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島嶼邊緣|鲁迅与丁玲:文学批评几种|读《肥皂》、《我在霞村的时候》| S4EP8

    本期节目缘由是去年年底我跟几位热爱文学的朋友一同组建了一个名为「島嶼邊緣」的文学小组。组建这个文学小组的目的是希望平时可以跟朋友交流探讨文学,恰巧她们也都是文学系的学生。平时上课或写论文时候都会需要阅读一些文本,我们时常就会相互交流自己对于这些文本阅读的理解。

    本期节目我们回顾了之前一同讨论鲁迅和丁玲的文本的思维过程,分别是《肥皂》和《我在霞村的时候》。

    本期嘉宾

    停云

    北京语言大学 现当代文学 在读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本期内容

    主要针对鲁迅《肥皂》和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进行了文本细读

  • 南洋放送局|前往南方以南:泰国、越南、印尼的展览与艺术小组 S4EP7

    本期节目是我跟粥粥刚从东南亚回来以后在杭州跟羽婷一起录的节目。我邀请羽婷是想一起聊聊我们近期前往东南亚旅行的一些体验。本次节目的录制场地就是羽婷在杭州的“悬针”。我们那天聊了很久,这期节目可以看作是播客的下半部分,主要谈论的是关于泰国、越南、印尼的旅行经历。我们在一个月内的时间里分别前往了泰国的清莱前去参观泰国双年展。至少对于我来说,双年展的体验是较为失望的。离开泰国以后,我跟粥粥又前往的印尼和新加坡。但在录制的时候,新加坡的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因此本期节目就在印尼戛然而止。

    本期嘉宾

    黄羽婷

    写作者、策展人和研究者,她尤其关注游离在艺术系统的边缘话语、实践和集体工作。

    最近,她在杭州开启了新的空间和写作计划——“悬针”(⁠悬一根钢针在杭州⁠ )

    ⁠黄羽婷:在烈日的高架上走路⁠

    粥粥

    剪辑,目前工作生活在广州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本期主题

    - 马来西亚与泰国的边境

    - 东南亚的唐人街

    - 展览与艺术空间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反俄狄浦斯!德勒兹与精神分析的政治 S4EP6

    “无意识的欲望如何对一个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场域进行投注?我们的爱怎么才是普遍的历史的衍生物,而不是爸爸-妈妈的衍生物?”德勒兹为什么要批判精神分析?德勒兹自己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在德勒兹看来,俄狄浦斯情结的建构忽略了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将欲望放置于家庭结构和社会压迫之下。实际上,欲望不是缺乏,也不是为了重现俄狄浦斯场景,而是一种自由的生产力量。弗洛伊德的危险在于把“阉割”泛化为一种人类发生学,看成是人类共享的遗产和根基,用它作为既定的普遍秩序来理解主体,忽略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建构可能正是社会压迫的效果。

    那么德勒兹提出了什么样的政治设想来颠覆阳具中心主义的等级制度?德勒兹从游牧民族、未被阉割的儿童和马索克主义者身上借鉴了什么?如果说临床与政治不可分离,我们该如何反思精神分析的僵化,协调临床的特异性与介入的普遍性之间的关系?

    时间轴

    03:48 德乐兹对精神分析主要批判的引文

    08:28 机构性精神治疗的原则及马克思主义立场

    09:56 德勒兹的政治立场到底是什么?

    16:17 弗洛伊德的谵妄:阉割作为“实在”的威胁——走向人类发生学的理论尝试

    19:25 德勒兹更接近于哈贝马斯吗?

    24:25 游牧与移民、“精神分裂群体”、奈格里的“诸众”概念

    27:47 城市空间的建立与儿童游戏空间的类比

    29:39 《意义的逻辑》:“性的组织是语言组织的预示”

    31:15 《马索克主义:冰冷与残酷》:德勒兹的契约主义

    39:24 从激进的雅克-阿兰到保守的米勒

    45:47 拉康派围绕“女性享乐“概念的建构是否限制了对女性主义发展的设想?

    49:10 如何协调特异性(la singularité)和普遍性(l’universalité)?

    51:39 图比南巴:精神分析救不了巴西人

    54:44 拉康:菲勒斯的失势,精神分析师的“无知”

    本期主播

    小柏Boo(小红书:例外Boo)

    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心理医生,临床方向:青少年、成人精神病、多元家庭关系。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本期嘉宾

    原质,一位国内哲学系研究生。曾经一度痴迷于欧陆哲学,但现在又对其中胡言乱语感到失望,也从事过分析哲学,但无奈做的不够好放弃了。也许是即将成为不断自我内耗的民科独立学者,因为总是担心说的过多,又或者不够多。由于学习不会如何骗人,所以有些放弃在学术圈生存。

    剪辑&后期

    小柏、诡谲子

    BGM

    Nicolas Jaar - Deleuze’s will

    参考文献

    Gilles Deleuze

    Présentation de Sacher-Masoch. Le froid et le cruel,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Logique du sens,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coll.« Critique »

    L'Anti-Œdipe –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en collaboration avec Félix Guattari,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Mille Plateaux –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2, en collaboration avec Félix Guattari, Paris,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MoniqueDavid-Ménard, Deleuze et la psychanalyse, Puf

    Silvia Lippi, Patrice Maniglier, Sœur.Pour une psychanalyse fémniste, Seuil

    FrédéricRambeau, « DELEUZE ET L’INCONSCIENT IMPERSONNEL », in Cahiersphilosophiques N° 107 / OCTOBRE 2006

    GabrielTupinambá, TheDesire of Psychoanalysis: Exercises in Lacanian Thinking

    « Politicsin the Clinic »

    (《临床里的政治》中文翻译:https://www.douban.com/note/852924642/?dt_dapp=1)

    De Bolle,Leen, editor. Deleuze and Psychoanalysis: Philosophical Essays on Deleuze’sDebate with Psychoanalysis.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10.

    Ferris,Erin. Derrida, Deleuze, Psychoanalysis. Edited by Gabriele Schwab,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 2007.

    Rölli,Marc, and Peter Hertz-Ohmes. Gilles Deleuze’s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 FromTradition to Differenc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6.

    Kleinherenbrink,Arjen. Against Continuit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9.

    Ffrench,Patrick. Guattari's Therapeutics: From Transference to Transversality, Deleuzeand Guattari Studies, May 2023, vo. 17, No. 2 : pp. 217-235

    Faramelli,Anthony. Crisis and Resistance: Institutional Psychotherapy and the Politics ofCare, Deleuze and Guattari Studies, May 2023, vo. 17, No. 2 : pp. 196-216

    A. KiarinaKordela. Surplus: Spinoza, Lacan,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 2007.

    AgustínColombo, Edward McGushin, and Geoff Pfeifer, editor. The Politics of Desire,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6.

