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简介】
    我们跟一位上海三甲医院的95后护士柚子聊了聊。她说,家人师傅都以为她的性格不适合做临床;她说,当初也有许多更“体面”的选择;但她选择了临床,并且至今没有后悔。在这场谈话之前,我并未想到她会给我带来这么多力量。愿每一位迷茫的年轻朋友都能从这期播客中获得启发,毕竟“生命这么宝贵,不要浪费它”。

    【本期嘉宾】

    柚子,某三甲医院在职护士,热爱诗歌和文学
    【时间轴】
    00:01:35 护士的工作时长
    00:06:06 从护生到护士,需要经历什么?
    00:10:54 人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逃避很容易,辞职就可以了,但之后呢?
    00:15:14 你不就是个看门的?我打没打疫苗关你什么事?
    00:20:43 总会有让人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00:22:46 病床只有这么多,只能增加“翻台率”
    00:26:26 很辛苦,但很多事情需要人去做
    00:27:48 疫情期间没能去武汉一直是我很遗憾的事情
    00:29:09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是的,我也这样劝
    00:31:11 选择学医,是一辈子的学习
    00:33:18 一个独立的、承担责任的护士,要为病人负责、对自己负责,也要会保护自己
    00:35:45 把病人全面地、完好地交给下一班同事
    00:36:18 学生可以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但在社会上,你是有责任的、不可以逃避的
    00:38:43 当初也可以选择更“体面”的工作,但我觉得临床挑战最大
    00:42:30 不要说再见,我更愿意在医院外面跟你打招呼
    00:45:22 护士值夜班干些什么?能不能小憩?
    00:48:29 我其实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这份工作改变了我
    00:54:42 生命这么宝贵,不要浪费它
    00:59:09 很多困难其实是听来的,在没有尝试和努力之前,就已经萌生放弃的念头
    01:04:00 如果通过不断的尝试能找到认定的方向,这辈子的kpi就完成了
    01:05:42 我花了钱花了时间花了精力,你为什么不能把我治好?
    01:11:44 医护人员会看讲医疗的综艺吗?
    01:13:48 热爱诗歌、俄语文学的小蜗牛
    01:17:45 内心小世界的构建未完待续……

  • 【本期内容】

    本期二本生节目,邀请了叶子的学姐,目前正在香港读phd,这期节目从学姐在香港的生活聊起,再回忆到大学的生活,学姐说,她并不后悔大学的生活,在大学里她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和朋友,这些都帮助她更好地成长。


    现在的自己,由很多过去的自己所塑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享受当下。


    【本期嘉宾】

    学姐,一直把英语作为自己的最大优势,目前正在香港读phd,目标是做一位老师。


    【本期你将听到】


    00:01:00 非英语专业的我,毕业后就做了英语老师


    00:02:45 在非英语专业,把语言优势培养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00:05:22 从事和英语相关的工作,是我从小就有的概念


    00:06:40 大一的时候,为了转专业,我直接找到了外国语学院的院长


    00:13:49 我很幸运我遇到了开明的父母


    00:17:45 我们和父母之间有着信息差


    00:19:36 我是一个目标非常明确的人


    00:24:45 我们也需要给父母更多地耐心


    00:25:51 到香港的时候,我需要慢慢习惯没有手机支付的生活


    00:33:10 科技快速进步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老人的生活


    00:35:40 我一直很怀疑,香港人的拖鞋从哪里买的


    00:43:32 对比:香港vs大陆,语言、学习模式的不同


    00:48:50 在香港读研压力很大?


    00:54:25 二本生这个是我们一生带不走的名片,但也不是限制我们的枷锁


    01:05:10 我对二本生身份的不认同,可能来自外界的影响


    01:06:35 如果我回到大学,我希望可以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01:11:42 对学弟学妹的话: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本期内容】

    前段时间,一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引起了讨论,很多家长认为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诱导性,无法真正帮助孩子,反而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虽然第二天相关部门及时处理了,但我们还需要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真正去帮助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疗是一个很复杂的多元问题,不是仅仅一份问卷就可以解决。

    今天拓东从自己的专业和治疗经验角度出发,和大家聊一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本期你将听到】

    00:00:25 具有诱导性的心理健康测试问卷会造成什么问题

    00:02:50 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一直是比较难的问题

    00:10:04 在做心理健康测试问题中的隐私问题

    00:13:09 国外如何看待青少年自杀问题——新西兰的青少年自杀率非常高

    00:16:10 AI也没有办法检测出被隐藏的情绪

    00:17:40 我们应该如何了解这个问题?——抑郁症主动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是最低的,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帮助。

    00:20:15 一个科学的问卷,会设计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

    00:24:56 在做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疗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青少年的问题主要是在被排挤,家庭暴力,家庭虐待,经济和社会地位都很低这四个因素。所以治疗青少年不仅仅是治疗对象,还是需要治疗ta和ta所在的环境。

    00:26:49 人必须要有一点东西去附着

    00:32:27 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疗的成功率很低

    00:33:50 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一个多元参考值


  • 今天《我是二本生》特别策划栏目,邀请了小夏目,她是在读外哲的研究生,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和小夏目一起回顾了大学生活,包括她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环境的思考。从这说开去,我们也探讨了教育公平、人如何面对自身无法改变的社会结构等等宏观问题。

    小夏目的分享非常真诚,也带给了我和拓东很多感触,也希望能同样带给你感触。

    【本期嘉宾】

    小夏目,湖南某高校在读研究生,热爱思考和阅读

    【本期你将听到……

    00:02:38 跨考研专业难度大吗?

