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古本合校

    其政闷闷,其民屯屯;其政察察,其民夬夬。

    (通行本第五十八章)


    古本释义

    他的政务闷声不响,他的人民诚恳敦厚;他的政务苛察精明,他的人民果决刚强。


    真经解读

    本节承接上一节,用洞察国家和天下的视角来审视统治者为政的效果。统治者为政闷闷,即默默无闻、清静无为,这是与“大上,下知有之”(第52节)相类似的一种状态,以至于民众都不清楚他具体在干些什么。当然,为政闷闷并不代表懒政和不作为,他是闷声不响地干实事,用不着非要搞得大张旗鼓、惊天动地。人民长期生活在平静祥和、自然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定然会养成清静淡泊、与世无争的习性。百姓们都是如此的憨厚老实,虽然看起来好像傻乎乎的,却形成了诚恳敦厚的良好民风。

    反之,如果统治者为政察察,不论大事小情都苛刻严厉、明察秋毫,弄得国无宁日、人人自危,他的人民也将学得精明强干且刻薄刁钻。表面上看起来,百姓们都是办事果决、性格刚强,但其中却蕴含着刚愎自用、争强好胜的隐患。

    曾几何时,人们对人品的偏好从欣赏淳朴、厚道悄然转变为崇尚精明、刁钻。人们不再愿意做老实人,而是要争当滑头。看谁更滑,比谁更狠,谁更会钻空子,更不吃亏。这便是现代社会管理越来越细、越来越严所带来的一种副作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政府对民众的管理越严苛,民众就必须以更强有力的方式来应对,否则就很难获得成功的机会,甚至于自身的权益都难以保全。政府黑白分明,民众就必须以黑白分明的态度来适应社会;政策精细严格,民众便会绞尽脑汁去寻找政策的细微漏洞,甚至铤而走险,好让自己的生活更优越一些。当然,这并不是说应该如此,这只是一种客观现象。如此看来,老子的“鬻人察察,我独闷闷”(第74节)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 古本合校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定。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兑,子孙以其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本节评述

    大道到底简单还是不简单?这还真不好说。看懂了就很简单,看不懂就艰深晦涩。如能看透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大道的确是很简单的,否则就会如盲人摸象一般,各执一端。

    老子所讲的两个道理,一个能定天下,一个能祭祀不绝,世人如能遵行必将获益良多。以此修身则身正,以此持家则家兴,以此治乡则乡安,以此治国则国家富强,以此治天下则天下太平。

    大家可能会觉得老子的修之身、修之家、修之乡、修之邦、修之天下与曾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些类似。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老子讲的是将大道运用在不同层面对修道者的益处,随着运用范围的扩大,修道者之德也将逐步提升。而曾子讲的是修为进阶,身修好了则可以齐家,家齐好了再争取治国,这样逐步扩展自身能力所达的范围,直至最后的平天下。

    另外,与老子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相似,管子曾讲过这样一段话:“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出自《管子·牧民》)这讲的是处理不同的事务要用不同的方法,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可越俎代庖。而老子则是把重点放在了看问题的方法上,要用相应的道理来观察相应的事物,如此便可对天下之事洞若观火了。

    关于修身、持家乃至治天下的道理,老子、曾子和管子三个人有三种不同的表述。他们是各有各的道理,各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修行和领悟的。但与管子和曾子的入世之法不同,老子是清静无为的,他更愿意做世界的旁观者,淡泊名利、笑看风云。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古本合校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古本释义

    以修身之理观察自身,以持家之理观察家庭,以治乡之理观察乡村,以治国之理观察国家,以治天下之理观察天下。

    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用这个方法。


    真经解读

    那么要想知道人们修身、持家、治乡、治国、治天下的效果如何,该怎么做呢?接下来,老子就给出了这个方法,即用相应的道理来观察相应的事物。具体来说,就是以修身之理观察自身,以持家之理观察家庭,以此类推,直至以治天下之理来观察天下。修身之理与持家之理、治国之理虽然同是源于大道,但在具体运用上还是会有一些差别的。因此,想了解某一层面的情况,还是要用相应的道理来观察才能更加准确。

    比如想看一个人的身体怎么样,就看他是清静淡泊还是浮躁不安,修身养性是否有决心和毅力,有没有急于求成。这样一看就能知道个大概了,合乎修身之理的,必然身心健康;不合修身之理的,当然容易生病。

