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用耳朵开启一场观鸟之旅,这次还是杭州,5点半骑车去逛逛西湖边的植物园。
穿过有些可怕的的灵溪隧道,就能到达美好的植物园
本期提到的几位鸟(按出场顺序):
文字资料来自“懂鸟”小程序,略有修改。
星头啄木鸟星头啄木鸟 (英文名:Grey-capped Pygmy Woodpecker,学名:Yungipicus canicapill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Yungipicus的鸟类。小型啄木鸟的一种,广泛分布于远东、欧亚地区,自亚洲东部至印度北部,遍及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
体长14-16厘米,体重20-32克。雄鸟头部前额及顶冠灰色,两侧黑色,枕部有细小红斑,鼻羽淡黄色。面部白色,耳羽下方有灰棕色带,向下延伸至颈侧,喉部及下颌白色。上体黑色,翼覆羽尖端白色,下体灰白色,胸部具深褐色纵纹。喙几乎笔直,仅轻微凿状,黑色,基部和下颚较浅色。
白头鹎白头鹎(bēi) (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俗名: 白头翁、白头婆,直译: 淡臀鹎、中国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常见。体长约19厘米,头顶黑色,眉纹和枕部白色,双翼橄榄绿,老鸟枕羽更显洁白。分布于中国中部、南部、台湾、香港、澳门、越南北部及日本南部,偶尔见于韩国。性情活跃,不惧人类。
大拟啄木鸟大拟啄木鸟 (英文名:Great Barbet,学名:Psilopogon virens),是䴕形目拟啄木鸟科火簇拟䴕属的大型鸟类,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的森林地带,最高可达3,000米海拔。
大拟啄木鸟体长32–35厘米,重164–295克,为最大型的拟啄木鸟,具有庞大的黄喙。成鸟头色暗蓝带绿,身披棕色与绿色条纹,下腹黄斑点缀,尾下覆羽鲜红。
松鸦松鸦 (英文名:Eurasian Jay,学名:Garrulus glandarius),是雀形目鸦科松鸦属的鸟类。俗称: 山和尚,分布广泛,自欧洲西部至非洲西北部,贯穿欧亚大陆直至东亚及东南亚。以粉红棕色的羽毛著称,具有明显的黑色髭纹和白色的喉咙,翅膀上拥有独特的蓝黑条纹。松鸦是森林中的常客,尤其偏好橡树林。
成年松鸦体长约33厘米,重约120-197克。头部中央至颈背为黑色,宽阔的黑色髭纹显著,其余头部至喉部为白色,带有不规则的黑色条纹。上体为暗淡的黄灰色,臀部和尾羽上覆羽为白色,飞行时十分显眼。上翼为黑色,肩部有一片蓝色,中间次级飞羽同样具有蓝黑相间的条纹。尾巴相对短小,黑色。
斑头鸺鹠斑头鸺(xiū)鹠(liú) (英文名:Asian Barred Owlet,学名:Glaucidium cuculoides),是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的鸟类。又名: 横纹鸺鹠,小型鸺鹠,常见于亚洲东南部的森林和灌木丛中,分布范围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白天活动,善于隐蔽,常被日间鸣叫的小鸟围攻。
斑头鸺鹠呈圆胖型,体长22-25厘米,体重雄鸟150-176克,雌鸟可达240克。头部灰褐,有淡色横纹;眉线白色;上体深棕色,饰以淡色横纹至红棕色;肩羽边缘淡色,形成背部的一系列斑点;尾翼和翅膀深棕色,有横纹;下体白色,胸部和中间有白色斑点,其余部分有深浅不一的横纹;眼睛黄色;喙黄绿色,基部颜色更深;脚灰绿或暗角绿色。
资料来源:
梅坚,董昊,懂鸟, AI 生成中文动物百科资料(鸟类,2024),dongniao.net
音乐来自Freesound:
Brylie Christopher Oxley -guitar - 2018-03-31 b
Brylie Christopher Oxley - guitar - 2018-04-26a
《处处闻啼鸟》听友群:请加Commonjeff 备注栏目名然后发一段你录的身边鸟叫给他作为暗号。
-
用耳朵开启一场观鸟之旅,这次我们来到了杭州,先来逛一下西溪湿地。
生境特别美好的西溪湿地:
这次只是走了绿堤这里,其实西溪湿地好大一片:
“湿地贵在原生态”,说的非常好,希望以后湿地的声音也能更原生态!
