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第一百二十二篇:致纪泽、纪鸿儿:饱看山水,以养身心

    【译文】

    字谕纪泽、纪鸿儿:

    二十六日接到纪泽二十日由驿站用排单递送来的禀帖,初六舢板带来纪鸿禀帖、衣物、书籍,今天已经派人去接应了。李老太太病势相当严重。近日来稍好些了吗?我非常挂念。

    泽儿的肝病是不是也好了?你不该有肝气郁结之症。也许是由于元气不足,容易得病,身体本来就虚弱,加上用心太多等原因。上次去信告诉你节俭之道,用心也要俭省,你体验过了吗?

    张文端公(英)所著的《聪训斋语》,都是教育孩子的话。其中讲的养身体,选择朋友,观赏山水花竹,纯粹显现的是一片太平祥和的生机,你应该时时阅读反省。鸿儿身体也单薄瘦弱,也应该经常看这本书。我教导你们兄弟不在于要看多少书,只用圣祖的《庭训格言》(家里还有几本)、张公的《聪训斋语》(莫家有这书,申夫又曾在安庆刊刻)两种来教育你们,书中句句都是我心中想说的话。

    以后在家就种竹养花,出门就尽情欣赏山水,环绕金陵城百里远近,可以到处游览。算学的书不能再看了,读其他书也要以半天为限。每天未刻以后,就应休息或者外出游览。古人把抑制愤怒、堵塞邪欲作为保养身心的诀窍。抑制愤怒就是我日前信中所说的少恼怒,堵塞邪欲就是我以前信里所说的知道节俭。因为追求名声、争强好胜而太过分地用心思,也属于欲望之类。药物虽然有利,但害处也随之而来。不可轻易服用。切嘱。

    这里派兵于二十八日出营剿敌,初一、初二可以开战。十九日的奏折朝廷没有批复,奉旨留在宫中,暂时没有寄谕。你可先告诉李宫保,其他不多谈。

    涤生手示,九月晦日。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九日

    【解读】

    沉情于山水花竹,修养身心,是曾国藩养生观中重要的一条。他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在书信中叮嘱儿子:“在家则莳养花竹,出门则饱看山水。”以花竹来养情,以山水来悟性;花竹因人而风雅,山水因人而灵秀。曾国藩也算得上一个旅游家,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仅在其日记中记载的就有近两百处。

    实际上,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山水文化。在中国哲学中,向来讲究天人合一,即人类就是在山山水水中孕育出来的,自始就与山水相依存。山水,是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所,是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活资源,就像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山水,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从事着多方面的形形色色的活动。人有生存、发展、享受等多种多样的需求,适应这些需求而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也就是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

    而在中国诗歌中无不描述着山水之美,诗中春则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诗中夏则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诗中秋则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诗中冬则有“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诗中山则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中水则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同时,中国以写意为特点的山水画,更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错觉意识,一直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

    由此可见,山水对于中国人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地位。而从养生角度来看山水,则是通过对山水的审美,审美者用发现、感受、理解、评价和欣赏山水美来陶冶心灵,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对人的养生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悦形。当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去雁荡山游览了“奇秀东南”的《佛国仙山》后,一定会给他留下梦幻般的印象。耸立在群山之上拱手作揖的“接客僧”,红遍谢公岭的映山红,拔地参天的“双笋峰”,形象逼真的“犀牛望月”、“瘦猴峰”,“剪刀峰”,奇特的“观音洞”、“天窗洞”,飞流直下的大、小龙湫、三折瀑以及响岩头的回音等等奇观,都会给他带来强烈的印象,因为这与他家乡的山山水水截然不同。这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山水形式美,令人耳目一新,愉悦之情油然而生。“接客僧”、“响岩回音”和映山红,都是自然景物形、音、色的客观表象给人的直观感受,就如同一般游人在自然中所感受的鸟语花香,桃红柳绿,山清水秀等等,都是自然景物描述性的客观反映,激起心灵的愉悦美感。这种形式美,往往是从对比中产生美感的。人在美中不知美,是常有的事。

    其次逸情。就是审美主体在悦形基础上,获得大量的风景信息,有了丰富的山水审美经验,经过对比、联想等心理思维活动,有时还赋予客体以某种人格和灵性,在主体处于超脱状况下,进行主客体之间的审美感情交流,从而达到“物我相亲,情景交融”境界。

    第三,审美者具有喜好山水的高情远志。审美者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志趣,深厚的艺术素养,丰富的审美经验,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知识,宗炳就是一位学识渊博,高情远志,善书画,好山水,“怀尚平之志”的人。他曾几次被召去当宰相,“竟不就”,而醉心于山水,直到老了走不动了,“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有识之士,都曾在开辟通向山水自由王国的大道上,作出过伟大的贡献,他们往往都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名垂青史、情留山水的志士仁人,其中有哲学家,山水画家、诗人、文学家、科学家和诸多学者,还有高僧、名士等。这都是与他们的“天地为庐”、“俯仰宇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想境界和远见卓识以及受山水自然美的规律启迪而指导人生分不开的。

    第四,“应会感神”,“神思浩荡”。审美者深入山水,“栖丘饮谷”,通过“身所盘恒,目所绸缪”的审美活动,经过“应目会心,应会感神”的心理活动,自然往复,使主客之间在生命本原上求得同化和融合,物我相视而相忘,陶冶于自然之中,神思浩荡,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北齐祖宏勋说:“时一牵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知天地间矣”。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说:“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心随景化,自然而然地与景化合,悠然地陶醉于自然山水美的王国之中。这是一种优柔和谐、至情至深的审美境界。这往往是审美者与秀丽、幽深之景化合而产生的审美境界,神思浩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则多是与雄伟、畅旷景观融合所产生审美共鸣的畅神境界,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苏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毛泽东的“乱云飞渡仍从容”,“无限风光在险峰”等境界,都是通过对奇、险景观形象的“应目会神”,所产生的深层神思和联想。

    第五,物我同化,神超理得。山水审美的“物我同化”,“神超理得”,是指审美主体认识和把握客体自然美规律时,主体的审美意识和思想行为与自然美规律产生共鸣时的审美境界。审美者通过深入的审美活动,把握宇宙生命的脉搏,领悟山水深层美,使山水审美境界提高到哲学高度,进入山水审美的自由王国。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审美者把握了气候的垂直变化规律,使美妙的春天延长了。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不仅把握了庐山整体特征,而且赋予其哲理意义。因为庐山形同一座北东西南向的巨大笔架,故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只有绕庐山一周,全方位观察,才能发现其真面目。

    总之,“读万卷书”,说的是博览群书,“行万里路”,是拜自然山水为师,求知于自然,积累更多的直接的审美经验。学得多,看得多,体验深刻,利于认识山水之质和理,把握山水美的规律。山水美之核心在于真山水之质,不在于饰,正如人体自然美一样,在于人体之天生丽质,不在于身外之饰。

    所以,要通过饱看山水,修养身心,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当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达到修心怡情的目的。


  • 第一百二十一篇:致澄侯、沅甫:总以戒酒为第一义

    【译文】

    澄侯、沅甫两弟左右:

    闰月一日彭芳四来我这儿,接到两位弟弟的信及纪泽一信封,一切都知道了。

    澄弟移居新居,听说光彩焕发,有王侯气象,我很欣慰。沅弟的新房以前听说不太光亮,但最近来我这里的长夫都说极好。我那两副对联所祝愿的,将来必如愿以偿。沅弟为叔父写的祭文也是琅琅上口,四字句本来很不好作,但沅弟情深,所以句法虽然差些但韵味还好。我置办了一些木器送给澄弟,就请澄弟自己妥善办理。女方家的钱已经交给盛四带回。就仿照咸丰七年的先例,在县城里办好,到家后再刷漆就可以了。

    这里自收复浙江后,人心很稳定。驻太湖的各营在二十四五日拔营,宿松的吉中、吉左四营也在二十六日拔营,都到石牌会合,初五将进围安庆。朱惟堂一营初二到达江边,距宿松只有七十里了。营中一切平安,我身体也好。只是军饷短缺.如果四川不迅速平定,一天天缺亏下来,必然会十分窘迫。

    澄弟的病已渐渐好转,我非常欣慰。以后应该以戒酒为第一大事。早起也是养生之法,并且是保家之道,早起的人,向来没有不长寿的。我近来有两件事效法祖父:一是早起,二是勤洗脚,这对身体大有好处。希望澄弟在戒酒之外,再增添这两件事。至嘱至嘱,顺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闺三月四日。

    【解读】

    曾国藩在听说其弟身体逐渐康复之后,很高兴,并一再告诫要遵循早起、勤洗脚的养生要求,还让弟弟将戒酒作为一件大事,至嘱至嘱。可见,对于养生之道,曾国藩特别注意戒酒的重要性。

    对于酒,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自从杜康酿酒以来,它就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缺一不可的“饮品”,甚至还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首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而文学艺术的创作,也无不有酒的身影。“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中医对于酒是很推崇的,据考古人员发现,在甲骨文的医学著作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三人晨行触雾,一人健,一人伤,一人亡。亡者空腹,伤者食粥,健者饮酒。这“三人”在出门“晨行触雾”之后,一人不幸身亡,一人受伤,只有一人安然无恙,而后者,正是饮酒之人。

    还认为:酒具有通行经脉,舒筋活血、祛寒暖胃、消肿止痛等功效。酒通常也是被用来做引经药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有一剂名方叫做当归四逆汤,该药可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而这个方子就一定要用到酒。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的是厥阴肝经的病变,而酒是走肝经的,所以酒是引经药,通过酒把药带过去,酒在这里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而且,历史上还有很多人因喝酒而喝出成功、喝出胜利,这些人的代表莫过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不断地有节度使起来反叛,虽然都被赵匡胤镇压平定了,但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国家局势不稳定,使他终日闷闷不乐,成了他的心病。

    有一次赵匡胤向他的宰相赵普说出他的心事。赵普说:“国家混乱,政权不稳定,原因在于藩镇权利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接着赵普指出禁军将领石守信等,所掌握的兵权太大,又没有统帅才能。赵匡胤听了,心中有了主意。过了几天,宋太祖趁晚朝的时候,请石守信等几个兵权在握的老将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要不是你们大力相助,绝不会有今天。但我当了天子,总觉得远不如当节度使时快乐,从来就没睡过安稳觉!”石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宋太祖说:“人谁不想富贵?一旦有人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又怎么能脱身呢!”石守信等人谢罪说:“我们太愚笨了,连这个都不曾想到,希望陛下可怜可怜我们,给我们指条路。”宋太祖说:“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不如多积聚些金银,多购置些田产房屋留给子孙。多养些歌儿舞儿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乐乎!”石守信等虽然内心极为不满意,表面上却感激地说:“陛下替我们想得太周到了,真是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

    第二日,石守信等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一一恩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

    不过,中医同时也认为,饮酒是伤身的,会危及人的身体健康。《黄帝内经》就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意思就是如果滥饮无度,必将会导致一种非理性的生活方式。《本草新编》中说:“若恣饮助火,则乱性损身,烂胃腐肠,蒸筋溃髓,伤生减寿,此酒之过也。”强调了过度饮酒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使人短寿。

    要认识酒对人身体的损益,首先要了解酒的成分。一般而言,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占总质量的98%,对人体的利弊也主要是由酒精产生和决定的,其他的微量成分只占2%,包括有机酸、高级醇、酯类、醛类、多元醇等有机化合物。这些微量成分决定着酒的香气、口味、风格。另外,酒中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如杂醇油、甲醇、氰化物、铅等。白酒的度数就是以酒精含量来定的。白酒50度以上为高度酒,有的还高达65%,40~50度为降度白酒(中度酒),40度以下的为低度白酒。白酒除作饮用外还有防腐、医药、溶剂的作用。

    而人酒醉,实际是急性酒精中毒,是由于服用过量酒精后所引起的—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状态,大脑网状体受到酒精的麻痹,致使大脑皮质的机能亢进,人就显得活跃,爱唠叨,甚至由于兴奋而变得暴躁和蛮横,不能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这就是平常说的出现醉意。

    酒都会给人带来哪些伤害呢?

    1.促使心血管扩张,导致猝死。饮酒后会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快,血管扩张,高血压病人往往会出现脑出血,其结果是意识丧失,精神错乱。而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而言,不适当的饮酒也可导致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作,如处理不及时可使病人丧失生命。

    2.诱发哮喘。酒除可引起过敏性疾病外,还可诱发哮喘。通常在饮酒后约30分钟内出现酒精过敏症状,如面、颈部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心率加快,有时有皮疹,并导致急性呼吸道症状,如胸闷,喘息发作或严重哮喘发作。

    3.导致肝硬变。过量饮酒可加重肝脏负担(摄入的酒精主要依赖肝脏进行氧化分解),使肝细胞受损变性,最终导致肝硬化,医学上称之为“酒精肝”。在欧美国家,酒精性肝硬化占全部肝硬化的50~90%。长期酗酒者还影响脂肪代谢,可引起脂肪肝。酒精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而致肝硬化。

    4.导致肾功能衰竭。吸收后的酒精90%在肝脏代谢、分解,10%由肾脏和肺排出。酒精对肾脏的损害虽不如其对肝、胰腺、心脏、神经肌肉等脏器的损害突出,但可通过上述各脏器的损害而导致肾脏损害,甚至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如酒精性胰腺炎,尤其是急性坏死性酒精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随着病情进展可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

    5.增加癌症病发率。过量饮酒与一些癌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过量饮酒比非过量饮酒者口腔、咽喉部癌症的发生率高出两倍以上,研究发现,酒滥用者口腔及咽部癌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此外,酒滥用者口腔卫生大多较差,因而龋齿多见。甲状腺癌发生率增加30%~150%,皮肤癌发生率增加20%~70%。妇女发生乳癌的机会增加20%~60%。在食管癌患者中,过量饮酒者占60%,而不饮酒者仅占2%。乙型肝炎患者本来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就较大,如果饮酒或过量饮酒,则肝癌发生率将大大增加。

    6.使人骨质疏松。长期过量饮用啤酒和蒸馏酒(白酒),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但葡萄酒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作用不明显。各种酒含有的酒精浓度不同,而酒精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乙醇进入人体后,可以和其他无机物或某些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一些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其发生机制是乙醇具有抑制成骨细胞功能的不良作用,抑制骨生长因子。长期过量饮酒,会使人体血液中保持一定浓度的乙醇,从而对骨骼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加快骨量的丢失。所以长期过量饮酒不仅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诱因,对骨质疏松症病人而言又是病情加重的因素,因而不提倡过量饮酒。

    7.饮酒会使家破人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因酒后驾车而发生的人生悲剧举不胜举,即使喝酒之后不去开车,也会给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悲剧。据上海市肝病研究中心主任瞿瑶教授说:一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后,肝功能刚恢复正常出院的中年患者,适逢新春佳节婚宴接二连三,开始他还能牢记出院时医生的一再嘱咐,做到了不管什么酒,也不管什么人劝说,确实一滴不沾。可就在一次特殊的聚会上,一位挚友问他闻到什么味道时,他终于拒绝不了扑鼻而来的茅台诱惑,心想只饮一小杯尝尝鲜总该不会出事吧!可就是在喝下这杯酒后的第二天,他发现自己小便发黄了,乏力、恶心……就是这杯酒引起他肝炎复发,并很快发展成急性重型肝炎,终因抢救无效而丢掉了性命,最终致使家庭破裂,妻离子散。

    那么应该用哪些方法戒酒呢?其实,戒酒和戒烟一样,都是对人心理的一次考验,它不仅需要戒酒者坚定的决心,还需要超强的意志。

    当然,戒酒也并非是没有什么原理可循,首先要了解戒酒者对酒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人对酒精的依赖程度分为轻度依赖和重度依赖。轻度依赖是每日饮酒量白酒少于250ml啤酒少于4瓶,一旦不饮,就感到身体不舒服、心慌、心悸、出汗、坐卧不安等,饮酒后症状缓解;重度依赖则是每日饮酒量白酒多于500ml,一旦不饮酒,就出现:呕吐,抽搐,震颤(手,面部,舌),谵妄,癫痫等症状,饮酒后有缓解。

    其次,饮酒者要尽量克制自己,一旦有饮酒的欲望,就要通过听歌、喝茶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同时,在饮食上最好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动物内脏、瘦肉、花生、蔬菜、麦麸、牛奶等。

    由此可见,酒是一把双刃剑,但是还是劝诫读者,以戒酒为第一要义,最好少喝、不喝。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第一百二十篇:禀父母:述治疗睡眠方法

    【译文】

    儿子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二月初五日,我收到家中十一月上旬所发的信,从信中得悉一切。儿子及家人等在京城,一切都好。儿子的癣疾已经痊愈了,六弟的身体气色也恢复了,纪泽兄妹身体都还康健,儿媳妇又有身孕了,身体平安,不用吃药。同乡各家也都平安无事。

    陈本七先生来京城的事,儿子自有处理安置的办法,大人尽可放心。其实也不过是款待从厚,而打发从薄,但是儿子的光景比较窘迫,恐怕他来了也一定会后悔的。

    九弟来信说母亲经常睡不好,儿媳妇也犯这种毛病,用熟地、当归蒸母鸡吃,很有效验,九弟可以经常这么做给母亲吃。乡下的鸡肉猪肉最有营养,如果经常和黄芪、当归等蒸着吃,稍微有点药性,又没有药味,堂上五位老人吃了,一定大有益处,希望弟弟用心照顾。

    老秧田背后的三角丘,是竹山湾到我家的大路,儿子曾对四弟说过,要把路改到坎下,在檀山嘴那边架一座小桥,由豆土排上面横穿过来,在三角丘多栽竹子,上可接新塘的大枫树,下可接檀山嘴大藤,包成一圈,完整紧密,我家的兴旺气象,就更加聚合了。希望叔父大人在明年春栽竹种树,如果不同意,请叔父大人来信指示。

    儿子等二十日便期限已满,敬谨亲祭,二十九日又祭告一次,其余下次再行禀告。

    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解读】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得知,母亲经常睡不好,而且媳妇也犯这种毛病。他便告诉弟弟一种治疗失眠的养生药方:用熟地、当归蒸母鸡吃,或者经常和黄芪、当归等蒸着吃,稍微有点药性,又没有药味,这对老人有一定的好处。可见,曾国藩十分重视睡眠养生,而且自己也经常用此方法来治疗自己的失眠症状。

    睡眠养生,从古至今都是人体养生的重要活动。古人常说:“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譬如战国时期,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

    的确如此,睡眠是人的大脑休息的一种方式。当身体出现疲劳的时候,睡眠是最好的解乏环节。它可以帮助缓解疲劳,保护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稳定神经系统的平衡,还能巩固记忆,对正常精神活动也起积极作用。事实证明,晚间睡眠好的,第二天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思维敏捷。而且充足的睡眠还有预防疾病的功效。人体细胞分裂的高潮是在夜间入睡以后,如果睡眠不好,人体就很难控制住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突变而成为癌细胞。所以说,保持良好的睡眠,对于养生健身、延年益寿非常重要。

    中医养生学也认为,“劳则气耗”。其意思是说人如果长期过度劳累、疲乏,就会致使人体精气大量消耗。而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精神思维意识,都是以精气为源泉和动力的。所以说,人体病变必然伴随着精气的病变。正如“精气虚则邪凑之,邪势猖獗则精损之,如此恶性循环则病留之。”这就需要我们要正气存于体内,也就是说精气不虚,就必须消除疲劳,而消除疲劳最好的方法就是良好的睡眠。

    在中医上,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以前上床休息,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

    由此可见,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更是缓解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秘方。

    然而,由于现代人们的生活紧张快速,以及众多的压力,使多数人的睡眠都出现了障碍。大多数人都出现失眠、惊醒、早醒、爱做梦等症状。而这些症状又会导致人们的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下、生活紊乱、免疫力下降等疾病。所以在这里,曾国藩向我们阐述了提高睡眠质量的四大法宝:

    首先,提倡睡子午觉。中医学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极衰,体内气血阴阳极不平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这也就是说“子、午”时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第二,睡前应注意调整呼吸节奏。比如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或者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第三,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依旧在运行,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第四,失眠的人可睡前用温水泡脚,这样能够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使睡眠达到最佳境界。