    00:05:59 研究生生活和本科生活有区别吗?

    00:14:23 二本生的标签对自己的认同有影响吗?

    00:16:55 分数有存在的意义吗?

    00:21:49 对大学的自己想说的话

    00:31:53 对未来的自己的期待

    00:37:00 家庭或者环境会影响我们的选择吗?

    00:48:18 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


  • 今天《我是二本生》特别策划栏目,邀请了Justin,他是一名刑事辩护律师,同时又一直在积极做普法工作,在下班后的时间,他又是梅艳芳粉丝会的法律顾问。
    他是因为什么缘由选了律师这个职业的?他从学校走出来之后,又有怎么样的感悟?从和Justin的聊天中,我们可以发现他非常认真的在工作,同时也很认真的在生活。
    PS预告一下,梅艳芳的传记电影也即将在11月12日上映,欢迎大家去看!

  • 《我是二本生》的灵感来源于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作为同样从二本院校毕业的学生,叶子读完这本书有很多感触,因此和拓东商量之后,决定策划这一个新栏目。

    本期邀请的是叶子的学弟阿进,他在毕业之后,来到了深圳的一个设计院,工作比起同行来说,不是特别忙,让阿进有时间可以享受生活。那么一起来听一听阿进的生活吧!


  • 【关于本期】

    随着三孩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育儿问题被大家讨论,也有很多家长正待打算考虑三胎,在迎接新生命之前,可能很多家长也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要三胎的初衷是什么?


    计划三胎,不是生完孩子就终止了,它伴随着更多的长期性养育计划,以及需要更加关注父母自己本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另一方面,你会发现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其实也是家长自我成长,自我教育的一个契机。


    今天我们邀请了家庭亲子教育方面的思思老师,和大家一起聊一聊三娃的故事。


    【本期嘉宾】

    思思,多年从事家庭亲子教育的专家。


    【本期你讲听到……】

    2:38 要多个孩子的初衷是什么?


    4:33 养多孩的家庭(特别是妈妈)会遇到哪些困难?要多孩的时候,需要多考虑妈妈的精神状态。


    5:46 带宝宝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特别是多孩的时候,辛苦和压力会呈几何倍数的增加。


    8:30需要留给一段时间给妈妈独处,一定要照顾好妈妈的精神健康。


     10:54 父母好像孩子的充电宝,如果家长没有能量,就没有办法好好照顾好孩子。


    从医学上来说,2岁以后的孩子开始发脾气了是一个好事情,但是从父母角度来说,这是令人崩溃的开始。


    15:35 2岁以后的宝宝开始有“我的”概念。如何教孩子学会分享以及和其他人积极互动?


    21:51 青春期的孩子的“逆反”:对公平规则的敏感。


    23:29 每一个孩子接纳每一样食物的味道,需要成千上万次尝试去熟悉。


    28:45 养育不同的孩子过程中,需要不同的养育方式吗?——四种不同的亲子教养方式


    34:13 最提倡的养育方式——主干型方式


    48:12答疑时间:

    Q:二胎妈妈的困惑:妹妹总是发脾气,欺负姐姐怎么办?

    A:帮孩子学会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然而很多成人也需要训练识别情绪和表达情绪


  • 说起警察,我们都会天然地赋予这个职业很多词汇:正义感、责任感、和平……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警察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他也有很多生活兴趣,甚至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是低工资高强度工作的职业。今天,我们邀请了做过警察的致和,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警察故事,那些辛酸和不易。

    【本期嘉宾】

    致和 逃离体制的前警察叔叔,现任新西兰成瘾问题治疗师

    【本期你将听到】

    2:29 下班后,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警察。

    3:28 警察的不同种类

    12:40 我在做警察时的辛酸史

    17:01 凌晨遇到打群架的人,就需要连轴转,没有办法休息

    17:44 警察辞职后一两年,我依旧处于创伤后遗症

    20:09 七八年前,警察的工作繁重,工资低

    25:44 好人怕警察,坏人不怕警察

    28:13 我一个善意的提醒,换来了一个更善意的提醒

    29:27 每一个出警故事,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观离合


  • 【关于本期】《我在他乡挺好的》的热播,让在新西兰生活的拓东非常有感触。而在上海生活的叶子近期正好看了《念念青春》,感动不已。因此我们借助这部剧和综艺一起来聊一聊在他乡生活时的酸甜苦辣。

    当故乡变为他乡,我们还能回去吗?