本期提到的几位鸟(按出场顺序):
文字资料来自“懂鸟”小程序,略有修改。
红嘴蓝鹊红嘴蓝鹊(què) ,是雀形目鸦科蓝鹊属的鸟类。俗称: 赤尾山鸦、长尾山鹊、长尾巴练、长山鹊、山鹧,体长53-68厘米,尾羽异常长,上身为亮丽的蓝色,头部黑色,红嘴红脚,常在林缘地带、灌丛乃至村庄活动,性情喧闹,结小群生活。以果实、小型鸟类及卵、昆虫为食,常在地面觅食。
红头长尾山雀红头长尾山雀,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俗名: 小老虎、红宝宝儿、红顶山雀、红白面只,直译: 黑喉长尾山雀,小型山林留鸟,体长约为10.5厘米,体重4-9克。头部由橙色、黑色和白色组成,具有独特的黑喉和眼罩。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南部,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偶尔出现在人类居住地附近的果园、茶园等地。
强脚树莺强脚树莺,是雀形目树莺科暗色树莺属的鸟类。该物种体长约为11-12.5厘米,羽色黯淡,上体呈深褐色,下体浅灰褐色,具长而皮黄色的眉纹。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部及台湾地区。雌雄相似,幼鸟与成鸟极为相像。
黄眉鹀黄眉鹀(wú) (英文名:Yellow-brow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chrysophrys),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小型鸟类。俗名: 金眉子、黄三道、五道眉儿、大眉子,分布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中南部及东部。其显著特征为鲜黄色眉纹,雄鸟头部黑色具条纹。
体型介于13至15厘米,体重约15至24克。雄鸟繁殖期头部具鲜明的黑白色图案,黄色眉纹始于眼前方,向后转白,黑色冠顶有窄白中线,黑色面颊、眼纹和耳羽,耳羽后方有小白点。
乌鸫乌鸫(dōng),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体长约28-29厘米。俗名: 百舌、反舌、黑鸫、黑鸟、黑山雀、牛屎、八日雀、中国黑鸫、乌(春鸟),又称: "百舌",大型黑色鸫类,分布于中国中东部及周边地区,为城市常见鸟类。其最显著特征为全身黑色,喙橙黄至鲜黄,雄鸟全身漆黑,雌鸟深褐。乌鸫鸣声清脆悦耳,变化多端,被誉为‘百舌’。
资料来源:
梅坚,董昊,懂鸟, AI 生成中文动物百科资料(鸟类,2024),dongniao.net
音乐来自Freesound:
Brylie Christopher Oxley -guitar - 2018-03-31 b
Brylie Christopher Oxley - guitar - 2018-04-26a
《处处闻啼鸟》听友群:请加 Commonjeff 备注栏目名然后发一段你录的身边鸟叫给他作为暗号。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
用耳朵开启一场观鸟之旅,这次我们来到了一座山,北京的百望山。
本期提到的几位鸟(按出场顺序):
文字资料来自“懂鸟”小程序,略有修改。
山噪鹛山噪(zào)鹛(méi) (英文名:Plain Laughingthrush,学名:Pterorhinus davidi),是雀形目噪鹛科Pterorhinus的鸟类。俗名: 黑老婆,是中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中国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森林中。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整体呈现黑褐色,具有一只象牙色且略向下弯曲的长喙。
山噪鹛体长23至25厘米,体重52至69克,整体灰褐色,喙长且弯曲,呈黄色。头顶和背部颜色均匀,略带粉紫调,翅膀稍暗,边缘灰色,尾巴基部同翼,末端黑色。眼上至耳羽处有较淡的棕色眉纹,下颌黑色,喉部和胸部呈淡棕色,腹部淡棕色,侧腹和臀部略深。虹膜灰棕色至浅棕色,腿暗红灰色。幼鸟比成鸟更偏棕色。性别相似。