    看一个家庭也是如此,要看其家庭环境是否清静安宁,家人之间的感情是否稳定和睦,还有对于家业是否能做到稳健经营。如此便能得知这个家庭是幸福还是不幸。

    同理,看一个乡村的建设,看一个国家的发展,乃至看天下的兴衰,都是如此简单。老子之所以能知道天下大势,用的就是以治天下之理观天下的方法。他看到了当时的周朝政府大肆修建,并且田地荒芜、仓库空虚,而统治阶层却锦衣玉食、财物丰足。这一切既不清静又不安定,既贪大求快又不顾民生,完全违背了守业的道理。他知道天下必将大乱,便归隐山林出关避乱去了。


  • 古本合校

    修之身,其德乃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古本释义

    实修这个道理用于自身,他的德就会端正;实修这个道理用于家庭,他的德就会有余;实修这个道理用于乡村,他的德就会长久;实修这个道理用于国家,他的德就会丰盛;实修这个道理用于天下,他的德就会博大。


    真经解读

    上面讲了两个道理:其一,清静则天下安定。其二,创业不动摇、守业不激进,则子孙祭祀不绝。接下来讲的就是实修这两个道理的益处。老子是以身、家、乡、邦、天下这五个层面来进行阐述的。我们分别来看:

    修之身,其德乃贞

    当一个人把清静安稳、不动摇、不激进的道理用于修身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如此便能使他清静淡泊、清心寡欲、身心康泰、心平气和。而且,其修身养性之心不动摇,生活和修炼的态度不激进、不求快。长此以往,他的德自然就端正了。

    反之,心浮气躁、没个消停,必然杂念丛生、身心失衡,怎么能够德行端正?或是修行之心摇摆不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修行肯定不会有什么效果。或是做事贪多求快,总想一步到位、神功速成。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这么个活法不走火入魔才怪!

    修之家,其德有余

    当他把清静安稳、不动摇、不激进的道理用于持家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如此便能使他的家庭清新优雅、安定和睦。而且,其爱家之心不变,发展家业不激进、不盲目。久而久之,他的德就会积累得越来越多。

    反之,乱七八糟、乌烟瘴气、六亲不和、打骂不断的家庭怎么能呆得下去?或者喜新厌旧、朝三暮四,家庭也难以稳定。抑或急功近利,总想一夜暴富,弄不好就把家业给败光了,哪里还有余德?

    修之乡,其德乃长

    当他把这样的道理用于管理乡村的时候,便能使他的乡村山清水秀、平安祥和。而且,他的乡情不改,建设家乡也不以速度取胜,把绿水青山看得比什么都重。这样坚持不懈,他的德当然会福泽长久。

    反之,把乡村搞得肮脏混乱、土地荒废、人心惶惶、民怨纷纷,谁还愿意留在那里受罪?要么信心不足,认为乡村再怎么发展也不如城市,不想投入精力去搞建设;要么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用严重的污染来换取金钱和业绩;这些人把子孙后代的家园都给毁掉了,怎么可能保持长久呢?

    修之邦,其德乃丰

    当他把这些道理用于治国的时候,便能让他的国家山河秀丽、国泰民安。他的大政方针坚定不移,也从不急躁冒进、追求高速发展。如此治国,他的德自然就会无比丰盛。

    反之,毁坏山林、污染江河、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国民既不能安居又无法乐业,这样下去,国家发展将难以为继。政策混乱、反复无常,则会失信于民。而急躁冒进、盲目生产,只要GDP不顾高能耗、高污染,这些都是人类曾经走过的弯路。如果国家是这么个治法,那统治者就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了。

    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如果把这些道理用于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将进入一个和谐美好的新时代。那时天下的治理者们,也将拥有博大之德。可惜当今世界还有一些国家的统治者未能理解老子所讲的大道,总是唯恐天下不乱,不惜发动各种战争来掠夺资源。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坚守什么样的信念,总是在利益与道义面前左右权衡、矛盾纠结,然后还是要为争取本国或本族的私利而伤害其他人。或者大搞军备竞赛、太空竞赛,总想让本国的地位高高在上,好让他国俯首称臣。之所以到现在天下仍不太平,就是有些统治者并不懂得治世之道的缘故。