    Kerslake C.Immanence and the Vertigo of Philosophy: From Kant to Deleuze. EdinburghUniversity Press; 2009.

    Bowden S.The Priority of Events: Deleuze's Logic of Sens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1.

    Martin,Jean-Clet, et al. Variations: The Philosophy of Gilles Deleuze. EdinburghUniversity Press, 2019.

    Voss,Daniela. Conditions of Thought: Deleuze and Transcendental Ideas. EdinburghUniversity Press, 2013.

  • 南洋放送局|漂泊的本體論: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學、藝術與文化空間 S4EP5

    本期节目是我跟粥粥刚从东南亚回来以后在杭州跟羽婷一起录的节目。我邀请羽婷是想一起聊聊我们近期前往东南亚旅行的一些体验。本次节目的录制场地就是羽婷在杭州的“悬针”。我们那天聊了很久,这期节目可以看作是播客的上半部分,主要谈论的是关于马来西亚的旅行经历。不同于一般的游客视角,我和羽婷都是具有文化研究背景的策展人,我们更关注当地的文化艺术生态和不同的实践形式,因此我们讨论的焦点会落在马来西亚当地的文化空间的形式,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批评,以及各自的亲身体会。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大多能够讲华语,因此我们也能够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本期嘉宾

    黄羽婷

    写作者、策展人和研究者,她尤其关注游离在艺术系统的边缘话语、实践和集体工作。

    最近,她在杭州开启了新的空间和写作计划——“悬针”(悬一根钢针在杭州 )

    黄羽婷:在烈日的高架上走路

    粥粥

    剪辑,目前工作生活在广州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本期主题

    聊了聊这次东南亚之行的行程和感受 马来西亚的文化空间:zhongshan building(中山楼),亚答屋,coex,岛读书店 马华文学:张贵兴、黄锦树、词的流亡 漂泊的本体论:马来西亚华人艺术家作品中的离散身份

    OP/ED

    阿牛(陳慶祥) A-Niu(Tan Kheng Seong)【純文藝戀愛】

  • 增补他者:理论的克里奥化与「在地他者」的生成策略|S4EP4

    制噪:出售中的课程

    他者(the Other)这一来自于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概念,经由后结构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性重读,呈现了其在消解主体,中心,在场等方面的诸多效用。然而,即使我们跟随后结构主义的脚步(如福柯,德里达,拉康,克里斯蒂娃,伊利格瑞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恰恰是其隐含的「欧洲中心主义」与「普遍性主张」。在这样的前提下,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中的他者实际上不过是一种「自我的他者」,是欧洲中心的自我在与一个抽象他者相遇时的一种颤栗的姿态和对自我不可知部分的自恋式探索。与此同时,我们似乎也会面临斯皮瓦克(Spivak)所得出的结论,那就是“庶民无法说话”。

    倘若我们想避开这个斯皮瓦克式的结论并且希望站在边缘的位置上继续发声,就必须思考一种有别于批判理论中的大写他者。本次讲座将借助史书美,王德威,周蕾等华语语系学者的探索路径与理论的「克里奥化」,尝试提出「在地他者」的生成策略。首先,需要对批判理论中的「普遍性主张」进行批判和在地化的处理,突显出批判理论在传播过程中被消失的「在地语境」(全球的60年代);其次,区分大写理论(Theory)与小写理论(theories)之间的根本差异,后者可以看作是一种在地生成的理论(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批判种族主义,华语语系等)。而在这种理论脉络中的他者(the others)则是复数的,小写的,在地的他者。最后,将我们的视野拉回到亚洲语境,去思考「华夷秩序」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颠倒,辩证与混同。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时间轴

    10:55 理论的克里奥化(The creolization of theory):概念介绍

    14:43 批判理论与全球60s

    21:05 理论之死编年史:伊格尔顿,詹姆逊,周蕾,史书美

    27:29 大写理论 (Theory) 与小写理论 (theory) :大写他者 (the Other) 与小写他者 (the others):拉康、克里斯蒂娃、德里达

    32:36 大写理论与小写理论的几次纠葛

    45:41 华夷秩序中的自我与他者:王德威

    参考资料

    周蕾(2011),《世界标靶的时代:战争、理论与比较研究中的自我指涉》,麦田

    周蕾(2013),《理想主义之后的伦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

    王德威(2020),〈华夷之变——华语语系研究的新视界〉,国研纪要 155:45―77

    史书美(2023),〈种族与关系——南方以南的全球60年代〉,《中外文学》 第五十二卷 第二期

    F. Lionnet, S.-M. Shih ed. (2015), The Creolization of Theory, Duke University Press

    F. Lionnet, S.-M. Shih ed. (2005), Minor Transnationalism, Duke University Press

  • 学术速递|巴特勒:生命的脆弱不安和可哀痛性 S4EP3

    这是根据巴特勒在巴黎高师两次研讨课内容所制作的一期播客,主题为:Precariousness &Grievability。

    在气候灾难和战争频发的背景下,我们不仅失去了意识到失去并哀痛的时间,也在丧失哀痛的情感。巴特勒提出的可哀痛性概念可以被总结成这两个功能:描述、诊断性功能和处方、愿景性功能。第一个功能揭露了当前世界中可悲哀痛性的不平等分配问题和持续性失去、哀痛时间的“不可能性”,而第二个功能则涉及到诉求正义和伦理行动的可能性。

    如何改变影响我们哀痛情感的认识框架呢?为什么生命是互相依赖、脆弱不安的?能在未来得到哀悼与好好活着本身有什么关系?欢迎收听本次播客。

    时间轴

    01:56什么是无法被哀痛的生命?

    05:03可哀痛性的不平等分配

    07:52从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不安到负起伦理责任

    本期主播

    小柏Boo

    参考文献

    Judith BUTLER,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Grievable? , 2016

    Judith BUTLER, « Taking Another’s View: Ambivalentimplications », 2008

    BGM

    The last dinner party – The Feminine Urge

  • 后康德观念论与怀疑主义

    本期节目,诡谲子邀请到了制噪课程的哲学讲师咖波,他同时也是诡谲子的大学同学,一起来聊一聊我们制作哲学系列课程的经验与想法。去年,我们上线了一门咖波老师主讲的康德哲学,主要讨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今年,我们希望可以继续沿着康德哲学的脉络,来弥补「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这往往被忽略的25年哲学。

    课程连接

    怀疑论与系统性:从康德到德意志唯心论(1780-1807)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历史与分析的导论

    本期嘉宾

    咖波

    神秘的蓝色生物。西蒙菲莎大学哲学系毕业,有过数年的哲学授课经验。哲学上的兴趣庞杂。就历史兴趣来说,古代怀疑论,皮浪主义复兴(波普金论题),十七世纪已降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牵涉1780年代后泛神论之争的哲学家及其后嗣,乃至十八世纪的新康德主义运动都在我的兴趣范围内。经院哲学与早期科学、宗教与哲学之间的暧昧纠缠也是我的心头好。最近则对中世纪盛期经院哲学和晚期经院哲学颇有兴趣。就当代哲学方面,知识论、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应用伦理学,我都有些涉猎、有些则有授课经验。

    本期主播

    诡谲子
    例外状态主播

    本期主题

    - 为什么想做这一系列的哲学课程?

