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外在的行为举止依时而有所不同,然而,依于仁、依于正理却是永远不变的主轴。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每个人都说他很聪明、很有智慧,把他赶到那个抓野兽的网跟陷阱里面,而丝毫不知道要避开。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每个人都说他很有智慧,叫他实行中庸,实行这个仁连一个月都守不住。实际上,这个孔子那么多的弟子里面,能够守住仁超过三个月超过一季的,有几个?就那么一个而已。每个人都说他很智慧,就一点点叫你不要去踏着这个陷阱做这个一定必有什么因果,叫你不要踏,你没有办法避开。最简单的已经天生俱足的仁,叫你守住,你无法守一个月。所以,能够远害就是智,能够守着你的仁就是智。智不是真的一个很难懂的东西。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有三次都当到宰相的官。子文三次都当到宰相的官,无喜色,不骄纵。三已之,无愠色。三次被赶下来,不生气。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然后,他的政事一定会原原本本仔仔细细的告诉新来上任来接这个位置的人。怎么样?这个人的德性怎么样?孔子说,忠矣,很忠。曰:“仁矣乎?”问这样仁吗?曰“未智,焉得仁?”为什么孔子批评他未智,一点智慧都没有怎么有仁?因为他看不出他爬上那个位置三次都被赶下来,他看不出长远的趋势。他再上去几次还是被赶下来。为什么?因为他不奉承不阿谀。因为这个君王旁边一群都是小人。他还没有看到旁边那一群小人走路,他再怎么上去是不是被赶下来,这只是趋势。一个人没有远见,看不到长远的趋势,怎么样才算是有智慧?告诉我们要看出长远的趋势来。


    崔子弑其君,陈文子很清廉,他也是清大夫。弃而违之。他就离开他的国家。我有这么烂的同袍我不要了,这么肮脏的土地我不踩了,我要到别的国家。到别的国家,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他看到说他这个国家又有臣杀他的君,哎,又跟我那个国家差不多。违之,之一邦。又离开又到别的国家。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到了任何国家,又说跟我那个国家崔子杀我的君是一样的。违之,他又离开。怎么样?这个人够清廉的吧!子曰:“清矣。”很清很清廉。曰:“仁矣乎?”那到达仁了吗?曰:“未智,焉知仁?”没有智慧哪里算的上仁?没有智慧怎么能说仁?为什么还说他没有智慧?因为以崔子来说,不识时务。对于不可违抗者,不断的逃,有什么智慧可言?对于你毫无办法违抗的东西,你穷尽一辈子的精力去逃,浪费时间,不如安时而处顺。安于这块土地,你好好的行你份内你可以做的事情,好好的呼吸,好好的养气,好好的养仁,对不对?好好的行义,就安时而处顺做你可以做的事,而不是做一个你根本无法做的事情,这个人就是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才有智可言。子曰:“舜其大知者也与!”说舜是这么样的大智大慧。为什么?好问而好察迩言。迩就是切近。他非常的好问,舜好问,有什么就问,不要怕,不要说我是小人物,我这样问会不会很不好意思,那是你的自尊心在作祟。有就问,因为我的程度就这样。好察迩言,在最切近的俗语里面有殊机,在最切近的俗语里面圣贤,都已经把修行最重要的殊机已经都埋藏在你里面。就可以摸一摸你的心头,有没有?摸一摸你的良心,既然叫你摸一摸你的良心,那心能摸的到摸不到?那当然摸的到啊,你摸摸看就知道啦,你一摸就摸到黄庭来,我说黄庭就是心你却很疑问。对吧!这切近的话里面通通都已经埋藏好了。所以你拿到诀窍了没?有把握了没?再来告诉你没有天机,通通泄露了哪里还有什么天机?对吧!所以舜的聪明就在这里,这个话为什么这样说啊?噢,原来是这样。第一个,我们不好问,我们怕丢脸;第二个,我们不好察迩言,我们喜欢听说还有什么?有什么新鲜的,请问你们这有什么不同?这是我们问的问题。


    隐恶而扬善,持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最大智的地方,就是问一些最切近的,做一些最切近的,隐恶而扬善这样的一个事情,把善德表露出来让大家能够去学习。执其两端,就是对待抓在手上,尊卑抓在手上,荣辱抓在手上,他是用它的,叫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而用超越两端的,超越对待的那个真知真见要教给这些愚痴的大众。虽然嘴巴上说的都是两端的事,可是真正要他们去体会的是超越两端的东西,叫做用其中于民。中就是超越两端的,属于现在所说的实相。你会觉得很奇怪,儒家的经典这么平实,可是深的不得了。你现在读《四书》就有这种感慨,你读到《尚书》、《礼记》,非常惊讶,这么简单的话那么深的道理。这就是舜,所以智是在哪里?智是在极切近平实的地方,而不在于非常高远处,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子路来,我告诉你,什么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知道了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个就是智慧。所以我们了解智慧在哪里?在诚实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发问?因为我觉得丢脸,你不诚实。你觉得丢脸就是你不诚实,我这样讲对不对?你做了一个不诚实的事。所以舜好问,所以他诚实。为什么你修行五年十年,你越多年你越不好问?因为你不诚实,就这么简单。智慧在诚实处,智慧在切近处,智慧在求己处,智慧在你的本性处。