    但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也有人习惯“赖床”或者“闷睡”来补充自己的体力,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因为长时间的“闷睡”会降低人体内的各种代谢活动,致使人体各种感受功能减退。并且还会破坏人体的生物钟节律,使内分泌激素出现异常。如果人不及时对这一睡眠进行调节,就会导致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夜不能寐的状况,从而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引发其他的疾病。如肌肉、关节和泌尿等系统的损伤。所以,人们不能过度地去“补觉”,而是应当抓紧机会调整平时不健康的睡眠规律,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与闷睡同样有害的“赖床”也是一种“病态”。这种状况,会影响消化、血压、呼吸等各个脏器功能,而脏器功能不好又会影响睡眠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一般睡眠障碍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睡眠不足,包括失眠、入睡困难、早醒和继睡困难;第二种,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赖床”,在临床上被人们称为发作性睡病;第三种是指人不正确的睡眠形式,如打呼噜、呼吸暂停、梦惊、惊跳、梦游和莫名其妙的夜醒等。临床研究表明,一般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在6个小时到9个小时之间,具体时间应视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睡得过少或过多都不利于健康。

    基于此点,睡眠对人体的健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正常的睡眠规律以及正确的睡眠姿势,这样才能有更好的睡眠。

    首先,人体的生物钟应当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健康的睡眠,不仅有赖于正常的作息规律,而且还要顺应四季变化,适应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

    一般来说,春、夏季节适宜晚睡早起,每天需要睡5个小时至7个小时。秋季适宜早睡早起,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在7个小时至8个小时。而冬季则适宜早睡晚起,每天需睡8个小时到9个小时。

    由于现代人工作时间的固定性,很难根据四季变化来严格调整作息时间,但对于工作忙碌的都市人来说,应该尽量规律睡眠时间。晚上9时到次日凌晨3时是人体细胞生长最快、也是人类生长荷尔蒙分泌的时间,错过了这段睡眠的“黄金时段”,就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加快衰老。

    比如说,夏季的特征是昼长夜短,人晚睡早起,睡眠时间相对缩短,是符合顺应自然的养生原则的。中医专家说:“天气太热,也不容易入睡,比平时推迟半小时左右睡眠,早晨还是按平时时间起,甚至早起半小时左右,只要晚上睡觉时间不超过12点,对健康是没有影响的。”这也就是说,必须睡子午觉,子是夜晚11点到次日凌晨1点,午是白天中午11点到13点。而且夏季养生尤其应该注重午睡。午睡是古人睡眠养生方法之一。夏日中午,艳阳高照,最易使人伤暑,加之夏日夜短,更需要白昼午睡补充,消除疲劳,补充精力。午睡以半小时以内为宜。

    其次,正确的睡眠姿势也是决定睡眠好坏的因素。人的睡眠习惯有多种,如仰卧、俯卧和侧卧。但多数人都喜欢仰卧。因为一般人认为,仰卧有利于血液循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手不要放在胸前,这样会有压抑感,容易引起噩梦。侧卧可使全身肌肉松弛,有利于肠胃的蠕动,侧卧时腿要自然弯曲,枕头不宜过低。有许多人提倡睡眠时应右侧位,认为这样可减轻对心脏的压迫。美国学生对睡眠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朝左还是朝右,对心脏都没有什么影响。总之,睡眠的姿势选择,应有利于迅速入睡,以睡得舒适为宜。

    此外,睡眠还要有合理的时间。晚上21点到凌晨5点为有效睡眠时间。白天(凌晨5点到晚上21点)活动产生能量,晚上(21点到凌晨5点)开始进行细胞分裂,把能量转化为新生的细胞,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随着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是人睡眠的良辰,这时候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有人说,一般成年人都要保证8个小时左右的睡眠。这关键取决于睡眠程度的深浅以及醒后的感觉。睡眠程度深也就是睡得实,醒后疲乏感消失,全身舒适轻松,头脑清晰,精神焕发,说明睡眠质量好。如果睡眠程度很浅,特别是夹杂一些噩梦,睡眠中途被惊醒,那么即使睡眠时间很长,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起床后仍感到头昏脑涨、疲乏无力,说明没有休息好。而充足的睡眠,睡眠程度深,对健康长寿有益。有的人一般是夜间睡眠时间较短,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长期睡眠不好的人易衰老。许多学者调查长寿老人,他们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睡眠。

    总之,睡眠是养生的一大功能,养就是让你在夜晚的休息中,将那些坏的细胞转换成新的细胞,如果一个人没有正常的休息,那么人体内就无法得到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样人体就会逐渐衰老。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睡眠养生,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出一番大的事业。


  • 第一百一十九篇:致沅弟:以自养自医为主

    【译文】

    沅弟左右:

    厚庵到安徽后,坚决要辞去督办这个位子,他去不去江西,我不能代他主持。至于奏折,那要他亲自陈奏,我决不能代他辞职。厚帅现在准备在这里办折,拜疏后仍旧回金陵水营。听说春霆、昌岐几日内能到。春霆回家的事,却不能不代他恳请。

    弟弟的病现在好些吗?肝病我很了解,腹痛则不知道是什么病?多次看《朗山脉案》,说要以扶脾为主,不要求速效,我很赞同此说。然而,心和肝的病,要以自养自医为主,不是药力可以挽回的。今天偶尔从裱画店经过,看见弟弟所写的对联,光彩焕发,精力好像很充沛。如果能认真调养,不过于焦急,一定可以慢慢复原。

    同治三年五月初十日

    【解读】

    在肝病治疗方面,曾国藩认为要自养自医,平时要多加注意,不要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医药。在分析曾国藩的养生观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医对肝病是如何认识的。

    在中医看来,肝病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引起的,外因是因为侵染了湿热疫毒的邪气,吃饭没有规律所导致,内因是因为身体虚弱,内伤不足。医书经典《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里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意思就是因为风雨寒热不定,但这种邪气还不能达到让人身体受到伤害的程度,而那些遇到恶劣天气而不生病的人,也是因为身体强壮,这种邪气也伤不了人。但是如果外在的邪气和身体内在的虚弱结合在一起,就会使人病倒,这些无不说明了正气盛衰与发病的密切关系。

    熟悉辩证法的人都知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任何变化都要通过内因方能达成。所以治疗肝病,还是要从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抓起。

    中医历来都有“情志内伤”的说法,也就是人的精神情绪活动过度,就有可能引发相关器官的疾病。肝主要的作用就是疏泄,它有调畅气机的功能,只有气机通畅,才会让人的精神状态舒畅开朗,所以肝与情绪活动关系很密切。在人体病理情况下,如果是因为人的情志方面导致生病,都会使人的气机变得紊乱,从而影响血液的循环,所以情志活动过度可能妨害到肝的疏泄功能。

    情志内伤与肝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志过于亢奋致使肝的疏泄太过,如果肝气有余,肝火就会上逆,从而引发气血逆乱的病症。二是忧思抑郁,致使肝的疏泄不利,气机阻滞就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为各种郁症。三是悲哀、惊恐、思虑过度也能损伤肝气,导致肝气过于虚弱,从而引发肝魂不藏或饮气不行的病症。

    曾国藩在书信中说:“肝病余所深知,肤痛则不知何症。屡观《朗山脉案》,以扶脾为主,不求速效,余深以为然。然心肝两家之病究以自养自医为主,非药物所能为力。”由此可见,如果得的肝病时间太久,曾国藩认为是元气已亏,不能轻服大黄。虽然这一良方不一定管用,也还是有他的道理。他说:大凡肝病患者,如若不是因为传染而得,大都抑郁憋闷或怒怨甚重,皆由心火太烈所致。自己调养的方法,便是静处,保持愉悦心情和安宁的神情。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自医自养”实际上就是让人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在精神方面做到安神。

    对于心态,它不仅和人的健康有关,还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甚至决定一个人的生活、命运和价值的取向,那么我们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呢?

    首先要学会自信。自信也是快乐的秘诀。拥有了自信,你就会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才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保持乐观,从而想办法战胜困难与挫折。人不能光盯着自己的缺点、短处和不足,而要学会多看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未来。一定要学会赏识自己,取悦自己,勉励自己。总之,要想办法让自己自信,自信就能快乐,快乐就能发掘潜能,就能高效。所谓快乐,越快越乐,越乐越快。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不难拥有良好的心态。

    其次,要学会调节。由于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悲欢离合,甚至一句过激的话语,都会影响心情,生活中的不顺心事总是很多,这就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用积极的暗示替代消极的暗示。要对自己说“我能行”,“太好了”。让自己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但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要有全面的了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实力究竟有多少,越是了解自己,出现问题就越不慌,因为结果已经预料到了。对事对人不要强求,不要过于追求完美,要顺其自然,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发生就发生了,顺它而去,这样才会有广阔的胸怀,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对于安神,我国传统医学瑰宝《内经》中就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记述。意思是说,神的存在标志着人体的昌盛,而神的消失则说明人体的死亡。可见,神与人体的生死盛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并认为,思虑是神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功能,少思则神和,思则神伤。因此在讲到养生时,就要求人们要省思少虑。彭祖是人们传说中的老寿星。据一些书籍记载,到了商朝末年,他已经活了767岁,尚未显出老态。彭祖养生就强调保神,他告诫人们说:“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魂神散也,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彭祖还认为,摄生养神,要靠平时修身养性,“人一生一世久远之期,寿不过三万日,不能一日无损伤,不能一日无修补”。

    那么我们如何作到省思少虑,保精安神呢?

    保精安神实际上就是让人的注意力集中,不要为了无益的思考劳费脑力。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被工作、名利、生活、婚姻、家庭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所困扰,要克服无益的思考,就要学会遗忘。遗忘是记忆的对立面,遗忘和记忆二者缺一不可。记忆是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基础,失去记忆,就等于失去了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可是,遗忘也是人所不可缺少的,在一定层面上说,遗忘能够增强人们的记忆力,使人省思少虑,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国外专家最新研究表明,记忆能够使脑神经绷紧,遗忘则能使脑神经放松,这一张一弛维持着人脑的正常思维功能。比如,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对科研中的每一微小数据和环节都了如指掌,有着惊人的思维能力,但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却十分容易遗忘,甚至把墨汁错当咖啡喝掉,这就说明人的脑神经不可能、也不允许什么时候都处于高度紧张之中,什么都去思考。这里,遗忘就可以起到调节作用,遗忘能减轻脑的负担,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为大脑健康服务。

    所以说,适度的遗忘能够让人注意力保持集中,并能让人神志保持稳定。下面介绍一些简单的方法,让你“遗忘过去”,保精安神。

    一是“生活在现在”。不要总是为明天的事而发愁,更不要总是为昨天的事而懊悔。把所有精力集中到今天要做的事情上。如果一个人沉浸于遗憾、悔恨、内疚或难过等情绪中,不仅不能改变过去,反而会影响今天的情绪、工作,耗费更大的精力。

    二是“生活在这里”。不要“杞人忧天”,徒劳无益,对远方发生的事情,想它也是没有用的。假设你的子女生活在很远的地方,你老是惦念他(她),这样会耗费精力,还不如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三是“停止猜想,面向实际”。当遇到领导或单位的同事,你向他打招呼时,可他没有反应,连笑一笑都没有。如果就此猜想下去,就不得了: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他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对自己存有戒心呢?轻视自己吗?甚至会联想到他是不是敌视自己?其实,你也许没有料到,当你向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可能正心事重重,情绪不好,想着家里发生的不愉快的事,因而没有留心你呢!所以,想入非非,胡乱猜测,常常会给人带来多余的思虑,是造成不良情绪的祸根。

    四是“暂停思考,多去感受”。有的人对人事关系、工作、荣誉等,总是容易陷入思考之中,如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怎样才能做出成绩、怎样才能搞好与领导的关系等等。与其这样耗尽脑汁,不如去做些实际工作,甚至可以观赏一下山野的美景,聆听一下悦耳的音乐。因为这些“感受”比起毫无价值的“思考”来,对身体更有意义。

    五是“也要接受不愉快的情感”。人通常都希望有高兴、快乐等这样一些愉快的情感,而不愿接受那些忧郁、悲哀、凄凉等等不愉快的情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有高兴就必然有悲哀,相反,有悲哀也必然有高兴,这之间不仅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接受可以带来愉快情绪的事情的到来,也要作好接受带来不愉快情绪的事情的准备,这样在不愉快的事到来时,就不会经不住。

    六是“我就是我”。不要说我如果是某某人那该多好,我要是处在某某人的条件下也一定会成功等。应该从自己的起点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想入非非。

    七是“要对自己负责”。就是说个人的失败、个人的不得志,要从主观上找原因,自己的事自己负责,不要把责任归罪于家庭环境、领导不力等客观原因上去,否则会陷入更多的思考。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自养自医养生法则,不仅适用于肝病的治疗,对于我们的平常生活,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更是有着很大的启发,使人受益匪浅。



  • 第一百一十八篇:致沅、季弟:补药调理,不可过多

    【译文】

    沅、季弟左右:

    许久没有接到来信了,不知道季弟的病好了吗?各省都平安吗?东征局专门解送沅弟军的五万两,上海答应解送的四万两,到现在还没有到安徽。看报纸,上面有一条说:何根云六月初七正法,读后真有点惧怕和惆怅。我去年十二月底,买了一架鹿茸,花了一百九十两银子,感觉太贵了。

    今年身体较好,没有吃补药,也没有吃丸药。现在把这架鹿茸送到金陵,沅弟分配处置以后,与季弟分了。中秋以后天气渐凉,可以慢慢吃了。但如果只是偶然伤风感冒,那还是不合适吃。

    我阅历很多,觉得有病时,决不要轻易吃药。没有病时,可偶尔吃点补药调理,但也不可多吃。吴彤云大病二十天,竟能不吃药而好了。邓寅皆终身多病,未尝吃过一次药,季弟病时喜欢吃药,并且喜欢换方子。沅弟吃补药,过多。所以我告诫你们的,千万牢记。弟弟的军营起床极早,吃过早饭才天亮,我很高兴。我们兄弟要遵家训四条:早起,务农,疏医,远巫。尤其迫切和必要。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

    【解读】

    曾国藩认为,没有病时,可偶尔吃点补药调理,但也不可多吃。所谓补药,是指能够补充人体气血阴阳、增强正气以及治疗虚症的药物。有人说,补药不是药,只是保健品。向来讲究药食同源的中医,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习惯,就能达到“补”的效果了。

    其实传统的中药保健,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不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保健药物,而且创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方药。

    《山海经》收载药物达124种,其中动物药66种、植物药51种、矿物药2种。有不少药物具有补益抗老的作用,如“欀木之实,食之多力;枥木之实,食之不忘;狌狌,食之善走;蒗,食之不夭”。这里所说的“多力”、“不忘”、“善走”、“不夭”,就是指使人增强脑力,强壮身体,延年益寿。

    汉代《本草经.序录》中说“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可知列为上品者,为延年益寿之品。在365种药物中,记录了延年、不老、耐老、益气、轻身、增寿等药物共165种,某些药物后面还直接注明“颇利老人”。

    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里面记述了黄芪建中汤、薯蓣丸、金匮肾气丸等著名的补养抗衰老方剂,尤其是肾气丸,时至今日仍在国内外使用。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延寿药物研究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不少道家方士、医家烧炼金丹,研究和推行秦汉方士的炼丹服石法,就连著名医家陶弘景、孙思邈的著作中亦有许多炼丹服石的内容。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并记载了不少延寿中药,如服地黄方、乌麻散、琥珀散、熟地膏、枸枸根方、孔圣枕中丹等。宋金元时期,有关延寿药物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就明确指出,老年药物保健,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比如首乌、菟丝子、人参、茯苓、山药、地黄、枸杞、狗脊、胡桃肉、陈皮、木香等,都是补肾益精、健脾理气的药品。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其所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具有抗衰老延年作用的药物有253种,并选录延寿方剂89则。清代就有了长生不老方药,比如益寿膏、补益资生丸、菊花延龄膏、百龄丸、松龄太平春酒等。

    中医益寿延年的药有很多,并且都很有针对性,但补药并非人人都可吃。如果身体没有任何疾病,而大补特补,就会影响健康,弄不好会起相反的作用,没有病反而生病,有的病情还会加重,或使人加速衰老等等。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在进行药补的时候,我们要对补药有个清醒的认识。

    中医将补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三大类,下面我们逐一认识这三类药的特点。

    补气药。对于人是否死亡,西方主要有两条判断标准:一条是看心脏是否跳动,另一条是看还有没有呼吸。而中医学则认为“人活着就是一口气”,即《黄帝内经》所说:“无气则死矣”,判断一个人是死还是活,通常是看这个人究竟还有没有气。将气分为四类,即元气、宗气、卫气和营气,分别起着强身健体、充裕精神、滋润皮肤和保脾护胃的作用。

    补血药。众所周知,血是人体最宝贵的营养物质,如《黄帝内经》里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以奉生身,莫贵于此”。中医学认为,血是一种赤色的液体物质,源于水谷精气,在脉中按一定规律,沿一定方向循环流动,以营养人体内外上下各部组织。若血液不足,即发生血虚症,血液对人体某一部位的营养或滋润作用减弱,或全身性的血液亏损。在临床上以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或经闭等为主要症状。形成血虚的原因,多由于失血过多,所耗之血一时未能补充,或脾胃功能减退,血液生化不足,或七情内伤过度,阴血暗耗,或为淤血不去,新血不生所致。《医学入门》曾对血虚症这样评论:“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可见,血虚给人们带来的生理、病理性危害是很严重的,必须及时进行补血。

    补阴药。补阴药常用于阴虚症,症见:午后潮热,低烧,手足心热、盗汗、咽干口燥,两目干涩,烦躁多梦,腰酸腿软,大便秘结,苔少舌质红且瘦,脉细数。不难看出,阴虚是血虚症的进一步发展。阴虚不仅包括了血虚,同样也包括了精虚及津液等营养人体物质的不足。而精、血、津液这些人体营养物质的不足,将会严重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健康。倘若有阴虚的症状出现,就应及时补阴。

    而对于补药的使用,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虚则补之”,这是运用补药的最根本原则,无病体健之人一般不需服用,即无虚则不用补。倘若一见补药,以为对人体皆有好处,贸然进补,很容易导致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有些青壮年,形神俱旺,生机勃勃,本无虚症,也常服用人参、胎盘、黄芪等,或有医者投患者所好,也滥用补品,如此只会有损于健康。

    适可而止。这是说运用补药养生,忌滥服无度。若唯虚是补,偏执一端,盲目滥补,则反会有害机体。药物的作用,主要靠药性,凡是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药物就是利用它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例如人体偏于寒性,就用偏于热性的药物来纠正,如果用之过多,纠之太过,人体又可偏于热性。虽属气虚,但若一味大剂补气而不顾其他,则反而会导致气机壅滞。又如虽为阴伤,但若一味大剂养阳,则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滞。此外,补血药物药性多黏腻,过服会损伤脾胃;补阳药性偏温燥,常服则助火劫阴。以上均说明,在使用补药时,一定要忌滥用无度,防补多壅滞。清代著名医家程国彭指出:“补之为义,大矣哉!然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而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本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进也。”

    “辨证”进补。证是指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病理概括。由于征候揭示了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因而它比症状就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基本上都是从征候入手的,相同的征候,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征候,用基本不同的治法。同样,在运用补药时,一定要辨证进补,分清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根据不同体质,适当予以滋补药物。

    因时进补。这是说在选用滋补药时,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以及四时气候与人体脏腑组织的内在联系,而合理选择补药。其原因在于人与自然息息相应,四时不同,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不同,因而,药物养生宜根据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说过的“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乃诸补散各一剂;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此即应四时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而进行的因时进补的举例。

    因人进补。小儿补益:少年儿童、纯阳之体,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不胜补药,如滥服人参蜂王浆之类的补品,会出现性早熟的现象。但鉴于小儿脾胃未健,且往往饮食不知节制,以致损伤脾胃或有停食,这时的补益,应健脾胃、助消化,可常服四君子丸、人参滋脾丸、补中益气丸等中成药。对于一些因禀赋不足、生长发育迟缓者,应多补益肾气,以促进生长发育,可选用西洋参、淮山药、蜂蜜、鸡蛋、胡萝卜、泥鳅等补药、补品。

    青壮年补益:由于青壮年脏腑组织功能已臻成熟,精力充沛,无须补益,即使用补,也应以平缓少量为宜。但一些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废寝忘食,可产生心脾或心肾不足,表现为多梦、健忘、食欲不振,应适当进补,当选用首乌、莲子、枸杞子、淮山药等补药、补品。

    中年补益:中年人由于体质已由盛转衰,再加上过度疲劳,气血往往不足,应补益气血以调养身体。补药补品应选用黄芪、党参、当归、首乌、八珍丸等。

    老年补益:人体像部机器,机器不断转动,它的零部件会磨损,以致毁坏,人到老年器官也要老化,故老年补益尤为重要,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间断,但要注意应少量频用,切忌重剂骤补,或一曝十寒。