  • 古本合校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兑,子孙以其祭祀不绝。

    (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古本释义

    善于创建的人不动摇,善于保持的人不激进,子孙因此祭祀不绝。


    真经解读

    通常情况下,清静的状态有利于天下安定,而与之相反,躁动不安则会引起天下动荡、祸乱横行。躁动不安的状态在创业之初往往表现为摇摆不定,在守业过程中则表现为急躁冒进。

    “拔”即拔出,能轻易拔出的东西,其根基肯定是不牢固的。所以,善于创建的人必须坚韧不拔、毫不动摇,才能根基稳固。“兑”即锐利,锐利的刀锋很容易磨损,难以保持长久。而激进的状态就像刀锋一样,用不了多久就被磨掉了。锐气受挫之后很可能就会一蹶不振,甚至是一溃千里。故此,善于保持的人必须收起锐气、放弃激进,才能保持长久。善于创业的人不动摇,善于守业的人不激进。正因为如此,子孙后代才能祭祀不绝,也就是家业传承久远绵长之意。

    创业者的决心是不可以摇摆不定的,他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才能有勇气面对创业的艰辛,才能为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创业成功的首要条件。而一遇到困难就信心动摇,很难有创业成功的一天,多半都会半途而废。这句“善建者不拔”的创业格言,对于现代的创业者们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创业是考验一个人意志品质的试金石,只有坚韧不拔的人才有可能生存下来。尽管如此,还是会有无数的人去创业,因为人们都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

    一旦创业成功之后,要做的就是守业了。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守业者更加不能毛躁,一定要控制风险、稳健经营,这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而行事急躁冒进,追求高速发展,很容易就会一败涂地。在这方面我国是吃过很多亏的,如果当初的人们能把《道德经》读懂,也许就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了吧。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企业,能存活十年的就已经很难得了,这都是不善于守业的结果啊!

    既善建又善保,则家业兴旺、事业永续,子孙当然会为此而感恩先祖,常常祭祀缅怀。不只是子孙后代,事业做大了、做久了,会有更多的人怀念那些可敬的创业者与守业者,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 古本合校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定。

    (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古本释义

    躁动战胜寒冷,安静战胜炎热,清静帮助天下安定。


    真经解读

    躁动可以战胜寒冷,这是生活常识,冷的时候跑跑跳跳就不会感觉那么冷了。安静战胜炎热,这个大家也都懂。心静自然凉,天气再热,只要能安静下来,就可以感受到由内而外的清凉。老子先用两个浅显的道理来说明,动与静这两种身心状态是可以影响人对于环境的主观感受的。

    接下来,老子把人的状态影响主观感受的道理扩展到天下,得出了“清静为天下定”的结论。这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其实,按照“静胜热”的原理,可以得出清静战胜热闹,而热闹也意味着混乱,所以清静战胜混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内心的清静可以战胜外界环境的混乱,从而感受到自身的安定。如果天下人都能使内心清静,则天下人都能感到身心安定。当天下人都感到身心安定的时候,天下也就真的可以安定了。

    天下是什么,天下其实是指我们所在的地球和全人类。天下安定则社会环境安定,并且自然环境也能安定,既没有天灾也没有人祸。按老子的说法,人类自身的清静状态和感受,完全可以帮助天下的大环境也变得安定。社会环境由每个人的状态共同决定,这毫无疑问。而自然环境为何会因人们的状态而改变呢?这就联系到了“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之理。按照老子对道的领悟,自然环境也是由人们的心念共同决定的。人们的主观感受能反向作用于外界环境,让它成为自己所感受到的样子。所以当每个人都身心清静了,世界也就真的清静安宁了。

    “清静为天下定”是对“静胜热”的引申。那“躁胜寒”呢?为什么不提了呢?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天下正处于混乱的状态,所以老子讲的主要是如何战胜混乱、恢复安定。实际上,世界总是混乱的,因此清静对于人类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当天下陷入一片死寂之时,就得用上“躁胜寒”了。人们需要用躁动来战胜荒凉,使天下恢复生机、焕发活力,重新热闹起来。所以说,“躁胜寒”也很有用,只是需要合适的时机。

  • 古本合校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通行本第四十三章)


    古本释义

    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少有能比得上它们的。


    真经解读

    此句与第16节中的“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遥相呼应,再次说明不刻意引导的教化,以及不刻意而为的行为方式,是天下最有益、最可贵的,必须提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人们的教化和行为都能如水一般的无为,那天下将会是多么的和谐自然啊!