    子曰:”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有一个人送一条活的鱼给郑子产,郑国的贤大夫。子产使校人蓄之池。校人就是管猎场、林场、渔场,我们现在叫做农牧,管农牧的人。说你把它放到池子里去,校人烹之。他把它拿回去,这一条这么大这么胖这么难得,煮来吃一定很好吃,池里面已经鱼这么多,不差这一条,你就骗他把它放了就好了。哇,晚上就它烹了吃了。反命曰,回去跟他说,舍之圉圉焉。刚开始放到水里的时候,他跟郑子产说,那个鱼啊,我已经放了,放下去的时候,刚开始呢,它头有点晕晕,游的不怎么顺畅。少则洋洋焉,可是过了几分钟呢,就很活泼了,适应了。悠然而逝,很高兴的一下子游不见了。他还仔细的描绘这个情况给郑子产听,好像现场转播一样。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郑子产说:”太好了!太好了!”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大家都说他的贤大夫,说他很有智慧。哪有智慧,我骗他呢!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我都已经吃到肚子里都已经拉出来了,他还在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笨得要命。他是在笑郑子产不智。这个孟子就在这段说郑子产有智。智在哪里?


    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君子的智不是在于知道一些隐微的事,我没看到我都知道,不是在这里。君子可以欺骗他,怎么欺骗他,以其方,用正常的道理来欺骗他,你就有办法欺骗他。难罔以非其道,你用一个不合理的事,索隐求怪的事你要去欺骗一个圣人就非常非常的难。智在什么地方?在常理处,在符合三纲五常处,不在于索隐求怪处,这个我们一定要了解的。子曰:“吾有知乎哉?”你们认为我很有智慧吗?无知也。实在是没有。我不是什么都知道。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有个人问我什么问题,空空如也。实在是这样子讲,我不知道就不知道。我扣其两端而竭焉。我还在问他始末,什么什么事,怎么做比较好,我顶多也是这样而已。你们认为我很有智慧吗?我未卜先知吗?不是这样,我无知也。任何人问我什么事,为什么能够得到答案?其实我空空如也。不是我未卜先知,而是我会去问他的始末。君子所要教你的是在这个状况下你应当如何处事,对不对?如何敬上你的份位,是这样而已,安时而处顺怎么教给你这个观念如此而已。智慧在哪里呀?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智慧在哪里呀?在扫三心飞四相之后这个空空荡荡的实相,从这里而生出来。


    子日:好学,近乎智。好学,勤快的学,勤快的练习,学就是落实,学就是练习,好于练习近乎智,勤能补拙,勤能生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所说的。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能够勤能补拙,能够不断的练习,如果能够真的这样,愚的也会成清明的,愚的也会变成聪明的,柔的也会变成刚强。这就是智慧隐藏在哪里,隐藏在熟能生巧处;这是智的范围,在本性处,在及切近处,在能够入于是非处,能够明了是非处。在能够不被浸润之谮,肤受之愬所影响的地方,在及切近的俗语里面及切近的事理里面及切近的应对里面,这个才是所谓智的地方。可是我们还没有想智是什么的时候,没有什么圣贤经典收罗的时候,你总是想到底是什么智慧?是要怎样才能知道三十三天外的事(台语)每天想都是这一个事情。


    智,也是权变。例如《诗经》说深则厉,浅则揭。他说啊,要过一条河啊,水很深啦,比身体还要深啦,深则厉,厉是什么?就是全身穿着原来的衣服直接游过去呀;浅则揭,那个水很浅啦,那就怎么样,撩起裤管撩起那个袍就走过去了,如果你要过一个很深很深的河,然后一下去的时候,还在撩你的袍,各位有用吗?那叫不识识务,白费功夫的,既然这么深就扑通跳下游过去,不必在那儿坚持了(台语),这就是权变。在讲权变,深的水是这样作为,浅的水是这样的作为,碰到上等人是这样的说法,碰到下等人是这样的说法,碰到事事非非无稽之谈是这样的做法,


    碰到是是非非有人被陷害又是那样的做法,知道吗?这是不同的。所谓智慧就在于他的不同处在于他的权变处才发生。但是依于他的人跟依于他的公正依于一个正理的,那一点是永恒不变的。


    《大学》说,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看到贤人而不愿意把他举出来,举出来又拖拖拉拉又不把他举在你的前面。他比你贤,你明知他比你贤,你举出来却在你的下面,有没有?命也,命是什么,怠慢,这是人的一种人意造作所形成假名为命 ,是一种内在的嫉妒内在的怠慢。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看到不善的人正在影响别人,侵夺别人,你不能够仗义直言,不能够拿出金刚相,去侍奉一个小人,各位那个佛有没有愤怒的,也有啊,你有没看过那种很愤怒的人,那都是做富华的对不对。你以为佛都像如来佛慈悲的,还是都像孔子那么温文的吗?不是这样的。见不善要能够退,退还要退的远,还有古代最不善的被放逐的,有没有?放逐到蛮夷的荒地去,不让他同住在中原,那都是办法。现在很多国家也有啊,那个政治犯叫他不能够住在这个国家,出国去,现在叫流亡啦,有没有?你流亡到别的国家我不抓你,你要在这里我就抓你,很多戏唱的都是这样子的嘛。所以古人啦,不是只是只会爱人还能恶人,不是只会哄人,还会怒目相视,这个就是所谓的权变。权变才有智可言啦,不是一昧的和,很多是要讲这个和的概念。大概都忘了,我在这里补一下好了,你听到和的这个字,你会有一个感觉,你会有特别的表情跟声调,我告诉你不是这样,你在路旁随便看一个人看到很自在,很安然的,那种状态下,那就是真正的和啦,当你去造作看起来很和的时候,叫做知和而和啦,叫做声闻过情啦。你就平常一个人自处的时候,自问此刻非常轻松和安然的时候,那个就是和,丝毫没有造作的一个和,圣人的和,平常是这样行持的,有时候呢他确实是非常刚烈的,有时候很爱人,有时候确是很能够悟人的,这是所谓权变才有的智可言。


