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2 郊祀非礼(1经1传)

    旅游有一个常见项目,即观摩某一古老的活动,比如仪式等等,读这部分,与这种旅游项目异曲同工。在这里就去春秋时代去看看古人的重要祭祀活动之一——郊祭。

    郊祀,最早出现在桓五年,杨伯俊先生有非常详细的注释。我们在此回顾一下这部分内容:

    傳·桓公五年·5
    凡祀,啓蟄而郊,龍見而雩,始殺而嘗,閉蟄而烝。過則書。

    ①五十凡例

    此为第七凡,见于桓五年第5条传文。《左传》有五十凡例,前人多有统计总结,我依多年读书经验,罗列到文章《春秋左传五十凡》中,在公众号“勋陶”之中。

    ②惊蛰

    〖杜注〗:言凡祀,通下三句,天地宗庙之事也。启蛰,夏正建寅之月,祀天南郊也。

    天坛在故宫之南,清朝亦延续此祭祀。

    〖笺曰〗:周礼天神曰祀,地祗曰祭,人鬼曰享,对则别为三名,散则总为一号也。郊有二:一为报反之祭在子月,郊特牲云:“迎长至之日”,又曰:“周之始郊日以致,周官大司乐祭天于圆丘”,皆夏之十一月,周之正月也。天子用之。一为祈谷之祭,在寅月。天子、诸侯皆用之。

    在周代,祭祀天神叫做祀,祭祀地神叫做祭,祭祀祖先叫做享。细分则如此有三种名称,笼统则统一叫做祭祀。

    郊祀有两种,祭天和祈谷。祭天只能是天子来采用,祈谷则天子和诸侯都可以采用。

    〖杨注〗:启蛰犹今言惊蛰,宋·王应麟所谓“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至汉行太初历,改惊蛰在雨水后,为夏正二月节气。古之惊蛰在雨水前,为夏正正月之节气。

    启蛰就是我们现代农历24节气中的惊蛰,之所以改“启”为“惊”,是汉代为了避讳汉景帝的名讳,因为汉景帝叫刘启。并且,在汉代推行太初历的时候,24节气做出了调整,改惊蛰在雨水之后,这与春秋时代不同。

    现今农历二月的节气有二,惊蛰和春分。惊蛰在前,春分在后,多发生在公历3月(March)之内。

    ③郊祀

    〖杨注〗:郊礼,古今异说纷繁。今以《春秋》、《左传》解《左传》。郊为夏正正月祀谷之礼,襄公七年《传》“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可证。然《春秋》书郊者九,宣三年、成七年、定十五年、哀元年之改卜牛俱在周正正月,即夏正十一月,盖正月卜牛,四月五月用之,《礼记·郊特牲》所谓“帝牛必在涤三月”者也。僖三十一年、成十年、襄十一年之卜郊则在周正四月,即夏正二月,定十五年之郊在夏正三月,哀元年之郊在夏正二月,其甚者成十七年书九月辛丑用郊,总之,卜郊及郊皆已过启蛰之节,诚如襄七年孟献子所云:“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是下文所云“过则书”也。

    ④过则书

    〖杨注〗:过,谓非常祭。

    这段凡例解释了举行四常祀(例行四祭祀)举行的时节及其记载惯例:到了惊蛰的时候举行郊祭,青龙的角亢二宿出现的时候举行雩祭,秋天寒气降临举行尝祭,蛰伏的时候举行烝祭。如果过了时节而举行祭礼,就要加以记载。

    回顾桓5郊祀的相关内容后,再读僖31的郊祀就能理解了。

    經·僖公三十一年·3
    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

    说古人在做重大事务之前,都要进行占卜来预测吉凶。郊祀作为祭天和祈谷的重要事务,也是要进行占卜的,称之为卜郊。占卜的结果若卜吉,则推迟再卜,再卜不吉就三卜,以此类推。依照经文中的记述,这一年接连占卜了4次,皆为不吉,最终就取消了郊祀。但是还是进行了三望。

    三望

    傳·僖公三十一年·3
    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非禮也。猶三望,亦非禮也。禮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牲成而卜郊,上怠慢也。望,郊之細也。不郊,亦無望可也。

    说简单点,卜郊是一个传统,鲁僖公应该重视的,可以犹豫占卜总是不吉利,最后僖公糊弄一下就过去了。可是鲁国的史官,却持批评态度。这件事情看起来简单,但是细品起来,也是别有趣味。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为什么占卜多次都是“不从”人愿?可为什么即便是多次“不从”,鲁僖公还是“强行”进行了“三望”的仪式?

    依照当时的常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与今天不同,现代我们都认为“戎”,也就是战争是国家大事,而祭祀这种事情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我们已经对此没有感觉了。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古人,我们可以把古之祭祀的重要性类比为今之战争,就可以去细细品味这件事情了。

    为什么这样一个天大的事会出现迁延难行的局面?会不会有势力通过操纵占卜来阻止郊祀?为什么鲁僖公要“强行”进行郊祀?

    你品,你细品···

    细说郊祀

    读这段是感受郊祀的烦杂,如果觉得耐受不了这种烦,那么读者自可以略去此节,只是要记得:读古人的仪式尚需耐烦,倘若做将出来,又会是怎样的麻烦,所谓繁文缛节啊。

    郊祭在后世演变为祭天,春秋时的郊祭在《礼记》中有详细的记述,

    礼记·郊特牲·26
    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

    郊祀是为了迎接“长日”,也就是夏至。此日为一年中白昼最长之日,所以才叫“长日”。
    大,就是徧,也就是遍,意思是要祭祀所有的天神。而天神当中,日神最为尊贵,所以说“主日”。祭祀所有在天之神,以日神为主。

    【 郊祭都祭祀什么神】

    兆於南郊,就陽位也。

    既然是日神为主,所以要去南面举行郊祀。

    【 祭祀发生在哪里】

    千万不要以为郊祀仅仅是发生在郊外,远远不是,往下读就会知晓。

    掃地而祭,於其質也。器用陶匏páo,以象天地之性也。於郊,故謂之郊。牲用騂,尚赤也;用犢,貴誠也。

    扫地而祭,就是设坛,设坛是因为要燔柴,就是烧一些东西。

    用一些陶器和瓢等器具,“以象天地之性也”。

    在郊外举行祭祀,所以把祭祀叫做郊。

    牺牲用骍xīng,也就是红毛色的马,因为“尚赤”,祭祀日神的缘故。用犊,是因为表示诚意。

    【 如何举行祭祀:设坛,器具,牺牲】

    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卜郊,受命于祖廟,作龜于禰nǐ宮,尊祖親考之義也。

    择辛日进行郊祭,是因袭周制。占卜郊祭,要受命于祖庙(伯禽的庙),作龟就是用龟甲占卜。祢,生称父,死称考,入庙称祢。祢宫就是父庙,也就是在鲁庄公的庙进行占卜。这么复杂,是要因为“尊祖亲考之义”。

    【 郊祭日子的选择,以及卜郊】

    卜之日,王立于澤,親聽誓命,受教諫之義也。

    占卜那天,王要站立在泽宫,亲自聆听誓命,表示要接受教诲和进谏。泽宫就是“习射选士之处”,就是考场,选择士人的地方。誓,“约信曰誓”(出自《礼记·曲礼》)。命,“敎令也。”(出自《玉篇》)

    獻命庫門之內,戒百官也。大廟之命,戒百姓也。

    献命,就是把聆听的誓命再重申一遍。地点是库门,库门是鲁君宫的正门。《礼记·明堂位》中有详细地解释,山东大学有篇论文,作者是谷健辉,论文的题目是《曲阜古城营建形态演变研究》,他制作了一幅地图,我们可以参考这幅图来想象祭祀当时的情形

    曲阜古城复原图

    《考工记》所展现的王城和宫城的规制

    【 三遍】

    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

    【折腾完贵族,再折腾一下民众】

    喪者不哭,不敢凶服,汜掃反道,鄉為田燭。弗命而民聽上。

    “郊道之民”不敢哭丧,也不敢着丧服,而且要“净水泼街,黄土垫道”,田间地头要插上火炬,这些都不用命令,民众自发而为之。

    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乘素車,貴其質也。旗十有二旒,龍章而設日月,以象天也。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穿戴、车乘、仪仗都是有象征意义和严格规定的,总之就是“天垂象,圣人则之”,上天垂示日月星辰种种现象,圣人要一一效法。郊天之礼就是为了教人明晓天道,守规矩。

    帝牛不吉,以為稷牛。帝牛必在滌三月,稷牛唯具。所以別事天神與人鬼也。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

    祭祀的牺牲,也是最高规格的。天神与人鬼,稍有差别,“人鬼稍卑”。

    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

    郊天之祭,就是一次对天对始祖的普遍回报。

    (宗教学和现代性思考——站在现代的角度)
    祭祀,其实就类似于今天各个国家和社会对意识形态的建设与控制。

    多数人意识不到,意识形态的统治方法甚至这个领域的存在。不知道,不了解,不理解,而盲目认同的结果,只是使自己沦为任人驱使的工具,象木偶一样,忙碌一生。

    为什么“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什么宗教裁判所疯狂迫害“日心说”的支持者?

    哥白尼研究一生,却迟迟不敢发表《天体运行论》。在1533年,60岁的时候才敢公开演讲自己的学说。在1543年临终收到出版商邮寄来的样书,摸了摸书的封面就与世长辞了。1616年宣布为禁书,1600年2月1日烧死布鲁诺。直到1889年才为其平反。真理被发现,被宣传,被接受,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的。

  • 进入到鲁僖公三十一年1 分曹济西

    經·僖公三十一年·1
    三十有一年春,取濟西田。

    傳·僖公三十一年·1.1
    三十一年春,取濟jǐ西田,分曹地也。

    重,杨注“旧读平声”。济有两音,动词去声,名词上声。此处为济水,当时曹、鲁以济水为界,鲁在济东,曹国亲楚,楚败,霸主晋文削曹分给周围的盟友。

    ①济西之田
    《杨注》在庄十八年传注有“济水为古四渎之一,所谓江、河、淮、济是也。源出河南省济源县(焦作市辖县)王屋山。春秋时济水经曹、卫、齐、鲁之界。以僖三十一年传证之,济西为曹地,曹、鲁分境之济,当在今山东省巨野县(菏泽市辖县)、寿张县(聊城市辖县)、东平县(泰安市辖县)之间。”后面再详细讨论。

    《杨注》有“济西田,经凡三见,此取自曹,宣元年以之赂齐,宣十年齐人又归于鲁。”

    ②重馆之告

    周恩来总理说过一句话,外交无小事。外交是战略大格局的构造阶段,既要有长远眼光、宏大格局,又要操作精致、注重细节。

    傳·僖公三十一年·1.2
    使臧文仲往,宿於重館。重館人告曰:“晉新得諸侯,必親其共。不速行,將無及也。”從之。分曹地,自洮以南,東傅于濟,盡曹地也。

    重在上图的最底下,金乡县之南。
    馆者,候馆也。《周礼·地官·遗人》云:「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候馆亦可单曰馆,《仪礼·聘礼》「及馆」是也。则馆之为用,有室可以安顿行人,又有高明楼榭足供候望。馆即国家设置的驿站,用现代的语言解释也就是招待所。馆人,可能就是招待所的负责人。

    共:共同恭,先至则为共,后至则为不共。

    《春秋》经文中并没有记录臧文仲的名字,因为只是请求多分土地,而非聘问或盟会的缘故。重地馆人,一是关心国家;二是身处消息往来之地,消息灵通;鲁国重视文教可见一斑。

    这又是一处见外交之重要的记述,晋文霸主初立,勤勉争先表现一个积极友好的态度,博得好感,从而使鲁国得益。《国语·鲁语》给出了更详细的记述,

    國語·魯語上·8
    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僖公使臧文仲往,宿于重館,重館人告曰:「晉始伯而欲固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諸侯。諸侯莫不望分而欲親晉,皆將爭先;晉不以固班,亦必親先者,吾子不可以不速行。魯之班長而又先,諸侯其誰望之?若少安,恐無及也。」從之,獲地于諸侯為多。反,既復命,為之請曰:「地之多也,重館人之力也。臣聞之曰:『善有章,雖賤賞也;惡有釁,雖貴罰也。』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請賞之。」乃出而爵之。

    善有章:章,明也。彰显善,即使卑贱也要奖赏。
    恶有釁:釁(衅),兆也。征兆恶,即使高贵也要惩罚。
    出而爵之:出,出之於隸也。爵,爵為大夫也。从小吏晋升为大夫。

    經·僖公三十一年·2
    公子遂如晉。
    傳·僖公三十一年·2
    襄仲如晉,拜曹田也。

    新霸立,国际秩序重新划定。各国开始选边站队,态度积极者获利。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4 介人侵萧

    經·僖公三十年·5
    介人侵蕭。

    介称人,中外小国的通称。萧是宋邑,见庄十二年《传》。介是小国,因何侵宋,不得而知却值得玩味。这是鲁、宋和泗水十二诸侯的地缘政治。

    5 天使来聘

    經·僖公三十年·6
    冬,天王使宰周公來聘。
    傳·僖公三十年·4
    冬,王使周公 閲來聘,饗有昌歜cǎn、白黑、形鹽。辭曰:“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則有備物之饗,以象其德;薦五味,羞嘉穀,鹽虎形,以獻其功。吾何以堪之?”

