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文、音频/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最近,广州多区发布2023年公办中小学学位预警,多区明确若“爆满”的学校,将按购买房产时间的先后排序入学资格。家长们除了得出“买学位房要趁早”的结论之外,对“学位房”的理解及购买逻辑,也须升级换代了。

    近两三年来,学位预警已经成为广州常态,11区每年发布预警成了“例牌菜”。

    学位紧张的首要原因,自然是需要读书的适龄儿童多了。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生育,这批孩子将在2023年入学;此外,人口流入、人口年龄结构等多重因素,导致近几年广州的学位需求一直高位运行。

    其次,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平衡。虽然近年来广州大力增加学位投入,每年增加几十所公办中小学,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公众认可的好学校需要时间练就、“光环”加持,纵观各区发布预警的学校,大多位于教育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区域。

    第三,2020年开始施行的"公民同招"开启了“佛系”小升初时代,家长择校行为产生了影响。因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整治“密考”,一些家长倾向于用“学位房”保障孩子的入读学校。

    天下父母为了孩子都愿倾尽所有,但千万别“鸡”错了方向。“公民同招”“双减”和“中高考改革”背景下,对“学位房”的理解、购买逻辑,都带来了变化。

    首先,如果确定要买学位房,先下手为强。正如海珠、天河、南沙等区规定,对学位紧张的学校,采取按购房时间、先到先得的政策。因此,早日筹谋筛选、买房落户,是入读心仪学校的“最佳保险”。

    其次,看长远,选区域。广州的教育布局、格局正在改变。传统教育强区固然值得考虑,但随着清华附中湾区学校、执信、华附等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入驻天河、黄埔,广州东部教育高地正在崛起。教育必须为经济服务,广州的繁荣来自活力四射的经济引擎区,经济引擎区的活力来自创新人才,想留住人才就得留住人才的娃,提供优质教育。因此,选择在哪个区域买学位房,要看经济和人才的聚集趋势和前景。

    第三,钻政策、比细节。要看国家教育大政方针,更要看市、区的落地细则。2020年以来,上有“公民同招”、“双减”政策、规范民校办学,下有广州中考改革、各区学位布局变化、中小学升学派位原则。例如,“小升初”有的区是划片区多对多摇号,有的区是对口直升,不同区学位房对应初中的确定性大不相同。

    第四,买房要“打包”考虑小学和初中的入学需求,不能只顾小学不顾初中。名额分配是中考最大的红利政策。2022年,广州约3.28名考生竞争1个名额,11区名额率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荔湾41.8%、番禺39.9%、从化35.4%、越秀31.3%、白云29.9%、花都28.9%、海珠28.1%、天河27.5%、增城26.9%、黄埔20.8%、南沙19.6%。由数据可见,荔湾区的名额生很占优势,近一半的学生有机会获得名额分配,黄埔、南沙的考生通过名额到校上优质高中的竞争较为激烈。尤其,考虑到2023年开始名额分配或将不再设“限制性”分数线,家长们如果想充分利用好名额分配政策,要考虑好购房区域。

    第五,对“学位房”的理解需要升级。 “公民同招”后“佛系”小升初,90%的孩子不必再陪跑10%的“学霸”,少了近在小学的升学压力,孩子的培养计划拉长为9年。对学位房的要求也不能止步于学校,更要关注附近区域的素质教育资源,例如是否有丰富便捷的图书馆、科技艺术体育培训机构、校外拓展平台和机会等。

    简而言之,所谓“学位房”应该服务于一个更大的目标:让孩子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竞争,周边资源能够满足孩子自由发现、探索兴趣的需要,从而形成对世界广泛的好奇心,能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体魄、锻炼意志。

    编审|王倩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日前,广州中考改革方案征求公众意见。作为中考最大的福利政策,2023年名额分配或将取消“限制性分数线”,家长和考生喜大普奔的同时,更要理性选择,做鸡头还是凤尾?


    为什么说名额分配是中考最大的福利政策、没有之一?

    “名额分配”简单理解,就是优质高中将50%的招生指标,随机平均分配给全市的初中,让考生以该校过往三年录取平均分降低20分的成绩录取。过去几年,广州平均约三个考生竞争一个名额分配指标,相比仅约50%的普高升学率,机会大了不少。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从2020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起,普通高中学校名额分配招生一律不得设“限制性”分数线。也就是说,2023年将取消名额分配的限制性分数线。

    这将带来三大现象:

    第一,有利于引导“小升初”家长不再焦虑追逐名校,理性抉择、计算博弈,缓解“择校热”。因为,名额分配是校内PK,学生只要在本校内部拔得头筹,就能获得名校分配到自己学校的名额指标。显然,“弱校强者”更有校内竞争优势,而强校高手如云,能PK到校内名额指标的同学,肯定是绝对的“学霸”,靠自己实力考名校也是妥妥的,名额指标不过是锦上添花。

    第二,没有流标了,可能推高第三批户籍生的录取分数。比如A初中分配到华附1个名额指标,但该校成绩最好的学生考分也达不到华附过往三年录取分数平均分降低20分,则这个指标作废,回到第三批录取,无形中增加了第三批的录取指标。但如果取消限制性分数线,则A校第一名无论考分多低都能入读华附。过去名高中30%~50%的名额都会流标,但今后第三批没有这一“福利”了。

