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河川三面光、河床挖深、植被剷除……當一條河流被「整治」之後,它的生態還能恢復嗎?為了推動台灣河川治理文化的典範轉移,從水泥牢籠走向富裕生態廊道,台灣河溪網自2019年起舉辦「金蘋果/爛蘋果獎」,邀請專家學者及公民評審團針對前瞻基礎建設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評比出優良及不當工程,以達到鼓勵及監督效果。 ​生態、水利跟景觀等領域學者與公民組成評審團,歷時2個月,完成現場評選作業。(照片提供:台灣河溪網協會)隨著水環境改善計畫落幕,這項活動轉型為「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與「失望工程評選」。河溪網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持續透過公民參與,評選並表揚生態友善的整治案例,同時揭露對生態造成嚴重衝擊的工程,促進制度改革。本屆獲獎工程成果令人驚豔!「竹溪水岸改善及環境營造工程」克服長年違規占用與垃圾問題,為台南市民打造舒適的親水公園;「景美溪及指南溪匯流口護岸再造工程」拆除指南溪左岸護岸與河床封底的混凝土,增進河川的橫向與垂直連結;「秀巒降壩首部曲」移除秀巒壩部分結構,恢復白石溪的土砂運移功能,提升縱向生態連結。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為全國首例由私人地主主動發起的河川復育案例,更是國內洪泛平原復育的先驅案例。(照片提供: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南投分署)更值得一提的是2項指標性工程。「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拆除南投種瓜坑溪高聳的護岸,復育小型洪泛平原,是全國首例由私人地主主動發起的河川復育案例;「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大規模移除遠望坑溪的抬水堰及固床工,改良取水方式並營造生態環境,成為台灣首次完全實踐「近自然工法」精神的河川工程。另一方面,評審團也選出了本屆的台灣河川失望工程──烏溪雙冬堤防工程於河川的辮狀流上大量填土、宜蘭五十溪野溪復建工程將野溪水泥化。這些案例突顯了傳統的工程思維慣性、環評的制度缺失、生態檢核的定位、民眾的認知差距,與用地限制,都可能是導致河川工程無法兼顧生態的重要原因。真正友善的河川治理,應該回應生態需求,同時考量地方發展與民眾參與。今天的《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就帶你探討這些希望/失望工程,共同尋找更好的治理之道。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克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價值觀差異,以創新工法同時滿足灌溉取水與生態改善需求,獲得第一屆河川復育特別獎。(照片提供: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烏溪河道填土已導致石虎棲地縮減,使巴氏銀鮈族群減少,顯示辮狀支流的生態功能在治理過程中被忽略。(照片提供: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宜蘭員山鄉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讓自然野溪變成筆直陡峭的水泥排水溝,水泥固床工也阻斷了水域的連續性。(照片提供:台灣河溪網協會)