    【本期你将听到……】

    02:34 《我在他乡挺好的》: 一群生长于小城市的异乡人,在大都市艰难的漂泊经历。

    06:29 “我会把遇到的困境用戏谑的方式释放出来”

    08:39 孤独的最高级别:一个人走上手术台,一个人走下手术台

    10:39 《念念青春》:“年轻人在外漂泊,追求梦想”一切并不像表面那样充满英雄式的色彩

    12:37 “在国外生活最脆弱的时刻:我在床上躺了一星期,全靠家乡菜活下去,房东和老板也给了我很多温暖”

    18:21 在他乡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是住房问题

    21:38 在新西兰,租房还需要面试,必须要三观符合。

    22:39 在北上广,别说面试,能租到房子就很不错了。

    26:23 在他乡的时候,除了看病和住房,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融入当地的问题

    32:59 我去菜市场的时候,用普通话和吴语,得到了不同的待遇。

    34:36 为什么一定要被人认可你?

    35:40 “我的前任是新西兰本地人,我们都很喜欢对方,但我们还是分手了。”

    39:16 在漂泊的路上,即想安定,又想浪

    45:08 我在上海过着三四线生活

    47:15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48:21 我从小说人物上获取了能量和力量

    49:01 一个人住要注意的tips

    【本期音乐】

    《我在他乡挺好的》主题曲



  • 【关于本期】

    说起艾滋病,它似乎长期与偏见、歧视捆绑在一起。当艾滋病成为公众视野中越来越常见的一个词时,我们对艾滋病的了解却非常少。很多时候,我们对艾滋病的偏见,来源于自己的无知。

    今天我们邀请了长期从事为阳性群体赋权公益慈善活动的钱小壕,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很有意思的是,在录制的时候,小壕那边有传来摩托车的鸣笛声,拓东那边传来杯碗相碰的声音。这些声音在节目出现,反而让这档节目充满了一种生活气息。我们希望,所有的hiv阳性群体,都能自由地感受这种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不再被歧视、恐惧环绕。

    【本期嘉宾】

    钱小壕,原名钱恒然,笔名南宮俊,人类爱少数群体男性,赋权型公益行动爱好者,100%公开身份的HIV+。喜马拉雅首页:https://www.ximalaya.com/zhubo/42253391/

    【本期音乐】

    love of my life -Queen

    【本期福利】

    欢迎大家留言!我们将从全网评论中抽取1位幸运观众,赠送《流行病调查局》1本!

    【本期你将听到……】

    01:36 什么是U=U?

    03:02 构成满足艾滋传播的四个条件

    05:27 为什么会出现对艾滋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

    11:14 人对疾病的理解和感知来源于哪里?

    11:45 为什么只有感染过HIV病毒就要被认为不是正常人呢?其他的人包括传播途径一模一样的携带HBV乙肝丙肝病毒的人为什么就是正常人吗?

    13:35 “恐艾”现象的社会历史渊源

    15:49 “艾滋病”是被发明的疾病

    18:24 我们总是和病毒在战斗,总期望可以消灭病毒。但迄今为止历史上真正被消灭的病毒是天花。

    20:13 治疗“艾滋病”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首先要照顾好自己

    24:42 目前艾滋病感染者所面临的的普遍状况是“人间失格”,被赶出家庭,放弃治疗,自杀……最严重的是认为自己这辈子失去被爱的资格,因为无法亲密性行为。

    30:46 u=u的社会意义:很多感染者因此而可以获得拯救,社会也得到安全性保护

    34:00 所有的阴性都是在等待被感染的人

    36:35 “我是文人,我是公益人,我是作家,我是厨师,我是皇后乐队或者蔡依林的粉丝,我唱歌跳舞画画,但我一旦是hiv感染者,什么都被病毒这一个标签蒙蔽……我就失去人生的丰富性”

    38:28 “我害怕和人亲密接触,不是害怕我传染给他,而是怕对方后怕”

    41:07 用恐惧只能短暂的改变群体行为,包括在传染病在宣传过程中用恐惧的手法,也会造成很多非理性的行为。

    49:38 在传染病预防中,很多时候信息想要达到目的,需要准确和明了——这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要求。

    53:00《流行病调查局》:真正的罪魁祸首从来都不是自然

    55:45 如果每个人都做好自我防护,这对每一个文明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56:42 “我建立了一个以母亲名字为命名的公益基金”

    58:14 “我天然地认为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想把灵魂切片留给后人,也有知识分子的责任”

    1:00:00“只有发自内心地去做公益慈善,才是正当的”

    1:02:00 公益就好比酒神精神,文学艺术创造就好像日神精神。把自己过成诗本身。

    1:04:00我公益道路上的带路人:张悬和陈坤

    1:06:00 什么是帕斯提同伴群?