    享礼上来了三样东西。
    ①昌歜zǎn,昌蒲根,切之四寸,醃以为菜,古人又谓昌蒲菹。

    昌蒲,也叫昌本,是一种类似韭菜的野菜,如下图:

    菹zū,就是腌制的菜。

    《说苑》记载“文王好食昌本菹”。

    ②白黑是稻和黍两种谷物,盖因其色而称为白黑。

    ③形盐是形状似虎的盐块。

    周公阅说这三样是献给国君的,我怎么敢当?这是他客气的说辞。根据《周礼》的说法,王巡守,百官从者,所过之国共其积膳。而根据等级不同,招待的规格也不尽相同。“三公悤上公之礼,卿悤侯伯之礼,大夫悤子男之礼”。宰周公是天子三公,具主国待之当尊於国君,但周公自谦,不敢当比国君耳。

    备物:置备。《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孔颖达疏:“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

    谦敬是中华文化的习惯,一个良好的习惯。小到社交、大到外交,温、良、恭、俭、让会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甚至是机遇。

    论语·学而篇·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以下是杨伯俊先生的注解

    子禽:陈亢(kàng)字子禽。从子张篇所载的事看来,恐怕不是孔子的学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不载此人。但郑玄注《论语》和《檀弓》都説他是孔子学生,不晓得有什么根据。(臧庸的《拜经日记》説子禽就是《仲尼弟子列传》的原亢禽,简朝亮的《论语集注补疏》曾加以辩驳。)

    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衞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公元前 520—?)

    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孔子曾爲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爲夫子,后来因此沿袭以称呼老师。在一定的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

    其诸:洪颐煊《读书丛録》云:“《公羊》桓六年《传》,‘其诸以病桓与?’闵元年《传》,‘其诸吾仲孙与?’僖二十四年《传》,‘其诸此之谓与?’宣五年《传》,‘其诸爲其双双而俱至者与?’十五年《传》,‘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其诸’是齐 鲁间语。”桉,总上诸例,皆用来表示不肯定的语气。黄家岱《嬹艺轩杂着》说“其诸”意爲“或者”,大致得之。

    读杨伯俊先生的注,可以看出老先生训诂的深厚功力。踏实、严谨,再加上经年累月的积累,自然会自成一家。

    6 鲁初聘晋

    經·僖公三十年·7
    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
    傳·僖公三十年·5
    東門襄仲將聘于周,遂初聘于晉。

    遂:副词,于是。

    公子遂就是东门襄仲,鲁庄公之子,排行第二。《传》对《经》进行了解释,着重强调了这是鲁国第一次访问晋国。而且这此访问是在“将命之初,故云命之将聘于周,未行,又命之遂聘于晋,令其从周即去”,这是孔颖达的注解,即先聘于周王室,再聘于晋。

    晋是霸主,怎能不去聘问?

    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
    有钱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
    ——郭德纲

    国与国的外交也无外乎此理。

  • 各位书友大家好,给大家读首诗!咱们也按着《左传》的方式读诗,表达对书友们的思念之情。

    时光交错话相思

    李商隐·夜雨寄北(内)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池:因作诗之时在七月至九月间,正值秋季。

    1 义山入蜀永别妻

    《雨夜寄北》也有叫做《雨夜寄内》作于大中五年,也就是公元851年。按着李商隐的生卒年,813至858来算,这一年义山38岁。这一年他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隶属四川省绵阳市,距成都市153公里。李商隐的妻子姓王,夫妻二人感情很好。李商隐上任的时候妻子生病,就没带着一起赴川。他思念妻子的时候是秋天,而当时交通不便,通信艰难,此时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了。而义山尚未获悉妻子的离世,我们读来这首不免感慨万千。
    大中是唐宣宗李忱的年号,李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已是晚唐。当时有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2 时光交错的写法

    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句
    与公京口水云间,
    问月何时照我还。
    邂逅我还还问月,
    何时照我宿钟山。

    钟山,就是今天南京玄武区的紫金山,它上有个天文台很著名。

    它另外一首诗很有名,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州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著述有《王临川集》。欧阳修诗赞王安石曰:“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改革家,伟大,也艰难。王安石在1069年(49岁)推新法,数年后,新旧党争激烈,宋神宗“权罢新法”,王安石(1074)年辞官。后第二年,皇帝启用他,命他进京。旋而又罢。元祐元年,新法废,王安石卒。追太傅,1094年追谥号“文”。

    王荆公写诗的心境,我们揣测一下,也是感慨不已。一个伟大的失败者,悲壮莫名。

    3 杨万里的时光交错

    杨万里·听雨
    归舟昔岁宿严陵,
    雨打疏蓬听到明。
    昨夜茅檐疏雨作,
    梦中唤作打蓬声。

    杨万里,字庭秀,号敬斋。

    严陵,富春山地区。严光,字子陵,省略称呼为严陵,刘秀同学,光武帝称帝后征召,不受。后人称所居之地为严陵山,水成为严陵濑,严陵钓台。

    4 最后我也来一首

    义山入蜀永别妻,
    夜雨独观烛影姿。
    诗寄家人人已逝,
    时光交错话相思。

    很想念大家,祝福大家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 3 烛之武退秦师

    世界上就没有坚不可摧的联盟。

    联盟这种东西,向来是结盟不易,背盟却轻而易举。

    秦晋之好,作为一个汉语成语流传了几千年了,后世泛指两家联姻,在当时也就是最紧密的政治联盟。可是秦晋从围郑开始,联盟就出现了裂痕,然后逐步分裂,最后竟然兵戎相见。秦竟然从反楚联盟,最终倒向了楚,站到了晋的对立面。

    經·僖公三十年·4
    晉人、秦人圍鄭。

    成濮一战,楚败,退回南部。新一代霸主晋文公则要清算亲楚的诸侯,卫国和曹国都经过了清算,郑国当然难辞其咎。郑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处中原交通要道,属于必争之地。郑也因此在整个春秋的二百多年里,不停地选边站队,总是则被动挨打。郑国这一切的源头,乃至往后整个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都跟这次晋文围郑有关系。历史往往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多米诺效应,甚至是蝴蝶效应,由一个看似不大的因,引发了一些列的、惊心动魄的结果。

    傳·僖公三十年·3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秦晋围郑图

    晋驻军在函陵,今河南省新郑市。秦驻军在氾(东氾)南,今河南省中牟县,中牟县是新郑市的一个下辖县。晋在西,秦在东,把郑的都城合围起来。郑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从郑国君臣上下的判断来看,晋国人有要灭国的企图。首先,郑国是晋的东邻,不似曹国,离着远。所谓“远交近攻”,远地即使打下来也不好占,比如谷对于楚,而邻国则不同,打下来就是自己的地盘了。其次,晋人有灭人国而据为己有的习惯,而且毫无道义和底线,比如前面的假道灭虢,虞国、虢国就是例子。因此,从逻辑上判断,郑国人很紧张,危急之下呢,采取了自救的办法,却引发了后面的诸多乱局。

    从后面的历史进程来看呢,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晋国侵郑的行为有点操之过急、贪而无厌之嫌,过于着眼于眼前利益,把人逼急了,导致后面秦晋联盟破裂等种种不利的局面。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烛之武、佚之狐与介之推同意,也是一种描述人名的一种方式,就是地名加人名,这一习惯一直延续,比如三国演绎里面的常山赵子龙、燕人张飞等。烛在新政东北方,是经过考证出来的一个地方。

    佚之狐知人善任,烛之武外交奇才。古人十分重视外交,《孙子兵法·谋攻篇》有:“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好的外交胜过千军万马。烛之武有外交才能,也是说客第一人。后面著名的外交家有子贡,再后面是战国时代的纵横家,比如苏秦和张仪。《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温文尔雅,气势磅礴,非常值得研究和继承。都知道有一句感慨,叫做“弱国无外交”,其实弱国往往要靠外交,此时的郑国正是如此。可是启动能人烛之武却需要一个道歉。

    领导道歉不丢人,诚挚的道歉,从谏如流往往会提升领导权威,约束权力,不至于出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就是错,先认下来,然后改正,这也是做人诚信的一种态度。在烛之武质问郑文公用人之过的时候,郑文公诚恳地道歉。《会笺》在此处引用魏禧评论唐德宗罪己诏的话来类比郑文公的道歉,“唐德宗奉天诸诏,正是此意,凡事势到急处,尤当一味扑实悔艾,若稍存粉饰附会之见,人心立解体矣。”

    郑文公诚恳认错和请求,烛之武老爷子答应去说秦。

    夜,縋zhuì而出。

    缒,悬城而下。夜缒出城,尽显情势之危急,行动之隐秘。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烛之武的游说之词,既有外交辞令的文雅,又形势利害的逻辑推演。晋、秦两大强国围郑,郑将亡,但是郑亡了会怎样?如果有益于秦,那不用多说。“敢以烦执事”,这种敬语已经逐渐地远离了当今的汉语,无奈而又可惜。遍观今日外交官的辞令,与古人相比,已经相差甚远了。

    执事,一直延用到民国,在这里找到一封民国时代的书信,这封信是托人给自己的亲戚捎带一个包裹,样例和原文

    民国手札还原图

    文言尺牍入门·谭正璧
    某某先生执事:昨谒yè
    (另起一行)尊斋,畅谈竟夕,析疑辩难,获益良多。惜幨chān帷不能久驻,思之转觉黯然耳。家叔从商鄂垣,业已有年。兹乘
    (另起一行)先生到省之便,乞带包裹一件,信一封,(空格)饬chì价jiè转交,不胜感感。有渎(空格)清神,容当泥首,手此,即请
    (另起一行)行安。
    (另起一行)(空格)(空格)(不得高于“某某先生”)(小写)弟某某拜于某月某日

    谒,音业,拜谒。
    竟,<形容词>自始至终,整个,完全。
    析疑辩难:解析疑义,辩论难题。
    幨chān帷:车帷也。如言达官来临曰幨帷暂住。指其车骑而言。
    鄂垣:称湖北省城。

    然后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给出了分析: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郑亡,于秦有害无利。陪,增加,意思事牺牲郑国以壮大邻国。

    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许诺给秦君,存郑之后的好处。东道主,东道之主人也。秦有事于诸侯,必须向东行,多须经过郑国国境,郑可任招待之宾,为秦东道之主人。后世专以东道指主人。行李,外交官,“行人之官”。也称作行理。

    又戳秦君的痛楚,即晋惠公毁约等痛事。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离间秦晋,指出晋对于秦的危害之处,点中了秦晋联盟的死穴。封,疆也。东扩以灭郑,西扩则必伤秦。最后总结,秦助晋灭郑,是损害自身。

    笺曰:秦穆纳晋侯,平晋患,战城濮,会践土、于温、于翟泉,无役不从,晋侯自衡雍策命后,威福由己,其宠遇于天子,得志于诸侯,穆皆亲视见之,忌心已不可遏,烛之武觑破秦伯之意,言亡郑于秦无益有害。其最得力处,在行李往来数语。盖秦伯有志东略主盟中夏。东道主三字,正中肺腑。又以前日之晋一证。既咎其雄心,又动其夙愿。秦伯闻之,觉从前无役不从,大非为己之策,因与之盟,结郑好也。且为之戍,图中原也。此正秦晋交构一关键。

    顾栋高曰:世多称烛之武退秦师,谓与展喜犒齐同,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余谓不然,烛武特战国策士之先声,偷取一时之利,其实兆郑二百年晋 楚之祸者,烛武为之也。何则郑之大患在楚,而唯秦与晋合,则力足以抗楚庇郑而无患。往者齐桓尝勤郑矣,卒之楚患未已,甚者江、黄则为楚所灭。独至城濮之役,晋合齐秦攘楚,楚力屈远遁,而郑乃得安意侍晋。今一旦秦晋以小嫌伐郑,其实主兵者晋也。为郑之计,宜屈体以求于晋。晋退而秦亦退,秦晋之欢不失,则晋之足以庇郑者如故也。乃间秦挠晋,用三帅戍之,未几秦旋图郑,使晋襄不御之于殽,而郑蚤为秦灭矣。一自殽之师起,而秦晋之仇不解,楚且乘间以合于秦,使晋力疲于西,不得复致力于东。楚得日剪东诸侯而无忌,郑且骎骎日逼矣。夫秦、晋、楚,匹也,烛武第知当日说秦可以舒二患,不知启秦窥觎之心,而又多一秦患,幸而殽师扼之,而秦师不至。而晋势孤力分,不能抗楚,而楚祸方深,厥后秦晋之仇,二百年不解。而郑国晋楚之祸,亦二百年不息。牺牲玉帛,待于二竟,犹不得免,是谁之咎哉?晋悼之兴,结吴挠楚,楚之有吴患,犹晋之有秦患也。楚势稍屈,而郑亦得以稍安。然吴卒肆横,齐鲁且惴惴焉。向使秦晋合力,足以制楚而有余,无用召吴,中国不特无楚患,并无吴患矣。余反复晋楚二百年事,追原祸始,未尝不叹息于烛武之一言为阶也。后之当事变者,长虑却顾,当择所从,毋偷一时之利,而酿百年之害,致蹈烛武之故智哉。

    秦伯説,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秦伯戍郑,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可见说客言语的力量。后世更是发展出来子贡、张仪这些纵横家。外交也是国家十分重要的策略和力量,历来为中外古今所重视。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晋文公的格局还是很大的,及时阻止了秦晋联盟的分裂。可惜在文公之后,却再没有这样格局的晋君,致使秦走向了晋的反面。

