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本期我们来聊聊银行——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银行。

    在大家的印象中,银行就是钱袋子。当经济体、企业和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首先会想到它。银行就是经济这架大机器的汽油,整个国家经济运转要靠它。

    银行这个行业的存在感一直很强,至少在二战后和平时期、全球经济发展为首位的这近一百年里,它是C位(在和刘院长的《摸爬滚打:中国银行业40年》的播客专辑中,也正在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和这段历史)。

    它也曾经在高光位意气风发。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句著名的银行赚钱都赚的不好意思?是国内一位前股份制银行行长在2011年,也就是13年前的一段话。

    但后来被过度演绎。原话是这样的: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非常靓丽,尤其像今年,整个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经营压力很大,中国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利润太高了,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

    这段话零零后的小朋友们应该没听说过。但在那个时候——2010年前后十年,是中国银行业最高光的时刻。世界大部分国家的银行也是。但即使是在那个高光时刻,这句话马上招来批判,不只因为听起来有点炫富拉仇恨;更是因为在大家的认知和理解里,银行怎么能赚钱呢?银行的钱是给实体经济用的,应该是支持大家的。

    可惜,一个残酷的事实是:银行也是个企业。也有股东,也要养活员工,也要发展,所以也需要赚钱。

    而现在,在实体经济下行、大家都需要用钱的时候,却发现银行自己居然也更困难了——好像战场上的防卫部队,本来任务是照应前方冲锋陷阵,低头一看自己腹部居然也中弹,流血不止。但还是要掩护大部队,还是要完成炸碉堡的重任,所以快牺牲了但还是不能牺牲,甚至没有牺牲这个选项。

    我们这些年应该都有耳闻:中小银行非常困难,甚至濒临被重组的边缘。再看看商业银行核心经营指标之一——息差,几年来持续收窄,去年就已经降到二十年来最低水平。别说支持经济,看起来似乎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那该怎么办呢?

    00:04:38

    01 银行到底是不是一个应该赚钱的行业?如果是,该赚多少钱才是合理?“赚钱”和“支持实体经济”哪个更重要?

    银行从诞生开始就是为了赚钱,作为商业机构理所当然应该赚钱。至于赚多少——关键在于每家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能否找到合适的客群、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控制好自己的成本,最终才能获利。

    如马克思所言,平均利润率的概念仍然存在。随着竞争的加剧,银行业和市场上各经济主体之间也在竞争,资源配置基本上是平均率。

    但银行又和别的行业不同。其特殊之处在他要保护客户存款、和经济运转密不可分、且需要强监管。全世界都把银行都视为一个特殊行业——即使在这种“特殊期待”加持下,它仍然需要赚钱。

    银行具有特殊功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而市场通过金融市场进行配置。尤其在我国,银行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大。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仅需要符合市场规律,还需要满足国家经济体的长远发展需求。从此角度看,银行应该支持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这些是应该做的,与自身盈利并不矛盾。

    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在某些产品、服务或者某个时段、某些领域做一些让利——银行会自己评估和平衡,这个调整本身也是市场行为。

    00:09:22

    02 净息差为什么对银行如此重要? 而当前银行的息差已经低到什么地步了?

    从历史到现在,尤其在我国,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依靠贷款利息减去存款利息形成的息差。我国银行收入80%以上靠息差——息差是衡量银行经营的关键指标,关系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银行能否健康地支持实体经济,与此指标有关。

    近年来,银行业净息差出现持续收窄趋势,已经连续降了很多年,且降幅越来越大。2023年降至二十年来最低水平,从当年“赚钱不好意思”的4%以上息差,降到目前1.69%——已到“合格审慎评估”的警戒线。

    更严重的是:很多银行的息差已经低于其不良率。非上市股份行与城商行的息差压力更大。中小银行更惨。

    大家需要明白一件事:利差并非盈亏平衡点,里面还包括银行人员的工资、银行投入的设备、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等投入、还需要核销不良资产。另外,在经营过程中收到贷款利息时需要支付6%的增值税——还有很多运营成本需要扣除,才是银行可能赚到的利润。从这个角度看,1.69%的水平已经相当严峻。

    银行的难处:大家一方面批评银行,发展这么多年了,怎么还靠利差?国外银行已经拜托了依赖利差的阶段,有大量中间业务收入、服务费和其他收入,占比可达40%左右。问题是,我们的市场上不允许收费,甚至还要降低收费——为了让利。许多传统服务本来就不收费,由于竞争关系,更收不了;一些原本可以收费的业务、一些新兴业务收费,会被认为“乱收费”。所以目前我国银行的处境是:息差降低了,但不能收费,找不到其他收入源。

    还有一个问题:国家现在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降低贷款利息,刺激经济恢复;但是需要融资的不只是企业,银行也需要。银行融资主要靠吸收存款、央行再贷款或者发行债券。如果存款利息不降低,银行吸收资金来源的成本也无法降低。

    最后还要应对不良的增加:目前的情况是社会融资成本即使不再下降,对银行而言仍然非常严峻。经过三年疫情,去年的恢复并不理想,许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包括个人收入下降。个人消费性贷款对资产质量的压力非常大,今年已经开始增长——对银行而言压力会更大。

    00:16:04

    03 息差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资产负债两端在挤压”——具体是怎么被挤压的?实体经济疲弱,为什么存款利率还在上升?

    资产负债两端挤压:需求疲弱、让利实体和稳增长政策背景下,贷款利率持续走低,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下降。但是存款利率却依然刚性,负债端成本不仅没有下降,存款成本还在刚性上涨。不仅刚性上涨,还出现存款定期化、长期化的趋势。企业存款成本也居高不下。

    从国家观念看,包括政府部门都认为存款是老百姓的,利息降得太低对老百姓不利,在通胀下会越来越贬值。另一方面,有观点认为中国储蓄率太高,应该把钱赶出去,但银行又需要足够存款才能放贷支持实体经济。银行自身也面临这个问题:利率太低,老百姓把钱拿走,银行就无法发展,需要稳住存款。因此,双方都无法把利率降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常矛盾,希望银行多放贷款。如果要放贷款,就需要多吸收存款,存款利率就不能降低。如果存款利率不能降低,贷款利率一直在降低,利差就收窄。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目前存款定期化和长期化趋势明显,企业和个人都倾向于选择定期存款,且期限越长越好。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特殊阶段,企业尚未找到更好的投资方向或认为风险太大,个人在经历了前几年疯狂投资理财和股市后,近两年尤其是去年亏损严重,现在不敢投资,纷纷回到储蓄。

    此外,不再购房或售房后资金回流,收入预期降低,为防范风险而以存款为主,也是存款增加的原因。

    尽管如此,这些依然都是阶段性因素,当经济重新发展、投资渠道增加时,这部分资金仍会流出。

    00:23:22

    04 银行们该怎么办?

    在可见的未来,息差会继续收窄,这可能是银行业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暂不讨论政策方面的动作,银行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银行能做的主要有两件事:控制负债成本和开源节流。如果第一个无法做到,只能尽量压缩成本。为了控制成本,银行可能会减少数字化转型、科技投入和人员招聘,这可能影响大学生就业。同时,银行还可能削减网点成本,但这会影响服务质量。新产品研发、培训等短期见效的投入也会减少。

    开源节流,目前主要是节流,开源难度很大。尽管资产难以增加,银行仍需支持实体经济并增加贷款,这可能增加不良资产的风险。银行需要在支持贷款和控制不良资产之间做出平衡,因为不良资产会导致资金短缺,而利率无法提高也限制了收入。

    在无法开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节流解决问题。但节流对未来的影响以及能坚持多久,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00:27:06

    05 同其他国家相比,哪里的银行们最难?

    在当前市场上运营一家银行,需要非常高超的技能。

    对比东南亚银行业:虽然经历了97年金融危机,但银行在大多数国家仍是垄断行业。当地市场对银行非常友好。某些国家虽然利差不到3-4%,但多年来非常稳定,一直在3%左右。存款成本非常低,活期基本为零,定期不超过3%左右。

    这些银行似乎其实不需要太多努力,只要不再发生97年那样的大规模金融危机,就可以躺平。然而多年来,它们却喜欢用各种创新方法来增加收益,尤其是中间业务收入。问及原因,它们表示97年的不良和金融危机让大家感到恐慌,寻找更多收入成为一种习惯,如果再次发生当时的情况,至少还有保底方案。与我国银行现在的经营环境相比,感觉它们更轻松一些。

    00:29:25

    06 尴尬又困难的中小银行,为了生存不断“下沉”

    2023年银行财报陆续发布,一些上市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数据,有点让人惊掉下巴。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类似的情况被披露。

    当前经济形势变化,使得中小银行的运营变得更加困难。传统上,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和高端客户,小银行则服务小微企业和中小企业。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经济运行方式也在改变。中小企业现在可能处于国际化的产业链中,单靠一家小银行难以满足其需求。此外,个人流动性增大,即便有互联网服务,也难以弥补小银行的不足。

    我国的数字化银行应用走在全球前列,这迫使企业跟随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大银行在这方面具备优势,而小银行则难以提供同等水平的服务。这对小银行构成了现实的挑战。尽管如此,小银行仍需承担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责任,这进一步增加了它们的负担。

    去年金融工作会议提到中小银行面临三大风险之一。为了促进经济恢复增长,监管政策要求所有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设立考核指标。这使得原本不重视小微企业业务的大银行也开始涉足该领域,进一步挤压了小银行的市场空间。六大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领域的贷款占比增加,使得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受到冲击。

    刘院长最近走访了一些城商行,发现他们开始向农村发展。这是因为城市中的客户基础薄弱,房地产领域风险大,转向小微企业后又面临大行竞争。城商行在城市中反而失去了优势,因此开辟新的农村市场。

    未来,关于“银行”这件事,需要社会各界的准确认知:

    银行是一个商业机构,而非钱袋子。保护存款者利益是第一位。不要把银行看作是大钱库,认为一旦有困难,只要银行这边“割一块肉”就可以。

    现代经济的运行是建立在银行服务的基础上。所有运行都是在银行账户体系上进行,一旦银行出问题,就无法进行操作。这就是为什么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银行的安全运营。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个问题:银行的风险涉及整个经济。

    另一方面是财政问题:我们现在对财政的认知仍然非常传统,将财政理解为管理好钱包——这是财务管理的概念。在现代财政中,它不仅是国家的财务管理,还是守住钱袋子的问题,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遇到宏观问题,不是是否愿意付钱的问题,而是采取了哪些手段。如果为了守财而放弃宏观调控功能,是不合逻辑的。

    00:39:38

    07 “出海”是出路吗?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出海确实是个亮点,银行支持企业出海也算是支持实体经济。部分银行是否能抓住这一趋势,快速稳妥地在这场棋局中取得成功?

