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路途上,古老的竹材,正以其輕盈、堅韌且快速再生的特質,悄然引領一場建築的綠色革命。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指導、台灣竹會主辦的第4屆「島嶼構竹」展,首次從西部移師台東。參展的建築設計師們以創意與汗水,透過竹材這種傳統卻又充滿可能性的材料,構築出一座座真正可親近、可使用的真實建築。《在若亭》似裙的竹簷在架高了的涼亭中,為內部空間創造出半遮蔽性。(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在達魯馬克部落拔地而起的《Irilriya》,傳遞出南島文化的精神;矗立在活水湖畔的《船塢》,則像是一艘能遠眺太平洋的竹船。《石頭的孩子》在知本森林遊樂區草坪,與環境及古老的神話共鳴;《竹蝶》則在好漢坡上輕盈展翅,象徵生命的律動。此外,還有挑戰大跨距薄殼系統、以南島魚簍為靈感的《第三空間》,以及融入東南亞竹構經驗、創造親密尺度的《在若亭》。每一件作品,都是對竹材潛能的極致探索。打造竹構建築並不容易。策展人葉育鑫指出,東台灣缺乏完整的竹產業鏈,因此參展者必須從竹材的處理,到克服結構挑戰,各方面親力親為,此過程也引導建築人重新審視那些因快速發展而忽略的面向。《竹蝶》基地位於知本國家森林公園園區好漢坡步道旁,如蝶翩然停棲於林中。(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產業與人才是一體兩面。面對竹構人才的匱乏,島嶼構竹展也積極行動,邀請公東高工、大安高工、台東專科等技職學校師生共同參與製作,讓年輕一代親手觸摸、理解竹材,為竹構產業注入新血。邀請您見證這場在島嶼東岸悄然萌芽的竹構新浪潮,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構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永續未來。《石頭的孩子》彎竹為骨,骨架結構交織石頭、黃藤與麻繩作為綁束與拉張介面,並在竹結構上覆以白茅。(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Irilriya》(涼亭)來自普悠瑪部落的原民竹構高手暨自然建築界大前輩鄭浩祥,將自身對竹構的記憶與技藝化為當代的結構造型表達。(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船塢》發想源自「大洋支架舟」,竹構體與兩個12米金屬貨櫃共構,並以竹橋樑串聯貨櫃屋頂。(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第三空間》利用原住民的竹簍及捕魚用的竹魚筌等器皿的竹收邊概念來構成單元,由百來個竹集束環組成穹頂。(照片提供:初樸建築師事務所,攝影:汪德範)

  • 企業減碳壓力日增,碳盤查如何做?碳足跡與碳盤查有何不同?本集《零碳未來》邀請工研院綠能所總監 蔡振球,深入解析碳盤查三大範疇、實務操作與企業因應策略。節目一開始說明全球升溫已逼近臨界點,各國相繼設定 2050淨零目標,歐盟 CBAM與台灣碳費也將陸續上路。企業面臨「碳焦慮」,不分大小產業都該關注自身碳排。蔡總監以淺白語言區分「碳盤查」(針對整體組織年度排放)與「碳足跡」(聚焦產品全生命週期)。並說明ISO定義下的三大排放範疇:🔹 範疇一:組織自身直接排放,如公務車用油、燃料設備🔹 範疇二:間接排放,如使用來自台電的電力所產生之排放🔹 範疇三:供應鏈上下游、差旅、原物料、回收處理等更廣泛排放以銀行與製造業為例,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與LCA(生命週期評估)掌握熱點排放來源:某銀行開發通勤碳排App進行員工行為分析;製造業者則從回收鋼材使用入手,大幅減少原料碳排。企業不應只看是否被法規納管,而應積極以碳盤查為自我精進的工具。透過科學數據揭露熱點,才能優化流程、提高效率,也為邁向永續供應鏈布局。(下集將深入探討如何運用AI與數據管理工具,協助企業更有效完成範疇三盤查與減碳行動。)面對碳稅挑戰,工研院打造「永續碳管理平台」,提供企業一站式碳排管理服務,涵蓋溫室氣體盤查與產品碳足跡計算,內建萬筆本土資料,支援20大產業應用,協助企業加速邁向淨零。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五月初,台幣斷崖式升值帶來全台震撼,美元兌台幣從5/1的32.11元,強升到5/5的29.18元高點,不過後來又有回貶,大約在30元左右,後續變化還要再觀察。令人最擔心的恐怕還是台灣的整體經濟受到關稅與匯率影響,川普的關稅戰,是否轉型為匯率戰,或兩者同步進行?本集特別邀請到前國安會副秘書長、文化大學社科院講座教授楊永明,他在4月上旬分析美國所謂的「修正美國貿易」五個重點,其中一項就包括讓各國「配合美國匯率,調整本國貨幣匯率」,面對當前的局勢,有何分析?本集錄音時間是5/8,其後美國與英國貿易談判結果發表,美國與中國也在瑞士進行會談。楊永明教授從美國市場的近期變化,對美國國內政壇形勢的影響,作出對接下來情勢變化的預測,以及談判策略的建議。包括中國在內,世界各國當前對美國對等關稅的態度,給台灣那些啟示?歡迎收聽!