  • 台積電晶片直接出口美國,占多少比例?為什麼?如果美國從台積電直接出口的晶片收到關稅並不多,為何台積電還要加碼投資美國?半導體市場與半導體供應鏈,有哪些差異?帶來哪些策略上的影響?2025年川普再度入主白宮,「新川普時代」來臨,在川普的關稅新政,和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一千億等新聞曝光後,本集特別邀請DIGITIMES創辦人黃欽勇,從新書《天選.矽島—川普風暴下的科技島》的觀點出發,帶來分析。為何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持續暴增,恐讓我們被盯上?如果黃欽勇董事長設身處地,在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的立場,也會做出加碼投資美國的決定嗎?談到台灣會不會被掏空,不妨回頭想想,為何高科技業與半導體先進製程傾向於「根留台灣」?不訴諸民族情感,有哪些效率上、成本上、時間上、溝通默契上的具體考量?另一方面,如果台灣高科技製造業並不想「出國比賽」,為何拿出大筆資金對外投資,將一定比例的產能移到海外,意義何在?台灣的政府與整個社會需要注意的是什麼?為何我們需要更多了解半導體、電子供應鏈的複雜結構?為什麼要向全球行銷台灣,讓國際更了解台灣科技產業的結構與狀態?請聽DIGITIMES創辦人黃欽勇的分享。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來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所長 許倍銜、研究生 黃詩涵 楊鈞凱 王玟淯透過線上與線下的展覽,揭開建築作品與觀者之間隱藏的薄膜,2025年陽明交大建築研究所展覽以「沒有想像中的遠(Not So Distant)」為主題,除了展示作品表象的狀態,更進一步挖掘作品間蘊藏的連結,尋找那些表面疏遠、實則密不可分的關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許倍銜所長,引領我們回顧陽明交大建築所成立的歷史,並透過曾與新竹縣市互動經驗及USR的案例,走入2025交大建築展的策展理念。究竟今年的建築展具有哪些特色?黃詩涵、楊鈞凱、王玟淯三位研究生各有哪些作品參展?除「進行中建築-海山漁港」、「新竹美術館」及個人宅友善寵物的設計,還有哪些有趣的作品呢?人們總習以為常的將各種事物視為獨立存在,但事實上,沒有任何領域、主題或經驗是孤立的,請聽陽明交大建築所所長許倍銜以及三位研究生的分享,藉由建築研究所展覽作品間的虛擬動態網絡,尋找它們的交匯點,重新觀看建築展,引發設計者、作品與觀者之間的對話,一切「沒有想像中的遠(Not So Distant)」。2025陽明交大建築展「沒有想像中的遠」即日起至4/12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浩然圖書館B1藝文空間展出。

  • 春天是鳥類繁衍的季節,築巢、育雛,繁忙而充滿生命力。透過直播技術,我們現在可以即時觀看黑鳶的育雛過程;這些畫面,不僅是自然界的美好展現,也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猛禽保育所面臨的挑戰。10年前,紀錄片《老鷹想飛》揭示了台灣黑鳶的生存困境,經過長期的監測與保育行動,黑鳶的族群數量已有穩定回升的趨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威脅已經消失,包括農藥與老鼠藥的傷害、棲地劣化等,仍是牽動牠們生存的關鍵因素。「愛從0開始-台灣黑鳶繁殖觀測計畫」群眾募資獲得超過600人支持,已進展到第三階段,期待開啟2027年黑鳶巢位直播與衛星追蹤研究。(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為了深化公眾參與,「老鷹公主」林惠珊創立的昕昌生態科研發起「愛從0開始─台灣黑鳶繁殖觀測計畫」群眾募資,從黑鳶巢位直播開始,讓更多民眾能親眼見證這些猛禽的生活樣貌,進而關注生態保育。黑鳶巢位直播一點也不簡單,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技術門檻、資源調度與人力需求都是挑戰。此外,黑鳶是否能順利破殼、親鳥會不會棄巢,這些自然變數也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甚至曾發生巢位下方墓仔埔失火的意外,讓研究團隊連忙出動救援。用手機、平板、電腦觀看巢位直播,是支持黑鳶保育最簡單的方式。(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黑鳶的生存,除了來自於環境條件,更仰賴人類如何選擇行動。我們是否願意減少有害農藥與鼠藥的使用、願意支持有機友善農業,這些決定,將影響牠們的未來。當我們看見直播畫面中黑鳶育雛的瞬間,或許就能更深刻理解保育行動的價值。本集節目邀請到「老鷹公主」林惠珊,一同探討黑鳶的生存挑戰,並介紹這項募資計畫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從「0」開始,為台灣黑鳶保育貢獻一份力量。無論是安裝直播攝影機,還是繫放幼鳥,這兩項工作都需要攀樹才能順利進行。(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黑鳶寶寶看起來又萌又可愛,但隨著牠們的成長,將逐漸變身為強悍的猛禽,翱翔於天際。(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黑鳶的繁殖與生存正面臨著農藥、老鼠藥等毒害問題的重大威脅。(照片提供:昕昌生態科研)