    企业出海与银行出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出海需要金融支持,银行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提供融资和支付结算等服务。对于银行而言,这是一个发展机会,但前提是银行需要具备足够的资本、业务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还需要人才和技术储备。

    银行出海并不像其他工商企业那样简单。除了产品和服务,银行还需要赢得当地居民的信任,这比单纯卖产品要复杂得多。国际性银行在其他国家开展本地业务,通常面临严格的监管和信任问题。

    我们在中国有150多家外资银行,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它们,也不信任它们,所以它们的规模很小。银行出海并不容易,只有少数银行能做到。即便如此,这些银行在海外的业务比重也不会太高,对其整体盈利影响有限。

    银行出海是一项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果是中小银行,需要对自己的定位、未来形势的判断以及如何度过当前困难进行深思熟虑之后,才考虑是否出海。“出海”这件事,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 延伸阅读 ·《哈佛商业评论》:解码中国企业新远征:逻辑变迁+他者视角+行动建议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新浪微博、微博财经邀请《墙裂坛》做了一场直播,聊一个高大上的新概念——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个词大家还没熟悉几天,书店里都已经有了不少《新质生产力》为题的书——可见大家是多么渴望理解新概念。可能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大家现在关心经济支持政策的程度之高,迫切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理解当下问题的答案——我们转型变革阶段到底会走向何方?什么时候进入下一个阶段?什么时候恢复,甚至再次腾飞?到底该怎么实现呢?金融该怎么使劲儿?

    讨论内容:

    1、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如果有“新质”那“旧质”是什么?“新”在何处?

    马克思的生产力公式:

    ·      生产力 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      旧质生产力 = 便宜的体力劳动者+土豪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劳动对象

    ·      新质生产力 = 高水平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科学技术和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元宇宙

    新质生产力公式研制人王羽老师的公式:

    ·      生产力1.0 = 劳动力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      生产力2.0 = 科学技术 x (劳动力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 生产管理)

    ·      生产力3.0 = (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x (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2. 为什么旧质生产力不work了?或者换个问法:为什么“好日子”不能一直好下去?为什么经济不能无限膨胀下去?为什么市场、经济、社会资源、生产力一定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      似乎一切都是大自然设计好的。我们对大自然发展方向的解释是有矛盾的,别忘了“进化论”(演化论);还有 “退化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走向热寂。

    ·      其实有个挺简单的类比:为什么我们长到一定高度就不长了?为什么人类不能一直生长成大象的尺寸?为什么我们还会衰老和死亡呢?

    ·      杰弗里·韦斯特(Geoffrey West)在《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Scale:人类和机器一样:都是从外界获取能量,转化为身体内部机能所需,然后身体内部器官一起运转,最后让我们长大。而且这个长大的过程,并不是线性的。如果身体长大将近一倍,比如从一米长成二米,体内的细胞数量会增加一倍;或者体重增加一倍:但是我们需要吃两倍的饭和能量,才能保证身体机能的运转?并不用。只需要大概七成的能量增量,剩下的三成是“节省”下来的。这就是“克莱伯定律”(Kleiber's law):规模的经济性。

    ·      但人体是个封闭体,容量有限,所以规模效应一旦触达能量消耗的极点,我们就必然会进入“边际效益递减”的过程。熵就是“磨损”,对身体的磨损,要修复磨损,恢复秩序,我们就要投入更多的能量,如果能量投入跟不上“磨损”的速度,我们就停止了生长,进入了纯损耗的“衰老”过程。

    ·      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递减”:企业、经济体:发展—成熟—衰退:和人一样也有新陈代谢。“初创公司”和“发展中经济体”可以爆发式增长,而变成了“集团”和“发达经济体”之后的增长,只会越来越慢,开始内耗,并大概率走向减速。

    ·      但是经济是一个“开放系统”,理论上容量是无限的。当经济体发展“飞龙在天”,眼看着要“亢龙有悔”时,可以通过创新、颠覆式创新,再上一个台阶。几千年来,已经通过各种不可思议的创新做到了这一点:工业革命蒸汽机,电话电脑互联网,人工智能——每次技术发明,都给经济这架机器重新加了油。

    ·      但有个问题:创新,当然能使经济摆脱衰退的可能性,跳开马尔萨斯陷阱;但创新也会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想保持这种开放式的增长,就要不停地创新,不停地范式转移,而且速度必须越来越快。

    ·      创新加快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经济发展要求更快的创新和范式转移。1000年前可以用100年酝酿的“大创新”;而现在必须1020年甚至几年。于是我们就在一个不断加速的跑步机上,上气不接下气。

    ·      怎么办?我们也许需要一个新的游戏规则,新的叙事。

    3. 新质生产力应该怎么发展?


    ·      《被追赶的经济体》:“企业在经济下行时,通常会倾向于最小化其债务,增加自己活下去的概率。但是投资机会不足也是一个原因。但投资机会为什么不足呢?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缺乏技术创新和科学突破,导致具备可行性的投资项目变得难找。这也能解释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前长达几个世纪的经济停滞。第二个原因是海外资本回报率更高,促使企业选择赴海外而非在本国开展投资。

    ·      “新质生产力”有那么容易发生吗?还更多是历史的特殊、巧合?

    ·      需要动荡来为外向型思想家打开新领域:日本企业难挑战年长工程师的权威,资历僵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的创新。

    ·      如果国内环境不能产生足够多的创新者,政府可能就要考虑从国外引进创造性的思想家和创新者。例如美国。

    ·      如果税收和监管激励措施不够:政府便是最后的创新者。

    ·      《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中的一个案例: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的 人口国家安全理论:利用农业技术消除南美洲政治威胁——单纯的技术传播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需要配合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4. 我们也许需要一个新的游戏规则,新的叙事: degrowth

    ·      罗伯特·肯尼迪在1968年的一次著名演讲:

    “这是我们作为公民领导者的伟大任务之。即使采取行动消除了物质贫困,还有另一项更大的任务——那就是面对所有人的满足贫困后的目的和尊严。

    在太长的时间里,我们似乎已经放弃了个人优点和社区价值观,仅关心物质积累。我们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超过8000亿美元,但是GNP——里面包含空气污染、香烟广告;包含清理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救护车、大门上的锁、以及关押撬锁人的监狱;包含红杉的破坏和自然奇观的消失;包含汽油弹、核弹头、装甲车、在城市里打击暴乱的警察;包含惠特曼步枪和斯佩克刀、以及那些为向孩子们兜售玩具而美化暴力的电视节目。

    然而,GNP里却不包括孩子们的健康、教育的质量、和他们玩耍的乐趣;不包括诗歌的美丽、婚姻的力量、公共辩论的智慧、和公职人员的正直;它既不衡量我们的智慧,也不衡量我们的勇气;既不衡量我们的智慧,也不衡量我们的学识;既不衡量我们的同情心,也不衡量我们对祖国的奉献;它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国家的一切——除了为什么为自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而感到骄傲。”

    ·      只要我们衡量一切的指标和范式还是“回报率”和“增长”,就药不能停:回报率、更高的回报率、和更更高的回报率。如果我们愿意改变对整件事情的想法,不再以GDP、生产率、回报率和赚钱作为衡量标准。最后真正能救我们于水火的范式转移和创新突破,也许不是技术,不是黑科技,也许应该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范式转移,改变我们对“成长”这件事本身的看法——比如开心、快乐、幸福和生活质量。

    ·      如果有一个愿意把增长扭转向“非量化”指标,比如说“幸福增长率”的人,再搭配颠覆式治理方法,也许真的会实现这个突破呢?

    4、技术有多重要?是最重要的么?社会制度管理等等软件都需要同时提升?

    5. 肯定得用钱:金融业该如何介入?新质生产力崛起了,传统金融还hold的住吗?新的金融业态是什么样的?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文章首发在公众号“方出旭旭”:

    电视剧《繁花》海报“繁花”两个字的设计灵感来自鲁迅设计的《萌芽月刊》封面,是向鲁迅致敬。是该向鲁迅致敬!看着这两个在二维平面上静态的字,我总错觉它们是动的,一会儿是“繁花”,一会儿是“繁忧”,忘了“繁”和“烦”的区别。鲁迅一生烦忧,为中国、为中国人。我想,这样的设计是设计者或金宇澄、王家卫的隐喻吧?勿晓得。

    《繁花》,就我所知有三种表现形态,小说,话剧,电视剧。三者在社会上的反响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小说是原著,并且得奖,出版时和得奖时在文学界与沪语读者群有非常好的反响。话剧恐怕只在上海话剧爱好者中有反响。电视剧则不同,可以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反响,凡是能与《繁花》搭上边的,都来凑热闹。这与三者不同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有关。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样式,自从各种现代流派产生,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已经完全改变,再也不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品类,再加上现代互联网、自写作、电视电影小视频等娱乐样式多元化,不同的小说品类其受众相对来说有很大的收缩。金宇澄虽然在文字上照顾了非沪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无奈他想叙述的内容不是当下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话剧更是早就成了象牙塔中的艺术,更何况内容上力图在舞台上再现原著的韵味,包括故事情节、不同人物的不同方言,虽然演员阵容不俗,表演也非常精彩,无奈没有什么社会关注度。电视剧则不同,相对而言更能为现代大众所普遍接受,同时,王家卫和金宇澄没有受原著束缚,叙述了一个为当代老老少少都关注的主题。这不是说,三种艺术样式有什么高下之分,就如同商品,市场大小与商品本身的质量、品味无关,而与商业模式有关。不同商业模式决定了不同的目标受众,决定了市场。