  • 在台灣東岸,一條周而復始流動的海洋輸送帶正持續運轉。沒錯!這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黑潮。黑潮不僅是海中生物的高速公路,現在,還可能是綠能的關鍵解方🌊 由中研院團隊所研發出來的技術除了能透過浮力裝置調節海低渦輪機的高度,藉此避開颱風季帶來的潛在衝擊之外,還有望穩定台灣的綠電來源。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暨海洋能專題中心執行長吳朝榮,深入了解洋流能及黑潮潛力。 ★本集重點:1️⃣ 潮流能 v.s 洋流能2️⃣ 黑潮發電潛力——100條長江的流量3️⃣ 世界首個洋流能長時間發電測試

  • 來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執行長/竹塹文教基金會董事 洪惠冠您知道嗎?新竹,不只有科技與古城,還有一條條屬於「她們」的路線,正在悄悄地串聯展開──《愛上新竹》推出全新系列節目:「空中女路」,帶你探索竹塹城裡那些蘊含深刻女性意涵的空間與記憶,深入發掘女性在地方歷史中的角色與貢獻,這不只是條實際的人生道路,更是由地方女性故事與文化交織而成的「人文地圖」。首波將陸續邀請五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在地女性,透過她們的故事,串起竹塹女性視角的「女路」文化新篇章。系列首集,邀請資深文化推手洪惠冠(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藝文中心執行長),揭開「空中女路」的序幕。她長年深耕新竹文化,早在民國80年(1991年),便受時任新竹市長童勝男之邀,擔任新竹市文化中心主任,後轉任文化局局長,親身參與並引領新竹文化政策,帶領文化單位上下完成許多重大建設,只要談到新竹市的文化建設,就會想到洪惠冠主任,她的貢獻都寫在新竹市的文化建設中。從文化中心到文化局,從縣市分治的挑戰到社區總體營造風起雲湧的年代,洪惠冠見證並參與了新竹文化的巨大轉變。她策劃並推動超過一百本文資叢書的出版,首創「義工隊」與「竹塹大學」,還積極推動老建築再生計畫──讓國民戲院、舊環保局大樓、新竹自治會館等空間重獲新生,成為新竹獨特的博物館群。身為「台南女兒、新竹媳婦」,她以堅定的信念及不服輸的精神,投入在地文史研究與空間轉型,打造出一條專屬於她與新竹的「文化女路」。她的足跡還有更多精采故事等您一起踏尋──閱讀城市的另一種風景,「空中女路」正式啟程。

