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人民日报》2024年05月02日
    【生态论苑】用科技力量支撑“三北”工程攻坚战
    作者:卢琦

      瞄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区域生态治理的堵点、卡点、难点、靶点开展科技攻关,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三北地区指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三北”工程实施4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地区显著增绿,推动我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三北”工程创立了以举国之力建设国家生态工程的基本范式,探索出规模化开展植被建设的治理模式,并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

      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中国魔方”草方格显著提升固沙效果,是“三北”工程建设中工程固沙的首选技术;沙坡头“五带一体”防沙治沙体系,确保包兰铁路60多年畅通无阻,是治沙领域唯一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综合运用科技手段防沙治沙,我国摸索出了以河北塞罕坝,内蒙古库布其、磴口,新疆柯柯牙等为代表的防沙治沙典型。

      防沙治沙就像滚石上山,丝毫不能放松懈怠。当前,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三北”工程长期存在的树种单一、防护林退化、生态用水匮乏等老问题尚未解决,又遇到了沙尘源内外防控等新课题。

      以科技创新全力支撑“三北”工程攻坚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在“三北”工程中的作用,尽快提升与国家重大战略相匹配的科技支撑能力。目前,国家林草局组织了全国科研力量,在三大标志性战役主战区设立并建设一批科技高地,作为科技支撑的先行先试示范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三北工程研究院将率先行动,积极推进15个科技高地建设,组成科技特派队下沉一线、承包地块,集中全域科技力量,以科技攻坚推动和支撑“三北”工程攻坚。

      重大科技成果要尽快集成、配套、示范。首先是做好顶层设计,构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研机构主动对接地方和企业生态建设项目,提供科技保障。同时,打造一批科技支撑亮点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将科技创新成果尽快应用到“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中。

      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还应利用科技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全面推行造林、植灌、种草、治沙年度任务落地上图;加强耐旱抗沙林草品种选育,研发草方格扎设、灌木平茬等智能化机械装备,推广行之有效的治理技术和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喷灌、渗灌等节水抗旱技术等。

      “三北”工程攻坚战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面向基层、深入一线,为“三北”工程带来实用、适用的技术。

      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充分认识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提高站位,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要瞄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区域生态治理的堵点、卡点、难点、靶点开展科技攻关,发挥好科技支撑作用,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途上作出更大贡献、取得更大成就。

      (作者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

  • 《人民日报》2024年05月02日
    【人民论坛】节水护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作者:彭飞

      打开水龙头,清洁洗漱;倒一杯温开水,一饮而尽;洗干净食材,准备早餐……人们每一天往往从用水开始,处处都离不开水。越是常见,越容易被忽视。在安享每一滴水带来的好处和便利时,别忘了,从5月1日起,《节约用水条例》开始施行。节水护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黄河水资源量就这么多,搞生态建设要用水,发展经济、吃饭过日子也离不开水,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如果用水思路不改变,不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再多的水也不够用”“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约用水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发人思考,深刻警醒我们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尽管今天全社会节水意识显著增强,但一些人诸如刷牙时不关水龙头、矿泉水喝一半就丢弃等习惯,一些城市供水管网老化存在跑冒滴漏、个别干旱地区违规圈水造景搞“人工湖”等现象警示我们,节水需要刚性约束。以《节约用水条例》施行为契机,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无论是观念还是行动,拧紧思想的“龙头”,自觉节约用水,才能激发内生动力,共创美好家园。

      今年以来,河北辛集马兰农场的农民用上了灌溉“黑科技”。以前,浇地都是大水漫灌,费时费力还费水。现在,农民通过手机APP操作发出指令,预埋在田里的喷灌设施会自动升起来,哪缺水就浇哪,还能控制水量,实现了从“浇地”向“浇作物”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农民节省了人力成本,增加了种植面积,还能享受节水政策补贴,平均每年算下来多赚不少。用好新技术,科学用水、高效节水,不仅能把宝贵水资源省下来,还能赋能发展、促进增收,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

      如今,人们在购买淋浴器、净水机等产品时,会仔细看一眼贴在上面的水效标识,如果是“一个小水滴”,代表耗水量很低,就可以放心购买;如果是“三个小水滴”,代表耗水量较高,则需要再加思量。水效标识制度,是我国节水管理方式的重要创新,巧妙利用市场机制,既能鼓励消费者购买节水商品,也能激励企业提升技术、精进工艺,生产更加节水的产品。从健全节水规划体系,到完善用水定额体系,再到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规则立起来、政策落下去、管理跟上来,打好节水“组合拳”,必将推动节约用水取得新成效。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人民日报》2024年4月30日
    【人民论坛】在劳动中锤炼优良作风
    作者:李洪兴