    营销方式上,小说和话剧完全是传统套路,也没什么声势,可以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营销策划。电视剧几乎运用了当下能有的所有手段,精心策划,尚未演播已经把市场炒起来了。考虑到小说是沪语写作,电视剧搞了普通话版和上海话版,吊足了两类受众的胃口。加上各种广告的插入,更是赚的盆满钵满。电视剧《繁花》带旺了黄河路,带旺了排骨年糕,带旺了和平饭店和宝总泡饭,反过来黄河路们也烘托了电视剧《繁花》的氛围,并导致小说《繁花》的脱销。黄河路是大家赚钱的地方,不应该把别人赚钱的路堵死了,强总、李李、卢美林犯了忌。电视剧《繁花》拍摄、营销策划、演播的过程像煞一条黄河路,可以说,《繁花》故事之外的营销,就是一场商战大戏。

    小说与电视剧很大的不同是,小说虽然是文字的,但却像是那个时代的风俗画,展现人物在特殊历史时代的日常,有些很平常,有些很奇特,也有小说该有的巧合情节。电视剧则浓缩了故事线索,就如同镜头中的服饰、布景,在在都是精心、刻意的安排。在电视剧中,玲子、汪小姐、李李都达至了她们商业的成功。范总、魏总,也取得了他们的成功。阿宝与爷叔的组合,更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逢凶化吉、无往不胜。剧中的人物几乎人人都是聪明过人、努力过人,但观众似乎更关注这些成功的人,而没有太注意那几个同样聪明而努力的失败者、失意者,比如强总、小江西。片尾,阿宝的旁白赞美了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完全正确。不是那个时代,不会有这样的精彩,爷叔一辈子集聚的一身能量只是到这个时代才爆发出来。但即使以爷叔的能量,最后也还是黯然离开阿宝。于是,有了一个老话题,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失意者固然烦忧,成功者又何尝不是烦忧相伴呢?

    阿宝是从做外贸和股票起家的,毫无疑问是与时代有关。只有在那个年代,才会有那样的外贸模式和那样的炒股方式。算起来,阿宝应该是改革开放后第二波企业家。第一波是摆地摊、搞长途贩运的,还有是搞生产的。当时最著名的是海盐的步鑫生,时代潮起时的弄潮儿,但很快就被时代大潮所淹没。他脑子灵活,有胆量,借鉴港台服装潮流,生产最新样式的衬衫,把个暮气沉沉的校办工厂搞得风生水起。但他只是一个裁缝,有胆量冲破蓝、灰、白色的束缚,却并没有进一步的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很快被后起的范总们超越了。不是他不努力,不拼搏,只是他的努力与拼搏跟不上时代了。

    回看这四十多年企业家的沉沉浮浮,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第一桶金往往是偶然,有时甚至是瞎猫碰到死老鼠。现在光彩夺目的企业和企业家可以说都是这样开始他们的故事的。剧中汪小姐最后深圳的一搏,是成功了。她的这一成功,对她人生来说是决定性的,不仅如剧中她成了自己的码头,更重要的是,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外滩27号的垄断优势很快就没有了,她即使还在27号,汪小姐也不再是“汪小姐”。当年的许多专业外贸公司,很快都转型做其他业务,即使有外贸业务,体量上可以忽略不计。外贸公司第一个上市的浙江服装进出口公司——中大集团,现在早已是中大物产集团,不再是外贸公司。当年外贸公司的汪小姐、梅萍们要么转型,要么到企业做外贸,还有少数利用原有资源自开公司做外贸,但当年风光已不再。不过,汪小姐这一次的成功,不能不说是偶然的,恰恰遇到了中国历史性的汇率体制改革。十年后的2005721日,我国汇率体制再次迎来重大改革,这次是反过来,人民币汇率上升,当年和以后几年,许多出口企业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对于这些企业家来说,自己没出什么错,企业就突然倒闭了,真所谓时也,势也,运也!许多企业家之所以没能坚持下来,往往就是把偶然、把时代机遇、把单位背景当作了自己的能力,以为可以一直那样做下去,时代转变时没有能力迅速转型。

    商战的背后是历史,只有具体历史中的商战。小说《繁花》描写的是那段历史画面,电视剧《繁花》讲述那历史中的商战。

    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不是一个文件就岁月静好,繁花似锦。我们说那个时代波澜壮阔,正是因为那一代人付出了代价,过程中有许多坎坷,有许多烦忧。转型中的各种摩擦往往带来各种波折与动荡。比如过渡期的价格双轨制,既带来市场活力,也带来市场混乱和通货膨胀。有了混乱,就需要治理,治理则必然给一些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损失。1992年,浙江民营企业家陈金义因拍得上海黄浦区6家国有和集体商店轰动一时,国有企业开始了实质性的改革,背后是大量国企工人下岗。于是中文多了一个“下岗工人”的名词。阿宝为服装公司赢得上市名额的重要理由就是为下岗的纺织女工创造就业岗位。下岗工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当年的下乡知青,他们下乡十年,好不容易回城当上工人,才刚刚幸福地工作了十年,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便由“下乡知青”变成了“下岗工人”。《繁花》中的阿宝、和生、小毛正是这一代人。

    也是在这一段时期,发生苏东剧变,西方对我国实施制裁,国内也有部分人对改革开放方向产生怀疑,整个经济处于低迷期。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人民群众中积蓄的改革开放能量一下子喷薄而出,真可说到处是机会,遍地是黄金,中国人的收入开始进入高速增长的通道。这就是黄河路的时代背景。这时,西方感受到了制裁中国对它们自身的损害,再看到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制裁在无形中消失了。但,改革和经济的发展,依然还是一波三折。1993年很快就出现经济过热,需要治理整顿。好在整顿后是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直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繁花似锦,惊涛骇浪,总有烦忧相伴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爷叔“三只皮夹子”理论现在已广为传播。这实在是最基本的商业伦理,并不新鲜,只是爷叔用形象的方式表述了。“第一只皮夹子”是自己有多少钱,做生意必须有一定的本钱。“第二只皮夹子”是别人觉得你有多少钱,做生意需要一定的声势,让对手愿意与你做生意。“第三只皮夹子”是你能调动的资源或别人的钱,就是加杠杆,这取决于别人对你信誉和能力的信任。具备前两条的,是传统商业模式,简单扩大再生产;三条都具备,是现代商业模式。一般都认为,现代经济是在现代技术发展基础上工业化带动的,实际上没有现代金融业的创新发展,只有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是不可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的。正是现代金融创新发展,加快了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的集中,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才带来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链整合。股权融资,学术上不把它归类为债务,但对于投资人而言,他投资的目的就是要在收回本金的基础上有更好的收益,对于融资人来说,本质上还是债,都是超出“第一只皮夹子”的杠杆部分。纵观当今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无一不是与有效运用杠杆有关。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惨烈失败的企业和企业家也往往与过度杠杆有关。

    电视剧中,爷叔教宝总起家就是借钱。阿宝没有杠杆,就不可能有他在黄河路的故事。进贤路上玲子和菱红靠自我积累,只能小打小闹勉力维持。金老板不借债让小江西炒股票,金美林不至于倒闭。宝总和强总的对决,是股票炒作策略的对决,背后支撑的是杠杆规模和运用杠杆技巧和能力的对决。

    改革开放初期,范总们只是为了临时周转而借款,以后为扩大生产,投资设备而借款。由短缺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可以说生产什么都能卖出去;而国际上,因为产业转移,需求旺盛,只要产品品质过得去,也能出口,所以范总们很快发现,能借到钱就能发财。也因此,那时银行信贷人员在社会上非常吃香。银行的信贷指标,比外滩27号的出口指标更紧俏。范总们对财务部门的要求就是,给我搞钱,只要是钱,不管什么来路都可以,于是杠杆越来越大。

    这些年,我们看到许多企业发行的金融产品爆雷。硏究这些企业的发展,都会发现,它们曾经因为高杠杆而造就的成功,最后因高杠杆而崩盘。

    观察香港企业,历史上因为杠杆过高而崩盘的也很多,现在存活的这些著名大财团,历史上也曾经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差点崩盘。像宝总一样,在关键节点上得到支持,它们得以存活下来。不过,自此以后,它们都把这差点崩盘的一刻当作血的教训。不是说它们不再寻求杠杆,而是把控好杠杆的度,同时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为杠杆设置安全垫。

    反观内地这些崩盘的企业,你会惊奇的发现,它们历史上不止一次陷入即将爆雷的境地,因为得到地方政府的救济,不仅度过难关,由于地方政府救济的特殊方式,比如土地性质转变等,企业在规模上反而上了一个台阶。于是这些企业家把这种度过难关的方式当作企业成功的经验而不是教训,在以后的发展中肆无忌惮地加杠杆,造成一种怪现象,企业成功,利益是企业家自己的,而失败造成的问题则由社会和政府承担。

    这些企业家都非常精明,非常努力,深知“三只皮夹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但却没有领悟“三只皮夹子”的真谛。他们看到第三只皮夹子在规模扩张中的作用,却不明白第三只皮夹子的规模是别人对你信誉和能力的信任,反而产生第三只皮夹子里的钱就是自己钱的幻觉,将第三只皮夹子混同于第一只皮夹子,偏离了基本的商业伦理。

    爷叔说“我在做黄浦江的事,你却在搞苏州河的勾当”,悲壮地离开了和平饭店。爷叔称玲子为“讨债鬼”,他一直告诫阿宝不要把感情参和到生意中。同样,强总也警告李李不要因为感情坏了生意规矩。人们常说“市场是无情的”,所以要理性,不能冲动,不要被贪婪所吞噬。然而,人们不是因为贪婪,进市场干嘛?人性、人情与理性,真的能分开吗?