    顾护脾胃。使用滋补药,一定要顾护脾胃,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百虚皆由于脾胃。如大病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的虚衰,常非一脏一腑,多见五脏皆虚,气血阴阳俱不足,此时用补当遵孙思邈“五脏不足,调于胃”,通过补脾胃,使脾气先旺,则气血阴阳化生有源,五脏六腑皆得其养。此外,还有在“虚不受补”的情况下,也要首先顾护脾胃。所谓“虚不受补”,是指体质虚弱较甚或阴阳气血俱虚时,当用补药滋补,若脾胃不健,反可致气机壅滞,加重脾胃之虚,药力难行,体虚愈甚,此时用补,要以运脾为先。又因为滋补药多腻滞,尤以滋补阴血之品为甚,往往滞胃呆脾,故在运用补药养生时,常应配以调理脾胃之品,如陈皮、木香、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等。上述各药不仅能使脾胃功能健旺,而且能防补药腻滞之弊。


  • 第一百一十七篇:致四弟:身体必须加意保养

    【译文】

    澄侯四弟左右:

    今年以来,贤弟实在劳苦,比我在军营,恐怕要辛苦十倍,万万希望注意保养身体。祁阳的敌人,可能不会流窜到湘乡,万一窜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已经不去挂念它了。我自去年六月再度出山,没有一件不批复的禀告,没有一封不回复的信件,过去的嫌隙今天很后悔,然而现在已经消除十之七八。只是办理军务的时候,仍然不能够十分尽职尽力,可能是因精神不足。

    贤弟听说我近日在外,如果还有过错,不妨写信告诉我。我委派伍华瀚在衡州充当坐探,每两天送信一次,家中如有军情报营,可由衡城交伍华瀚转送。

    咸丰九年五月初六日

    【解读】

    每个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亚健康状态,人人都渴望健康,然而,疾病却常常与我们不期而遇。在曾国藩看来,只有平时注意身体的保养,才能防止疾病的入侵,在身体保养不佳的状态下,虽然没有疾病症状,但“惟办理军务,仍不能十分尽职,盖精神不足也”,也会影响人的正常工作。

    所以,身体的保养对人异常重要,人的身体和汽车一样,如果平时不注意保养,就会积劳成疾,大病一场,让人措手不及。身体的保养虽然没有太多深奥的秘诀,但却比任何事情都要“难”,其难就难在身体的保养不仅需要注意饮食起居,还要注意心理健康。

    在心理方面,总体来说要慎怒。曾国藩在家训中规定:“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他坚持用静坐的方式养心,即使在战事危急、事务繁忙的时候,仍每天坚持不懈。中医里讲“怒伤肝”,所以当我们生气发怒的时候,肝脏容易受到损伤,肝气一下子就淤滞了。据最新的科学研究,经常生气影响右侧腹的运作而易造成胀气,生气动怒,满脸通红,胃也会分泌大量胃酸,增加胃溃疡的机会。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生气会令心肌缺氧。每一次生气都会引发心跳加快,心脏收缩力增强,血压升高,血液变黏稠。大量的血液冲向大脑和面部,会使供应心脏本身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氧。心脏为了得到足够的氧供应只好加倍工作,一通乱蹦,于是心跳更加不规律,也就更致命。

    因此我们要尽量微笑,并回忆一些愉快的事,这样可以令血液趋于均匀,心脏跳动恢复节律。其实,对于身体的保养,还是最好从饮食上入手,因为饮食和人每天相伴、时时相伴,只有将“吃”的精髓、“吃”的道理深深把握了,才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才能全方位地将身体保养在一个较好的状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说明饮食是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每个人只要活着就要吃,但是,人为什么要吃、应该怎样吃?这却是有着一番讲究和道理的,只有将这番道理弄明白,才能让身体健康无忧。

    首先,吃要有情绪,在吃饭时,一定要心情愉快。因为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进食。食欲是人的本能,一个人如果没有食欲,任何美味佳肴,吃到口里也味同嚼蜡,毫无兴趣。现代医学也认为,人的下丘脑有一群专管食欲的神经细胞,学名食欲中枢。食欲中枢在大脑的控制下,通过胃部的反馈信息进行工作,因此也受人的情绪制约。当情绪愉快时,吃什么都有味道。因为愉快的情绪和兴奋的心情都能使食欲大增,胃肠功能增强;相反,人在愤怒、忧郁或苦闷时,茶不思,饭不想,勉强吃下也难以消化,紧张和不安都会破坏食欲,抑制唾液分泌。所以,在进餐时应保持良好安定的环境和舒适愉快的心情,尽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干扰。有些家庭常常利用吃饭的机会,争论问题,训斥孩子,这都不符合营养卫生学的要求。

    而要做到“吃饭时心情愉快”并不困难。具体说来,可以在吃饭的时候听一些愉快的音乐来调节。《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说明,在进食中,听轻快的乐曲,有助于消化吸收;其次,要选择安静、整洁的吃饭环境,让人看了舒服。如果环境喧闹、脏乱、嘈杂,就会影响人的食欲,对消化和健康不利;最后,要注意在吃饭过程中,不谈令人不高兴的事情,也不要与人争吵。

    第二,细嚼慢咽,不可暴食。俗话说,细嚼慢咽,益寿延年,由于人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进入口腔后,牙齿把它们嚼碎,使大块的东西变成碎小的容易吞咽、消化的食糜。人的口腔里还生有三对唾液腺:腮腺、颔下腺和舌下腺。这些腺体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促进食物中的淀粉分解,转变成麦芽糖,如果吃饭时狼吞虎咽,不仅食物嚼不烂,而且食物在口腔里停留时间短,来不及起化学变化,吞下去后也一定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有时还会引起打嗝现象。尤其是老年人,由于牙齿不好,细嚼慢咽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要注意到,不要单侧咀嚼。单侧咀嚼天长日久会造成下颌骨单侧肥大,对侧的牙床也会萎缩,要养成双侧咀嚼的习惯。日本医学家从实验中证明,细嚼30秒便能使致癌物质的毒性失灵。人们咀嚼食物时产生的唾液,具有很强的消毒能力,它能杀死食品添加剂、农药、食物霉菌等致癌物质,让它们的毒性失灵。不过,食物进入口内,必须细嚼30秒以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三,注意吃饭的姿势与速度。一些人喜欢坐低凳或蹲着吃饭,这样很不符合饮食卫生。因为胃体受压,食物在食管里不能顺利通过贲门入胃,食道黏膜长期受到机械刺激,容易损伤变性,甚至发生癌变。所以,进餐时应当端坐,上体与大腿应大于90度角,这样才能保证食物顺利进入胃里。

    吃饭速度不能太快,老人和小孩更要慢点。这是因为进餐速度太快,超过胃部饱满信息向饱腹中枢反馈的速度,饮食就易过量。调查发现,80%的肥胖都是由于吃饭过快引起的。

    第四、不要饭后抽烟。有人说,“饭后一支烟,胜似活神仙”,这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吸烟有损健康,这是被世人公认的,有人曾作过一些统计:90%的肺癌、75%的肺气肿和25%的冠心病由吸烟所致。全世界每年约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平均每13秒就有1人。每年由于被动吸烟造成的死亡,在美国有4000~5000人,英国有1000人,加拿大有500人。而饭后人体功能代谢旺盛,许多脏器处于吸收物质的最佳状态,倘若饭后立即吸一支烟,比平时吸10支烟的中毒量还要大。

    第五、饭后要漱口。《金匮要略》就告诉人们:“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这清楚地说明了饭后要注意口腔卫生,做到食后漱口。原因是食后口腔内易残留一些食物残渣,若不及时清除,会发生龋齿、口臭、牙周炎等病。一日三餐之后,或平时吃甜食后皆须漱口。漱口的方法很多,如水漱、茶漱、津漱、盐水漱、食醋漱、中药泡水漱等,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用。

    第六、注意饮食禁忌。人吃东西,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注意忌口。现代医学是非常重视饮食禁忌的,如对肾脏病、心脏病、高血压病、妊娠中毒症等病人,主张减少食盐的摄入,实行“低盐食”。这是因为食盐中的钠能使血管收缩,并能影响血管的通透性,使血管壁水肿,增加血液流动的阻力,妨碍肾脏的排泄功能,引起血压升高和水的潴留,加重肾脏病、心脏病等病人的病情。对发热病人,提出要忌辛辣、油腻,如姜、椒、肥肉、酒类等;久病之人要忌食猪头肉、母猪肉、鹅肉、鱼腥类;胃脘胀满、呕吐、恶心之人,要少进甜食,如饴糖、砂糖、甘蔗糖;疮痛肿毒病人,应忌羊肉、蟹、虾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要作到合理调配。人吃单一的食物是不能维持身体健康的,因为有些必需的营养素,如一些必需的脂肪酸、氨基酸和某些维生素等,不能由其他物质在体内合成,只能直接从食物中取得。而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因此,为了维持人体的健康,就必须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食用。



  • 第一百一十六篇:致潢、荃:早起乃健身的千金妙方

    【译文】

    澄侯、沅甫两弟左右:

    二十二日收到家中于七日发出的信,内有三封,澄弟、沅弟、纪泽各一封。我从信中得知叔父大人已在三月二日安葬在马公塘,对于家中上两代各位老人养病送葬的事,两位弟弟办得尽心尽力,满怀诚敬,将来一定会得到后代子孙的崇敬和厚报。我听说马公塘山势平缓无碍,不会出现洪水泛滥之灾,也不用担心白蚁之患,这使我心中很是欣慰。

    澄弟近来服用了很多补药,身体状况大为好转,实在是件幸运的事啊。高丽参、鹿茸这些补药,虽然很早就开始服用,但体质本来就虚弱,也是无可奈何的。我平生很讲求“惜福”二字的意义。最近补药不断,食用的蔬菜也比往常奢侈,自己感觉太过了,吃了很惭愧。然而体质气色也确实太差,不得不吃得稍好一点。胡润帅、李希庵常常服用辽参,他们的享受更是超过了我。澄弟平时劳神伤精,唢呐伤气,多饮酒伤脾。以后要戒除这三件事,常服补药,自然可以逐渐好转。高丽参、鹿茸服完之后,我可以再寄,不可以间断,但也不可以过多,每天早上服用二钱就可以了。家中后辈子弟个个身体都不是很健壮,唢呐、吃酒二事必须尽早戒除,这种风气不可开。学习射箭最能锻炼身体,早起更是长寿的千金妙方。

    今年以来,纪泽的功课耽误得太多,目前最应该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坐上两个月。《汉魏六朝百三名家》这部书,我从京城带回一部,从江西带回一部,可以送一部来营中。顺便问一下,纪鸿的《通鉴》已经讲到何处了?即候日好。

    另外,近日抚州绅士命人刻下了我所书写的《拟岘台记》,一共给我寄来八份,现将其中五份寄回家中,澄弟、沅弟、纪泽各一份,还有两份送给家中的各位先生。暂时不能人人都送。

    咸丰十年三月二十四日

    【解读】

    在曾国藩的养生观中,将早起视为第一秘诀。“早起可以振奋精神。”早起是曾氏祖辈几代的传统家风。的确如此,早上空气新鲜,能让人头脑清醒,浑身舒服。曾国藩一生坚持早起,在他的教导影响下,家中人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院”。他手下的幕僚、将领也无不效法,没有一个敢睡懒觉。正如民间俗语:“早睡早起身体好”。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研究小组证实,与常熬夜的人相比,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压力较小,其精神健康程度较高。据悉,厚生劳动省的研究人员以440名职员为研究对象,向他们分发了早睡早起型、“夜猫子”型生活方式调查表和自我判断精神抑郁度问答表。此外,科研人员还分别测量了被研究对象上班和回家时唾液中皮质醇的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早睡早起者唾液中的皮质醇指标较低,因此他们的精神抑郁度也较低。据科研人员介绍,人体激素分早晨型和夜晚型两种,皮质醇是早晨型激素的代表,起着分散压力的作用。没有压力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这种激素对守护人类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中医学中,对于早起也是有很多讲究的,要通过早起达到养生的目的,就要根据时节的变化,顺时而为,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农历中,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四个季节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早起养生呢?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具体说就是春当夜卧早起养木气,夏当晚卧早起养火、土气,秋当早睡早起养金气,冬当早睡迟起养水气。

    首先,春季,夜卧早起。春季是指我国农历从立春到立夏这一段时间,即农历一、二、三月,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6个节气,其气候特点为温暖潮湿。当春归大地之时,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带来了生气勃发、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开始旺盛。二是肝主春,肝气开始旺盛。那么,春天养肝应该遵从“夜卧早起”之道,而不是人们常说的早睡早起。因为春天充满了生发之气,昼夜的时长发生了变化,白天长而晚上短,所以可以将在白天工作的时间适度延长,而将晚上睡觉的时间适度缩短。

    如果做不到夜卧早起,就会伤害到肝气,到了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就会造成身体适应夏季盛长的能量不足。这其实就是五行相生的原理,春天属木,夏天属火,木能生火。现在木没有养好,就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火,火一旦弱了,就会引起寒性的病变。所以要顺应春天生发的养“生”之道,做到早起而晚睡。

    其次,夏天人应该怎样调理自己的起居生活呢?夏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晚卧早起,无厌于日”,就是夏天的时候,可以晚点睡,晚点睡早点起,睡得少一点,哪怕中午再补个回笼觉都可以。但是,晚也不是无限度的晚,最晚到了11点,就得上床睡觉了,到了早上五六点钟就起来,简单地说就是跟着太阳走,跟着这个自然的规律,有助于人的阳气向外生发。

    根据最新医学研究,夏天早起也有很多好处:太阳出来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能为身体提供充分的氧量,使人感觉精力充沛,对工作和学习均有好处。我们上学期间,每天五点多就起来,就因为有晨读的要求。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拿一本书,经一条小路来到一片树林里看书或背诵,还真是一件很惬意开心的事,这个时候的记忆力也是相当好,能够让人收获颇丰。

    第三、秋天,早睡早起能养肺。秋天,大自然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就要作好保养阳气的准备。所以此时应该早睡早起,养护心肺。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讲的:“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发病时间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

    不过我们也要注意,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有“秋老虎”之称。但中秋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第四、到了冬季当早睡迟起养胃。由于冬季是缺水季节,随着雨水的减少,人身上的水气减少,血液循环减慢,所以脉象如“石”,脉沉于骨,而不利于胃的消化。所以,我们要早点儿睡晚会儿起,保持水分。尤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冬季的早晨空气上下流通不畅,烧煤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产生的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各种有害物质不容易扩散,人体吸入后容易产生呼吸道疾病,因此专家建议在空气不好或大雾天气最好不要进行晨练,而且还要尽量减少在户外活动的时间。

    如果早晨起来雾气比较大,这些雾气往往使空气中的杂质甚至致病性的微生物容易吸入到人的上呼吸道,在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上呼吸道感染后会流到下呼吸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就是支气管肺炎,包括肺腔的感染甚至是胸腔的感染,那就会造成病情进一步加重,所以在有雾的天气最好不出去散步,避开这样的天气。

    当气温下降太快时,耐寒力、抵寒性比较差的人最好不要晨练,因为气温下降后,一些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变得活跃,老人和儿童的机体免疫力下降,这时外出也会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冷空气的刺激还会诱发心绞痛,马厚志教授建议:喜欢早起晨练的市民朋友可以适当调整冬季晨练时间,选择空气相对清新的环境或进行室内锻炼,把晨练改为晚练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综上所述,要达到早起仍健身的目的,千金妙方是应该根据四季变化而安排,不要一成不变,作到有的放矢,让身体一年四季都健康。



  • 第一百一十五篇:禀父母:谨记节欲、节饮食

    【译文】

    儿子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我在十月二十二日收到了二老的手谕,敬读之后得知一切。我与郑小珊的小小嫌隙,如今已经得以化解。以前对于过失,儿子往往因粗心而忽略了。自进入十月份以来,每每念念不忘改过自省。尽管问题很小,但也要自我惩戒,关于此事的详细情况,都已经写在给弟弟的信中了。

    近日耳鸣稍微有所缓解,但只要劳累一点就会复发。我现在每天除了应酬外,不能不多加用功,以提升自己的修为。虽想节劳,但实在难以再节了。手谕训示儿子节劳,节欲,节饮食,我一定时刻谨记于心。

    从萧辛五先生那里寄信,不知道是否可靠?龙翰臣父子,已经在十一月初一日到达。布匹、线索,都已经照单子收到,只是茶叶还在黄恕皆那里。恕皆有信给我,说本月可以到。儿媳妇、孙儿、孙女都平安,其余都详细写在给弟弟的信中了,谨此禀告。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

    【解读】

    节欲、节制饮食,是曾国藩养生理论中最为重要的观点。在他看来,当一个人忙于应酬,过于辛苦的时候,就应在房事、饮食方面有所节制,养精蓄锐,保证身体的健康。

    我国古代道教很重视养生,也很重视“阴阳之道”的研究,不仅不把它看做“修行”的阻碍,而且将其看成重要的修炼方式之一。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就是说,宇宙万物都要以阴阳为法则来分析和认识,房室活动,人们的性生活也应该是如此。事实上,房室活动最好地体现了一种阴阳整体的观念。

    长沙马王堆竹简《十问》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尧问于舜:‘天下孰为贵?’舜曰:‘生为贵。’尧曰:‘治生奈何?’舜曰:‘审乎阴。’”说明古人通过阴阳思辨自然,通过阴阳剖析自身。东方古代哲学认为,男女、阴阳、天地,统成一体。所谓阴阳之道,就是性爱的精髓、核心,这一基本理论和法则是研究人类房室活动的基础。

    元代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中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有不可废者。”一阴一阳被称道,偏阴偏阳就是疾病,男女相需好比是天地相合,如果男女两者不合,则违背阴阳之道,犹“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合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

    《医心方》中也说:“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天地得交会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渐,能避渐伤之事而得阴阳之道也”。由此可见,房室生活本来就是自然之道,这是养生延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因此在房室性生活方面,就要重视“七损八益”。最早《黄帝内经》讲:“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这说明掌握和理解“七损八益”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医书《天下至道谈》中提及的性保养,很具体地谈到“七损八益”,书中说:“气有八益,有七损。不能用八益去七损,则行年四十而有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竭,阴气不用,唾泣流出。令之复壮有道,去七损以抵其病,用八益以补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者不衰。”就是说,人气有八益,也有七损,不能用八益去除七损,否则到了四十岁人身上的阴气就会减半,五十岁不能起床,六十岁耳聋眼花,七十岁人身枯竭,阴气作用失去了,眼泪和口水就会自动流出。让身体保持健康,也是有道可循的,通过七损抵制疾病,用八益补充气血,所以老人能恢复健康,永远不衰弱,由此可见,所谓“七损八益”,是指性生活中有损健康的七种表现和八种有益于保持精气,有利于性生活的引导动作,如果能很好运用,就可以避免七种有损害的表现,达到性生活的和谐。

    什么叫“七损”呢?《天下至道谈》说得很清楚:“一曰闭,二曰泄,三曰竭,四曰勿,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即一损是指性交时阴茎疼痛,精道不通,甚至无精可泻,这叫内闭。二损指性交时大汗淋漓不止,这叫阳气外泄。三损是说性生活不加节制,交接无度,徒使精液虚耗,称为“竭”或“衰腠”。四损是说交合时阳痿不举,故曰“勿”。五损指性交时呼吸急促,气喘吁吁,心中懊恼,神昏意乱,这就叫烦。六损是说在女方根本没有性冲动或性要求时,男方性情急躁,不善于等待,甚至态度粗暴,强行性交,这样的性生活自然很不协调,将会给女方带来很大痛苦,不仅损害其身心健康,还会影响胎孕的优劣,给下一代造成危害,因而叫“绝”,意即陷入绝境。七损是指交接时急速图快,滥施泻泄,徒然耗散精气而已,所以叫做“费”。

    那么,什么叫做八益呢?原来“八益”指的是寓气功导引于两性交媾活动中。《天下至道谈》又写道:“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知时,四曰蓄气,五曰和沫,六曰积气,七曰持赢,八曰定顷。”即一益是指性交之前应先练气功导引,导气运行,使周身气血流畅,故曰“治气”。二益是说舌下含津液,不时吞服,可滋补身体;又指其阴液,亦为交合之所不可少者,这些都叫做“致沫”。三益是说要善于掌握交合的时机,这就叫做“知时”。四益即蓄养精气,做到强忍精液不泻。五益是指上吞唾液,不含阳液,双方在交合中非常协调。六益是说交合适可而止,不可精疲力竭,以便积蓄精气。七益是说交合之时留有余地,保持精气充盈,做到不伤元气,叫“持赢”,即持盈。八益是说两性交合时,男方不要恋欢不止,称为“定顷”,即防止倾倒之意。