    以2022年广州中考为例,全市名额分配计划23513个,约占全市普通高中招生总计划37.70%,计划完成率约83%,即流标17%(3997个指标)。设想如果没有限制性分数,这17%的指标都将在第二批(名额批)完成录取,第三批录取的26210个指标将减少3997个,占了第三批指标总数的15%,第三批录取竞争将更为激烈,大概率会推高录取分数。

    2020年的广州中考一定程度上曾经预演过这一情况。当年由于各校名额批录取分数大幅降低,造成流标大幅减少,回到第三批的指标大幅减少,就出现过推高第三批次录取分数的情况。

    第三,名校教学面临挑战。对于学校来说,录取了不少远低于学校本来录取分数线的同学,如何协调学习层次跨度比较大的学生,挑战巨大。一位名校校长直言:“700分的学生和600分的学生,放在一起怎么教?虽然学校本来就有施行分层教学,但也是700分以上的学生分三个层次,不可能跨度一百多分的学生分七八个层次。”

    因此,限制性分数取消后,“小升初”和“初升高”的家长都要理性选择。读初中,如何衡量名额分配的不确定性,选择做“鸡头”还是“凤尾”?读高中,要理性填报,如果成绩差距太大跟不上同学进度,自己煎熬学校难教。

    总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华 吴瑕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卡塔尔办世界杯,中东好邻居阿联酋“支摊子”凭借吃穿住用行一条龙服务,上演“球迷嘉年华”赚麻了。课堂上不好意思或没机会发言的内向同学不妨学起来,如何蹭活跃同学的流量学好自己的课业。

    卡塔尔是世界杯史上最小东道主,200万人口如何接待100多万球迷?这是个难题。阿联酋早早做足功课只等“分担”:14万间酒店客房全部爆满,迪拜到多哈一小时的航程每天160个航班往返;以194元人民币的低价推出一日多次往返签证,方便球迷“打飞的”看球赛;实现了没有办赛成本和麻烦的前提下,靠吃喝玩乐赚翻。

    一边热烈关注世界杯,一边上网课筹备期末考的同学们,是不是得到一些启发?

    网课缺乏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眼神、表情交流,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走神,互动发言机会减少,本就内向羞于表达的同学更容易课堂参与度低成为“小透明”,影响学习效果。

    这类同学可以不爱发言“刷存在”,但要学好迪拜:

    首先提前预习做足准备,清楚每天课堂大致讲什么内容、自己的疑难点在哪里,网课时留心老师和活跃同学讨论到自己的疑问和难点时,是如何表述和解答的。

    其次,网课活跃或发言的同学,不见得都是“学霸”,老师点名会兼顾各个层次的同学,正确回答固然要牢记在心,错误的回答也很有价值,同学错在哪里“掉坑”?如何避免“踩坑”?自己的思路与同学的有何相似和不同?脑子里面一直“高速运转”,自然不容易走神,而且紧跟课堂节奏,听课效果自然不会差。

    第三,作业反馈方面,不少班级采取每天群内发布模范作业、笔记,或同学们轮流公开作业的形式。内向同学不妨默默品评其他人的方法,哪些更好、可操作性强,纳为己用。不会又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大可私聊同学请教。

    外向表达、内向自省,不过是性格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同学们都不必有包袱,重要的是学到知识为己所用,胸有点墨言之有物。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沫依 吴瑕



  • 文、主播/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一位“躺平”的老师曾放豪言:“校长走了,我都不会走!”未来,这样的老师可能没有生存空间了。近日,宁波市公布《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宁夏、山东等地开始探索“教师柔性退出机制”。

    部分老师职业倦怠、躺平、摆烂,是所有校长面对的管理难题。究其原因因为老师是“铁饭碗”,除非老师犯了严重错误,校长、甚至区教育局再不满,也只能调动岗位,不能开除。因此个别老师不求上进、敷衍教学,别说当好“人类灵魂工程师”了,甚至误人子弟。

    现代人都得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也必须跟上时代对育才的要求。不胜任、不合格的老师当然应该有退出机制,这是为孩子负责,更是为民族和国家负责。

    “退出机制”一方面增加教师的危机感、增强内驱力;另一方面优胜劣汰,“更新血液”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但是,有个评判标准问题,哪些老师是应该被“淘汰”的?对于鸡娃的家长来说,作业布置少的老师就叫不合格;对于看重升学率的校长,学生考分下降就是老师失职;如果以学生成绩、升学情况或发表论文等为指标,那不又回到“唯分数”“唯论文”“唯奖项”的老路上来了吗?

