已經不斷輸出廉價勞動力去世界各地,這個現象就稱之為「賣豬仔」。當年簽賣身契那班被人賣豬仔的人,其實不是不知道自己會去做苦工,問題是他們很多時候覺得留在鄉下,結果一樣都是死路一條。為什麼在十九世紀有這麼多人去了南洋甚至乎去了美國呢?這個也和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有關,一來就是太平天國,二來就是當時因為人口膨脹得很快,但是可以用來耕作的土地就越來越少。這些廉價的勞動力如果不出口的話,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做什麼。所以我們回頭去看看今時今日,無論是臺灣也好,中國也好,甚至乎香港也好,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明知這麼危險,為什麼還會去搏一搏呢?為什麼還會去試一試呢?其實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自己留在本來的地方,可能都找不到工作。
其實有很多這些以前賣豬仔的人,去到美國也好,去到南洋也好,他賣身契是有年期的,做夠十年之後回復自由身,他們就反而回到自己的鄉下,去賣其他人的豬仔。其實這個就是所有這些犯罪組織怎樣不斷招攬新人的方法。
另外剛才說到南中國海一帶,很多時候都是這些有組織罪案的基地。其實我研究香港早期歷史的時候都發現,當時無論是清政府,還是英國殖民地政府,最頭痛的問題就有幾個,除了瘟疫,就是海盜和治安的問題。其實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有這麼多海盜活動呢?尤其是17、18世紀,我們香港都有張保仔的故事。其實當時這些海盜,有一些本來只是水上人,做打魚的,但有時候打不到魚,他們就會做一些走私,去掠劫附近的商船,慢慢有些發覺打魚都不是賺到多少錢,不如就正職轉行做海盜,後來就成為一些以幾萬人計的海盜組織。有些這些海盜組織,他們的船員其實最初都是這樣被誘拐上船,上賊船,但是做著做著就做全職海盜,甚至乎就做了海盜的頭目。其實張保仔就是一個這樣的故事,所謂太陽之下無新事。當年的海盜最終怎樣解決呢?有一部分就被朝廷招安,就給一個地方官他們做下。如果你說這些詐騙園區的幕後金主原來是些什麼政協,或者甚至乎是有為統戰部工作,我絕對都不覺得有任何出奇,畢竟這些詐騙園區這麼龐大的隊伍,除了詐騙勒索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用途的。
This is a public episode. If you'd like to discuss this with other subscribers or get access to bonus episodes,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subscribe -
This is a free preview of a paid episode. To hear more, visit leesimon.substack.com
由十九世紀的金本位到後來的以美元為基準的國際金融秩序,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期間經歷這好多次金融危機,當中更有不少是流動性不足導致的信貸緊縮。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 1971 年,我們叫做「布雷頓森林系統」(Bretton Woods System);各國貨幣與美元以固定聯繫匯率掛勾,美國政府則對天下承諾,以 35 美元可以兌換一安士黃金。
1971 年美國單方面宣布不再守黃金兌換承諾。但是在之後的半個世紀,美元仍然是國際通貨。逆向思維去想:美國已經破產一次,但實在沒有甚麼大不了。真正問題是,為甚麼當年美元要與黃金脫鉤?1971 年後,全世界不同國家的貨幣本來嚴格來說是可以自由浮動,也不需要以美元為基準的,但為何 1970 年代之後,美元的主導地位仍然繼續維持下去?
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維持著美元的制度,不單止是美國政府的承諾,背後更重要是整個金融的網絡。
正如上次也有提到,哪怕是一個帝國覆亡之後,它所留下的制度,尤其是貨幣制度,有時還是會繼續沿用下去好幾百年。不論是羅馬帝國抑或漢朝,都是有這樣的情況;西漢的五銖錢在漢朝覆亡之後幾百年,一直是東亞最主要的通貨。直到唐代的開元通寶出現,另一個帝國發行的通貨,才取代了之前的五銖錢。
美元究竟會不會有朝一日不再是世界通貨呢?既然在廿世紀美國可以取代英國,為甚麼廿一世紀的中國不可以取代美國?究竟在甚麼情況下,美元會被取代?會不會是因為美國政府破產,由另一隻貨幣取而代之?假如美元被取代,又會是甚麼?是一籃子貨幣?還是回歸金本位?又或者是 Bitcoin?
- Laat meer z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