    《中庸》说: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有道的时候就是你的长上都是有道的人,你讲一句话都是对的,他们说,嗯,这样对,你长上都是小人就不一样,你讲一句话对的时候,他就会说不过不是只有这样,这个就是问题。国有道就是说他说的话,大家什么好的话都敢说,大家听到都足以向上。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国家无道的时候,在你上面的时候都是小人,缄默你的口,做好你的行为的示范,就这样子而已。这个就是权变,也不是一直冲,有时候人头会落地,你若自认为是一个贤才,当你一直冲冲到人头落地的时候,贤才已经埋到棺材里,对不对?已经不能为人类做任何贡献啦,他要保有他自己。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季文子每次都想很久想很久,在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说,三思而后行,季文子每次想想想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思可以,两次就可以了,为什么?因为他本性就多疑,本来就怯弱,他的想一次呢人家足够想三次,说两次就好了,再多了就多疑了,这就是因人施教。那对子路就会说什么?三思而后行,对吧?多想几遍,这个很冲动的人,所以因人施教就是智慧所在的地方。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看人的才气,在中等人以上,跟他讲讲上等的话是足以启发他,在中人以下就不可以讲那样那就被变成是怪力乱神、光怪陆离,有没有?反而有不好的效果。所以这个必须要自我斟酌,这就叫做言不必信啦。真的有那个事,但我未必要跟他讲,那他问起呢,我也许故意讲别的,言必不信。


    孟子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不孝的事情有三个,无后是最重最大的罪,舜不告而娶,可他娶老婆却没有告诉他爸爸,为无后也,


    就是因为怕断了这个后,君子以为犹告也,君子在看舜不告而娶这件事情,他们都认为算你已经都告诉你父亲了,为什么?因为告诉你父亲他不会让你娶就断了后,断了后的不孝跟娶妻跟没有跟父亲讲的不孝两个来比,谁大啊?断了后比较大,那两者难两全,那就犯那个比较小的。然后成全那个大的这样各位了解吗,大小,君子就是这样,权衡大小的差异的问题,所以君子以为犹告也。认为说算了,算你已经告诉他了。所以行为做下去不一定是符合常理的。


    行不必果,有智慧的人言不必信。有智慧的人行不必果,不过为了护持那个正理的那个心是一样的,为了护持整个局面的损伤降到最少的这一个护持的心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言不必信可以行不必果,这就是他的智慧跟权变的所在。智也有伤害,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很喜欢智慧却不喜欢好学,学,学什么,学个道。不然你学什么。很好于聪明却不喜欢接近正道,那这个很聪明很聪明很狡诈但一点正道都没有。好比现在的智慧型犯罪很聪明吗?很聪明,你看过我侵入到银行里面改变那个密码钱通通会自己汇到我的户头,哇,这实在不是我们能想的事情啦,对不对?侵入到哪一个国家什么样资料库里面,这个非常厉害,但是不好学。像那个盗子一样,例如说做一个盗子,做一个像你这样的大盗,有没有仁义礼智信?没有仁义礼智信,哪能够像我这样?


    判断这一户人家有没有钱,就是智,对呀,进去我第一个先冲,这是勇,对吧,抢出来东西平分,这是义,对吧?没有仁义礼智信哪能够做到都像我这样,开什么玩笑,这个就是好智,不好学,所以智要用在什么地方才叫做智。古人的智,一定依乎本性,一定依乎正道,一定依乎常理,否则就不叫做智,根据以上的说明智的范围大略是如此,实际上你要了解哪一种德性的真相。在古圣先贤遗留的经典里面已经有非常充分的证据,只要你愿意说一条一条去归类它,就可以得到非常非常多的好处。就是为什么我十几年前开始归类三教的经论,后来能够悟透黄庭的心法,原因是因为你归类之后非常明朗,那个脉络条理非常清晰,你有没有发现?我这个纲要调出来不是全部,全部要讲下去那还得了,对不对,但是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脉络,我们已经可以大略掌握它的这一个条理,我们对他的定义将会越来越清晰。这是我鼓励大家说我们尽量来归类,道理所在。



  • 到底该如何来定义“信”这个字?是照本宣科按照字面去解读,或是在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深邃的内涵?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如是说:“信”是真、是诚、是本来、是老实,也是实相的意思……

    原来耶稣所说的“信我者得永生”,指的是我真你也真啦!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聆听讲师娓娓道来!