      前不久,一张“这个动作,数十年未变”的海报在全网刷屏。照片中,习近平总书记肩扛铁锹、面带微笑、阔步向前,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翻看老照片,30多年前,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也是一把锄头扛肩上,意气风发走在劳动队伍的前列。时光荏苒,初心不改,情怀不变。人民领袖肩扛劳动工具,同干部群众一起走向劳动现场,带头示范着“不能忽视‘劳’的作用”,引领全社会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劳动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踏实劳动,在劳动中增进同群众的感情,锤炼优良作风,团结带领群众一起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砥砺初心。党员、干部带头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对劳动和创造的认可和礼赞。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理想,成为毕生的行动指南。1933年在江西瑞金沙洲坝,毛泽东同志挽起衣袖、卷起裤腿,铲土挖井,和群众一道打出了清澈甘甜的井水。打好劳动底色,铸就为民本色,方能成就更有价值的人生。

      劳动养成作风。焦裕禄同志在河南兰考工作时要求干部深入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基层是读不完的书,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肩并肩劳作,既能交朋友、听想法、察民情,又能很好解决长期坐办公室而产生的“机关病”。党员、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人民群众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

      劳动的内核是实干奋斗。在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操控精度达0.001毫米级数控机床的特级技师董礼涛,为攻克技术难题,一扎进车间就是十几个小时。在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从独创高效率桥吊操作法到带动团队一同创新,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工作20余年始终精益求精。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风采,生动诠释了一个哲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历史前进的每一次跨越,无不凝结着亿万劳动群众的实干和奋斗。

      一勤天下无难事。今天,无论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还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都需要有那么一股子干劲、闯劲、钻劲。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在时代洪流中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创造出不负历史和人民的业绩。

  • 《人民日报》2024年05月01日
    【社论】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写在“五一”国际劳动节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奋斗中,亿万人民迎来“五一”这个礼赞劳动、致敬劳动者的节日。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深刻指出“广大劳动群众与党同心、跟党奋斗,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勉励“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创新创造,踊跃投身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突出做好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工作,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新质生产力发展显现新成效,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开局良好,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较好基础。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行各业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在推进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中攻坚克难、拼搏奉献,在解决民生难题、办好民生实事中满腔热情、多措并举,在千帆竞发的经济建设洪流中干事创业、奋楫争先,奏响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化危机、闯难关、应变局,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创造了新的机遇、赢得了战略主动。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展现了敢打硬仗、勇挑重担的时代风采。实践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劳动造就了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光明未来。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要增强信心和底气,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劳动、勤勉工作,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依靠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坚持用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要充分激发广大劳动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切实保障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用心用情帮助广大劳动群众排忧解难,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贡献智慧力量、创造新的荣光。

  • 《人民日报》2024年4月30日
    【金台潮声】关心关爱基层 激励担当作为
    作者:吴储岐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特别是条件艰苦地区干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大胆开拓、担当作为。”


      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基层与群众联系最紧密,也最艰苦。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就要从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生活上关心、心理上关怀,使基层干部能够满腔热情安心工作。


      让基层干部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基层干部一条一条去落实、一家一户去宣传。头绪多、任务重,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辛苦忙碌。近年来,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持续推进,许多基层干部反映“压力小了”“负担少了”。但也要看到,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彻底铲除任重道远。对于形式主义的老问题和新表现,必须常抓不懈、标本兼治,特别是对于基层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要坚持换位思考,多体谅基层干部的所忧所难、所盼所愿,多从理解支持的角度来安排工作、分配任务。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及时为受到诬告陷害的干部澄清正名,旗帜鲜明为在基层一线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


      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发现干部。基层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大熔炉,是磨砺本领的主战场。实践证明,干部在基层火热实践中多“墩苗”,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做群众工作、处理实际问题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就会增强。要树立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鲜明导向,把选人目光投向基层,把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放在基层,在乡村全面振兴、项目建设、改革创新、维护稳定一线发现、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拓宽基层干部成长通道,让干部干事创业更有奔头、更有劲头。


      帮助基层干部解决后顾之忧。要进一步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把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落实好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破除职业发展“瓶颈”。对基层干部少一些求全责备、多一些雪中送炭,激励他们踏实为民服务。



  • 《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6日
    【人民时评】开放的中国充满新机遇
    作者:罗珊珊

      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着力点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充满着新机遇,这是许多外国投资者的共识。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更多外资企业正持续加码“投资中国”

      “前几天,我试着用维萨卡绑定微信和支付宝,没想到整个过程非常顺利,不需要用护照验证,不到1分钟就成功了。”不久前,澳大利亚人杰克跟随妻子来华探亲,听说用手机软件绑定外国银行卡流程简化了,马上试了试。以前来中国,买东西往往由妻子支付,这次他带着手机就可以出门消费了。

      从扩大落地签、电子签以及免签旅游等便利措施,到提升电子支付便捷性,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给更多像杰克这样的外国人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展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温度,增强了市场的吸引力。

      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稳健而有力。3月2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4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通告,部署在四地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今年以来,我国在外国投资者关心的领域连续出台多项务实政策,为他们打开了新的机遇之门。