    这里所说的“七损八益”是非常有益于健康的,对维护男女身心健康,减少妇女疾病,乃至对于下一代的优生优育,都有着积极意义。

    对于节制饮食方面,早时候的曾国藩是不太注意的。据其日记记载,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头十天计算,曾国藩在外做客吃饭七次,在家陪客吃饭一次,差不多每天吃一餐客饭,自然是肉食吃得过多。且曾国藩又喜杯中之物,日记中常有做客索酒喝的记载。行军打仗也常应邀吃饭、喝酒。打一胜仗便要喜庆数天。咸丰八年九月初八,在江西后车扎背,他记道:“有绅士傅时亮邀至何氏宅内进酒果,小住,未刻入营。”十一日又记道:“派人查麻姑山路,挑麻姑泉水一担来,又赠送麻姑酒,殊不见佳。”行军劳顿,又不节饮食,十四日便得病了。日记中记道:“是日又觉有病,至四更时起腹泄,甚畅快,病即愈矣。”

    原来,曾国藩最爱吃湘菜,而湘乡民间宴席大致有四种:蛏蛭席,海参席,蛋糕席,许抚席等。前三种是以第一道菜命名的。第一道菜湘乡称之为“头菜”,头菜是海参则称海参席,是蛏蛭则称蛏蛭席,是蛋糕则称蛋糕席。其他菜则无多大变化,大致是粉丝、扣肉、炒骨、鸡肉、肚片、红枣炖肉、鱼、青菜。所谓丰盛则以小碗、大碗;单碗、双碗来分。大碗比小碗丰,双碗比单碗丰。至于许抚席,即是一种有肉有鱼的席面,比较简单。由此可见,在湘乡称席面甚丰就是说鸡肉鱼甚多。鸡、肉吃得太多,既不利于消化,也对心血管和肝脏不利,也容易患高血压病。

    后来,曾国藩注意到过度饮食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就主张“少食”、“素食”、“清淡”。日常生活多以素食和蔬菜为主,“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吾夜饭不用荤,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他告诫子弟“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他深知“脾胃为人后天之本”,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可损伤脾胃。“少食”、“素食”、“清淡”足可以养脾胃,脾胃得养,自然健康长寿。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又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可正如孙思邈所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要想身体健康,还是要特别注意调和饮食的。在中医看来,要做到饮食的调和,就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饮食要清淡,多吃素食,不要过咸,因“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饮食宜多样,五味戒杂乱,即要求人们科学地、合理地调和饮食。二、饮食要有节制,生病的时候要少吃。饱食可损伤脾胃的血脉,导致肥胖而诱发多种疾病;病中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宜少食养胃,以助元气的恢复,否则病久难愈。三、饮食要按时,进食时精神集中,细嚼慢咽,姿势端正,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四、正确对待特殊嗜好,比如烟、酒、茶。烟,自古以来都认为对人体有害而无益。因此应尽量少抽烟或不抽烟。酒,虽然可以治病和健身,但关键是以适量为宜,每克酒放出71千卡热能,是一种良好的能源,少量饮用可增进食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出其可帮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化瘀通络,驱除疲劳。但不能过量饮酒,甚至大醉,这对身体有害,为了健康长寿,饮酒应做到:①饮酒戒多而醉;②饮酒宜于食后,但忌过饱之后;③酒宜陈酿多年,以米酒为佳;④患阳亢、血热等应忌饮酒。茶,是我国传统饮料之一,历史悠久。周志林《本草用法研育》指出:茶“能清心而入胃,涤垢除烦,可消食以行痰,解酒、止渴,芳香清肃,甘苦阴寒。”自古以来对饮茶均有较多的研究和记载,饮茶虽有许多益处,但仍以适量为宜。并提出了几点饮茶宜忌:①忌清晨或空腹饮茶;②饮茶宜热宜少;③饮茶应当适量;④有失眠病者,忌睡前饮茶;⑤患胃病者宜少饮茶;⑥忌饮隔夜茶。


  • 第一百一十四篇:致泽儿:饭后散步为养生秘诀

    【译文】

    字谕纪泽儿:

    曾名琮已经到了我这里,我刚收到你十一月二十五日的来信,从这封信中得知还有十五、十七日写的两封信至今还没收到。

    听说你最近身体很弱,咳嗽时还有痰带出,我心里特别焦急。不过你一定不要总是吃药,药能救人,也能害人。良医救治病人,十分之七能够救活,不治而亡的人还有十分之三;若是庸医,害死的人就是十分之七,而能救活的人也就十分之三而已。无论是身在家乡,还是外出治军做官,亲眼所见的几乎尽是庸医。我很担心他们拙劣的医术会有害于人,所以近三年来从不吃医生所开的药,也不让你们吃乡下医生所开的药。因为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说起来也很恳切,你们必须认真遵从我的话,并依照着去做。每天饭后走上几千步,是养生的第一秘诀。你每顿饭后,可到唐家铺,或者到澄叔家走一走,顺便拜访他。这个过程来回有三千多步,坚持三个月以后肯定会大有成效。

    你通读《后汉书》之后,一定要把《通鉴》阅读一遍。按照我的做法,将我从京城里带回的《通鉴》,用笔圈点一遍。你最近走路是不是稳重些了?说话是否也略显慎重了?千万要注意。此谕。涤生手示。

    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解读】

    曾国藩认为,人体活动则气血活、静脉通;不动则病滞,人生病之后,不但不要轻易吃药,还要多做运动,每顿饭后走上几千步,并将其作为第一养生秘诀。他的儿子曾纪泽少年时体弱多病,就命其每日早晚走五里路。其实他自己也是每天坚持饭后走上几千步。他还在其他家信中告诫自己的子女、儿媳,要亲自种菜、养猪、织布、下厨,不要随便使唤奴仆,出门要多走路,少骑马乘轿。

    通过饭后散步,来保持身体的健康,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在中医看来,运动可以养形,保持较好的体形,还可以增强脾胃功能。

    《黄帝内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吕氏春秋》中更明确指明了运动养生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

    医书《寿世保元》中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说明运动能够促进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疾病能力,提高生命力,而著名医家张子和更加强调“惟以血气流通为贵”。由于人体运动主要围绕肩、腰、髋、膝、踝等关节来进行,并且每一处关节都分布有若干肌群,经常运动,既能消除脂肪,又增强了肌肉的力量。

    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曾在其著作中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这些表明运动有强健脾胃的作用,能促进饮食的消化。而脾胃健旺,就能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达到健康长寿。他还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做体操,其弟子吴普按照“五禽戏”天天锻炼,活到90多岁,还耳聪目明、牙齿完好。

    而在西医中,认为运动可加强心肺功能,增加身体的忍耐力和免疫能力。

    美国有个心脏病学研究所,对20~30岁的健康男子作过一次缺乏运动对身体影响的试验。它将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规定试验对象连续20个昼夜躺在床上,不准坐起、站立或在床上运动。对照组也连续20个昼夜躺在床上,但允许每天在床上设置的专门器械上锻炼4次。当试验进行了3~5天时,试验组的人纷纷诉说背部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发生便秘;20个昼夜过后,肌肉开始萎缩,肌力极度衰退,不少人从床上一站起来就头晕目眩,心跳加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到危险程度,有的竟处于昏厥状态,与试验前对比,心脏功能平均下降70%,起床后,连上楼这样简单的活动几乎都无法完成。但对照组的情况全然不同,他们仍保持了试验前的工作能力与机能水平。另据对哈佛大学17000名毕业生普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经常进行积极的运动,可使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减少35%。

    通过科学研究还发现,经常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能达到9~16厘米,缺少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却只有5~8厘米;经常锻炼的人,由于肺脏弹性大大增加,呼吸肌力量也增大,肺活量能达到4500毫升左右,比一般人的肺活量3500毫升高出1000毫升。另外,通过运动,又能使人的呼吸加深,提高呼吸效率,一般人为12~16次,经常锻炼的人每分钟可减为8~12次,能使呼吸肌有较多的休息时间。一般人由于呼吸浅,每次呼吸量只有300毫升左右,而运动员则可达600毫升。还有,经常运动锻炼,又可增强卫外功能,适应气候变化,从而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将运动认为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但两者都忽视了一条,即运动能够让人变得精神愉快。由于体育运动可促使脑血循环,改善大脑细胞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延缓中枢神经细胞的衰老,从而提高大脑细胞的工作效率。最为明显的是轻松的运动,能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实现放松镇静的效果,对神经官能症、情绪抑郁、失眠、高血压等一系列疾病,都有特别好的治疗作用,正如伏尔泰所说:“生命在于运动。”神经心理学家已证明,肌肉紧张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不愉快的情绪通常使骨骼肌肉及内脏肌肉同时绷紧,通过体育运动,就能使肌肉在一张一弛的条件下逐渐放松,有利于解除肌肉的紧张状态,减少不良情绪发生的可能性。

    饭后散步,更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由于饭后胃里盛满了食物,既不适合剧烈运动,又不适合躺倒睡觉,而适宜做一些从容缓和的活动。如在院里或田野散散步,轻微活动一下,对消化是大有帮助的。这是因为,散步的轻微震动,对内脏器官有良好影响。再加上走路时腹肌前后收缩,膈肌上下运动,对胃肠和肝脾能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不仅使胃肠蠕动加快,黏膜充血,而且能使消化液分泌旺盛,从而更好地对食物进行消化,防止发生“积食”。若吃饭后即卧,会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流于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散步之后,宜作适当休息。中医认为,食后看书、说话、骑马、登高、劳作等各种活动,都是应当避免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一向提倡“勤奋、刻苦”的曾国藩,可以允许“尔每餐食毕,可至唐家铺一行,或至澄叔家一行”唠嗑闲谈的原因。

    不过,我们还要认识到,饭后散步也并不是完美无缺,它也讲究一个度,把握准了,能保证身体健康,而把握不准,就有可能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损害身体的健康。要做到“每天饭后走上几千步,是养生的第一秘诀”,也还要在一些方面谨慎而行。

    对于运动,我们要强调动静结合。不能因为强调动而忘了静,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和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同时还要注意,运动适度,不宜过量。如果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诫人们:“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有。”对于一般人来说,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最为合适。

    在运动项目上,因人制宜。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肌肉力量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都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像步行、太极拳、慢跑等。而对于年轻力壮、身体又好的人,可选择运动量大的锻炼项目,如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此外,每个人工作性质不同,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亦应有差别,如售货员、理发员、厨师要长时间站立,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在运动时不要多跑多跳,应仰卧抬腿;经常伏案工作者,要选择一些扩胸、伸腰、仰头的运动项目,又由于用眼较多,还应开展望远活动。总之,体育项目的选择,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适合身体条件,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宜少参加一些使精神紧张的活动,而体力劳动者则应多运动那些在职业劳动中很少活动的部位。

    对于饭后散步,我们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饭后不要马上走。人吃饭后,血液会大量流向胃肠帮忙消化,假如饭后马上散步,血液就会转而流向双腿“供能”,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无大碍,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就会产生─定的影响。老年人随着年龄旳增长,供血器官心脏和血管都会发生退行性改变,造成供血功能降低。当胃肠及下肢都需要大量旳血液供应时,势必加重心脏负担,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饭后最好休息片刻,再到户外散步。

    其次,胃病患者不要饭后走。患有慢性胃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等病的病人,假如饭后散步,会增加胃肠的震动,吃进去的食物对胃壁产生刺激,加重胃黏膜病变,造成溃疡面难以愈合。行走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还可使病人胃下垂加重。因此,患有胃病的病人,非但饭后不宜散步,就连─般的走动也要减少,饭后应稍坐或躺─会儿再活动。

    最后,不必每顿饭后都去走。老年人对环境气候的适应能力较差,夏天炎热时,散步应该在清晨和晚上进行,应避开中午。冬天较冷时,可停止早晚旳散步,散步可改在中午进行。


  • 第一百一十三篇:致四弟、九弟:治身应以“不药”为药

    【译文】

    沅、季弟左右:

    季弟的病像疟疾,近来已好了吗?我不以季弟的病容易发作而忧虑,而以季弟喜欢轻率下药而忧虑。我在外面日子久了,阅历也多了,总是劝别人以不吃药为上策。吴彤云近日病得极重,水米都不进,已经十四天了。十六日晚上四更,已经把后事料理好了,亲笔写信托我。我也都答应了,而且开始劝他不吃药。自初十日起到今天,已十一天不吃药,昨天竟大有转机,疟疾减轻了十分之四,呃逆等症,减去十分之七八,大约可保没有大的变故。

    希庵五月末病得极重,我写信告诉他说:“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并说作梅医术不可依靠。希庵于是停药一个多月,近日病已好了,咳嗽已止住了。这两个人都是不吃药收到明显效果的例证。季弟迷信药物过分,自信也太深,所以我的忧虑不在于病,而在于吃药,现谆谆嘱咐以不吃药为戒,希望季弟同意,沅弟力劝,至要至嘱!

    季弟信中所商的六条,都可以同意。回家的日期,不如等金陵克得之后,也许可以一劳永逸。如果经不住军营中的长期劳顿,可回安庆闲散十天八天;等轮船的方便,再回金陵本营,也无不可。如果能耐劳耐烦,那么在军营久熬更好,与弟的名叫贞,号叫恒,意义尤相符合。其余各条,都办得到,弟弟放心。

    上海四万两军饷还没有到,到时当解送沅弟处。东征局在七月三万两之外,又专门解送金陵五万两,到时也解送沅弟处。东局保案,自可照准,弟弟保案也日内赶办。雪琴今日来省,筱泉也到了。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日

    【解读】

    曾国藩在养生之道上,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那就是顺应自然。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他强调,人生病不是外在的原因,而在于自身。治病就要先治心,以“广大”(襟怀开阔)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有病时要慎重吃药,无病的时候可偶服补剂调理。因为“药能活人,亦能害人。庸医活人者十之有三,害人者十之有七”,“药虽有利,害而随之,不可轻服”。

    在今天看来,曾国藩的养生观不无道理,即病来自于心。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较量除了能力、学历之外,更多的是心理素质,有些人因为心理素质差,导致在竞争中身体不济,以致小病不断,大病犯了就完蛋。所以,要想自己不生病或少生病,就要有广阔的胸怀。即使生病了,也要做到“不药”。

    这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西药的化学成分较多,一定会对身体有副作用;第二,中药虽然讲究“药食同源”,但也存在着副作用。

    西药中,产生副作用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抗生素了。据医学专家介绍,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是指细菌长期接触某种杀菌药物,慢慢便适应了这种药物环境,致使该药物的杀菌力下降甚至完全失去杀灭该细菌的能力。产生了耐药性的细菌严格来说已经发生了种的变异,这个变异的新品种对原刺激药已能对抗。由此可见,“不药”还是具有先见之明的。

    对于中药,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同样会发生毒副作用。

    还有的人说:“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这是误解,如人参、党参、黄芪等滋补药,如果滥用乱服同样也有毒副作用。曾有报道,有这样一个人,本来身体已是健康无病,就因服用了一根东北人参,结果导致胃部胀满疼痛、头晕、面部潮红、血压升高、大汗淋漓,经诊断其症状乃因服用过量人参而致“人参综合征”。此人病好后,在很长时间仍食欲不振。可见,补药也不能随便滥用,无病照样伤身。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朋友吴彤云患疟疾病极重,14天水米不进,甚至将后事托付给他。他一概应允,而始终劝其不服药,吴彤云大病20天后不药而愈的事情也是真实的。

    中医理论认为,由于“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能够用来纠正人体偏性的,都可以做药物,如麻黄、人参、附子、大黄等。相对来说平性的就叫食物,比如小麦、稻米,虽然也有不同,但总体是平性的。而食物中的生姜、大枣、川椒、桂皮也都是药物。中药同样有副作用,你吃的食物或药物本来是纠正你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这些反倒使你的身体产生不平衡的话,就是“毒”了。

    其实主张不要轻易用药、滥用药的观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据史书记载,鲁卿季康子送补药给孔子,出于礼节,孔子拜而受之,但事后孔子说:我不知道这药的药性,所以不敢服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病和药呢?西医和中医都认为,病的产生是因为毒,但毒有两种含义,西医讲毒性,是从分析的角度讲,即吃了药以后,它对哪些脏腑,哪些组织会造成损害。西药的作用很明显,它都是批量生产的化学药物,它的成分很明确,下面的副作用也很明确,说明书中说得非常清楚。如果要想使用西药,一定要严格地在西医大夫的指导下去使用。而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中医在临床上使用的所有药物,都具有很强的偏性,用中药将你的身体调理好,就是要使你的身体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要正确使用中药,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正确认识中药。目前,我们所使用所见到的中药其实是中成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生产的制剂。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等特点。中成药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为丸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主要适用于脏腑气血异常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内服中成药一般在中药材的毒副作用方面要求比较严格。外用中成药常用的剂型有膏贴剂、搽剂、栓剂、滴鼻剂、滴眼剂、气雾剂等,主要适用于疮疡、外伤、皮肤及五官科的多种疾病。

    2.要做到药证相符。我国古代医典《医述》讲:“凡医人用药,须先认证,认证须先审脉。审脉明,斯认证真;认证真,斯用药当。”意思就是说,如果诊断不明,药证不符,导致“热证”用“热药”,“寒证”用“寒药”,本末倒置,风马牛不相及,无异于火上浇油,加重病情。

    3.切记服用禁忌。饮食禁忌就是我们民间所说的忌口。古代医学文献有常山忌葱,何首乌、地黄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以及蜜反生葱的记载。这说明先民早就意识到,服用含上述中药材的中成药时,不可同食某些食物。另外,在服药期间,还要忌食生冷、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

    妊娠禁忌:某些中药对胎儿有损害作用,根据药物对胎儿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的大多含有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烈的中药,如麝香、三棱、莪术、巴豆等;慎用的大多是一些活血行气、泻下导滞及大辛大热的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等。禁用的绝对不能用,慎用的可酌情使用,但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 第一百一十二篇:致澄弟:述养身之法有五事

    【译文】

    澄弟左右:

    我在五月十八日接到你四月八日的来信,一切尽知。七十侄女搬到县城居住,经常可与娘家人见面,也许可稍稍消除心中的郁闷。

    听说最近乡里谷价日益降低,但田里的禾苗豆苗还是生长茂盛,俨然一派升平气象,令人心中十分快慰!这段时间,敌人自三月下旬退出曹、郓境内,幸运地保住了山东运河以东所属州县,但是仍然蹂躏了曹、宋、徐、泗、凤、淮几府,这里清剿,他们往那边逃窜,就这样忽来忽去,流窜四地。直到五月下旬,张、牛两伙人,才流窜到周家口以西。任、赖两伙人,才流窜到太和的西面。大约夏天秋天几个月,山东、江苏,可以高枕无忧。河南、皖、鄂,却会情势紧张,地方官自然又要手忙脚乱了。

    我准备在近几天到宿迁、桃源一带,视察堤墙。从水路去临淮再到周家口,盛暑坐小船,是很苦的事。但是陆路大多被水淹了,雇车又很不容易,不得不改由水路;我年纪越来越大,勉强能支持一年半载,实在不能再担大任了。我想我们兄弟身体也都不太好,后辈子侄也大都体弱,要在平日就讲求养生的方法,不可以病急乱投医,更不能胡乱吃药。

    养生的办法,大约有五个方面:一是睡眠饮食有规律;二是制怒;三是节欲;四是每日临睡前洗脚;五是两餐饭后,各走三千步。制怒就是我所说的养生以少生气为本。保证睡眠、睡前洗脚二事,星冈公坚持了四十年,我也学习了七年,对于饭后三千步这事,我从近日起开始试行,并且打算从此不再间断。弟弟年轻时太过劳苦,现在也年近五十了,希望你能切实把这五个方面的事实践起来,并且劝沅弟和子侄实行。

    我与沅弟当年同时封爵开府担任督抚,可说是门庭极盛一时,然而,这些虚名是不能长久倚仗的。记得己亥年正月,星冈公训竹亭公说:“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然靠作田为业,不可靠其他的为生。”这话很有道理,今天也应当谨遵这句遗训并以此为全家的命脉。希望弟弟在作田上多加用心,辅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个字,不管家里如何富贵兴盛,都不要改变道光初年家中的规模。

