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成為你自己。」"Become who you are." —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在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很容易被他人影響價值觀。例如網路意見領袖看起來光鮮亮麗,讓人想模仿他們的一切——從學歷、身份、外表,到喜好,彷彿只要複製他們的選擇,就能獲得相同的幸福。但模仿真的能成為真正的自己嗎?適合他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別人的蜜糖,可能正是自己的毒藥。林火旺教授談到,許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在活出自己,而是活成他人期待的模樣;像是父母口中「為你好」的選擇、社會鼓吹的「熱門科系」、賺錢至上的價值觀。我們是否早已在無形中迷失了自我?本集聽哲學系教授林火旺老師為您推理:個性的發展阻礙有哪些,為何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現代父母最需要具備的教育觀。當我們活出獨特的自己,才能讓生命真正完滿。
-
“I have learned to seek my happiness by limiting my desires, rather than in attempting to satisfy them.” 「我學會了透過限制自己的慾望,而不是試圖滿足慾望來尋求幸福。」 ——約翰彌勒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是哲學三大提問,其實不必讀懂艱深複雜的哲學理論,生活處處是哲學。 我們如何找到自己做自己?火旺教授分享兒子投入戲劇,做自己有天賦且熱愛的事,每天過得踏實快樂,就是做自己。了解自己的個性,根據自己的判斷和偏好進行自發性的選擇,就是一般所謂的「做自己」,而不是隨波逐流或跟隨主流價值。 火旺教授分享英國哲學家約翰彌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傳奇的一生及令人稱頌的愛情故事,彌勒的自我追尋故事說明了,若沒有隨順自己的性格選擇人生,而是跟隨傳統或他人的規則,則會缺少人類幸福最重要,以及個人和社會進步的主要元素。 我們相信哲學不只是推理思考,更可以透過實踐找到幸福的人生,邀請你做幸福推理小行動:1 最好的方法是經常參與討論和辯論。2 接受挑戰:在公眾場所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承擔責任。3 閱讀人文書籍。4 從別人那裡發現自己:參與群體活動。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
"Life is a mass of desires. If your desires cannot be satisfied, you will be miserable, and if you are satisfied, you will be bored, and life will oscillate between pain and boredom. ” 「人生就是一團慾望,慾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得到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盪。」 ——叔本華 本集主題是「人類的錯誤為什麼一再重演?」先請聽眾想想,我們生活中是不是有一些慣性,總是重複同樣的行為,像是總是選擇不適合自己的伴侶,換了工作卻還是不如意,像是無限迴圈。又或者我們的歷史裡有無數的例子,戰爭明明帶來無盡的苦難,卻從未停止。我們知道環境破壞的後果早已顯而易見,但我們依然在犧牲自然換取短期利益。甚至在個人的生活裡,我們也會一次次陷入同樣的情感糾葛、選擇相同的錯誤道路。 是我們不懂得學習,還是這些錯誤背後其實隱藏著什麼我們無法擺脫的困境?我們從哲學的視角,來探討這個讓人痛苦卻又深刻的問題:「人類的錯誤,為什麼一再重演?」 因為人被動物性的慾望驅使,為名為利而活,趨利避害,太重視外在價值,忘記內在價值才是幸福的長久因素。火旺教授說明,聰明人卻沒有品格,危害社會,也害了自己。世界價值觀的集體焦慮,例如我們理性上知道品格重於學業,但當孩子功課低於均標,造成家長們的焦慮感,如何化解成績與競爭的焦慮感,火旺教授舉自己教育孩子為例,重點是有沒有努力,而不是成績。 唐太宗在魏徵死後,感嘆的對群臣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當我們看到歷史一直是在重演的,可以先思考傳統的普世價值,檢視自己運作系統裡的bug,看見錯誤並承認錯誤,做不一樣的選擇。 我們相信哲學不只是推理思考,更可以實踐找到幸福的人生,節目最後邀請你做幸福推理小行動:觀察自己一再發生的錯誤,或是因為滿足他人期待而讓你感到不快樂,將它條列出來,想一想其中的關聯性,有可能做不一樣的決定嗎?做了不一樣的抉擇後會有什麼可能性發生?