    1:08:00 阳性群体的基本需求是融入公共生活,我希望我们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大家都认可,让社会不再排斥阳性群体。

    1:13:35 如何参加帕斯特社群

  • 【关于本期】
    此次东京奥运会上,新西兰跨性别运动员参赛,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有跨性别运动员参与,因此也引起了诸多热议,也有很多人说,跨性别运动员参赛,是对比赛的不公平。
    回顾历史,上个世界,跨性别者是不被认可的,甚至是犯罪,直到今日,跨性别者逐渐被大家认可,但是在这样的大型赛事中,我们会发现,这个少数群体想要被认可很难。我们也可以想象,在很多领域,他们想要被认可也很难。通过这次热议,我们可以看到跨性别群体的困境一直存在。
    今天我们邀请了一位一直在做公益的嘉宾,泉柳取,从跨性别者聊起,一起聊一聊他在做性别公益时的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人们首先都是个‘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没有区别。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要为谋生奔波的人,在自卑与自得之间来回兜兜转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和社会里,都有边缘和少数的一面。这是人世百态的投射,我觉得这本不是应该有什么计较的。于变幻激流中、于闪转腾挪中、于人世沉浮中,按照自己的心性勇敢活下去,在这个含义中,没有谁比谁更边缘和少数!”
    他赞同无性别主义,因为它告诉人们性别不需要划分,是可以“一样”的。这让我觉得很舒服,不是那种你费半天劲儿打破刻板印象破圈的舒爽,而是那种在对抗之外找到了第三条路的超脱。你不需要对抗,明明可以把对抗的两方都融到一起的,大家可以共享一个“框架”,不用“你是你的标准,我是我的标准”这样自说自话,互相“歧视”
    泉柳取在和别人讨论性别议题时,会不自觉将人带到“尊重”这个话题上,他认为现在的群体隔阂与歧视,大部分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互相尊重和完全沟通引起的。
    这次录制之前,包括在剪辑的时候,叶子其实有些担心,因为我们都不是属于性少数群体的一员,我不知道自己在分享的时候,会不会带有一种对群体的不公平评判,怕有感同无法身受的情况。但我们也在努力传递一种声音“人与人之间没有区别,我们需要互相尊重和接纳。”
    这一期节目聊下来之后,泉柳取带给了我新的观点和角度,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他所有的观点(大笑)。
    也期待你可以在这期节目中,获得一些新的启发。
    在本期节目下留言,我们将从全网抽取一位幸运观众赠送李银河老师的《女性主义》一书!(经费有限,后期奖品将会丰富起来,一定有鸡腿!)
    【本期嘉宾】
    泉柳取,非典型法律人
    【关于本期你将听到……】
    02:05 “怎么会有男性参加女性比赛?”——对跨性别的误解
    04:11 在体育赛事上,我们有时候被性别带跑偏了
    09:33 性别需要怎么确定?
    10:04 国外的理论和现实经验之间的直观冲突
    11:28 我开始关注性少数群体的权益
    15:30 做性少数群体公益时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位讲师在普及的时候,讲哭了。
    19:58 “我可不可以直接介绍我一个人?”——关于自我的定义
    21:58 在普及性教育之前,我们还需要做如何让他人尊重他人的培训。我们不光是要尊重人的独立性,还要尊重他人的人生经验。
    25:00 疫情之后,人们的情绪越来越强,或许我们的教育需要更关注到个体。
    29:50 一个奇怪的逻辑:有一群人喜欢通过指出他人与自己的不同,否定对方,来确立自己的道德制高点

  • 【关于本期】

    今天,我们一起聊一聊主播拓东在新西兰做公务员的故事,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有哪些好玩的故事?拓东是怎么看待这份工作的?在面对异域文化,拓东又是怎么做的?欢迎大家收听!

    【本期你将听到……】

    在新西兰工作中的喜怒哀乐

    01:05 在新西兰,社会工作者毕业后,可以选择的工作,社会工作是很热门的专业

    08:05 新西兰的公务员也很稳定吗?

    09:12 我可以看到未来的几年内可以赚多少钱——新西兰公务员工资透明制

    10:54 即使是小小的公务员,也是有权力的——“我当时写的报告,是有法律效应的。”

    13:38 科层制的天然问题影响下,公务员“保证不出错”成为了主要任务?

    15:23 新西兰政府部门的华人

    19:58 国外工作制度就涉及了推荐人——是直通车还是?

    21:45 在新西兰做公务员遇到的困难——语言问题、不被信任。但是我遇到了一个好的领导

    24:26 这份工作开心的事情——部门聚餐文化很流行

    26:00 职工培训对职员的重要性,公务员可以实现提前退休吗?

    29:19 国外公务员的晋升制度

    30:44 对职场中的性别平等的重视

    怎么融入当地的文化?

    32:00 我在第一份工作中得到了毛利族长的认同,对他者文化很重要

    33:15 作为非政府组织中的第一位华人,我所做的一切都被认为一种身份代表

    35:01 作为外来人,好像只有做到最好,才能被当地文化所接纳

    36:37 我尊重了毛利文化,也获得了毛利人相应的尊重与认同


  • 【关于本期】

    在互联网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中,我们会发现,对身体的焦虑越来越多,“我是不是太胖了?”“我的肌肉是不是不够多?”“为什么我的皮肤不够白”……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焦虑?身体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上的含义,更是一个文化含义,我们对身体的认知,受到了技术、商家等等影响。

    我们应该怎么对抗身体焦虑?