    若要使家道长久兴盛,不能倚仗一时的官爵,而要以长远的家规为根本;不能倚仗一两个人的突然发迹,而要以大众的维持为基础。我如果有福苟活残年,等罢官回家之后,一定会与弟弟同心协力维持家道。老亲旧戚,贫困的族党,千万不能怠慢,无论贫困、富有,都要同等相待,不可以有异样。兴盛的时候也要想到衰落的时候,这样自然可以为我曾家奠定深厚坚实的基础了。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解读】

    曾国藩一生体质较弱,“气血素亏”,却在道德、军功、文章三方面成绩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不仅反映了“修身、齐家”的道学思想,而且蕴藏了丰富的养生秘诀。

    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他入京之后。那个时期,他经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便与翰林院中的一些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有个名叫唐镜海的人,是曾国藩最崇拜的一位前辈,他曾说出自己对于养生的看法以及一些自身养生的秘方。曾国藩都牢记在了心中。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文成亦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又曰:“凡人皆有切身之病,刚恶柔恶各有所偏,溺焉既深,动辄发见,须自己体察所溺之病,终身在此处克治。”接着又写道:“余比告先生,谓有忿恨很不顾气习,偏于刚恶,既而自究所病只是为动不为静。先生两言益对症下药也。务当力求主静,如使神明为日之升,既此以求其继继续续者,即所谓缉熙也。知此而不行,真暴弃矣,真小人矣。”

    曾国藩根据这些人的养生方法,总结出自己的深刻体会。他在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五日的日记中写道:“忿、欲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可谓名言至论。”到十四日,他又记道:“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惩忿”曾国藩解释说即所谓少愤怒也。“窒欲”就是克制情欲。“少食”就是不要吃得太饱。“多动”就是增强运动。这四条正应上民间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个地方寿星较多,一百二十岁以上的有四个。有人去请教他们的长寿秘决。其一说,遇事都说好;其一说,每饭不吃饱;其一说,老婆生得丑;其一说,饭后百步走。

    由此可见,曾国藩十分重视养生,他不仅自身遵循养生之道,同时还在清同治五年六月初五致澄弟的家书中写道,养生之法约有五事,来告诫弟弟要时刻注意保养身体,这样才能健康长寿,成就一番事业。

    第一,眠食要有恒。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睡眠和饮食要有规律,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吃饭的时候,要按时吃,不要饥一顿,饱一顿。

    睡眠质量的好坏是养生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睡眠,在每个早晨醒来才会有充足的精力去面对新的挑战;只有拥有良好的睡眠,才会拥有健康的体魄。清代医家李渔曾指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俗话说,吃得好不如睡得好,所以良好的睡眠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使疲劳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而且可以修补机体损耗和补充流失的能量,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同时睡眠还可以恢复体力,保证健康,是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人体健康成长的基础。吃饭不仅要定量而且要定时。因为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大脑支配的。每当食物进入口腔后,大脑便会发出信号使消化液大量分泌,胃肠道也开始蠕动,以使各种营养素在此得以充分消化吸收利用,提供各个营养器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等休息一段后,再等待下一次的进食。如果吃饭不规律,时间长了就会淡漠了大脑对进食的强烈刺激。这样的话,消化液分泌减少了,胃肠活动被打乱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人如果每天都处于不饥不饱的状态下,既没有饥饿感也没有食欲,于是便出现了厌食、食欲不振的症状。这时即使提供的食物营养价值高,也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

    第二,制怒,就是一个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烦躁,不要恼怒。曾国藩为了让自己能够克制恼怒,他曾写了一块匾,上书“养生以少恼怒本”,来警戒自己。

    在曾国藩看来,制怒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人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为了能够使自己达到心静如水的状态,他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的日记中写道:“树堂来,与我谈养心养体的方法,说要从静坐开始着手。能够做到静坐,就能做好天下事情。因此便教我焚香静坐的方法。”十四日早晨,曾国藩就开始焚香静坐半小时,午饭后,看了一卷古文,又开始静坐半小时,就这样,曾国藩每天都坚持静坐。但是由于曾国藩的事务繁忙,他的静坐只坚持了一段日子,就放弃了。所以当冯树堂来信询问他的静坐效果时,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接树堂信,问日来静坐功夫,愧惊不能对。”这是说,因为自己没有坚持静坐,而心中十分有愧,不知道如何回答冯树堂。因为曾国藩认为,要想达到静坐,必须要排除心中杂念,而自己却是形静而神未静。正如他自己说的:“‘三戒’、‘两如’及静坐之法,养气之方,都只能知,不能行。”所以他后来又坚持静坐,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显著。

    例如道光二十四年的正月初一,他就在日记中记载:“是日为车夫忿怒两次。”元旦那天,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每个人都图个好兆头,但曾国藩却为车夫愤怒两次,可见他练静的效果。其实,曾国藩一直受程朱理学的约束并依其塑造自己的形象,但是官场上有许多刺激他的东西,要让他静下来可真不是一般的功夫能够做到的。

    在这里,曾国藩告诫我们制怒,其实就是要我们协调好人际关系。如果人际关系处理得好,那么就会引发我们一些快乐的因素,而事事顺心。这就要求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的优缺点。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充分了解别人,从而避免因为不了解而发生的误会。这样人际关系协调得好,心情就好,也就不会发脾气。

    其次,还告诫我们不要过于追求名利,而要做到知足者常乐。如《黄帝内经》里所说的:“高下不相慕”,“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其意思是,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不要去倾慕,无论吃什么都感到很满足,穿什么也不挑剔,不管社会风气如何,都能够处得好。总之,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

    再次,就是将生活安排得丰富充实些。如《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弃棋。此外,清代画家高桐轩也有“十乐”,即耕耘之乐、把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曝背之乐。如果生活中充满这些快乐,那么就不会发怒。

    还有,制怒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因为笑是人的健康妙药,它能促进肌肉和五脏六腑的舒适,能调节人的情绪,能促进血液循环、筋骨舒展、呼吸通畅、气血平和。

    医学界有人作过试验:用语言逗一个患有高血压病的人发笑,血压可下降20毫米汞柱,脉搏每分钟可减少8次。人在发笑时,大脑皮层可以得到比睡眠时还高三倍的休息。在我国古书里,也有记载老人以笑驱病、以乐健身的事例。制怒还可以利用意志的转移,通过控制意念来消除怒火,比如做气功、练书法、垂钓、下棋、听音乐等,都能缓解心中的火气。

    总之,养生体现在精神方面,而制怒就是保持精神愉快的一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愉悦身心、健康长寿。

    第三,节欲,也就是说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比如说房事要节制,还有不贪酒、不贪食、不贪睡、不贪财、不贪色、不嗜赌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曾国藩将“节劳、节欲、节饮食”视为“保身之训”。即劳作不可过度,性欲、物欲、名利欲要有所节制,不能放纵。他说:“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何况我气血素亏呢?”他还说:“好名好胜而用心太过,亦欲之类也。若淡泊于名利,则可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思养精。”节食,即饮食要有节制,要有节律性,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都不可取。这也是曾国藩的父训。

    曾国藩刚进京的时候,他父亲就写信教他保身三要:“节欲”、“节劳”、“节饮食”。“欲”是七情之一,喜怒哀惧爱恶欲。欲又有情欲、贪欲、求知欲等。曾麟书要儿子曾国藩“节欲”,是指节制房事。这件事,在曾国藩的日记里并不乏记载。他曾道:“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不欺好德之知也。”他又曾记道:“友人纳姬,欲强之见,狎亵大不敬。”“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嫡戏游荡,漫不知惧,适成为无忌惮之小人而已矣。”他觉得房事不节制,愈来愈有损身体。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日,他写道:“午初人欲横炽,不复能制,真禽兽矣。”同月十六日,早晨抄了先天晚上作的诗,饭后去何子敬处,本来想去谈诗,自省这样做有卖弄之心,感到可耻,便动了一局围棋,回到家里又是“房闼大小敬,成一大恶。下半日悠忽将一时,可恨”。同年十二月十九日,早饭后读了十页书,“房闼又不敬,前誓有三戒.今忘之耶”。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初二日,“日中,闺房之内不敬,去岁誓戒此恶,今又犯之,可耻,可恨!”同月初五日,“早晨晏起。明知体气羸弱而不知节,不孝孰共焉。”由于房事不节,曾国藩总觉得精神不爽,眼蒙昏花,体力不支,也正如他修练静功一样,只能知,不能行。

    第四,每天晚上要洗脚。这是说,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要先洗个热水脚,这有利于改善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俗话说,“寒从脚起”,有许多病症都是因为不注意脚的保养而引起的。保护好脚,可以有助于人体的健康。

    “洗脚”是曾国藩每晚睡前必须要做的事情。他的方法是:水必须温热,要浸洗到膝关节以上为好。事实证明,热水洗脚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刺激末梢神经。达到引火下行,降血压,促睡眠的效果。

    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头脑心脏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射区域,脚部的护理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脚部受凉的时候,上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就会发生收缩,使黏膜的抵抗力下降,潜伏在鼻咽部的病毒和细菌便会乘虚而入,甚至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患上感冒。

    而且,用热水洗脚也是有一定讲究的,洗脚时水的温度适度最好,一般保持在40℃—50℃,而水量则以淹没脚踝部为好,洗脚时间不要太短,否则会影响到保健效果,最好浸泡半小时左右,在浸泡时随时向盆中加入适量的热水,以便维持水温。同时两脚可互相搓动,以促进水的流动,或者也可以在水中加入一些中药材,如患有伤风感冒的人,可在水中加入几片生姜,可祛除风寒。

    第五,每天饭后要各走三千步。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散步有利于食物消化,有利于肠胃蠕动,这对于保养身体是相当有好处的。“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而饭后的运动,既助消化,又锻炼了身体。而减缓衰老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加运动。所以曾麟书要他的儿子曾国藩“多动”。坚持日久,便转弱为强。

    曾国藩也认为人体活动则气血和、经脉通,不动则病滞。他每天坚持饭后走一千步。同时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女、儿媳,要亲自种菜、养猪、织布、下厨,不要随便使唤奴仆。出门要多走路,少骑马坐轿。他在家训中说:“劳则寿,逸则夭。”他的儿子曾纪泽少年时体弱多病,他就告诉他每日早晚各走五里路。

    对于运动这一点,曾国藩是很少做到的。他年轻的时候,每天都在读书,从不劳动,也不锻炼。中了秀才后,他每次出门都坐轿。他在道光十九年正月十六日的日记中写道:“早饮姊婿家。饭后,走欧阳沧溟先生家,仆一人,肩舆八人。”曾国藩在28岁的时候,年轻体壮,但是他就是不走路。进入京城以后,更是以车马代步。正是因为曾国藩不常运动,30岁后一直是一副筋疲力尽之相,眼蒙、头晕,指挥作战的时候,常有晕倒的现象。到他40岁的时候,患皮肤病。五月初一的日记写道:“日内疮痒异常。”以后每天都有天气燥热,遍身疮痒,不能作字,竟日高卧等字样。以后,愈来愈严重,日记中有“睡不成寐,竟夜作痒”,“彻夜不成寐”等等。可以说,他的身体情况经常出现亚健康状态。因此,曾国藩对于养生方面,十分重视。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曾国藩致他弟的一封函中有“仁、礼、信、义、知”养生五要方,颇为精辟,内容如下:

    “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对,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以上仁,所以养肝也。

    内而整齐思虑,处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以上礼,所以养心也。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做事有恒,容止有定——以上信,所在养脾也。

    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裁之吾心而定,揆天之理而顺——以上义,所以养肺也。

    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以上智,所以养肾也。”

    因此,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养生六事必须有常:饭后千步、将睡洗脚、胸无恼怒、静坐有常时、习射有常用、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他特别提倡“息必归海,视必垂帘,食必淡节,眠必虚恬”,即气息要进入体内深处再呼出;长时间看书、观景物,必须不忘经常眨眼,让眼皮垂下,闭目养神;饮食要清淡,食量要节制,不要吃得过快、过饱;睡眠时,要把一切烦恼事丢之脑后,安安稳稳睡觉。

    此外,曾国藩认为医药能“治病保身”,但也能“致病伤身”,要正确对待医药。他主张“病来即药,病去即止”。他本人有病,就按时服药。日记中有“夜不能寐、服归脾汤数帖而愈”,“癣疾大作,痒甚,用药稍安”等记载。他从不随便服药,更不信庸医的“危言深语”。他很推崇精神调养和食物调养。

    然而,由于曾国藩前期潜心科举,研究学问,后期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他也没有按照他父亲教的“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去做,1872年,他62岁的时候就中风死了。由此可见,曾国藩由于年轻的时候并不注意爱惜自己的身体,再加上军务繁忙,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导致身体一直患病,最终被病魔夺走宝贵的生命。

    所以说,作为今人的我们一定要引以为鉴,懂得去爱惜自己的身体,劳逸结合,只要做到曾国藩所说的不藏怒、不宿怒、谦和待人,凡事顺其自然,不急不躁,沉着处理,饮食起居有度,便能健康快乐,益寿延年。


  • 第一百一十一篇:致沅弟:与他人交际,须省己之不是

    【解读】

    自省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自我反省和省察的自我修养方法。它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自我意识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辨察,从而来分析善恶是非,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修正,从而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和知识水平。

    在儒家的思想中,善于自省和自律是“圣人”和“君子”的美德之一。比如《论语》中说:“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其意思是说,在孔子看来,“君子”是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因为“君子”的言行都是问心无愧的。所以孔子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这就是告诉人们看见贤人,就应该学习他的美德,并努力追赶上去;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对他们的缺点引以为鉴,并自我反省和审察,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毛病。由此可见,儒家在自省方面十分注重德行和学识两方面。辨察自己是否有违背德行和学识的言行时,应该以“圣贤所言”为依据和标准。而孔子自身所具有的美德,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善于自省,每天多次自我反问: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心实意呢?老师传授的学问,是不是复习了呢?曾子认为,自省的主要内容是“忠”、“信”、“习”。

    孟子认为,“君子”与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居心不同。“君子”居心在仁、在礼。在他看来如果别人对自己蛮横无理,那么“君子”一定会进行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言行没有仁、礼之处?不然别人为何对我如此蛮横无理?自我反省后更加注重言行举止。但如果那人依旧如此,“君子”就会认为那人只是一个狂人而已,既然如此,那他同禽兽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对于禽兽又能责备什么呢?可见,君子所反省的是“仁”和“礼”。孟子还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其意思就是说,在孟子看来,自己反省后,知道自己是忠诚的,就引以为最大的快乐。从此不懈地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即可达到仁德。由此又看出孟子反省的还有“忠”和“恕”。

    荀子曰:“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其意思是说,在荀子看来,自省、修身应以善为主。

    此外,儒家还认为,自省不仅是修身之本,还是中兴之本。这其中包括着“内圣外王”的思想。也就是说,自身的修养,即“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只要自身具备了良好的修养,就能完成治理国家的任务。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当中,修身是最关键的因素。而修身之本则是“自反”,即自省。比如“自反者,修身之本也。本得,则用无不利”。“以反求诸己为要法,以言人不善为至戒。”这是说,自省是修身的根本,修身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其他的问题也会很容易解决。

    曾国藩也说:“动心忍性,斯大任之基;侧身修行,乃中兴之本。自古成大事者,未有不自困心横虑、觉悟知非而来者也。……有二语焉,曰:‘无好快意之事,常存省过之心。’”这是说,在曾国藩看来,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没有不重自省、自律的人,这已成为人们修身的基本观念之一。还说:“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他认为,一个人“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有善气相逢。”

    反之,一个人如果“自觉我已无愧无怍,但觉得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则处处都有戾气相逢,德以骄而减矣”。其中道理浅显,帝王如此,官员也是如此,常人更是如此。

    孔子也曾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这是说,人要时时自省,在“一念发动处”便修正错误,否则就会酿成“难遏”、“难平”的不良后果。

    汉文帝刘恒,原本是刘邦众多儿子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由于他的母亲薄姬并不得宠,因而他也被封到远离京城的贫穷北部。这使得他因为没有权势,也没有野心,所以对人十分谦虚。他先是躲避了吕氏的迫害,后又在平定诸吕之乱后,为周勃等大臣所看中,迎回继承皇位。

    他继位后,总觉得自己从出身到能力,都有愧于帝位和百姓,唯恐自己担任不了治国大任。因此他一直小心谨慎,生活简朴,虚心纳谏,励精图治,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巩固中央政权,最终成为了西汉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史家将他和后来的景帝在位的那一段历史合称为“文景之治”。

    由此可见,汉文帝正是由于始终心存愧意,才使他一直不敢懈怠,不敢自满,奋发努力,成就了一番伟业,青史留名。相反,那些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人,多数都成了昏君、暴君、乱世之君、亡国之君。譬如隋炀帝杨广,文武双全,多才多艺,高大魁伟,仪表堂堂,又是嫡出的太子,但是他十分狂妄。他曾多次对大臣说,这皇位即使不是父皇传给我的,凭本事,也该由我来做。可惜他只干了不久,便天怒人怨,烽火四起,到最后垮台的时候,他依旧没有丝毫的愧悔之意,自怜自爱地揽镜叹息:“好头颅,谁当砍之!”

    这便是不知反省而遭到的可悲下场。一个人如果能够时刻胸怀自省之心,那么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而时时感到自己有欠于别人,那自然也容易得到满足,也就没有了“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这样的乖戾之气了。如赵公以黑白豆来记载善恶念头的故事。这是古人一种“自我检点”、“自我修行”的“功夫”。如果我们能像赵公这样一天之内反省自己的行为,则自己是否具有“仁”、“义”、“礼”、“智”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在知过、求过和改过中度过的。他常常反思,如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这是告诫弟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就事业的道理。

    曾国藩求过的方法,常常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告诫自己要做到“诚实无欺,无事不记”。

    他每天都会为自己找出自身的过失,并让自己深刻反省,时时警惕,以求改过。另外,他求过的方法还有请求朋友直言相告。他说:“若得一两个好友,胸怀宽广、豁达,博学多才,能文善诗,批评我,对我可大有益处。”这在他给弟弟的家书中经常能看到,他说:“诸位兄弟相隔千里,必须不断地批评我。要时时来信指正我的过失。不要让祖上几世的积德,因我之过失而堕失。这样才能免于灾难。诸弟若能经常向我进言劝告,你们就是我的良师益友了!”

    可见,曾国藩这种“勤于求过”、“喜闻诤言”的态度十分令人敬佩。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曾国藩跻身官场,进入了大清国培养官员的最高学府——翰林院,这在当时同龄人的眼里,可以说是非常让人敬佩的。在别人的眼中,他本该是好好享受京都的繁华和生活的闲适的。但是曾国藩并没有陶醉在这所谓成功的光环中,而是开始全面否定自己,进行全方位的自省。他在长达二十多年近万篇的日记中,记述了很多省克自新,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开创人生新境界的自警的语言。

    此外,曾国藩的反躬自省,不仅是光靠写日记,他还做到了月月讲、日日讲、时时讲,全面深刻毫不留情地批驳自己的不当言行、不雅之举、不诚之心、不精之技。

    曾国藩是程朱理学的继承者,他十分看重诚信。尤其是他身处官场以后,深知官场之风,那些巧言令色、阿谀奉承之举无处不在,无所不用,无时不有。但曾国藩依旧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记中,以“语不诚”、“心有骄气”、“言不诚“、“语多不诚”、“口过甚多”、“有骄气”、“有狂妄语”、“言多谐谑”、“背议人短”的语言,来进行自我反省。

    对于曾国藩这种言行,别人都觉得十分好笑,而只有他的好朋友并不敷衍待之,对于他的缺点一针见血,直言不讳。对此,曾国藩曾有翔实的记述。如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三记:“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著怠慢之气,真切中膏盲也。又言余于朋友,每相恃过深,不知量而后入,随处不留分寸,卒至小者龃龉,大者凶隙,不可不慎。又言我处事不患不精明,患太刻薄,须步步留心。”

    曾国藩一生非常爱交朋友,在他看来朋友是他成就事业的桥梁。所以他经常与朋友相聚谈经论道,吟诗作赋,交流心得。曾国藩生性好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有求胜心”。然而由于“心浮不能读书”或“涉猎悠忽”,经常是“无所得”,时常有露怯之处。如他十月十九日的日记:“午正,易莲舫来久谈。问‘正心’,余不能答”,“日来颇有数友晤,辄讲学中无所得,而以掠影之言欺人,可羞,慎之!”