  • 在台灣低海拔的草原與農地上,棲息著全台唯一地棲型的貓頭鷹「草鴞」。然而,棲地破碎,以及農藥與毒鼠藥的使用,使牠們的身影日益稀少,面臨滅絕風險。所幸,一群農民正以行動守護草鴞。他們參與草鴞生態服務給付計畫,更進一步取得「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成為草鴞及其棲地最溫柔堅定的保護者。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登場,首批農友與林業保育署副署長張岱、屏東分署分署長楊瑞芬,共同見證草鴞保育的里程碑。這枚標章,是一份對生態的承諾。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所推動的「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規定農民不得使用毒鼠藥、除草劑、獸鋏與鳥網,不可放養犬貓及餵食遊蕩犬貓,並須取得有機、綠色保育或產銷履歷等驗證。農友守護的不僅是農作物,更是田區裡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草鴞提供無毒的覓食棲地。從資深農友到返鄉青農,首批9位標章農友正細心耕耘著檸檬、香檬、鳳梨、芭樂、香蕉、番茄、百香果、黃金果與多樣蔬菜,讓這片土地長出與自然共好的可能。鳳梨、檸檬、香蕉、黃金果、番茄、竹筍與加工品,都是由友善草鴞的農友們親手栽培、製作。如何把友善草鴞的好產品,送到消費者面前?由「老鷹公主」林惠珊所帶領的昕昌生態,扮演了串聯保育與市場的關鍵角色。他們與生態廚師合作,將產地的友善滋味化為一盤盤動人的料理,訴說著人與土地的故事;並拓展「全聯小農直採」等多元通路,讓更多消費者能看見、購買這些優質農產。這不只是標章的故事,更是一個互助共學的網絡。昕昌生態為農友建構社群,開設課程、提供即時的生態諮詢,成為他們在友善耕作路上最堅強的後盾。農友們也在細察田間生態變化的過程中,感受到與萬物共生的價值與喜悅。生態廚師運用友善草鴞農產,製作出多樣料理,此為開胃菜「永續五味」。讓我們一起了解友善草鴞農產品標章的實踐故事,也用飲食的力量,共同守護草鴞的家園。「友善草鴞標章首登展」於屏東智慧農業學校舉辦至6月29日,歡迎來了解農友守護草鴞的故事。(照片提供: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草鴞媽媽育雛中。(照片提供: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 面對全球對永續行為的高標準檢視,漂綠行為(Greenwashing)已成國際間重要議題。高總監指出,民間單位在永續獎項的評選中,早已發展出辨識漂綠的經驗,並強調企業應展現長期誠信與透明,而非僅為得獎進行包裝。隨著ESG浪潮席捲全球,政府角色同樣關鍵。台灣已由金管會、環境部等單位提出相關指引,雖未直接立法,但透過證交法、公平交易法等既有法規,未來可能強化對虛假永續宣稱的約束。相較之下,歐盟早已領先一步,推動「綠色聲明指令」,直接針對漂綠企業祭出罰款,展現出法律約束力,為市場設定清晰的規則。然而,在全球經濟壓力下,特別是川普關稅政策等因素衝擊下,企業減碳之路更加艱難。高總監坦言,部分企業已選擇暫緩永續投入,甚至出現裁撤與職位調整。但他也強調,這正是檢驗企業是否真正擁抱永續價值的關鍵時刻。堅持下去者,將在2050淨零目標的競賽中取得領先。對於企業實際的減碳策略,高總監建議,第一步是完成全面碳盤查,釐清碳排放結構。範疇一(燃料與自有設備)、範疇二(購買電力)相對容易著手,企業可透過節能、綠電採購等方式快速改善。但最棘手的是範疇三,涵蓋供應鏈、授信客戶等間接碳排放,往往佔總排放大宗,需要企業主動號召合作夥伴攜手減碳。他舉例,部分台灣大型電子公司已實現50%以上減碳,展現本地企業在永續行動上的進展。然而,未來的重點,將從自家減碳進一步推向整體供應鏈整合與轉型,這不僅考驗企業經營能力,也關乎產業整體競爭力。節目最後,主持人也提醒,企業若能在此階段堅持下去,未來當全球再度檢視減碳成果時,留下的將是那些始終相信並落實永續理念的企業。 