    初,鄭 公子蘭出奔晉,從於晉侯伐鄭,請無與圍鄭。許之,使待命于東。鄭 石甲父、侯宣多逆以爲大子,以求成于晉,晉人許之。

    灭郑失败,晋文公开始培植郑国的亲晋势力。

    《史记》说法与《左传》大同小异,可互为补充,呈现出整个事件的完貌。

    史记·郑世家·21
    四十一年,助楚擊晉。自晉文公之過無禮,故背晉助楚。四十三年,晉文公與秦穆公共圍鄭,討其助楚攻晉者,及文公過時之無禮也。初,鄭文公有三夫人,寵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溉逐群公子。子蘭奔晉,從晉文公圍鄭。時蘭事晉文公甚謹,愛幸之,乃私於晉,以求入鄭為太子。晉於是欲得叔詹為僇。鄭文公恐,不敢謂叔詹言。詹聞,言於鄭君曰:「臣謂君,君不聽臣,晉卒為患。然晉所以圍鄭,以詹,詹死而赦鄭國,詹之願也。」乃自殺。鄭人以詹尸與晉。晉文公曰:「必欲一見鄭君,辱之而去。」鄭人患之,乃使人私於秦曰:「破鄭益晉,非秦之利也。」秦兵罷。晉文公欲入蘭為太子,以告鄭。鄭大夫石癸曰:「吾聞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後當有興者。子蘭母,其後也。且夫人子盡已死,餘庶子無如蘭賢。今圍急,晉以為請,利孰大焉!」遂許晉,與盟,而卒立子蘭為太子,晉兵乃罷去。

  • 进入到鲁僖公三十年

    經·僖公三十年·1
    三十年春王正月。

    1 狄人侵齐

    經·僖公三十年·2
    夏,狄侵齊。
    傳·僖公三十年·1
    三十年春,晉人侵鄭,以觀其可攻與否。狄間晉之有鄭虞也。夏,狄侵齊。

    按传例,“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此次晋人侵郑,属于试探性攻击,为后续的秦、晋围郑做准备。间,乘机,钻空子的意思。晋国准备侵郑,其北方的狄人看到了机会。在夏季,入侵了齐国。杜注说侵齐是因为齐国是晋国的“与国”,即盟国。

    狄多次侵齐,也多次入侵中原国家,或许是因为这些地方富裕。一般都是在秋天,会发生有规模有组织的入侵。发生在夏天的入侵,显然有钻空子的成分。

    狄实际上也有一个由分裂到统一、由弱小到强大、由兴盛到衰落的,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这一时期的狄,似乎已经统一了北方,连成一片了。从这一条《左传》就可以看出来,狄人是与齐和晋接壤的一大片北方地区。

    2 卫杀大夫

    經·僖公三十年·3
    秋,衞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衞侯 鄭歸于衞。

    经文上书“杀其大夫”,如果点名,则大夫有罪。元晅之罪,所谓“讼君立瑕”。而公子瑕没有位列诸侯的盟会,不算做国君,所以也不能写成“弑君”,只能写成“及公子瑕”。

    傳·僖公三十年·2·1
    晉侯使醫衍酖衞侯。甯俞貨醫,使薄其酖,不死。公爲之請,納玉於王與晉侯,皆十瑴,王許之。秋,乃釋衞侯。

    晋文公想要暗杀卫成公,就派名字叫衍的医生,给卫成公下毒。宁武子就贿赂这个医官,把毒药减量,这样卫成公没有死。鲁僖公就为卫成公向周王求情,并向周王和晋文公进献了好多美玉。瑴,音爵,杜注解释其为“双玉曰瑴”。周王就同意释放了卫成公,在秋天释放了卫成公。

    鲁僖公为什么会趟这趟浑水呢?《国语·鲁语》给出了细节,臧文仲主张鲁僖公抓住机会,交好新霸主。

    国语·鲁语上·7·臧文仲说僖公请免卫成公
    溫之會,晉人執衛成公歸之于周,使醫鴆之,不死,醫亦不誅。

    《国语》从鲁国的观点观察这件事,关键点是“医亦不诛”。臧文仲捕捉到关键信息,于是给鲁僖公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建议。

    臧文仲言于僖公曰:「夫衛君紿無罪矣。

    绐,音代,至的意思。卫君‘至’无罪矣,卫君其罪已偿。为什么呢?下面给出理由

    刑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zuó
    ,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陳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五刑三次,是無隱也。

    五刑无隐。春秋时,用刑都讲求光明正大,暗杀是大家忌讳的行为。

    今晉人鴆衛侯不死,亦不討其使者,諱而惡殺之也。

    晋文公派人下毒,暗杀卫成公,未成而又没杀下毒的医官,说明他“讳而恶杀”,即晋文公比较忌讳落下暗杀诸侯的名头,那样就会影响他霸主的形象。

    有諸侯之請,必免之。

    因此,有诸侯此时去求情,一定会求得下来。

    臣聞之:班相恤也,故能有親。

    班,次也。表示同层次的人,比如同为国君、诸侯,要是能互相体恤的话,大家就会“有亲”,亲近,大家越走越近。

    夫諸侯之患,諸侯恤之,所以訓民也。

    训,教化。诸侯之间互相体恤,也会起到教化民众互相体恤。

    君盍請衛君以示親于諸侯,且以動晉?夫晉新得諸侯,與亦曰:『魯不棄其親,其亦不可以惡。』」

    鲁僖公去为卫君求情,则会在诸侯之中起到一个示范作用,进而触动晋国。晋国新当上了霸主,也会认为鲁“不弃其亲”,不能以“恶”待之。

    公說,行玉二十瑴,乃免衛侯。

    僖公听从了臧文仲的建议,果然卫侯得以赦免。

    自是晉聘于魯,加于諸侯一等,爵同,厚其好貨。

    自此,只要是晋国派使臣到鲁国聘问,鲁国都会升高一等来接待。

    衛侯聞其臧文仲之為也,使納賂焉。辭曰:「外臣之言不越境,不敢及君。」

    卫侯后来欲报答臧文仲,臧文仲推辞了卫成公送来的财物。“外臣之言不越境”,即作为诸侯的臣子,绝对不可以里通外国。臧文仲的意思是,我只是给我自己的国君——鲁僖公出谋划策,即使对你有利益,也跟你没有关系。臧家人还是一如既往的谨慎。

    回到《左传》,发生了一个“现世报”的故事

    傳·僖公三十年·2·2
    衞侯使賂周歂chuán、冶廑曰:“苟能納我,吾使爾爲卿。”周、冶殺元咺及子適、子儀。

    子适,即公子瑕。子仪,是公子瑕的同母弟,应该灭族了。

    公入,祀先君,周、冶既服,將命,周歂先入,及門,遇疾而死。冶廑辭卿。

    既服,就是已然穿好了卿大夫的衮服。结果,周歂乐极生悲而暴毙,冶廑吓得辞去了卿位。

  • 进入到鲁僖公二十九年

    1 介葛庐来

    經·僖公二十九年·1
    二十有九年春,介葛盧來。

    介是国名,杜注说是“东夷国也”,千代注家考证在山东省郊县附近,郊县隶属于青岛市。杨注认为太远了,因为明年,也就是僖公三十年,这个介国入侵了萧国,所以郊县附近不合理。萧国在鲁国的南边,所以杨伯俊先生推测认为介位于鲁之南,萧之北,合理。

    葛庐是介君的名,这个东夷小国的国君连谥号也没有,而且就是这个名字也有趣。《管子·地数篇》曾记载

    管子·地数篇
    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

    介君取山为名。《左传》对这件事进行了解释

    傳·僖公二十九年·1
    二十九年春,介葛盧來朝,舍于昌衍之上。公在會,饋之芻chú米,禮也。

    春天,介葛庐来朝见鲁僖公,驻扎在昌衍。昌衍即昌平山,在今山东省曲阜县(行政区划属济宁)东五十里屈山之西,接邹县界。

    可是不巧的是鲁僖公此时不在鲁国,他正在参加晋文公召集的诸侯围许之会,介葛庐并未得见鲁僖公,所以“不称朝,不见公,且不能行朝礼。”虽然如此,但是“虽不见公,国宾礼之”,传文上写“馈之刍米,礼也。”刍是干草,可以用来喂牛马,其字形如下图

    鲁国人并没有冷遇介葛庐,按照礼仪标准接待了这位东夷小国的国君。按《周礼》,爵位是子男级别的诸侯,“饔饩五牢。禾三十车,米二十车。刍薪皆倍禾。“从这个数字规定上来看,东西没少给。言而总之,意思就是好吃好喝好招待,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传统文化就是这样,大家会尽其所能地招待好远方的朋友,而且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春天介葛庐来没有见到鲁僖公,等到冬天,他又来到了鲁国。这次他见到的鲁僖公。

    公羊傳·僖公二十九年·1
    介葛盧者何?夷狄之君也。何以不言朝?不能乎朝也。
    谷梁傳·僖公二十九年·1
    介,國也。葛盧,微國之君,未爵者也。其曰來,卑也。

    对于经文中“来”字的阐释,《左传》比较客观,“不称朝,不见公,且不能行朝礼。”因为二君未见面,没有举行朝礼。《公》《谷》二传有“大国沙文主义”的意思,显然于情于理不符。

    我们可以读一条CCTV的新闻,可以对比着思考思考,也是饶有趣味的

    《习近平: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瓦努阿图总理萨尔维。

    經·僖公二十九年·5
    冬,介葛盧來。

    传文给出有趣的记载

    傳·僖公二十九年·4
    冬,介葛盧來,以未見公故,復來朝。禮之,加燕好。

    两次来朝,可谓诚心诚意。因此,鲁僖公更加热情地接待了介葛庐。“礼之,加燕好”,燕是燕礼,相当于宴会,也叫飨燕。当时一定是更盛于常礼,双方一定是非常融洽。以至于出现了一段十分有趣的记载。

    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云。”問之而信。

    介葛庐听到牛的鸣叫,就说听这叫声,知这只牛生了三只小牛,都被做了牺牲,用于祭祀。派人去问,果然如此。

    董仲舒《春秋繁露》之《玉杯》曾经讨论过介葛庐这件事

    春秋繁露·卷一·玉杯第二
    志为质,物为文,文着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虽弗予能礼,尚少善之,介葛卢来是也;有文无质,非直不予,乃少恶之,谓州公寔来是也

    寔,音实,事在桓五年、六年

    经·桓公五年·9
    冬,州公如曹。
    传·桓公五年·6
    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

    经·桓公六年·1
    六年春正月,寔来。
    传·桓公六年·1
    六年春,自曹來朝。書曰“寔來”,不復其國也。

    董夫子(仲舒)认为“介葛庐来”是有质无文;“(州公)实来”是有文无质。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留给各位书友了。

    还有一篇著名的《声无哀乐论》也提到了介葛庐闻牛鸣这件事,作者是著名的嵇康

    《声无哀乐论》
    秦客难曰:「虽众喻有隐,足招攻难,然其大理,当有所就。若葛卢闻牛鸣,知其三子为牺;

    以上举例介葛庐闻牛鸣,而阐释自己的观点

    推此而言,则盛衰吉凶,莫不存乎声音矣。

    观点鲜明 ,且看嵇康如何反驳

    主人答曰:「夫鲁牛能知牺历之丧生,哀三子之不存,含悲经年,诉怨葛卢;此为心与人同,异于兽形耳。此又吾之所疑也。且牛非人类,无道相通,若谓鸣兽皆能有言,葛卢受性独晓之,此为称其语而论其事,犹译传异言耳,不为考声音而知其情,则非所以为难也。

    嵇康反驳说,净扯,“声无哀乐”,且“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2 预谋伐郑

    經·僖公二十九年·2
    公至自圍許。

    經·僖公二十九年·3
    夏六月,會王人、晉人、宋人、齊人、陳人、蔡人、秦人盟于翟dí泉。

    傳·僖公二十九年·2
    夏,公會王子虎、晉 狐偃、宋 公孫固、齊 國歸父、陳 轅濤塗、秦 小子憖盟于翟泉,尋踐土之盟,且謀伐鄭也。卿不書,罪之也。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

    3 遭受雹灾

    經·僖公二十九年·4
    秋,大雨雹。

    傳·僖公二十九年·3
    秋,大雨雹,爲災也。

  • 4 陈穆公卒

    經·僖公二十八年·12
    陳侯 款卒。

    5 杞伯姬来

    經·僖公二十八年·13
    秋,杞伯姬來。

    6 公子遂如齐

    經·僖公二十八年·14
    公子遂如齊。

    7 温会召王

    經·僖公二十八年·15
    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温。

    傳·僖公二十八年·7
    冬,會于温,討不服也。

    經·僖公二十八年·16
    天王狩于河陽。

    傳·僖公二十八年·9
    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

    經·僖公二十八年·17
    壬申,公朝于王所。

    傳·僖公二十八年·10
    壬申,公朝于王所。

    8 复曹围许

    經·僖公二十八年·19
    諸侯遂圍許。

    經·僖公二十八年·20
    曹伯 襄復歸于曹,遂會諸侯圍許。

    傳·僖公二十八年·11
    丁丑,諸侯圍許。

    傳·僖公二十八年·12
    晉侯有疾,曹伯之豎侯獳貨筮史,使曰以曹爲解:“齊桓公爲會而封異姓,今君爲會而滅同姓。曹叔振鐸,文之昭也;先君唐叔,武之穆也。且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也;與衞偕命,而不與偕復,非信也;同罪異罰,非刑也。禮以行義,信以守禮,刑以正邪。舍此三者,君將若之何?”公説,復曹伯,遂會諸侯于許。

    9 (晋)扩军三行

    傳·僖公二十八年·13
    晉侯作三行以禦狄。荀林父將中行,屠擊將右行,先蔑將左行。

  • 3 卫侯归卫

    卫侯酿出一桩大祸,引发了春秋时代的“国际法庭”诉讼案。

    衞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適陳,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

    卫成公为抗齐而联鲁亲楚,在晋文公伐卫之后被亲晋的国人轰出,居襄牛。等到楚军城濮战败,就因惧怕晋文而奔楚,到达陈国时,正是践土会盟,他就让元咺贡奉叔武去参加盟会。叔武是他的弟弟,实际上是他选这个弟弟代他摄政,可见兄弟俩关系很好。

    等到践土会盟之后,形势有所缓和,新霸主晋文公的政策也是倡导和平共处,尊王攘夷。因此,卫成公得以回国执政。所以才有了经文的内容。

    經·僖公二十八年·11
    六月,衞侯 鄭自楚復歸于衞。衞 元咺出奔晉。

    卫成公从楚返回了卫国。先前的大夫元咺却出逃去了晋国。显然是发生了事情,《左传》给出解释

    傳·僖公二十八年·5
    或訴元咺於衞侯曰:“立叔武矣。”其子角從公,公使殺之。咺不廢命,奉夷叔以入守。

    或是有人,somebody的意思。有人在卫侯那告元咺的状,说他拥立叔武为君。本来元咺是奉命辅佐叔武为摄政的,卫成公听信了,杀了在其身边工作的元咺的儿子角。元咺并没有因此“废命”,依旧辅佐叔武参加完践土会盟而进入卫国。

    六月,晉人復衞侯。

    局势缓和了,晋国决定让卫成公恢复君位。卫成公的大夫宁武子为他返国做铺垫。

    甯武子與衞人盟于宛濮,曰:“天禍衞國,君臣不協,以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

    天诱其衷,诱是引导,衷就是心,天衷就是天心,天心在我之意。

    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扞hàn牧圉?