    欢迎收听本期

    【本期你将听到……】

    01:20 什么是身体焦虑?

    02:16 自己的身体焦虑是怎么样的?

    05:00 大部分人养成了一个习惯:喜欢看别人的头顶?

    06:36 身体焦虑都是不好的吗?——或许某个层面身体焦虑带来了自制

    09:05 每个人的快乐源泉不一样,焦虑对每个人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

    12:00 不断过度自我审视、自我关注的原因在哪?

    13:21 我们对自我的认识,都是站在他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

    16:21 身体社会学是一个分支学科,身体不适一个纯粹的肉体,它是文化的行塑

    17:54 科技发展和数字发展影响了人们对身体的看法

    19:22 互联网的发展,把自己放在了画框里

    24:21 人一直在尝试改变自己的身体

    26:20 对身体焦虑来源来自于杏仁体,这种杏仁体的反应是应激化的

    29:14 身体焦虑带来的危害

    36:27 怎么做自我帮助解决身体焦虑问题?

  • 【关于本期】

    毕业季,很多同学都已经找到了工作,面对即将进入的社会生活,我们可能就要面临职场上的各种问题。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本我”的欲望其实已经告诉人类,没有人会喜欢工作,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摆脱工作,这个时候需要平衡工作和其他方面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把价值实现都放在工作上,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本期你将听到……】

    01:06 聊一聊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当时都没有一个规划

    05:32 聊一聊自己找工作时的情况——“大学里需要多去尝试”,“我和家人做了一个交换条件

    14:18 我到临近毕业才去思考自己需要找什么工作——面试是了解不同行业最快的方法,找工作的时候也不要放弃学习,弥补能力缺陷。这个时候需要稳住。

    18:01 “我喜欢做什么?”这个问题大部分人也都没想明白——可以先排除你不喜欢做什么?

    19:01 当对自己不了解的时候,可以求助专业的职业规划师。

    19:40 把“帕累托最优”理论运用到找工作中

    20:49 国外找工作的经历——很多东西也都需要自己去探索

    24:55 面试时遇到的难题以及神棍测试题

    27:54 “面试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女性,而不是一个毕业生”——谈一谈面试时遇到的歧视问题

    30:05 最好的工作时让你每天觉得自己在带薪休假?

    34:54 让我感到焦虑的主要来源是——把价值实现都放在了工作上,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39:00 事情多、钱少、不开心,当一份工作满足了其中这两个,就可以跳槽了

    39:56 为爱发光的工作应不应该做?

    44:07 先赚钱再追求梦想?还是直接为追求梦想而直接冲刺?

    46:27 从精神分析看职业规划,从”本我“的状态来说,其实是没人喜欢工作的。“自我”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超我”是利他的倾向,其实大部分都在寻求压抑自我的快乐。

    48:22 我辞职的底气,是因为我知道即使我不做这个工作,我也有其他技能。

    【本期音乐】

    BeBop for Joey


  • 【关于本期】

    前段时间,王思聪与孙一宁的瓜成为了全民吃瓜事件,一时间思聪体成为了全网模仿对象。王思聪成为了舔狗也变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新闻。但是这个事件背后,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对男权的美化以及其背后的PUA陷阱。王思聪和孙一宁的事件,并不是一件搞笑的事情,对女性来说其实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它暗含了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和阶级的控制。

    本期节目,我们的主播拓东、高高和even将和大家聊到PUA的五个陷阱、哪些人更容易被PUA?我们面对PUA应该怎么做?

    无论在什么关系中,我们都需要有权利和权力,要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以及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需要警惕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具有洗脑功能的意识形态。

    【本期你将听到……】

    01:02 说的是王思聪变成了舔狗,但背后是一种美化——表面的舔狗,实则的PUA

    03:39 案例分析——PUA的五个陷阱的双方中,被PUA的女生有时候不一定是处于弱势的

    06:38 PUA的五个陷阱

    一、哪些人更容易被PUA?

    07:35 为什么高知女性依旧会被PUA——很多时候,高知女性也是社会性别的受害者

    11:56 《资本主义与父权制》里宣言:全世界的家务劳动者们应该联合起来——家务其实是一种劳动,而不是自然化的付出,但现实生活中,女性在家庭中的劳动,则是不被承认的。如何让女性心甘情愿付出?社会会建立一套规则,把女性神化,默认女性的付出是正当的。

    15:06 家庭的父权之外,进入劳动自由市场中,女性可以获得真正的平等吗?

    二、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来看PUA的实质是什么?

    16:31 这三种人格型障碍更容易成为PUA群体

    19:46 自恋来自自卑和低自我认知——为什么王思聪会成为舔狗?