  • 本集《零碳未來》針對台灣能源結構變化及全球核能發展趨勢進行深入探討。2024年台灣用電創新高,再生能源發電首次突破一成,燃氣發電占比也高於燃煤,核能僅佔 4%。隨著核二廠第二機組預計於 2025年 5月停機,台灣即將邁向無核家園,正是檢視能源轉型方向的關鍵時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林正原指出,所謂「全球核能復興」其實是誤解。他以2024年《世界核能產業報告》為例,說明全球核能發電占比從 1996年的 17.5%下滑至 2023年的 9.15%。核電機組數量不增反減,全球資金投入亦顯示非水力再生能源的投資高達核能 27倍。即使如美國、法國等國有核能擴張討論,實際上興建進度緩慢、預算暴增,例如美國喬治亞州的 Vogtle核電廠耗費逾15年才完工,成本高達 1.2兆台幣。針對新興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林正原指出此技術雖具「模組化、快速建造」的理論優勢,但實際上商轉困難重重。美國NewScale原訂案因成本暴漲導致合作電力公司解約;更重要的是還有其核廢料,因使用高濃度核燃料而提高核武擴散風險等議題,未來還需進一步的安全與政策審視。台灣邁向非核家園後,再生能源占比勢必提升至六至七成,如何因應其「間歇性」供電特性。林正原提出三大解方:一是發展多元再生能源;二是透過「虛擬電廠」等手段調整需求端用電行為;三是積極強化儲能技術。他強調,國際如加州等地已能在某些時段達到百分百再生能源供電,台灣亦應擴大政策決心,避免能源政策搖擺不定。本集內容深度解析核能政策與再生能源轉型,也提供政策制定者與民眾多角度思考能源未來的參考依據。╭☆╭★╭♬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email protected]

  • 坐落在桃園市復興區山間,卡維蘭 Kaviiland源自泰雅族古語,有如雲霧悠遊的意思。2013年一名分發到部落服務的青年役男提出幫部落銷售500盒水蜜桃,而與部落結下不解之緣。洪睿弘畢業於政大國貿系,服役時運用所學在社群協助農民銷售農產品,因而興起創業的念頭,希望農民的辛勤投入,能夠換來相對應的報酬。後來,孕育出了備受獎項肯定的社會企業:卡維蘭。卡維蘭在做甚麼?除了合作、收購、代銷,怎麼樣進一步讓產業升級,開發更多市場可能性?如何讓群眾有機會認識到遠在山間的部落產地?什麼樣的經營模式,可以使農友避免過度施肥與用藥,對土地更友善而永續?卡維蘭的經營模式能夠也成為其他農產品產地的學習對象嗎?歡迎收聽!

  • 來賓:第26屆十大傑出女青年/罕病藝術家 徐若鈞「你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不需要依靠魔法,因為人生沒有捷徑可走。」——《勇敢傳說》梅莉達從出生便患有罕見疾病遺傳性表皮剝離鬆懈症(俗稱「泡泡龍」),全身皮膚異常脆弱,除了傷口與水泡外,口腔及眼睛也因黏膜不定期的破裂而受影響,導致右眼視力幾乎為零——她是罕病藝術家徐若鈞,迎向困境,踏實邁步,期許可以在有點不平凡的生命裡,好好平凡的活著!藝術之路,因罕病她走得比其他人辛苦,成長求學過程如何克服病痛?如何開啟繪畫興趣呢?2024年獲得了一輩子未曾想過的「十大傑出女青年」及「周大觀全球熱愛生命獎章」殊榮,面對未來有哪些自我期許?曾獲新竹美展竹塹獎、磺溪美展優選,全國美展、大墩美展入選等,作品更於藝術銀行與清華大學典藏,並於金門、新竹鐵道藝術村駐村,透過不凡生命經驗,持續挑戰世界,尋自己的光!把每一道生命裂縫,堆疊一個個故事和印記,打開心世界的窗!請聽藝術家徐若鈞分享她溫暖茁壯的生命故事,讓罕見被看見,讓罕見不罕見。