    “信”的真实意涵及其囊括的范围


    下面我们来讲仁义礼智信的“信”。信就是真,信是诚。因为真就是诚,诚就是真。信是本来,信是老实,也是实相的意思。不迷失自己,不扭曲自己,不变其本来。这个是自己内在的信。


    例如孟子所说的:无名之子,屈而不信。这个信,就是伸开来,回到原来的样子,就是本来面目的意思。他说,无名指弯掉了,然后找个医生把它弄直了。曲而不信,就是弯了,看不到原来的样子了。信这个字有伸开的意思,也有回复本来的意思。回复本来就是真,我们的心回复本来就是诚,就是一个老实,气血的本来就是实相,都是有本来这个意思的,踏踏实实的本来面貌衍生出来的意思,这些都是信所包含的范围。


    所以从内而言,性是实有于己。我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本来有的都没有丢掉,不迷失我自己的本来的心性,那个就叫做信。从外面来说,行为,言谈,足以使人悦服,心悦诚服,足以以人,以之为真。我说了就算,就是这样,他们也都相信。这个从外面来说呢,信,所谓言而民莫不信,不言而信。不必说人家就已经信了,非常的悦服。从外面的信是这个意思。


    还有所谓的“相信”。相信是指我真,你也真。这个“相”这个字是讲两方,两方都真叫做相信,而非以一方的仰望信服叫做相信。所以说信我者得永生。那是说我里面是什么,你的里面就是什么,那你可以得永生。那这样讲就对了呀!耶稣本身是得永生的人,那你里面已经修炼的跟他一样的精粹,有没有?那当然你就得永生了。不过我们都会解信我者得永生,我们怎么解啊?我皈依给你,我拜你,我相信你,这样就可以得永生。当然这样粗略来说是可以的,究竟来说就不可以。以上这个是信字的基本含义。


    所以,维护自己的真,就是信。例如,当荣辱的境现前的时候,不因荣辱而损了自己的心性内的真,那个实相,那个自在的性,那个本来的造化,那就是所谓的信。当尊卑的境现前的时候,不因尊卑而损了自己内在的真,就是你的性。当是非的境现前的时候,不因碌于是非而损了自己的真,这个呢,就是在是非境下的信。


    有时候是这样,是非起来了,你并没有入于是非,可是你内在嘀嘀咕咕,已经失了自己的真,对不对?也有可能那个人入了是非,可是内在的坦荡和泰然,远非你所能想象,对不对?所以重点在于内在的那个真,是碌于是非不损己的真。不要以为清高远是非,这个是小人的看法。大人的看法,远是非是无义。这样讲会不会太重一点?道场有那么多是非,有人正在被欺负了,你只是忙着远是非,有没有义啊?没有义,真的没有义。


    入是非而能保其真,是有义且有信,叫做信义。不因患难而损自己的真,叫做自己在患难中的信。患难已经现前了,逃难了,逃到夷狄之邦了,也还没损自己的真。不因富贵安乐而损自己的真,再怎么富贵安乐,内在淡泊,还是一如往常,那是你的性 。


    所谓“入于百花丛,一叶不沾身”,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都是很道道地地一个信的表现,不因人的屈侮而悲,不因人的吹捧而亢。人的屈侮我们常常就伤心,感觉我们的尊卑受到了打压。不因人的吹捧而亢,人一吹捧我们就好高兴,还真的以为有这么回事。不要这样,永葆你的本真。


    一失己则仁义礼智全非了。前面讲的仁义礼智,现在谈这个信,仁义礼智是建筑在自己的真上面的人才是真人哪,自己真上面的义才是真义呀,对不对?自己没有真,上面建的仁义礼智信,那会这样建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对不对?那些都不真,都不是仁义礼智信。不能失己,一失己什么四德八德全非。


    有信而后仁义礼智乃正。因信能生四端,所以信有伸开的意思,信就是伸开,信就是土德,能够长四端伸开来。所以信做的好不失己做得好也有智,不失己做的好也有仁,不失己做得好也有义哦,很奇特哦,不失己做得好也有礼,他已经就全部都已经包含在里面了。


    信的重要,古人说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因为信能生四端,信不立,四端也不能生。所以叫“人无信不立”,立不起来。


    如桃园结义,一诺千金。他们一诺千金的内容,就是说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个关圣帝君知皇叔的去处,不怕千军万马集会参许,虽死无改的那种德,叫做信,这个是从自从内在来说,这么患难奔波下不失己;从外在来说,这么样子的坎坷危险的境遇下也不怕,不违背他的承诺就叫做信,有信就能够生出四端,甚至生出八德来。现在我们从经典里面试图来扩充信的层面。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浩生不害问孟子说问乐正子是什么样的人?乐正子是什么样的人?孟子说:“善人也,信人也。”“何为善何为信?”曰:可欲之谓善。可欲,凡是他所欲望的都不违背常理,叫做善,这样的人叫做善人。有诸己谓之信,这是给我们很好的信的定义哦,有诸己,就是不失于己。自己的真正能掌握的好,真正的信掌握的好,本来的心掌握的好,实相观照的来,在任何动态静态下不会跑掉,这叫做有诸己,谓之信。人家一吹捧不会得意洋洋啦,人家一贬不觉得哀哀戚戚。我还是我,还要保持着我的原貌,这个叫做有诸己。