    爷叔给人的感觉,始终是理性、冷静的,但爷叔在剧中最后的镜头,留下的是绵长的温情,令同样冷静的金科长心潮起伏。

    强总是冷酷的,甚至于是冷血的,但他这无情却饱含着深深的温情,为了多年前股市失败复仇,为了被夺去恋人复仇。他的无情是因为有情。

    同样,阿宝所有的理性安排、神机妙算,内心都是赚钱的渴望、情义的牵挂、战胜对手的渴望。

    玲子、菱红、葛老师们,相互之间打着小算盘、贪着小便宜,却又能肝胆相照。

    小说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电视剧中渺无踪迹,一个是干部子弟沪生,一个是工人子弟小毛。小说《繁花》就是围绕阿宝、沪生和小毛三兄弟展开的。他们三人出生不同、素养不同、性格不同,但友情深厚。文革来临,冒着风险,互帮互衬,毫无隔阂。改革开放后,走上了各自的人生路,阿宝做生意,沪生做律师,小毛是工人。阿宝和沪生在黄河路时代还有交集,相互帮忙,小毛则消失了。小说中,隐隐的透出,小毛好像下岗了,甚至沦落到与打算生儿子的女人假结婚换钱的境地。阿宝和沪生一直在打探小毛的情况,始终没有找到他。小毛好像一直刻意躲避着阿宝和沪生。命运弄人,三个人重复了父辈的阶层轨迹,那个繁花似锦的时代也没能打通他们的阶层藩篱,反而加高了他们之间的阶层藩篱。小毛这样的处理,是处于他的理性抉择还是感情冲动?好像不好分别,做出这样的抉择肯定是痛苦的,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小毛缺乏强总、李李、小江西那种改变自己命运的倔强,他内心的痛苦,想想都让人心里振颤。

    电视剧中,阿宝、爷叔、李李、强总、汪小姐、魏总等可以算一个层级,玲子、菱红、葛老师、陶陶等是又一个层级,小江西等是另一个层级。表面看,他们处于经济社会中的不同层级,眼界、格局大不相同,但深入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几乎是一样的,都渴望着人生的成功,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成功以及如何达至成功,并采取行动。欲望中,有着相互的欣赏、关爱、嫉妒与憎恶。每一个繁花似锦的背后,都有着忽隐忽现的烦忧。

    一部《繁花》,让我们看到,任何理性行为的背后,都是人性,理性无法与人性须臾分离。市场是无情的,市场是残酷的,阿宝说“市场不会错”,但这残酷的市场是人性造成的。面对这人性造成的残酷市场,人们总希望排除情绪以理性对待,却并不成功。现在,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这个世界将会出现没有贪婪、没有冲动的理性市场。那,这样的理性市场还是市场吗?那会有繁花吗?不过,人总是怀着烦忧期盼繁花,去创造繁花。


    —  End  —

    作者|刘晓春

    编辑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终于把联储终于把鲍威尔“踢出群”了,毕竟对于他现在到底降不降息这件事,关心的人越来越少了。今天换个角度,聊聊其他同样值得注意的“叙事”:人口、日本、YCC、和企业的命运。


    ·时间戳·

    04:50

    人口增长反转三个案例:

    1.日本“奇迹小镇”—— 奈义町。只有5000多人,但却因其出人意料的高生育率而在日本乃至全球闻名。奈义町的总和生育率高达2.95,大多数发达国家生育率远远无法企及。这里发生了什么?

    2.以色列:生育率是2.98,远远高于更替水平,正统教派是6,即使是世俗犹太人的生育率也有2.3。为什么以色列可以做到?

    3.台湾的一项研究:通过分析中大奖者的生育率变化,试图回答补贴对生育的影响。研究发现,补贴对生育率确实有影响,但关键在金额——如果补贴能够覆盖到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全部成本,才有用。


    23:44

    但以上案例能否被复制?

    ·不如看看东南亚:人口结构非常自然且稳定。东南亚国家除了传统华人,并没有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观念,大家自然、发自内心的生孩子,养孩子。加上主要国家社会体系和自然禀赋几乎让人不太愁吃穿。所以穷人也爱生孩子,富人也爱生孩子。

    ·为什么以色列可以做到?以色列犹太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全社会对提升生育率有巨大的共识——生孩子义不容辞。但以色列的女性究竟是人,还是工具?

    ·叙事的力量:这些年有太多媒体和叙事,不停强调“养不起”。此叙事一旦蔓延,让人更加不想尝试。但叙事会变:美国Tiktok上开始流行“Stay-At-Home Girlfriend”——“贤妻良母白女朋友”、“等待将来生孩子组建家庭”又变成一类流行叙事。

    ·生育不仅仅是经济或社会压力的问题,更多的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与敬畏。

    49:24

    日本的投资逻辑:

    ·中日投资的反向逻辑: “跷跷板”——已经反映到了资本市场的投资和定价中。

    ·“中国是价值陷阱,日本是增长游戏”。一个是value trap,一个是growth game,读起来朗朗上口,忘不掉了。

    ·“日经指数文艺复兴”:日本股市近40%到50%的投资者都是海外资本。

    ·尽管日本结束了负利率政策,但市场对其货币政策的预期依然偏软。即使有短期的涨幅,但从长远来看,日本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即使春季工资谈判中出现了5%的涨幅,也只是弥补了过去二、三十年工资不涨的缺口。日本经济的真正复苏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01:03:57

    关于土地和房地产:身边的故事:

    ·一家曾在广东强二线城市的服装制造企业,曾经风光无限,但由于疫情和多元化经营的失败,最终走向了破产。企业的快速衰败和庞大的空置资产让人唏嘘。

    ·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复杂关系:很多时候企业的决策并非完全出于自身的愿望,而是在各种外部压力下做出的选择。

    ·

    人生命运的“上限”与“下限”


    —  End  —

    专栏主播|郑朗 大卫 小跑

    编辑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机会喷薄而出、一拥而上的荣景中,怎么少的了各种乱象和骗局?


    ·本期精彩时刻·

    03:20 蝴蝶的翅膀:汇率改革、分税制、国企改革、乡镇企业私有化—— 那些影响至今的改革。

    07:48市场中各种坑蒙拐骗:民国时期的存单、保险库黄金与珠宝、外国银行的大额存单、国外亲戚的遗产、虚假进口开证——只有你想不到。

    11:151993年震惊中外的“衡水农行百亿美元大案”,农行人的痛:本是一件很容易“对付”的事情,结果变成全球银行业知名大案。领导人大怒:“半壁江山没了!”。

    18:051993年中国外汇储备200多亿美元,衡水一案金额就达到100亿。十年后的2003年,外储达4000多亿美元,201461日达到历史最高39900多亿美元。


    ·延伸阅读·

    美籍华人梅直方、李卓明骗取衡水农行一百亿美元备用信用证案(案情)

    19933月底,经人介绍来到河北省衡水市,以“引资”为名,向中国农业银行衡水中心支行提交了虚假的“引资”承诺书,以及编造的美国亚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联)的简介等材料。

    谎称亚联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许多合作伙伴,以亚联财团的金票作抵押,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为衡水农行引入巨额资金;衡水农行只须开具备用信用证作为引资的必要手续,不承担任何经济及法律责任,引入的资金不还本、不付息。

    此后,农行于同年41日和2日代表衡水农行工会下属的恒融实业公司与梅、李签订了三份数额分别为50亿、16亿、34亿美元的《合作引进外资投资开发协议书》。尔后,梅直方、李卓明向衡水农行出具了《开证委托书》。

    为了掩盖其诈骗真象,故意把英文本中“证明开具的汇票金额代表与给予亚联(集团)公司贷款融资相关的债务”一段内容不译。梅直方、李卓明在没有向衡水农行提供任何担保和抵押的情况下,骗使赵金荣、徐志国于45日开出了以亚联为申请人,衡水农行为开证行,莎物得投资(巴哈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莎物得)为受益人,一年期不可撤销可转让的200份总金额为100亿美元的备用信用证。46日,李卓明按梅直方提供的地点,将上述备用信用证寄给莎物得财务主管麦西华(加拿大人)。

    案发后,我国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并在有关国家警方和金融机构的配合下,使衡水农行开出的200份总金额100亿美元的备用信用证在信用证注明的有效期间内没有出现资金支付情况。


    资料来源:

    http://gongbao.court.gov.cn/Details/378b90a37dba0caecf4f4c7d5e71fd.html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说话间已经来到了90年代初——我们的金融行业开始和世界有牵连,及后面恩恩怨怨,错综复杂缘分的开始。

    那时的中国市场是一个跃跃欲试、需求喷薄欲出、遍地是机会的市场,“蓝海”可能都不足够描述,简直就像孙悟空可以满地打滚随便吃桃的花果山。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到封闭了这么久、刚刚开放的花果山里找果子吃,应该也有很多不适应吧?

    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威慑力究竟有多大?所谓“巨变”,真的是一夜之间说来就来的吗?


    ·本期精彩时刻·

    02:23 外商的尴尬时刻:在贵宾室里挨冻、不敢进招待所、在首都跑步先“请示”

    11:21严谨的日本罐头厂给银行出的难题

    15:40在犹疑中开放:讲话打开最后闸门,经济活力如大潮般喷薄而出

    20:36经济很快就过热,进入了又一波“收”的循环,也为改革打下基础

    21:22邓小平南巡的背景:国际压力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本期炒个冷饭。聊一聊已经从大热转为温热、到现在已经很少再被提起的《繁花》。刘院长和小跑刚刚给《哈佛商业评论》合写了一篇关于《繁花》的专栏文章,意犹未尽,由于篇幅限制,一些故事没写进去。于是灵机一动,决定录一期播客,把我们读原著、追剧、以及专栏中的一些灵感,用播客补足。

    从读书,到追剧,再到写关于它的故事——整个过程非常奇妙,最后竟落脚到一个我们所有人想了好几年的问题上:中国经济的希望和未来到底在哪里?