  • 「嗶、嗶、嗶、嗶……」在夜晚潮濕的森林裡,一聲聲輕脆的嗶嗶聲響起。這不是車輛倒車,而是一種小巧卻極具特色的青蛙——「艾氏樹蛙」的鳴叫聲。艾氏樹蛙是台灣的原生蛙類,體型不大,僅約3到5公分,體色會隨著環境變化,從褐色到黃綠色都有可能。牠們偏好棲息於樹洞或竹筒內,與其他蛙類不同的是,雄蛙在假交配後會守在洞口保護卵,而雌蛙則會定期產下未受精卵,作為蝌蚪的食物,以確保後代能順利存活。這種護幼行為,在台灣蛙類中相當罕見。艾氏樹蛙棲息在樹幹上,保護色讓牠幾乎與環境融為一體。(照片提供: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雖然艾氏樹蛙並非保育類,但歷年調查顯示,其數量並不多。因此,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特別舉辦「樹蛙艾回家」活動,帶領參與者親手營造棲地,利用竹子打造適合牠們繁殖的家園。活動不只是觀察,更要動手參與。參加者使用桂竹製作「青蛙公寓」,為艾氏樹蛙提供產卵與孵育蝌蚪的環境。竹筒的設計也蘊含實驗精神,透過40cm、70cm、100cm三種不同規格的高度,觀察牠們的棲息偏好,為未來的生態研究提供參考。艾氏樹蛙的卵粒緊貼著竹筒內壁,裡頭的小生命正悄悄成形。大小朋友專注地鋸竹、測量、刻字,再親手將竹筒固定於森林間,同時,也親眼觀察到艾氏樹蛙的卵與雄蛙的護幼行為。許多首次造訪東眼山的家庭,都對這樣的近距離接觸感到新奇,也因此更能深刻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一場自然教育課,一次與環境建立深刻連結的體驗。現在就來聆聽這場活動的精彩片段!「樹蛙艾回家」是森命之島保育季系列活動之一,未來幾週還有蝙蝠、鳥類標本與蠟葉標本製作等主題的工作坊,等你來探索。孩子專注地鋸竹子,親手製作艾氏樹蛙的「青蛙公寓」。在媽媽的指導下,孩子專注地使用電烙筆在竹筒上刻畫圖案。冒雨合力在森林中架設竹筒棲地,為樹蛙打造安全的家園。

  • 本集《零碳未來》邀請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深入探討台灣最新提出的NDC 3.0減碳目標及其亮點。此次NDC 3.0相較於過往版本,不僅設定了更明確的 2030年減碳 30%、2035年減碳 40%的目標,還搭配了具體的20項旗艦計畫,涵蓋能源、製造業、運輸等六大部門,並針對風電、光電、地熱等再生能源的發展提出新策略。在能源領域,政府計畫加速再生能源發展,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將達 30%,2035年提升至 36%,並積極推動地熱開發,希望在2035年達到2GWe的裝置容量,進一步提升台灣電力穩定性。製造業方面,中鋼目標在 2035年減碳 44%,並考慮導入氫能煉鋼與綠色鐵礦。然而,石化產業的減碳計畫尚不明確,仍有進一步規劃空間。趙理事長強調,這次 NDC 3.0仍處於 Beta版本,政府應透過公民參與與協作機制,讓學界、企業、NGO共同研擬更可行的減碳策略,避免僅停留在紙上談兵。此外,面對民眾對於能源轉型的信任危機,政府應透過直接民主機制,如舉辦氣候公民大會,讓社會更理解並支持減碳政策,提升全民參與度。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挑戰,台灣如何在國際趨勢下推動更具實質影響力的減碳行動?本集節目帶您一探究竟! ╭☆╭★╭♬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email protected]