    浩生不害说,乐正子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孟子说,善人也,以佛家来说就是,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果位啦。信人也,再高一点,美人也,贤人也,明人也,圣人也,那都是儒家里的说法。那么说,乐正子在“信人也”之间。


    五常里面呢,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把信这个字归类在朋友这一端。可是各位我这样子问你呀,父子要不要有信哪?当然也要有信啊,那君臣要不要有信啊。你还是要有信啊,那些信的德哪里只有归类在朋友呢?为什么?信这个字是用在对待一般任何人,都可以以真诚不失己,不狡诈的这种心量去对待的一种通用名词。那这个任何人,当然也已经包含了父子,已经包含了君臣,已经包含在内了。他不是特定的用在某一个人身上,所以把信诺移在长上的身上,就是忠,用在父母身上叫做孝,很多很多你只要转移不同的身份地位,就会有不同的名词。所以说: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跟朋友相处的时候,内内外外的信都不失,用这个心对上,就能获乎上。用这个心,对父母,就能获乎父母,就能征得他们的心的意思。所以我们说,朋友有信反而是最重要的。因为朋友不特定什么人,朋友不特定年龄,朋友不特定男女,对不对?任何人都可以交朋友。但一有了的位置的时候,就有了新的名称。朋友也可以有比你老的比你小的呀,但是呢那个信是不能失的。


    子夏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子夏和一般的人交,言而有信。这个言有嘴巴的言,有内心的言,有肢体语言的言,都算言。他嘴巴说的话,一定会去承诺,会去实现,他内心跑出来的话一定不失己,一定坦坦荡荡、正正当当。他外面表现出来的一定都有次序,有礼节,这都符合于信。这个就是永远不离真正的自己,永远不离开这个真道。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以上举的三段,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信这个字都用在哪一个名词什么哪?朋友。朋友就是指所有的人都可以做朋友。不是指哪一个特定的人,也就是说,信这个德可以生所有的德来,他是所有的德的一个基础,就是“不失己”这个概念,就是朋友信之。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没有信,不晓得他还能做什么?因为信失掉的时候,放在父子,那个亲也是怪怪的,放在君臣,那个忠那个义呢,也是怪怪的。所以没有信的时候呢,立不起来,也不知道还还能够做什么。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就像大车少了一个輗,就是牛和车子相钩的那个东西。小车无軏,就是扣在马身上的那个环,这还走得动吗?走不动了。那个信就像是牛跟车之间的那个环扣,那很重要,少了这一丁点小小的环扣,那整部车也不能走的,然后那个牛也不知道去哪里了。所以我们内在的法轮要走到哪里去?它到底能够载多重?它能不能走到应去的地方,那所靠的那个环扣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信。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千乘之国,要领导一千辆兵车的大国,敬事以外还有一个基础,而信。为什么道千乘之国还要讲一个”而信”?因为道千乘之国的人,因为有富贵加身,容易失己。所以,不因富贵或不因日里万机而开始会失己,这才能够道千乘之国,才能敬事。而信的信是在日理万机的基础,在你的黄袍加身富贵加身的时候,还能够让你不失己,没有忘了我是谁。我那个简单的份位没有忘掉,靠的呢就是这个信。


    子曰,主忠信,无有不如己者。主忠信,主就是去到别的国家,跟谁交朋友,那就是主。我住在谁的家?那就是我做宾客他做主,对不对?主忠信就是说去到哪里交的朋友都要以有忠信之德的人为主。内在的信不一定看得懂,外在的信呢!起码讲信用,起码不出妄语,起码言谈举止踏踏实实,起码声闻不过情。


    我们刚刚谈“智”的时候谈到,很多人会用你的很动容的表情,肢体语言,去形容他的哀伤,他的委屈,那就叫做声闻过情。不声闻过情,踏踏实实去形容,顶多就是这样而已。


    就是交朋友要以忠信为主,不以巧言令色为主。但是今天如果有一个忠信的人跟巧言令色的人在社会上交朋友,你认为谁比较得势?当然巧言令色会比较得势,说起话既幽默又花俏,有没有?给人家感觉像智多星,对不对?很会开玩笑。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说,说话要有忠信,表达出来要有忠信,诚诚恳恳,老老实实,虽蛮貊之邦行矣。虽野人之邦你也用的通,野人之邦也讲忠义的,也讲忠信的。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若是给人家感觉,狡狡诈诈的,鬼鬼祟祟的,就算在我们这个小范围内,你都吃不开。不要讲大的地方。言能忠信,行能笃敬,就不要讲中原,就去到蛮夷之邦照样还行得通,可见这个忠信之德,这个不失己的,踏实的,老实的这个德,在这个为人的修行上,行事上,与人相处上是多么重要。


    子以四教,孔子教四个东西,文,行,忠,信,这个信在孔子所教的东西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先讲不失己。这个信有人言,有内心的言,有嘴巴的言,有肢体语言的言,有眼神的言,有表情的言,


    这些都是言,举凡让你可以感觉到我的心意的都叫做言。要像个人言,不要像个狗在言,那个狗在言,一个犬,一个言,旁边再一个犬,两只狗在说话,那叫什么字?监狱的“狱”,妄语多了就到地狱去了,像个人言,不要像个狗言。所以才叫做“信”。就是我们的至情至性,保有我们的自己,并没有失去。