    因此,对整个地区、学校的教育评价不改革,老师的退出机制就是空谈。整个教育生态需要的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如果能从学生入学及毕业情况、素质教育落实情况、全面发展情况及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情况等多维度考核学校、老师、学生,且学校的所有考核指标和结果公开、透明,全部向社会公布,老师的所有指标校内公布,让公众看到每个学校的教学过程与结果,校内看到每个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综合情况的关系,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公众鞭策学校,业内鞭策老师,谁都别想甩锅,谁也不能躺平,从而一起走上共同奋斗、努力进步的康庄大道。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审 | 吴瑕



  • 文、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12月3日广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在连日来广州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稳步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不少家长翘首以盼“神兽归笼”的情况下,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陈学明宣布:全市中小学(高三除外)暂不恢复线下教学,继续开展线上教学,幼儿园暂缓返园。

    以理服人——

    陈学明说:“学校是人员密集、接触密切的特殊场所,容易成为疫情的放大器;最大的确定性、最小的风险、最优的防护应该给孩子。”

    以情共鸣——

    “作为一名孩子的父亲,我对广大家长包括师生员工期盼返校恢复线下教学的心情十分理解,毕竟,居家线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各种焦虑、矛盾和问题一定少不了,家长不容易,老师们不容易,孩子们也不容易。”

    以诚动人——

    “恳请广大家长理解和支持,也请广大师生再坚持,再坚守。”

    真情实感最动人,真诚是最好的说服。发布会成了“大型圈粉现场”,对复课有顾虑的家长放了心,盼望复课的家长想想“是亲生的”,选择继续坚持,校长老师们更是点赞霸屏,暂不复课的决策赢得了全社会最广泛层面的认同。陈学明在发布会上的发言,立即被一些网友评为“高质量范文”,还有网友说“广州师奶群体就这样被征服”。

    广州复工复产但不复课,在天天盼着“投递”的家长群里,反而获得赞声一片,为什么?

    因为公众看到了广州教育的担当与坚守,看到了政府部门基于科学研判,敢于顶住压力、果断决策,同时又不乏共情与温度的春风和气、循循善诱。

    有市民表示:前几天的发布会充满千年商都的活力,今天的发布会散发着浓郁的广州味儿。什么是广州味儿?积极、稳妥、客观、务实。

    的确,网课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线上教学是迫不得已的临时举措。但两权其害取其轻,疫情三年,解封不是解防,城市恢复秩序需要时间,把该管住的管住、该落实的落实,也请家长们再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兑现全社会给孩子们的承诺:把最大的确定性、最小的风险、最优的防护给孩子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薛仁政
    校对 | 周勇
    编审 | 惠天骄 吴思惠(实习生)

  • 文、主播/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卡塔尔世界杯火热开打,在胸怀世界、关注时事的教育理念下,无论爱不爱踢足球,中小学校都鼓励孩子们关注和了解世界杯。

    除了精彩赛事,卡塔尔世界杯也是一个孩子们建立历史观的好机会。而在新高考、新中考改革中,历史科目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观。

    本届世界杯除了足球,一大热点话题是史上最“壕”,2200亿美元综合投入,是过去7届世界杯费用总和的5倍,目前回本不过170多亿美元。

    看最壕世界杯不能只吃瓜看“炫富”,更可以思考,一个面积仅相当于2/3个北京大小的国家,为何要不计成本举办世界杯?

    由此,同学们不妨进入波澜壮阔的中东历史,从能源国家经济转型、地缘政治、国家安全等角度,去帮卡塔尔算一算这笔大帐:一届高朋满座的世界杯,对一个中东新秀国家的国际存在感、话语权、IP展示度、未来在中东地区和国际的纵横捭阖,有何助益?以石化能源为主的油汽出口国卡塔尔,一年举办国际级重大赛事及几十场,体育产业在国家经济转型中起到怎样的枢纽作用?卡塔尔如何从历史中走来,成为今日之卡塔尔?从中东看东西方如何在此风云际会,演绎世界历史格局?

    想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不能世界观糊涂。知其然是知道历史,知其所以然才是懂得历史。纵观中考和高考,都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12345的历史事件,更要回到历史过程中去,了解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历史原因、时代背景和关键人物,形成逻辑清晰的历史观。

    为什么需要历史观?历史观虽然观察的是历史,得到的却是未来。通过了解历史提前得到对于未来的经验。犹如股市投资,看一支股票不只是看当前市值,更要看以往的波动曲线,高低点形成的原因、过往业绩、业务范围、经营策略、人事变化……这些信息是你对这支股票未来趋势判断的重要参考。股票投错了顶多亏钱,历史观错了投入的却是人生。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审 | 吴瑕


  • 隽言教育:中考数学容易了?还要冲难题吗

    文、主播/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中考貌似简单了,学校数学教学降低了难度。初中学习究竟应该保基础还是冲难题?”这是不少初三家长的困惑。

    数学是基础学科,也是升学考试提分保稳的关键学科。一方面,今年高考数学“难哭”;另一方面,不少城市的中考数学高分考生大幅增加;“指挥棒”对数学的要求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

    从功能来看,中考和高考的功能并不相同。

    中考是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因此既要反应孩子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又要有区分度为高中筛选生源。

    其实无论考题难还是容易,学生都应该尽量够难题。因为考题再基础,毕竟也还有区分性试题。即便如家长所想考题简单了拿分容易了,但反过来想,正是因为基础题人人都得分大家分差不大,再不冲难题分的话,不就更没有优势了吗?