      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着力点。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要求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内外资企业生产的符合标准的产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商务部公布《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首次在全国范围对跨境服务贸易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并按境内外服务及服务提供者待遇一致原则实施管理。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将为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发展的沃土。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充满着新机遇,这是许多外国投资者的共识。不久前,世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了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中国的排名由去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三位,在新兴市场专项排名中,中国位居榜首。近期,多家外国在华商协会和机构表示,大多数外资企业仍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目的地、对中国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更多外资企业正持续加码“投资中国”。在北京,外商独资证券公司渣打证券正式开展业务;在天津,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宣布追加约40亿元投资,用于无菌制剂扩建项目;在福建漳州,总投资约448亿元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动工……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达到1.2万家,增长20.7%,实际使用外资达3016.7亿元,仍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开放不止步的中国,依然是外商投资高地。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稳固的基本面,在长期对外开放中形成了与世界分享机遇的开阔胸襟。一个持续发展、更加开放的中国,必将在世界上赢得更多人的喜爱,也将为世界发展创造新的更大机遇。

  • 《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6日
    【暖闻热评】
    筑牢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
    作者:田豆豆


      【关键词】国家安全


      【事件】今年4月15日是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前不久,湖北武汉在全市开展了群众身边守护国家安全代表人物推荐活动。从在校园倡导节约粮食的小学校长,到守护碧水蓝天的基层科研人员,再到“武汉剪纸”非遗传承人……10名守护国家安全代表人物名单的发布,深化了人们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识。


      【点评】


      “武汉剪纸”艺术传承人毛明月是一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为深入了解抗日战争中武汉保卫战的历史,毛明月开着残疾人代步车到解放公园苏联空军烈士墓、武汉受降堂、辛亥革命博物馆等地采风学习,创作出《保卫大武汉》等有关国家安全的作品,受到群众欢迎。


      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为新时代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武汉市守护国家安全代表人物推荐活动中,通俗易懂的介绍、主题鲜明的海报、鲜活生动的互动,推动大安全理念深入人心,促进大安全格局凝聚起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守护国家安全代表人物王桃香是武汉市东西湖区愿景小学校长。每天看到食堂垃圾桶里的剩饭剩菜,她十分心疼。为了提升同学们节约粮食、守护粮食安全的意识,她在校园里开辟出一片800平方米的种植基地,请农民当老师,带领学生亲手播种施肥,体验种粮的艰辛。组织“粮食安全”巡回宣讲团,编绘《粮食安全大探秘》绘本,带领学生走进食品企业参观学习……王桃香通过多种适合儿童心理的方式,将粮食安全意识“播种”到学生的心中,改变了学生浪费粮食的不良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才能筑牢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


      国家安全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每个人都能享受国家安全红利,每个人也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科研工作者徐栋,长期致力于将农村化粪池改造成微型“湿地”,这样的“人工湿地”能起到净化污水、改善环境的作用,为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守护生态安全提供了新经验。85后创业者潘宣辰带领团队研发反病毒引擎核心技术,助力所在公司推出移动应用安全公益检测平台,为守护用户信息安全添加了一层“安全网”。他们的经历充分说明: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可为。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个人都能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凡业绩,为守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聚沙成塔,微光成炬。最近一段时间,各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入人心,营造全民共筑国家安全屏障的浓厚氛围。强化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意识,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固本之策和长久之计。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加大对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等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全民国家安全责任,就能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社会共识,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磅礴力量。

  • 《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5日
    【金台锐评】推动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作者:张天培


      公安、司法行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经常“送法上门”,开展“法治体检”,帮助企业梳理风险隐患、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法院、检察院在办理涉企案件的过程中,坚持惩治与保护并重、治罪与治理相结合,督促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并积极整改落实。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只有使一切经济活动在法治轨道上进行,才能推动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合规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企业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过去一段时间内,有的企业在法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曝光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有的企业通过钻法律空子、打法律擦边球来获取经济利益,结果往往只是一时得利、很难持久,企业负责人锒铛入狱、得不偿失。有的企业不懂法,缺乏对风险隐患的警惕,在市场交易中容易受骗、吃亏,甚至有企业内部关键岗位员工实施职务侵占行为,使企业利益蒙受损失。


      因此,“合规”既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只有依法合规经营,企业才能行稳致远。


      企业合规建设,关键在于企业负责人自觉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学会并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应对风险。同时,企业要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使市场交易、内部管理都有章可循,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法治化水平。只有充分认识到法治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筑牢法治“防火墙”,才能在风险挑战前泰然处之,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得住、站得稳。


      推动企业养成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相关部门要构建“送法上门”常态化机制,推动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有力引导企业主动发现漏洞、自觉完善规章。特别是要抓好涉案企业的合规整改,在日常执法监督中多走一次、细看一眼,确保整改落到实处,让合规经营成为习惯。与此同时,应加强研判分析,从一个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中梳理发现共性问题、普遍性法治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管理和服务企业的机制措施,推动实现“一企”合规到全行业的“一起”合规。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持续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让依法合规的意识牢牢扎根在广大企业心间,整个市场必将更加公平有序、更加充满活力。