    21:37 王思聪和孙一宁的事件,并不是一件搞笑的事情,对女性来说其实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青春期读的霸道总裁文,其实是浪漫化了男权

    24:23 为什么女生拒绝了一位男性,男性就要把对方黑料曝光?——完美受害者理论

    三、如何来反抗PUA?

    27:22 首先要意识到对方说的是什么——当你意识到感觉自己陷入某种困局的时候,就要停下来想一下,并且把对方的话写下来;其次要认识到对方的行为隐藏了什么;之后要避免在情感上太依赖对方;然后一定要明白自己的权利和支撑的力量是什么?最后还要给予自我暗示

    29:54 权力和权利的意识很重要,我们社会互动关系都是有权力结构的。另外,PUA这种关系还存在职场和家庭中,所以一定要有权利思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需要反洗脑,特别是女性,一定需要反思和警惕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洗脑意识形态。

    32:32 案例分析:高高遇到的职场PUA——人生不能只看钱?你走出公司就找不到工作?

    34:55 《危险关系》中提道,真正的爱情追求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迷恋,而是一种定义权,即当你的人格、生活等被其他人定义。

    35:40 无论处于什么关系,何时何地,我们都需要一种边界意识

    36:48 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不容易被PUA,建立一种自己的评价体系6:48

    37:50 内在型和外在型人格,都需要意识到自己所在的群体是否是正向的

    39:10 当你感觉自己不对劲的时候,可以寻求圈外的人帮助

    【本期主播】

    拓东:有着社会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师,现为新西兰咨询师

    高高  轻微社恐爱好网上冲浪的新媒体人

    even  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奇葩教师一枚

    【片头音乐】

    3 am West End


  • 【关于本期】

    前段时间,南京男子驾车撞人,并持刀捅人事件,引起热议,经调查,发现是因为感情纠纷而行凶。这样的悲剧其实非常多,有数据显示,在498起女性被杀案中,233件是被丈夫杀害的,115件事被男友杀害的。


    如此频繁的暴力案件、谋杀案中,我们可能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在面对这些感情受挫后,大部分男性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


    今天邀请的是性与性别研究博士重木,围绕他发表在《燕京书评》的一篇评论——《想象新式亲密关系:男性如何摆脱内心隐藏的厌女情绪》,一起和大家聊一聊这一话题。


    也欢迎大家添加微信huang93586加入听友群一起讨论

    【本期嘉宾】

    重木:性别研究博士在读


    【本期你将听到……】


    02:20 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施暴者大部分都是男性?

    03:31 中国当下的性别气质,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在中国古代其实是文武两种男性气质,其中,文气质是主流。

    05:39 西方一直认为男性女性存在生物上的差异,但是中国人一直觉得一个人需要阴阳两种性别气质才可以

    06:49 有毒的男性气质——排斥任何女性气质,因此产生很强的侵略性,这种侵略性本身就含有就有暴力因子

    07:46 男性研究受到女性研究启发而来,现代社会环境下,当男性受到挑战的时候,必须要回应和反思

    09:37 造成男性气质危机的其他因素有哪些?

    11:36 了解男性气质之谜,解放男性,对女性来说会有怎么样的改变?

    12:20 男性如果没有办法正确处理类似失落这样的情感,很容易出现问题  

    14:28 男性群体的内部也是分等级的

    16:16 “娘炮”背后的厌女症,以男性为中心的整个气质背后,就是对女性的污名和排斥

    18:40 为什么国家和社会对男性气质女性化如此焦虑?

    20:38 军队中的男性气质属于特殊领域的男性气质,这种男性气质是不能放在日常生活中的。再者,气质的规训其实也是剥夺了个人选择自己想成一个怎么样的人的权利

    21:48 我们两性身份本身就是被话语所建构的——当你的父母被告知,你们拥有一个女孩的时候,你已经进入了女孩性别话语体系中

    23:33 大部分女性照镜子的时候,首先会意识到自己的女性——性别二元论中,男性是不言自明的存在,只有女性才被标识

    24:47 我们批评普信男,不是在否定普通,而是批评那些过度自负的男性。

    25:30 很多时候,我们要很反思,“我正在说话,我需要倾听别人的意见”

    28:47 新的男性气质应该是怎样一种气质?

    31:14 男性和男性之间没有办法很亲密?


    【片头音乐】

    Study and Relax

  • 【关于本期】

    从去年227开始,饭圈文化被频繁提起,成为了舆论讨论的焦点。为什么会出现饭圈文化?在这个圈子里,粉丝们找到了哪些归属感?我们在这里又在宣泄什么?

    从粉丝转向明星,在这个文化体系下,被崇拜的偶像是怎么被打造出来的?ta们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

    本期节目,在传媒领域的高高会揭秘怎么样的“内幕”?拓东从心理学角度又是怎么看待这这些行为的?有着社会学背景的even又会有怎么样的辛辣点评?