    没想到答案被《繁花》解了出来。


    本期我们聊了:

    ·此繁花和彼繁花:“支离破碎”和“阿宝泡饭”;“繁花散尽”和“冬去春来”

    ·繁花中的“门缝精神”:中国人民的超能力——强大的找“缝隙”能力,岩浆般的渴望永不止息,总在寻找释放的机会。原著和剧集版《繁花》中的人物:绍兴阿婆、玲子、汪小姐、小毛、李李和陶陶等,虽然各自承载不同的命运与故事,但有个共同点:都在不断地探寻生活的缝隙,寻找光亮。

    ·绍兴阿婆:底层的隐忍与契约精神。绍兴阿婆身上和生存同等重要的“契约精神”——与社会地位无关,不需要白纸黑字。一个社会,大多数人有这样的分寸和边界,才会有真正的契约精神,才会平稳有序。

    ·夜东京四人组:市民的奋斗。中国小市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完整体现在了“夜东京四人组”中。玲子私营小饭馆,凌红倒卖首饰,葛老师收租,而陶陶则是弄堂中的油滑商人、不断变换跑道的小生意人。且看中国人如何一刻不停地奋力“折腾”。

    ·27和汪小姐:体制内外寻码头。为什么汪小姐的成功是偶然的?时也,势也,运也!中国人在时代大潮中,也许只是命运码头上的一根薯条。

    ·从范总到强总:从企业家到金融资本游戏。在做“黄浦江的事”,谁又在搞“苏州河的勾当”?

    ·一部《繁花》,让我们看到中国经济一路摸爬滚打的脚印,也隐约望见了前方的光亮。没有贪婪、没有冲动,没有得意与失意,还会有繁花吗?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活动预告:杭州/上海2024.3.30-31线下听友会


    《墙裂坛》《起朱楼宴宾客》《文理两开花》三档播客,将于2024年3月30-31日,在杭州、上海举办两场活动主题为在信息茧房中“对齐颗粒度”的线下听友见面会。


    三位主播肖小跑、大卫翁、Will,和此次活动邀请到两位神秘嘉宾,一起讨论在这个充满碎片化信息茧房的世界中,如何对齐颗粒度?如何理解靠谱的叙事?主播们还准备了有趣的话题,包括:谈谈对经济、金融市场、宏观、叙事,以及飞速发展的技术和AI的感悟等等……

    经主播们决定,墙裂坛提前10小时放出活动报名链接!

    杭州场 · 报名通道:

    主播:大卫翁、肖小跑、Will

    时间:2024-03-30 14:00

    地点:浙江杭州拱墅区浙江文化大厦


    上海场 · 报名通道:

    主播:大卫翁、肖小跑、Will

    时间:2024-03-31 14:00

    地点:上海徐家汇GROW瑞贝庭公寓酒店


    期待线下见~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大卫:大家好,我是《起朱楼宴宾客》的主播大卫翁。 

    小跑:大家好,我是小跑,《墙裂坛》和《文理两开花》的主播。 

    Will:大家好,我是WILL,《文理两开花》的主播。 


    大卫:我们有一个好消息要向大家宣布,3月31号和30号我们三档播客将手拉手,在杭州和上海一起举办两场线下听友见面会。


    小跑:我们将和大家一起讨论在这个碎片化充满信息茧房的世界中,如何对其颗粒度,理解靠谱的叙事。还会邀请两位神秘嘉宾哦。 


    Will:我们准备的有趣话题包括:对经济、金融市场、宏观、叙事,以及飞速发展的技术和AI的感悟,当然还有和大家面对面的吐槽局。


    大卫:请大家到三档博客最新一期的shownotes中寻找报名方式,也可以在三档播客的公众号最新推文中寻找报名方式~ 期待在线下见到大家! 

    小跑:30号和31号,杭州和上海 


    Will:我们不见不散!

    —end—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摸爬滚打》迎来了第十集——在银行的江湖里,我们已经走过了九个回合,畅聊过无数的旧日趣事。

    银行们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地迈入了国际业务的大门。但要深入进入到中国的进出口业务,必须走到外贸前线,与乡镇企业家们打成一片,帮助他们与外商周旋,搞定那些棘手的谈判,直到合约成功签订。

    这其中有多少有趣的故事呢?


    ·时间戳·

    00:01:04

    当年的“27号”里也有银行人的身影——和外贸领导“勾兑”、找客户。

    · 发现哪家企业正在申请外贸进出口权,马上抢来做客户。

    · 乡镇企业虽生产出口产品,却没有出口业务权。银行鼓励企业做外贸。

    · 外资银行只知道中国有“中国银行”。

    00:06:30

    · 参与乡镇企业进口设备谈判:那时乡镇企业家对业务、产品、技术、市场都事必躬亲。

    · 与日本人熬夜议价,争夺一台纺织机。

    · 一家“中日合资企业”的风格:日本人有多严禁?

    · 绍兴上虞老板在日本要酱油的故事

    · 用中文和德国人谈判

    00:19:01

    · 当时的“三资企业”,有些是真外资,也有假洋鬼子。

    · 《繁花》第27集,小汪到了蛇口,“敢为天下先”的故事开始了。刘行长初到深圳,看到了“大哥大”到底有多大?

    · 珠海为什么没有成为“深圳第二”?香港与澳门的差异:澳门为什么未能承接全球化过程中的产业转移?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本期让我们穿越回繁花似锦的80至90年代。那时上海的天空还未被摩天大楼划破,外贸公司、小券商和小私企们挤在宾馆房间里,策划各自的贸易和金融大计。在和平饭店的套房里,爷叔运筹帷幄;在外滩27号,汪小姐背靠外贸五朵金花,和阿宝相互扶持,共同创造了自己的舞台。外贸形势一片大好,外商们排队等待从中国带走焦炭、矿石、南翔小笼,还有海鸥牌的酱油。外贸人才是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先锋。时光荏苒,到了1999年,国有外贸公司们失去了昔日神力,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贸行业开始在新的开放阶段艰难求存。在这一切变化的交汇点上,刘行长正站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开始迈出银行家生涯的真正第一步。刘行长的选择是什么?九十年代初的真实外贸图景,和《繁花》剧情有多相似?


    ·时间戳·

    00:01:37

    繁花剧情与当年真实外贸行业图景:

    · 谁才有资格从事外贸业务?

    · 外贸公司(“27号”)和个体户(阿宝)是如何相互依赖的?

    00:13:29

    开始正式登台表演:筹备省分行国际业务部:

    · 在银行这个大舞台上,不想永远被贴上“文字工作者”的标签。

    · 88年的国际业务是一片蓝海,到了93年,那些外贸故事已经成了火热传奇。

    00:16:14

    鼓动乡镇企业做自营外贸:

    · 和“宝总”交集的一群浙江各地市的小老板们——宁波老法师、杭州针织范总、海宁皮草魏总、小宁波、诸暨麻老板: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 当时领导考察地方,最常问的问题是:出口创汇多少?引进外资多少?有多少“三资企业”?

    · 在阿宝拿到第一张外贸单后,前往27号外贸大楼,在被告知工厂没空,要半年后再来时,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利用“三来一补”从日本进口设备,并现场拉到了宁波针织工厂,成功拿下订单。什么是三来一补?

    00:23:48

    考察上海、江苏、福建、厦门分行:

    · 所谓的“国际业务”起步都是代理世界银行贷款和亚州开发银行贷款?

    · 筹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事无巨细都得亲历亲为,是成长的难得机会(花絮)

    00:30:32

    摸爬滚打是最快速的学习方法:

    · 1988年5月《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旧文章:中行的战斗檄文

    · 那个年代:手忙脚乱,但是欣欣向荣。

    · 20多年里,中国银行业仍是“现学现做”的状态。直到最近。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刘院长三十年前一篇“十万加”引起的争论。

    ·时间戳·

    00:01:33

    创业神剧《温州一家人》,一部最能够代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脉络的神剧。

    “挂羊头卖狗肉式”创业:父亲周万顺在温州经营鞋厂,鞋厂开始盈利,年终几个股东高高兴兴将赚的钱分了,没想到周万顺马上因“贪污国家公款”罪被抓——原因是鞋厂营业证上注册的是集体企业,集体企业的钱就是国家的,分钱就是贪污。判刑一年后, 1988年,宪法修正案允许承认私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国务院颁发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周万顺被放了出来。

    00:05:54

    刘行长当年的一篇文章《温州的今天不是明天的样板》引起“温州模式争论”。文章成了当年的“十万加”,但也招来大批“黑粉”,甚至温州有人专门组织写文章批判。

    刘行长的文章究竟讨论了什么?“温州模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对“模式”的用法这么慎重?

    “社会主义看上海,资本主义看温州”和“小商品大市场”。

    00:20:41

    85年解放日报发布《关于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迅速引起关注, 60万人前往温州考察。

    很快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民间借贷。舆论鼓励民间借贷发展,很快就变成全民运动,之后会成为社会问题——民间集资、非法集资大案。

    00:22:48

    八十年代“台会事件”一个木匠上亿元非法集资大案。

    温州庞氏:“先交1万元,每个月返还9000元。你还清后每个月再交3000元,继续每月返9000元”

    00:24:54

    “温州是东方犹太人”:可“小商品大市场”模式能持续多久?

    前店后厂,假冒伪劣,民间借贷,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小政府与无序孤岛——问题慢慢开始浮现。

    “制度很重要,但并不能保证一劳永逸。”

    00:33:38

    温州一直鼓励民间借贷。但小商品市场和本地产业下滑时民间借贷出现了问题。

    80年代后期,温州成为了重灾区,导致银行出现了大量不良资产。但民间借贷为何一直没有停止?

    民间借贷能否阳光化?

    温州商人为什么形不成现代的金融模式?温州人为什么喜欢抱团?

