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纽约SoHo,你随时会看到一些大型的广告菜单「curated menu」,你可以理解为:“精选菜单”、“被选择过的菜单”,像是食物界的艺术展。
你飞往伦敦,降落在希思罗机场,走廊到处都是「curated bar」,“精选酒吧”。
热爱艺术的你,很自然地将无处不在的「curate」与「curator」(策展人)联系起来。
然后,你打开朋友圈,发现很多朋友全都摇身一变,从以前的艺术家,变成了策展人。
很遗憾,我们来到了“人均策展人”时代。
那么,策展人是什么?策展人应该秉持的理念又是什么?
汉斯 乌尔里希 奥布里斯特 (Hans-Ulrich Obrist)是伦敦蛇形画廊 (Serpentine Galleries) 的艺术总监,在策展人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
在他的「策展简史」一书中,表明以下观点:“作为年轻人,应该试图质疑这个策展人这个角色的局限性。”
从我个人的理解出发,其实奥布里斯特主张的,应该是“艺术的边界需要策展人来突破”,而现在策展人的泛滥,说明了一种权利的泛滥。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如果当策展人不能满足虚荣、财产的正向积极增长的话,那恐怕“策展人”这个职业早就堙灭了。
那么,就我而言,我思维中的策展人的职能是比较简单的:「寻找“艺术理念”、“影响力”、“观看人数”的平衡点」。
我也将这本书的对话内容整理为故事性更强的音频内容,供大家更好的理解这11位策展人的故事,他们有的人本职工作是乐队经理,有的人从未学习过艺术史,这些奇闻逸事,我称之「11位策展人的硬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