    子曰:“狂而不直”。狂,很自大言大叫做狂,而不直,不直,就是有点狡诈,志向很大,但是却有点狡诈。那很麻烦,又聪明,志向又大,又狡诈,这下就吃力了,就像我讲,侗而不愿,侗,无知,(脑袋空空),而不愿,却不厚道,不谨厚,自己又笨,可是又不厚道,又喜欢狡诈,那这很糟糕,就是根本不知道他能做什么。


    悾悾而不信,悾悾,无能,但却不老实,无能起码要老实,还值得人疼,各位对不对?头脑空空的,呆呆的,但是还很厚道,是不是也很令人疼惜,你既笨又呆,又不老实,那真是很令人讨厌,吾不知之矣。我实在不晓得他还可以做什么。所以,不信,不老实,先失掉了自己,


    先失掉了自己,人家就开始瞧不起。再怎么笨都没关系,怎么笨也还可以有很非常智慧的表达,就是什么?老实。


    不懂就说不懂,人家就说:“这个很聪明”,他这样一说,我心都软了,他一有困难,我两勒插刀,你有没有发现,古人说:天公疼憨人,他空洞的很,无能的很,无智的很,但是所有的人都疼他,那你看他有没有吃亏,他没有吃亏。这是最高的智慧。是不失己,千万你是什么就是什么,千万不要失己。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在外面为人行事,修行也好,外面做事情也好,修身也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好,义以为质,得舍己,礼以行之,得先有次序,孙以出之,得先让贤才为先,最后要成,要大家能够信服你,能够帮助你,你自己要能够成就你自己,信以成之,靠一个“信”字,


    内在不失己,外在讲话就要算话,做出来的态度举止,就要切中那个中肯。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Klik hier om de feed te vernieuwen.


  • 好德性要如何去行持?张庆祥讲师通过精彩的小故事来告诉我们如何落实“信”德,又不至于堕入执着的陷阱。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是否要求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信守承诺?那孔子又为何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为什么守信有时反而会沦为小人?怎样才是真正的大信?如何才能“入于百花丛,一叶不沾身”?答案尽在其中。

     (二)“信”的陷阱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能够行这五者于天下,能够把这个仁给做好,那哪五者呢?恭、宽、信、敏、惠,你看光”仁”这个字,也要什么基础才能够成就呢?信。当然我们这样子讲,那个“义”要不要信来成就?也是要,都是需要的,信,这个字,最为重要。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君子一定要先信,信就是,我所做出来的已经切中一个君子的节度,而且已经有一个时间,而且感召人家的悦服,而后劳其民,如果未信就开始劳其民,百姓就认为你在利用他。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跟朋友交往,你要说说他的缺点,让他能够接受,那你得要先你的行为行事,要先有一个切中君子节度的样子,你跟他相处的时间,要让他感受得到,你的德,而后跟他讲的时候,他会非常惭愧说,对,我应该要这样,如果你跟他建议什么,其实你比他还糟,各位,这个效果大不大?那效果就很小很小。


    所以这个信,除了讲内在自己不失于己,还有一个意思,达于外,他明德显现于外,让人看得到了,让人信服得来了,所以人信之,那个信也有外面的意思。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一个人在社会上打拼,有为天爵打拼,有为人爵打拼的,有两个都一起打拼的,我也可以为人爵打拼,里面不失我的天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行仁义忠信这样的德性,乐善不倦,所有善事尽量去做,这就是经营我们的天爵。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世面上的那些官位,那是所谓的人爵。所以当你在做这个仁义忠信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返回我们的先天。信,这个德,它很重要。


    子使漆雕开仕。孔子叫弟子漆雕开去做官,对曰:吾斯之未能信。说我还不能不失己,而且我的德也还未洋溢于外,让人能信服,所以我还是觉得我不要当官,子说。孔子听他这样讲,非常的高兴。漆雕开还没有把握,他就坦诚他还没有把握,这样有没有信?这就是信,不失己,我就是我的德性,我的才气都还不到,我就说我不到,他的信还没有到,我承认我还没到,就我承认的这个心是信的,那他的实质是还没到,这大家都知道的,他的心已经先信,心先信了之后,他的性就跟着慢慢接近了,他说这个话,信已经一百分了,这就是信。


    我们要了解信这个字,说不失己,是不失实相的你,不失现在的你。我的现在距离实相也许是远的,我承认我现在距离我先天是远的,我承认这个学问很好,我正在追求,我承认我现在正走在三分之一,我正走在一半的道路上,这个就是信。


    我承认我现在不能指导你,我承认我指导你可能现在是有问题的,这个就是信。你的信,经过这一番坦诚,一百分。你的内在的学问,会跟着这个坦诚一直前进,这是很重要的。信也会有执着,所以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信不失己,也要近于义,能够辅助别人,这样子说出去的话,承诺过的话,才能够去实现它,才叫做信。信如果说出去,有损与人,也许有助于己,但是有损于人,即使我已经承诺了,抱歉我不做,那你说:“你不讲信用”,不讲信用就不讲信用,我答应你的事可以不讲信用,于公义上我必须不讲信用,才叫做讲信用。


    所以任何学问是这样,为什么我们要一直讲,讲五德的时候,每一个德后面我都会告诉你,那一个德有的陷阱,那一个德的执着,是因这样子训练下来,才会成为一个可用的君子之才,而不会训练一群硁硁然小人哉!