    - 当代英语哲学学界进入哲学史的方式有哪些?

    - 我们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可以怎么理解哲学和进入哲学(方法层面)?

    - 这一系列的哲学课程会涵盖哪些哲学史的范围?

    - 回顾第一期康德哲学课的收获和新的想法以及课程设计上的优缺点

    - 在康德到黑格尔之间——为什么要谈论这部分?

    - 什么是怀疑主义?

    - 预告一下未来的哲学兴趣和课程规划

  • 南洋放送局|從街頭到議會:馬來西亞華人的民主參與feat. 「阿薩姆的社會觀察」|S4EP1

    本期节目是诡谲子在离开马来西亚之前与阿萨姆共同录制的节目。我跟阿萨姆是在槟城相遇,当时她从吉隆坡外派到槟城,来参与了我在coex做的讲座分享。后来了解到她在马来西亚也做podcast,因此邀请她来面对中国听众聊聊自己在马来西亚的工作与生活。阿萨姆在马来西亚念独中,后在台湾和日本留学,回国后做过记者,目前正在做国会议员的助理。她这次接受我的邀请是想以一个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来谈一谈自己的民主参与。

    本期嘉宾

    阿萨姆

    「阿薩姆的社會觀察asam socialobservation」主播

    asam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前新聞工作者,本Podcast 《阿薩姆的社會觀察》是結合社會學與政治學理論,分享社會觀察與分析社會現象。

    本期主播

    詭譎子

    本期內容

    - 自我介绍,个人经历

    - 大马这边podcast的接受度和受众范围,为什么想做播客?

    - 你在日本留学,算是我在大马这边遇到华人里面不太多的,留台,留中,留英,留新加坡居多,当初为什么决定去日本?

    - 能否也介绍一下你关于社会运动的研究?

    - 关于议会的工作

    相关链接

    「阿薩姆的社會觀察asam socialobservation」

    https://www.youtube.com/@asam0701

    https://open.spotify.com/show/6VmKPNMZ1qWBcxHISwTy7r

    「就是醬LAW」

    https://open.spotify.com/show/25jYXoy7ftLzTzUukU8nWy

    PARLIMENMALAYSIA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u2I5HXcZudP59E5Ld10K_g

    「例外状态」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215S8AgeGwAcmGcqgEywYidk6Sxmfgb&si=dEQtwKblZJ5jIs8M

    https://open.spotify.com/show/2n6o0n8bSWLD8VRInfm0V2

  • 何谓东亚?:简中网络里的「东亚论」及其不满 feat.各站停车|S3EP22

    最近,我在简中互联网上发现了一种令人困惑的表述,那就是东亚这个词反复出现在我的眼前,这种以东亚为形容词+名词的构词方式,延伸出来诸如东亚女,东亚父母,东亚家庭等概念。但是,在我眼中,这种概念却是值得警惕和质疑的。因为,在中国的思想脉络当中,实际上是缺乏东亚意识的。那么,东亚这一表述为何变得普遍,为何频繁在中文互联网上被提及,以及为何会有许多人会对东亚女进行主体的自我认同?这些都是引发我跟蛋妞展开本次讨论基本问题。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反思有关东亚,亚洲,主体性等诸多论述。

    本期主播

    诡谲子

    蛋妞(「各站停车」主播)

    本期剪辑

    诡谲子

    蛋妞

    主要内容

    a. 最近互联网上频繁出现东亚女,东亚家庭,东亚社会这样的说法。我比较好奇,这样的说法到底是在指称什么?能指的所指是什么?b. 为什么许多人会使用这样的概念?她们有为何与其进行认同?

    i.這究竟是一種自我指涉的怯懦還是主體的自我膨脹?

    1. 前者是面对中国性的唯唯诺诺,后者这是中华帝国主义的无限扩张

    b. 我之所以感到疑惑是因为,东亚这个概念隐含了至少两种预设,一种是殖民主义的,一种是后殖民主义的。前者是大東亞共榮圈的基礎,後者是亞洲作為方法的前提。此外,更不必谈众所周知的,由萨义德所批判的东方主义

    2. 我其实在朋友圈问了一下大家,这个东亚到底指什么?

    a. 儒家文化圈:儒法社会,以及儒法社会发育最完整地区与现代性嫁接后产生的特定情感结构 这个结构的边界不是几国国界 例如西南大多数地区不是

    b. 东亚儿女的共同处境:互联网上“东亚女儿/女性”更多表达一种共同处境?因为有很多(东亚特有的)相似成长经历(打击教育/东亚家长的控制欲etc),所以带上这个标签

    c. 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虽然一些其他contexts下的以“东亚”自指 确实给人一种欣然走入西方中心主义的规则 又自我膨胀无处安放的错位感…

    d. 西方族裔话语:在西方的留学生会自我指认为亚裔,亚女,亚男,这样的族裔话语渗透进来成为了自我确认为东亚女

    e. 日本女性主义与韩国女性文学与影视作品所引发的对于东亚女性共同处境的表达。

    3. 这样的表述存在哪些问题?

    a. 问题首先在于,我们虽然能够看到东亚社会存在某些表面上看似相似的问题,但是这样的概括性表述难以触及每个社会中的实质性问题。不同的东亚国家存在不同的历史脉络,以及政治结构还有应对政策。这些都很难被一个东亚的概念所统筹。

    4. 在这个话题之中,我个人比较关心的是何为亚洲,何为东亚的问题。

    孙歌的思考和研究能够比较好的帮我们梳理出一些关于亚洲和东亚的论述情况

    孙歌,<东亚视角的认识论意义>

    目前比较流行的东亚视角有三种:

    1.传统的儒家论述

    2.受到日本影响的现代化视角

    3.关于战争的创伤记忆视角

    参考文献

    孙歌,《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

    -,《中日间的思想》

    -,《主体弥散的空间》

    -,《寻找亚洲》

    萨义德,《东方学》

    竹内好,《近代的超克》

  • 跨地域如何集体行动?:实践论与44剧场|S3EP21

    本期节目是我们这个系列采访的第三期,邀请到了冯俊华与潘赫,主要想聊一聊关于副本制作与当代汉语,实践论与44剧场之间的关系和脉络。由于录制时间过长,我将这次采访分为两期发布,本期为下期,主要回顾了实践论与44剧场的一些背景。