  • 最近在生成式AI相關的新聞,DeepSeek是大家關注的關鍵字。DeepSeek的創始者是大陸對沖基金「幻方量化」聯合創始人梁文鋒。DeepSeek是一款免費的聊天機器人程式,年初上架後兩周,就一度站上iOS應用商店免費應用程式榜首,超越了冠軍ChatGPT。本集特別邀請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石立康為我們分析,究竟DeepSeek是什麼,又能做到什麼?DeepSeek據說用便宜很多的成本,就能達到接近ChatGPT的功能,當然也有個說法,DeepSeek創始人承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鏡了前人的技術與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創新。DeepSeek橫空出世,對台灣產業和AI發展的影響是什麼?我們可以如何因應呢?歡迎收聽!

  • 來賓:資深紀錄片導演/客家文化暨地方文史工作者 彭啟原1989年他開始製作一系列客家議題的公共電視節目,三十多年來,記錄整理投入客家影像紀錄,出生於楊梅客庄的資深紀錄片導演彭啟原,透過鏡頭說著各地的故事與歷史文化意涵,在紀錄片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後,現在的他同時運用不同媒介,繼續關懷在地的文化。隨著回憶,我們從他就讀新竹中學時期,啟航這段客家文化的奇幻旅程。為何他談起新竹中學會道出「那壺不開提那壺!」呢?究竟因何緣故在解嚴初期就投入客家議題的影像紀錄?並為新竹客庄留下許多記錄,過程中是否也曾遭遇創作瓶頸?遇見客家文化工作者陳板,他開創另一新篇章?回到故鄉,他因緣際會巧遇楊梅街上從前從前的「金淼寫真館」,更因古老廟宇建築與護樹活動組成「楊梅文化促進會」,爾後集結百張攝影作品成書,讓吳金淼一夕之間受到台灣攝影界重視。這段歷程究竟如何展開?回首楊梅壢,以客家文化及地方文史工作,串起大新竹的深刻記憶,資深紀錄片導演彭啟原再度印證「小地方也有大故事、小人物也有大歷史」!六張犁林屋,面向頭前溪。

  • 能源轉型,需要清晰且前瞻的政策戰略引導。隨著台灣邁向2050淨零碳排,發展太陽光電成為必然之舉。然而,當光電設施落腳農地,衝突也隨之而來——能源轉型與農業生產如何共存?當建築屋頂成為光電發展的理想選擇,卻又為何推動緩慢、成效有限?今年初,農業部預告「審查農業用地變更作太陽光電設施使用涉及生態檢視指引」草案,要求申請業者自行評估案場範圍及鄰近區域的生態條件,以降低光電開發對環境的衝擊。但這項指引是否能真正解決農地種電的爭議?當開發業者既是調查者、也是申請人,該如何確保評估的完整與正確性?高雄馬頭山光電場位於穿山甲生態熱點,但本次「生態指引」僅將草鴞與石虎列為農地轉作光電需關注的瀕危物種。(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另一方面,內政部於2月下旬預告「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準」草案,規範未來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的新建築須強制裝設屋頂光電,每20平方公尺應設置1瓩。這項政策是否足以加速屋頂光電普及?還是僅是最低限度的政策調整?農地光電與屋頂光電議題,並非只是技術與法規面的調整,更涉及土地使用策略、生態與農業影響評估、政策執行機制,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社區與產業之間的協調。在缺乏清晰戰略的情況下,農地變更的生態評估機制恐因執行細節不足而流於形式,屋頂光電則可能因政策力道不足而難以普及。高雄市左營區建築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屋頂光電兼具隔熱、節能與額外收益等效益。(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這一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邀請長期關心能源轉型的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梁聖岳、林冠伶,深度解析這兩份草案內容,指出當前政策的關鍵問題與潛在影響。歡迎收聽!花蓮鳳林造林地光電設置於平地造林區內,但本次農業部「生態指引」對森林棲地環境著墨有限。(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屋頂光電可獨立供電,具調適與防災功能。圖為台北信義新城社區屋頂光電設施。(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梁家瑋攝)