  • 想達成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是一個龐大的全球工程,需要一代代的人接棒努力,永續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當美國總統川普高唱使用化石能源,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永續教育是否也受到衝擊?我們如何跟學生、跟孩子回應這些新聞報導與變遷?本集特別邀請前環保署副署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教授,也是長年在高等教育、中小學推動永續教育的專家,更是中華民國《環境教育法》的催生者連線分享。從葉教授的觀察,台灣的永續教育成果如何?我們還欠缺什麼?考試領導教學的現實,如何影響永續與氣候變遷的教育?台灣的永續教育,早期從推動環境教育到催生自己的《環境教育法》,到今天以聯合國的SDGs為方針,經歷哪些變遷?從永續教育到改變民眾的消費行為,讓民眾願意消費對環境、對永續更友善的產品,如何做到?對於氣候變遷與減碳作為,美國的影響動見觀瞻,葉教授如何看待相關衝擊與長期趨勢?歡迎收聽!

  • 來賓:文史工作者/前金山里里長 吳慶杰透過多年的田野調查與歷史考證,他致力於保存在地的文化記憶,「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前金山里吳慶杰里長再度蒞臨節目,這回他將引領我們走訪何方?以及帶來哪些精彩的文史故事呢?!今日的新竹科技園區「護國神山」所在位址—金山面,不僅僅是科技產業象徵,更是承載了數百年來客家先民的努力與奮鬥,這一介於土牛溝與隘防線間的老地名,逐漸被新竹人與科學園區所淡忘。它從金山面、關東橋到科學園區的演變,以及蔗田、茶園、埤塘與看天田發展出來的產業珍珠:晶片,從農業社會轉變為科技重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隨文史工作者吳慶杰前里長及三位文史專家主持人,從筆耕小書店出發,一路沿著鎮安宮、土牛溝遺址、冷水坑溪與靜心湖、開臺金山寺、實驗中學公共藝術作品、槺榔伯公、金山街與集福宫……等,空中濃縮導覽「科技城裡的桃花源」六小時的走讀行程,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的過往與未來,感受金山面豐富的生命力與深厚的文史科技底蘊。

  •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手機不僅是通訊工具,更延伸了我們的感官,成為記錄生活、表達情感的畫筆。我們用它來捕捉剎那的感動,即時分享世界的樣貌。但當鏡頭轉向自然,手機的便利是否足以記錄生態的細膩?在輕巧之外,它又帶來了哪些挑戰與思考?本集節目邀請攝影家劉振祥、攝影家策展人蔡文祥與柯金源導演,從專業視角探討手機攝影的潛力與侷限。劉振祥老師認為,手機的親和力,往往能拉近與被攝者的距離,捕捉到更真實的互動;而柯金源導演則提醒,面對生態題材,拍攝者需要付出更多耐心與尊重,並以細緻的觀察力彌補器材的限制。攝影家Christian Ziegler拍攝剛果河左岸的倭黑猩猩。Ziegler曾四度獲得世界新聞攝影獎,他即將來台為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帶來演說並擔任評審。(照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攝影的關鍵,始終在於觀察」,蔡文祥老師這麼說道。真正動人的影像,不是隨手一拍,而是在按下快門之前,經過深思熟慮,思考如何以構圖與光影,傳遞內心的感受與觀點。呼應全民攝影的潮流,今年第九屆《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特別增設「手機組」,邀請大家用最日常的工具,述說屬於台灣的獨特故事。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強調,無論用什麼器材,「獨特的觀點」與「影像的故事性」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而手機的靈活性,正適合捕捉那些轉瞬即逝、卻充滿力量的瞬間。2024生態環境組冠軍周秀華,以金門的夏候鳥栗喉蜂虎為題進行拍攝。(照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大賽中備受矚目的「生態環境組」更是台灣首創,鼓勵參賽者以5至10張組照講述環境故事。柯金源導演指出,這樣的挑戰要求參賽者具備報導式的深度與眼光。去年的生態環境組冠軍周秀華也分享,攝影足以成為改變社會、推動保育的力量,遠超過拍出「美照」的意義。科技持續進步,但影像的溫度,始終來自鏡頭後的那雙眼與那顆心。我們該如何觀看、如何記錄,才能拍出真正觸動人心的作品?一起收聽本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由緯創資通、緯創人文基金會連續第4年獨家贊助,與柯金源導演攜手打造生態環境出任務計畫,並增開名額,擴大影響力。(左起:2023生態環境組冠軍郭定中、紀錄片導演柯金源、緯創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玲、國家地理雜誌總編輯李永適、2024生態環境組冠軍周秀華、2024生態環境組季軍王萬坤)(照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鼓勵青少年參與,18歲以下免報名費,更首度合作世新大學,為12至18歲青少年打造專屬「青少年攝影工作坊」。(左起:2022青少年組亞軍郭定中、緯創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玲、國家地理雜誌總編輯李永適、世新大學校長陳清河、2024青少年組季軍蕭亨哲)(照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