    在这些实践当中,我看到了不同的自我组织的发展脉络以及他们是如何即时性地回应在地问题。

    本期嘉宾

    冯俊华

    1984年生于广东阳江,曾供职于博尔赫斯书店和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他活跃于多个艺术、出版和社群项目,是副本制作的编辑,一起练功的领手,44剧场和同时编委会的成员。

    潘赫

    1985年生于辽宁沈阳,参加过实践论,参加过若干回44剧场和若干期44月报的写作与展览,开过书店,折叠房间,漫游城市,乐队怪声。

    本期主播

    诡谲子

    粥粥

    剪辑

    粥粥

    Ed

    音乐鸣谢「满洲飞儿子」

    manchufeierzi- Tunguska Explosion

    本期重点

    实践论与44剧场

    1. 介绍一下实践论与44剧场

    a. 都做过哪些实践与活动(戏剧,出版)

    b. 当时是怎么想到用「实践论」这个词来命名?

    2. 你一直是以“合作,联动”的形式在展开活动,以及包括在做剧场的时候,你强调用剧场的名义组织起不同领域实践者的共同工作和自我教育,这一过程不以舞台或行业呈现为第一目的,而把注意力放在大家的相处,这种‘集体,共同’的概念

    a. 这些“联动,活动”对于日常的生活有可以参考的经验?(怎么生活?)

    3. 集体移动的过程,行走(东北,最近的上海,宁波,武汉等,拜访不同城市的空间团体)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之前你们在沈阳的时候反思的是无聊所带来的无根生产性能否走远的问题,那么在其他不同地方的集体移动中,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在地性的东西)

    4. 什么选择戏剧这个形式 和其他的实践效果有哪些不同?

    5. 是怎样聚集到一起的人的呢? 包括共同创作的人和观看演出的人?

    6. 这些实践的公共性有多强呢?

    7. 「实践论」第二回为什么会想到去东北,以及东北亚这个议题,最后探索出了怎样的叙事?包括金特的小说

    8. 谈谈跨国思想交流的经历

    a. 你们结识了松本哉还有柄谷行人,日本的当代思想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以及对你们的影响?

    9. 如何回顾之前集体工作的经历,我对这个依然还是很好奇

    附录

    实践论

    实践论跟戏剧的关系(实践论中以剧场为方法的部分发展成「44剧场」):

    1、在观察社(做“王炜的两种诗剧”时),我的想法是,用剧场的名义组织起不同领域实践者的共同工作和自我教育,包括写作者、艺术家、策划人、空间和社群工作者、行动主义者等,这一过程不以舞台或行业呈现为第一目的,而把注意力放在大家的相处,和对当代汉语文本/主题/现场意识的检讨、辨论上,形成某些共同理解,进而非项目性地推动一些创作和实践的长期变化。

    2、金特以驻地作者的身份先到沈阳,把《冷水坑》改成四幕剧,王炜根据“鲁荣渔2682号事件”和“实践论”构思了《航船》,写出框架性的基础剧本,两个戏剧形成首尾漩涡,围绕它们的是一系列文本研习、共同写作、排练和演出,由“实践论”和当地青年联合实现;主要来自参与者的讲座、分享、讨论以“双日圆桌”的名目(指望每两天能做一场)分布在沈阳、哈尔滨、大连,有十九场。

    实践论跟写作、出版的关系(实践论和副本制作/当代汉语的关系,以及作为一种共同体计划)

    1、当时我们正策划“实践论”,有一个叫“才能的溢出”的说法,意思是对当代境遇的追问会推动创作者发展出某种综合性,不需要在文学或文体内部解决所有提问,不需要把自己营造为语言上帝,而“实践论”既是不同“溢出”的连结,也为此提供集体维度的支持。副本制作和金特商量说,就别继续呆在广东了,既然要思考和写东北亚,你跟你的作品应该回东北去,于是我们在“实践论”里给金特准备了一个驻地的名义,他在2016年4月末去了沈阳。

    2、2015年7月,金特用三年完成关于广州的小说《西伯利亚》后,又用一个礼拜写出关于东北的小说《冷水坑》,9月,副本制作邀请金特到杭州,他第一次向“实践论”阐述了对东北亚的理解;王炜也触及这一主题,此前,他启发我去想当代汉语与“亚洲”和地缘的联系。

    3、2016年3月,我在辽宁和黑龙江拜访了不同城市的空间和团体,之后同潘赫讨论,把沈阳的失败书店作为“实践论”第二回的工作基站。(横跨地域的连接好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当时台湾作家去东北的经历)

    Manchufeierzi

    Manchufeierzi是以乐队为核心的实践团体,是成立于2017年秋季的注定失败的爆红乐队。乐队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音乐理念,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有自己对整体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在现场中行动的推动,在演出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共同的劳动现场,在其中,每一个成员的身体、思想、知觉系统都能获得一个完整性(完整性几乎不可能)的表达。

    演出是完全开放的,在演出过程中,乐手可以随时离场,观众可以随时加入,理论上讲,只要不故意搞破坏,比如争抢别人的乐器,你可以随心所欲。

  • 在原鄉離散:論無家可歸的困境feat.策展这门课 S3EP20

    本期节目,诡谲子feat.「策展这门课」,与Ginger和Abby一同交流和讨论「原乡离散」的困境。此概念出自诡谲子的一篇论文<哈金小说中的「原乡离散」>,意在探讨那些回到原乡的离散者的生存困境。

    本期主播

    Abby&Ginger

    「策展這門課」主播

    https://curatingmatters.com/

    本期嘉賓

    詭譎子

    剪辑

    诡谲子&abby

    參考資料

    哈金,《新郎》

    侯瀚如,《在中间地带》

  • 生命认识论|活着,就是捍卫自己策划死亡的方式 S3EP19

    ——“如果我在自杀之前死了,必定是有人谋杀我”。

    在“全民抑郁”的“厕文化”时代,当一个人对你说“我好想死”时意味着什么?如何在医学、精神分析临床上干预“非自愿”的死亡?怎样理解作为活着的个体——应该把TA当作生物体、生者还是生命去对待?拉康的“两次死亡”可以给生命带来什么启示?