    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我最怕训练这种人,我很讨厌这种人,最不喜欢就这样。一个德给你,你就要会开始去,什么时候可以用,而什么时候不能用,不近于义就不能用,义就是肯舍己而为人。我这个事情做下去,也许会损伤到少数人,没有错,但受惠的是更多而更长远,这样有没有义?这样就有义,信要近于义,好,做。如果对你坦诚,但是却不近于义,我对你这个小小坦诚,没有错,实相是这样,真相是这样,但我一坦诚了之后,结果我损害了一个大局面,让一个大改革不能发生,那我这个信,有没有意义?就没有意义。


    信要近于义,才能够实施,复,就是实施,不近于义,不要实施,你有权利不实施,这就是智的地方。因为这个信这个字,有不变的意思,可是不变要更高更远一点,我们要面对天理的不变,我们要为众生的利益不变,我们为众生的心意不变,而不是为现在这个小小的真相变不变的问题。


    好比说我们讲孝,孝于父母算是孝,孝于父母却逆着天的时候,各位,到底要怎么孝?有可能最后的目标还是要定在孝于上天。忠,你说忠于我的上面那个长官叫做忠,可是你的长官不一定对,有的时候他逆着天,那你到底要忠于上天的那个忠,还是忠于长官那个忠?所以这个有远近,有大小。最后都不能违背最远最远的那个上天大道所定的一个目标,才是我们整个仁义礼智信最后的它一个依靠,必须符合正道乃称为信。所以那个时候你答应的事也好,或者是有这个真相,我并没有这样讲也好,统统称为信,这样各位了解意思吗?那就是信。


    那个江湖大哥,做了一个什么事,虽然是不对的,烧杀掳掠,那个小弟就挺他,那个叫做义,有一天那个小弟不挺他了,叫不叫义?那叫真义,但对那个大哥来说是不义,对天地来说是真义。那个挺他的,对他大哥来说是义,对天地来说,是不义的。就是你要取哪一个?你自己心里要有一把尺。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硁硁然是固执不通,跟石头一样的顽固,硁硁然,说话一定信用,做事一定做出结果,硁硁然,小人哉!都不会变,要变,行必果,不一定要按照人家怎么说怎么做,不一定,不一定一定要做到那个结果出来,不一定,也许我半途而废,我可以马上改弦易撤,我得要改,虽然说他们说,这样做是对,这样做是对,可是这时候我就不能这样做,行不必果。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两句刚好相对,相对的,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个意思就是在贬义很固陋不通的小人。孟子说:大人,这怎么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只要义字当头啊,这些都可以改的,就取大的来说啦。


    子日: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贼就是偷,偷了真正的信,好信都不更改,死不更改,答应都不能改,允诺了都不能改,有没有。可是啊,却不去学正道是什么,大道是什么,所谓不好学就是讲大道不好学,那就是贼啊。小忠为大忠之贼,对不对,小信为大信之贼,有没有?小有为大有为之贼,


    小孝为大孝之贼,这是常常一个修行人所犯的毛病。孟子举一个例子,陈仲子,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陈仲子这个人很清廉,不合义理的时候知道把整个齐国这么大国家送给他,他也不要。人皆信之,而且每个人都相信他不会要。因为陈仲子实在是够清廉的,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这个陈仲子很有义,但是这是小义,为什么呢?这是舍箪食豆羹之义,好像施舍一点人家东西的那种义,小小的义啦。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说一个人最重要的一生达成的事情,就是亲戚,父子之情,君臣,上下的义。可是陈仲子因为他哥哥得不义的俸禄,他就要离开他哥哥的家,他妈妈跟他哥哥住,所以他离开他哥哥的家等于离开了谁?就离开了他妈妈。然后了呢他们的国家请他去当官他也不要去,因为他哥哥得的不义的俸禄,然后呢这个人这样的义气就非常的清廉,全国上下都知道他非常清廉,都非常可怜他,也非常相信他,也非常支持他。几乎所有的声望都在他一个人身上。


    孟子批判,就说:那是小家子气的义,真正的大义是跟你的父母保持应有的关系,跟你的君臣保持应有的关系,为你的天下国家众生去设想。可是他一样都没有做,可是那个时候如果他留着,留在他的家里面,住着他哥哥的豪宅,跟着他妈妈享受天伦,然后呢接受他哥哥的推荐然后去当官,我相信他受到拥护绝对不会有现在的如日中天。


    各位对不对,对吧,因为他做了一点大家都看得到的小义而如日中天,清明的明声而如日中天。但未当官日理万机的辛苦,有没有,也不会说到了朝堂上还要跟很多的群小去抗争的这个危险的那种人反而是没有什么能敬佩的,因为我们会觉得会说他是在专一个混口饭吃的薪水,对不对?这个叫做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这怎么可以呀,人们就是这样,智慧浅陋,我们常常喜欢吹捧一个人小小的看得到的清高的德性,而忘了那一些胸怀天下做更大置业的人,你根本就看不到,这就是我们一般众生的病,就是以小舍大,这个呢,信是小信不是大信,这不是圣贤所称道的信。