    立足高考反推初中数学,也要冲难度。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国选材,教育部明确表示:发挥数学科高考的选拔功能,助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纵观近年来的“新高考”数学题,在难度和速度两个维度考察区分学生。

    所以,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要冲难度,但策略不同。对于中等生,打好基础的同时,尽量“踮脚”够难题;优秀学生尤其目标是第一梯队高中的同学,更要训练自己攻克难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但冲难度不等于盲目刷题。数学的确是需要一定做题训练量的学科,但如今的数学考试,强调用数学的思维看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学习重过程大于结果,先弄明白知识点如何来的、为何这样、思维过程怎样形成、如何运用。没有掌握原理和方法、不明就里地刷题是没有效果的,切忌以笔头的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

    其实,人生也如题。人人都温饱不愁的情况下,想成为更优秀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实现更多的价值就得“刷难题”提升自己,但又不能盲目折磨自己,而得有策略、扬长避短地磨练自己。

    责编|王倩 余曈颖
  • 文、主播/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正在热播的综艺节目《哥哥们的滚烫人生》,脑回路清奇、言行不受控的仁科狂拉喜感、观众缘爆棚。没有上过大学的小镇青年、有一个宽松童年的仁科,让人看到野生、边缘、松弛的成长路径,反而赋予一个人丰富的精神世界、特立独行的创造力,其稀缺和不可替代性令其独行江湖。

    仁科没有生长在教育资源一流的大城市,成绩不好家境不富裕,上不起补习班请不起艺术老师,他的画画、音乐、写小说,都是野生出来的。他读齐泽克但并不认为自己多懂而是激发思考;他说自己是“知识分子”但绝无高级词汇,满口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却暗含思考。所以,没学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想,更可悲的是有学历不思想。

    野生的仁科,边缘不主流。边缘能让人警惕理所当然的惯性认同,保持对本质的敏感,而这些正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有创造力地从事任何职业所需要的特质。纵观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性发明创造,通常都不来自于主流,而是边缘领域边缘人。

    在内卷时代,更要稳住自己,留有松弛的空间。大部分人接受的观念或生活方式,并非唯一的道路;你认为经过思考的做法也可能是固化的思维模式所产生的。比如学习,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地探未知、积累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希望改善生活条件、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给珍贵的生命一个交代。但有人说,学习就应该是辛苦的、不快乐的、鸡娃的,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所以,松弛一些,给孩子一些幻想、发呆、虚无的时间,离生命的本质更近一些,更能有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不要太过相信“清楚”,好的未来从来不是因为我们早就清楚看见它,而是因为隐隐地感觉到有一种可能性,胸怀信念勇往直前抵达彼岸。所以,父母不要想着给孩子规划一种清楚的生活,留一线野生、边缘、松弛的空间,才有意外之喜。
    编审|王倩

  • 文、主播/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凭什么开游泳课?感冒了怎么办?我家孩子不上行吗?”这是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一位家长,对学校安排全体学生上游泳课,发出的“灵魂三问”。引来其他没有游泳条件学校的家长踊跃求“换”:“放开那个学校,让我家上。!”

    游泳,锻炼身体之余,居家旅行之必备求生技能。这一常识性好处,应不必多说。

    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游泳还有升学的好处。

    游泳是广州中考考试项目,考生必须在中长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或游泳中二选一。2021~2023年,中长跑评分标准每年提高8秒。以2022年为例,男生1000米满分是3分29秒,女生800米满分是3分14秒;2023年满分标准还将要提高8秒,其他分数段评分标准也依次类推。有运动经验的人都知道,跑步成绩想提高8秒难度多大!而游泳的评分标准这几年一直没变过,如果擅长游泳,拿分难度没有增加。

    “游泳对于孩子自信心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超过其它运动项目。”广州市玉岩中学多年来坚持将游泳作为全校普及项目,校长印贤文分享经验:孩子身材不够好、过胖或过瘦,往往羞于下水,对身材有信心的就很愿意下水“秀”一下,即便是为了下水“靓仔”,孩子们也更有驱动力去自律——会管住自己、注意锻炼、健康饮食,久而久之,身体健康指数、自信心、自律能力全面提升。

    一些学校将游泳作为普及项目,要求全体学生(特殊情况除外)都要学会游泳及水中求生技能。这样的做法,对于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能力、办学条件 其实都有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从硬件来说,即便在省会城市广州,有游泳场馆条件的中小学也并不多。

    从学校管理心态来说,不开游泳课或只对校队开设游泳课,更省钱省事;对全校学生普及游泳课,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投入(场馆、水电),更多的人员配备(专业教师、救生员),更大的责任和困难(师生安全、少数家长和学生可能的不理解和抗拒);可以说,愿意开设普及游泳课的校长,是从学生成长出发、干实事、有担当的好校长。

    对这样的学校,家长和学生难道不应该且游且珍惜吗?当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条件不断进步、努力提供更丰富和更好的教育之时,家长的教育观念是不是也应与时俱进,跟上学校的脚步,起码不要用“感冒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拖后腿。

     编审 | 王倩


  • 文/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9月新学期开始,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一些家长只将劳动课理解为让孩子学到一些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其实是小瞧了劳动课。

    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极大丰富、人工智能解放人类体力脑力的时代,孩子为什么要学习?为何要劳动?