  • 《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4日
    【人民论坛】纪律是“高压线”也是“通行证”
    作者:李斌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不少地方和部门推出了“禁酒令”,严格约束公务接待或活动中的饮酒行为。有人表达了担心,不喝酒怎么交朋友、办事情?时间给出了答案:禁令管住了吃吃喝喝,也管出了神清气爽。接待从简,干部身体更健康了,家庭更和睦了,工作的精气神也更足了。新风正气带动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过去“端起酒杯好办事”,如今“不请客也能办成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证明,加强纪律建设,不仅不会不利于发展,恰恰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样,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纪律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也是干事创业的“通行证”。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搞清楚党的纪律规矩是什么,弄明白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才能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有种错误观点认为规规矩矩是条条框框,影响自己自由施展。事实上,遵守纪律规矩才是干事创业的最大底气。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划出“红线”,标出“禁区”,列出“负面清单”,正是为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打好基础、指明方向。只有把遵规守纪刻印于心,内化为心中守则,养成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习惯,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获得真正的自由。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洁身自好有纪律要求,担当作为同样有相关纪律要求。《条例》亮出了鲜明的实干导向:针对一些干部满足于做太平官,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难题往上交等突出问题,专门增加对不敢斗争、不愿担当,面对重大矛盾冲突、危机困难临阵退缩行为的处分规定。既要在风纪上“管住身心”,也要在事业上“放开手脚”,如此才是合格党员应有的模样。

      纪律里有“紧箍咒”,也有“护身符”。《条例》指出:“党员行为虽然造成损失或者后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力等原因所引起的,不追究党纪责任。”将基于不可抗力、不能预见、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实施的行为,同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实施的过错行为区别开来,有助于避免消极“避责”、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等现象。精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体现的正是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的高度统一。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自觉百炼成钢、更好担当,我们才能不断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 《人民日报》2024年04月19日
    【人民时评】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作者:周人杰  

      普惠信贷因实体经济所需而产生、发展,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为旨归

      普惠信贷,“普”指覆盖面,是“题眼”;“惠”指融资成本,是关键。统筹兼顾“普”与“惠”,普惠信贷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工商银行2023年普惠贷款同比增长超四成,农业银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已突破4万亿元,光大银行规划今年普惠贷款增幅超过30%……普惠金融一头连着群众生活的“小日子”、企业经营的“小生意”,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成为人民性在金融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不久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普惠信贷服务体系,更好满足小微企业、涉农经营主体及重点帮扶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普惠信贷因实体经济所需而产生、发展,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为旨归。从雪域高原的马背银行、摩托车银行,到“茶叶贷”“柑橘贷”“拉面贷”等创新产品争相涌现,再到“秒批、秒贷”的线上小额信贷触手可及,普惠信贷服务实体经济的画卷不断铺展。在《通知》中,无论是“保量”方面分领域提出贷款增长目标、合理确定信贷投放节奏,还是“稳价”方面加强贷款定价管理、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抑或是“优结构”方面突出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发展等,都立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解决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努力以普惠金融的“活水”润泽实体经济。

      普惠信贷,“普”指覆盖面,是“题眼”;“惠”指融资成本,是关键。统筹兼顾“普”与“惠”,普惠信贷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在覆盖面方面,个体工商户的信贷获得率仍然不高,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有待挖掘,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继续寻求破解之道。在融资成本方面,普惠信贷既要“可获得”,更要“用得起”,应通过科技赋能、减费让利等方式消除“普”而不“惠”的情况。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效,金融机构才能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就目标客户而言,普惠信贷面对的往往是信用等级相对较低的群体,单笔金额小,整体风险偏高。做好普惠信贷工作,必须解决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让其能贷、敢贷、愿贷。《通知》明确提出“落实落细尽职免责制度”,将不良容忍与绩效考核、尽职免责有机结合,对在不良容忍度内、未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的机构和人员,减轻或免予追责。这一部署,为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提升普惠信贷服务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普惠信贷,为的是不断扩大金融惠民、利民覆盖面、实惠度。持续强化政策引导,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普惠金融供给能力和水平,必能让更多优质金融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

  • 《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4日
    【人民时评】点燃专利产业化的加速器
    作者:谷业凯 

      我国专利存量较大,具有很强的转化潜力。推动更多硬招实招落地见效,促进更多专利成果与国家战略、产业需求紧密衔接

      传统工业聚氯乙烯生产中,各类汞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南开大学教授李伟带领团队研发出高效稳定的金基无汞催化剂,4件组合专利,以1.05亿元作价入股内蒙古海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相关产品稳定量产,为行业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专利转化运用的主要供给侧。广大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抓住专利这个“牛鼻子”,以高价值专利赋能高质量发展,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大有可为。近期,《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为摸清专利存量“家底”、推动高价值专利与企业精准对接转化,点燃了加速器。

      我国专利存量较大,具有很强的转化潜力。目前,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产业需求结合尚不够紧密,专利转化运用还存在一些难点堵点,支持实体经济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资源要素缺乏、专利产业化能力较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持续创新和发展壮大。