    本节评述

    本节通过“至柔”和“无有”能超越“至坚”和“无间”的现象引出了无为有益的结论,并强调“无为”以及与之相关的“不言之教”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无为的益处和优越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治国上。无为而治是老子反复强调的为政理念,因此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无为即不刻意而为,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政府很少干预人民的生活;表现在经济上,就是政府很少操控市场。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对于民众吃什么食物、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房子、坐什么交通工具等事务不做或少做具体规定,而对于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也不搞强制性计划。

    很显然,计划经济理论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是背道而驰的,历史已经为人们展示了强调“有为”的计划经济无法摆脱贫困的失败例证,也验证了与“无为”思想暗合的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不过,这并不是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很完善了。要知道,市场经济虽然“无为”,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因为它还要遵循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道。


  • 古本合校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通行本第四十三章)


    古本释义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奔驰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无形的东西能进入到没有空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无为之有益。


    真经解读

    天下至柔,如水;天下至坚,如石。我们看小溪是如何流向江海的,原本柔弱的溪水无惧岩石的阻碍,肆意流淌于山谷之间,而涓涓细流终能汇成滔滔江水,奔流到海不复回。故此,可以说至柔之水超越了至坚之石。

    如果说至柔还是有形之物,那么接下来的“无有”就是无形无象了。老子所说的“无有”并不是指绝对的空无,如果是绝对的空无就不能入于它物了。这种被称作“无有”的东西也是很常见的,比方说气体,或者是光与热,都可算作“无有”。“无间”也并非绝对没有间隙,只是看起来很致密而已。如果从微观来看,事实上任何物质的分子或原子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空隙,所以无形的东西才能够进入到致密的物质里。比如熏烤腊肉,就是利用烟气可以渗入肉块之中的原理。而光与热入于它物更是常见现象,只是原理不同而已。

    天下至柔之水因其不强求直达江海,故可称无为。正因其柔顺婉转,才能历经百转千回穿越天下至坚之石的重重阻碍而奔流入海。无形的东西因其不以强硬方式进入它物,故可称无为。而正因其超越了有形的桎梏,才能任意进入它物而不受阻碍。老子通过对上述现象的观察,发现“无为”是个好东西,能够做到很多“有为”实现不了的事,于是得出了无为有益的结论。


  • 古本合校

    夫唯不争,故无尤。

    (通行本第八章)


    古本释义

    因为不争,故此没有过失。


    真经解读

    人效法水而利益众生,那么水谦下不争,人也应该不争。人如果能做到不争,就说明他不再执着于名、利、情。正因其不执着于这些,所以也就不会造成这样那样的过失了。

    这一点说得很精辟,人类的很多问题的确是由于争斗而产生的。包括那些为争夺资源而引发的暴力战争,为争夺财富而实施的金融战争,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军备竞争,为争夺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掀起的文化斗争及宗教战争。这还不算为了争一点虚名虚利、小情小爱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人生悲剧和闹剧。“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这句警世恒言两千多年来一直铮铮作响,只可惜能听得进去的人是少之又少。


    本节评述

    老子苦口婆心地从天地讲到流水,从无私讲到不争,希望人们也能效法天地万物,行圣人之所为。只是人们如此沉迷于争斗而乐此不疲,甚至觉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都是那么的其乐无穷,就是不明白“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道理呀!说到这,想起一首诗,不知出处,拿来与大家共勉:

    清音俗世流,

    纷争几时休,

    谁能破名利,

    太虚任遨游。


  • 古本合校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通行本第八章)


    古本释义

    居住在吉祥的地方,心系吉祥所聚集之处,称赞吉祥的上天,言说吉祥的信息,匡正吉祥的统治,使用吉祥的才能,行动于吉祥的时机。


    真经解读

    接下来讲的是做人应如何效法水的高尚品质。水善利万物,那么人也应该利益众生。人要怎样利益众生呢?老子分七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居善地:要居住在吉祥的地方,这样大家才会健康愉快。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通行版《道德经》中“处众人之所恶”是说不通的。

    心善渊:要心中向往吉祥之所在,这样人们才能获得吉祥如意的生活。

    予善天:要赞美吉祥的上天,这样人们就能与天道更加亲近。

    言善信:要言说吉祥的信息,这样才能把快乐带给别人。

    正善治:要匡正贤明的统治,这样将会使社会得到更好的治理。

    事善能:要使用优秀的才能,这样才能让人们的才能造福大众。

    动善时:要行动于有利的时机,这样就能更好地抓住机遇,使事情更容易成功。

    做到了上述七条,其实也就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这种利己利人、利益众生的善行可以说就是圣人之所为了。