    劳动教育不是让孩子面面俱到什么都会。社会分工这么细,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劳动的技能,但劳动是一个人获得存在感、价值感和意义感的重要途径。劳动是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的、基本的途径。

    劳动教育虽然包含劳动技能的学习,但其最核心的价值却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养孩子对劳动内在的热情、创造性等素养。

    而且,劳动跟学习其实是分不开的。

    回顾历史,每一次科技变革都带来劳动形态的变化,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对人力的解放。越是信息化、自动化生产提高的时代,劳动的知识含量越高,部分体力和脑力劳动都可能逐渐被机器或人工智能取代。

    劳动知识含量的提高或将带来两个后果:

    一是劳动的准入门槛空前提高,必然引起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未来,谁有资格劳动也许会成为一个新的历史问题;谁有能力参与劳动,才会受到社会的肯定和重视。

    二是劳动的自由度空前增强。自然经济时代劳动受控于特定的时间、空间,未来也许不受时空限制,劳动和生活边界模糊,劳动生活化、生活劳动化。

    因此,某种程度上,劳动是学习的内驱力。让不少父母头大的是,自己小时候物质匮乏为改变生活和命运而苦读,但如今对于物质丰富的孩子,祭出农村体验、忆苦思甜、物质激励、棍棒威胁等“组合拳”,也难以转化成娃的学习内驱动力。

    《诗经·魏风·伐檀》中写道:“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三千年前的老祖宗,就讽刺那些不种庄稼的的大老爷是吃白食的蛀虫。孩子是祖国的将来,鼓励他们参与劳动,不仅是技能的磨炼,更是品德塑造的必修课。

    信息社会的劳动教育立足当下、回顾过去、前瞻未来,让孩子意识到人类知识对劳动世界改变的巨大力量;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还要让孩子理解这种改变的趋势,做好准备。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郑宗敏

  • 文、主播/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蒋隽


    日前,国际滑冰联盟修改规则降低了花样滑冰节目艺术性,羽生结弦宣布退役。当然,羽生退役有没有规则改变的影响,我们并不知晓。但无论普通人还是大神,都可能面对意料之外的变化、规则的变化、世事的变化。


    过去及未来几年,中国教育一直处于改革期,中、高考已经并将继续有所调整,学生和家长未免迷茫和无所适从:体育增加课时成为“第三主科”、未来中考体育还要提分,要补体育吗?中考考题趋于简单的趋势,鸡娃的家长们疑惑于刷题何用?面对高考的选拔性考试,学生困惑于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教育的迷茫,羽生似乎给了我们某种答案。规则会变、身份会变,羽生结弦“将不再会作为竞技者,与其他选手比试,或被作为比较的对象了”,但不变的是他“将在认可自身的前提下,与自己的弱点、与过去的自己继续战斗”,追逐理想。


    世事变幻、时代如潮。教育是为明天的世界培养人才,但人类高速发展到自己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的境地。我们不知道明天的世界需要什么知识,只知道具备好奇、热情、逻辑、勇敢、坚韧这些能力和品质的人,能应对任何世界。就像羽生结弦所说:“亲历花样滑冰人生,我感到非常幸福。”所以他不迷茫,甚至期待变化,“作为一名职业表演滑选手,延续花样滑冰历程,继续挑战4周半。


    我们的教育,也许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阶段,“作为竞技者,在与其他人的比试中”获得参超确定自己的位置,但最终必须在“认可自身的前提下,与自己的弱点、与过去的自己战斗”赋予自己生命的价值。


    世间永恒不变的唯有变化,我们能做的唯有做好准备面对变化。人生的精彩在于意料之外,而不在于如愿以偿。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审 | 吴瑕




  • 文、主播/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今年高考季,认识了“神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方向第一名的学霸同学。他分享的一个与课堂“无关”的爱好吸引了我——逛博物馆。博物馆是让人最接近历史的“时光穿梭机”,他不仅沉迷于现场的“望闻问切”,还会提前做好功课。正是这种“涓滴入海”的文史熏陶,让他在高考中一骑绝尘。

    暑假遭遇高温,逛博物馆是不错的选择。但博物馆该怎么逛,不少家长和孩子并没有get到精髓。
    去之前,做功课。华附学霸分享经验:去之前上网查询,并向身边文史知识丰富的长辈请教,该博物馆的强项在于哪一阶段历史及特色?最值得看的藏品?目前该馆正在展示的重头展览?对相关历史有所了解之后,带着目的、问题、期待,进入博物馆。
    有条件,听导览。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最好租用语音导览设备或聘请讲解员,一路导览。一个文物,脱离其所承载的时代、历史及审美信息并无价值,实物与信息结合,互相印证、互相深化,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慢慢逛,看简介。看博物馆也是要“养成”的。博物馆里,多少人是没有耐心看展、想慢都慢不下来?急冲冲走马观花,无法忍耐看完一段文字简介?看展一定要沉下心、慢慢看,不急于“勇往直前”。尤其时空顺序不能乱,找到前言,跟随动线展开的历史脉络,细嚼慢咽每一个文字介绍、图表,品味每一件文物,直到读完结束语上的每一个字。我们不是专家, 也许不能深得每个展览、每件文物的精髓,但保持这样的习惯,自然能一次比一次更能品味博物馆的魅力。
    用手机看,还是用心看?不少人逛博物馆,是手机“看”而不是自己看,沉溺于拍照,走出博物馆却发现心脑空空,以为手机都替自己“记住”了。扪心自问,回去以后真会看这些照片吗?相机图像是自我安慰的记住,我心所悟才是永恒的记忆。
    编审|王倩