    后期:你们暴露年龄了

    【关于主播】

    拓东:有着社会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师,现为新西兰咨询师

    高高  轻微社恐爱好网上冲浪的新媒体人

    even  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奇葩教师一枚

    【本期你将听到……】

    01:31 饭圈文化:从粉丝到奶说起

    02:22 饭圈文化其实最开始从国外兴起的,国内最早是从超级女生开始

    03:45 从超级女生开始,追星从私人行为转变为一件有组织有纪律的事情

    04:09 饭圈经济中粉丝经济的转换,也让粉丝发挥ta们的能力

    06:35 从心理学上怎么了解粉圈中粉丝的行为,包括其极端行为

    07:30 什么是名人崇拜现效应(cws)?

    09:11 追星这种情感似乎是非理性的,但另外一方面粉丝为自己偶像做事情的时候,非常有组织,这么一看,好像又是理性的。

    10:08 对于追星,用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太准确的,根据粉丝的程度,可以划分为很多类型

    13:56 饭圈文化,首先有一个社会身份认同,在群体中通过某些行为,找到了自我归属感。把自己标签化就是在找一个归属群体。

    15:30 追星到底在追什么?

    16:00 饭圈除了群体的共鸣,也存在PUA

    16:58 为什么追星的大部分是青春期孩子

    19:27 涂尔干认为人作为社会人,在一个特地的群体中,需要一种宣泄。

    21:06 在粉圈文化中的明星是躯壳?人设?还是卡里斯马型的权威?

    22:33 很多偶像是基于目标群体打造出来的,明星就像一个躯体,公司把粉丝的欲望都装在这个明星上。现在虚拟偶像很火的一个原因之一。

    26:02 为什么会翻车?——偶像模板走到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29:55 追星的文化对我们认知方式会有影响吗?

    32:40 女性成为了粉丝文化的主体?

    40:01 粉丝开始对偶像有严格要求,以前是偶像影响粉丝,现在是粉丝要求偶像——宠粉的表现是什么?

    42:42 现在有专门的粉丝工作站、后援会,并且还会谋取利益

    44:40 粉丝行为,明星买单?

    47:26 饭圈文化也具有正向作用,但是发展到今天它变的复杂

    48:44 崇拜是人类心底一个隐秘的欲望

    49:59 追星的过程中,自己快乐就好,一定要不能过度影响自己的生活

    【本期音乐】

    片头音乐:Bar Brawl

    配乐:Lazar Gosman - Serenade from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Op. 3, No. 5

    片尾音乐:NIKI - lowkey

    后期:由于剪辑过程中,au不停闪退,导致背景音乐有点大没办法修改。请见谅!

  • 【关于本期】

    “社恐”已经成为了现代年轻人的自我标签,其实这个词是精神疾病的泛化之一,那么为什么在现代社会“社恐”成为了现在网络中的“热词”?


    弗洛姆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需要有一种特地的人格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社交完美人格很有可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社恐”则是对这种要求的一种反抗。


    本期拓东邀请了两位有着社会学背景和媒体背景的嘉宾,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社恐人”。


    欢迎大家关注微博@人类研习社 ,也可以添加微信“huang93586”,备注人类研习社加入我们的听友群。

     【关于本期嘉宾】

    高高  轻微社恐爱好网上冲浪的新媒体人

    even  社会学专业出身的奇葩教师一枚

    【本期你将听到】

    00:55 “社恐”最早来源于精神疾病的概念

    01:53 从社会学角度:“社恐”是一种性格的和文化的描述

    02:00 从媒体传播的角度,“社恐”是一个网路片传播中的痛点,是自我属性的标签

    03:44 强迫症也是被泛化的精神概念,而且在泛化的过程中,会被美化

    04:30 精神疾病概念泛化的好处和坏处

    05:26 生活中社恐的情景——见陌生人、饭局和理饭店

    07:58 为什么在生活中会出现“社恐”的情况?

    13:43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觉得“会社交”是好事?

    16:29 现代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更加复杂

    17:40 “社恐”中,最害怕的是在陌生人面前流露出负面情绪

    19:40 为什么现代社会需要一个社交完美的人?

    20:44 现在的“社恐”可能是现在年轻人对社会要求的反抗

    23:14 我们怎么应对社交困境?

    24:08 “躺平”哲学中,社恐会怎么选择?

    26:29 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个体化的过程

    27:40 心理学中有一种“社恐”群体治疗

    30:10 在陌生场合,有时候我们可以扮演一个角色


    【本期音乐】

    片头音乐:Compy Jazz

    配乐:Anne Queffélec - Gymnopedie II

    片尾音乐:Karen Souza - Creep

  • 【关于本期】

    这几年,盲盒经济发展迅速,当我们沉浸在购买盲盒的快乐中时,我们的大脑正在进行什么样的运作?我们为什么会对此乐此不疲?除了盲盒之外,我们会发现,商家们正在创造一个美轮美奂的物欲世界,声音、场景、气味等,这些设计只有一个目的——让你上瘾,从而为之付出时间和金钱。

    本期节目邀请了治盒和大家一起聊一聊上瘾背后的生理机制和行为机制,破除商家们的套路!