    00:38:27

    “自然禀赋”和“现代化公司机制”的矛盾

    研究温州模式,并尊重和承认它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银行也是一个很卷的行业。《饱食穷民》,一本老书,是日本上个世纪的知名记者斋藤茂男的社会观察作品,记录20世纪70-90年代的日本现实社会画像。

    日本经济泡沫高速发展年代,整个社会卷到无以复加。书中描写:除了财务预算,所有分行行长还要制定“加班预算”——加班费的支出是行长升职的重要KPI:于是行长在加班预算之内,想方设法要求员工免费加班,无所不用其极。

    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银行分行四处可见,“香港银行多过米舖由这时开始。1981年恒生银行开始进驻地铁站,开始“卷”向下层升斗市民。

    我们的八十年代呢?四大行业这么卷吗?

    农业大国,“农”字至关重要,但农信社、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农行傻傻分不清?尤努斯的“格莱珉模式”为什么在中国屡战屡败?请听全网最全类银行、普惠金融发展脉络梳理。

    ·时间戳·

    00:01:02

    银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竞争常见。60年代后香港银行业竞争加剧,分行遍地开花,银行多国米铺80年代恒生银行甚至在地铁站设分行。80年在我们的银行有竞争观念吗?

    00:02:16

    80年代,四大行“卷”在个人账户和有奖储蓄。如何用花式摇号机拉存款?

    00:15:41

    《饱食穷民》:7090年代日本基层银行有多卷?如何在加班预算上做文章?

    00:18:33

    中国和日本银行业法有何不同?为什么农行是世界上机构最多、员工最多的银行

    00:23:02

    农信社、农商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行傻傻分不清楚?全网最全类银行发展脉络梳理。

    00:30:24

    如果想改变农民的身份,首先要“跳出农门。80年代如何在农村银行体系里“跳农门”?

    00:39:41

    尤努斯一直心心念念想把格莱美银行模式”推广到中国,为什么完全不成功?

    普惠理念:从孟加拉的棚户到中国农村——究竟是商业模式,哲学,还是慈善?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又到了回顾与展望的时间节点。毫无疑问,憧憬未来是主旋律。憧憬、希望、期盼、梦想。不过,哲学上来说,梦想不等同于憧憬和希望。憧憬和希望是主动的有意识行为,梦想是沉睡中的无意识或下意识行为。

    所谓希望、展望、憧憬、期盼,是面向未来,是对未来的期待,当然是向前看。不过也不一定。老子、孔子对未来的期待却是向后看的,看的都是他们认为的上古时代。老子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静态世界;孔子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静态社会。两千多年过去了,他们期待的未来从来没有出现,而我们,却实实在在的是他们的未来。对,你、我,我们的世界,是过去人类的未来。

    过去的人们来到现在这个世界,与我们相遇,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惊异是肯定的。然后呢?老子、孔子并不会满意吧?毕竟,现在的世界和现在的我们,并不是他们的理想。

    曾几何时,人们感叹“从前的慢”,惊呼我们的灵魂追不上我们前行的肉身。今天,当大家都“卷”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想起“灵魂”了。当偶然灵魂醒来,于是想“躺平”,躺平的前方隐隐的是那“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憧憬的未来,还是在远古。

    这届年轻人抱怨前几届年轻人,把什么好处都占了,以至于所有上升通道都被堵死了。人口红利、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红利、改革红利、学历红利,等等等等,所有红利都已耗尽,余下的是所谓阶层固化。这似乎是孔子应该满意的,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的又一种表现形态。历代统治者崇尚儒家,并不是孔子所崇尚的具体的周朝封建制,而是孔子所抽象强调的等级分明、固化的社会伦理。可是,历史地看,固化的社会往往是最不稳定的,管理者维护固化的成本非常昂贵,最终还是会崩溃。孔子凄凄惶惶,正是那礼乐崩坏的时刻。然而,有阶层的上升,其前提是必须有底层。没有底层,哪来上升的感觉?这是一个悖论。没有阶层,就没有上升的感觉和快感,有上升,必然也会有下降。阶层变化,意味着秩序的混乱;阶层的固化,又是社会动乱之源。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可以说,就是这么一个循环。孔子来到今天,依然会凄凄惶惶。

    未来,明天,在绝对意义上,恐怕谁都把握不住。任何时点,任何事件,对于任何人或任何族群,都可能是意外。可是,这些意外却成了人生或历史的必然。人类把自己的历史捋得好像很有脉络,但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当时,许多都是非常无厘头的。某种角度看,与ChatGPT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相比,人类历史更不遑多让。比如,牛顿因为被烂苹果砸了脑袋而发现了万有引力,你绝不可能反过来推导,因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所以他曾经被烂苹果砸了脑袋。再比如,有清一代考据学非常发达,对中国历史的梳理贡献巨大。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在文字狱下,文人只能将聪明才智用于钻故纸堆。但你不能反过来推导,考据做得好的必定是因为遇到了文字狱。不过,考据学和文字狱,都有咬文嚼字的特点。历史和人生,是一连串不曾预计的无厘头偶然事件。

    经济学家总是穷尽各种数据,寻找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与规律,以期能预测今后经济的走向,找到调控经济、甚至控制经济发展的方式。然而,历史上大多数经济动荡与变化的背后,往往是非经济原因促成的,如瘟疫、自然灾害、地球及宇宙气候变化、人间突发的事故等等。

    浪漫的人们也喜欢憧憬让时间倒流,这或许与对未来的憧憬一样,憧憬不是为了实现,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更有盼头,或至少在精神上给予现实一些弥补与平衡。历史、哲学或者说思想的永恒魅力,就在于此。我们回望历史,拜读前人的著述,欣赏前人的艺术,实际上都是在憧憬未来。这时,你会发现,老子、孔子这些先哲的理想,不论他们的具体描述,他们所表达的本质,是人类永恒的理想。

    这一届年轻人没必要抱怨前几代年轻人,因为前几代年轻人在年轻的时候,遭遇的是更加严峻的现实,不是动荡的就是凝固的社会。他们当初憧憬和奋斗的未来,就是你们现在遭遇的现实。想想吧,你们是先人的未来,是老子的未来,是孔子的未来,是他们不可想象的未来。而你们的未来,还有无尽的未来,这无尽的未来里,有无限的可能。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个人人生,凡是没有发生的,都是不确定的,因而都是可能的。所需要的,依然是希望、思想、行动。


    播客版有彩蛋,最后两分钟别走开~

    —  End  —


    主播|刘晓春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这是一期圣诞特辑串台节目。我和《起朱楼宴宾客》的大卫老师从一个奇怪的角度聊了聊宏观变化这件事。宏观现在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地球人都知道了,但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它,才不会被宏大叙事、或是人听闻的媒体标题,扰得胆战心惊,六神无主?除了数理模型、经济理论之外,会不会还有其他的逻辑框架和方法论吗?

    当然有,这就是我经常念叨的叙事

    很巧的是,我们最近都在看基辛格的回忆录。有个很强烈的感觉:所谓历史转折点是怎么来的?就是当你发现代表一个时代的,百岁高龄大神们手拉手一起走了——这一刻。比如基辛格、芒格、还有江平先生。

    但从一个金融和经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代表的转折点,是过去和未来到底是什么关系

    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过去和未来强相关的时代。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线性。那是一个线性能发挥作用的世界,或者是人类历史最线性丝滑的一段时间。丝滑的让我们觉得未来一定越来越好, “长期价值一定起作用。

    但他们的离去,让你意识到:非线性的转折点来了;未来不一定会越来越好,线性回归出个未来的时代也许已经过去了。所以,能看到多的过去,就能看到多的未来“——这句话还真不一定。

    好了,话不多说,内容精彩,请大家 enjoy 吧。



    —  End  —

    特辑主播|肖小跑 大卫翁

    编辑|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上回说到1986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浙江的一个小县城居然制造了第一辆Mini Cooper,带动了整个区域的五金产业。当时的金融人在基层锻炼”时会遇到那些趣事?每天的工作是什么?要数钞票吗?会遇到奇怪的客户或棘手的情况吗?如何面对政策执行的扭曲?什么是“中国式管理”?以及,年轻人有机会追求理想吗?


    01:41

    ·      80年代的年终结算:全靠手工核对。刘行长原来是算盘能手。

    ·      县城分行金库守库人员监守自盗,钱被抽走或撕破。

    06:22


    刘行长坐柜台居然发生短款?

    08:51

    书生气如何面对地方政府直接干预银行,以邻为壑?

    13:38

    为什么在八、九十年代地方最大的不良资产往往出在建行?什么是“拨改贷”?

    18:40

    ·      企业已经开始做假账:“三张表“开始出现。

    ·      查帐记:骑行几十公里到乡里翻仓库。

    23:20

    ·      火车上与台商的争论。“中国式管理”:管工作8小时,还要管24小时;不仅要管工作,还要管其老婆孩子。

    ·      “管理”甚至包括夫妻劝架夺菜刀。

    ·      香港炒人时副手依然有“拿着菜刀上门”的阴影。

    30:35

    现在的年轻人比过去更有机会追求自己的理想吗?

    35:39


    不同时代人的性格与追求:无法脱离体制和环境:

    计划经济时代:理想窄道存生,没有选择。

    改革开放后:体制内一眼望到头,体制外到处是机会,诱惑多多。

    现在:涌回体制内,寻找“安全感”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你是马来西亚人,在印度尼西亚做生意,今天在新加坡展览,你交谈中总在说‘国内’‘国内’。这‘国内’却指的是中国。我们这两天在这里发现这个现象很普遍。为什么?”