  • 古本合校

    上善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亚,故几于道矣。

    (通行本第八章)


    古本释义

    上好的品质如水一样。

    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处于众人所俯身的低处,故接近于道了。


    真经解读

    老子把高尚的品质比作水,因为水具备两种优秀品质,即善利万物和谦下不争。

    首先,水善利万物。水本没有善恶之分,但水非常善于利益万物。水是生命之源,它化作雨露滋润万物,也汇成溪流供众生饮用。水对万物的益处之多数不胜数。当然,水偶尔也会泛滥成灾,但它对于万物来说更多的还是利,而不是弊。

    另外,水谦下不争。众所周知,水往低处流。水总是流淌在众人脚下的最低处,从这一点就能体现出水的谦下和低调来。水只是默默地流淌,完成自己作为水的使命。它利益了万物,但从来不求回报,也不会与任何同类或异类去争高下。谁见过水去求去争吗?没有。

    由于水具有上述两大高尚品质,故此老子说,水的特性已经很接近于道了。


  • 古本合校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通行本第六章)


    古本释义

    绵绵不断啊,其好像是存在的,用之不尽。


    真经解读

    老子形容“其”是绵绵不断的,好像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用之不尽的。这句对“其”的描述给了我们一个线索去揭开“玄牝之门”的神秘面纱。这个“其”是指什么?无外乎四种答案:浴神、玄牝、玄牝之门、天地之根。哪一个能同时满足绵绵不断、若有若无、用之不尽这三个条件呢?

    “浴神”不可形容为绵绵,也不能说用之不尽。

    “玄牝之门”——不管如何解释——因强调的是门户之意,也不可形容为绵绵,不能说用之不尽。

    “天地之根”倒是可以描述为绵绵不断,也可以说是用之不尽,但说它若有若无,比较牵强。因为天地必然会有其根源,用若有若无来描述有些不妥。

    “玄牝”如果解释为玄奥的雌性,同样不能用绵绵不断和用之不尽来描述。只有当“玄牝”解读为玄奥的阴性能量之时,才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因此,这句话实际上是对“玄牝”的进一步说明,而且“玄牝”的意义只能是玄奥之阴。


    本节评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明确一件事:“玄牝”是特指一种绵绵不断、若有若无、用之不尽的隐秘能量。而这种隐秘的阴性能量近年来终于被科学家注意到了,那就是所谓的“暗能量”。那么“玄牝之门”到底是什么就不言自明了吧?但如果有人一定要把它理解为女性生殖器,我也不阻拦,只是我觉得老子并不想搞什么女性生殖器崇拜,他是真的想告诉人们一些宇宙的奥秘。


  • 古本合校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通行本第六章)


    古本释义

    玄牝之门,这称为天地之根。


    真经解读

    既然“玄牝”是玄奥之阴,那“玄牝之门”就可以理解为:玄奥之阴出现的门户。而这个涌现出“玄奥之阴”的门户就是创造出天地的根源。老子在此提出了一个非常高层次的宇宙学理论——地球产生于宇宙中一个神秘的门户,而这个门户也是释放出玄奥的阴性能量的地方。阴与阳是相对的说法,所谓的阴性能量就是某种细微、隐秘能量的代称。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从宇宙中的一个能释放隐秘能量的神秘门户涌出的。也许有人能想到,这个神秘门户就像是“白洞”——宇宙中的喷射源,与黑洞相反。

    但很多学者都把对“玄牝之门”的理解导向了“雌性”的范畴,从而解读为“神秘的雌性阴户”,接下来就是“雌性生殖器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根源”。这样解释似乎也能说得通,因为人类常常把大地比作母亲,而把山谷比作女性的私处。但是如果这样理解,再下面一句就说不通了。


  • 古本合校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通行本第六章)


    古本释义

    溪流之神不会死去,这称为玄牝。


    真经解读

    本节再次讲述了天地的玄奥,并以“浴神”来引出后面一系列对于水的论述。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浴神”是什么神?“浴”字的本意为沐浴、洗澡,也特指较小的水流。从“浴”字的组成来看,可以很直观地理解为山谷旁的水流,因此“浴”也可以作为“溪”的同意字来用。《道德经》中多次将“浴”与江海放在一起来做对比,可见“浴神”实际上指的就是溪流之神。