白眉鹀白眉鹀(wú) (英文名:Tristram's Bunting,学名:Emberiza tristrami),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 白三道儿、小白眉、五道眉,小型鸣禽,特征为头部的黑色与白色条纹形成鲜明对比。繁殖于东北亚的针叶林地带,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部分地区。该物种在1870年由罗伯特·斯温霍首次描述。
体型小巧紧凑,全长约14-15厘米,体重14-21克。头部有条纹,雄鸟头部和喉咙黑色,中央具白色顶冠纹,眼上方有宽白眉纹,耳羽后角有白色斑点,颈部和背部淡锈褐色,腹部白色,胸部及两侧有栗色斑纹。雌鸟色彩较暗,头部灰褐色,具相似的条纹图案,下颌和喉咙呈淡黄色。幼鸟与雌鸟相似,但色泽更暗淡。
黄腹山雀黄腹山雀 (英文名:Yellow-bellied Tit,学名:Pardaliparus venustulus),是雀形目山雀科黄腹山雀属的鸟类。俗名: 采花鸟、黄豆崽、黄点儿,这种羽色鲜亮的小鸟长约10厘米,以其发金属光泽的黑色头部和亮黄色腹部而著称。
成年雄鸟拥有光泽的黑色头部,脸颊和枕部白色,双翼灰黑,腹部亮黄色;雌鸟则顶冠灰色,喉部白色,腹部黄而稍淡。幼鸟类似雌鸟,但头部至背部橄榄绿色,脸颊和耳羽黄色,颊部和耳羽边缘灰暗,下颈有淡黄色斑点。
资料来源:
梅坚,董昊,懂鸟, AI 生成中文动物百科资料(鸟类,2024),dongniao.net
音乐来自Freesound:
Brylie Christopher Oxley -guitar - 2018-03-31 b
Brylie Christopher Oxley - guitar - 2018-04-26a
关于《处处闻啼鸟》听友群:请加Commonjeff , 备注栏目名然后发一段你录的身边鸟叫给他作为暗号。
-
用耳朵开启一场观鸟之旅,这次来到了北京郊区的野鸭湖湿地公园……
本期提到的几位鸟(按出场顺序):
文字资料来自“懂鸟”小程序,略有修改。
普通鵟普通鵟(kuáng) (英文名:Eastern Buzzard,学名:Buteo japonicus),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俗名: 土豹子、鸡母鹞,直译: “普通”、“鵟”)。这中型猛禽,体长42-54厘米,广泛分布于蒙古、中国东北部、日本及部分离岸岛屿。在开阔地带及森林生境中常见,春季迁徙时间为3-4月,秋季为10-11月。
普通鵟具有典型的鵟属特征,翅型宽圆,体态结实,尾长中等,展开时呈扇形。整体呈褐色调,头部偏白,下体有褐色斑纹。飞行时,黑褐色的翼尖、翼缘和明显的翼斑尤为显著。雄鸟体重630-810克,雌鸟515-970克,翼展122-137厘米。
鸳鸯鸳(yuān)鸯 (英文名:Mandarin Duck,学名:Aix galericulata),是雁形目鸭科鸳鸯属的鸟类。源自东亚,尤其是中国东部。雄鸟以其醒目的羽毛著称,背部有大型橙色‘帆状鳍’,脸颊带橙色条纹,喙小而红,喙端呈白色。雌鸟则较为朴素,头部灰蓬松,眼圈细白,两胁布满淡色斑点。主要分布于有树木环绕的湖泊、河流和湿地,偏好小岛和植被丰富的水域。
鸳鸯体型介于41-51厘米,雄鸟体重571-693克,雌鸟428-608克,翼展68-74厘米。雄鸟繁殖期羽毛极其华丽,背部橙色‘帆状鳍’和侧须尤为显眼,头部光泽绿至紫,颈部铜红和白色交错,胸部栗色颈饰,背部橄榄棕,肩羽蓝黑相间,尾部棕色,覆尾羽深蓝绿色。喙红,趾蹼橙色,眼睛暗棕色,边缘微黄。雌鸟头部灰,眼圈白,下体斑点较多,喙尖淡色。幼鸟类似雌鸟,但喙粉红,颜色更均匀,脸部标记不明显。
黑尾蜡嘴雀黑尾蜡嘴雀 (英文名:Chinese Grosbeak,学名:Eophona migratoria),是雀形目燕雀科蜡嘴雀属的鸟类。俗名: 蜡嘴、小桑嘴、皂儿(雄鸟)、灰儿(雌鸟),是中大型燕雀科鸟类,广泛分布于欧亚东部。雄鸟头部黑色,两胁橙色,喙黄色带黑色尖端;雌鸟头部灰褐色,两胁颜色较淡。在中国东北地区,黑尾蜡嘴雀因观赏价值而遭非法贸易。