-
「做一位自由思想者,不要將聽到的一切當作真理接受。批判性思維並理性思考你所相信的事物。」“Be a free thinker and don't accept everything you hear as truth. Be critical and evaluate what you believe in.” ——亞里斯多德 為什麼我們會不斷尋找意義?我們常在面臨重大事件,或是困難傷痛時思考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類與其他生物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有「理性」。 亞里斯多德提到生物的本性,靈魂只存在於有生命的實體中,有生命的實體可分為:植物,動物和人。人類靈魂除了具有植物靈魂和動物靈魂的功能外,還有理性思維的功能,又被稱為理性靈魂,理性活動專屬於人類,所以亞里斯多德定義:人是理性的動物。 如果可以選擇,你要當一頭「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林火旺教授提到,有意義的人生未必幸福,但幸福的人生必定有意義,因為人有理性思考,可以決定自己該怎麼活得有價值有意義,這是一種理性選擇的結果。 「與其做一頭快樂的豬,不如做一個不滿足的人;與其做一個滿足的傻瓜,不如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我們相信哲學不只是推理思考,更可以實踐找到幸福的人生。邀請聽眾一起幸福推理小行動:想想你正在從事的工作或角色,他的高貴之處在哪裡?帶給你和周遭人的意義是什麼呢? 歡迎收聽並訂閱podcast,持續和我們一起【幸福推理】。
-
「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I know nothing except the fact of my ignorance.”——蘇格拉底生活中有時候我們越努力找答案,反而越困惑?本集我們談哲學大師蘇格拉底,學習如何用提問打開幸福的大門,用問題來探索幸福和人生的真相。首先認識蘇格拉底是誰?他為什麼敢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認為幸福來自有智慧的靈魂,而智慧來自不斷反思與學習,他說:「未經省思的人生不值得活」。問對問題比找到答案更重要,幸福是一種省思與學習的過程,尋找幸福的過程比答案更重要,而哲學提供了方法與方向。林火旺教授舉例討論人該決定怎麼活?如蘇格拉底最終服下毒藥,林覺民放棄大好前途慷慨就義,讓他們做出如此決定的信念是甚麼?節目最後,一起幸福推理小行動:我們是不是有時候活得太匆忙,而忘了停下來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停止追逐物質,還能感到幸福嗎?而什麼樣的問題會讓你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邀請聽眾朋友,試著用蘇格拉底問問題的邏輯思考:定義概念——什麼是幸福?成功等於幸福嗎?挑戰假設——為什麼有錢就一定快樂?我真的需要更多的東西才能快樂嗎?檢驗結果——這個答案適用於所有情況嗎?歡迎收聽並訂閱podcast,持續和我們一起【幸福推理】。
-
「我已經學會限制我的慾望,而不是在追求這些慾望來滿足幸福。」“I have learned to seek my happiness by limiting my desires, rather than in attempting to satisfy them”——約翰彌爾本集節目談到幸福的實用哲學,林火旺教授先從世俗標準的幸福價值觀談起,即使普世認同金錢不是萬能,擁有錢財也並不代表幸福,但很多人仍然努力追求名利深陷其中,反而離幸福越來越遙遠。影響幸福的三個重要因素是親情、愛情、友情,都是無法被金錢和外在物質所取代。幸福不是獲得一樣東西或一種狀態,無法仰賴外在堆積造就,所以並非是別人可以給的,而是自己創造的。幸福要用一生來思考,這就和道德有關,要常把別人放心上,並追求內在穩定。而內在穩定和心理學家提出「快樂設定點」相關,先天基因決定了快樂因素,如何提升快樂設定點要靠內在心靈的改變,而非外在物質一時的快樂振奮。最後談到哲學思想家提出,人要活得有意義價值,一是活出天賦和熱情,二是創造超越自己以外的價值,也就是對別人是有幫助的。我們相信哲學不只是推理思考,更可以實踐找到幸福的人生,節目最後邀請聽眾朋友一起幸福推理小行動:寫下今天三件讓你感到幸福的事,或是幫助別人一件事,觀察發自內心的喜悅,創造超越自己以外的價值。 歡迎收聽並訂閱podcast,持續和我們一起【幸福推理】。
-
「未經審視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y of human being"——蘇格拉底 幸福推理節目由林火旺教授與劉芊瑩共同主持,林火旺教授著有多本通俗性哲學、倫理學著作,擅長將哲學聽起來很深奧的名詞,結合生動的時事案例,轉化為像台灣泥土般貼近人們的語言,讓一般沒有受過哲學專業訓練的人也可以聽懂。幸福推理節目適合所有對幸福人生和哲學思考有興趣的聽眾朋友,也很適合年輕學子與為人父母收聽。節目內容從多方面進行辯證思考,對於品德幸福觀的論述,以及法律、命運、情境主義對品德的挑戰,要如何恰當的回應,並展現出品德的力量。第一集主題面對哲學是甚麼這個大哉問,火旺教授說哲學是愛智慧的學問,探討事情的真理,也是一切學問的根源。用理性批判性的方法去思考根本性的問題,批判性思考即不輕易接受一般人的主張和立場,例如多數決的民主就是對的嗎? 哲學家會進一步追問背後的道理是否充份,並舉生活化的例子讓我們理解哲學思辨是謙卑的。而哲學和幸福的關係,人要如何活得幸福精采,可以用哲學倫理學來回應,因為人具有理性,使我們追求的幸福不會只停留在生物性、物質性的層次。幸福是用一生的單位來思考,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該怎麼活,如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哲學的深思與推敲給自己幫助,進而活得有價值、有尊嚴、有意義。我們相信哲學不只是推理思考,更可以透過實踐找到幸福。節目最後,幸福推理小行動:邀請聽眾朋友思考,聽了今天的節目,你認為幸福的關鍵是什麼?你有沒有用哲學的方式想過這個問題呢?歡迎收聽並訂閱podcast,持續和我們一起【幸福推理】。
-
追尋幸福,社會更美,需要論述傳遞。在變化快速的時代裡,我們如何趨近幸福的生活?顛覆既有觀念的思考,跟著哲學家的邏輯,在生活情境中推理,尋找幸福的線索,找到自己專屬的答案!哲學是「愛智慧」的學問,聽來深奧的名詞,透過火旺教授生動的時事案例,轉化為如台灣泥土般貼近的語言。引人入勝的大哉問:如何得到長久的幸福?哲學如何回應我們當前的難題?如何培育下一代,讓台灣成為一個更好的社會?聽林火旺教授在IC之音,為您《幸福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