    通行本《道德经》把“浴神”改作“谷神”,也无不可,因为“谷”字的本意也是两山之间的水流。只是这个“谷”字很容易被误解为五谷,于是“谷神”也就变成生养之神、丰收之神了。

    溪流之神作为神来说自然是不死的,老子把这个不死之神称为“玄牝”。“牝”字之意为雌、为母、为阴,“玄牝”既可理解为玄奥的雌性,也可理解为玄奥的阴性事物。但如果把“玄牝”解释为玄奥的雌性或“玄母”,则后面的“玄牝之门”就很自然的会被想象为“神秘的雌性之阴门”了,有很多学者也是这么解读的。我在这里还是把“玄牝”解读为“玄奥之阴”,这样解的理由在后文中会有详释。于是这句话就解读为:不死的溪流之神是玄奥之阴。


  • 古本合校

    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通行本第二十二章)


    古本释义

    古时的所谓“曲则全”这句话,预言啊!确实圆满将会归属于那个人。


    真经解读

    “曲则全”这句话看来是自古有之,老子将其称作“几语”,也就是预言、谶语的意思。老子非常赞同这句古语,他认为当一个人经历了种种曲折与磨难之后,一定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似乎有点喜剧收尾的意味,不过细细想来,现实也确是如此。人类所经受的所有苦难,最终都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更加完整的存在,这难道不值得期待吗?


    本节评述

    本节以“曲则全”开头,以“曲则全”结尾,贯穿始终的都是这个即浅显又深奥的道理——以曲求全、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阴化阳。这个道理从远古一直流传下来,给予人们珍贵的教诲,直到今天仍然历久弥新、意义非凡。


  • 古本合校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通行本第二十二章)


    古本释义

    他因为不争,所以不能与他争。


    真经解读

    沿着以退为进、以阴化阳的思路,如果一个人不跟别人相争,那别人也就不能跟他争,以至于到后来人们即便是想跟他争也争不过了。这个“不争”并不是胆小怯懦、不敢去争。你不敢争,别人可能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你,并不能达到“莫能与之争”的效果。就像前面那些以退为进之法一样,“不争”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想争、不愿争,是无心去争。不敢争与无心去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心惊肉跳、苟且偷生,后者是从容不迫、云淡风轻。你会佩服哪一个?

    无心去争的人就好比《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虽武功盖世,但江湖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想见他一面都难,何谈与其相争呢?另一方面,他不与世人相争,只想成为自己心中最理想的样子,反而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境界。世人与他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如何能争?


  • 古本合校

    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通行本第二十二章)


    古本释义

    不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故能明白,不自我显示故能彰显,不自我夸耀故能有功,不骄傲自满故能长久。


    真经解读

    接下来老子用四句排比进一步论述这种阴阳转化、以阴化阳之理:

    不自视故明

    不自视,即不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还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也就是不主观、不片面,多听多看、兼听则明。不把自己所看到的当成真理,反而能看得更明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的东西,有可能一些十分重要的信息却被自己忽略掉了。因此,要想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一定要站在不同的角度立体地去看,才能窥其全貌。所以说,要懂得换位思考,这也是曲则全的一种体现。

    当然,完全不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也是有问题的,那就又变成缺乏主见了。主见不强、耳根太软的人就容易被他人所操纵,以致失去自我,所以这个“不自视”是要讲究分寸的。

    不自见故章

    不自见,即不自我显示。不主动表现怎么能彰显自己呢?老子秉承高人之道,喜欢深藏不露,他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本来就光芒四射的宝贝,何必要刻意拿出来晃呢?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等时机成熟了,自然会有出头之日,而且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定然彰显于天下。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伐,即不自我夸耀。做了事,不用急着夸耀自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确是有功之人,其功绩自然能得到表彰。当然,这还要看领导的水平如何,如果遇上昏庸之辈,也就别指望建功立业了,转投明主去吧。

    老子主张少说多做、低调务实,这是保证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一环。而现在很多人认为会做的不如会说的,必须靠吹牛、靠忽悠来获取利益。这种现象多了,很容易出现浮夸风。人们都不把精力放在干事上,而是专做表面文章,心思都用在怎么弄虚作假、夸夸其谈上了。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将变成空中楼阁,摇摇欲坠。实际上,低调务实之人反而能取得更大的功绩,很多事实都说明了这一点。