黑尾蜡嘴雀体长15-18厘米,体重40-57克。雄鸟头部至颈背黑色,边界有浅色带;雌鸟头部灰褐色,缺乏雄鸟的黑色特征。喙黄色,尖端黑色。上体灰褐色,下体颜色略淡,两胁暖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虹膜黑色,腿棕色至粉棕色。
芦鹀芦鹀(wú) (英文名:Common Re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 大山家雀儿、大苇容,广泛分布于欧洲、勘察加半岛、日本、中亚、印度以及中国东北、甘肃、新疆、青海、河北、陕西、江苏、福建、广东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沼泽地和湖沼沿岸低地的草丛和灌丛,偶尔出现在丘陵和山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等体型的鸟类,体长13.5-15.5厘米,具有小型但结实的喙,适于食籽。雄鸟头部和喉部黑色,颈圈白色,下体白色,背部有重叠的棕色条纹。雌鸟整体较暗淡,头部具条纹,下体条纹较多。幼鸟类似雌鸟,但冠部呈栗色,带有大量深色条纹,下体有斑点。
小䴙䴘小䴙(pì)䴘(tī) (英文名:Little Grebe,学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是䴙䴘目䴙䴘科小䴙䴘属的鸟类。属于䴙䴘科。分布广泛,遍及欧洲(除最北端)、亚洲大部分地区、菲律宾、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区域。小䴙䴘体型短小,羽毛绒密,外观似毛茸茸的葫芦,因此也有‘水葫芦’、‘油鸭’等别称。
䴙䴘长度约23至29厘米,是最小的水鸟之一。夏季成鸟头部及背部深色,颈部、脸颊和两侧呈现丰富的红棕色,喙尖,黄色口裂明显。非繁殖季和幼鸟的红棕色变为脏兮兮的灰褐色,幼鸟具黄色喙尖和黑白相间的颊纹。冬季,其淡黄色的羽毛、暗色背部、帽状斑纹以及‘粉扑状’尾部使其易于识别。
资料来源:
梅坚,董昊,懂鸟, AI 生成中文动物百科资料(鸟类,2024),dongniao.net
音乐来自Freesound:
Universfield - Rain
Brylie Christopher Oxley -guitar - 2018-03-31 b
Brylie Christopher Oxley - guitar - 2018-04-26a
-
用耳朵开启一场观鸟之旅,这次我们来到了名不见经传的东小口森林公园。
本期提到的几位鸟(按出场顺序):
文字资料来自“懂鸟”小程序,略有修改。
喜鹊喜鹊(què) (英文名:Oriental Magpie,学名:Pica serica),是雀形目鸦科鹊属的鸟类。是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的鸟类,自俄罗斯东南部至中国东部、台湾、中南半岛北部,乃至日本和北印度支那均有其踪迹。
体型中等偏大,长度46至50厘米,体重200至270克,雄鸟略重。体羽主色为黑与白,尾羽长而分级,喙基部较宽,尖端向下弯曲。头部、胸部及大部分上体黑色,肩羽白色,臀部有一窄灰色带;翼部黑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有蓝绿金属光泽;初级飞羽内侧白色,尖端和基部黑色,通常在休息时白色部分被遮掩;尾羽黑色,具蓝紫金属光泽,尖端几乎呈哑光黑;腹部及中央下体白色,下腹、胫部羽毛和尾下覆羽黑色。虹膜深棕色,喙和腿黑色。雌雄相似,幼鸟较为暗淡,黑色部位无光泽,白色部位泛黄,眼周和颊部有裸露的灰色或灰蓝色皮肤。
金翅雀金翅雀 (英文名:Grey-capped Greenfinch,学名:Chloris sinica),是雀形目燕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又名: 金翅、绿雀、芦花黄雀、黄弹鸟、黄楠鸟、碛弱、谷雀。分布于亚洲东部的阔叶林和针叶林地带,从俄罗斯远东至中国、日本等地均有其踪迹。
金翅雀体长12.5至14厘米,拥有强健的喙和短而略带分叉的尾巴。头部的灰色帽盖明显,体羽以黄橄榄绿为主色调,飞行时翼端闪烁着金黄色光泽,雌雄幼鸟的羽毛颜色相似,但随季节略有变化。