    养牛曰牧,养马曰圉,开疆拓土之喻。

    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以誘天衷。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後,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糾是殛。”國人聞此盟也,而後不貳。

    因为卫成公是因政见不合而被赶出国都的,所以盟誓既往不咎,以安民心。谁承想还是出了大祸

    衞侯先期入,

    卫侯先于约定的日期进入卫国,出其不意,是因为不信叔武。

    甯子先,

    宁武子还是先行疏通。

    長牂zāng守門,以爲使也,與之乘而入。

    守门的大夫以为是卫侯的使臣,就放进城去。

    公子歂chuán犬、華仲前驅,

    凡君行必有前驱,只是这两个人是迎合君意而争功的小人。才有了叔武的惨祸

    叔武將沐,聞君至,喜,捉髮走出,前驅射而殺之。公知其無罪也,枕之股而哭之。歂犬走出,公使殺之。

    宁武子先到,告诉叔武。叔武急忙跑来见大哥,却遭杀身之祸。歂犬要么是卫成公授意在先,要么迎合卫成公争功,而射杀叔武。

    叔武冤死,卫成公悔之晚矣。卫成公性猜忌而好用小人,这是他招灾惹祸的根源。宁武子还会戏份出现,孔子在《论语》中有对他的评价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21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宛濮之盟以定国人,先入以疏导君入,包括后续的诉讼、营救都看出其智其忠,所以孔子才高度评价他的智慧。

    元咺出奔晉。

    元咺找霸主状告卫成公,国际法庭即将开庭。

    經·僖公二十八年·18
    晉人執衞侯,歸之于京師。衞 元咺自晉復歸于衞。

    经文记述晋人把卫侯抓捕到京师,元咺归卫。传文给出详细情况

    傳·僖公二十八年·8
    衞侯與元咺訟,甯武子爲輔,鍼莊子爲坐,士榮爲大士。

    辅,辅相卫侯,助理。坐,是代理。大士是律师,负责与法官往来辩论。

    衞侯不勝。殺士榮,刖鍼莊子,謂甯俞忠而免之。執衞侯,歸之于京師,寘諸深室。

    卫成公败诉,士荣被杀,针庄子被刖,宁武子免罪,卫成公被下狱。

    甯子職納橐tuó饘zhān焉。

    橐,装衣服的囊;饘是粥。意指宁武子负责卫成公的饮食起居。

    元咺歸于衞,立公子瑕。

    元咺返回卫国,立公子瑕为国君。

    《国语》记述了晋文公本打算杀死卫成公,碍于当时形势,这才有了后续的阴险手段。

    国语·周语中·18·襄王拒杀卫成公
    溫之會,晉人執衛成公歸之于周。晉侯請殺之,王曰:「不可。夫政自上下者也,上作政,而下行之不逆,故上下無怨。今叔父作政而不行,無乃不可乎?夫君臣無獄,今元咺雖直,不可聽也。君臣皆獄,父子將獄,是無上下也。而叔父聽之,一逆矣。又為臣殺其君,其安庸刑?布刑而不庸,再逆矣。一合諸侯,而有再逆政,余懼其無後。不然,余何私于衛侯?」晉人乃歸衛侯。

    周襄王的思想就是一条,君臣长幼有序,即便有理也不能破坏。

  • ⑦子玉之死

    經·僖公二十八年·6
    楚殺其大夫得臣。

    经文上称名,批评贬损之意。主要是批判子玉“违其君命以取败”,认为他是有罪的。传文给出了子玉之死的详细情况。有趣味的是,居然是从神怪故事开始的。

    傳·僖公二十八年·4
    初,楚 子玉自爲瓊弁、玉纓,未之服也。先戰,夢河神謂己曰:“畀余!余賜女孟諸之麋。”

    琼弁、玉缨是马饰,杜预解为服饰,总之就是皮草上镶嵌着宝玉。自己制作完还没等用呢,结果黄河河神托梦索要,并以孟诸之麋这块地方换取。

    麋就是湄,水草之交曰湄,也就是湿地。孟诸是很有名的地方,在《尚书·禹贡》和《周礼·夏官·职方氏》都有提及,只是被经常改道的黄河给冲毁了,早已经没有了。

    弗致也。

    子玉,刚愎自用,当然是不给,即便你是神。

    大心與子西使榮黄諫,弗聽。

    儿子和堂兄弟都不敢直接劝,都得托荣黄去劝谏,没劝住。

    榮季曰:“死而利國,猶或爲之,況瓊玉乎?是糞土也。而可以濟師,將何愛焉?”弗聽。出,告二子曰:“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

    荣季就是上文的荣黄,说破大天,子玉还是不听。出来慨叹子玉不以民事为重,焉能不败。

    正义引用隋经学家刘炫的一段话,说得真切

    神道冥昧,与人不交,楚师之败,未必由此。但於时战在河旁,河神许助。若子玉从神所求,不惜琼玉,则国人以为神得所欲,必将助已,自当三军用命,战士争先。亦既不遂神心,人谓神必不助,则众意皆阻,莫不畏敌,且兵凶战危,必有伤杀,三军之命,在兹一举,犹尚爱惜此物,是无恤民之心。在军之士,谁肯竞劝,故云“因神之欲,以附百姓之原,是济师之理也”。裨灶请用瓘斝(jiǎ)禳火,非神所求,若从而与之,则惊动民意,且灾不可免,徒长妖妄,故子产不与。异於此也。

    怪力乱神,其实即便在科学并不昌明的古代,成熟的政治家,比如子产,对其在统治中用法,也早就“门清”了。

    既敗,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

    知臣莫若君,楚成王遣使致此等之辞,显然是欲致死子玉。

    子西、孫伯曰:“得臣將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將以爲戮。’”

    孙伯就是大心,子玉的儿子。兄弟和儿子就对来使说子玉要自杀,我二人制止他,说“君王要杀你,你不能自杀,必须要等君王的命令”。言下之意是拖住子玉,要使臣回去给子玉在楚成王面前求情。

    但是到达方城附近的连谷,楚成王没有进一步的命令,子玉自杀。

    及連穀而死。

    在《左传》文十年,楚杀斗宜申(子西)曾提到楚成王杀子玉的详细情况:

    城濮之役,王思之,故使止子玉曰:「毋死。」不及。止子西,子西縊而縣絶,王使適至,遂止之

    楚成王后来又想赦免子玉的,只是使臣赶到,子玉已死,子西因为自缢时绳子断了才免得一死。

    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蔿吕臣實爲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晋文公有识人之能,知道蔿吕臣不会再犯中原。蔿吕臣就是僖二十年传文里的叔伯,子文让令尹于子玉时,叔伯问子文“子若国何?”,表示反对。看来蔿氏一向要上位令尹,甚至蔿贾诽谤子玉也只是冰山一角。

    下面一段是讲晋文公赏罚分明的事迹。一是杀祁瞞

    傳·僖公二十八年·6
    城濮之戰,晉中軍風于澤,亡大旆之左旃。祁瞞奸命,司馬殺之,以徇于諸侯,使茅茷pèi代之。

    旆前面解释过是引导战队的标志,非常重要,失之会导致乱军,所以军法严惩以至杀之。徇是通报,通报诸侯。

    師還。壬午,濟河。舟之僑先歸,士會攝右。秋七月丙申,振旅,愷以入于晉,獻俘授馘,飲至大賞,徵會討貳。殺舟之僑以徇于國,民於是大服。

    愷,后世所说的凯歌。杀了擅离职守的舟之侨。舟之侨是虢国人,晋献公灭虢之前他逃到了晋国。

    君子謂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詩云‘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不失賞刑之謂也。”

    君子又出来评论,表扬晋文公赏罚分明,处理了颠颉、祁瞒、舟之侨,使民众心服。

    民服是儒家为政面对的一个问题

    论语·为政·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至此,程普大战告一段落,从此晋、楚就正是进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开启了一大半春秋时代的争斗。僖二十八是BC632,到哀十六(BC479),共历经了154年。

  • ⑥践土会盟

    經·僖公二十八年·8
    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衞子、莒子,盟于踐土。

    癸丑,初六,战后第44日。经文中诸侯的班次是“会”之班次,以国之强弱大小为序。还有一种班次是“盟”之班次,以姬之同姓为先,异姓在后。在定四年《左传》讨论过践土会盟,说“盟之载书”所记述的班次为盟之班次。

    傳·僖公二十八年·3·4
    晉師三日館、穀,及癸酉而還。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踐土。

    杜注解释说“馆,舍也。”晋军原地驻扎,大宴三天,“食楚军穀三日。”五月初二(己巳)作战,初三、四、五进行馆、谷,初六(癸丑)班师。甲午日是五月二十七,到达衡雍,现在河南省新乡市下辖原阳县附近。衡雍在春秋时是郑国的地方,离周王室亦近,所以周襄王“闻晋战胜,自往劳之,故为作宫。”因为根据周礼,诸侯觐见周王要“为宫方三百步,四门”,宫不是宫殿,而是“壝wěi土为埒liè,以象墙壁也”,修建一圈矮墙。晋文公就在这里觐见周襄王。觐礼比较复杂,需要一个司仪。一方是周天子,一方是诸侯的霸主,所以司仪也不能是一般的卿大夫,参照了晋文侯觐见周平王的标准,当时的司仪是郑武公,因此就选用郑文公来担任司仪。

    鄉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爲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于晉。晉 欒枝入盟鄭伯。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

    在城濮大战之前,也就是三月,郑文公曾经出兵助楚。等到楚兵败城濮,吓坏了的郑文公赶紧派子人九向晋国求和。子人为氏,九是名,是郑厉公的弟弟语的后代。晋国派栾枝“入盟”郑国,晋文公和郑文公在五月初九(丙午)于衡雍结盟。司仪就位,可以朝觐周襄王了。

    丁未,獻楚俘于王:駟介百乘,徒兵千。鄭伯傅王,用平禮也。

    五月初十,献俘于周襄王,规模很大。驷介是全副武装的战车,四马披上护甲。徒兵是步兵,千人队列。郑文公做司仪,采用当年周平王策命晋文侯时候的礼仪。

    己酉,王享醴,命晉侯宥。

    五月十二,周襄王举行宴会,招待晋文公,同时又送上了厚礼。

    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爲侯伯,

    命贵卿策命晋文公为“侯伯”,即诸侯的霸主。

    賜之大輅之服、戎輅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賁三百人,

    策命的同时周襄王给与相应“侯伯”的赏赐。《礼记》里面记载“大辂者,天子之车也,则所以赠诸侯也。”《周礼》里面记载“王有五路”: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此处的大辂就是金路,用于封赏同姓。戎路就是战车。二辂各有其服装与配备,故称大辂之服,戎辂之服。

    彤弓,玈弓是指弓上漆的颜色,彤为红色,玈是黑色。每张弓配箭一百支。根据《周礼》的记述有“六弓”之说,每种弓有不同的功用。王弓、弧弓,用于射甲革;夹弓、庾弓,用于射鸟兽者;唐弓、大弓,用于赠给学射者、使者和劳者。晋文公就属于劳者,所谓”勤劳王事“者。箭也分为八种,有”八矢“之说。枉矢、絜xié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矰矢、茀bó矢用诸弋yì射。恒矢、庳矢用诸散射。散射主要是射礼或练习射术,此处的彤矢和玈矢就是散射用的箭。这是《考工记》里面弓的图示

    这是箭的示意图

    秬jù鬯chàng一卣yǒu,秬是黑色的小米,鬯是香酒,由秬混合香草而酿成的。卣是盛酒之器皿。下图是出土的卣

    给物之外,又给了三百“虎贲”勇士,虎贲的意思就是士之勇猛如虎之奔。

    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tì王慝。’”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覲。

    接着强调侯伯的责任,所谓“王谓叔父”。一是敬服王命;二是以绥四国,绥是安定,四国即四方诸侯;三是糾逖tì王慝,纠是绳之以法,逖是远,慝是恶,大概意思就是“有恶於王者,纠而远之”。其实中心思想就是‘尊王“,承认周王室的地位。

    晋文公礼让三次,接受策命,表态要“尊王”。敢是敬语虚词,稽首是大礼,要“首至地”。丕是长久,显是明,显赫的意思,丕显是形容“休命”的。休命就是赐命、策命。晋文公表示要奉行和宣扬周王长久而又显赫的策命。三觐就是三次觐见周襄王,(丁未)献俘、(己酉)王享、受策。

    衞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適陳,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

    再回到卫成公这条线,他从襄牛继续南逃楚国,跑到陈国的时候,派大夫元咺恭奉叔武去参加践土会盟。叔武是卫成公的弟弟,兄弟关系应该不错,因此被卫成公选为摄政。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践土会盟的经文里卫国的国君是“卫子”,这个卫子就是代兄摄政的叔武,否则就是“卫侯”了。

    解释完卫子,传文记述的就是践土会盟。

    癸亥,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

    癸亥,五月二十六日,由王子虎主持各方诸侯在践土王庭会盟。践土会盟的时间、地点。接下来是“要言”,也就是盟会各方约定的内容。

    要言曰:“皆獎王室,

    奖,成也。辅助周王室。

    無相害也!