    曾国藩还认为自己在遵守传统规范方面做得十分不够,从而每天自责。在十二月十一日的日记中记述道:“友人纳姬,欲强之见,狎亵大不敬。”在是月十六日的日记中又记载道,与朋友交谈,“闻色而心艳羡,真禽兽矣”。在是月廿三日的日记中记道:“嬉戏游荡,适成为无忌惮之小人而已矣。”

    同时,曾国藩对于自己这种“犯了再改,改了再犯”的毛病深恶痛绝,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人没有恒心去改掉自己的毛病,那么终究会一事无成。

    因此,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时刻保持着“战战兢兢”之心,即使封侯拜相,被誉为“完人”、“中兴名臣”,登上人生的顶峰时也依然如此。就他个人“知至、正心、诚意、修身”的恒心和毅力而言,这在当时的官场中实属罕见,所以,作为今人的我们也要学习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自知的君子,而立于世上。


  • 第一百一十篇:致纪泽纪鸿儿: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译文】

    字谕纪泽、纪鸿儿:

    接到泽儿八月十八日的来信,知道了一切。你选定日子在九月二十日回湘乡,十月二十四日是四女出嫁的喜期,各种事务我想应该都已经备办停当了。大凡衣服首饰等物,只能依照大女、二女、三女出嫁时的定例办,不要再增。

    纪鸿在二十日送过母亲之后,就可以收拾行装来大营。自己坐一顶轿子,行李用小车搭载,跟从的人乘车骑马都行,请沅叔派人送到罗山处,我再派人到罗山处去迎接。

    淮勇不能够依靠,我也早有耳闻,但人多嘴杂,哪值得相信?可贵之处在于喜好他能知其恶,厌恶他就能知其美。刘省三、潘琴轩都是有志向的人才,不能过分批评。申夫好作一些洞察秋毫的议论,实际上却没有静下心来观察。我所见过的将才里面,杰出的极少,但只要有大志,就可以给他美名用以奖励他,成就他。

    我的病虽已经好了,但仍难以用心,准备在十二日续假一个月,十月请奏去职。但必须是沅叔没有什么不寻常的举动,我才能慢慢实现我的愿望。否则的话,另生波折,又要敷衍应付。此谕。

    同治五年九月初九日

    【解读】

    曾国藩曾说“结网天下,雀无所逃”,由此可见他交友的决心、信心,同时也说明他把结交朋友看做是“一生成败之所系”。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友可以患难与共,不仅可以成为情感上的慰藉,也可以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石;损友可以将你引入歧途,让你深受其害。可以说益友是第二个自己,而损友则是一杯苦酒或炸弹,时刻都能让你身陷危险境地。

    孔子曾向一个抓鸟的老人讨教抓鸟的经验。老人回答他说:“大鸟警惕性特别高,不容易抓到,小鸟因为贪吃而能轻而易举地抓到。但是如果小鸟跟着大鸟的话,就不容易抓到了。如果大鸟跟着小鸟的话,那就很容易抓到了。孔子借此来教导我们,同样道理,我们跟从不同人的祸福也自然就有所不同了。这也正说明了好朋友和坏朋友的区别,好的朋友可以给你带来更多帮助,而恶朋友则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灾难,甚至会让你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因此说,在选择朋友的时候,我们应该谨慎对待。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才是好朋友或坏朋友呢?在这里,孔子为我们解答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这是说,在孔子看来,对于自己有益处的朋友有三种:即“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就是说有正直之意。这样的朋友胸怀坦荡,对人真诚,说话直言不讳。就好像一面镜子,照在自己的身上,能够让自己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不敢胡作非为。如直言敢谏的魏征就是如此,当他看到唐太宗做法不对的时候,他就当面指出。后来魏征死后,唐太宗十分悲伤,称赞他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如果唐太宗这一生没有这么刚正不阿的臣子,那么他就有可能骄傲自满,狂妄自大,根本就无法做个好皇帝。

    “友谅”就是说有诚信之意。这种朋友为人诚实守信,与这样的人相处,能够让自己做事放心,而且还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反之如果一个人因为贪图一时的功名,而失信于朋友,那就如同自己捡了芝麻丢掉了西瓜,最终得不偿失。在汉朝时候,有个叫季布的人,他的信誉很高,被许多人所信赖,同时也赢得了许多朋友的深厚友谊。所以在得罪汉高祖而被悬赏捉拿的时候,他原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诱惑,而且还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处处保护他。可见,季布交的这些朋友都是诚信之人,让人非常羡慕并且很敬佩。

    “友多闻”就是指见闻广博之意。这种朋友并非学问很高,但是他们的求知兴趣很浓厚,所见的事情多了,听到的事情多了,自然也就视野开阔,心境也得到了提升,对于许多事情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他们的谈话之中,就能获得许多启发和知识,精神也自然得到了一种净化和升华。所以,结交这样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百科全书,总能从中得到一些经验,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以上便是孔子所说的三种朋友,无论从中拥有哪一种朋友都将是你生活中最好的助手和良师益友,所以我们一定要多交这三种朋友。

    那么孔子所说的三种损友,就是“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侫”。

    “友偏辟”是指刚愎自用,心胸狭窄,不体谅别人的人。春秋时期,项羽正好是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才失去了范增等一大批对他忠心不二,出生入死,出谋划策的大臣。他们的离去,给他造成了一大损失。

    “友善柔”是指那些当着你的面,巧言令色,而背后却在恶言诽谤的人。这样的人看似面善,言语十分柔和,行为又十分友善,经常对你嘘寒问暖,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在背后,却利用你对他的信任,将你的隐私泄露给别人,败坏你的名声和人格。当事情败露后,他又会坚决否认,摆出一副委屈的姿态。

    “友便侫”是指那些口才十分好,但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这种人表面看上去有广博的知识,其实那些所夸夸其谈的东西都是道听途说的,以耳代目。当真正让他去做实事的时候,这些人又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做借口,最终将是一事无成。

    总之,人的一生不可没有朋友,但交朋友一定要慎重选择,以“友直,友谅,友多闻”为原则,而与这样的人交往会让人心胸宽广,取长补短;反之,如果交到“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侫”这样的人,就会让你不知长进,还可能会与他们同流合污,使自己的品行变得更坏。

    曾国藩的家书里记载了他无论是在生活、为学,还是在事业上都时时注意广交益友。

    邵蕙就是曾国藩所交的朋友之一,他曾当面对曾国藩指出了他的几个缺点:一是怠慢,说他结交朋友不能持久,不能恭敬;二是自以为是,说他看诗文多固执己见;三是虚伪,说他对人能做出几副面孔。邵蕙的话虽然严厉,但在曾国藩看来他的话句句属实,直截了当,这让他了解了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因此他将邵蕙视为最好的朋友。曾国藩在日志中曾写道:邵蕙为人直率,能够让我在大恶中而自知,实属真正的朋友也。

    曾国藩在北京有十多年的时间,有三个比较大的朋友圈,一个就是以翰林院詹事府为中心的,京师的那批在文化部门担任官职的朋友,比如说唐鉴、倭仁、何绍基、吴廷栋、袁甲三(袁世凯的叔祖父,他跟曾国藩同年,在翰林院工作),他们有过很广泛的交往。

    还有一个朋友圈是湖南籍的,是在外省担任大员时的朋友圈。他们是湖南人,都在外省做巡抚,比如贺长龄、李星沅这批人。曾国藩与他们相比,无论是从年龄、从资历还是从职务上来说,跟他们都相差甚远,但是他却跟他们有很明确的书信联系。另外,还有一个朋友圈就是湖南当时一批出头露脸的名士,他一直跟他们保持着很广泛的联系,比如江忠源、刘长佑、罗泽南、郭嵩焘、刘蓉这批人,后来这批人都是他湘军的早期骨干。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一个非常乐于而且很善于结交朋友的人,也正是他懂得如何才能交到一些益友,才使他的事业在这些朋友的协助下,做出一番成就。同样,作为今人的我们也一定要学会区分良友与损友,让自己也拥有一个能够良性循环的交际圈子,以此来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 第一百零九篇:致沅、季弟:人无完人,不可强求完美

    【译文】

    沅、季两弟左右:

    我在十一日接到沅弟于本月六日寄来的一封信,晚上又接到两弟于本月八日的来信,知道自己当了爷爷,这真是天大的喜事。本月七日的家信还没有收到。现将应答复的事情,逐条排列如下:

    一、关于进驻徽州之事,等打了胜仗再另行商谈,你的这个建议是值得采纳的。如今池州的敌军正准备进攻东、建等地,普营的事也还没办好,我在祁门不适合轻举妄动,已经派次青赶到徽州接管印信。

    二、僧邸的失败,说明沅弟去年在抚州的预言都得到了应验,可见沅弟的见解确实很有道理。我现在虽仍身居要位,却是四面临敌,现在又看到陆、何与僧相继战败的厄运,心中更是忧惧不堪,怎样才能够让我免除大难,逃过此劫呢?请你深思熟虑之后,详细地告诉我。我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安危考虑,而是害怕自己的过失会使先人蒙受羞辱。

    三、对癸冬我摒绝得很严格,你大可放心。对周之翰也不再那么亲密了,有时隔三四天才会与他约见一次,如果过于疏远他,就无法使他安心了。目前决不能让吴退庵回汉,这件事暂且等到以后再说。文人大多自认为很了不起,不免会言辞狂傲,这几乎成了文人的通病。我曾批评过他口气强硬、文笔刚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天赋高的人,如果能适当引导,也可变成得道之士。如罗山、璞山、希庵原本都是非常高傲的人,后来才慢慢归于平实。

    我过去也是如此,错在高傲,直到近些年来才逐渐变得平淡朴实。周之翰、吴退庵的缺点也是太过高傲,但是他们的品行绝没有到卑污的地步。像这次南坡信中说的胡镛、彭汝琮等人,就更不能妄下论断了。虽然我心中也不愿如此,但却不得不下公文,用这个来平衡一下,才不至于厚此薄彼。总的来看,天下没有一点缺陷都没有的完美之人,也没有完全没有摩擦和矛盾的友谊。只要在大的方面能够做到正直,一些小毛病可以包容,这样也就过得去了。

    四、浙江的敌军已逐渐败退,一部分到了平望,一部分去了石门,都已经不足为虑了。这样我就可以静心治理皖南的军务了。春霆现在竟然还没有到,真有些奇怪,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咸丰十年八月十二日

    【解读】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不管人们怎么去努力都不会做到尽善尽美,总是会有缺憾。

    也正是因为这种缺憾的存在,才会使人有希望,有追求。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难免会有一些挫折来点缀我们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生活在不满意之中,追逐一切不切实际的东西,要求任何事情都要达到自己所谓的完美的境界,为此活得很累。殊不知,这种过度的追求往往会令人失去很多原本可以把握的机会。其实缺憾本身就是构成完美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缺憾,那么他根本无法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譬如左丘失明,作《国语》,孙子髌足,修《兵法》,还有屈原被放逐,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著作——《离骚》。这些人不都是在缺憾的路途中书写完美的人生吗?

    曾国藩一生看人,就从不苛求完美。在他看来,天下没有一点缺陷都没有的完美之人,也没有完全没有摩擦和矛盾的友谊。只要在大的方面能够做到正直,一些小毛病可以包容,这样也就过得去了。

    人不可能各个方面都做到优秀,但也并不是每方面都一无是处。再逊的人也总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所以我们看人不能以偏概全,而是要发现每个人的优缺点,千万不能凭借个人喜好判断人,或许你今天看不起的这个人,他日正是你事业转机的干将。

    在楚国,有个大将子发用人就从不苛求完美。只要一个人在一方面有能力,他就会将这人视为人才,从而招揽在身边,进行重用。有个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就被子发待为上宾。有一次,齐国进攻楚国,子发率军前去迎敌。连续交战三次,都以失败告终。子发属下中虽有很多的智谋人士和一些勇悍的将士,但是在强大的齐军面前,他依旧感到束手无策。这时候“神偷”便出来表示愿意出战。于是在夜晚的时候,他就将齐国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第二天,子发就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我们出去打柴的时候,有个士兵捡到了您的睡帐,专门赶来奉还。”当天晚上,神偷又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了出来,随后又派人送还。第三天晚上,神偷又将主帅头上的发簪子偷了出来,子发再次派人送还。齐军听到这件事情之后,人心惶惶,都觉得十分可怕。主帅也觉得十分恐惧,就对幕僚说:“我们还是赶紧撤退吧,如果子发要取我的人头,那我就彻底完了。”于是,齐军最后不战而退。

    由此看来,神偷虽只是个其貌不扬的人,既没有智谋人士的智谋,也没有将士的勇猛,但是他却身怀绝技,正是这一身手,是别人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身手,才使楚国取得了胜利。

    所以说,人各有长短,只有与别人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才能共同取得进步。不要怕把自己的优点展示给人,让人借鉴;别人有优点,不要不敢于承认,要勇于接受和借鉴,这才是与人相处的良性循环。如果不敢把自己的长处让别人借鉴,别人也会同样对你隐瞒,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个人封闭、狭隘、信息流通不畅的小圈子,这是恶性循环。

    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认识的局限性,谁也无法保证自己能够超越别人;每个人也都有失误的时候,谁也无法确保自己就是永远的成功者;每个人也都有自己有缺陷的一面,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最完美的。因此,要认识自我,就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所隐藏的潜力,还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且能善用自己拥有的长处去改正自己的不足,学会扬长避短,这样就能让一个平凡的自己创造出无比辉煌的成就来。



  • 第一百零八 篇:致泽儿:做人要有气量

    【译文】

    字谕纪泽:

    听说你抵达长沙已经一个月有余,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写信给我?少庚的讣告信件有一百多封,据说都是你亲自写的,为什么不拿去刻写?或者请人帮写呢?我的意思并不是让你惜力,而是因为少庚生年未满三十,情谊有差别,礼节有轻重,就是有精力也不适合过分消耗。

    你最近几天应该已经回家过年了吧?因为温甫叔的变故,今年家里的气氛和往年相比迥然不同。去年我在家中,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温甫叔发生了矛盾,这简直跟那些鄙夷的乡下人无异,现在想来,依然深感悔恨。现在虽然身在异乡,还是有些郁郁寡欢,心生愧疚。你应该理解我的心意,在叔祖和各位叔父、叔母面前要多尽敬爱之心。平常做事的时候,要谨记全家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万不可怀有相互歧视之心,这样家中老辈、内外亲戚必然会器重、喜爱你,后辈的兄弟姐妹也会以你为榜样,对你更加亲近尊敬。如果能让宗族、乡党都认为纪泽的度量跟他的父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以前我在信中曾教你学作赋,你的回信中却没有提及此事;后来我又写信教导你涵养二字,你的回信中同样也没有提到,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以后我在信中议论的事,你回信时都要作出回应。

    历数本朝大儒,除了顾亭林以外,我最喜欢的要数高邮王氏的学问。王安国早年以科举鼎甲进入仕途,官至尚书,追谥文肃,以严正被朝中官员推崇。他的儿子怀祖先生念孙,念孙对于经学研究精卓;念孙的儿子王引之,引之又以鼎甲人仕,官至尚书,追谥文简。祖孙三代都好学深思,沿袭了汉韦氏、唐颜氏的学识和风范。我自问学问没有什么成就,感到非常遗憾,与王文肃公相差太远,更是有愧。现在只希望你能成为怀祖先生,成为伯申氏那样的人,这是我做梦都没有忘记的事。怀祖先生的著作《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家里没有藏书,不过伯申氏的著作《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在《皇清经解》中都有,你可以找出来仔细研读。如果碰到不懂之处,可以写信问我。本朝研究经学的人,都精通小学,但研究的成果都没有高于段王两家的水平。其余的就不一一列举了。父涤生示。

    咸丰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解读】

    每个人都有他可取的一面,尽管人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只要他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就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赖,博取人们对你的称赞与真诚相助,事业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曾国藩与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主张以“度”容“士”,诚待天下,从而换得人才济济于一堂的大局面。

    曾国藩在努力读书的时期,一次他到省城去参加举人考试,距离考试的日期还有几天的时候,他就来到岳麓书院温习功课。因为来得比较晚,很多房子都被人租了,他只好与一个秀才同住一个屋子。这个秀才性情十分暴躁,心胸也十分狭小,不懂得宽容别人。他的书桌离窗户很近,当他见曾国藩的书桌也摆在窗前,便十分不满,对曾国藩大声说:“我这里的光线全靠窗外的阳光射进来,你把书桌放在窗前,遮挡住了我的光线,这让我怎么读书啊?”曾国藩听了他的话,并没有生气,而是和颜悦色地问他:“那你看,我应该将书桌放在哪里才合适呢?”秀才指着床的侧面说:“你可以放到那边。”曾国藩便按着他的意思,将书桌移了过去。曾国藩读书十分刻苦,常常读书到深夜,仍不歇息。而秀才不愿意苦读,非常讨厌深夜读书,当他听到曾国藩的读书声时,就十分恼火。他唠叨不休地指责着:“你这个人,想必是平时不知道用功读书,现在却临时抱佛脚。你也不顾及别人要休息,只顾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曾国藩对于秀才几次三番的挑衅和无理取闹,都没有介意,只是一笑了之,由吟读改为默诵,对他再次作了让步。不久后,曾国藩中了举人,喜报到后,那同学更加大怒,说:“这屋子的风水本来是我的,反叫你夺去了!”在旁的同学听了不服气,与那同学激烈争论,认为是那同学无理取闹,替曾国藩打抱不平。曾国藩却依然和颜悦色,毫不在意,劝说同学,安慰同室,当做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可见青年时期的曾国藩涵养和气度都不凡,虚怀若谷,雅量大度。

    曾国藩说:“圣门好言仁,仁即恕也。”“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久则人之意消也。若勾心斗角,相迎相拒,则报复无已时也。”“见一善者则痛誉之,见一不善者则浑藏不露一字。久之,善者劝,而不善者亦潜移而默转矣。”所谓“浑藏不露”,是要求对不善者不采取鄙夷等令人难堪的态度。从中体现了曾国藩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怨天不尤人的观念,“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凡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最终不能立己达己,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

    曾国藩当上大臣后,他大度能容人的风范更是被人所称赞。左宗棠曾经是曾国藩的幕僚,曾国藩对他极为器重,在曾国藩的推荐下,左宗棠得以步步高升。但是两人曾经一度因为一些过节而绝交。可是,曾国藩从不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在公务上掣肘左宗棠,左宗棠西征的时候,曾国藩为左宗棠筹饷,始终不遗余力,而且推荐自己最得力的湘军将领刘松山随之西征,左宗棠在陕甘新疆建功立业,刘松山对他的帮助最大。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曾国藩自叹不如左宗棠,认为左宗棠的能力天下无二。左宗棠在晚年,逢人便骂曾国藩,经常是喋喋不休。但是曾国藩并不计较,所以就连左宗棠,都不得不为曾国藩的度量所折服,曾国藩去世,左宗棠送来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国藩一生都坚持以德报怨、以厚待巧、以宽待严的思想,无论对待朋友还是对待下属都是“待人以诚,待人以恕”。

    在他看来,如果善待别人,别人就会把你当做朋友和合作伙伴,从而一起共同发展;相反,如果把他们当做对手,互相争斗,互相排挤,那么他们也会想尽办法来对付你。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所以说,做人要有大度的气量。

    清代有个叫钱大昕的人说得好:“诽谤自己而不真实的付之一笑,不用辩解。诽谤确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养进步是不能制止的。”这就是说,器量阔宏,使我们能检点自己,而大度本身就是一种人格魅力,不仅能够让自己正视缺点,而且也是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曾国藩的宽容和大度还有一件事情可以体现:新宁的刘长佑拔取贡生,其中每个人都要参加朝考。曾国藩当时的身份已经十分显贵,有阅卷大臣的名望,于是就想索取刘长佑的楷书,想事先认识他的字体,但是刘长佑坚持不给。后来,刘长佑做了直隶总督,当时捻军的势力正是兴旺的时候,曾国藩负责分击,刘长佑负责合围,他亲手草写文稿,将要呈报朝廷,有人就说:“如果曾公不满意我们这么做怎么办?”刘长佑不以为然地说:“只要我们考虑好事情该怎么办,他有什么可以值得怕的呢!”当曾国藩看到这个文稿时,认为他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刘长佑知道后,觉得自己对他太过刻薄,于是就对幕客说:“涤翁(曾国藩)对于这件事能没有一点芥蒂,全是由于他做过圣贤的功夫才能达到的。”

    曾国藩这种虚怀若谷,雅量大度的气量,也影响着所有同僚。李鸿章就是受到他的影响,为人处世都以大度为准则,当他发现有人指出他有哪方面的错误的时候,就会立刻改过,而不会对人进行指责。