  • 台灣在2025.01.23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會議中,提出了新的 2030與 2035減碳目標,引發各界關注。本集《零碳未來》邀請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一同探討國家自主減量承諾(NDC3.0)的調整方向、國際趨勢與台灣減碳行動的挑戰與機會。NDC機制源於《巴黎協定》,各國需依自身條件訂定階段性減碳目標,並每五年更新。從歷史經驗來看,早期目標較為保守,近年隨著科學數據與減碳技術發展,標準逐步提高。本次NDC3.0要求各國提出 2035年總量減碳承諾,並強化減碳力道。目前 190個國家中,僅 15個提交計畫,且只有英國的減碳幅度符合科學界建議。而台灣的 NDC3.0提出2030年減碳32%、2035年減碳目標則待進一步確定。回顧台灣過去減碳成效,第一期 2020年目標為較 2005年減碳 2%,最終減幅 1.8%至 2%之間,勉強達標。第二期 2025年目標將於年底評估,目前減碳進度約達 6-7%,距離 9%目標仍具挑戰。在減碳策略上,台灣政府提出五大行動方向,包括深度節能、低碳燃料轉型、運具電動化、燃煤發電降低、再生能源占比36%。目前台灣燃煤發電占比已降至39%,低於天然氣的42%。2035年減煤至9%,代表台中與高雄等大型燃煤電廠逐步退場,將有助改善空污與PM2.5濃度。未來台灣需加速關鍵技術商業化與產業轉型,以實現 2050年淨零目標。如何確保 NDC3.0的減碳承諾落實,並與國際趨勢接軌,將是政府與產業共同面對的挑戰。📌本集重點:✅ NDC3.0新目標與國際趨勢台灣2030、2035減碳承諾如何與國際接軌?目前全球190國中僅15國提交目標,且多數減碳幅度不足。✅ 台灣過去減碳成效與挑戰2020年減碳成績勉強達標,2025年目標仍具挑戰。產業轉型、政策落實是關鍵,否則難以達成淨零目標。✅ 五大減碳行動與未來能源規劃2035年燃煤發電降至9%,台中與高雄燃煤電廠將逐步退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36%,未來應挑戰過半,以加速減碳進程。 ╭☆╭★╭♬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email protected]

  • 美國總統川普在今年1月20日重回白宮,一舉一動備受國際矚目,其中經濟、貿易政策,尤其是關稅政策,對國際局勢帶來震盪,更可能對台灣帶來新挑戰。本集特別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為您帶來分析。川普2.0,他的經貿核心理念是什麼?在接下來的四年間,川普執政的美國將如何牽動台灣的經貿局勢?在美國利益先行之下,台灣如何因應川普新政?當台積電宣布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總投資將達到1650億美元。我們還握有哪些籌碼?後續如何擬定對美的經貿策略?歡迎收聽!

  • 來賓:新竹逗席攝影節策展人與2025參展藝術家 陳玉書、余白、陳騰芳、施麗娟、劉達治、劉漪晴、葉忠達至今已辦理兩屆的「新竹逗席攝影節」,今年以「Pot-luck」為主題,借鑑美國的Pot-luck文化,類似客家逗席,以攝影為媒介,串聯美食、旅遊和歷史古蹟巡禮,為新竹的文化推廣注入全新創意。此次,攝影節擴大舉辦並匯聚了30位資深攝影藝術家參與展出,包含余白(法國攝影家)、陳騰芳、施麗娟、劉達治、劉漪晴、葉忠達、陳玉書、潘國正……等。2025新竹逗席攝影節的策展理念為何?究竟每位藝術家的作品中,具有何種特殊涵義與精采故事?它們分別與新竹有著什麼深刻關聯性?藝術家們需擁有獨特的個人創作信念嗎?如何跨越攝影創作門檻呢?展示作品橫跨人文、風景、歷史等多元主題,以影像作為橋樑,不僅展現了攝影技術的高超與創意,連結人與人、城與城,深刻地挖掘了新竹當地文化的內涵,更展現新竹作為文化樞紐的無限可能性。歡迎您一同參與藝術饗宴,透過攝影感受新竹的日常與美好。【2025新竹逗席攝影節—在地攝影藝術家邀請展】展期|即日起至114年3月9日(日)地點|新竹市文化局1樓文化藝廊(新竹市中央路109號,周一休館)【竹東場COMING SOON!!!即將展出】展期|114年4月16日(三)至5月11日(日)地點|竹東樹杞林文化館(新竹縣竹東鎮新生路377號)