  • 🎙️ 本集《零碳未來》,邀請天下永續會總監高宜帆,帶您深入認識「漂綠(Greenwashing)」現象!在全球節能減碳成為企業基本盤的今天,卻也出現企業「說得比做得多」的問題。漂綠指的是企業對外宣稱永續作為,但實際行動不足甚至造假。高宜帆總監分享,漂綠現象已從國際延伸至台灣,引發政府、國際組織如聯合國與歐盟,制定更嚴格的檢核與法規。本集重點包括:🔹 什麼是漂綠?從誇大宣傳到虛假行動的常見手法🔹 漂綠帶來的法律風險與品牌信任危機🔹 聯合國報告提出五大原則此外,高總監也教大家如何判斷企業是否真正落實減碳行動,從永續報告書的公開透明度、第三方認證、有無改變本業減碳作為等面向做出判別。舉例像便利商店減少夜間招牌亮度,不僅是形象喊話,更是真正融入日常營運,才能真正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在邁向淨零碳排的道路上,企業與消費者都需要更多知識與判斷力,才能一起驅動更誠實、有效的永續行動! 天下雜誌封面專題「供應鏈 大循環時代」https://www.cw.com.tw/magazine/magazine.action?id=1675

  • 科技時代的台灣,不離人文價值!全新文化地標江賢二藝術園區在台東金樽開幕,這是藝術家江賢二與文化界、企業界共同投入無數心血,歷時十二年甫完成的山海藝術殿堂。本集特別邀請江賢二藝術園區共同發起人,也是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先生,從文化與文明為台灣創造國際吸引力的大格局談起,江賢二藝術園區由原本的個人工作室,發展為對外開放的展覽空間,有哪些動人的故事?對台灣藝文發展的國際連結,和在地原民藝術,有何意義?旅居海外三十年的藝術家江賢二,走過哪些藝術發展歷程?落腳在台東的這些年,江賢二筆下的色彩與意境有何轉變?台東如何為藝術創作提供源源不絕的靈感與啟發?藝術作品結合建築空間,要如何解讀並互動?邀您走訪這方山與海的天地,歡迎收聽!

  • 你知道台灣烏魚業有著超過400年的歷史嗎?在台灣,每個漁業故事都是一個世代的縮影。台灣漁業過去有著一段輝煌的歷史,十年前的年漁獲量可高達130萬頓,但如今隨著漁業資源稀缺、風力發電與淨零轉型等影響,年漁獲量僅剩不到90萬噸。#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邀請到前農委會副主委、漁業署署長胡興華,用五個你我不可不知的魚貝類故事,見證台灣百年漁業潮起潮落、三大挑戰及轉型。▋烏魚:橫越黑水溝討海溫飽荷治時期,台灣每年有大批中國漁船循著烏魚洄游路線靠港捕魚,年獲量可高達30萬尾。豐厚的收益不僅讓漁民足以溫飽,也引起荷蘭人的注意,對漁民開徵漁業稅。▋虱目魚:養殖漁業與明鄭傳說明鄭時期由於糧食不足,當時掌權者鼓勵來台軍人開墾屯田、發展魚塭,造就虱目魚成為台灣重要的養殖魚類,也催生出許多虱目魚與鄭成功的傳說故事。▋牡蠣:台灣的第一個海洋養殖物種清朝時期有許多移民來台開墾,因此引進不同漁法,其中一項便是養殖牡蠣,而牡蠣也成為台灣第一個在海洋養殖的物種。▋鮪魚:台灣邁入漁業現代化日治時期配合日本南向政策發展殖民式經濟,好處多半由日本拿去。在此時期,日本也將漁業制度、新技術以及動力漁船引入台灣,帶著台灣正式跨入現代化漁業。▋吳郭魚、遠洋三雄(鮪魚、魷魚、秋刀魚):養殖與遠洋漁業的發展光復以後,在農復會的支持之下,人工繁殖的技術成功促成養殖漁業的發展,台灣不再單仰賴捕撈與進口。而戰後由於漁港、船隻毀棄、日本漁業技術人員離去、糧食不足等壓力之下,台灣政府與民間在農復會與中美基金的資助下自行造船,向日本船長、大副學習捕魚技術,重建鮪魚捕撈並逐漸超過日本。★本集重點:•    台灣漁業發展五大時期:荷治、明鄭、清領、日治、光復•    台灣人必須認識的五種魚貝類:烏魚、虱目魚、牡蠣、吳郭魚、遠洋三雄•    台灣漁業發展的三大挑戰與轉型 