    我们会从生物医学认识论和精神分析的框架出发聊聊对生、死的定义。讨论不同学科对生命认识的范式的区别,也是在思考日常生活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想象在永生中毁灭和生存的对抗,也是在想象自己拥有别种生活的可能性。

    时间轴

    01:00 康吉莱姆:生命在于对意义的不满、犯错和游荡

    03:10 Corpsvivant(生物体),vivant(活物、生者),vie(生命)的区别和研究范式

    14:01 伽塔利:从伦理-美学范式和文学出发理解生命

    17:42 柏格森:对于医生来说,最好的做法是把病人当作生命来对待

    22:05 弗洛伊德、拉康的生死观

    25:00 “生者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去死,生是抵抗别人对我赐死的权利”

    35:01 拉康的“两次死亡”:萨德、科塔尔综合症与安提戈涅

    - 第一次死亡:机能性死亡

    - 第二次死亡:主体对自己拥有永恒生活可能性的想象,同时也遭受着自我毁灭式的折磨

    48:58 医学和物理学的认识论范式

    01:03:20 康吉莱姆的生命概念居然可以帮助治愈抑郁症?

    主播

    小柏Boo

    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治疗师,临床方向:青少年和年轻成人精神病、酷儿、多元家庭关系。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嘉宾

    衣刀

    法国科技史与科学哲学研究院研究员,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博士候选人&特邀讲师(教授科目:哲学逻辑学导论;信息科学与哲学),巴黎先贤祠索邦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法国语言文学学士。

    剪辑&后期

    小柏&诡谲子

    BGM

    Hikaru Utada - First Love - 2022 Mix

    参考文献

    Georges Canguilhem, « Le concept et la vie »

    Sigmund Freud, Au-delà du principe de plaisir

    Jacques Lacan, SéminaireVII L’éthique de la psychanalyse ; Séminaire XVII L’envers de lapsychanalyse

    Félix Guattari, Lestrois écologies

    Henri Bergson, Laconscience et la vie

    François Jacob, La Logiquedu vivant, une histoire de l'hérédité

    Henri Bergson, Mémoireet vie (textes choisis par Deleuze)

  • 共产主义艺术与审美体制:朗西埃研讨会 | S3EP18

    本期节目为一次线上讨论的录音,嘉宾为赵子龙与诡谲子,分别分享了朗西埃讨论共产主义艺术与审美体制的文章。

    感谢武汉大学文艺学星狗兔同学的邀请。

  • 落脚、串门与联结的社群实践:刺纸与夹山改梁|S3EP17

    本期节目是我们这个系列访谈的第四期,我邀请到了刺纸与夹山改梁的编辑陈逸飞。我跟逸飞最初是在练功群里认识的,后来他邀请我去他们小洲的刺纸编辑部看一看,之前每次去到小洲的刺纸空间都觉得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我也时常能在这里遇见身边的朋友。那时候他们在阅览室中间支了一张小单人床,作为招待所开放给有落脚需求的朋友。此外,我也参与过他们的旅行活动,在去年暑假我跟逸飞、飞鸿等几位朋友一起去了景德镇。今年年后,我也去了逸飞的老家漳浦,他带我在当地逛了逛废墟楼,晚上还在朋友的酒吧里喝酒。与逸飞及广州朋友们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是我回国后最快乐的时光,我常常会这样感叹,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与实践,我作为个人很难在这个地方活下来。我相信,他们与我,在相同的语境下,都在思考和回应类似的问题,因此我也在他们身上学习到了许多实践的方法,例如空间,串联,驻留,行走。我很想跟逸飞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交流,想知道他在这几年里如何理解和反思自我组织,友谊,共同工作,落脚,串联等方法与实践。

    采访嘉宾

    陈逸飞,福建漳浦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实践于广州。《刺纸》主编之一,夹山改梁发起人之一。将于德国总理奖学金项目中开展关于社群艺术与自我组织的调研。

    节目主播

    诡谲子

    本期重点

    刺纸、夹山改梁

    1. 访谈刺纸与夹山改梁的编辑陈逸飞

    2.

    你当时从央美毕业,来广州之前,抱有着那些想法?跟后来说经历的这些事情有没有比较大的出入?或者换句话说,你在来到小洲村之前,是否就有了要做社群实践或自组织的自我意识?

    3.

    在采访中你提到,你们很多想法都是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产生的,能否谈谈你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4.

    你会怎么理解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界限?因为之前我去你们老刺纸的空间时候经常人来人往,当你还能正常工作,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不被打扰的?

    自我组织

    “自我组织”一词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第一次使用是2005年的广州三年展,展览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做“自我组织”的单元,并安排了两场以“艺术的‘自我组织’”为主题的讨论。“自我组织”被描述为“一些存在于传统的艺术体制之外的艺术组织、艺术机构、艺术社区”,而参与这个单元的有机构,小组,也有各种性质的艺术区。鲍栋:当代艺术自我组织在中国,雅昌艺术网,2013

    5. 你对「自组织」的理解是怎样的?

    6. 你觉得自组织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

    7. 最近你也曾到访过韩国与香港,他们那边自组织的经验对你有哪些启发?

    刺纸 “做期刊是连接朋友的一种途径”

    8. 为什么说“做期刊是连接朋友的一种途径”?具体来说有哪些方式?

    9. 能不能谈谈你对朋友的认识?朋友的重要性与意义在什么地方?

    10. 你会认为这是一种集体主义吗?或者说,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这种在这种高度原子化社会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再连接?

    串门儿,联结

    11. 你经常会去哪些单位串门?在广州的,或不在广州的。

    12. 你在串门儿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哪些收获?也可以谈谈一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招待所、落脚处

    13. 我非常好奇你们这一两年下来开放落脚的经验,能不能稍微谈一谈?

    14. 当初又是怎样想到可以这样的?我现在还很难给非艺术圈的朋友解释这种驻留的概念。因为他们对于私人空间的理解跟我们有很大差距。

    15. 你们是怎么跟驻留的朋友进行相处的?

    16. 这种驻留后来有继续转化为新的友谊与实践吗?

    17. 能否谈谈你在外出时候的落脚经验?你又是怎么跟当地的朋友进行相处的?

    剪辑

    粥粥

    背景音乐

    电影“山谷(Yama Attack to Attack)”配乐 同志はたおれぬ 作编曲:大熊亘

    日本东京郊区的“山谷”,曾是日雇工人的聚集地,他们夜晚露宿街头,清晨冲进职业介绍所争抢名额有限的低微工作。在1980年代中前期,这里曾爆发了持续性大规模的抗争运动,并诞生了著名的纪录片《山谷——以牙还牙》。

    參考文獻

    我的广州艺术地图

    LEAP 心手相连 | 《刺纸》:“工坊”今昔

    游动论:满洲飞儿子和朋友们的西南行(2020.08)

    这里可以看朋友们的书 vol.1

    兴趣小组or野生学院?艺术家的自组织之道| 初学者电台S2E8

    围炉艺话|“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 — 夹山改梁艺术小组

    《刺纸》,一本致力于做厕所读物的杂志

    釜山へ行く首尔へ行く草芥之梦:日本漫游见闻分享

    各地落脚目录

    流浪的心情,漳浦来斗阵

    游动论 × 步行指南 | “去到词语所在的地方”分享会

  • 电子巫术、神圣时间与存在焦虑|S3EP16

    课程链接

    研讨课程|“被偷走的”母权制和女性神圣的终结:女神、女巫和女性

    为什么如今电子巫术这么流行?迷信、巫术和宗教有什么区别?电子巫术产生的根基是否由来已久?为什么科学的进步仍无法阻挡(赛博)巫术的流行?巫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能是科学产生的条件?女巫的灵性治愈和精神分析的疗效有什么区别?