    不要互相伤害。

    有渝此盟,

    如果背弃盟约,则给出了惩罚诅咒。

    明神殛jí之,俾隊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

    殛是诛杀。俾是使之如何如何。队是坠落。克是能够。祚是君位享国。玄孙是指整个的子孙后代。

    君子謂是盟也信,謂晉於是役也,能以德攻。

    君子又出来评价了践土会盟符合信义,肯定了晋可贵之处,就是德攻。晋文公霸业的基调仍然是仁德。

    經·僖公二十八年·9
    陳侯如會。

    陈国叛离楚国阵营。

    經·僖公二十八年·10
    公朝于王所。

    鲁僖公朝见周襄王。

  • 城濮大战前的春秋国际形势


    城濮大战是春秋四大战役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类似于“世界大战”,因为几乎所有的诸侯国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我先梳理一下


    僖十七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卒,身后群公子争位,齐国内乱,齐桓霸业落下帷幕。由于后事没有处理好,所以它是一世而霸。

    僖十八年,宋襄公纳齐孝公,宋襄公图霸,楚宋相争。

    僖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宋楚泓之战,宋襄公败于楚成王,楚国势力北进中原。尽管宋没能阻止楚的北扩,客观上也拖住了楚国4、5年的时间。此时,重耳还在流亡途中。

    僖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卒,宋成公继位。楚子玉伐陈,子文让令尹于子玉。楚开始大刀阔斧地南扩。

    僖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执掌晋国。宋及楚平,宋成公如楚。

    僖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出定周襄王,获南阳之地,晋与卫接壤。晋助秦南扩,围商密,“囚申公子仪、息公子边以归”。

    僖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齐两次侵鲁,鲁、卫亲楚,楚师伐齐,取谷“偪齐”。宋“叛楚即晋”,楚师伐宋,围缗。

    僖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晋文公采用先轸与狐偃的谋略,决定出兵救宋抗楚,图霸中原…


    程普大战形势图




    此时的楚成王声威大盛,“始得曹,新昏于卫”,加上之前屈服的陈、蔡、许、郑,还有新继任的宋成公,中原诸侯已尽收服。又趁齐鲁交恶,出兵占领齐国的谷邑。在齐、鲁、卫交界处楔入军力,留申公叔侯戍守,又把公子雍立在那里“逼齐”,国内又任用齐桓七子为大夫,使得齐被其牵制,动弹不得。只是宋成公又反投晋侯,所以只要再把宋“扳”回来,基本上中原诸侯们都在握。而且,宋是谷地戍军补给、消息的必有之路,所以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楚国因此充分准备,围宋志在必得。那么晋国君臣如何实施狐偃的战略呢?城濮之战的前因后果又是怎样的呢?请跟我一起读


    进入到鲁僖公二十八年


    1 侵曹伐卫


    經·僖公二十八年·1
    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衞。


    曹、卫两国同时发来通告,告诉鲁国史官,晋文公发动了对曹、卫的军事行动。《左传》给出了详细地解释


    傳·僖公二十八年·1
    二十八年春,晉侯將伐曹,假道于衞。衞人弗許。還,自南河濟,


    伐曹,《左传》在前面已经铺垫好了。僖二十三年,公子重耳流亡途中,“及曹”,曾遭受了无礼待遇,也就是曹共公偷看重耳洗澡。僖负羁夫人说过“诛无礼,曹其首也”。因为曹在卫之东部,所以要借道。估计卫是觉得晋要再来一回借虞灭虢,不肯借道。只是借不借也没有用,毕竟实力相差太大了。晋国的军队绕道南河,今信阳市附近,渡过了黄河。


    侵曹,伐衞。


    从顺序上看,《春秋》经文上是先“侵曹”,后“伐卫”,后面《左传》的传文也写得是这个顺序。只是先写了伐卫的成果,后给出伐曹的详细情况。这是狐偃之谋,意在用兵于宋之时,先扫清背后的威胁。


    正月戊申,取五鹿。


    戊申,九日。五鹿应该是很快就打下来了。这与僖二十三年《左传》“五鹿乞食”相对应,所谓“天赐也”。从地图上看,取五鹿作用有二,一是卫的防卫重点都在北向戎狄的黄河南岸,而五鹿是其背后,属于防守薄弱之地,晋军有可能作势攻曹,而出其不意地夺取了五鹿。二是五鹿离正在被楚军占领的谷地比较近,夺取五鹿可以牵制谷地的楚军。


    二月,晉 郤縠卒。原軫將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


    主帅忽然死了,晋军进行了重大的人事调整。寥寥数语,其实凶险无数。临阵换帅,何其艰难。好在晋文公团队十分团结,几乎未受任何影响。这种事情其实弄不好,甚至有不战自乱的危险。
    如下文,替代郤縠的竟然是先轸



    【下军】—【中军】—【上军】
    (栾枝)—(郤縠)—(狐毛)
    (先轸)↗(郤溱)—(狐偃)
    ——↑—————————————
    (胥臣)


    主帅居然由下军的复职代替,越级提拔,一见先轸之能力,二见晋文公之魄力,三见团队之团结。这与楚国内部失和,对比鲜明。楚焉不败?


    晉侯、齊侯盟于斂盂。


    与齐侯谈妥,晋齐两面夹击孤军深入的谷地楚军。


    衞侯請盟,晉人弗許。衞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説于晉。衞侯出居于襄牛。


    卫成公想改投晋,为时已晚。晋人在外压迫,卫国人内部毕生变化,国人把卫成公轰出来了,他逃到了襄牛。因为南逃是晋曹战场,北是狄,西是晋,只得向东,靠近谷地楚军的方向。


    ② 公子买戍卫


    經·僖公二十八年·2
    公子買戍衞,不卒戍,刺之。


    卒,是终结的意思。不足戍,就是没有完成戍守任务。刺,杀的意思。杀内大夫,也就是鲁国的大夫,用“刺”;杀外大夫,就是鲁国之外别国的大夫,用“杀”。鲁国卷进来了,但是鲁国牺牲了一个大夫,来换取晋、楚的谅解。


    經·僖公二十八年·3
    楚人救衞。


    果如狐偃之谋料,这估计是谷地的楚军。


    傳·僖公二十八年·2
    公子買戍衞,楚人救衞,不克。公懼於晉,殺子叢以説焉。謂楚人曰:“不卒戍也。”


    《左传》详细地解释了公子买之死。“不足戍”,跟晋说是杀公子买,使其不足以戍守卫;跟楚说是他没有完成戍守任务,所以杀之。有些活儿,真的不能干,两面不讨好,两面不是人。


    其实郑国也遭到了讨伐,只是《左传》没有记载,但是《国语》记载晋文公伐郑的事情


    国语·晋语四·45·郑叔詹据鼎耳而疾号
    文公誅觀狀以伐鄭,反其陴。


    观状,后面伐曹详细解释,大概指曹共公偷看晋文公洗澡的罪状。陴,女儿墙。


    鄭人以名寶行成,公弗許,曰:「予我詹而師還。」詹請往,鄭伯弗許,詹固請曰:「一臣可以赦百姓而定社稷,君何愛于臣也?」鄭人以詹予晉,晉人將烹之。


    郑国人求和,晋文公不同意,非要郑国交出詹叔。晋文公之所以要杀詹叔,是因为当年过郑,詹请礼之,郑伯不听,因请杀之。郑文公不同意交出詹叔,但是詹叔深明大义,愿意以一己之身换取和平。


    詹曰:「臣愿獲盡辭而死,固所愿也。」公聽其辭。


    詹叔要求临终遗言。晋文公允许了。


    詹曰:「天降鄭禍,使淫觀狀,棄禮違親。臣曰:『不可。夫晉公子賢明,其左右皆卿才,若復其國,而得志于諸侯,禍無赦矣。』今禍及矣。尊明勝患,智也。殺身贖國,忠也。」乃就烹,據鼎耳而疾號曰:「自今以往,知忠以事君者,與詹同。」乃命弗殺,厚為之禮而歸之。


    詹叔晓明大意,打算从容就义。晋文公感动其智、忠,豁免詹叔。


    鄭人以詹伯為將軍。


    詹叔受到郑文公的重用。


    2 一战而霸


    ①晋文侵曹


    經·僖公二十八年·4
    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


    三月丙午,八日,晋文公进入曹国,也就是打下了曹国,拘禁了曹伯,给宋国分了一些土地。《左传》给出了攻打曹国的过程。


    傳·僖公二十八年·3·1
    晉侯圍曹,門焉,多死。


    门是动词,攻城的意思。攻坚克难,死了很多军士。


    曹人尸諸城上,晉侯患之。


    曹国人将晋军士兵的死尸曝于城上,晋文公深以为患。


    聽輿人之謀,稱“舍於墓”。


    舆,众也。晋文善听人谋,即便是普通士兵之谋,仍能入耳。晋军士的意思是对曹国的祖坟下手。杨注说古人多族葬,晋师拟宿营于曹人墓地,则曹人坟墓势必有被发掘者。


    師遷焉。曹人兇懼,爲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兇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


    计谋奏效,曹人恐惧,将晋军死亡士兵以棺材装殓,送出城外。晋军乘胜而进攻,三月八日,攻入曹国都城。


    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且曰獻狀。


    数,数落,数其罪状。不用象僖负羁这样的贤才,而用了许多庸才。轩,是轩车,即高级的车子,大夫以上才有的待遇。乘轩者三百人,不是真正的三百个,而是表多之词。


    令無入僖負羈之宫,而免其族,報施也。


    不要进入僖负羁的府邸,也不要伤害其族人,是为了报答他。


    魏犨、顛頡jié怒,曰:“勞之不圖,報於何有?”爇僖負羈氏。


    魏犨即僖二十三的魏武子,为文公车右。颠颉不知是何官职。此二人有“从亡之劳”,一直跟随晋文公流亡的亲信。只是晋文公并未因此而封赏,因此这二人有此怒。俩人放了一把火,烧了僖负羁家。


    魏犨傷於胸。公欲殺之,而愛其材。使問,且視之。病,將殺之。


    魏犨胸部受伤。晋文公想杀他,却又惜其人才。就派人去探问,借机考察其伤势。若伤重则杀之,而魏犨为了活命也是拼了。


    魏犨束胸見使者,曰:“以君之靈,不有寧也!”距躍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


    魏犨束胸之伤,拼命表现一番,得以活命。距跃是向上跳,即垂直跳。曲踊是向前跳,即蛙跳。三百是表多虚词。


    殺顛頡以徇于師,立舟之僑以爲戎右。


    颠颉被杀,魏犨被罢免,由舟之侨接替。这个舟之侨原来是虢国人,闵二年奔晋。


    ②先轸奇谋——拉齐、秦下水


    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


    宋国派重臣门尹般向晋告急。


    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絶,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


    晋文公欲战,担心齐、秦不肯相助。


    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衞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衞,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説,執曹伯,分曹、衞之田以畀宋人。


    让宋国贿赂齐、秦,让齐、秦去劝楚罢兵。而晋拘禁曹君,并把曹、卫的国土分给宋国,以补贴宋国所出的贿赂。楚国与曹、卫结盟,一定不肯罢兵。齐、秦贪图贿赂会恨楚不听从,一定会参战来帮助晋国。晋文公听从了先轸奇谋。


    这段《国语》也有相同的记述,似乎更详细一点。


    国语·晋语四·44·1·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
    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公率齊、秦伐曹、衛以救宋。宋人使門尹班告急于晉,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則宋絕。告楚則不許我。我欲擊楚,齊、秦不欲,其若之何?」先軫曰:「不若使齊、秦主楚怨。」公曰:「可乎?」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分曹、衛之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齊、秦。齊、秦不得其請,必屬怨焉,然後用之,蔑不欲矣。」公說,是故以曹田、衛田賜宋人。


    ③智激子玉


    根据晋的军事行动,楚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傳·僖公二十八年·3·2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穀,使子玉去宋,


    在晋军夺得卫、曹之后,楚成王已经意识到楚国已经失去了战略优势,他决定把军队撤回方城以内,以后再做打算。楚成王特意劝阻了子玉一番,可见楚成王也是了解子玉的。


    曰:“無從晉師!


