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elateerd aan
-
-
-
-
宋致新编著的《1942河南大饥荒(增订本)》是目前关于河南大饥荒的真实记录。收录了美国记者白修德当年的真实报道,当时《大公报》、《前锋报》的原始报道和社评,以及相关知情者的回忆与反思。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灾荒的原始而真实的记录,以及整个灾荒的前因后果。全书图文并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收录了美国记者福尔曼在随白修德当时采访时拍摄的原版照片。
《1942:河南大饥荒(增订本)》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是一场浩劫,至少3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然而由于史料的奇缺,300万人死亡的一场大悲剧,在当今的现代史书上竞难找到应有的记载。
如果你被《1942:河南大饥荒(增订本)》中的内容所震撼,别忘了。这只是冰山一角。
-
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但真正关注他们的人不多,替农民说话的人更少,温铁军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执教之前曾经有11年基层工农兵经历和20多年政策研究经历。今天,这位三农专家仍在坚持"用脚做学问"。
书中作者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图文带我们回顾了中国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的历史轨迹。这也是作者穿行在乡间小路上的多年农村调研经历的积淀。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足以犒赏每一位读者。它是盛宴,更是你书架上当之无愧的珍藏。内容简介:
在人们通常的意识形态中,中国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只能算是经济波动,而不能算是危机。但作者认为,中国不仅发生过经济危机。而且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举措,最后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的主要观点是:“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危机,不仅是“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的西方现代政体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人应引以为戒,加深对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的认识。只有复兴生态文明,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是中国免于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合理选择。 -
我们多年来强调利用乡土社会来吸纳风险从而帮助危机软着陆,一方面仍然是中国历史上屡次行之有效的经验;另一方面,其在危机严峻的压力下又往往更多地被短视者轻易破坏。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希望本书的提示在当下能够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引发更多的“居危思危”的思考。课题组全体成员。2016年5月30日。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尝试对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国家总体安全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服务于国家总体安全的乡村治理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书内容涉及:国内外宏观形势分析、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的历史比较、乡村文明复兴与乡村治理模式探讨、社会化农业、粮食金融化与粮食安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当前农业农村政策、农民合作组织、东亚小农结构、农民工等。
-
这一个十年中,我们纪念了辛亥百年,那是被主流定义为阶级革命的激进斗争历史。这一个十年中,我们也纪念了“百年乡建”,那是非主流的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改良史。改良者自然不会排斥主流,但也不会苟同。作者在演讲中对于主流的激进及其造成的甩给社会承载的代价多有分析,唯望两种历史叙述能互补,则善莫大焉。记得中共开始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是在本演讲录起始的2004年。尽管对于往事,我们仍然习惯以革命者的身份去讲述和追忆,但执政者当下所面临的考验,又往往不期然而然地重复着从前的轮回。虽然历史总像有着超强的记忆力总是一遍遍地重复某些故事,而我们身为故事中的人,倒往往健忘……
下一个十年,我们将迎来新文化运动和共产党诞生的两个百年纪念,诚愿中国人的思考能如本书名所言——告别百年激进。由此,而可以有更多的思想和理论创新……
-
乡村治理现代化怎样实现?
村社集体存在哪些问题?
养老互助如何实现?
谁来担任村干部?
当前中国农村和农民已经发生巨大分化,不再存在一个抽象而统一的乡村,不同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因此,有必要对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士地制度如何安排、农民如组织、谁来担任村干部等,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论述。既有对理论的建设,又有对实践的建议。
乡村振兴是世纪战略,乡村振兴的战略价值体现在哪里,如何开展,战略与策略的差异,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地制度如何安排,农民如何组织,城乡关系如何体现,等等问题,在这本著作中均有精辟论述。书中的论述对于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指导乡村振兴实践,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张玉林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学界和政策部门正在开展深入的讨论。在这个背景下,贺雪峰教授著此书可谓恰逢其时。本书深入地讨论了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几乎所有方面的重大问题,书中论述基于实地调查,具有全局视野和理论高度,对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晓毅
-
他曾被称作“整个世纪的大脑”,并给我们的世界观带来了彻底的变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生于德国乌尔姆,1896年后移居瑞士。在他的“奇迹年”1905年,他完成了负盛名的理论“相对论”。1914年他迁居柏林,1921年荣获诺贝尔奖,1933年被迫逃离德国,尔后一直在美国的普林斯顿执教和从事研究工作,直至1955年辞世。爱因斯坦的一生是动荡不安与波澜壮阔的结合体。他不但是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同时还作为一位逆向思维和特立独行、在政治上善于思考的人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爱因斯坦用他的公式E=mc2书写了历史,而他那张对着全世界伸出舌头的著名照片同样广为流传。