    在巫术这一非理性的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人回归神圣时间、填补人神经验断裂性的尝试,也承载着人们僭越权力的可能性。面对焦虑和虚无,我们是否需要借助一些力量,去连接人的有限经验和科学曾许诺的确定性之间的鸿沟?正是在大他者失势之际,我们的时代提出了这一急迫的“连接”式需求:如何去沟通阶级、死亡、焦虑与超越性力量、科学经验之间的无声之域?

    时间轴

    一、定义

    02:30 迷信、巫术、宗教、神学的区别?

    12:17 传统魔法的三种职能:超越、转换、交易

    二、人神关系:断裂与连续

    18:06 西方世界人神关系:“一”与“多”的对立;断裂性

    21:00 东方传统人神连续性:弥合裂缝的尝试

    24:50 现代“我思”主体和科学的应许之地

    三、神圣&线性时间的连贯性

    28:40 科学的许诺和赛博占卜的治愈方向?

    30:20 扬·阿斯曼《回忆空间》&古埃及:神的线性时间和人的循环时间

    34:16 巫术:神圣时间的再度引入

    四、存在的焦虑

    39:00 赛博巫术在国内为什么越来越火?占卜、神谕中权力的僭越

    42:05 科学应许之地的遥不可及引发的焦虑

    46:30 疗愈女巫、精神医学、精神分析

    主播

    小柏Boo

    精神分析师、法语译者。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生,临床方向:青少年、年轻成人、酷儿、多元家庭关系。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嘉宾

    Florent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Ulm)和法国高等研究学院(EPHE)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博士候选人,巴黎第七大学文学硕士和法国高等研究学院埃及学辅修,泊言馆古埃及语,拉丁语和法语讲师,精通象形文字古埃及语,拉丁语,古法语等古代语言以及法语,英语,日语等现代语言。

    剪辑&后期

    小柏Boo&诡谲子

    BGM

    yeule – Anangel held me like a child

    参考文献

    ÉmileDurkheim,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GiorgioAgamben Enfance et histoire

    RogerCaillois, Le mythe et l'homme

    MirceaEliade, Aspect du mythe

    HenriHubert et Marcel Mauss, Esquisse d'une théorie générale de la magie

    西尔维亚·费代里奇 《凯列班与女巫》

    莫娜·肖莱 《“女巫”:不可战胜的女性》

    普鸣《 成神,早期中国的宇宙论,祭祀与自我神化》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

  • 索多玛式的酷儿母亲:《阿尔戈》、萨德、巴特|S3EP15

    当我们谈论母亲时,总是在谈论“母性镣铐”和“母性惩罚”式的东西,一位母亲能不能在不放弃自己所向往的生育的同时,颠覆父权—异性恋的矩阵秩序?在玛吉·尼尔森极度清醒、打破学科的书写中,有没有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呢?

    这期节目想和大家聊一聊她的《阿尔戈》这本书,以及这本书所勾连起的我的一系列理论回忆。她在书中参考了理论家Susan Fraiman的sodomitical mother的概念,这一概念指的是非规范性、非生育性的性行为、超出责任感、工具性的性行为,拥有这样权利的妇女便是索多玛式的母亲。我们将回到尼尔森的理论源头——罗兰·巴特的“中性”概念,以及这一概念意味的“超性别”观念。这会是性别研究和法国理论(巴塔耶、萨德、巴特、布朗肖等)的一次跨时空对话。

    时间轴

    01:18 作家与母亲一定不可兼容吗?

    04:11 索多玛式(sodomiticalmother)母亲的定义

    06:53 玛吉·尼尔森书写中萨德式的颠覆

    12:30 罗兰·巴特的“中性”概念

    15:51 双性性(androgynie)与雌雄同体(hermaphrodite)的区分

    20:18 弗洛伊德的母性神话,或“心理双性机制”的进步性与局限

    24:25 古埃及母神的“超性别”

    29:12 布朗肖的“闲散”(désœuvrement):(可能的性别)书写从黑暗的负片中诞生

    主播

    小柏Boo 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生,临床方向:青少年、酷儿、多元家庭关系。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剪辑&后期

    Boo&诡谲子

    BGM

    ED Christine and the Queens, 070 Shake - TrueLove

    参考文献

    玛吉·尼尔森 《阿尔戈》

    Georges Bataille, Lalittérature et le Mal

    Roland Barthes, Leneutre

    Eric Marty, Le sexedes Modernes

    Maurice Blanchot, L’Espace littéraire

  • 女性主义运动困境:《芭比》隐藏了什么性别痛点?×OCF S3EP14

    *本期播客是例外状态与OCF牛津中国论坛独立活动“赛博格时代的AI与性别Artificiality & Sexuality”合作的先导节目。该独立活动将围绕“中国社会的性别鸿沟困境如何破解?”和“破除人工智能性别偏见:从人工智能的人造性反思性别与有性人范式的建构”这两大主题展开讨论。

    牛津中国论坛是全英规模最大,最为严谨的国际性学生学术组织,成立于2013年,汇聚中国话题的各领域专家,以增强世界对于中国的理解,消除困惑和偏见为论坛的使命,致力于增进中国与世界交流。迄今为止,线上论坛全球直播累计观看逾千万人次。

    《芭比》电影的上映以有力直接的表达直触性别不平等的议题,填补了好莱坞商业片中女性主义主题表达的空白。然而,片中并不是所有元素都和谐且利于叙事目的,怀孕的Midge,无处安放的Allan、芭比与老人的对视和芭比最后与妇科医生的会面都留下了许多暧昧的解读空间。

    性别究竟是人工塑造并维持的,还是“天生如此”?应该追求一种生理不同出发的差异性女性主义,还是注重性别塑造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和流动性?性别归因——这一涉及到对某一性别本质的阐释,是否会让女性主义在家庭战场和社会空间中止步不前?在《芭比》合家欢故事的背后还隐藏着父权制和资本主义的陷阱……如何解决性别压迫的系统性问题,似乎还有许多思考的方向。

    时间轴

    06:31 玩具对于维持性别分化人工性的作用

    痛点之一:不可回避的女性生育特质

    18:18 女性孕育的身体特质与人口、生命政治的冲突

    24:48 电影对女性生育问题的暗示;针对围产期女性的社会包裹功能

    痛点之二:性别归因会成为女性主义运动的绊脚石吗?