  • 文、主播/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日前,广州明确从今年秋季学期起面向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全体“人籍一致”的学生,按小学生不低于每人每年5000元、初中生不低于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实行购买民办学位服务,差额部分由家长缴交。购买学位服务经费纳入财政补助范围。

    学生层面,只要在广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 就读学校和学籍信息一致的学生,不论其户籍是否属于广州市,都可以享受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这体现了广州对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孩子的责任与担当,对非户籍人口为广州发展贡献的肯定,以及让他们共享广州发展红利的决心。

    学校层面则比较复杂,在压减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比例,“公参民”脱钩的背景下,获得学位补贴这剂“营养液”,是有“窗口期”的。

    对于优质民校来说,一年学费大多超过5万元,甚至达到十几万元,即便政府补贴了,负担不起的家庭还是负担不起,并不能扩大生源。

    对于普通民校来说,收费较低、主要服务外来工子弟,补贴可能吸引到非户籍生源,让它们在招生空间逐年压缩、失去公办名校加持之时,获得一剂“营养液”

    但“营养液”不是“长期饭票”,因为政府购买民校学位,只是阶段性现象。

    政府为何购买学位?广州市教育局表示,由于“二孩”政策后出生的适龄儿童有上学需求,广州将在2023年及2024年迎来入学高峰,每年新增学位约在7万至9万个左右。预计“十四五”期间,将通过多种方式,新增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3.4万个。

    显然,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就是“多种方式”之一。然而,高峰之后必然有缓坡,“入学潮”是阶段性、暂时性的现象。政府在学位需求高峰期向民校购买学位,也可以避免大量新建公办学校后需求下降、建设浪费的问题。

    因此,对于民校来说,政府补贴购买学位只是出现了一段“窗口期”,民校必须抓紧时间,奋发图强打造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在“入学潮”退去、政府不再购买学位之后,有长久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编审|王倩



  • 文、主播/羊城晚报记者蒋隽

    近日,《广州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询意见,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开办经费、场地面积、收费管理、从业资质等都做出了规范。

    少年强健,则国强健。近年来,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指挥棒”端,中考体育分值不断提高;学校端,9月起体育课时增加,紧随语文和数学成为“第三主科”;“双减”端,从校内教学、校外培训两个方面保障了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需求端,不少家长给孩子报名校外篮球、足球、网球、游泳、击剑、滑板、攀岩、棒球等运动项目;市场端,体育教育利好政策每发布一次,资本就吹响一次号角,各种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让运动成为孩子的爱好、习惯、甚至终身生活方式,仅靠校内是无法完全满足的,校外体育培训成为必然选择。

    资本逐利,而学生逐“健”,终极目标的差异,在市场需求爆发的当下,导致校外体育培训市场的鱼龙混杂,尤其是合格的教练资源匮乏,是普遍的痛点。

    体育市场的成熟度,其实跟经济水平、文化潮流相关,中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体育项目产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此前体育行业的人才积累,并不足以支撑目前爆发性的体育培训需求,即便是篮球、足球这样普及程度高的项目,也面临专业教练人才不足的问题。

    市场尚在“补课”,家长们怎样选择靠谱的体育培训机构?成为“必修课”。

    培训机构的教练培训、课程体系和管理水平是家长需要考查的重点。建议家长们,问清楚以下四个问题,基本可以帮助判断该机构是否靠谱。

    孩子突发受伤情况怎么处理?教练员怎么选拔、培训?有没有明确的课程内容和标准,不同水平、年龄段的孩子怎么分层培训?有没有赛事安排,验证训练效果?

    能够妥善解决好这四个问题的机构,基本具备一套完善的教练培养体系、学员课程体系,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全、有提升性的运功项目学习。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郑宗敏


  • 文、主播/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曾经我认为,在这个瞬息万变又充满机会、高度分工的时代,只要长板够长,就是生存之道。
    但在新东方的带货直播间,看到英语专业的董宇辉和顿顿,张口哲学闭口诗词中间横贯历史;物理专业的明明,卖个水果都能从几百万年前的风讲到土壤、海拔、光照与糖分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点是:除了过硬的专业水平之外,还有广博的知识、独立之思想。
    突然发现,一个古老的问题从来没有离我们远去:人应该做通才还是专才?
    其实,两者相辅相成。对个体而言,专才谋生,通才谋生活。
    亚当·斯密说,分工和专业化带来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出现。随着人类知识积累和生活科技化程度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趋细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成为社会共识。
    于生存,一技之长的专业是谋生之道、安身立命之本、仗剑走天涯之剑。如果董宇辉没有8年教过50万学生,顿顿没有商务英语、法学双学位的专业积累,他们恐怕不会有转战双语带货主播的机会和底气。
    于生活,广博的知识、宽阔的视野,帮助人寻找自己的生命态度、人生价值,获得平静和面对生活的力量。没有通才,董宇辉恐怕再多的失眠夜,也不能开解自己,成为今天大家喜欢的样子。
    没有广度难以成就深度,没有深度看不到广度,两者永远是一体两面。在英文中,博士学位的缩写为Ph.D,即Doctor of Philosophy,意为哲学博士。因为,任何学科钻研到最顶级,都进入哲学层面的探讨。
    只有专才,见到星辰也不过是一堆氢铁元素;有了通才,方能领略星光之美伴随生命的孤单,过好每一天,不绝望不抱怨不沮丧,活出生命落落大方的模样。
    编审|王倩