      为有效破解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难、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问题,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动专利转化运用。有的高校探索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提升专利质量;有的科研机构通过产权激励、评价导向和创新成果管理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有的地方通过大数据匹配供需、实施“一对多”的专利开放许可、鼓励“先使用后付费”等方式,推动专利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为生产力。

      比如,湖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中心)收集专利成果披露4800余件,转化知识产权479件,以作价投资形式与合作方新设或入股30家科技型公司。近五年来,我国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6000多项增长到2.1万余项,转化金额从33.9亿元增长到110.1亿元。截至2023年底,我国22个专利开放许可试点省份共计5.9万余件专利参与试点,匹配推送至11万多家中小企业,达成许可超1.7万项。

      也要看到,与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专利成果转化的效益还有待提升,特别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源头创新的重大潜力还未充分释放。因此,需要汇聚众智众力,推动专利产业化。比如在提升专利质量方面,可由企业对存量专利的产业化前景进行评估,并反馈技术改进需求和产学研合作意愿,形成更多符合产业需要的高价值专利;在专利对接推广、落地转化过程中,更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投资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政府部门应发挥好服务支撑作用,促进数据汇集共享,降低中小企业获取专利信息的门槛和成本。

      当前,各方共同努力,正着力打通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推动更多硬招实招落地见效,促进更多专利成果与国家战略、产业需求紧密衔接,就能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 《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3日
    【人民论坛】读书的门道
    作者:张凡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令社区干部顾荣根深感钦佩。“习书记工作那么忙,还能有时间学习?”当得知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出访期间,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顾荣根大受触动。他拿出之前争当技术骨干的那股子钻劲学理论,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社区召开座谈会时,顾荣根第一个发言谈体会。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而每一天都是读书时。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畏难、不怕苦,日积月累地坚持,必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 《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3日
    【金台随笔】
    推动“慕课出海”迈向“2.0”
    作者:吴丹


      “大家好,早上好,下午好。”在博雅塔旁的理科教学楼内,北京大学全球课堂春季学期如期开课,来自中国、阿塞拜疆、日本、土耳其等地的青年学生们,隔着屏幕互致问候。循着知识之光而来的各国青年,借助一根根网线、一个个摄像头,跨越时区、不论肤色,相聚在中国大学的优质课堂。


      跨越国界,“云端”同窗,正是慕课的魅力。“爱课程”“学堂在线”两个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向全世界大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了包含14个语种的1000余门在线课程;开设340多门次全球融合式课程,推动一批国内外著名大学实现学分互认……自2013年起步以来,我国慕课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目前已上线课程超7.68万门,注册用户达4.54亿,不仅服务了国内12.77亿人次学习,且通过实施“慕课出海”行动,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慕课出海”,不仅传播了知识,更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全球文化多元发展。清华大学开启“摆脱贫困的中国道路”全球公开课,全景式反映中国减贫事业发展成就和世界贡献;中国美术学院推出“中国画学·中国人物画的春秋与写照”等系列慕课,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展现东方审美;山西中医药大学制作的“针灸学”双语慕课,入选学堂在线平台“出海”印尼在线课程清单……丰富多彩的慕课,是读懂中国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越来越多人得以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加真切地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不断走向世界的中国慕课,以开放的姿态分享数字教育成果,推动了世界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例如,西南交通大学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展课程、教材建设,培养了来自80余个国家的5000多名轨道交通人才,辐射海内外200余所高校、10万多名线上学习者。又如,南方科技大学帮助柬埔寨、肯尼亚等13个亚非国家建设智慧教室,当地学生得以接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多平台共享优质课程,多模式开展教学合作,多渠道深化国际交流,中国已由课程资源引入大国,逐步转变为优质课程资源输出大国,为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教育环境贡献力量。


      从资源出海、活动出海,到服务出海、标准出海,中国“慕课出海”正从“1.0”迈向“2.0”。促进慕课资源提质扩容,还需与更多国家的高校和在线教育机构搭建双向沟通渠道。在深化合作方面,应开设更多全球融合式课程、推出系列全球公开课等国际活动,吸引国内外高校青年学生广泛参与。此外,还应逐步完善与国外高校的课程共享、学分互认机制,建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开发和推广适合国际学习者使用的便捷、高效的智慧教学工具,提供更加优质、系统的配套教学服务,才能让中国慕课更有吸引力。


      出海跑出“加速度”,合作扩大“朋友圈”。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期间,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成立,目前已有来自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的104家机构加入;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上线,为全球学习者提供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的学习支撑。教育塑造未来,慕课正打开教育的更多可能。推动更多“中国课”走向世界、享誉全球,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 《人民日报》 2024年04月22日
    【人民论坛】学习越深入,越能尝到甜头
    作者:桂从路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党的创新理论是离我们“最近的学问”。学习越深入,越能尝到甜头。

      内蒙古乌梁素海治理,一开始“就水治水”不得法不见效。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综合治理等理念,把自然看成一个共融共生的生态系统,格局一下子打开。实施流域系统治理,联动岸上岸下、上游下游,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良性循环,“塞外明珠”重焕昔日神采。

