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明艾说她是双语故事民工,是社区建设的炮灰型选手,却也是科技品牌出圈的排头兵。如今全职投身开源生态圈的她最初是学同传出身,也并不会写代码。本期节目,我们将一起聊一聊明艾作为非技术人接触开源,加入开源世界的经历,听她讲一讲,为什么不写代码也应该了解开源。


    明艾,「大话开源」主理人,OpenTEKr生态运营负责人

    Cindy,本期主持,运筹学在读



    本期节目的时间线:

    06:33 追求“普惠”的职业目标带明艾走进开源世界

    15:11   开源三大好:为什么非技术人也应该了解开源

    23:08 开源的理念思想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37:42 面对不了解的领域不要在心里给自己自设难关

    47:22 程序员的表达能力是一个可以习得的技能

    关于开源,你有什么样的故事和感悟吗?欢迎在小宇宙评论里给我们留言,也欢迎你加入从零道一听友群和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嘉宾联系方式:公众号「Scoop with ZMA」

  • 大家好,我是郑天意。2个月前我作为嘉宾和「派森路口」播客做了一期串台的节目,我们聊了一些关于如何做人生选择的话题,也分享了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派森路口的主播Arthur是一个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节目的另一位嘉宾Clara今年刚从一家互联网大厂离开。


    本期出场:

    郑天意Bill,从零道一主播,前MBB咨询顾问,目前在做创作者经济的项目

    Clara,前互联网民工,主业搬砖,偶尔写作,持续游荡

    Arthur,派森路口Co-host


    本期节目的时间线:

    - 01:30 嘉宾介绍
    - 03:35 离开大厂的决定和思考框架
    - 09:58 “大家都羡慕的一个岗位,你为什么要离开呢?”
    - 12:09 “他说错是没有风险的。从投资角度来看,他如果没有风险,那就可以乱说”
    - 13:58 判断自己享受的工作状态
    - 18:50 大厂给自己的烙印
    - 19:42 咨询顾问的 “盲目的自信” 对创业的帮助
    - 22:18 目标/结果导向,数据驱动,抗压能力
    - 25:18 城市因素:海外/国内,南方/北方
    - 28:56 中美和机会导向
    - 31:04 拉美和南北方城市
    - 34:17 西班牙老奶奶的精致生活
    - 38:36 回顾过去,连点成线
    - 46:30 建议:追求你的worthy fantasy和大胆试错
    - 52:51 嘉宾推荐


    嘉宾推荐的内容:

    - 书籍: What It Takes by Stephen Schwarzman
    - 书籍: Principles by Ray Dalio
    - 播客: Invest Like the Best
    - 播客: Slightly Open
    - Newsletter: Chartbook by Adam Tooze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提到跑步,你有什么印象, 跑完一千米的你是什么状态,一次性跑 100 千米你觉得可能吗,你想过在山间从清晨跑到凌晨吗?

    人类有时候会兴奋地跑起来,有时候也会因为失落而奔跑。这是一项天生就承载了人类不同情感的运动。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两位从兴趣出发, 到严肃对待,坚持训练的嘉宾,一起聊聊他们的《超跑笔记》。

    - Pili Hu, 技术顾问 @ 业内领先数字广告公司
      - https://hupili.net/article/
    - 高翔 GeekPlux,工程师 @ 业内领先资管集团
      - https://geekplux.com/
    - 池邦强, 本期主持,工程师 @ 投资银行


    本期节目的时间线:
    - 03:51 在超跑中“撞墙”
    - 10:14 什么时候开始超跑
    - 11:51 蚺蛇尖 - 充分准备 VS 即兴
    - 18:14 八次追逐日落
    - 21:13 跑步时的心流
    - 26:25 跑姿有标准吗,前脚还是后脚?
    - 26:48 数据可视化与持续集成:Strava
    - 34:08 穿上跑鞋配速提升20秒
    - 38:42 背上水袋,成为真正的装备党
    - 41:01 长跑时的状态,深一脚浅一脚
    - 44:46 在超跑比赛12 Peaks中受伤
    - 50:25 理疗:针灸,电疗,按摩
    - 56:41 “赐予我平静,改变的勇气,和分辨的智慧"
    - 59:34 给自己的暗示: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嘉宾提到的内容:

    - 超跑笔记 | 科学运动 101: https://mp.weixin.qq.com/s/psMel6C00mg7oWwmvfoh3w

    - Strava: https://www.strava.com/

    - 跑鞋: 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9S4y1R7Fy

    - 《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Talk About Running》 - Murakami, Haruki

    - 《Ultramarathon Man: Confessions of an All-Night Runner》- Karnazes, Dean

    - 《Eat and Run: My Unlikely Journey to Ultramarathon Greatness》- Jurek, Scott, and Steve Friedman

    - 《The Rise of the Ultra Runners: A Journey to the Edge of Human Endurance》 - Finn, Adharanand

    - 《Born to Run: The Hidden Tribe, the Ultra-Runners, and the Greatest Race the World Has Never Seen》 - McDougall, Christopher





  • 我们或许经常会生出许多灵感乃至创业的 Idea,但能够去尝试实现的却往往寥寥无几,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阻挠而放弃。把一个想法做出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一位很擅长这件事的嘉宾John, 聊一聊他基于 GPT-3 创立的 AI 学习平台,和他线上结识的六人团队。


    - John,Vivid Co-Founder, 高中生

    - Cindy,本期主持,运筹学在读


    本期节目的时间线:

    - 1:22 高中生 John 和他的 AI 教育项目 Vivid

    - 5:30 在 Twitter 上组建出的跨全球项目团队

    7:57 Build in Public: 和公众分享项目搭建的思考与全过程

    - 11:18 六人兼职远程团队如何合作?如何增强凝聚力?

    - 19:08 诞生之初就收到了 2000 个预约,之后呢?

    - 23:08 将想法化作实际:快速开始并尝试做出一个 MVP

    - 30:25 让好奇心带领自己更快地学习



    相关链接:

    - John 的个人主页:https://johnyang.xyz/

    - Vivid:https://www.vivid.so/

  • 近年来在线教育领域经历了喧嚣、沸腾、收缩、转型一系列变革。最初,它带着教育公平的愿景,只需一根细细的网线,就能让身处世界任意角落的每个人,都能接受到最优质的教育。


    在我们发布节目的近期,“双减”政策正式实施,剧烈冲击了当下的教育生态。大量教培机构面临资本撤离、裁员、业务转型。但不变的是,教育始终承载着每个人、每个家庭向上流动的机会与希望。有关在线教育的模式创新、教育的本质等话题,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在线教育领域的多年探索者 -- Michael和一帆,一起聊聊在线教育的创新模式、各国用户特点以及教育公平等话题。


    - Michael Shou, Cambly中国区经理

    - 陈一帆,Discovery Education中国区负责人



    本期节目的时间线:

    - 02:48 为什么在工作之余选择在Minerva大学攻读硕士,体验如何

    - 14:26 全球不同区域的认知差异和用户特点

    - 16:33 在哈佛教育学院对”全球公民“的研究

    - 20:10 在线教育是未来的趋势吗?是否反而扩大了教育不平等

    - 25:02 在线教育产品中的AI应用实践

    - 36:47 自己在使用的在线教育产品

    - 41:12 对未来人才的看法

    - 43:52 正在使用的教育新媒介

    - 45:39 人大附中“特权梗”

    - 51:09 这些年如何自我教育


    嘉宾推荐:

    - 企业教练APP:BetterUp: Personalized Career Coaching for all

    - 在线学习平台:MasterClass大师课

    - MIT Media Lab的儿童AI教育研究项目:PopBots: An early childhood AI curriculum


  • -节目简介-

    你印象中的笔记,还是学生时代那一摞摞朴素的小本子吗。在如今电子办公的趋势下,各式各样的线上笔记工具应运而生,帮我们马克学习资料,记录所学所感,梳理知识脉络。只是面对这繁杂多样的信息和丰富的工具选择,怎么记笔记,怎么整理与回顾,也渐渐成为了一门学问。本期节目,我们邀请青南,少楠一起聊了聊笔记管理。


    青南,公众号「未闻code」主理人,笔记工具控

    少楠,flomo的联合创始人,「产品沉思录」主理人之一



    -节目时间线-

    05:30 标签体系的笔记归类与搜索

    07:38 阶段研究的母题与知识搜索

    09:51 扫描,拆解,定期整理

    12:00 结构是自然生长起来的

    16:38 笔记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

    24:26 使用最朴素的方法记录

    25:55 “资料库”与“发件箱”