    从,《说文》解释为“随行也”,不要追逐晋军求战,即不要在战略上被晋军牵制。


    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


    一个果字,应验了前面的判断。也就是在僖公二十三年,重耳访楚,楚成王曾经说过晋公子能得晋国。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僞,盡知之矣。


    阅历丰富,知民情伪。


    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


    受命于天,势不可挡。


    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此三志者,晉之謂矣。”


    《军志》是古代的兵书。允当,是之双方势均力敌,不能保证胜利。允当则归,意思就是不打不把握之战。又给出了“知难而退”和“有德不可敌”两条战略原则。楚成王分别用了“允当”、“难”和“不可敌”,逐渐加强说明晋强我弱,宜暂避其锋,从长计议。


    从楚成王劝阻子玉的内容可以看出楚成王的战略水准。再补充一段《孙子兵法》来说明春秋时代的军事战略。


    孙子兵法·谋攻篇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子玉使伯棼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


    子玉非要求战,理由却很情绪化。战非求功,却要争强置气。以为前面蒍贾曾经说过子玉之才“不能以三百乘入”。


    孙子兵法·火攻篇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宫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


    楚成王发怒,给了子玉很少的援军。广是楚军的称谓。楚王的卫队称为东广和西广,西广应该是一半的卫队。东宫是太子的卫队,楚太子就是后面会提到的商臣。再有就是若敖氏的武装。楚成王派出的援军,其实是有讲究的。先说“若敖六卒”,这是杜注所谓“子玉宗人之兵六百人”。“因不失其亲”这是符合人情的,那么为什么派商臣的武装,又为什么派自己的卫队,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好问题。


    子玉使宛春告於晉師曰:“請復衞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


    子玉想和谈,其实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但是谈判是心理上的较量,尤其是要控制好情绪。“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正是子玉的弱点,而晋人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激怒子玉而打响城濮之战。


    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


    子犯认为子玉无礼,坚决求战,认为战机难得,绝不可失。


    先軫曰:“子與之!


    先轸却让晋文公同意子玉的请求。


    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


    楚提出的方案是安定和平的目的,如果我方反对,则陷于道义的反面,那还怎么开战?


    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


    如果反对楚提出的和平方案,将会失去诸侯的支持。


    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讎已多,將何以戰?


    楚提出的和平方案,体现了楚对曹、卫、宋三国有恩施。我如果反对,则这三国对我会有仇怨,那还怎么开战?


    子玉这步棋走得还是不错的,只是晋人玩起了阴谋,并利用了他的弱点。


    不如私許復曹、衞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公説。乃拘宛春於衞,且私許復曹、衞,曹、衞告絶於楚。


    私下里承诺曹、卫复国,是曹、卫叛楚。拘禁宛春来激怒子玉,先开战然后再说。晋文公采纳了先轸的计策,把楚使臣拘禁在卫国,私下里许诺曹、卫复国以使其离开楚国的阵营,曹、卫接受了晋文公的提议。“告绝于楚”,曹、卫与楚国断绝了外交。


    孙子兵法·谋攻篇
    強而避之,怒而撓之。


    ④城濮决战


    經·僖公二十八年·5
    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于城濮,楚師敗績。


    己巳,二日。从丙午日(43)到己巳日(6),从打下曹国到城濮开战,中间隔了23天。


    傳·僖公二十八年·3·3
    子玉怒,從晉師。


    子玉围宋,在南。晋侵曹伐卫,在北。子玉带领军队北上与晋军决战。


    晉師退。


    晋军不迎敌,反而退却。


    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師老矣,何故退?”


    晋国的军士不理解。晋文公统军,是诸侯国君,子玉统军是大夫是国君之臣,二者等级不对等。而国君的军队却要避让臣子的军队,这是耻辱。其二,楚军围宋已经有半年了,此番又北上求战,劳师袭远,我则以逸待劳,为何要避开呢?


    子犯曰:“師直爲壯,曲爲老,豈在久乎?


    军队士气,有理则气壮,没理则不振,不在是否久战。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


    没有当年楚国的恩惠,我们是到不了这里的,我们要退避三舍,以此报答楚国。


    背惠食言,以亢其讎,我曲楚直,其衆素飽,不可謂老。


    恩将仇报,背弃承诺,则我们无道,而楚则有道,而且其士气一向饱满,不叫疲惫。


    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我们退避了,如果楚军也退去,那不正好吗?如果他们不退,国君退避,臣子进犯,那他们不正陷于理屈而无道了吗?


    退三舍。楚衆欲止,子玉不可。


    晋君退避三舍,楚国的众人想停止寻衅,子玉不同意。


    孙子兵法·始计篇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 國歸父、崔夭、秦 小子憖次于城濮。


    城濮大战的前一天,晋、宋、齐、秦的军队驻扎于城濮。


    楚師背酅xī而舍,晉侯患之。


    酅,丘陵险阻者;楚军凭险而驻,晋文公深以为患,因楚军专业度很高。


    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


    原田,休耕田,休耕时其草出茂盛,即“原田每每”。去年已耕种者,今年不再耕种了即“舍其旧”。而使用先休耕的地,即“新是谋”。这句有两种寓意:


    其一,杜预认为原田里的草生得茂盛是比喻晋军,可以谋立新攻,不足念旧惠也。


    其二,也有可能是比喻楚军,休耕田里的草刚长起来,正好可以拔除以做绿肥,再进行播种。


    总之,晋文公听见众人的诵咏,心生疑惑。


    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


    子犯鼓励晋文公,开战若胜利,则可称霸于诸侯。如果败了,咱就退回山西,外河内山,据险而守,也没啥损失。


    公曰:“若楚惠何?”


    晋文公说那楚国曾有恩与咱们,咋办啊?


    欒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


    栾贞子就是栾枝,与楚国给咱们的恩惠相比,它所灭掉的汉阳诸姬,那可都是咱们的亲戚,那才是大耻,不如开战吧。


    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以懼。


    晋文公做梦与楚成王搏斗,楚成王趴伏在自己身上吃自己的脑子,所以很害怕。


    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子犯说这个梦是吉利的。我仰而得天,楚俯而为伏其罪,脑子是阴柔之物而喻我以柔克刚。这都是子犯权变之言,用以鼓舞晋文公。


    子玉使鬭勃請戰,


    斗勃,楚大夫,出使约战。此处是《左传》中的外交辞令:


    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


    戏,角力也。


    请求与君主您的军士做一次角力的游戏。


    冯同凭(其繁体为馮与憑,依靠的意思)。古人乘车多站立,凭轼则较舒适而能持久。


    君主您可以靠着车轼而观看。


    寓,寄也。委托、托付的意思。寓目,把眼睛托付,意思就是观看。


    得臣,子玉的名,古人谦称自己用名。


    得臣也可以借机会看看。


    晋文公派栾枝答复,也是使用了春秋时代所特有的外交辞令。


    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


    我君听闻到了贵方命令。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楚国国君的恩惠,未敢忘记,所以才退避三舍。


    爲大夫退,其敢當君乎?


    为同谓,以为楚军已退也,以为大夫您已经撤退了。其同岂。因子玉是臣,晋文是君,臣不敢与君抗,君退,臣亦当退,故谓大夫退也。臣下难道敢抵挡国君吗?


    既不獲命矣,


    楚军竟未退,且跟踪而至,故云不获命。既然大夫不肯退兵。


    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


    劳烦大夫您(指斗勃),回去对楚国的将领们说:“备好你们的战车,忠于君主的国事,明天早上见!”。


    晉車七百乘,韅xiǎn靷yǐn鞅yàng靽bàn。晉侯登有莘之虚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晋军有战车七百辆,杜注说“五万二千五百人”。在背曰韅,在胸曰靷,在腹曰鞅,在后曰靽。主要是指准备得十分充分。


    莘,旧国名。虚同墟,古莘国之废墟也。


    晋文公还登上古莘国的废墟,视察晋国的军队。


    少长谓军士之长幼。当操练时,幼者敬长者,长者教幼者,故云有礼。


    军士们团结有力,大可用兵。


    兵,兵器,如戈、矛之柄,俱须伐木以为之,后面所用的“曳柴”等等。


  • 3 楚人围宋

    經·僖公二十七年·5
    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①经称楚人

    从排序上看,显然是楚国主兵,其他都是“从犯”。为什么称楚人呢?杜预认为是楚成王“耻不得志,以微者告”,就是楚成王围宋却没打下来,自己不好意思,而此时鲁国又是楚国联盟之一员,可能是代其隐恶,所以经文上书以“楚人”。从传上看,应该先是楚成王带兵围宋,传文上明确写了“楚子及诸侯围宋”,尤其是后面诸侯们又“盟于宋”,显然是楚成王亲自主兵围宋。之后,也就是僖二十八年,楚成王又返回楚国,传文记载“楚子入居于申,使子玉去宋”,即楚成王围宋不克,返回国内,围宋事宜交由子玉来处理。

    杨伯俊先生认为,经文中书“楚人”是当时鲁国史官的惯例,只是“宣九年以后,楚子始不复称人”,这也是一种歧视。

    經·僖公二十七年·6
    十有二月甲戌,公會諸侯,盟于宋。

    围宋的楚成王和诸侯们在宋国进行了盟誓,鲁僖公也赶去参与了盟会。此时,只剩下了齐、晋、秦和被围困的宋国没有向楚成王投降,周朝的华夏体制此时已经岌岌可危了。楚成王似乎马上就要一统华夏,甚至改朝换代了,可是这些都是晋文霸业的铺垫。楚成王,尤其是子玉其实是为城濮大战“暖场”的。《左传》给出了大战前,双方情况。从文献记述的细节来看,其实城濮之战在人这个层面上,晋、楚已经分出了高下。

    ②子玉治兵

    这一段是写楚国的人物,重点是楚军的主帅,也就是子玉。重点以子玉治军与子文治军的对比,来描述子玉的为人处世。

    傳·僖公二十七年·4
    楚子將圍宋,使子文治兵於睽,終朝而畢,不戮一人。

    楚国要进击中原,只差宋国还未降伏,所以准备围宋,操练兵马。睽,楚邑,杨注不详今所在,另说是在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西,有点远离中原,不似。子文是在睽地练兵,“终朝而毕,不戮一人”,终朝,杜注“自旦及食时也”,一早晨就演练完,不伤一人,这是说子文治军宽厚。

    子玉復治兵於蔿,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

    子玉同时在蒍地也练兵,蒍地在今天的河南省信阳市附近。子玉练兵是一整天一整天地演练,鞭打了七个人,以箭穿耳处理了三个人。以箭穿耳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司马法有所谓“小罪聅chè,中罪刖yuè,大罪刭jǐng”,分别对应以箭穿耳,砍足和砍头。可见子玉治军严格,从这个地方看,子玉所带领的军队,一定是十分骁勇善战。所以,众国老都来祝贺子文。

    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

    国老就是退休的卿大夫,也就是楚国的退休老干部们,都纷纷来向子文道贺,意思是子文举荐良才、后继有人。子玉是子文的本家,若敖氏。实际上,若敖氏与楚王室已经开始互相猜忌,终于在后来发生了楚王灭族若敖氏的事情,这是后话。古时候有这样的习惯和礼节,如果举拔得人,都要为之庆贺,所谓“贺”。子文作为答谢,就招待来道贺的国老们。可是却偏偏来了一个持异见者。

    蔿賈尚幼,後至,不賀。

    蒍贾,字伯嬴,孙叔敖之父。孙叔敖也是楚国的令尹,辅佐楚庄王。此时,年纪不大,也来见子文,但是却“不贺”,没有向子文道贺。这就很奇怪,所以

    子文問之。

    對曰:“不知所賀。子之傳政於子玉,曰:‘以靖國也。’靖諸内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子玉之敗,子之舉也。舉以敗國,將何賀焉?

    蒍贾在回答的言语里,先是预言了子玉将要“败诸外”,在国外获得失败,也就是进击中原遭失败,这也有子文举荐不力的责任。

    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賀,何後之有?”

    其次是评价子玉“刚而无礼”,民就是人,其领导力不足以指挥超过三百乘的规模,否则将有去无回。蒍贾的此番评论恐怕是代表了楚国国内一方意见。读到此处,提两个有趣的问题,一是严格或是严苛的治理,对比于宽厚的治理,所对应被治理的规模,在历史上是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二是《左传》作者对上述问题的看法有是如何?