  • 蝴蝶翩翩飛舞,彷彿是大自然的精靈。但你是否曾駐足仔細觀察過牠們?2月9日早晨,在義學坑步道的賞蝶導覽活動中,即便寒流來襲,我們仍能發現蝴蝶的蹤跡,甚至一探牠們「小時候」的秘密。這場導覽由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舉辦,解說老師們帶領參加民眾走進這片隱藏在都市邊緣的生態寶地。義學坑步道位於新北市泰山區,擁有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是蝴蝶的理想棲地。透過尋找寄主植物上的幼蟲與蛹,我們也見證了蝴蝶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新北市泰山區的義學坑步道位於明志書院後方,環境幽靜,是一條適合親子同遊的親民步道。活動從認識蝴蝶開始,老師教授簡單的「手指記憶法」,幫助大家掌握五大蝶科的特徵。接著,透過標本、模型和平板等教具,讓參與者在沒有大量成蝶飛舞的冬天,也能深入了解各種蝴蝶的生活史。這樣的賞蝶方式,不僅適合賞蝶新手,更讓大人小孩都樂在其中。除了台灣原生種蝴蝶,這次導覽還發現了外來蝶種——尖翅翠蛺蝶。這種近年才在台灣被記錄的蝴蝶,寄主為芒果樹,以老葉為食。至於是否會危害台灣的芒果產業,仍需農政單位與學者進一步評估。透過觀察,老師帶領大小朋友思考外來種、環境變遷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聯。尖翅翠蛺蝶的幼蟲,悄悄藏身在芒果樹的葉片上。賞蝶導覽不僅是自然觀察,更是一場深入的生態學習。解說老師懷抱熱忱,透過生動的解說與互動體驗,讓人們更貼近大自然。從最初僅在大台北舉辦的定點導覽,到如今拓展至桃園、台中等地,每月也有固定場次,讓更多人能認識蝴蝶,進而保護蝴蝶的棲地。如果你也想親身體驗這場生態探索,不妨參加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的賞蝶導覽,讓自己走進山林,與蝴蝶(和牠們的小時候)來一場美麗的邂逅。寒流來襲,外來種方環蝶靜靜停棲在樹枝上,一動也不動。仔細尋找柚子樹的葉片間,終於發現玉帶鳳蝶的幼蟲身影台灣蝴蝶保育學會2月9日義學坑導覽圓滿結束,解說老師與參與者歡喜合影。

  • 邱老師指出,雖然近半數民眾主觀上願意使用電動運具,但在成本、充電基礎設施等客觀條件上,仍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影響民眾實際購買更換電動載具意願。政府政策的誘因設計至關重要,例如補助不應只針對「汰舊換新」,也應涵蓋「新購」電動機車,甚至調整燃油補貼機制,使電動運具的使用成本更具競爭力。此外,在公共運輸領域,台灣的電動巴士產業具備技術優勢,但電動公車推動速度仍偏慢,未來應加速政策落實,提升市占率。而針對機車行轉型的問題,邱老師強調,許多機車師傅對電動機車維修的學習意願偏低,主要因燃油機車市場仍穩定。政府可考慮逐步提高車廠電動機車銷售比重,或提供更多誘因來鼓勵產業轉型。最後,邱老師也分享國際經驗,歐洲、美國、中國等地電動車市占率迅速提升,澳洲的公車、輕軌等公共運輸更已全面電動化,顯示政策決心對推動轉型的重要性。台灣若要達成2050淨零目標,必須加快步伐,透過明確的政策方向與產業誘因,讓電動運具普及化成為可能。  ╭☆╭★╭♬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email protected]