  • 來賓:新竹縣東泰高級中學電機電子群/水電技術科主任 陳永炎、僑生 楊鹿晗 彭光澤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除新住民、外籍移工之外,目前世界各國的移民學生也都呈現增加的趨勢。在新竹縣竹東鎮、橫山鄉,有一群僑生利用課餘時間為社區鄰里服務,掃街、環境整理,更融入在地民俗節慶活動,讓校園內的各國僑生體現愛上新竹、愛上台灣!他們來自新竹縣東泰高級中學僑生專班。往常皆是大學院校招攬僑生人才,因何高中校園內會設立僑生專班呢?學校如何為不同國籍學生規劃學習和實習建教課程?僑生來台前後有哪些的心境,及選擇就讀科系的過程和心得呢?與原先的期待是否有所差異?台灣與家鄉的文化有何差異與趣味?他們對於新竹有哪些深刻印象呢?高中校園邁向國際化增加多元文化氛圍,請聽東泰高中電機電子群暨水電技術科陳永炎主任,及兩位緬甸僑生楊鹿晗、彭光澤的分享,原來僑生除了學習專業技能、知識之外,更逐漸愛上新竹熱愛台灣!

  • 淡水河的鳥兒,正訴說著什麼樣的故事?4月20日上午7點,上百位志工同步走入大台北的母親之河——淡水河,沿著濕地、河岸、河口緩慢觀察,記錄鳥類的身影。這場從2016年啟動的淡水河同步鳥類調查,今年邁入第10年,串起了人與自然的動人篇章。淡水河同步鳥調是由荒野保護協會前理事長賴榮孝提出,獲得時任新北市副市長李鴻源的支持,後續由高灘地管理處委託羽林生態執行,並串聯荒野台北分會與台北鳥會共同推動。從早期有政府資源挹注,到近年轉由民間自籌、社群串連,淡水河鳥調串起了由公民自發的生態保育與研究網絡,成為淡水河流域倡議與棲地復育的重要基礎。大白鷺靜立橋墩休息。鷺科鳥類是淡水河流域常見的鳥類,經常出沒於河岸、濕地間。同步調查的設計,是這場行動的科學核心。羽林生態總經理王力平指出,鳥類移動能力強、棲地範圍大,唯有在同一時間調查,才能避免重複計數或遺漏重要族群等問題。因此,每年4月候鳥北返高峰與12月冬候鳥族群穩定之際,會選定一天作為調查日,志工依固定樣線同步出勤。目前全流域共設有22條樣線,涵蓋淡水河流域的各大鳥類熱點。十年來,志工們記錄了超過200種鳥類:從華江雁鴨公園的小水鴨、蘆洲灘地的黑面琵鷺、關渡的大濱鷸,到台北港北堤繁殖的東方環頸鴴……但族群的變化,也同時揭示棲地的壓力。紅樹林快速漫生、泥灘地消失,讓曾以千計的黑腹濱鷸,銳減為數十隻。正是這些觀察與數據,讓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推動蘆洲段紅樹林的疏伐,灘地恢復,鳥類再度現身,生物多樣性也逐漸復甦。水利署第十河川分署透過紅樹林疏伐,讓泥灘地重新露出,恢復棲地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復原。這份十年的累積,背後是一群人的堅持與信念。有人風雨無阻,在北堤強風中完成紀錄;有人從親子共學起步,孩子長大後成為樣線領隊。對許多志工來說,這場調查已經成為一年兩次的淡水河「約會」,這是一場生態行動,也是一段充滿人情與傳承的社群故事。有一群人,願意每年為了同一條河,走一段路。5月17日,淡水河同步鳥調十週年成果分享會將於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行,誠摯邀請你一同走進淡水河,傾聽鳥鳴背後的訊息。搭上遊艇,領隊與資深志工自淡水河上遠望調查樣線,用另一種視角觀看棲地樣貌。羽林生態經理廖煥彰介紹淡水河鳥調十週年特製紀念品——淡水河流域背景掛布。