    弗矜故能长

    不骄傲自满,既不致令人反感,也不会停滞不前,故能保持地位长久,并获得成长和进步,何乐而不为呢?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此言真实不虚。


    上述四种以退为进的为人处事之法,正合以阴化阳之理,只要拿捏得当,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古本合校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通行本第二十二章)


    古本释义

    所以圣人掌握纯一,用它对天下进行统治。


    真经解读

    “少则得,多则惑”,所以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一定是越简单越好,而不能搞得太复杂。这个“执一”可不是执于一端的意思,“一”所指的就是最少的数量,即最根本、最纯粹的东西。所以“执一”就是掌握纯一之道,提纲挈领,抓大放小,以最精简的方式管理好关键环节。

    圣人治理天下,绝不会事无巨细,一切都控制在手心里。那样就算把自己累得喘不过气,也理不清头绪。所谓“多则惑”即是如此。圣人只需掌握一个“道纪”,以道御术,精兵简政,便可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这就叫“少则得”。“圣人执一”就是追求大道至简,所以才要“治大国若烹小鲜”(第50节)。


  • 古本合校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通行本第二十二章)


    古本释义

    迂曲则全面,弯曲则正直,低洼则盈满,破旧则更新,缺少则获得,太多则迷惑。


    真经解读

    枉则正

    “枉”即弯曲,一件东西变弯之后,还将使其重新归正。弯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需要的话,总会把它纠正过来。可以说,弯曲只是正直之前的一个阶段而已,反之亦然。

    洼则盈

    低洼之地,大雨过后,必能盈满。这也是很浅显的道理,说明低洼也有低洼的好处,因为低洼所以才盈满,是低洼为盈满提供了先决条件。

    敝则新

    事物破旧,必将迎来更新。破旧并不可怕,正所谓不破不立,旧的不去新的不会来。破旧只是更新之前的一个必经的阶段,反之亦然。

    少则得

    “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第17节)。当人们缺少某些东西的时候,天道便会发挥作用,于是人们就有希望得到它。虽然有时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少则得”不太容易实现,但老子主要是想说明,缺少并不是坏事,因为缺少总是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促使人们去获得想要的东西。

    多则惑

    拥有太多却不见得是好事,东西太多了往往会使人眼花缭乱。如果人们总是被复杂纷繁的事物所烦扰,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混乱迷惑。


    通过上述六种情况的列举,老子告诉人们,不要执着于全、正、盈、新、多,而排斥曲、枉、洼、旧、少。因为表面的不利很可能会转化为利好,而表面的利好也很可能会转化为不利。正所谓“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第34节)那些有利与不利其实都只是事物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暂时现象而已。


  • 古本合校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通行本第二十二章)


    古本释义

    迂曲则全面,弯曲则正直,低洼则盈满,破旧则更新,缺少则获得,太多则迷惑。


    真经解读

    在本段中老子从六个方面来论述利弊得失的阴阳转化之理:

    曲则全

    “曲则全”翻译过来就是迂回曲折则会完全。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往往要用迂回的办法,经过很多波折,才能圆满达成。现实情况的确如此,世间之事很少会有一帆风顺的,大多是要经历各种困难和考验才能有好的结果,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像《西游记》中唐僧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功德圆满,亦是此理。

    有句成语叫做“委曲求全”,是“曲则全”的另一种表述。但这往往会被人们理解为“委屈自己才能保全”,换句话说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或者“不能因小失大”。这样理解也没有错,只是把“曲则全”理解得太狭隘了。心里受点委屈只是经历曲折的形式之一,并不能代表其全部。

    老子所讲的“曲则全”并不仅仅是告诉人们为了求全要忍受委屈,这只是困难与阻碍的一个方面而已。要想成事,可能还得面对更多的波折与坎坷,甚至是挫折和失败。众所周知,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反反复复的失败,怎能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当然也就难以实现最后的全面胜利了。

    一条直线只能涵盖窄窄的范围,对直线之外的事物,它不得而知。但当直线变成了曲线,它就可以描绘整个世界了。这就是“曲则全”的深层机理。因此,顺利并不见得是好事,曲折也不见得是坏事,只有过程曲折才能结果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