    李鸿章由于身居重要职位,每天要应对许多事务,长期的政务使他非常劳累。时间一长难免会滋生出一种傲慢无理的态度。但当别人对他这种行为进行指责的时候,他就会立刻注意改过。一次,有个下官见他的时候,行半跪的礼节,李鸿章则是目光向上,抬着头,视若无睹。等到这个官员坐下后,李鸿章才漫不经心地问道:“你来这里有什么事情?”这个官员答道:“听说大人由于政务繁忙,身体不适,我是专程过来看望您的病情的。”李鸿章说道:“我身体很好,没事,可能是外面的传闻吧。”这个官员说:“不,以卑职看来,大人可能是得了眼睛的疾病。”李鸿章笑道:“这真是很荒谬。”这个官员说:“卑职刚才在给大人请安的时候,大人都没有看到,恐怕您的眼病已经很严重了,只是您自己没有觉察到吧。”李鸿章听后,不但没有因为他的冒犯而生气指责他,反而是知道了自己无礼的举止,心感惭愧,于是向他举手谢过。

    由此可见,雅量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很多人把脾气温和与雅量混为一谈,认为心平气和,不急躁就是有雅量的人;与人交往,一味谦让、退避便是胸怀雅量。其实不然,争吵或者争论中的谦让只能说明一个人内向还是外向,聪明还是迟钝,并不是为人的宽容、度量大。

    真正的雅量之人,是在长期处世办事的实际行动中,在事关大局以及事业、前途与人产生矛盾时是否能够谦让、宽容;或者与人有恩怨、矛盾、不和之后,是否能够不计前嫌、宽宏大量或者坦然、虚心接受一个人的批评和建议,并且对直言不讳之人产生感激之情,而不是心生怨恨。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高缭的人在齐国宰相晏子手下做官。他伏低做小,对晏子的决策和行为从没有任何异议;即使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他也从不提出,更不会表示反对。晏子多次在行事前,将自己的意图告诉高缭,可高缭明知有不妥之处却也不加以劝阻,反而倍加赞颂晏子如何如何高明。尽管高缭在晏子身边极尽奉承、谄媚之能事,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晏子突然罢免了他的官职,晏子身边的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辞退这样一个没有过失的人呢?晏子说:“这个人在我身边三年了,竟然没发现我一点缺点,没批评过我一次,他不是太没勇气和见解了吗?这样的人怎能继续用他。”

    正如纪伯伦所说:“我从多话的人那里学到了静默,从狭隘的人那里学到了宽容,从残忍的人那里学到了仁爱,但奇怪的是我对于这些老师并不感激。”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对提出意见的人疏远、敌视,唯恐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处境,更不愿让别人来批评自己。而像晏子这种主动征求别人意见和批评的雅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以宽容和大度之态交友与处世,这样不但会得到众人的支持和鼎力协助,还会成为人上人。


  • 第一百零七篇:致泽儿:做人需忠恕

    【译文】

    字谕纪泽儿:

    我出门在外的这段时间里,简略地做了些日记,并把日记附在家信中寄了回去。听说林文忠所写的家信,也有类似的做法。你虽然在省城,却只到丁、左两家拜访,其余时间从不随便出门,我虽然远离家乡,也欣慰满足了。

    读书的方法,看、读、写、作四方面每天坚持,缺一不可。要看的,就像你去年看的《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的《周易折中》等书;要读的,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等经典,《昭明文选》、李杜韩苏的诗、韩欧曾王的文章,有些一定要高声诵读,否则很难感受得到书中的雄伟气概,有些则适合低吟轻咏,不然不能领会其中深远悠然的神韵。如果用富家居积来作比喻,看书就像在外做生意,获利三倍,而读书就像在家中镇守家业,不轻易花费;如果拿兵家战争来作比喻,看书就是攻城占地,开拓疆土,读书就是深沟坚垒,坚守阵地。看书就与子夏所说“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接近,二者不可偏废。

    至于说到写字,楷行篆隶,你都很喜欢,这很好,但是写字的功夫一天也不能间断。不但要求要写得好,而且速度也要适当提高。我这一生,因为写字动作缓慢,吃尽了苦头。你在写字的时候要力求敏捷快速,每天要能写一万字以上的楷书,达到这个程度方可。

    至于写文章,也应在二三十岁时打好基础,过了三十,文章很难再有长进了。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这些都必须一一讲求、一一试作。少年不要怕出丑,要有狂妄进取的志趣,这时不去尝试,到以后再弥补就很难了。

    关于做人的道理,圣贤已经阐述了很多道理,也都不外乎“敬恕”两个字。《仲弓问仁》这篇文章,阐述敬恕之道最为确切。除此之外,像站着见人就要参礼于前,坐车时见人就要倚到车前横木上去;君子无论多少,无论大小,都不能怠慢,都要做到泰然而不骄;正衣冠后,俨然整肃,使人望而生畏,但要威而不猛。这些都是讲求“敬”字的最好方法。孔子说“要立可立之人,要通达可通达之人”;孟子说“身体力行没有成果,就要反省自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虽然终身担忧,但绝无一朝祸患”。这些都是“恕”字入手的最好方法。你心里明白,在“恕”字上或许就容易见效;“敬”字你则要勉力去做。以上是立德的基础,要谨慎地去实行,切记。

    科举考试即将来临,要注意保重身体。我在外面很平安,其他的就不再多说了。

    还有一件事,这次的日记,已经封在澄侯叔的信中寄到家里去了。我自从十二日到湖口,十九日夜里五更开船进入江西省,二十一日就到了章门,别的不多说了,下次信中再谈。又示。涤生手谕(舟次樵舍下,去江西省城八十里)。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解读】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如今,人们因为有了太多的评判标准,使自己的心迷失了方向,根本就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尤其是当自己怀有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时,总是觉得自己空有一番抱负无法施展,而产生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时候又该如何做到忠呢?当我们被别人恶意相攻,受到伤害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恕呢?

    孔子在《论语》中曾论述过几篇,“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忠焉,能勿诲乎?”(《宪问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行之以忠”(《颜渊篇》)。从中可以得出,忠指忠于职守忠于君的命令、对政令的执行要忠贞不二以及对朋友要忠诚。

    对此,孟子也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说得更直白,当君使臣不以礼时,那么臣事君也不必忠,可以藐视之,甚至可以杀了他。可见,孟子所说的先秦儒家的忠并不是愚忠。

    而儒家对忠的真正解释则是:第一,它是通过忠于某个人或者忠于某件事情而表现出来的。例如,古代的忠君报国。晁错就是一个典型的愚忠代表。苏轼在《晁错论》中说:“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嗟夫!世之君子之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其意思就是说,晁错身为汉景帝的老师,一心忠于朝廷,为国鞠躬尽瘁,替汉室着想,力排众议,直言削藩。甚至父亲投河自杀,也没能改变晁错对皇上的一片忠心——直言建议。但是后来藩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之名反对朝廷,皇帝为平息造反的藩王的怒气,腰斩晁错于西安东市。从中也反映出了汉景帝的不忠不仁。

    第二,“忠”表现在个人对群体的一种认同。南宋大臣文天祥所认为的“忠”,就是“事君如父”。在他看来国家与个人好比父子一样密不可分。而追捕文天祥的南宋大汉奸张弘范对“忠”也有他的一番理解。他在劝降文天祥时曾说:“国亡矣,忠孝之事尽矣,正使杀身为忠孝,谁复书之?”所谓“国”亡,其实是宋王朝亡,而民族还在,人民还在,儒家之“道”更是还在。从中可见,文天祥的“忠”,从根本上是忠于民族、忠于理想,他把忠建立在了民本主义上。当他被押解燕京后,元朝取出一张王牌——九岁的降元皇帝招降。文天祥的反应却是“乞回圣驾”。后来,元丞相博罗以皇帝降元为由,劝文天祥归降,他则反驳说:“德佑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也。”

    纵观古今正是因为有了像晁错和文天祥这样的忠心大臣,才使国家兴旺起来,而如果每个臣子都不效忠国家,效忠皇上,那么国家必然会灭亡。

    曾国藩做人的成功,就是源于他对封建王朝的忠心,也正是他这种忠心的思想为他积攒了百折不回的精神力量,最终到达了他的“光辉”顶点。他曾昭示天下:“本部堂德薄能鲜,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

    所以说,我们为人为事也是如此,要以“忠信”为本,尽量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不论对上对下,都要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信得过、靠得住、有用、可用”的形象,让所有人都能信赖你,使人际和谐。这样你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忠信”并不等于“实话实说”。而只有勇于承担事务,并将事务做好,这才是真正的“忠信”;而不顾一切的“实话实说”、“实事实办”,最终只会将事情弄到反的方面上。这可称得上是“愚忠”。

    古代岳飞精忠报国,被人们称为民族大英雄。赵构曾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制成锦旗赏赐给他,同时还在京城为他建造府第,后来又授他清远军节度使,曾对岳飞说:“光复国土,中兴大宋这项事业,我就托付给你了”,君臣二人的关系可以说达到了彼此信任的程度,关系十分亲密。但岳飞却不知道避嫌,他把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崇高感情运用在皇帝的身上,劝诫皇帝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便触犯了皇家的最大忌讳。虽然他的本意是出自一片忠心,但是却让皇上对这个手握重兵的他产生了怀疑,随后就发生了对岳飞命运具有影响的“淮西事变”。

    可见岳飞的下场,虽然做到了忠,但是却因为他的忠心,而不知道凡事都要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把事情引向不好的方面,所以这是我们今人要引以为鉴的。



  • 第一百零六篇: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

    【译文】

    沅甫九弟左右:

    十四日寄出第八号信,让春二等人带回来,一同带回的是璧玉和还给金、史二人的二百二十两银子,估计快要收到了。当天晚上就接到弟弟于初七的来信,从信中得知了一切。贵溪紧急的消息确实吗?现在的情况如何?次青是个了不起的人才,虽然不擅长带兵,但也有百折不挠的气概。他在我这里时,尤其是肝胆照人,始终让人感佩!我在外面这几年,仅对他一人感到内疚。去年腊月派韩升到李家去探望,稍微送了一点礼物,又和次青定下了亲事,以表明两家永远相好。眼下儿女没有相当的人,将来他第三个孩子是男孩,你的二女儿或三女儿可以和他家结亲,我把这个想法也对他说过了。在吉安时,希望你常常和他通信,派专人送去,我想十来天可以回来。只要次青能活着回来与我相见,那么和我同甘苦共患难的人当中,就不会留下莫大的遗憾了。

    过去耿恭简公说:做官最重要的修养是耐烦,带兵也是如此。我的短处就在这一点上,多次恳切地教导你们的也是这一点。你在二十七日的来信中说:“要我在那些傀儡膻腥的手下做事,这哪里是我心里乐意的?”这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眉目,将来免不了会和人发生冲突。去年我们分别时,曾把我的短处告诉给你,希望你不要忘了。

    甲三在学习《史》、《汉》、韩文,二月中旬可以看完,三月份就看《近思录》、《周易折中》、《四书汇参》等书。这些书一方面可以让他知道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一方面对他学习写八股文也有益处。

    李雨苍在十七日起程去湖北,他的长处是精力旺盛,聪明过人,短处是举止不庄重,言语容易伤人,恐怕咏公未必能看中他。澄侯弟于十五日起程去永丰,十九日可以归来。温甫弟二十一日起程,大约三月中旬可以到达吉安。

    九弟妇由于身体一直以来都很虚弱,这次生病卧床一个多月,近几天已经痊愈,可以下地照料一切事物了。以后再服些补药,一定会有好处的。弟弟可以尽管放心。其他的就不再一一说了。兄国藩手草。

    咸丰八年二月十七日

    【解读】

    俗话说,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其意思是说:严寒时节,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柏树不畏冰雪,傲然挺立。从中可见,这个谚语将人生可能遭遇的困境比喻为寒冬,把挫折中亲友的关怀帮助比喻为不改本色的松柏,用以说明人与人之间那份珍贵的情谊在严峻的考验和锻炼中才会更加显示出它的光彩。

    的确如此,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它的伟大甚至超过了生死。《赵氏孤儿》里公孙杵臼对程婴说,抚孤难,赴死易,君取其难,我取其易。可见,两人的情意是多么的深厚。

    《论语》中说:“颜回独知孔子也。”这也说明了孔子与颜回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颜回一直充满热情地守在孔子身边。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当孔子“堕三都”的计划失败后,迫不得已只好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生涯。在这个时候,不管安危祸福,颜回都一直跟随着孔子,成为孔子最贴心,最忠诚的弟子。后来,孔子带颜回到了卫国,经过别人的举荐,卫灵公接受并安顿了孔子师徒二人。然而当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后,就有人向卫灵公上报说:“孔子可能是鲁国派来的奸细,是为鲁国图谋才来的。”于是卫灵公就立刻派人暗中调查孔子师徒。孔子知道后,唯恐身受其害,便趁机逃离了卫国。而颜回却不顾生命危险留下来观察动向。没过多久,当卫灵公查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请颜回给孔子带话,恳请他重新返回卫国。可没想到的是,当颜回赶到匡地的时候,孔子正被人误认为是曾经侵略过匡地的阳虎而被一群人围困。在这个危难的时候,孔子见到前来的颜回便动情地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则恭敬地答道:“子在,回何敢死。”此刻,正所谓人们常说的患难见真情,孔子听到颜回的话,对颜回充满了感激,对他更加信任。

    同样,曾国藩也深感患难中的这份情意是多么伟大。所以他在这封信中说:“只要次青能活着回来与我相见,那么和我同甘苦共患难的人当中,就不至于留下莫大的遗憾了。”可见他对与他共患难的人的那份发自内心的真挚情谊。

    李次青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曾国藩兵败靖港、祁门等地之后,次青就与他患难相共。后来次青兵败失地,曾国藩想学孔明斩马谡,叫幕僚拟奏折严参他,众人都不肯拟定。让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拟,却遭到了李鸿章的强烈反对,并说道:“老师要参次青,门生愿以去争。”曾国藩说:“你要离去,可以,奏折我自己拟就是了。”第二天曾国藩就叫人给李鸿章送四百两银子去,请他离去。李鸿章在幕中,有数年的功劳,但却为了此事被赶了出去。曾国藩将奏折呈递上去后,次青受到重大处分。虽然受到曾国藩的严厉惩罚,但是次青却从来没有怨恨过他,依旧对他感恩戴德,曾国藩死后,次青哭着为他作了一首诗,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他对曾国藩至死不渝的真挚情谊。李鸿章也依旧对曾国藩十分敬佩。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为人赢得了良好口碑,同时也反映出了曾国藩门下弟子的那份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

    此外,李元度也堪称是曾国藩的患难之交。1854年4月,曾国藩因为轻信别人的话,出兵靖港,遭到惨败,羞愧交加,投水自杀,被李元度和另一随从章寿麟救起。获救后,曾国藩上奏朝廷,自请降罪。没过多久,朝廷降旨:“着加恩免其治罪,即行革职,仍赶紧督勇剿贼,带罪自效。”这次的革职,让曾国藩从此失去了“专折上奏”的权力。对此,李元度对曾国藩说:“这次的革职对大人你十分不利,这也意味着你与皇帝的直接沟通渠道从此断绝了。万一朝野有人对你和湘军说三道四,那么我们连说话解释的权力都没有了。”于是,李元度就拿出早已替他写好的

    一份奏折,向朝廷索要这个“专折上奏”权。

    这让曾国藩举棋不定,因为向朝廷要权,弄不好的话就会引来大的祸端。但李元度反复劝说,让曾国藩感到了他的一片苦心,最终下定了决心要奏上此折,并表示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随后,曾国藩就以李元度的折稿为底本,反复斟酌修改后,以密折形式呈上。让曾国藩没想到的是朝廷竟然允准,这样,就保留了曾国藩的“专折上奏”权。经过这次的事情后,曾国藩深切感到李元度是个患难与共的兄弟,于是对他更加信任,两人同吃、同住,几乎无话不谈。李元度也很快在曾国藩的保举下开始了仕宦生涯,做了知县并加内阁中书衔。

    1854年6月,曾国藩开始东征讨贼,仅仅半年时间,他先后收复岳阳、武昌、田家镇、黄梅等重镇。随后又进入江西,率水师在鄱阳湖与太平军展开了一场激战。然而是役,湘军水师不幸被太平军分割为外江和内湖两块,曾国藩的指挥船也落入太平军手中。

    遭受惨败后的曾国藩再次投水自尽,也再一次被李元度等部下救起,并把他护送至罗泽南军中。

    此后,曾国藩一度受困江西达一年之久。很多幕僚见局势不好,都纷纷离去。这期间,曾国藩身边只剩下了李元度等少数几个亲信幕僚,情形十分悲苦。为了扭转江西战局,李元度奉命回平江募集一军,以解江西的局势。咸丰七年,曾国藩抛下湘军将领,回乡奔丧。在这期间,李元度在浙江巡抚王有龄的保举下,升为浙江温处道员。

    曾国藩在家知道这一消息后,十分不高兴。在他看来,李元度这是改换门庭,但他心里知道自己有愧于李元度,是自己不保举他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因此,他在给九弟的信中表示:“使次青去乡从军者,都因不才而出也。若得东路大定,次青归来,握手痛谈,此心庶几少释耳。弟在吉,宜以书常致次青。余前有信求润公保之。闻润公近解万金至贵溪,奏派次青防浙一路,张皇而提挈之,次青于是乎增辉矣。”与此同时,他还写信给李元度,表明自己的心迹:江西军务,刻不去怀,所以奏请终制者,实以夺情两次,乃有百世莫改之愆,至所自愧憾者,上无以报圣主优容器使之恩,下无以答诸君子患难相从之义。常念足下与雪极,皆有极不忘者。前年困守江西,贼氛环逼,雪极之芒鞋徒步,千里赴援,足下之力支东路,隐然巨镇。鄙人自读礼家居,回首往事,眷眷于辛苦久从之将士,尤眷眷于足下与雪极二人。

    后来,曾国藩再度复出,获得署两江总督的职位,又奏请改调李元度为安徽宁池太广道,这样,李元度又重新回到了湘军。

    由此可知,能够患难与共的人,是人生中最值得珍惜和感激的人,他能够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伸出友谊之手;能够在你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能够不求回报,忠心跟随你一起同甘苦,共患难,这样的人才是人生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助手。所以作为今人,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一定要更加珍惜,这将是你人生中最大的财富。



  • 第一百零五篇:致沅弟:圣门教人不外敬恕

    【译文】

    沅甫九弟左右:

    十三日,在安五等人回来之后,我接到了你的来信,从信中得知了一切。抚、建各府已经收复,只有收复吉安稍迟一些,但是你的心情不能急躁。相信在我军的四面围攻之下,收复吉安在六、七两个月之内便可以实现。

    最近家中四宅、老少家眷都很好。十二日是叔母寿辰,家中男女共开了九席,家中(佣)人等开了三席。圣山先生是十四日来馆的,瀛皆先生十五日来馆。在十二日晚上,澄侯弟到永丰一带的各家吊唁,都要我作挽联。我为贺映南夫人所写的挽联是:“柳絮因风,阃内先芬堪继武(姓谢);麻衣如雪,阶前后嗣总能文。”写给胡信贤之母的挽联是:“元女太姬,祖德溯二千余载;周姜京室,帝梦同九十三龄(胡母九十三岁)。”最近我的精力总是不够用,只有做这件事还像当年一样。澄弟说这表示我的精神好,没有急剧衰老的迹象。

    袁漱六的亲戚郑南乔从松江回来,还了之前所借的二百五十两银子,并说了漱六的近况。据他所说,漱六现在为官清廉,声誉极好,学问书法上的造诣也提高了,江南人士对他十分敬仰钦佩。这真让我欣慰,也使我感到惭愧。

    杨家滩的周俊大兄,号少濂,曾与我是同学,也是多年相好的至交。这几年,先祖、先考妣去世之时,他都前来吊唁,无一缺席,很是诚心的。昨天他来家中拜访,说有事所托,因多次没有考中,想投身军营以博取一个功名,拜托我推荐他到吉安营中任职。我认为功牌可以取得,路费可以相赠,保举则大可不必了。如果他果真去了吉安营中,希望弟弟当天填好功牌送给他,并赠送来往的路费。如果恰逢好的时机,碰上攻克吉安之日,也可以为他保举个九品的县丞之类的功名;如果确实没有机会,就不必勉强成全我多年相交的旧友。过去在军中,我从不妄加保举、不乱用钱,所以现在人心不附,这仍然是我心头的一块心病。