    34:48 肯成为油腻男是因为“基因骚动”还是性别操演?

    44:06 性别对立的发展;性别归因论在家庭战场的困境

    痛点之三:女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合谋&被简化收编

    58:14 从天而降的黑石?美泰高度简化了女性主义运动的努力

    01:08:14 “我教教你”:好莱坞电影的男性身体与男性叙事

    01:12:00 女性主义变成了时尚单品吗?《你好,李焕英》的逻辑

    主播

    小柏Boo 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生,临床方向:儿童、青少年、酷儿。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嘉宾

    乐冰 G4G学术顾问,RGV运动核心成员,法国里昂大学跨文本跨文化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巴黎新索邦大学电影学学士&硕士,师从《电影手册》前主编夏尔·戴松,北京大学法国语言文学与艺术史论双学士。

    剪辑&后期

    小柏&诡谲子

    BGM

    Grimes – Realiti

    暑期研讨班链接

    恋人、母亲、他者:性别的重影与精神分析

  • 文艺理论 | 文学共同体:敞开、不介入与界线的僭越

    什么是共同体?是我们昼夜身处其间的社群,还是一种存在关系的亲密持存?走出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话语的古老对立,走出大写主体已然实现的设定,在实在的界线上向内回撤,共同体留有的仅仅是一种存在的姿态。

    在非实体的、尚未形成的、不运作的共同体中,交流并非日常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巴塔耶、布朗肖、南希所说的作家,就在这样的意义上进行书写。书写者以向外敞开的姿态,打开封闭的自我,消解自身的主体性,体验着他者的绝对差异,与此同时,面向未知。恋人也是如此,他们以双向解封的姿态,在爱中走向极限,清空了同质化的、有用性的、既定的道德。爱,或是一首诗,使人或物脱离社会有用性的标尺,使“强交流”得以可能。

    不为工具性的介入,不为承认关系的实现,不为大写主体的叙事,文学共同体只是勾划出存在的界线,勾划出在自我意识之外,生活如何被他者、语言、死亡……这些无限溢出我们自身的物质所穿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和写作既通往极限,又通往生存本身。

    本期嘉宾

    苏林,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硕士,清华大学文艺学博士,现为广西大学文学院预聘副教授。

    赵天舒,北京大学法语系本科,巴黎索邦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巴黎第十大学美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水木博士后。译著有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的《天空之蓝》(拜德雅)、罗杰·凯卢瓦(Roger Caillois)的《人与神圣》(三联,即将出版)。

    本期主播

    胡桃楸,清华大学 文艺学PhD在读

    时间轴

    00:54 嘉宾自我介绍02:00 作为存在姿态的文学

    10:38 社会学理论中的community

    15:09 从不可能的共同体,到不在场/无回应的交流

    21:14反抗者的团结solidarité(加缪),有罪者的僭越(巴塔耶)

    23:20 作为“共犯”的恋人

    28:36 双向解封vs主奴的同化与占有

    35:41一个问题:女性作为永恒的他者

    38:08 强交流与弱交流

    44:38 巴塔耶的“善恶颠倒”(生平1)

    54:24 从不介入到介入:什么是文学?[勘误58:45为“无产阶级读者”]

    1:00:34 抄写员巴特比的纯粹抵抗

    1:07:45 文学的不介入、思想的不连续与“断片”的意义

    1:13:09 断片与体系、小说写作与理论写作(巴塔耶生平2)

    [勘误1:15:00为“《无神学大全》第6卷”]

    1:18:19 法国现代哲学书写谱系中的“打断”与德国浪漫派的不同

    1:20:01 福柯评巴塔耶:从工人工作的哲学到思考言说的哲学

    1:26:17 福柯晚年的伦理转向&巴塔耶的存在姿态

    1:30:33 存在,是与界线战斗的结果

    1:31:51 另一种看待界线的方式:极限经验

    相关阅读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巴塔耶:《内在体验》《被诅咒的部分》《文学与恶》《天空之蓝》《有罪者》

    布朗肖:《不可言明的共通体》《文学与死亡的权利》《无尽的谈话》

    伊利格瑞:《二人行》《我的爱,向你》

    南希:《无用的共通体》

    萨特:《什么是文学》

    福柯:《僭越序言》《什么是启蒙》

    背景音乐

    ED

    Velvet Underground- venus in furs

    剪辑

    胡桃楸

    *製噪 phônê

    暑期课程|他者的身份政治:馬華文學,或理论的克里奥尔化⁠

    ⁠暑期课程|文学的轮廓:福柯早期文学理论

    暑期课程|戈达尔的电影史导论:20世纪的经验与历史

    暑期研讨|恋人、母亲、他者:性别的重影与精神分析

  • 勒内·夏尔:抵抗运动的盛怒、诗歌的起义 S3EP12

    暑期主题研讨班课程链接:

    大家好,这是主播小柏和胡桃楸共同开设的暑期研讨班课程:恋人、母亲、他者:性别的重影与精神分析,请点击链接查看内容和报名详情。

    “诗歌是所有明净的流水中在它那些石桥倒影下滞留时间最短的一条。诗歌,重新得到定性的人类内在的未来生活。”(《祝蛇健康》)

    他是法国抵抗运动时期的游击队长“亚历山大上尉”,他是书写风格粗粝简练的神秘诗人。行动的抵抗与诗歌的抵抗与他而言同样重要,重新恢复二战后词语的秩序与重量,定性紧迫的将来,他以自身凝结成了诗篇,对抗恐怖与纳粹式的沉眠。决不妥协,“抵抗就是希望。就像那修普诺斯的月亮,今夜在它的四方圆满,明天用目光扫视诗的通道”。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勒内·夏尔的译者张博和从事法语文学教学研究的秦三澍,聊聊勒内·夏尔对于诗歌之意义和任务的定义,以及他与保罗·策兰、兰波的比较。

    时间轴

    08:00 行动起义的紧迫性:游击队长与抵抗运动

    24:46 夏尔与保罗·策兰的对比

    46:20 诗歌抵抗的任务和定义

    49:11 勒内·夏尔诗歌的矛盾性:“对立的东西始终保持对立的存在”

    55:49 诗歌的粗粝与文气的通畅引起了中文翻译的问题

    01:01:55 张博朗诵《你走得好,阿尔蒂尔·兰波》

    01:07:20 夏尔与兰波的比较:青春的挑衅VS永不停歇的稳定抗争

    01:22:56 中国勒内·夏尔——昌耀

    01:31:02 诗人和殉难者的亲缘性

    01:42:42 每个人最喜欢的夏尔的诗句&评价

    主播

    小柏Boo(小红书例外Boo),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硕士。巴黎圣-安娜精神病医院实习生,临床方向:儿童、青少年、酷儿。巴黎七大文学、艺术与当代理论硕士。

