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历史级大旱,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困难。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和消费国,苹果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7.6%,其中陕西苹果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今年陕西不仅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旱,还遭遇了霜冻、冰雹等极端气候。果农们正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多重压力和风险。
那么,这轮干旱对苹果种植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果农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适应变化、减少损失?这些自救方法是否有效?合作社与个体户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别?在气候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我们最终该如何扭转农户们“望天兴叹”的局面?
【时间轴】
01:18 极端天气对苹果产业的危害,有多严重?
04:01 果农如何自救?
05:50 面对气候危机,最大的挑战还是资金?
-
5月22日晚间,在小米召开的“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首款自研旗舰手机SoC芯片“玄戒O1”正式发布,风头直接盖过了当晚亮相的小米Yu 7。
在如此高的关注度下,玄戒O1能否堪此大任?小米为何要在上次的造芯失败后继续投入?这款芯片是“真自研”,还是一款“换皮芯片”?与小米有深度合作的高通又会何去何从?
【时间轴】
01:27 “真自研”还是“换皮”,“挑大梁”还是“情怀之作”?
04:54 冒险重新设计Cell,小米只花了10个月?
07:34 “玄戒+高通”,双芯片战略怎么转?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
白酒业仍处于寒冬中,动销疲软、价格倒挂、库存高企仿佛成了三大顽疾。上市的20家酒企2024年营收合计为4390亿元,虽然同比增长7.27%,但主要由头部酒企带动,排名前三的茅台、五粮液、汾酒,市占率总和突破65.4%,利润集中度高达73.92%。
这仿佛再次印证了,在下行周期,只有行业龙头才具备更强的承压性。但另一方面,山西汾酒与古井贡酒增长表现亮眼。在茅台降维打击态势越发明显时,为何它们能打破颓势?未来白酒业的格局又会发生哪些改变?
【时间轴】
00:20 上市酒企营收增长,全靠行业头部拉动?
03:21 “强者恒强”的茅台,也不可能一家独大
06:48 从五粮液到汾酒,新格局正在形成中 -
5月15日,阿里巴巴发布了2025财年财报:报告期内,阿里巴巴营收9963亿,同比增长5.9%;经营利润1409亿,同比增长24.3%;净利润1260亿,同比增长76.6%。截至5月15日收盘,阿里巴巴港股、美股年内分别上涨43.8%、45.6%。除业绩超预期、核心业务展现韧性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投资人对阿里AI能力、AI路线的认可。
那么,哪些部分贡献了阿里今年的营收增长?我们该如何理解阿里的结构与战略方向?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阿里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吗?
【时间轴】
01:20 如何看懂阿里的营收结构?
02:28 淘天集团“瘦身”,国际数字商业成主要增长动力
05:56 作为“AI基建”的云智能,远未到该赚钱的时候 -
关税暂停的90天窗口期,一场围绕算力核心资源的争夺战骤然升温。尽管面临美国严格的出口禁令,英伟达Hooper系列高端产品与Blackwell系列已悄然现身国内市场,交易链条笼罩着神秘面纱。
但在互联网大厂大手笔投入AI基建的当下,以A股为首的算力供应商却纷纷叫停大型智算项目,部分已建成智算中心的点亮率甚至不足50%。落差背后,反映了算力供应链存在的什么问题?为何在高端算力供给不足的同时,退租与泡沫也已悄然浮现?
【时间轴】
01:25 “英伟达禁令”后,“炒算力”成为热潮
04:13 低效闲置算力,成了“泡沫”
07:20 智算产业链,该如何形成闭环? -
5月12日以来,美股迎来了一波反弹。但黄金却在这一波涨潮中逆势下行,COMEX黄金价格一度跌至3123.3美元/盎司,跌幅达4%。这已经不是黄金今年第一次出现回调:一季度,金价上涨了20%,随后就开始了震荡下行,回撤幅度一度超过了11%。
问题来了,黄金的定价逻辑究竟是什么?它中长期分别在交易什么标的?当前的价格走势是如何驱动的?它还要跌多久?会一直跌下去吗?
【时间轴】
01:06 黄金价格频繁调整震荡
02:23 中期定价,取决于美国是否会陷入滞胀
04:46 回归货币属性,黄金成为美元信用危机中的“替代品”音频内容仅供参照,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烧制于朝鲜李氏王朝时期的李朝白瓷,这两年正成为国际收藏市场的新宠。其中大型的月亮罐,更是被拍到三四百万美元的高价。在国际拍卖行里,它们频频被称为“东方极简美学的顶峰”。而在很多见惯了好东西的朋友眼里,它们不过是泡菜缸,远不如景德镇的瓷器细腻精巧。
那么,凭什么这些充满瑕疵的素器,能成为全球目光的焦点?谁在推动这一文化符号的塑造与流行?它们背后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又反映出了怎样的审美取向?