  • 这几天,广州中考正在进行时。今年“新高考”和“新中考”都进入第二年,试题改革趋向更为明显:情境化试题,得阅读者得中高考。

    得阅读者得语文甚至英语,容易理解。阅读好跟数理化有神马关系?

    今年的中考化学,用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让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视角,分析鉴赏古代窑炉及其技艺的精妙;物理,用真实的健身运动信息考机械运动;用古代乐器“编钟”考声学概念……所谓“情境化试题”,就是用文字描述一个生活或工作场景,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到题目条件,调动所学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粗暴”地给出数据、条件,明确清晰地问答。

    这样的题目,贯穿于中考、高考所有学科的考题。

    要描述情境,文字量自然不会少,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例如高考数学阅读量增大主要体现在概率统计类题目,给出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背景、数据、图表、线索等的描述,光题目就有一页A4纸。

    阅读能力弱,读不完题、读不懂题,别提解题。

    中考、高考是教育“指挥棒”,为何指挥棒如此重视阅读?

    首先,从人的需求来说,语言和文字是交流的载体,让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逻辑和抽象思维,进而行动。

    其次,从社会需求来说。技术狂飙突进、终身学习的时代,学校教育是不足以支撑学生一辈子的,人要不断地自学、自省、自进步,依仗的就是阅读。没有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人,怎么可能自学?

    近年来,我们不断看到消失的职业、淘汰的技术、被替代的劳动力。即将到来的高考录取,填报什么专业不会中年失业,是很多学子考虑的问题。

    天下武功,哪样最强?目前的答案恐怕是:唯阅读不破。

    此外,阅读的目的,除了文思泉涌,更有春风化雨育人于心的重要功用,在双减的当下,考卷对阅读更加重视,其真义也是对德育的重视。

    来源 I 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责编 I 王倩 马凯琳

  • 文、音频/羊城晚报记者 蒋隽


    614日,广州民办小学招生电脑摇号派位。今年共有34233人报名51624个学位,与去年相比,供需双减,招生学位减1万多个、报读孩子少4000多个。


    伴随着2020年“公民同招”,就近入学整治“密考”;2021年“公参民”脱钩,继续民办道路的学校改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持续降温。


    小学、初中的民办教育,大致分为几类。


    第一类也是数量最多的,是过往服务于没有户籍、进不了公办学校的外来务工子女的民办学校。近年来,随着政府提供对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能力和百分比的上升,政策对民办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类民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其减少也是必然的。


    第二类,是中考“战绩彪炳”的优质民校。但随着电脑摇号派位、“密考”难行,这类民校失去了“掐尖”的生源优势、中考成绩再难“独领风骚”之时,还能有多少家长追随?


    政策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民校比例要压减到5%。可以预见,接下来的民校“洗牌”,不是大浪淘“沙”,简直是大浪淘“金”。


    入口,不再有生源优势;出口,与公办学校一面临中考;学费,却是几万甚至十几万。“民校与公校的区别是什么?靠什么吸引学生和家长?”是每所民校必须回答的问题。


    未来,势必出现走第三条道路的民校:成绩不是学校唯一吸引力和评判指标,拼服务、拼特色。


    教育是一种特需服务、人类社会最高级的服务活动。教育服务于孩子成长,服务于家庭,每个家庭对教育的需求绝对是不同的。


    真正因材施教、个性化、千人千面的教育服务,是教育的终极理想。某种程度上,民办教育是最有可能探索这一理想的教育机构。


    已经有不少民校打出“服务牌”,但真正能服务到什么程度、层次,还有待观察。希望能尽快在民办教育中看到不同颜色的花朵,给不同的家庭提供不同的教育解决方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审 | 吴瑕

  • 文、主播/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又见一年高考时,虽然考题没有全面公布,但教育部、省考试院、基层的试题分析专家评点时,无不围绕“立德树人”“情境化试题”“解决实际问题”“思辨能力”等关键词,反复强调“刷题不再是应考法宝”。
    刷题无用?什么有用?答案是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今年广东数学高考第4题,便以我国的重大建设成就南水北调工程为素材,融合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数学阅读理解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对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考察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同时,亦潜移默化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建设重大成果,增强社会责任感。
    今年是广东“新高考”的第二年,纵观这两年的高考试题,9门学科全面转向情境化试题——文字描述生活、生产情境,学生提取有用信息找到条件,运用所学综合分析,灵活解决问题。“新高考”不仅仅考专业知识点,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甚至审美鉴赏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考虽然体现为分数,但分数包含对综合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衡量,并不只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
    教育是为国育明日之栋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既是我们的教育的目标,亦是我们高考的“指挥棒”。
    还在“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刷题党,没有丰富的生活和生命经验,只怕将来连考题都看不明白。
    编审|王倩

  • 文、主播/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近几年,中国教育踏入改革“深水区”,家长圈频频“地震”。

    从2020年的公民同招,到2021年的民校改名、“公参民”脱钩、“双减”落地压减校外学科补习……近年来中考、高考“指挥棒”改革动作不断,家长们频频在朋友圈“哀叹”:曾经的“鸡娃”,似乎不灵了!