于尔根.奈佛借助大量新披露的文件和令人惊讶的档案资料,讲述了爱因斯坦及他那个时代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在爱因斯坦神话背后所隐藏的鲜为人知的奥秘,深入浅出地描述了这位“新哥白尼”(马克斯.普朗克语)如何通过他的思想推动了现代科学的突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爱因斯坦的科学。本书同时描述了作为普通人的爱因斯坦,这位为人权与和平而斗争的战士在同女人和他自己的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内心的矛盾。奈佛还引导着读者一起进入今天高科技的科学实验室中,从而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理论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他的研究工作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之后给世界留下了什么。
这是一部写得相当出色的关于20世纪著名人物的传记,同时又是一部介绍现代科学成就及其局限的引人入胜的报告文学。 -
-
综合各方面史料:官方文件和报告、亲历者回忆录、战地记者报道以及对当事军人和其他人的采访,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解析二战的来龙去脉。
另辟蹊径:不同于单一地重现昔日的战争场景,本文以“战略与战术”为核心,多角度地解读了二战的成与败,对现代军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关注历史价值:战争不应该仅只是作为历史封存,其对和平年代的参考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本书作者潜心贯注,深刻剖析了每场战争的战略目标与实现手段,将战争的本质血淋淋的摊开在众人面前。硝烟过后的和平就变得弥足珍贵。
根据哈罗德·尼科尔森 在《和平谈判1919》中的记载,1919年6月28日星期六,“Lajournée de Versailles,我们到场时克列孟梭已经在华美的穹顶下就座了。他的头顶上就是那幅名画《Le roi gouverne parlui-même》 。他看上去瘦小枯干,面色蜡黄,像是故事里干瘪的小矮人……寒光一闪,门口的共和国卫队士兵收剑入鞘,发出响亮的金属碰击声。‘Faitesentrer les Allemands。’克列孟梭道。他们被引导到各自的座位上,克列孟梭立刻打破了沉默。‘Messieurs,’他尖声喊道,‘laséance est ouverte。’接着他又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最后不知是谁大声说了一句‘我们是来签订和平条约的。’于是圣康坦 走向德军,带着无比的威严把他们引到摊放着条约的小桌前。德军签了字。
“突然间外面传来雷鸣般的礼炮轰响。这是在向全巴黎宣告:穆勒博士和贝尔博士在第二次《凡尔赛和约》上签了字。‘La séance est levee。’克列孟梭高喊。除此之外再无一语。
“我们留在座位上,看着德军像被告席上的犯人一样被带走,他们的眼睛仍然死死盯着远方地平线上的某处。
-
-
起源(1856~1860)1856年5月6日下午6点30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于摩拉维亚弗莱贝格市锁匠巷117号,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梅尔斯菲尔德花园去世。打那以后,为了纪念他,锁匠巷被更名为弗洛伊德街。在他那篇简短的自传(1925年)中,弗洛伊德写道:“我有理由相信,我父亲的家族很长一段时间里定居于莱茵兰(在科隆),在14或15世纪,他们为逃离反犹迫害而跑到了东部,在19世纪,他们的足迹从立陶宛,穿过加里西亚,一直可以追溯到德属奥地利。”当纳粹党人宣扬他们的“种族”学说时,他总是半开玩笑、半伤心地抱怨道,犹太人至少像日耳曼人一样有权定居在莱茵河畔,因为他们在罗马时代就已经在那里定居,而当时日耳曼人依然在忙着把凯尔特人往西赶。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弗洛伊德便对自己的家族史产生了兴趣,但是,如今我们并不知道,他的关于定居莱茵兰的故事或对科隆的选择除了犹太人罗马时代就在那里定居这样的历史知识之外还有什么别的证据。1910年,南蒂罗尔的布雷萨诺内大教堂内发现的一幅壁画署名“科隆的弗洛伊德”,这似乎奇怪地证明了他的说法。弗洛伊德和他的兄弟去那里查看了这幅壁画,不过,那位画家到底是不是他们家的祖先,或者说,他到底是不是个犹太人,一直没有得到证实。弗洛伊德父亲的祖父名叫伊弗列姆?弗洛伊德,他的祖父名叫施洛莫?弗洛伊德。后者死于1856年2月21日,亦即弗洛伊德出生不久之前;他的犹太名字施洛莫便来自于他的祖父。
-
-
适听人群 :对德国外交史、国际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方面感兴趣的听众。
“统一后的德国为何走向战争”一直是近代国际关系史研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去百年、现有国际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背景下,这一问题仍具有重要价值。《脆弱的崛起》一书在充分发掘已有研究和原始外交档案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德国从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外交和政治军事政策,回答了这个近代史上的重要问题。
1871年统一后,德意志帝国成为实力飞速蹿升的大国,但与此同时,它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却十分复杂脆弱,物质上在高歌猛进,精神方面却日趋急躁和浅薄。借助大量翔实材料,本书梳理了德国从统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外交和政治军事政策,论述了大战略的成败与否如何决定了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从而回答了“威廉德国为何走向战争”这个问题。作者指出,随着实力的进一步发展,德国的大战略反而在退化甚至瓦解,越来越无法应对变化中的复杂局面。2017年1月本书英文版由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使该书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
-
-
女皇武媚娘野史故事
从独特的视角解开历史人物的野史故事。野史杂谈|上下五千年|单播|历史故事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zhào),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国号为周,不是唐。
武则天,是一个颇具历史魅力的名字,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名人。她是唐王朝开国功勋武士镬之次女,千古名帝唐太宗之嫔妾,高宗李治之皇后。她在佐执朝政30年后,亲临帝位,自封“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封建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帝。她从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然史册,诚如宋庆龄先生客观之评价:“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