【时间轴】
01:26 国际拍卖价格高涨,推动收藏家关注李朝白瓷
04:21 从韩国“国宝”到电视剧,李朝白瓷文化如何传播?
06:44 半岛审美变迁,与它背后的民族表达 -
Sensor Tower发布2025年4月中国手游发行商全球收入榜,腾讯、点点互动、网易依然位列前三,米哈游在第四已超半年;但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米哈游旗下《崩坏:星穹铁道》重回出海手游收入增长榜冠军。国内游戏厂商仍呈现出“两超多强”与垂直赛道突围的局面。
为何过去几年形成的“腾网米”不再?米哈游凭什么打破了“双寡头”格局,下滑的隐患又在何时埋下?点点互动又是凭借什么游戏力压米哈游,它能否延续自己的传奇?游戏圈新旧势力的对撞、内容与渠道话语权的博弈,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时间轴】
01:58 四强顺位不变,但亮点不少
06:03 横空出世的《原神》,与被高估的米哈游“工业流水线”
10:37 《无尽冬日》背后的点点互动,与产业多样化的可能性 -
信用卡被放弃的命运,其实在2014年已经写好。这背后是一场关乎支付、信贷、乃至整个金融生态的权力变革;其本身更是一面折射中国消费变迁和经济冷暖的镜子。信用卡更多被拽入互联网金融的地盘,毕竟它的本质是消费金融工具,天然贴合“羊毛出在猪身上”的互联网式商业模式。
从2017年的高歌猛进,到如今的“存量阶段”,信用卡业务为何“不好做”?多年积累的高质量客群,与别样“繁荣”的个人信贷业务之间,信用卡又能否借上提振消费的东风?
【时间轴】
03:58 房产热潮与消金“下沉”,带飞信用卡
05:36 “降本增效”的银行,与不赚钱的信用卡生意08:43 年轻客群下降,信用卡难逃被放弃的命运?
-
5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同意互相大幅降低关税水平,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记者会上表示,双方已就“90天的关税暂停达成一致。”
此次降关税对出口企业无疑是重大利好,但这种缓和能持续多久?双方表示将建立经贸磋商机制,这种制度化沟通机制是否意味着中美贸易关系正在寻求更加稳定的平衡点?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大趋势下,这90天的“关税假期”能否成为确定性回归的信号?
【时间轴】
01:54 “布局美国的传统外贸公司,4月九成订单都停摆了”
04:19 “暂停期限是90天,但业内认为是一个确定性的信号”
-
尽管账上有千亿现金,但理想还没有迎来躺着数钱的时候。今年,理想的销量目标是70万辆,比去年多了20万,而理想规划的新车型仅有理想i8和理想i6两款,且都在下半年发布。重担依然落在销量疲势已现、近4个月都未能突破月销4万辆的瓶颈的L系列上。
面对来势汹汹、贴身肉搏的竞争对手,理想还有什么牌可打?它又该如何回答:为什么要选择理想纯电,而不是理想增程?
【时间轴】
01:09 竞争激烈,L系列能否守住增程基本盘?
04:03 智驾升级,能让L系列占据领先身位吗?
07:08 二战纯电,理想内部销量预期如何? -
“美国鞋王”斯凯奇看似业绩还在平稳增长,但关税压力、供应链成本飙升及消费疲软正在成为压垮它的“隐形杀手”。近日,斯凯奇宣布同意被知名投资公司3G资本收购,私有化后的战略重心将转向“供应链弹性建设”。机构观点认为,此举是为了规避上市公司监管压力,以便在关税风波中掌握更大的经营自主权。
斯凯奇对中国市场和生产供应链的依赖有多重?加征关税对鞋类品牌的影响为何如此严重?这种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构,将如何改变鞋业的竞争版图?
【时间轴】
01:21 关税撕裂全球供应链,美国鞋商也要为此买单
04:26 斯凯奇股价跌超25%,平价鞋企正遭遇生存威胁
-
近日有消息称,腾讯音乐集团(TME)计划作价 24 亿美元买下喜马拉雅。据《科创板日报》报道,该项交易于两个月前启动。传闻尚未落地,但从公司发展与当下处境来看,喜马拉雅管理层或已彻底放弃上市,转而寻求卖身套现离场。
作为“耳朵经济”的元老,喜马拉雅营收增速为何一路下降?在播客、直播等新业务的拓展上,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在TME和字节系的番茄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它的运营努力能获得成效吗?
【时间轴】
01:51 “耳朵经济”,商业模式缺乏想象力
06:25 播客赛道新叙事,“起大早赶晚集”
07:35 音频巨头的存量博弈,越折腾越难 -
最近美国TikTok一些爆款视频的评论区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留言:“感谢特朗普,现在我有必要去一趟中国买这些东西了。”这些内容点燃了长期被困在高物价里的美国消费者的购买欲,把用户引向了直接对接中国卖家的购物平台。在特朗普加征关税的大背景下,“反向代购”的生意,重新火了起来。
代购这门“野生”生意,为何能让欧美消费者买单?是哪些“用户”在购买这些“个性化商品”?依赖“信任”做生意,又有哪些新风险?