      广西来宾,蔗林如海。曾经“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招架“千变万化大市场”,有的蔗农忍痛砍掉了世代种植的甘蔗。循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思路,蔗农、糖厂、甘蔗工、农机手利益联结,蔗渣、滤泥变废为宝,新业态、新模式让“一根甘蔗两头甜”。

      发展的实践生动表明,面对纷繁复杂的实践课题,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深悟透,就能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真理的味道是甜的,不仅在于其是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更在于其在实践中彰显的伟力。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让人们真切体会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就要自觉在深化内化转化上用功。

      当年周恩来同志在日本求学期间,阅读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书籍。他在日记中写道: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这种立志求新、与时俱进的学风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时时提醒我们学无止境、学贵日新。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就是要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从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

      “如果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学得肤浅,这项工作一定干不好!”这是参与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专项整治的一位干部发自内心的感受。没有经验可借鉴,一时不知从哪下手,党支部先组织大家系统梳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违建别墅问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带着问题深入探讨,很快找准了工作方向。

      学习实践中,许多党员干部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思想学得深,问题才能把准;理论悟得透,工作才能主动。

      从开山采石为生到如今“生态富民”,浙江省丽水市的村干部感慨:“挑起担子、迈开步子,关键是找准路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就是致富路上的一盏明灯。”面对中小企业订单一度骤减,福建晋江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一企一策促发展”专项行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今天,我们面临的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承担的发展任务艰巨繁重,需要破解很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凭老经验办事、生搬硬套,容易错失发展良机;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使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按照客观规律推进。

      心中装着百姓,我们之所以信心十足、力量十足,正在于“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甜头,也在于“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甜头。

  • 《人民日报》 2024年04月22日
    【评论员观察】改善经营主体预期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①
    作者:周人杰

      改善经营主体预期、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细化政策落实,强化预期管理,做好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

      “信心赛黄金。”广东肇庆一家玻璃胶生产企业,在项目试产阶段就遇到了高技术人才招聘难、园区网络信号弱等问题。接到企业诉求后,当地“万企诉求服务中心”主动上门,迅速解决了相关问题。目前,该企业已投资了6条自动化生产线,2023年产值达2亿元。近日公布的今年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再次回升,显示企业预期改善、发展信心增强,市场参与度和开工率均有提升。

      巩固开局良好的势头,我们要继续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未来可期。”在辽宁沈阳,一家特种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感慨:“我们能够放开手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这家企业今年一季度产值达780多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38万余元,已研发完成的新型“智慧车窗”未来将在多领域广泛应用。聚焦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创新迭代,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开展反不正当竞争“守护”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商业秘密保护,规范市场营销行为,一季度共查办各类案件48件。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5%,比上年全年加快1.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回升,离不开各地区各部门靠前发力、狠抓落实,有效提升各类经营主体信心和活力。

      投资开局良好,消费对经济增长也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安徽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人头攒动,清明小长假客流量和销售额均同比增长30%左右;江苏南京2024(春)国际车展上,以旧换新叠加其他优惠让汽车销售迎来了“别样红”……升级类消费持续向好、假日经济持续火爆的背后,是消费者信心在不断回升。人口大国的消费具有规模优势,庞大的市场消费潜力也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向好的压舱石。

      也要清醒认识到,经营主体的信心和经济回升的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上海发布“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金融服务包等惠企举措,50家民营企业获集中授信1400多亿元;天津宁河21家“暖企驿站”搭建平台、对接联动,为企业解决诉求;“一把手走流程、科(股)长坐窗口”,甘肃庆阳对涉企业务办理把脉整改,仅自然资源局一家就将74项服务事项压减在1个工作日内办结。接下来,改善经营主体预期、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细化政策落实,强化预期管理,做好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

      让发展预期不断凝结成发展信心,让政策温度更多转化为市场热度,我们要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抓好优化营商环境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改革,保障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进一步找准政策与企业群众关切的契合点,及时了解诉求建议,解决好投资消费面临的突出问题,就能在固本培元中让发展预期更稳、信心更强、动能更足。


  • 《人民日报》 2024年04月22日
    【暖闻热评】从“一次办”到“高效办”
    作者:窦瀚洋


      【关键词】“一件事”改革


      【事件】“你好,我父母的沼虾养殖出现问题……”前不久在浙江,小王家的养殖场出现大批沼虾死亡。情况紧急,她在浙江省网上政务平台“浙里办”APP搜索信息,判断省农业农村厅有办法解决,便在其微信公众号留言求助。看到留言后,值班人员第一时间向小王了解情况,并帮忙联系专家。在农技专家的帮助下,不到半天就找到了原因,解决了问题。事后,小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感谢有关部门,引发网友点赞。


      【点评】


      在这一事件中,众多网友点赞的,不仅是有关部门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更是响应之快、效率之高。上午求助、及时回复,专家一对一指导,当天下午问题就得到解决,这背后,是完善畅通的工作机制、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