    27:51 碎片知识的笔记管理

    31:28 用笔记工具记录感悟与反思

    35:56 记录过程的摩擦感让我们印象深刻

    37:24 笔记库是我们的大脑的备份

    42:12 碎片知识回顾触发人类的发散性思维

    47:04 找到记笔记的意义


    -嘉宾推荐-

    Flomo 浮墨笔记 - 像发微博一样记笔记,记录你想法的川流

    Notion - The all-in-one workspace

    Bear App- Private Markdown Notes for iPhone, iPad and Mac

    WorkFlowy - Notes, Lists, Outlines

    语雀- 新一代云端知识库

    Microsoft Edge 集锦


    -关于笔记管理-

    你对笔记管理这一话题有什么想法和心得吗?欢迎在评论里给我们留言,也欢迎你加入从零道一听友群和我们一起交流讨论(加群请关注公众号从零道一 goto0011)。


  • 不管是在异乡还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交流总是一场探险,有时会带来惊喜,也可能会受到伤害,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出国生活、学习和工作,都是新的、可能让我们变得更好的机会,从一开始的充满期待,到逐渐看到异国生活真实的样子,我们会有新的感悟,也会发展出新的应对机制。本期节目,我们邀请曾淇嘉、王山、谭佩瑶一起聊了聊自己关于跨文化的真实体验和感悟。



    - 曾淇嘉,从零道一忠实听友,曾在加拿大求学。

    - 王山,从零道一听友,在东京的咨询顾问。

    - 谭佩瑶,从零道一听友,曾在荷兰交换。


    本期节目的时间线:


    - 02:51 在加拿大的交友历程:突兀搭讪,交钱换友谊

    - 11:50 在日本: 交友需要读空气

    - 14:45 从被动到主动

    - 17:38 在日本小心翼翼,在加州解放自己

    - 20:09 从追求相似,到保留自己的特点

    - 25:00 比起成为世界公民,不如发展自己的个体文化

    - 29:10 逆向文化冲击

    - 29:35 需要更多的边界感

    - 32:02 和来中国交换的意大利同学发生冲突

    - 38:07 不同的职场文化,不同的标准

    - 40:54 见识过多种文化后,做出更坚定的选择


  • 读了很多文章却不知道记住了什么,只想查一个资料却鬼使神差地点开了无数百科链接,下定决心想要养成阅读习惯却屡屡失败。在现代社会,信息获取已然十分便捷,然而大量的信息却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本期节目,我们邀请胡志峰,郑天意,Yiqin Fu一起聊了聊信息摄取。

    - 胡志峰,数据库创业公司研发工程师。

    - 郑天意,播客”从零道一“主播之一,在咨询公司工作。

    - Yiqin Fu,斯坦福大学政治系博士在读。

    本期节目的时间线:
    - 02:33 关注高质量的信息搬运者
    - 04:37 信息摄取的三个层级:生存,创造,娱乐
    - 09:18 书籍播客 vs. 新闻快讯
    - 12:09 一手资料高于二次加工的产物
    - 14:23 如何避免深挖信息时的还原论倾向
    - 23:48 信息生产者的动机会影响信息质量
    - 26:32 注意力可能是比时间更稀少的资源
    - 27:17 主动搜寻信息vs.日常被动积累
    - 28:01 知道自己的边界再判断信息获取渠道
    - 29:17 真名分享的内容质量更有保障
    - 30:47 在公开渠道关注自己日常接触不到的人
    - 31:35 养成信息摄取习惯的小技巧
    - 38:29 信息摄取要explore(探索)更要exploit(消化)
    - 40:53 “Less is more, consume less, create more”
    - 44:20 信息从来都是无穷无尽的

    提到的内容生产者:

    - 章凌豪的Telegram Channel - Parallel Experiments

    - 梁文道的八分

    - 田渊栋的知乎

    - Sebastian Ruder的Newsletter NLP News


    提到的资讯平台:

    - Hacker News

    - Github Trendings


    提到的个人博客:

    - Yiqin Fu的微博

    - 胡志峰的公众号 - 虎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