  • 台灣再生能源快速發展,以離岸風電為例,吸引許多國際業者投入。台灣對於不產生碳排放的再生能源需求殷切,企業為了響應ESG,也因為國際客戶的要求,紛紛搶購綠電,供不應求。風電的成功與否,和台灣的永續發展,乃至於產業競爭力都息息相關。誠然,離岸風電的發展過程,挑戰很多。多年來,不少風場面臨併網發電時間延後等狀況,風電國產化政策也出現過重大變動。如何克服重重難關與不確定性?本集特別邀請到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區域總裁許乃文,談到來自歐洲的離岸風電建設業者,在國產化的政策下,如何加深與本土供應鏈的合作關係,達成兩座風場的準時併網發電?在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工程與零組件,CIP看到本土供應鏈哪些努力?需要多大的投資?風電國產化的政策為何會發生變化?如果生變,對誰的衝擊最大?國產化對地緣政治下的國家安全,以及離岸風電成本的影響是什麼?在離岸風電領域,他們又看到哪些機會與挑戰呢?歡迎收聽! 

  • 為彌補生物多樣性資金缺口,《#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KMGBF)目標19鼓勵私營機構以多元創新的融資管道,支持生物多樣性守護行動,其中包含 #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 2023年,瑞典銀行購買首個於歐洲建立的生物多樣性額度。這項嶄新的金融市場工具正於全球迅速發展中,然而,其方法學卻與人們熟悉的碳信用額度有著極大的差別。 原因在於不同地區的生態系、物種大相逕庭,考量的因素更多了。A國瀕危的物種,不代表在B國也瀕危。也因為如此,有別於碳信用額度,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Biodiversity Credit)不僅複雜、缺乏一致的方法學,也更加強調在地性。專家提醒,在方法學與指標的建立上,基線設定應以「在地>國家>區域>全球」優先排列。此外,也應將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IPLCs)納入參與,並將資金回饋給第一線的自然守護者。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台大實驗林管理處處長蔡明哲,深入解析生物多樣性的國際趨勢與發展,台灣企業又該如何迎戰取得先行? ★本集重點:1. 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機制與方法學介紹2. 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國際發展與現況趨勢3. 台灣企業可以怎麼加入?有哪些需要留意的地方?#BiodiversityCredit  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訂閱、評論或留言給我們鼓勵!ü 本集Podcast收聽  :🎧 Apple podcast🎧 Youtube🎧 Spotify🎧 KKBOX

  • 來賓:楊鏡汀校長之女/地方文史研究者 楊毓雯清領時期,漢人移民潮來到,強勢文化也伴隨而至,與其相較,道卡斯族竹塹社人口是弱勢,竹塹社人對此並非沒有抵抗,只是因為當時漢、番之間利益上相互需求的關係,接納漢人入社成為番仔牛贅婿。他們很努力地想要維持族內婚制,死命地拒絕更多漢人男性再踏進族內介入婚姻網絡,但新文化的浪潮,並非只來自族群外部,而是從族群內部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方文史研究者楊毓雯老師啟動『平埔客』主題的探討,究竟有哪些背後動機和啟發?平埔客、去做番仔牛、嫁做番仔婆的字面與背後意義,有何深刻故事與意涵?客家與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族群邊界流動變遷呈現出什麼現象?以及竹塹社七姓公的背景?其婚姻制度、家系、各姓有何特色呢?在這段文史研究過程中楊老師又有哪些新發現?從「去做番仔牛」到「嫁做番仔婆」,透過地方文史研究者楊毓雯老師對於平埔客的爬梳,窺見婚姻血緣融合之變化過程,更帶我們了解竹塹地區那段族群融合的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