    可以预见,还会出台一系列的教育变革政策。未来,家长们如何准确判断趋势变化,避免“哀叹”?

    过去,一些家长怀揣政策施行会有弹性的侥幸心理,还是按老套路鸡娃,认为车到山前必有“密道”。打个比方,如果你不看世界变幻,只顾埋头鸡娃:从娃幼儿园开始混迹于各种补习江湖,“剑”指KET、PET,“拳”打奥赛,结果小升初“公民同招”恰逢整治密考,娃以童年时光交换的“一身武艺”不知卖与谁家;再假设运气好,此娃“武艺超群”被某门派破格录取,若这门派是过往得靠官家支持发迹的民间高手,你不顾“公参民”脱钩的夕阳西下执意拜入师门,日后人家门派如何变化转型,娃在里面也得受着。

    有的家长顾虑,谁知道政策会不会一日一变?那家长不妨问问自己:养孩子是为了一时升学,还是为了孩子能过好自己的人生?从长远来看,为孩子规划一个健全的人生才是以不变应万变。

    因此,家长们得升级自己的“家长经”,与时俱进、清晰判断大势所趋并做出调整。其实,鸡娃算神马本事?鸡自己才算狠人。家长们总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知识水准、理解世界的能力与方式,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用孔子的话说即“求诸人不如求诸己”。

    当然,要求所有的父母都眼界开阔、学富五车是不公平的。但犹如孟母,她没办法教孟子,但她能三迁。现代社会的“三迁”容易多了,例如娃问为什么广州举办广交会,你能不能给他买书、陪他阅读中国的外贸史、明清海禁、银元帝国与鸦片战争?帮孩子发掘他之所爱和所擅长,为自己想做的事情坚持和奋斗,这就是当代父母的“三迁”。

    此外,父母最起码去教育局的官方网站上,把重要的教育和升学政策读一遍,对照官方、专家、权威媒体的解读,认真决定自己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而不是道听途说,或以一些自媒体为“圣经”。

    编审|郑宗敏 姜莉
  • 文、主播/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双减”后,校外学科补习被压减,不少家长怅然无所依。其实,家长们也不必太过遗憾,不妨想想:补课有多大作用?也许只是心理安慰。

    孩子的成绩多大比例来自学校教育、多大比例来自补课?恐怕大多数家长都答不上来。

    补课这件事,没补过没有发言权。正巧,笔者补过,有一点发言权:本人初中补数学英语、高中补数学物理。初中有用,因为补课老师很优秀,做到了对教材的二次研发:帮学生从顶层建立知识大局观、总结题型、梳理解题思路,刷题并不多,一类问题练三四个例题足矣,成绩帮助明显。高中补课没用,因为老师就是照教材按部就班、零敲碎打,把学校的内容重复一遍并没有提升,于本人是去会同学朋友、于家长是心理安慰。

    也许,有的家长觉得,就算没有提升,再听一遍熟练一下也是好的吧?其实,知识犹如“口香糖”,同一块口香糖嚼多了只会又干又硬,而不会嚼出新的营养。而且,第二遍停课的时候,学生估计神游状态。

    所以,家长们不妨坐下来跟孩子心平气和的聊一聊,补课的老师究竟教得如何,是否真有收获,而不要把补课当成家长的“心理安慰剂”。

    有的孩子补课,是超前学习新内容。“双减”前,补课成风,的确有学校老师默认学生们都有校外补课,加快了教学进度。但“双减”后,校外学科补习大幅压减,校内教学也放缓了速度、回归原位。

    此外,学校老师和补课老师注重的东西并不相同。因为,“新高考”虽然体现为分数,但分数包含对价值观和关键能力的衡量,并不只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学生已经无法单靠刷题和总结套路应对高考,需要变“等食”为“觅食”,强化阅读与表达,忌以笔头勤奋掩盖思维懒惰,及早明白此生所爱做好生涯规划。

    在“指挥棒”的反作用力下,学校教学、课堂也正在转变,学校教育全面转向情境化,要求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老师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能灵活运用于生活问题;补课老师注重抛出二级结论,让学生“套”进去后貌似立竿见影。但“新高考”“新中考”下,光靠刷题和套路已经应付不了考试了。

    从“新高考”反推“双减”逻辑成立:让孩子走出题海、走出教室,从小体验生活、海量阅读、丰富生命,最终才能用丰富的内心涵养初、高中学习。

    编审|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