【时间轴】
01:13 代购,“没有店铺的全球生意”
04:08 “陪买生意”,要比算法更懂用户
07:07 失去“托底”的“草根卖家”,如何直面压力重重的全球市场? -
2025年第一季度,自主车企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份额占比,上涨到了62.9%的历史新高,而合资和独资的市场份额只剩下了37.1%,较2022年底的52.7%下降了近三成。在价格和销售方式这些“补救措施”效果十分有限的前提下,合资车企在2025年初终于开始转向“最后的机会”——打造出在中国市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
打造出在中国市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为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合资车企如何打破企业运营模式中“根深蒂固”的局限?合资品牌究竟在中国消费者的心智中还有多大的价值?
【时间轴】
01:13 合资车企,想打造在中国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
03:57 新技术架构、全新品牌,合资车企不再拘泥“自研”
07:54 合资车企新一波发力,新能源市场只会更卷 -
京东在外卖领域的投入正如火如荼,近期刘强东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已经是“不设上限”,甚至给予京东管理层以“长期机会”,以扩大市场份额与提高口碑为更高优先级。而另一边,美团内部的反应表面上却并没有外界预期那么“紧张”。
这场原本从2023年就开始计划的“外卖大战”,对京东有何价值?为什么说尽管瞄准同一领域,但京东和美团的“根基模式”并不相同?京东的重人力投入,会改变即时零售市场的未来格局吗?
【时间轴】
00:44 刘强东全力投入外卖,王兴却把“前线”交给王莆中
04:14 早有计划的京东外卖,瞄准的是即时零售?
09:01 美团的地推“阵地战”,与京东的仓储物流供应链
11:58 王兴和刘强东是两种人
-
今年的上海车展,备受期待的主角之一雷军没来,来了的新势力们端出的产品也不再“新”。产业和技术趋向成熟,智能电动汽车从当初的小众生意,变成当今的主流,甚至有点过剩了。
没有闹剧、没有话题人物、没有疯狂的“技术新词”,失去了“流量密码”的新势力车企,今年如何“整花活”?多年的“领先”标签逐渐失去,陷入“传统车企+供应链”合作追击的新势力,除了合作重组,还有别的出路吗?
【时间轴】
01:07 新势力在车展上失去了流量密码,回归纯粹“卖车”属性
04:40 曾独属于新势力的“领先技术”,继续普及化
08:41 不再“先进”的新势力,只能冲刺年产量了吗? -
“AI六小虎”之一的百川智能近期正在发生重大组织架构变化,医疗业务总负责人李施政已经开启离职倒计时,而其背后的核心原因是百川业务重心的调整。4月10日,王小川在百川内部发布两周年全员信,提到要“减少冗余动作,全力聚焦医疗。”
百川为何做出收缩的决策,是“最后选项”还是“不忘初心”?内部人事结构还会怎样调整?医疗这条难走的赛道,还有哪些业务可能性?
【时间轴】
00:05 核心老班底离职,百川“all in”医疗
03:34 DeepSeek冲击,推动百川提前聚焦
09:45 医疗“超级应用”,商业模式如何落地? -
4月17日,微信公众号官宣个人微信支持公众号一键注册和发布,还同步推送了三个用户期盼已久的功能:内容分享至朋友圈能直接查看来源,公众号评论区支持直接转发,并正式上线图片评论。
今年以来,微信似乎在重塑团队的作战风格,从少改小改转向频繁迭代。微信为何变得“善变”?公众号原本设想的“短内容”形态能否实现?激烈的电商和用户注意力争夺战中,微信小店还有机会吗?AI的全面接入,又能为微信带来什么?
【时间轴】
00:19 微信公众号,支持个人一键注册发布
03:20 新内容平台崛起,动摇微信“第二操作系统”地位
07:03 微信小店升级:“商品即内容”
09:23 微信全面接入AI,打通搜索屏障 -
刘强东当骑手送外卖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疯传,把京东在外卖业务上“不指名道姓”的叫板又推向了一个小高潮。而美团方面的回应同样没有点名,但也嘲讽了竞争对手的配送速度。
京东为什么要在竞争对手的“腹地”开展业务?为骑手交社保、反对“二选一”,如何让京东占领了道德高地?漂亮的口号背后,为何我们会对这样的“剧情”感到眼熟?
【时间轴】
00:15 京东美团,隔空“喊话”
02:21 交社保、低利润,京东打出外卖组合拳
04:23 美团做起3C,京东“以攻代守” - Laat meer z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