    ③晋文救宋

    楚国准备充足之后,于这一年冬天,出兵攻打宋国。

    冬,楚子及諸侯圍宋。宋 公孫固如晉告急。

    宋国的形势危急,大司马公孙固亲自出使晋国,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召开御前会议,听取各方意见。从这些意见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窥见《左传》军事上一条思想主线,也就是《孙子兵法》。

    先軫曰:“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

    先轸的意见不仅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也上升到了道义的高度。解决了打不打的问题。城濮大战,是春秋四大战役之一。我们从这些历史的文献上可以看出,古人对战争认知和总结的过程,也就理解了后世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於衞,若伐曹、衞,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

    狐偃,子犯,晋文公的舅舅,给出了战略落地的实施计划,解决了怎么打的问题。

    ④赵衰荐帅

    於是乎蒐于被廬,作三軍,謀元帥。

    蒐sōu,隐五年传有详细解释,指春天的田猎行动。古时候田猎实际上就是军事训练,杜注其为“晋常以春蒐礼,改政令,敬其始也”。晋文公整治军旅,救宋图霸。闵元年,晋献公作两军,称之为“上军”和“下军”。此番规模扩大,作三军,称为上军、中军和下军。中军帅称之为元帅,是军队的总司令。晋文公君臣开始确定元帅的人选。

    趙衰曰:“郤縠可。

    赵衰推荐了郤縠。理由如下:

    臣亟聞其言矣,説禮樂而敦《詩》《書》。

    此处也引人深思,一个大规模武装的最高长官的聘任理由竟然是喜爱礼乐,深谙典籍,这明显是文儒,哪是武将?这与楚国的子玉明显不同。赵衰进一步解释了悦礼乐与敦《诗》《书》对于主帅的意义。

    《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

    《正义》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正义
    《诗》之大旨,劝善惩恶。《书》之为训,尊贤伐罪,奉上以道,禁民为非之谓义,《诗》、《书》,义之府藏也。礼者,谦卑恭谨,行归於敬。乐者,欣喜欢娱,事合於爱。揆kuí度於内,举措得中之谓德。礼、乐者,德之法则也。心说礼、乐,志重《诗》、《书》,遵礼、乐以布德,习《诗》、《书》以行义,有德有义,利民之本也。我们再回头看看《孙子兵法》对将的认知

    孙子兵法·始计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第一位的是智慧,所以晋国君臣选了深谙典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第二位是信与仁,这正是礼乐文明教育出来的人才会有的特征,也是儒家的根本。
    第三位才是勇和严,才是子玉的那个层次。

    从主帅的人选上,可以看出晋楚城濮之战的一些端倪。

    《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君其試之!”乃使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

    这是春秋人物进言的标配,在言末或引《诗》,或引《书》,来加强语言的力度。

    《正义》对所引用的这段《夏书》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讲出了古人的用人之道

    正义
    《夏书》言用臣之法。

    用人选人之法。

    正义
    赋,取也。取人纳用以其言,察其言观其志也。

    听取其言论。

    正义
    分明试用以其功,考其功观其能也。

    试用以考察其能力。

    正义
    而赐之车服,以报其庸。

    奖励其功,考察其品质。利益面前,往往可以暴漏出一个人的本质。

    正义
    庸亦功也。知其有功乃赐之。古人之法如此,君其试用之。

    古人之法与今人之法,何其类似。

    ⑤晋定三军

    使狐偃將上軍,讓於狐毛,而佐之。命趙衰爲卿,讓於欒枝、先軫。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爲右。

    三军的正副职都选定,举贤任能,团结有力。此处,在团结这个维度上,晋楚也大不相同。

    《国语》给出了晋国选人用人的详细情况,可以看出晋国君臣一心,上下同欲。《孙子兵法·谋攻篇》有“知胜有五”,其三云“上下同欲者胜”,团结是团队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国语 晋语四 47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文公問元帥于趙衰,對曰:「郤穀可,行年五十矣,守學彌惇。夫先王之法志,德義之府也。夫德義,生民之本也。能惇篤者,不忘百姓也。請使郤穀。」公從之。

    赵衰举荐郤縠。

    国语 晋语四 47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公使趙衰為卿,辭曰:「欒枝貞慎,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佐,臣弗若也。」乃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取五鹿,先軫之謀也。

    赵衰辞让于栾枝、先轸和胥臣,乃有五鹿之胜。

    国语 晋语四 47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郤穀卒,使先軫代之。胥臣佐下軍。公使原季為卿,辭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以德紀民,其章大矣,不可廢也。」

    赵衰辞让于狐偃。原季就是赵衰。

    国语 晋语四 47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使狐偃為卿,辭曰:「毛之智,賢于臣,其齒又長。毛也不在位,不敢聞命。」乃使狐毛將上軍,狐偃佐之。

    狐偃辞让于狐毛。

    国语 晋语四 47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狐毛卒,使趙衰代之,辭曰:「城濮之役,先且jū居之佐軍也善,軍伐有賞,善君有賞,能其官有賞。且居有三賞,不可廢也。且臣之倫,箕鄭、胥嬰、先都在。」乃使先且居將上軍。

    赵衰辞让于先且居。

    国语 晋语四 47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公曰:「趙衰三讓。其所讓,皆社稷之衛也。廢讓,是廢德也。」以趙衰之故,蒐于清原,作五軍。使趙衰將新上軍,箕鄭佐之;胥嬰將新下軍,先都佐之。子犯卒,蒲城伯請佐,公曰:「夫趙衰三讓不失義。讓,推賢也。義,廣德也。德廣賢至,又何患矣。請令衰也從子。」乃使趙衰佐新上軍。

    ⑥晋文之教

    《论语》里面给出了孔子教化民众,培养军事力量的期限。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卽戎矣。”

    为什么是七年?见于后世《论语》的多种注疏。总之,教化民众是需要时间的,革风易俗,改变民众的观念,不可一蹴而就。

    晉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居。”於是乎出定襄王,入務利民,民懷生矣。

    “入务利民”,是说文公定襄王后回国,马上就行仁政利民。“民怀生者”,谓有怀义之心,不复苟且。民众安居进而知义。晋文公通过安定周襄王,向民众示范什么是义。义者,宜也,告诉民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將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於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徵其辭。

    易,交易。易资,即做买卖。做买卖不求丰厚,明码标价。民众建立了信用,即孔疏所言“云见用者,言信见为人所用”,晋文公通过伐原来向民众示范诚信,从而建立信用。

    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於是乎大蒐以示之禮,作執秩以正其官。民聽不惑,而後用之。出穀戍,釋宋圍,一戰而霸,文之教也。

    执秩有可能是官名,也可能是法名,总之就是立规矩、明法度。等到民众“明听不惑”,也就是明辨是非了,则“用之”。教化民众恭敬知礼。通过“大蒐”向民众示范“礼”,也就是规矩,晋文公教民众恭敬、守规矩。而后用之,才有了后来的拔出了齐国旁边谷地的楚军,解救宋国的危急,在城濮与楚国一战而称霸中原,这都是建立在晋文公对民众教化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有“晋侯之教民,定襄王以示之義,伐原以示之信,大蒐以示之禮,然後用之以戰”。儒家有教化民众的理念,从《论语》里面可见一斑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9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去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多了,又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富了后,又该做什么?」「使他们受教育。」

    先要满足民众的物质生活,这是经济基础。之后要教化民众,建设精神文明。这也正是今代领导人要谋求的时代问题。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29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 2 齐孝公卒

    經·僖公二十七年·2
    夏六月庚寅,齊侯 昭卒。

    傳·僖公二十七年·2
    夏,齊孝公卒。有齊怨,不廢喪紀,禮也。

    丧纪者,丧事之总名,指吊生送死之事。鲁国史官的意思是说虽然你齐国不仁,但是我鲁国却没有不义,参加了齐孝公的葬礼。

    經·僖公二十七年·3
    秋八月乙未,葬齊孝公。

    诸侯五月而葬,齐孝公三月就葬了,可见齐孝身后也是混乱有加。齐孝公是齐桓公和管仲钦定的接班人,齐桓公身后齐国大乱,齐孝公奔宋,后在宋襄公的帮助下继承齐国君位。可是,他却一改齐桓公的政策,与狄结盟,以霸主自居,耀武扬威。从文献记述来看,齐孝公在位期间,齐国政局不稳,桓公诸子纷争不断,孝公多遭掣肘、制约,仿佛被困住了手脚一样,出了欺负欺负鲁国、卫国,没有什么作为。

  • 进入到鲁僖公二十七年

    1 鲁人伐杞

    經·僖公二十七年·1
    二十有七年春,杞子來朝。

    傳·僖公二十七年·1
    二十七年春,杞桓公來朝。用夷禮,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

    杞本旧国,隐四年入春秋,春秋多称杞伯,偶书「杞子」。为什么把“杞伯”贬称“杞子”呢?《曲礼下》云:「其子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可是有趣的是,就这么一个东夷小国的国君杞桓公,却是在位七十年,到襄六年才书葬,这是一个长寿的人。这个论在位时间,恐怕杞桓公要排第一。

    經·僖公二十七年·4
    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

    傳·僖公二十七年·3
    秋,入杞,責無禮也。

    此与桓二年传「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九月,入杞,讨不敬也」同。小国不容易混,不朝大国要挨揍,朝不明白也要挨揍。

  • 2 乞师伐齐

    0526-僖26-穀

    齐国一年之内,两次伐鲁。鲁国是不堪其扰,自己又没有力量抵御,因此向楚国求助。

    ①如楚乞师

    經·僖公二十六年·5
    公子遂如楚乞師。

    公子遂,名字被记载到经文上,可见是鲁国的卿。实际上随行的复职是大名鼎鼎的臧文仲,可见鲁国对于这次乞师非常重视。乞,杜注为“不保得之辞”,正义解释说“乞则自我之心,得否在于彼国。乞者,执谦之意,不保必得之辞”,一个乞字道了鲁国之难,也道出了处世之难。一个“要饭”,一个“坐牢”,世人在所难免。

    傳·僖公二十六年·4
    東門襄仲、臧文仲如楚乞師。臧孫見子玉而道之伐齊、宋,以其不臣也。

    东门襄仲就是公子遂,遂是其名,襄是其谥号,仲是其字。东门又是什么?杜注说是“襄仲居东门,故以为氏”。郑玄解释说“军将皆命卿,古者军将盖为营治于国门,故鲁有东门襄仲,宋有桐门右师,皆为上卿为军将者也。臧文仲即后一句的臧孙,全称是臧孙辰,他是副使,是以《春秋》经上未书其名。臧文仲是有名的说客,曾经说服齐桓公赈济鲁灾,所以这次也是他主说楚令尹子玉,传文里交代说服楚国伐齐、宋,原因是齐、宋不臣于楚。子玉同意了鲁国的请求,这样一来,宋国却倒霉了,平白无故地“躺枪”了。本来宋成公上任之初就朝楚,缓和了楚宋的关系,也向楚国表示了臣服,没想到鲁、齐关系恶化竟然牵连到了他的头上。为什么臧文仲要伐齐却把宋国也捎上呢,其实是跟宋国的地理位置有关系。郑国、宋国都是战略要地,也就是楚国进取中原必争之地,所以捎上宋国,才会说服楚国出兵伐齐。

    ②取谷逼齐

    經·僖公二十六年·7·2
    公以楚師伐齊,取穀。

    楚国就占领了谷地,做了一番部署,把谷地作为一个钉子,楔在齐国边上。传文详细地记述了楚国的战略部署。

    傳·僖公二十六年·6·2
    公以楚師伐齊,取穀。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寘桓公子雍於穀,易牙奉之以爲魯援。楚 申公叔侯戍之。桓公之子七人,爲七大夫於楚。

    楚国借着为鲁僖公出气的名号,占领了谷地。谷地在齐、卫、鲁三家交界之处,战略意图明显。又把齐桓公的儿子雍安置在谷,让易牙辅佐他。杜注解得真切,“雍本与孝公争立,故使居穀以逼齐”,齐国从此如芒在背,受其牵制。

    經·僖公二十六年·8
    公至自伐齊。

    鲁僖公以臣服与楚国的代价,牵制住了齐国,暂获安宁。

    3 楚人灭夔

    0526-僖26-夔

    經·僖公二十六年·6
    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

    夔国在楚国西北的山中,传文给出了楚国灭夔的因由。

    傳·僖公二十六年·5
    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竄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 成得臣、鬭宜申帥師滅夔,以夔子歸。

    原来,夔是楚的同宗,杜注说熊摯是嫡子,因为有病没有获得继承权,所以才有夔子的那番话。从这段来看,楚国在强大的外表之下,也是暗流涌动,嗣位夺权的争斗也一样纷乱不已。

    4 楚人伐宋

    0523-僖23-缗

    經·僖公二十六年·7·1
    冬,楚人伐宋,圍緡。

    緡在鲁、宋、曹的交界处,联系伐齐取谷的部署,就不难理解楚国为何要围取緡。当然也就知道了,对于楚国,要北进中原,宋国是必取之地。

    傳·僖公二十六年·6·1
    宋以其善於晉侯也,叛楚即晉。冬,楚令尹子玉、司馬子西帥師伐宋,圍緡。

    宋国当然不会坐等楚国来吃掉自己,他向晋国求助,所谓传文中的“叛楚即晋”。因此,楚国令尹子玉,司马子西出兵伐宋。这才引起了春秋第一次大规模战役——晋楚城濮之战。

  • 进入到鲁僖公二十六年

    在《论语》的学而篇有一段孔子讲孝道的话,

    论语·学而篇第一·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所说这句话的大意是:父亲在时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事业,可算孝了。

    初读此语,往往不甚理解,尤其是孔子强调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知就里,不明白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传承?那么今天我们读一读,齐孝公与卫成公是如何传承“父之道”的,或许也就了解了孔子的本义。

    1 齐孝侵鲁

    ①卫人平莒

    經·僖公二十六年·1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會莒子、衞 甯速盟于向。

    正月,鲁、卫和莒,三国盟于向。宁速就是传文中的宁庄子,莒子就是传文中的莒兹丕公。

    0525-僖25-莒

    向离莒国较劲,可见卫、鲁也是诚心修好。

    傳·僖公二十六年·1
    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公會莒兹丕公、甯莊子盟于向,尋洮之盟也。