  • 歐盟針對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提出簡化草案,是否會削弱減碳成效?對台灣出口企業而言,又該如何因應?本集《零碳未來》邀請 DIGITIMES分析師余佩儒,解析CBAM最新調整方向。其中包括四大關鍵:針對小型進口商的50噸免徵門檻、延後實施至2027年、申報流程簡化,以及防堵規避行為的高額罰則。余佩儒指出,此舉可望減輕中小企業合規負擔,並提高政策執行效率,且仍能涵蓋近九成碳排來源,維持減碳成效。本集也聚焦企業實務挑戰,探討不同規模、產業面對碳有價趨勢的策略。余佩儒建議企業應盡早布局三大核心能力:一、建立碳盤查制度,掌握自身碳排熱點二、訂定可執行的減碳計畫與目標,從提升能源效率到導入再生能源三、強化碳定價能力,包括內部碳費制度與碳信用抵換策略。她以台達電為例,分享其導入300美元內部碳費、專款投入低碳研發的成功經驗。最後,也提醒聽眾,未來碳中和要求將不只來自政府,更多壓力將來自品牌客戶與國際供應鏈,如蘋果、微軟等已設定2030碳中和目標,長期若不投資減碳,企業競爭力將逐漸被市場淘汰。

  • 台灣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過去產業開發與環境保育往往意見分歧難有共識。而今,環境保育與維護生物多樣性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本集特別邀請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于玻帶來分享。作為在開發與環評前線的生態顧問,他們如何看待這樣的轉變?甚至如何一步步促成價值的改變、慣例的改變?人、環境與開發之間有無共榮共存的可能?從過去的環評案,逐步進展到開發前導入生態工法,對建築、工程設計的改變,到現在有越來越多企業將生態維護視為己任,如何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心力?台積電推動的「Eco Plus!-生態共融計畫」作為一個出色的案例,有哪些前瞻性的特色?歡迎收聽!

  • #海藻 在海洋碳循環中扮演關鍵角色。科學家發現,大型海藻死亡後沉降至深海,能將二氧化碳長期封存於海底,成為具潛力的自然碳匯。為了探尋海藻的儲碳力,中研院與水試所、台大團隊現於台東成功外海,利用定置漁網技法,藻網養殖本土大型海藻。不過海藻養殖可沒那麼容易,除了須仰賴水體流動與營養鹽供應,同時受季風與海洋暖化等因素影響。#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本集邀請到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東垣解密海藻與碳封存 ★本集重點:1.    深海海藻如何實現碳封存?2.    破解迷思:飼養海藻就一定能封存碳嗎?3.    海藻飼養環境與氣候影響 