乌鸫(英文名:Chinese Blackbird,学名:Turdus mandarinus),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俗名: 百舌、反舌、黑鸫、黑鸟、黑山雀、牛屎、八日雀、中国黑鸫。大型黑色鸫类,分布于中国中东部及周边地区,为城市常见鸟类。其最显著特征为全身黑色,喙橙黄至鲜黄,雄鸟全身漆黑,雌鸟深褐。乌鸫鸣声清脆悦耳,变化多端,被誉为‘百舌’。
乌鸫体长约28-29厘米,雄鸟全身黑色,雌鸟略带褐色,两者均具橙黄色至黄色的喙,黑色或深褐色的眼环。幼鸟为深褐色,带有淡色斑点和条纹。雌雄两性相似,但雌鸟下体略显褐色,有较宽的暗色条纹,喙色偏棕,基部有淡黄色(主要在下喙)。
灰头绿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 (英文名:Grey-headed Woodpecker,学名:Picus can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又名: 山啄木、火老鸦、绿奔得儿木、香奔得儿木、黄啄木、绿啄木、黑枕绿啄木鸟,是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一种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广阔区域,从欧洲中央至远东。
灰头绿啄木鸟体长约26-31厘米,翼展38-40厘米,体重约125克。雄鸟头部灰色,前额红色,雌鸟头部灰色无红斑。上体绿色,下体灰绿色。喙较短,头部略圆,区别于绿色啄木鸟。
沼泽山雀沼泽山雀 (英文名:Marsh Tit,学名:Poecile palustris),是雀形目山雀科高山山雀属的鸟类。又名: 小仔伯、仔仔红、红子、小豆雀、唧唧鬼子、泥泽山雀,体长约12厘米,体重约12克,具黑冠与黑颈,脸颊白皙,背羽灰褐,翼及尾羽灰褐。全球分布广泛,尤其在欧洲和亚洲北部。
体长11至12厘米,体重8.9至15克。具有光泽的黑色帽状头部和灰褐色背部,下颚至颈部有小而黑色的喉斑。雌雄外观相似。
资料来源:
梅坚,董昊,懂鸟, AI 生成中文动物百科资料(鸟类,2024),dongniao.net
音乐来自Freesound:
Universfield - Calming Piano Tune for Serene Moments
Brylie Christopher Oxley -guitar - 2018-03-31 b
Brylie Christopher Oxley - guitar - 2018-04-26a
-
本期提到的几位鸟(按出场顺序):
文字资料来自“懂鸟”小程序,略有修改。
白骨顶(英文名:Eurasian Coot,学名:Fulica atra),是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北非部分地区。其特征为全身黑色,喙和额甲为鲜明的白色,成鸟大小约为36-39厘米,雄鸟略重。适应性强,不仅在淡水湖泊和池塘中繁殖,也能在城市环境中找到其身影。上岸时可见其大脚和带有瓣蹼的脚趾。
白头鹎(英文名:Light-vent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俗名: 白头翁、白头婆,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常见。体长约19厘米,头顶黑色,眉纹和枕部白色,双翼橄榄绿,老鸟枕羽更显洁白。分布于中国中部、南部、台湾、香港、澳门、越南北部及日本南部,偶尔见于韩国。性情活跃,不惧人类。
大山雀(英文名:Japanese Tit,学名:Parus minor),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的鸟类。分布广泛的山雀科鸟类,常见于东亚的多种林地环境,从密集的山林到城市公园均有其踪迹。成年大山雀头部呈黑色,脸颊和耳羽显白色,胸部至腹部白色,有一条黑色纵纹贯穿,双翼灰色,肩部略泛绿色。雌雄相似,但雄鸟头部光泽更甚,腹部颜色更鲜亮。体长12.5-15厘米,体重11.9-22.1克。
黑水鸡(英文名:Common Moorhen,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是鹤形目秧鸡科水鸡属的鸟类。又名: 红冠水鸡、红骨顶、红鸟、江鸡,中型涉禽。其嘴部鲜红,尖端黄色,脚绿色,全身大致黑色。在全球广泛分布,北纬32度以南越冬。常见于湖泊、池塘及运河,不善飞,起飞前需在水上助跑较长距离。