      在浙江“一件事”改革中,有关部门转变观念,从以前的“有什么给什么”,转为“要什么给什么”,把分散在各部门的事项、流程、服务加以整合,推动政务服务不仅“可办”而且“好办”“易办”。这说明,有关部门持续打通行政壁垒,优化工作流程,才能让政务服务不断提质增效。


      生活在浙江的人,对“浙里办”不会感到陌生。从医保、社保、公积金,到企业开办、准入准营、用工服务、税收财务……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大小事务几乎都能掌上办理。从过去办事“跑多次”“材料多”“耗时久”,到“最多跑一次”,再到如今有些业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让居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不仅在浙江,近年来,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扎实成效。重庆推出统一的出生医学证明签发系统,“出生一件事”从跑7次提交35份材料,优化为“零跑动”“零材料”;广东部分地市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办理”审批服务,缺少材料限期内补齐即可;海南万宁、屯昌等市县试点实施“无证明城市”改革,一步到位减少群众跑腿烦恼……“简”流程不减服务,材料、跑腿越来越少,办事效率越来越高,实实在在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为民服务,常做常新。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关联事项集成办等。从“办成”到“高效办成”,对有关部门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需要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在政务服务过程中进一步凝聚合力,简化服务流程,建立起高效运转的服务机制。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生活中的急难愁盼,才能让政务服务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为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坚持热情不减、标准不降、劲头不松,就一定能把民生小事办实办好,让群众受益、群众满意。

  • 《人民日报》2024年04月21日
    【教育时评】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
    作者:吴月

      烙饼、包饺子、蒸槐花窝窝头……近期,江苏徐州一所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活动经短视频走红网络。孩子们做起饭来全神贯注,手法有模有样,有网友留言:一日生活皆是教育。

      各地校园里,火热的劳动课还有很多:东南大学的“春耕节”上,学生在“耕读园”种植农作物与花卉,用自己收获的蔬菜制作春饼;在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在烹饪课上洗菜、备菜、烧菜……学生们说:这样的劳动课,“真香”!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近年来,教育系统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大中小学普遍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一些学校的劳动课受到社会关注、学生欢迎,反映了人们对于劳动教育价值的认同,也体现了对于高质量劳动课的需求与期待。这种共识与期待,启发教育者不断优化育人方式,切实上好劳动课。


      让学生收获满满的劳动课,一个共同特点是注重实践。劳动教育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一堂好的劳动课,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就拿烹饪来说,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各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实践任务,例如:1—2年级从择菜、洗菜学起,可以剥毛豆、做水果茶,7—9年级要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完成3—4道菜。循序渐进,做中学、学中做,方能取得实效。


      注重实践,就意味着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喊”劳动、课上“听”劳动、课外“看”劳动。要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必要的劳动实践经历,避免走过场。


      一堂好的劳动课,还要注重教育效果。劳动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劳动教育不是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既要防止坐在教室里讲劳动,也要避免“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


      劳动课上,挥锹铲土、提水浇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针一线、耐心缝补的细节里,要让学生学会认真专注,眼到手到心到。教师应把握好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上好劳动课,也对课程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如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科学设计劳动课程,师资是否充足,场地如何建设,安全保障如何强化,家长能否言传身教……要整合各方面力量,解答好这些问题,把劳动教育水平提上去。


      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好的劳动教育让人终身受益。笔者曾采访河南的一所乡村小学,学校虽小,但百草园、农耕馆等教育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校长说,孩子们渐渐长大,会升入不同的学校、奔向不同的远方,希望在村小学习的劳动课能为他们带来美好回忆,也为其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学生们长大后,在生活中能为自己和家人烹饪一桌好菜,懂得洒扫应对;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人生。而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要把当下的一堂堂劳动课上好。

  • 《人民日报》2024年04月19日
    【人民论坛】让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作者:邹翔

      这个春天,一天接待数百位客人的体验,让甘肃天水的麻辣烫店家忙碌且惊喜。麻辣烫带动了麦积花椒和甘谷辣椒的生产加工,也带动了当地种植户增收。天水顺势推出16条乡村旅游线路,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新动力。

      在文旅大蓝图中描绘民生工笔画,让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都在文旅热潮中享受到发展红利,凸显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9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6.2%……今年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良好,不仅体现在持续恢复、起步平稳、稳中有进,也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5.3%的增长兼顾发展和民生。这些数据,同样展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良性循环。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发展是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物质基础。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1.5万辆和209万辆,出口3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31.8%和23.8%。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集群,让新的人才“磁场效应”不断增强。从去年3.18万名应届生入职比亚迪的案例,到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行业显著增长的招聘需求,产业发展对于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的巨大促进作用持续显现。

      反过来看,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民生持续改善,有助于扩内需、促消费、稳投资,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的过程,也是增强发展新动能、开拓发展新空间的过程。

      在北京海淀,老旧小区改造让罗庄东里小区居民感慨“真是焕然一新”,实现了小区面貌、居民幸福感和有效投资的“三提升”。在山东青岛,今年一季度12个公共停车场建成,破解“停车难”,让市民出行更加顺心、舒心。在重庆,近百个排水管网改造项目正加速推进,疏通“毛细血管”、畅通地下管网,让城市“内外兼修”……