    莒国是东夷,其文化不在华夏系统之内。莒国国君,也没有谥号,只有一个生号,即兹丕。莒国在后面的文献中出现过多次,都是以生号代替谥号。

    僖25年年,卫成公继承父志,终于促成了鲁国与莒国的和平。僖元年,公子友率领军队在郦地打败过莒国军队,并俘获了莒国的大夫挐。两国因此结怨,卫文公生前致力于调停鲁与莒的关系,可惜事未成而身先死,继位的卫成公积极地延续着父亲的事业。可是齐桓公的继任者却大相径庭,齐孝公居然做出了侵鲁的行径。

    ②齐侵鲁西

    經·僖公二十六年·2
    齊人侵我西鄙,公追齊師,至酅,弗及。

    酅在上图的左上角,也就是鲁国的西北方。酅属于齐国的领地,这一条经有美化僖公的意思。实际上从后文就可以看出,齐、鲁国力差距还是很大的,在强齐面前鲁、卫基本上是抵御不了的。

    傳·僖公二十六年·2
    齊師侵我西鄙,討是二盟也。

    这条传文给出了齐孝公讨伐鲁国的意图,正义解释说“於时晋文初起,诸侯无伯,齐侯是桓公之子,欲以盟主自居”,齐孝公是在耍威风。也从侧面看出在春秋时代,诸侯们的盟会是要经过霸主许可的。结合我们当代世界上的好多国际组织,其实也类似于古时的结盟,同样的是当今霸主的做法也依然如故。鲁、卫两次结盟,没有知会齐孝公,这个自以为的“霸主”,所以他就借机侵伐鲁国。

    ③展喜退敌

    經·僖公二十六年·3
    夏,齊人伐我北鄙。

    齐、鲁以泰山为界,经文中所说的北鄙应该在泰山之南。

    經·僖公二十六年·4
    衞人伐齊。

    傳·僖公二十六年·3
    夏,齊孝公伐我北鄙,衞人伐齊,洮之盟故也。

    卫忌惮齐,平莒而结鲁。因为是盟国,所以出兵伐齐。此时齐师在鲁北,卫在齐西,所以趁虚而伐齐。鲁、卫国力不足以抵御强齐,所以才违心附属于楚国。可以说是齐孝公背离了齐桓公的事业,而把鲁、卫推向了楚国阵营。楚国离称霸中原只有一步之遥了。

    卫成公敢于向强大的齐国挑战,敢于坚持卫文公的方略,不失为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做法。而与之相比较,齐孝公的做法却是令人扼腕叹息,他完全背离里齐桓公和管仲的政策。

    实际上今天我们的政治上仍然有前后任不一致的问题,继任者对前任的政策改动比较大,会导致政治不稳定,政策不连续,特别是有时候需要长期坚持的策略,往往会被这种任期周期打断,从而丧失了长远的目标。

    可贵的是,《左传》以展喜的言论,对齐孝公进行了批判。更可贵的是,展喜面对咄咄逼人的齐孝公,所采取的策略、委婉但却强有力的外交辞令,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于展禽。

    展禽就是大名鼎鼎的柳下惠。”氏展,名获,字禽,柳下是其所食之邑名,谥曰惠。”展喜是柳下惠的弟弟,“使受命于展禽”的意思是鲁僖公让展喜去问问他哥哥如何说服齐孝公退兵。

    展喜,《国语·鲁语》里称之以“乙喜”,喜是名,乙是字。值得一讲的是这个“乙”字,它的本义是鳦字,是燕子的意思。当时的人以之为“请子之候鸟也”,故而“鳦至而喜”,所以用喜作名,以鳦作字。

    展禽以犒劳齐国军队为名,进行说客的工作,而柳下惠则告诉弟弟如何如何说词。

    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於敝邑,使下臣犒執事。”

    展喜向齐孝公说明来意,用词非常的谦和。在“腿”这个字没出现之前,趾是脚,足是指小腿,股是指大腿。“腿”出现之后,这些词进行了上移和下移。趾下移为趾头,足也下移指脚,股上移为屁股。这是古今词义的转变。

    展喜谦和,齐孝公则越发跋扈,恃强凌弱。

    齊侯曰:“魯人恐乎?”

    面对齐侯的轻慢,展喜开始发力,借着齐侯的话茬,往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上引。

    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

    展喜说小人害怕,但是君子却不害怕。“陡作奇语,以耸人听闻”,先抓住眼球,巧下伏笔,引齐侯入瓮。

    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罄,通磬。齐侯讥讽鲁人穷困,为什么君子不怕?
    齐侯入瓮,展喜一举击溃之。

    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

    历数历史上的典故,以姜太公来压齐孝公。

    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

    历数桓公之德,以齐桓公来压齐孝公。

    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

    再给齐孝公自己戴上一顶大帽子,率,循也,说齐孝公一定会因循其父事业。因此,我鲁国“用”此旧盟,不敢聚众保守。

    展喜的言外之意就是你齐孝公要是来打我鲁国,你就是个数典忘祖、违背父亲的不孝子孙。齐孝公理屈,只好撤兵。

    齊侯乃還。

    乙喜退敌在《国语·鲁语》有详细地记述。

    国语·鲁语上·6·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
    齊孝公來伐魯,臧文仲欲以辭告,病焉,問于展禽。對曰。「獲聞之,處大教小,處小事大,所以御亂也,不聞以辭。若為小而祟,以怒大國,使加己亂,亂在前矣,辭其何益?」文仲曰:「國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將無不趨也。愿以子之辭行賂焉。其可賂乎?」

    臧文仲想以文辞退敌,却又“病焉”,想不出合适的词句,去求展禽。展禽的意思是“乱在前”,“辞其”又有什么意义?就是你们已经把事惹大了,兜不住了来找我,我也没有办法。臧文仲就急了,表态说老先生你要啥给啥,您老不妨出山试试吧。

    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師,

    此处《国语》说得详细之处就是展喜以膏沐犒师,就是用洗发膏之类的犒劳齐国军队,所以才有齐侯讥笑鲁国贫困、“室如悬磬”的话来。后面对话与《左传》大体相同。

    曰:「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輿師。」齊侯見使者曰:「魯國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公曰:「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怒?」對曰:「恃二先君之所職業。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齊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夾輔先王。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君今來討弊邑之罪,其亦使聽從而釋之,必不泯其社稷;豈其貪壤地,而棄先王之命?其何以鎮撫諸侯?恃此以不恐。」齊侯乃許為平而還。

    臧文仲和柳下惠有一些恩怨,或者说两家的关系比较微妙,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了这样一番话。

    论语·卫灵公·15.16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从《鲁语》的记述来看,臧文仲“知柳下惠之贤”是事实,柳下惠确实没被重用恐怕也是事实,只是孔夫子认为这都是臧文仲捣的鬼,所以指责他是“窃位者”。

  • 7 晋文勤王

    0525-僖25-南阳

    ①前情

    国语·晋语四·文公纳襄王
    冬,襄王避昭叔之難,居于鄭地汜。

    昭叔之难,是指王子带之乱。周襄王的父亲是周惠王。昭叔是周襄王的弟弟带,也称为大叔带,谥号甘昭公,所以也称昭叔。周惠王生襄王,立为太子;又从陈国娶妻,也就是惠后,惠后生昭叔。惠后想立自己亲生儿子继承君位,没做成自己就死了。王子带叛乱,但是秦、晋和齐都支持周襄王,昭叔失败奔齐。过了十年,周襄王又把昭叔召回,兄弟重归于好。结果,昭叔又与襄王的王后狄隗通奸。襄王废了隗氏,狄人伐周,故襄王出居与郑,赔了夫人又折兵。

    使來告難,亦使告于秦。

    周襄王告难于秦、晋,其实也告难于鲁,只是鲁国又弱又远,无暇顾及。子犯就这件事向晋文公进谏。

    子犯曰:「民親而未知義也,君盍納王以教之義。

    亲,亲君。义,道义。民众亲近君王,但是并不知晓道义。应该拥立周襄王,以此来教导民众知其道义。

    若不納,秦將納之,則失周矣,何以求諸侯?

    不拥立周襄王,将失去王室的支持,又如何能作诸侯的盟主。

    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將焉依?

    修身是典型的儒家思想,修乎于己,求乎内成。宗,主,可靠。宗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对人要靠谱。不修身,无修养;对人无诚信,不靠谱,谁会跟你在一起?《论语·学而篇第一》里面有好多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句,比如

    论语·学而篇第一·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我们总会听到别人对我们许诺,问题是什么样诺言会被践行?
    ⓑ我们也会被别人恭敬地对待,问题是什么样的恭敬不会带来侮辱?
    ⓒ因,依靠,凭借。考察一个人,要看他依靠什么样的人?这决定他是否可宗,也就是靠谱。

    繼文之業,定武之功,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君其務之。」公說,乃行賂于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以啟東道。

    拿出晋国发达的历史经验,晋文侯辅助平王东迁,受封侯伯;晋武公并晋。这些都是凭借周王室而取得的。开疆拓土,安定邦国,在此一举。务,速行之。于是晋文公买通晋到周的道路,进军勤王。

    ②占卜

    傳·僖公二十五年·2
    秦伯師于河上,將納王。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諸侯信之,且大義也。繼文之業,而信宣於諸侯,今爲可矣。”

    与《国语》大意相同。与齐桓霸业之“尊王”亦同。但是晋文公还是比较谨慎,或者说自信心不足,所以才进行了占卜。

    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戰于阪泉之兆。”公曰:“吾不堪也。”對曰:“周禮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

    令卜偃进行了龟卜,得到吉兆,黄帝战于阪泉的兆象。黄帝战于阪泉,是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发生的战争。皇帝和炎帝是兄弟,阪泉之战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归附之后,又发生了涿鹿之战,即黄帝战蚩尤,一举奠定了黄帝的功业。晋文公以为自己是兆象中的黄帝,所以认为“吾不堪也”。卜偃进行了解释,说根据周礼,黄帝应该是襄王,炎帝就是好比是昭叔,所以此战必胜。晋文公还是不信,令其再用《周易》占卜一下。

    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戰克而王饗,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爲澤以當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復,亦其所也。”

    卜偃先引《周易》爻辞:

    《大有·九三》
    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周天子请晋文公赴宴,一定是战胜了狄军。

    然后又解释卦象,《大有》——䷍,上离下乾,《睽》——䷥,上离下兑,离为日,乾为天,兑为泽。《大有》下乾变为《睽》下的兑,就是“天为泽以当日”。乾为天是君,指周襄王。他变为泽,就是处于卑下的位置,并对着日。日也就是离,指晋文公。卦象显示天子屈心下意来接待公侯,即“天子降心以逆公”。

    最后又解释卦名,天子有天下,是大有。天子出居是睽。终归要“复”,也就是回到王都,归位王室。

    ③纳王

    晉侯辭秦師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陽樊,右師圍温,左師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殺之于隰城。

    甲辰(41)到丁巳(54),14天时间勤王成功。

    ④始启南阳

    戊午,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

    第二天,晋文公就朝见周襄王。周王宴请晋文公。饗,设盛礼以饮宾也。醴,甜酒。宥,是厚礼。也就是盛宴招待晋文公,并送上厚礼。晋文公讨赏,讨得可谓巧妙。

    請隧,弗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與之陽樊、温、原、欑茅之田。晉於是始啓南陽。

    隧,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晋文公向周襄王请求,将来自己死了的时候使用天子的葬礼。这个请求的潜台词太意味深长了,所以周襄王在拒绝晋文公的请求之后,把黄河以南,太行山以北的南阳之地悉数赏给了晋国。晋国自此东进再无障碍,直接与卫、郑接壤。

    陽樊不服,圍之。

    阳樊人不愿意归属于晋,晋文公欲以武力解决。阳樊人仓葛为民请命。

    倉葛呼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

    华夏与夷狄之区别,职责诉诸武力是对待夷狄的行径,这样怎敢服属。

    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

    这里谁不是王室的亲戚,怎么可以当作俘虏一样对待。晋文公放走了阳樊人。

    《国语》给出了更多细节

    国语·晋语四·42·文公出阳人
    陽人不服,公圍之,將殘其民,倉葛呼曰:「君補王闕,以順禮也。陽人未狎君德,而未敢承命。君將殘之,無乃非禮乎!陽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師旅,樊仲之官守焉,其非官守,則皆王之父兄甥舅也。君定王室而殘其姻族,民將焉放?敢私布于吏,唯君圖之!」公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陽人。

    残,伤也。将残其民,要伤害阳樊的民众。

    8 赵衰封原

    傳·僖公二十五年·4
    冬,晉侯圍原,命三日之糧。原不降,命去之。諜出,曰:“原將降矣。”軍吏曰:“請待之。”公曰:“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遷原伯貫于冀。趙衰爲原大夫,狐溱爲温大夫。

    晋文公以信服原。国语给出了详细情况

    国语·晋语四·41·文公伐原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而去之。諜出曰:「原不過一二日矣!」軍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門,而原請降。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对信的的观点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赵衰以廉而封原。

    傳·僖公二十五年·6
    晉侯問原守於寺人勃鞮,對曰:“昔趙衰以壺飧從,徑,餒而弗食。”故使處原。

    径,独行小路。可能是与晋文公走散了。

  • 6 卫子平莒

    0525-僖25-莒

    經·僖公二十五年·7
    冬十有二月癸亥,公會衞子、莒慶盟于洮。

    傳·僖公二十五年·5
    衞人平莒于我,十二月,盟于洮,脩衞文公之好,且及莒平也。

    僖元年,公子友率领军队在郦地打败过莒国军队,并俘获了莒国的大夫挐。两国因此结怨,卫文公生前致力于调停鲁与莒的关系,可惜事未成而身殒,其子卫成公继承父志,终于促成了鲁国与莒国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