    【本期主播】

    拓东:有着社会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师,现为新西兰咨询师

    致和:读过几年私塾,入过几年行伍

    【本期你将听到:】

    01:38 现在令人上瘾的东西层出不穷——商家手段、游戏等,其本质的内涵都是上瘾性行为

    02:54 为什么人会丧失对自己的控制?——“上瘾”背后的生理机制

    08:30 一个成年男性的大脑,在30岁的时候会真正发育完全

    10:24 人的身体器官中,大脑是最先衰败的器官

    11:59 多巴胺是一种快乐的荷尔蒙,这是大脑的产生的物质,也是大脑的奖励机制。当行为会对个体发展有利的时候,大脑会产生这种奖励机制。为什么和朋友拥抱,会让人感到快乐?为什么人需要群体性生活?为什么人类性行为会让人感到愉快?这都是和大脑都奖励有关。

    15:22 为什么吃甜的可以让人开心?

    18:13 多巴胺是大脑奖励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所以有些行为(例如赌博)会刺激多巴胺的产生,骗取大脑启动奖励机制

    20:45 行为性的上瘾其实也是精神疾病的状态,但是还没有一个深入细致的具体研究

    22:10 以“赌博”、“抽盲盒”为例,行为性的上瘾很容易被包装,让人不易察觉。像赌博机这样的,都是经过了心理学家、科学家、统计学家等的精密计算,让人上瘾

    24:58 上瘾问题的几个阶段

    27:32 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28:37 多巴胺的过多分泌,会透支大脑的使用,因此一直进行上瘾性行为,会损害大脑的发展

    30:52 从精神科医生来说,对“上瘾”的行为的治疗没有特效药

    33:22 寻求外挂理智大脑:在解除“隐”的时候,自己需要一个清晰的认知以及也需要求助外界的帮助,一起来抵抗成瘾问题

    37:56 现代很多声音、场景、气味都是能提高人的兴奋度,促使人的上瘾

    38:50 如果有一项行为已经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了,可以寻求专业帮助或者从提高获取的难度来控制自己

    【本期配乐】

    片头:Stunted Adventure

    配乐:JINBAO - 思.念

    片尾:Troye Sivan-Sea Of Love (Cover)

  • 【关于本期】
    为什么世界病了,我却要吃药?精神疾病建立后,我们会把人类分为“我们”和“他们”,“正常”和“非正常”……精神疾病患者异于常人的样态,他们往往会被剥夺关于“人性”的部分。然而,整个精神疾病的被发现过程中,文明也紧紧交织在一起。精神疾病患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才被慢慢定义为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就好像套子一个,把人类分类,一个个往上套。
    所以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

    最后,你们看穿这期到底有几人了吗?


    【关于本期主播】
    这期主播有几人,你们猜?
    后期小姐姐:逐渐走向崩溃

    【本期我们将谈到:】


    前面依旧是……要鸡腿的过程囧~
    01:31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02:28 《七个我》、《24个billy》等影视剧中的人格分裂——对于旁人来说,这个人突然之间变了一个人
    04:30 人格分裂其实只是精神分裂非常稀有的症状,
    05:20 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其实存在很大的差距,精神分裂的症状有哪些?
    06:52 精神分裂的前期干预重要性
    07:41  自己如果忘记了第一次发病怎么办?
    08:42 精神分裂症的被发现(此处有梗)
    09:40 在精神分裂发病历史中,80%的人都是具有家族遗传,由于后天环境的因素诱发。20%的人是因为药物等后天造成。
    11:28  现代精神病是十八、十九世纪根据样本分类而来的,而古代的通灵、阴阳眼则没有办法归类进去。
    12:28 用科学的方式去解释通灵?——如果一家人可以看到鬼魂,那么就不是幻听和幻视
    13:12 存在主义幻觉——我意识到我自己不存在
    14:15 很多人宁可下监狱,也不愿意去疯人院——精神病创建之后,精神病人的人性资格被剥掉了。
    15:47 在精神病建立之前,通灵和阴阳眼其实还会被崇拜,而不是被认为疯子
    17:25 精神病的发现,其实是把人一个一个往一个套子里套,分为了“我们”和“他们”
    18:11  有位访谈对象从5岁开始就有了通灵眼的能力,但没有影响ta的日常生活,也没有出现思想上的混乱。ta中东南亚长大,但是生活在新西兰——ta听到的是母语还是英语?
    21:25  另一种幻想:天选之子幻想,总觉得自己是伟大的人的转世——他们的天选之子总是和自己的文化有关
    23:50  有人可以幻觉套幻觉,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很难被发现,也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25:00  幻觉逻辑自洽: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疯了,那为了避免被发现,就需要假装自己是正常的。
    26:45  人格分裂硬核条件:在童年经历过创伤,才有可能出现人格分裂的状态;在人格分裂的状态下,是没有办法做一些高精密的工作。
    29:34  精神分裂症的治愈率很低,超过三分之一的人,都会一年复发。基本上很多人都需要终身服药,而且即使治愈了,有一类幻觉,很可能也不会被消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