梅坚,董昊,懂鸟, AI 生成中文动物百科资料(鸟类,2024),dongniao.net
-
本期提到的几位鸟(按出场顺序):
资料来自“懂鸟”小程序,略有修改。
乌鸫(dōng)(英文名:Chinese Blackbird,学名:Turdus mandarinus),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俗名: 百舌、反舌、黑鸫、黑鸟、黑山雀、牛屎、八日雀、中国黑鸫、乌(春鸟)。大型黑色鸫类,分布于中国中东部及周边地区,为城市常见鸟类。其最显著特征为全身黑色,喙橙黄至鲜黄,雄鸟全身漆黑,雌鸟深褐。乌鸫鸣声清脆悦耳,变化多端,被誉为‘百舌’。
乌鸫体长约28-29厘米,雄鸟全身黑色,雌鸟略带褐色,两者均具橙黄色至黄色的喙,黑色或深褐色的眼环。幼鸟为深褐色,带有淡色斑点和条纹。雌雄两性相似,但雌鸟下体略显褐色,有较宽的暗色条纹,喙色偏棕,基部有淡黄色(主要在下喙)。
星头啄木鸟(英文名:Grey-capped Pygmy Woodpecker,学名:Yungipicus canicapill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Yungipicus的鸟类。小型啄木鸟的一种,广泛分布于远东、欧亚地区,自亚洲东部至印度北部,遍及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雄鸟眼后上方具红色条纹,腹部具黑色纵纹。
体长14-16厘米,体重20-32克。雄鸟头部前额及顶冠灰色,两侧黑色,眼后上方具红色条纹,鼻羽淡黄色。面部白色,耳羽下方有灰棕色带,向下延伸至颈侧,喉部及下颌白色。上体黑色,翼覆羽尖端白色,下体灰白色,胸部具深褐色纵纹。喙几乎笔直,仅轻微凿状,黑色,基部和下颚较浅色。虹膜红棕色至灰棕色,腿灰色至橄榄灰色。雌鸟头部无红色。幼鸟上体颜色比成鸟更深,下体纵纹更重,雄鸟枕部和后顶冠的橙红色可能比成鸟更为明显。
大斑啄木鸟大斑啄木鸟 (英文名:Great Spotted Woodpecker,学名:Dendrocopos major),是䴕形目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又名: 赤鴷、臭奔得儿木、花奔得儿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鸟、啄木冠、叼木冠,最显著的特征是雄鸟枕部具狭窄红色,雌雄臀部均为红色。作为留鸟,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包括山地和平原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尤其偏爱混交林和阔叶林,也可见于林缘次生林、农田地边疏林及灌丛地带。
成年大斑啄木鸟体长20-24厘米,体重70-98克,拥有光泽的黑色上体,白色的脸颊和颈侧,黑色线条从肩部延伸至颈背,胸前有黑色基部。显著的白色肩斑,翼和尾部有黑白相间的条纹,下体白色,腹下部鲜红色。雄鸟具有红色颈背斑,雌鸟则无。幼鸟羽色较暗淡,上体微棕色,下体污白色,腹部呈粉色,头部红色不如成鸟鲜明。
灰头绿啄木鸟灰头绿啄木鸟 (英文名:Grey-headed Woodpecker,学名:Picus can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又名: 山啄木、火老鸦、绿奔得儿木、香奔得儿木、黄啄木、绿啄木、黑枕绿啄木鸟,是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一种鸟类。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广阔区域,从欧洲中央至远东。
灰头绿啄木鸟体长约26-31厘米,翼展38-40厘米,体重约125克。雄鸟头部灰色,前额红色,雌鸟头部灰色无红斑。上体绿色,下体灰绿色。喙较短,头部略圆,区别于绿色啄木鸟。
资料来源:梅坚,董昊,懂鸟, AI 生成中文动物百科资料(鸟类,2024),dongnia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