    “大家习惯性都这么说。可能是因为在这里做金融科技的主要是中国来的,人是国内的,技术是国内的,商业模式是国内的,技术应用方式是国内的。大家在一起讨论交流,往往都说,国内是怎么做的,国内用什么方法。所以就习惯成自然了吧。”

    这是在参加今年新加坡科技节期间朋友与一个马来西亚华裔青年的对话。

    这次新加坡科技节来了一百多个国家的机构和人员,英文交流为主,各展位基本上是PPT展示,内容还是以支付结算、小额信贷为多,讨论的热点是大模型、AI和数字货币,去年大热的元宇宙、WEB3和虚拟资产则冷多了。我用普通话基本上能在各展位周旋。可以感受到,在东南亚的金融科技公司,绝大部分是中国输出的技术、模式和人才,水平处于中国前几年的档次。也因此,在这里,英语和中文是这个领域的通用语言。

    全球化条件下,经济交往频繁,不仅时尚流行快,技术、产品同样流行既快且广。现在,到哪里都能品尝到全国各地的菜系,甚至全球各种风味的餐饮。偶然看到一些地方有“本帮菜”,觉得很好笑。上海开埠后,各地菜系和西餐涌入上海滩,于是把上海本地特色的菜系称作“本帮菜”,亦即本地菜系。上海菜确实有自己的特色,于是把上海人的自谓也带了出去,外地人在外地也把上海菜叫做“本帮菜”。听上去“本帮菜”似乎比“上海菜”更具地道的上海风味。大概也只有上海有这样的特权。这“本帮菜”与“国内”好有一拼。

    1999年,刚到香港工作。那时,除了中环、铜锣湾部分商业区域,其他地方基本上很少有人听得懂普通话。这之前,甚至在铜锣湾的一些大商场,你说普通话都没人理你。地铁报站,有粤语,有英语。以后,慢慢的,慢慢的,地铁报站有普通话了,港岛大部分地方普通话可以通行了,九龙用普通话问路对方能听懂了。现在,新界大多数地方也能听懂普通话。

    改革开放初期,粤语、港式普通话、台式普通话忽然风靡全国,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现在,这些语言,只是汉语言中的一个普通类别。即使在演艺界,大概与东北话、四川话一样。原因是,那时港台无论是经济还是时尚,都是内地的引领者。

    1983年,到杭州工作。省级机构开会,一般是用普通话,但杭州人、绍兴人、宁波人、嘉兴人、湖州人大多用自己的方言发言和交流。一方面,这几个地区的方言互相大致能听懂,更主要的是,这几个地方历史上在经济、政治方面处于强势地位,在省城不需要迁就别人是否能听懂自己的语言。在江苏恐怕是另一种景象,苏北话属于北方语系,各地有差别,但基本上互相能听懂,加上南京话也属于这个语系,因此苏北人到南京开会,照样大大咧咧说自己的家乡话。苏南人虽然有钱,但政治上并不强势,所以虽然以讲家乡话为主,有时也不能不迁就苏北人的需要,说说普通话,以至于苏南人说普通话,不仅带有自己家乡特色,还带有苏北口音。

    李光耀在《李光耀观天下》中对自己创造新加坡这么一个国家非常自豪,在书中多次表述了自己所采取的几项关键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将英语定为新加坡政府的工作语言。他认为,正因为新加坡将英语作为第一工作语言,普遍实行英语教学,使得新加坡人可以无障碍地与世界进行交往和贸易,及时获得最新的科技知识,从而让新加坡很容易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他还在几处说到,越南因为是法国殖民地,许多精英能说法语,但由法语转英语有困难,因此降低了越南经济融入世界的能力。

    实际上,将英语确定为第一工作语言,不仅有经济的考虑,更有政治的考虑。新加坡民族组成主要是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同时新加坡本身是被马来西亚踢出来的一个破落小岛,因而,独立后,在政治上对内要平衡三个民族的感情和诉求,更需要将三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对外要减少对马来西亚的刺激。马来西亚之所以将新加坡踢出,是因为马来西亚独立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当政者要建立“马来人的马来西亚”,而不是李光耀所提出的“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即多民族国家。将英语作为第一工作语言,一方面有原殖民地的权威性,又能在三个民族间达成共识,也不至于刺激马来西亚。另一方面,也承认华语、马来语和印度语是工作语言,让三个民族都得到安慰。不过,李光耀所说的华语,是指普通话。不同方言的华人在生活中尽可以说各自的方言,但公共媒体和官方活动,只能说普通话,学校华语教育也只能用普通话。目的一方面是便于互相交流,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避免因方言而强化族群的分别,进而形成族群的对立与冲突。李光耀对此非常在意。退休后他基本不干预政府的决策,但当政府为了顺应民间呼吁,准备同意广播电视播放华语方言节目,他坚决反对。他说不是单纯出于对自己政策的坚持,还是考虑政治上的后果。

    对于印度尼西亚首任总统苏加诺的治国策略,李光耀大多数都持否定态度,唯独对其语言政策赞赏有加。印度尼西亚号称千岛之国,有一百多个民族,语言复杂。主要岛屿是爪哇岛,主要民族是爪哇族,占总人口40%,苏加诺自己就是爪哇族人。印度尼西亚独立时,苏加诺虽然强硬而独裁,却没有将爪哇语确立为政府工作用语,而是将隔壁邻居的马来语确立为政府工作用语。印度尼西亚在被殖民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各民族互相之间大多数听不懂其他民族的语言。如果将爪哇语确定为政府的工作用语,势必至于有60%的国民不懂政府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更容易造成民族之间的对立从而走向分裂。用隔壁的马来语作为政府工作用语,反而让国内各族人民心平气和,相处融洽。从李光耀的叙述看,马来语似乎是那一片海域岛民们商业交往的共同语言。

    语言的传播与流行,是政治的,也是经济的,更是文化的。李光耀、苏加诺确定英语和马来语作为各自国家的政府用语,显然都是政治考虑。李光耀既考虑了国内政治现实,也考虑了国际政治现实,还考虑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国际贸易立国)。但政治的考虑,本身是建立在经济和文化基础之上的。上述“国内”“本帮菜”现象,粤语流行风的变迁,江浙方言现象,都有经济和文化基础。没有原来英国殖民统治的文化因素,李光耀的语言政策不可能如此成功。

    一种语言说的人多,有其历史文化的原因,但在当下是否是一种强势语言,却不是人数决定的,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决定的。李光耀认为华语不会成为世界性语言,关键是现代科技、思想、贸易规则等先进文化绝大部分是用英语表述的。要获得这些科技知识和思想文化,就必须应用英语这个工具。

    汉语在历史上曾经是强势语言。中国历朝历代很少主动向外大规模扩张,也不主动向外输出文化和语言,但却自然形成了范围巨大、人数众多的汉语文化圈,原因就是在当时,汉语承载了先进的思想、制度、文化等。日本遣唐使是著名的例子。遣唐使来学习的不仅是语言文字,还有各种知识、思想、典章制度、文化艺术等等。公元1126年,金人破北宋都城汴京导致北宋灭亡。《金史》记载:“金人之入汴也,时宋承平日久,典章礼乐粲然备具。金人既悉收其图籍,载其车辂、法物、仪仗而北。”同样的,带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而是思想、知识、典章制度和文化艺术。北方草原民族虽然靠强大的军事能力进入中原,只要其留下统治中原,最终都使用汉语言文字。清朝两百多年,政府正式文告、牌匾、货币文字等,满人一直坚持满汉双语,但最终满文沦落为形式和象征。满族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语言,日常生活交往没有问题。但与汉语相比,其承载的思想、学术、文化、艺术及典章制度等,则相差太远,要作为统治多民族国家的语言就相形见绌。

    语言文字是人类情感交流、知识交流、行为交流、思想交流、信息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情感积累和传承、知识积累和传承、思想积累和传承、信息积累和传承的载体。货币则是人类商品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衡量的工具,也是人类价值和财富积累与传承的载体。两者的规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交流(交换)、积累和传承的能力越强大,这种语言文字或货币就越强势,越容易被接受。这样的能力,需要政治的支撑,更需要经济的支撑,尤其需要制度、文化、思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单纯的政治、军事强大,并不足以支持一种语言文字或货币的霸权。

    担心在新加坡科技节上听不懂别人说的英语,出发前手机下载了一个“讯飞听见”的APP,据说可以实时将一种语言的语音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字。使用中发现,欧美人讲的英语翻译成中文文字,大概能看明白三分之一;东南亚地区人讲的英语翻译成中文文字,大概能看明白四分之一;而中国大陆人讲的英语,翻译成中文文字基本通畅明白;中东人讲的英语,这个APP翻译出来的中文文字可以说不忍卒读、不明所以,我干脆就关掉了。英语虽然是当今世界商务往来、科技交流等的通用语言,但世界各地的人们运用时并不完全相同,不仅语音不同,表述方式、用词习惯也不相同,并且在不断地变化中,不过,神奇的是,大家互相都能听懂。“讯飞听见”可能只是用中国人说的英语进行训练的。货币流通也有这样的现象,不同地区不同的人们,使用货币的习惯、方式都有微妙的差异,这样的差异给货币流通带来不同的特点。试图用技术固化语言文字的表现方式、固化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的对应方式和固化货币的流通方式,就如同用政治强力来支撑语言文字或货币的强势或霸权,看来是不可能的。

    —  End  —


    主笔人|刘晓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本期录制于感恩节。近来,从习拜会、到巴以冲突缓解、部分市场回暖、再到刺激效果开始有隐隐正反馈,让人不由新生希望:地缘、联储、中国——这三大“宏观纠结主题”,难道都快熬出头了?

    今天就来聊一下这三大“感恩主题”,我们是不是“感恩”的太早了?

    ·本期提纲·

    1.习拜会

    ·成果其实比预想中的好。从军事、通信、人工智能、到大熊猫都达成了协议。中美关系多年加剧后可喜迹象。但为什么没未消除股市悲观情绪?

    ·投资者希望看到什么?限制出口、关税——这些更大问题上为何似乎没有进展?

    ·为什么美国两党共识全靠反对自由贸易?

    2.利率见顶与否?通胀有没有反弹可能?

     ·联储表态逐渐转向鸽派,但也有官员表示:不要过度幻想。

     ·美元见顶回落:加息周期末期信号?

     ·联储是否“沟通过度”了?

    3.刺激效果是否开始有正反馈?未来城投债务演变的启示:

    ·从高层表态,到地产 50 家“续命白名单”:最近好迹象似乎多了起来?

    ·市场也有反应:低评级城投债利差收窄至七年来最低,出现城投债抢购潮。

    ·黎明来了?