    我最近揣摩时下风气,逐渐改变了以前的固执想法。上次有孙、韩、王三人的托付,这次周君又来相求,实在是情非得已的事。弟弟可以为孙、韩、王三人保举文职,此三人眼光很高,对千总、把总之类的武职不以为意。仙屏目前在营中,弟弟一定要对他尤其看重,尽力保举他,以吸引更多有用的人才。从前我没有破格提拔次青,导致他沉沦低位,得不到重用,让我现在有着满心的惭愧和悔恨。无论在京城还是在外地,仙屏都会有出众的表现。成章鉴是上等的好武官,也应该破格保举提拔。

    从信上看来,弟弟的公文、信函都有很大的进步。上次答谢王雁汀的信函,是弟弟亲自所写吗?还是在魏、彭等人写好初稿之后由你加以润色的?请回信说明这点。吴子序现在在什么地方?请详细查明,并询问他的近况,来信告诉我。

    我身体还算康健,只是出汗很多。如果是在三年前,即使是酷暑天气,也浑身清凉不出汗,现在稍动胸口便溢满汗珠,而且肺气越显衰弱,让我忧虑万分。甲三的身体也不是很好,医生建议他常服补药,但不敢轻易实行。弟弟近来身体可好?科四、科六的身体很好,气色颇佳,而且科四比弟弟在家时更加健壮,科六还是那么活泼,这些都是让人高兴的事。甲五的眼病也好了八九分,右眼视力总差四分。其余的事就不再多说了,顺问近好。

    还有,人的一生中,得意顺心的时候是很难得的。现在弟弟赢得了上下一致的交口称赞,军民爱戴有加,正是人生得意之时,千万不可错过机会,应当尽心竭力,为自己的人生铸就更大的辉煌。圣人教导人们不外乎“敬恕”两个字,天德王道,有始有终,性功事功,都可以涵盖在内。我生平在“敬”字上没下工夫,所以年将五十,还是碌碌无为。至于“恕”字,在京城时也曾经专门研究过,只是近年远离京城,在外为官,憎恨人们对京官的藐视,再加上我本性倔犟,渐渐倾向于刚愎自用,不知不觉地做出许多“不恕”的事、说出许多“不恕”的话,至今仍然十分羞愧。弟弟在“恕”字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在天分上也胜过我很多。至于“敬”字,弟弟好像也未曾用心,从此以后应在这方面多下工夫。《论语》中的九思,《玉藻》中的九容,都应该努力做到。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都应该表现得很庄重,这样下去别人才会对你发自内心的尊敬。习惯则成自然,久之则可以成大器,才不至于空话连篇,四五十岁仍然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兄国藩手草。

    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

    【解读】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劝诫弟弟在正逢得意顺心的时候,更应该以“敬恕”来作为自己做人的原则,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铸就更大的辉煌。

    人们常说,维持朋友亲密关系的最好办法是:往来有节、互不干涉,久而敬之才能天长地久。

    古时孔子非常敬佩晏子交朋友的态度:晏子不轻易与人交朋友,一旦交了一个朋友就会全始全终。他让友谊地久天长的要诀是“久而敬之”。交情越久,对人越恭敬有礼,别人对他也越敬重。一般来说,关系密切的朋友,言谈举止都更为随便,就好比人们心情不好时总爱对亲密的人发脾气一样。而一时的口不择言,有时会变成永远的伤疤。

    对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有朋友,但能全始全终的很少,这边新朋友在增加,那边老朋友也在流失,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许多人常有一个错误的想法:挚友之间无须讲究礼仪,因为好朋友亲密信赖如亲兄弟,讲究礼仪便显得亲疏不分、十分见外了。其实朋友关系的维系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恭不敬,否则,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维持朋友亲密关系的最好办法是往来有节,互不干涉,“久而敬之”才能天长地久。

    对好朋友仍需敬,并不是说在一切情况下都要遵守不必要的烦琐的客套和热情,而是强调好友之间要相互尊重、不去跨越对方的禁区。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片私密天空,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隔阂和冲突。待友不敬,有时或许只是一件小事,却可能埋下了破坏性的种子。

    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孔子对子贡所说的那样,向人进谏时,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论语.颜渊》)。就是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药,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这样还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烦了而自取其辱。

    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包括父母对孩子也一样,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持这种尊重。将自己放在与朋友相等的地位,设身处地地为朋友着想,相敬如宾,才能让友情长在。

    此外,与人交往,还应以“恕”为本。在曾国藩看来,恕是人的一项重大的道德修养,常以恕字自醒,给人留有余地,则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就会少。人生在世,如果人人都讲恕道,相互宽容,就会减少摩擦,便可以互相团结,齐心协力,这样就会成就一番事业。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顺少逆多,特别是来自官场的忌刻、疑谤、攻击、掣肘,使他养成了一种“忍”字当头的性格和“韧”性战斗的精神,常常以“恕忍”来勉励自己。时常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醒悟,为了自己的前程事业,情愿让人三分。

    “恕”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待人而说的。没有恕就不可能有忍;只有忍,才能造就自己的恕道。曾国藩就是用“仁”以立人而自立,用“恕”以报德而化怨,用“忍”以缓解矛盾的激化,让自己在克己忍让中坚忍不拔,走出了同僚之间的互相倾轧,成就了自己的事业,登上了辉煌的仕途高峰。


  • 第一百零四篇: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

    【译文】

    澄侯、子植、季洪三弟足下:

    自从四月二十七日得知皇上大考谕旨后,我二十九日寄了一封家信,五月十八日寄了一封,二十九日又寄了一封,六月十八日又寄了一封,不知道你们都收到没有?二十五日,我接到澄弟六月一日所发的信,知道了一切,非常高兴!

    发卷所走各家,有一半是我的旧友,只是多次打扰别人,心里很不安。我自从己亥年在外逢场作戏,至今以为恨事。将来万一做了地方上的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有恩于我的人,或数百,或数千,当年所作所为都成了垂钓的诱饵。他若找上门来,不答应他要办的事就会显得刻薄,如果答应了就算施一报十,也不足以满足这些人的欲望。所以我自庚子年到京城以来,至今八年,不肯轻易得人好处,情愿让人占我的便宜,也不肯我占人的便宜。将来如果做了地方上的官,京城以内也就没有指望我报答的人了。澄弟在京待了一年多,也都基本看见了。这一次澄弟所欠各家的情,事情能成就不说了,以后做事不可占人家半点便宜,不可收取人家的钱财。切记切记。

    彭十九家姻事,兄长的意思是彭家家运已到尽头,不可能长久了,这个时候,把女儿许配他家,也好像以前把蕙妹许配王家一样。眼前,他家也不是不华丽,但十年之后,这种局面一定会变化,澄弟只有一男二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急急忙忙订婚?难道稍微迟一刻,就找不到亲家?贤弟做事,毛躁不冷静,以后遇事都要三思而行。儿女姻缘,前生注定,我不敢阻止,也不敢劝说,只是嘱咐贤弟少安毋躁罢了。

    成忍斋府学教授系正七品,封赠一代,皇上敕命二轴。朱心泉任县学教谕,系正八品,不过只是封他本人,父母则无封。心翁父母是承接以前的诰封。家中现有《搢绅》,为什么不看一看呢?牧云考试列一等,汪三也已经入学了,这些都是让人高兴的事。至于啸山教习的情况,让我委托曹西垣查一查。

    京城家中大人孩子都平安。纪泽读书已读到“宗族称孝焉”,大女儿读书已读到“吾十有五”。三个月前买了一头驴子,没过多久赵炳堃又送了一头。二品官本来应该坐绿呢车,我向来一切简朴,所以还是坐蓝呢车。家中花销比以前要多,每年的收入也多些(每年俸银三百两,饭银一百两)。其他外头的收入都与以前差不多。同乡人都和以前一样,李竹屋在苏寄信来了,宋立夫先生答应他在教馆任职,其余不一一写了,兄国藩草。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解读】

    在生活中,与人相处谁都不愿意吃亏,因为在人们看来,吃亏常常是和愚蠢、笨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多数人都想占便宜,结果只是得不偿失。

    古时候,有个叫做窦禹钧的人,因为他住在燕山,所以人们称他为窦燕山。这个人从小就心术不正,特别喜欢占别人的便宜。已经长到三十岁了,他依旧没有儿子来传宗接代。有一天,他晚上在睡梦中梦见了死去的父亲对他说:“钧儿,如果你再喜欢占别人的便宜,那么你不但不会有儿子,还会让自己的寿命都缩短。”窦燕山醒后,回想自己这几十年来,一直都是与人斤斤计较,以占别人便宜而度日的。如今人们对他的这种行为都十分不满。于是,他就牢记父亲的话,从此痛改前非,改掉这个爱占别人便宜的毛病。而且开始助人为乐,做了很多善事。后来,他的父亲又托梦给他说:“钧儿,你现在做了这么多善事,因此积了不少德,老天爷会赐给你五个儿子,你的寿命也因此得以延长。”结果,他的妻子真的就给他生了五个儿子,他的身体也一直强健。

    后来,窦燕山就用不轻易占别人便宜的道理对自己的儿子进行教育,教会他们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与人相处的方法。他的五个儿子,都十分争气,在他的教育下,同年在科举中都榜上有名。人们对他们这一家人都十分敬佩,都赞扬他们这种不占人便宜的品德。

    由此可见,占别人便宜,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人如果一如既往地占别人便宜,只会像故事中的窦禹钧一样,得不偿失。反之,如果清醒地意识到这种是损人不利己的做法时,而痛改前非,就一定会如愿以偿。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是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的人,如果你吃些亏,别人就愿意和你交往,如果很多人都这样想,那么你实际上就获得了更多的人气、更多的合作,那么你也就获得更高的收益,当然就变成福气了。

    在古代,人们都提倡“吃亏论”。如明代杨继盛曾经在临终前给他儿子的遗嘱中写道:“宁让人,勿使人让;吾宁容人,勿使人容;吾宁吃人亏,勿使人吃吾之亏;宁受人气,勿使人受吾之气。人有恩于吾,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吾,是即时丢过。”这既是教导儿子为人处世的箴言,又是一位老人对人生的感悟。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也曾亲手书写了一幅四字箴言,送给他的晚辈亲戚。在他写的条幅正中间,矗立着笔劲刚坚的四个字:“吃亏是福”。条幅的下面,还特地加上了注解:“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其意思就是在告诫他的亲戚:满足于一时的利益,则可能会丢失更好的机会,不爱小利,不怕吃亏的人反而能得到长久的利益。从郑才子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吃亏是福”的道理。

    还有,一位名叫林退斋的尚书在他临终的时候留下了“汝辈只要学吃亏”的遗训,明朝儒士薛敬轩奉行的“学吃亏”以律己,“怪不得”以待人的人生哲学等等。这些都是对不占他人便宜的最好诠释。正如古人所说:“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办法,你可以比期盼得到的得到更多。”换言之:选择吃亏也是一种福!

    对此,曾国藩也深有体会。自从他为官以来,他认为那些施恩于我的人大概都另有所图,他们许多人都是因为我为官而想从中获得一些个人的利益。如果我将来做了更大的官员,不理会他们,他们就会更加刻薄,如果理会他们,即使是对他们进行帮助,他们也会得寸进尺,永远都无法满足他们的愿望。出于这样的理解,曾国藩在京城八年,从来都不肯接受别人的恩惠,不肯占别人的一点便宜。

    1849年,曾国藩在京城的寓所里只有两样东西,一是书籍,一是衣服。衣服是做官的人不可缺少的东西,而书籍也是曾国藩一生都离不开的嗜好。曾国藩表示,等到将来罢官后,除了适合夫人穿的衣服外,其他都与兄弟五人抓阄平分。所有的书籍,则一律收藏于“利见斋”中,无论是兄弟还是后辈都不得私自拿走一本。除了这两样东西,曾国藩说他其他的东西都不会保留。

    对为官的人来说,人们都知晓占便宜就会有失名声,所以像曾国藩这样的官,更多的是一种怕麻烦的心理,总担心人们会纠缠不断。所以说,曾国藩是个精明的人,他知道占别人便宜将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不好的后果,从而他便告诉自己的弟弟千万不可占别人便宜,自己也是依据这种“不占别人半点便宜”的处世哲学,做到无欲则刚,处处拒绝利的诱惑,最后终成一代名臣。

    古今中外,那些贪图便宜,见利益就贪,见功名就争,一辈子都不愿意吃亏的人,他们只会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腐朽思想,认为只要拥有更多的财富,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就能幸福一生,其实不然,这样的人只会被自己的思想拖进混沌的泥泞之中,而失去本性,被世人轻视,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因此,人生在世,如果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做到与人交往时不能占人半点便宜,宁肯人负我,不肯我负人,这样才能做到无欲则刚,拒绝诱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让自己有着清廉的名声,而不轻易失足。

    总之,在职场、官场、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当残酷的现实需要我们去作出舍弃与牺牲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坦然地选择眼前的亏,能够舍弃和牺牲某些利益,学会“糊涂”,不与人计较,这样失去的只是暂时的物质,得到的却是自己给别人留下的良好印象,从而得到别人的信赖和敬佩,进而在生活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将有助于我们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


  • 第一百零三篇:致诸弟:常存谦虚敬畏之心

    【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在四月十六日我把第三号家信交给信差,信中详细叙述了进场阅卷及收门生等事,信内还附有会试题名录一份。十七日朱啸山南归,我托他带回去第四号信,另外有一百两银子,书一包计九函,还有一斤半高丽参。二十五日冯树堂也回南方,我趁机托他带回去第五号家信,还有一架寿屏,一包重两斤的鹿胶,对联条幅扇子及笔共一个布包。估计以上三封信,到六月份大概都可以收到。

    自树堂离开之后,我于五月二日新请到李竹坞先生(名如篦,永顺府龙山县人,丁酉年的贡生,庚子年的举人)教书。这个人仪表端庄,性情温顺和善,有志于性理之学,虽然不似树堂那样有笃诚朴实的品质来感染人,但在同辈中也算是个非常难得的人了。

    初二一大早,我到皇上的御门办事,蒙受天恩,得升为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第二天写折子去谢恩,又蒙在勤政殿召见,皇上笑着问了我四十多句话。当日一同升官的还有:李菡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衍升为通政司副使。我受祖父的余泽,多次得到超过我应得的荣耀,这次升官,特别出乎意料,所以我日夜都细心地反省自己,发现自己实在是没有什么德行能够让我接受这样的荣耀。弟弟要常常劝诫我,纠正我做得不好的地方和过错,务必使我家历代积累的德行,不能从我这儿开始衰落。而弟弟也要时刻存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不要认为家里有人做官,就可以欺侮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学问,就敢恃才傲物。常常谨记这一点才是获得福气之道。

    今年的新进士,文章写得好的人很多,湖南的更多。萧史楼得了状元,周荇农(寿昌)去年中了南元,孙芝房(鼎臣)又得了朝元,可以说是盛极一时了。现在同乡中很多人喜欢研究词章学问,研究性理的人也不少,将来湖南的气运一定还会更加兴盛。

    我的身体健康,只是应酬太多,没有空暇的时间,从三月进考场以来,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一直没有时间读书。你们嫂子的身体很弱,不过并没有什么大病。医生说:“必须吃些补药才能复原。”现在吃的药,与母亲大人十五年前所吃的白术黑姜方大体相同,有点效果。儿女四人都和平常一样。

    去年寄到家里的钱,曾叫你们把分给戚族的数目详细地告诉我,而到如今没有一个字写来,实在不知道是为什么。请你们以后务必将账目寄来,好解除我的疑虑。还有,我很想知道家乡的事,已列出一个清单,请你们一件一件地说来细听。兄国藩草。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

    【解读】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敬畏之心是一个人有良知和操守的前提。人如果没有对自然的敬畏,那么地球上将不会看见美丽的青山绿水等景色;如果人们没有对法律的敬畏,那么罪恶就会在世间蔓延和横行;人如果没有对文化遗产的敬畏,那么我们的民族也不会留下那么多流芳百世的作品和值得人称赞的古代圣贤的称号;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人们为人处世都不存有一颗敬畏之心,那么就会让人变得庸俗、浮躁,甚至会肆无忌惮,让一种坏的作风生起,而使社会陷入一片混乱的局面中。

    曾国藩深知敬畏的作用,在这封信中,他告诫弟弟要时常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不要认为自己家里有人当官,就仗势欺人,对别人大呼小叫;更不要认为自己有了很多学问,就十分自傲,目中无人。经常存有敬畏之心,是保持生活幸福的处世之道。

    由此可见,曾国藩所强调的不是“独善其身”的谨小慎微,也不是不思进取的循规蹈矩,而是对权力的清醒认识和为官者应有的胸襟和风度。这种敬畏之心,体现的是一种庄严感和神圣感。在曾国藩看来,官员既然是为人民服务的,就要尊重人民。这种敬畏之心,蕴涵着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心有敬畏,就能够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唯恐有失误、有负重托。这种敬畏之心,折射出的是一种自律和自强。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敬畏之心,就会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纷繁复杂的事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诱惑面前保持坚贞,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曾国藩一生多次升迁,但与众不同的是,他在每次升迁后表现出的并不是内心的喜悦之情,而更多的是他内心的焦虑和警觉,这正是一种智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便行高于人,他也夹紧尾巴,低调行事,处处小心,用行动诠释着内敛之美。他曾写过一副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从中可见曾国藩对敬畏之心的重视程度。

    清朝时候,满族官员十分看不起汉族的官员,言语间总是有着冷言冷语。

    一天,曾国藩进朝正准备参奏事宜,一个满族官员见到他后就在一旁不冷不热地说道:“像曾国藩这样的人还算是个人才,在我看来恐怕难以找出第二个这样的人吧?”

    这时候,曾国藩的恩师穆彰阿对他的话语十分不满,反驳道:“难道郭嵩焘不算个才子吗?”

    那个满族人说道:“算是,那恐怕也找不出第三个人了。”

    当时,曾国藩还只是个翰林学院的侍讲学士,在这些达官显贵面前,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是曾国藩依旧不卑不亢、彬彬有礼地说道:“不瞒大人,并非是我夸言,像我这样的无才之辈,湖南个个都是,就连村夫俗子,都可以与我比一比。”

    那个满族人听后,依旧冷冷地说:“那我有机会倒是想拜访一下。”说完,就告辞离去。

    随后,事情没过几天,那个满族官员就以到南方出差为由,来到了曾国藩老家进行私访。他来到了白杨坪,路途中他碰到了一位老人,便问:“老丈,你可知道曾国藩?”

    这位老人见面前这个人十分尊敬有礼,便十分客气地指着对面山坡答道:“那边就是,那个高嵋山下的屋场,就是他的家。”

    满族官员心想,到了曾家门口,正好可以试一下这个地方人的文才,如果闹出笑话,回去一定可扫他曾国藩的面子。

    于是他也不管面前的这位老人是否读过书,就指着远处的一座小石塔说:“远观宝塔尖尖,四面八方七层。请老丈对下联!”

    老人被他这么一问,十分不解。看着他,笑着摇了摇手,牵牛走了。

    满族官员见此,心中十分高兴。在他看来,他终于抓住了曾国藩的把柄。这回回去,一定让曾国藩下不来台。随后回去后,他见到曾国藩就说:“曾国藩,你说你们江南都是才子,我看是不是夸海口了呢!”接着他将他与那个曾国藩家乡老人相遇的场景说了一遍。

    曾国藩听后,大笑起来。满族官员也愣住了,问曾国藩为何发笑。曾国藩这次停止了笑,说:“他已经答对了,不过这是哑语。难道大人连这个都不懂吗?”

    满族官员被曾国藩说得一头雾水,忙问:“什么,哑对?”

    曾国藩不慌不忙,依旧十分尊敬地回答道:“老人对你摇手,那意思是说:近看手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满族官员听后,立刻觉得面红耳赤,再也无话可说了。

    从中可见,满族官员对人丝毫没有一点敬畏之心,只是对汉人十分瞧不起。但是曾国藩作为汉人,却并没有因为满人的无理而进行指责和报复,而是依旧心存一种敬畏的心态,向满族官员证实,像他这样的人才,比比皆是。最后在曾国藩尊敬有礼,又不失大方的解释中,让满族的官员自知羞愧,再也不敢瞧不起汉人。

    生活中,也存在着这种对人没有丝毫敬畏之心的人。有的人仗着自己有权有势,而贬低别人,瞧不起别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殊不知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只是让人对你更加唾弃,要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如果一个人心存的只是高傲,那么根本也不会得到别人的敬畏,甚至会让自己因此而孤立无助,失去朋友,陷入孤木难成大器的境地。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时刻存有一颗谦虚敬畏之心,这是我们在社会中的立身之本,处世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