    嘉宾

    张博,南京大学文学院学士。旅法求学九年,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文学院,钻研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发表中法文相关学术论文多篇。现为法国文学全职译者。译有《愤怒与神秘:勒内·夏尔诗选》,安德烈·纪德《窄门》《田园交响曲》《背德者》《人间食粮》《伪币制造者》等。

    秦三澍,现居上海,从事比较文学及法语文学的研究和教学。

    剪辑&后期

    小柏&诡谲子

    BGM

    EDHnnu – Egschiglen

    节目中引用的诗句

    我写得简短。我不能再长久缺席。铺陈会导致执念。牧羊人的朝拜在这个星球上再无用处。

    诗人努力的目标就是把古老的敌人转变为磊落的对手,一切丰饶的未来都取决于这一计划的结果,正是在那里各型风帆矗立、交织、没落并消亡在大陆之风把它的心还给深渊之风的地方。

    属于雨季的成人与属于晴天的孩子,你们的失败与进步之手对我而言同样必要。

    活下去,为了能在某一天更加热爱那些昔日你的双手在那过于幼小的橄榄树下仅仅轻抚过的事物。

    你走得好,阿尔蒂尔·兰波!你在十八年里抗拒友情,抗拒敌意,抗拒巴黎诗人的愚蠢,抗拒你那有些发疯的阿登家庭贫乏的蜂鸣,你做得好,把这一切抛向海风,掷在他们早熟的断头刀下。你早有理由放弃布满懒汉的林荫大道,蹩脚诗人的小咖啡馆,为了牲畜的地狱,为了狡黠者的生意与天真汉的问候。

    我对妥善安排自己生活的无能起源于我并不仅仅忠于一人而是忠于所有那些让我发现与之具有严肃亲缘性的生灵。这份坚贞在种种矛盾与争论中存续。在这些感受与深意的某一次阻断过程中,幽默感试图让我去设想,那些为了把我消灭而相互联合的生灵。

    诗人不能在语言的平流层中长久逗留。他必须在新的泪水中盘绕,并在自身的律令中继续前行。

    诞生于对责任的呼唤与对滞留的焦虑,诗篇,从它布满泥浆与星辰的矿井中升起,将近乎沉静地见证,没有任何已属于它的事物真正存在于别处,在这个由对立物组成的反叛而孤独的世界中。

    我们的珍贵品性开始了统治

    (那吹皱我们眼睑的失眠的风

    夜夜翻动已获认可的书页

    希冀我所留住的你身上的每个部分

    都能在这遍布饥饿年月与巨型泪石的家园上伸展)

    这曾是那些可爱年华的开端

    大地些微地爱过我们我还记得。

  • 小出版、自组织与文学实践:阳江青年、ding-ding-fing!、副本制作 S3EP11

    本期节目是我们这个系列采访的第二期,邀请到了冯俊华与潘赫,主要想聊一聊关于副本制作,实践论与44剧场之间的关系和脉络。由于录制时间过长,我将这次采访分为两期发布,本期为上期,主要回顾了阳江青年、ding-ding-fing!合作社、副本制作的一些背景。同时,诡谲子也跟冯俊华交流了有关当代文学实践方面的一些问题。

    在这些实践当中,我看到了不同的自我组织的发展脉络以及他们是如何即时性地回应在地问题。

    本期嘉宾

    冯俊华

    1984年生于广东阳江,曾供职于博尔赫斯书店和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他活跃于多个艺术、出版和社群项目,是副本制作的编辑,44剧场和同时编委会的成员。

    潘赫

    1985年生于辽宁沈阳,参加过实践论,参加过若干回44剧场与若干期44月报的写作与展览,开过书店,折叠房间,漫游城市,乐队怪声。

    本期主播

    诡谲子

    粥粥

    时间轴

    阳江青年

    01:24阳江青年的内部视角

    06:40作为公共空间的「世界机构」:世界书店、文学社群中的阅读与讨论

    08:43世界书店中的平等精神、日常性、跨领域和阶层的联合状态

    11:54高中时期印象深刻的一些书籍

    15:51阳江当年的文化生态

    18:42“午夜文丛”(陈侗)与《阳江青年的越轨行为》(郑国谷)

    26:20从阳江来到广州之后的冲击与不失

    从ding-ding-fing!合作社到副本制作

    31:55ddf的成立

    37:33空间的生产:空间功能、出版形式、社群实践

    48:15反学院的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53:40空间的折叠:从物理空间进入出版空间

    1:04:15副本制作对于当代汉语的理解

    剪辑

    粥粥

    背景音乐

    音乐鸣谢「满洲飞儿子」

    manchufeierzi- Tunguska Explosion

    附录

    ding-ding-fing!合作社由冯俊华、何辉、黄丹怡、李宇在2006年联合发起,这是阳江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后,在广州建设替代性生活的尝试。“阳江青年”的前辈们展示了互助网络和社群生活的创造性能量,但新一代将面对不一样的语境。ddf是带有嘲谑的阳江方言,意思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地自行其是,也指大鱼在扭动。“发起ddf合作社包含了保护自己不被变化冲散的直觉,使我们能继续发展从‘阳江青年’来的实践和判断力……(分歧)到2007年底才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我们会不会是顺延了在‘阳江青年’的身体经验而未理解其形成,合作社会不会是罔顾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政治、文化形势的集体主义和保守化了的地方主义取暖,会不会是一种怀旧情结,它需要怎样更新才能回应新的、也更广阔的现场?……到(2008年初)合作社解散时,我们已经制作了好几种小册子,包括三期《ding-ding-fing!》和一本诗集等。所以,可以说合作社是副本制作的前传。”(冯俊华)

    副本制作(instance)由邓宁立、冯俊华、彭剑斌创办于2009年2月。我们关注当代汉语及其在文学和艺术中的呈现,并推动相关的创作、实践和出版。“副本”来自网络游戏《魔兽世界》,是对书和阅读的隐喻,也是一种空间的虚拟形态,需要通过联合和冒险才能完整经历;“制作”则强调与身体、劳动的关系,“我把副本制作的生产过程视为一种日课”(冯俊华)。

    Manchufeierzi是以乐队为核心的实践团体,是成立于2017年秋季的注定失败的爆红乐队。乐队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音乐理念,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有自己对整体的理解,以及对自己在现场中行动的推动,在演出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共同的劳动现场,在其中,每一个成员的身体、思想、知觉系统都能获得一个完整性(完整性几乎不可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