    ·时间戳·

    00:01:56

    (一个小备注)

    00:02:50

    为什么两党为什么美国两党共识全靠反对自由贸易?低利率时代保护工作,高通胀环境下为什么不降低关税,降低贸易壁垒,缓解通货膨胀?

    00:06:20

    这几年美国外交政策的明显特点:两党没有延续性,甚至相反。如果明年川普或其他共和党人上台,习拜会成果很可能不算数。

    00:11:55

    利率到底见顶了没?通胀有没有反弹的可能?媒体叙事的信号比较混乱。

    00:12:43

    实际利率往下走,说明大家对经济的乐观预期开始回调;资产投资回报率开始低于利率;大类资产已经慢慢到了拐点。

    房贷已经高于租金回报率;房贷长期抵押贷款利率已经超过8%

    00:16:08

    美国很难再像从前一样买到中国的廉价工业品,使得其通胀率就像拼多多的“砍一刀”,永远都差一点回不到2%——这个风险是完全存在的。如果通胀率一直僵在了 3%,联储该怎么办?

    00:19:17

    罢工鬼故事:工会会回到像电影《爱尔兰人》中的强势时代吗?

    00:21:36

    关于期现溢价。市场对美债违约的风险:从60、70 年代的“挂在心上”,到 30 多年的“完全无视”,现在又开始惦记了?

    00:25:22

    为何美债过去几个月波动猛烈?美联储正在使用一个新工具。

    00:28:32

    对于机构投资者,在过去一个月中,做任何的事情都不如去追美债。机构基金经理到底该不该追?面临一个很强的道德风险。

    00:35:35

    从格林斯潘时代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式沟通,到一周内有11位美联储高级官员发表20次演讲——联储沟通是不是过头了?

    00:41:08

    “让水先流进最缺水的地方”:一万亿特殊国债之后,“城投债网红省份”的发行情况。

    00:43:29

    地方政府 vs 房地产:谁是亲生的?一目了然。

    00:48:40

    地产“续命白名单”:换汤不换药?银行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00:51:13

    国家对城投和地产的计划明显不一样。城投投资者蜂拥而至,地产依旧避之不及。


    —  End  —

    专栏主理人|郑朗 大卫文 肖小跑

    编辑|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摘要·

    刘晓春院长在访谈中谈了两方面内容:第一,香港金融与内地的三点差异。第二,为什么银行跨国业务很难深入本地。

    ·时间戳·

    00:13

    1.香港金融的特点第一方面,金融发展是产业变化的反应,香港和内地的金融差异是两地经济和产业结构处于不同阶段导致的。最早期,香港是一个贸易城市,外资银行主要做贸易公司的融资、货币兑换、结算这三样业务。1949年以后,本地经济发展起来,加工业发展,轻工业发展,人口增加,所以它本地的一些银行华资银行也起来了,会支持更多的中小企业,华资企业,然后面向更多的老百姓吸收储蓄存款。再后来,产业慢慢转移到内地,所以它更多做房地产、转口贸易的信贷业务。第二方面,香港随着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从原来比较自由宽松的监管,走向监管非常规范的区域,规则意识、法制意识很强。第三方面,香港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内地也有差异。能做好份内之事,讲规则,讲契约,讲公平,离职最后一天也能尽职完成工作。这既有个体内在的现代性精神,也有职场氛围的外在约束。

    13:38

    2.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如何反思“砖头文化”(房地产信仰)

    反思是反思了,但也没有反思出一个太大的结果来。原因第一个是和经济结构有关;第二个是路径依赖,不用实体房产做抵押,很难有其他东西作为抵押,银行很难风险评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情况。

    17:24

    3.银行跨国经营的难点

    银行做海外本地业务很难,因为信任难建立。外来银行与本地之间信用难以建立。现代银行业务特点:不交割、重信用。银行业务和一般产品不一样,一般产品都是买卖交割业务,钱物两清,但银行存款和贷款没有任何交割,正因为是这个原因,所以信任很重要。其次,人要办银行业务,一定会去开户行,不会随时找一家银行去办一下。

    常见的跨国银行业务有几种。一种是随着自己国内客户跟着出去提供服务,如汇丰银行实际上主要就是做的英国企业在中国的业务。第二种是做金融市场类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银团的业务,和当地本地客户没什么太大关系。


    —  End  —

    策划|海派商学研究会

    对谈刘晓春、杜佳峰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摘要·

    在访谈中,刘晓春院长谈及了两方面内容。第一,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产业化、工业化、空心化和城市化)。许多旧观念对农村金融的理解,仍然是停留在农行到田间地头发放一家一户的农户贷款阶段。针对实际上已经发生变化的农村,农村金融的主流需要转向金融引领资本和科技下乡,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二,普惠金融的“惠”不是“优惠”而是“惠及”。银行首先是一个商业机构,要在商业原则下再去承担社会责任;普惠金融也不仅仅是贷款,还有其他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更不能被泛化,需要严格定义,银行要给真正需要普惠的群体,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

    ·时间戳·

    00:23

    1.农村社会和农业产生的变化

    农村产业化。农业产生的主流不再是30年前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产生方式,生产主体已经不再是一家一户生产方式了。

    工业化与空心化。沿海地区发达农村基本上工业化了,内陆贫困地区的农村空心化,年轻人都外出了,只剩下老人与狗。

    农村城市化。在大城市中出现了很多“城中村”,所以,大城市的农商行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再到田间地头发放一家一户的农户贷款了。

    10:00

    2.新旧观念看待农村金融的差异

    旧观念还是以想象中的传统落后来看待农业,要求农村金融以服务一家一户小农为主,在田间地头开展金融服务。这是30年前的农村金融服务了,如果今天依然如此,那要么是当地农村没有进步,要么是金融人的观念没有进步。

    ­­从重农、离土不离乡到农业人口脱离农村,进行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让资本有序可控下乡,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包括生产、科研、加工、交易(运营)模式的现代化。

    20:17

    3.农业金融的改革方向

    农村金融改革要向着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推动。从服务一家一户的农户为主流,转变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能靠自我积累,需要金融在时间空间上调度资金,引领资本和技术下乡。不过,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

    加杠杆、经营能力与风险评估。小微企业规模扩大不代表原有利润率也能等比例扩大,加杠杆的前提是企业管理者有相应的经营能力;银行的风险评估要排除没有能力驾驭高杠杆扩产的经营者。

    28:40

    4.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的“惠”不是“优惠”,而是“惠及”,不是银行让利,是银行成本可承担的。银行是一个商业机构,要在商业原则下再去承担社会责任。普惠金融也不能简单理解为贷款,而是提供全面的服务:账务服务、汇款服务、保险服务。普惠金融不能泛化,需要严格定义,要给该要普惠的群体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政府管理上不应该简单地给银行下普惠金融的指标,还需要在税收、政策上有引导。

    让不同银行找到各自发展的目标群。一方面,小微企业提供了就业岗位的主体,但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另一方面,为了银行自身的资产健康,也要分散风险,既要投入小微企业,也要投入大型企业、支柱企业。

    —  End  —


    策划|海派商学研究会

    对谈刘晓春、杜佳峰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

  • 本期是《墙裂坛》开播以来我和刘院长第一次面对面录播,感觉很特别!人类这种生物果然需要见面,最高效传递思想的途径不是网络和电话,应该是空气和气溶胶。

    上回讲到,八十年代银行业刚刚起步,全国各地广招人才;大学毕业生就像火锅里的羊肉,一下锅就不见,抢手程度真真羡煞当今的毕业生。但那时的银行业是不是也像今天的互联网行业,年轻人的身影随处可见?当年的大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摸着石头过河”吗?在“突破规则”的年代,职场又会出现什么怪异的现象呢?

    时间戳:

    00:30

    年轻人永远有想法,满眼看到的都是问题,总觉得自己像超级英雄,但总会遇到现实的暴击。小跑干过一件特别蠢的事,大家千万别学。

    05:15

    “突破规则”年代的奇特现象:

    · 思想最先进、掌握最新知识的不是大学生,居然是六、七十岁的退休老人家。 

    · 靠老资本家做金融:荣毅仁、王光英、中信和光大。

    · 大学老师秒变银行行长。

    · 人才断层:文革后“三种人”不能用,能用的老干部知识和能力又不够。

    11:20 

    当年的“卷“从何而来? 


    · 全国“干部年轻化”:老干部退居二线,年轻人有更多的上升空间。 

    · 文革十年,银行业基本上没有新员工进入,人才结构出现大断层。

    · “分配大于努力”?相同背景,晋升速度天差地别。

    17:54 

    香港银行业和大陆截然相反:

    · 1999年的香港银行业,员工年纪偏大,想要爬到高位,经验丰富就是硬规定。 

    · 而在中国大陆,情况大不同了,年轻人才被提拔到高阶职位的情况比比皆是。

    · 大陆的银行业的 “第三梯队”制度。 

    20:52 

    40年后,为什么职场“年轻化”、“35岁分界线”反而变成了常态? 


    · 从“被动的年轻化”转向“主动的年轻化”:对“高龄”职场人越来越不友好。 

    · 银行业对年轻化的需求主要源于近年来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 

    · 回忆一次“虚拟资产”讨论会。 

    30:29 

    八十年代我们居然自己鼓捣出了永康县城版“Mini Cooper”: 


    · “鸡毛换糖”:敢于闯荡的永康人 

    · "微型汽车厂"在1985年制造出了一辆小轿车,在当时县城街头引起了轰动。然而,厂很快就被整顿清理了。 

    · “汽车梦”在意想不到之处开出了花:永康变成汽车配件和五金之乡 :轮胎钢箍、车窗密封条、防盗门、电动滑板车大部分产自此地。 

    34:35 

    永康基层培训给了刘行长深刻感触:

    为什么在“人情社会”中,贷款模式很难实施?


    —  End  —

    主播|刘晓春 肖小跑

    编辑 | 坛子


    互动方式

    坛友群:请添加坛子微信“BKsu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