      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藏着澎湃的经济发展动能。今年一季度,我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29.1%,水利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13.9%。数据背后,是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扎实推进,是老旧小区危旧房屋更新工程稳步实施,是一大批民生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加快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实践证明,连接供给与需求,打通发展与民生,高质量发展就会有更广阔的空间。把握和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我们就一定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交出更加亮丽的成绩单。

  • 《人民日报》 2024年04月17日
    【金台随笔】
    从丝线经纬中窥见文明之光
    作者:黄超


      光彩夺目的服饰文化,折射着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勾勒出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生活画卷


      古典元素与现代创意的融合,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元、更新奇的审美体验,也助力古老的服饰“正青春”


      头戴簪花,手执团扇,衣袂飘飘……春日融融,走在江苏苏州的大街小巷,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客频频映入眼帘。他们探访园林、水镇,感受江南古韵今风,也以身“入景”,让人有历史穿越之感。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持续升温,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开始追慕霓裳之美。传统服饰成为不少人塑造个性形象和生活仪式的一种选择。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美誉。各式传统服装,不止于美,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反映着社会整体习俗、思想、技术及其文化特征。秦汉服饰古朴庄重,大唐服饰华贵富丽,宋明服饰娟秀精巧,以及少数民族服饰各具特色……光彩夺目的服饰文化,折射着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勾勒出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生活画卷。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服饰文化一直是其重要篇章,从丝线经纬中可以窥见文明之光、感悟文明魅力。


      今天,饱含着时代记忆、文化基因的传统服饰,在社交媒体传播、跨界融合等助推下,由“小众”到“顶流”,焕发出璀璨光彩。更多人“寻衣问道”,通过传统服饰承载的人文内涵感悟锦绣中华的深厚底蕴。于是,我们看到,融合传统与时尚的马面裙成为许多人的“心头好”;新式汉服逐渐成为日常穿搭;新中式纹样、香云纱等成为年轻人喜爱的设计元素;越来越多人身着传统服饰走在国外街头……人们通过服饰这一表征化符号,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文化态度,也深入传统文化内部,获得雨露润泽。传统服饰,成为表达文化身份的一种方式,也见证着我们的文化认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日趋深厚。


      传统服饰“走红”,是当代与传统的一场“双向奔赴”。人们穿着传统服饰,从服装形制、织绣纹样中感受古典美、传统美;同时,越来越多人喜爱传统服饰,也为传统服饰创新发展注入动力。有汉服爱好者介绍,曾经汉服纹饰选择较少,如今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汉服热”带动纹样创新,越来越多撷取自传统文化的特色纹样创新“绽放”,让传统服饰更加熠熠生辉。比如,在山东曹县,有商家将非遗文化融入汉服,皮影成了马面裙的花纹,柳编被做成汉服的配饰,木雕技艺用于搭配汉服的发簪……古典元素与现代创意的融合,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元、更新奇的审美体验,也助力古老的服饰“正青春”。


      对传统服饰的青睐值得欣喜,但这种青睐不能只流于形式,更要深入内在。比如,清代宫廷氅衣上的两只凤蝶,寓意喜相逢;传统服装上的一字扣,承载着古人对于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认知与对自然的尊重。读懂传统服饰背后这些“未尽的话语”,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造物智慧、哲学内涵、艺术之美,才能真正品出传统服饰的文化味儿。如今,许多公共文化教育项目正是着眼于此。比如,中国丝绸博物馆连续多年举办传统服饰节,通过展览导览、专题讲座、汉服之夜等活动,创新阐释传统服饰文化之美。更多这方面的努力,将助力人们更好走进传统服饰的“百花园”,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奥义。


      一件件服饰饱含文化悠长的意蕴,串联起绵延不绝的文化情怀。春风之中飘逸摇曳,多姿多彩的传统服饰让锦绣中华的文化传承,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 《人民日报》2024年04月16日
    【金台潮声】让社区工作更有奔头更能出彩
    作者:沈童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第一个专门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很多工作都要靠社区去完成。社区工作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直接执行者,是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其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不断创造条件,帮助社区工作者提升政治素质、提高履职本领、增强服务居民群众意识,才能让社区工作者不断适应基层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得心应手处理好各项工作。去年8月,中央组织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全国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这也是历年来面向社区工作者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培训。通过培训,广大社区工作者政治站位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进一步夯实,工作本领得到锤炼,工作热情更加饱满。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强化履职能力培训和实战实训,引导社区工作者不断提高履职能力,探索创新工作模式,扎实推动社区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天天同居民群众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需要社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经常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区工作者扎根一线,联系群众最直接、服务群众最具体,工作很忙很辛苦。近年来,各地通过创新考核方法、提高社区工作者薪酬、丰富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路径等方式,不断增强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认同感和荣誉感,激发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热情。要进一步加大关爱力度,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让社区工作更有奔头、更能出彩;同时,持续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让社区工作者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服务居民群众。


      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要下大力气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通过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让党的旗帜在社区群众心目中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