  • 來賓:新竹市香山區議員 廖子齊、建築師 林志成「隨著老照片走進日式雙拼宿舍,映入眼簾的是充滿溫度的家園。在客廳吃麵的孩子背後,是日式雙拼宿舍罕見的書齋空間。門前巷弄裡,孩子騎腳踏車、打羽毛球,學生與校友前來拜訪陳老師,幸運的話還能吃到佟老師親手包的水餃。師長們在宿舍間來往交流,這裡曾是高商最具人情味的角落,是一代代教育者奉獻青春的見證。」——新竹市香山區議員 廖子齊一棟棟荒廢的日式宿舍,矗立在新竹高商校園內,此宿舍群建築為配合1940年新竹商業學校(今新竹高商)創校成立而建,作為教師及職員的宿舍使用。歷經85年,​檜木與瓦頂的結構仍然完整,特別是門窗等建築設計,順應新竹地區風大雨小的氣候環境,相當具有地方特色,更是校園內獨特的文化景觀。不過近期卻因校方規畫拆除新建教學大樓,引發了教育發展與文化保存之間的拉鋸。究竟新竹高商日式宿舍保存爭議的始末,留與不留正反雙方的論點為何呢?宿舍群具有什麼建築特色?國內外老屋保存或新舊融合有哪些成功案例?校園新建教學大樓是否有其他基地替代方案?教育與文化歷史現場又該如何結合與應用?透過文化資產價值審視,竹商日式宿舍群具備歷史脈絡與建築特色,更有校友們的深刻情感。請聽新竹市議員廖子齊與林志成建築師的分享與說明,共同守護創校日式宿舍群,守住創校85年共同的校園記憶!

  • 一條溪流,能為農村帶來多大的改變?南投國姓鄉種瓜坑溪復野工程,這項由中興大學許秋容與Peter Chesson教授攜手公部門推動的計畫,從拆除高聳的水泥護岸開始,讓河流重獲新生,也為社區注入充沛年輕的能量。對公部門來說,要從「蓋護岸防洪」轉變為「讓河水有地方去」的減法哲學,並不容易。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長傅桂霖坦言,這樣的想法剛提出時,分署內部充滿疑慮,後續只能靠水理模型與研究說服同仁與前輩,復野工程不會危害居民。經過兩年反覆討論與溝通,終於讓這項國內少見、由民間發起的河川復育工程邁出了關鍵一步。在種瓜坑溪復野工程完成後,溪流生態恢復自然脈動,也記錄到在石縫間活動的鰕虎。(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居民的疑慮是另一道關卡。在拆除護岸之前,有村民擔心洪水釀災,更有人回憶起20年前工程導致溪水混濁、取水困難的痛苦經驗。為了安撫疑慮,許秋容教授親自準備簡報,緊急召開說明會,誠懇溝通,工程團隊同時承諾施工不會擾動溪床、影響取水,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這些努力化解了反對聲浪,讓工程能順利推展。隨著工程完成,村民的態度也大幅改變。河岸重見天日後,孩子們第一次下到溪裡戲水,協助移除外來種;長輩們驚訝發現,童年記憶裡的大石頭原來還在。中興大學後續更以種瓜坑溪為大學社會責任(USR)基地,串聯大學與社區,注入教育資源至北山國中、國小,讓聚落洋溢活力,激發更深的凝聚力。2024年舉辦外來種辨識及移除活動,移除吳郭魚,與東魚西放的外來種何氏棘䰾、高身鏟頜魚等共30隻。(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種瓜坑溪的成功經驗能否複製?對此,農村水保署已推出「韌性坡地補助」試辦方案,規劃棲地友善、緩衝綠帶及水砂溢淹區等3項補助,鼓勵地主還地於河。不過,要在私有土地上執行並不容易,台灣河溪網研究員劉長青建議,可從國有土地開始試辦,例如林業保育署轄下的山區河段率先拆除護岸,成為示範區,如此一來便有機會帶動更多地主響應,啟發更多復野行動。從控制到共存,種瓜坑溪的復野工程讓我們看見人與自然的和解。當政府與民間攜手前行,重新串連起河川與土地,我們就能聽見那久違的生命之歌,再次在溪流中響起。復野後的溪流成為最好的戶外教室,學生在水中採集、紀錄水生昆蟲。(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找一找,這裡藏著哪些小生命?生物多樣性探索,就從溪流與溪畔開始。(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許秋容老師以手繪記錄河岸地標,那株靜靜佇立的破布子樹,見證著溪流重獲新生。(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