    至于孔子所说的乡原,万章问孟子说:一乡皆称原人焉,原人就是很厚道谨厚的那种人,无所往而不为原人,那么这个人一乡称赞到哪里都被称赞啦,孔子称乡原为德之贼,到底是为什么?他说:非之无举也,那个乡原虽然很厚道,大家虽然很赞赏,那个小小的事的赚取了大家眼泪的那种清廉,那他平常其实也很注意自己的言行,非之无举也,想要举出他的错误举不出来。刺之无刺也,要刺他的要害刺不起来。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跟污世打成一片,大家的欲望下所追逐的东西其实他一样也没有少。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一般人认为的美德其实他都还行的不错哦。众皆悦之,自以为是,他自以为德性高操,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尧舜之道是什么?不止是小家子气所认识到的仁义礼智信,这仁义礼智信还有它权变的那一面,有没有?永远围绕那个最大最远的主轴,而不变的那一面。只要那一面抓的好,它就入于百花丛,一叶不沾身啦。他到庙里面,到朝堂上去退小人去迎君子去了,他就去作为啦。所以这个尧舜之道,这些自命清高的小德性的人所不能懂,说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不愿为众生奔波于道路,所以叫作德之贼。


    这一些小德性的人把天下的爱怜啦垂怜啦通通给吸走了,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现在是会做环保的人吸金比较快还是提倡黄庭禅比较快,会做环保的随便一登高一呼几千万啦,你说黄庭禅观照内心哦,你三块钱也募不到(台语1325),对不对?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圣贤他不是排斥那些小德性,而是说我们竟然大小不分啦,不可以这个为德啦,不可以这个为信啦。这个圣贤所为的意思是这样。


    好像尾生抱着桥柱而死啦,这种信就不可取。还有一个人不是吗?生前的时候拿了一把好剑然后去看他的朋友,然后他朋友就说出他很喜欢他的那把剑的意思,那这个人心里就想,那他既然这么喜欢我就要送给他,等我办完这一件事情,剑是拿来护身的对不对?等我走完这条山路,办完事情回来,我要送他。回来的时候,他朋友死掉了,那他要送他的心愿未能达成,但我一定要实现我的诺言,他就把他的剑挂在哪里呀?坟前的树上。然后大家都在书里面赞扬他的信对不对哦。依我看我是不屑,因为你挂在树上,他其实用不到。它只会生锈,对不对?你的内心已经答应他。但他已经过世了,这件事情就已经了了。当然只是一把小小的剑我们只是以这个来做论断。君子是权变无穷的了,君子没有这样的固执啊,你可以有很多更好的办法。


    信的部分我们就谈到这样,根据以上我们谈到信的一些基本定义,我们就来回想,以前我做的事呢,哪一些我认为是有信,以后呢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道场上,我认为我可以怎么样来持行这个信,如果我要执行信这个的德,那我可以怎么去做它,如何具体的去落实它。


    我先再补充一点哦,这个五常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到今天大略做一个说明,但这个实施五常它是用在一个契机一个节点上,这个概念我们必须加以说明。讲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就先讲礼,礼的一个实例。


    例如说今天早上我们看到一个老师,然后见面的时候呢我们就跟他行一个礼,对不对?可是待会绕了一圈那个老师从厨房后面又绕回来后面还见面,那还需不需要行刚刚那个礼,那就不需要啦。因为你在这个场地里面绕来绕去一定是会碰得到的,哪有一说碰到就行礼的,


    恭而无礼则劳,对不对,超过了,你说什么时候才行礼呢?其实是见面那个契机才行礼,好吧,他如果说出门去了然后过了二个小时回来,当然可以,那还算见面,对不对,行个礼。


    像祭祀的话,譬如说要献贡的时候,献贡我们就有一个献贡的礼,有一个作为一个节点的开始献贡,献贡完了之后,要做下一个程序,我们必定是喊一个口号,作为下一个程序的起点。然后大大的一个行礼,然后中间这一个过程你就做那个动作该把它完成,中间每一个动作不必再大大的行礼,那不必啦。然后这个完了之后要进入下一个程序,


    再一个大大的行礼,然后呢,那中间就做那一些动作,只是这样子的。古人出楚都是这样,我们迎接一个行人,怎么样用那个礼,当他来的时候,平常日常是怎么的生活,等到他要走的时候我要大大的行一个礼,然后要怎么样送他出去,各位要了解这个意思,所谓这个礼,


    就是施行在由这个状态变到下一个状态的这个节点上,才是去施行的时候,仁义礼智信也是一样。什么时候存仁啦,你不是说我今天24小时我就来揣摩一种爱的感觉,那你会疲惫死,对吧?当我看到不忍人的事的时候,那时候自然由然而生那种不忍心的感觉,那个希望他更好的感觉,那一刹那就是持着仁的时候,那个仁一上来的时候,我们就决定怎么办,来帮他化解这个,让他还能够更好,当他办法出来的时候,就是去做你该做的动作。这样了解意思吗?就只剩下这一些,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匍匐向路井的时候,那个仁心一起来,或小孩子在外面淋雨、受难,被丢弃,我们的仁心不忍心就会起来,不忍心起来是那是那个时候的心,但是你不能够那个不忍心一直持续存在三年呐,对不对?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持心不论哪一种心,仁义礼智信,重点在持的时候,就是由这个状态变那个状态,中间那个机。


    譬如说,我正在工作那就是在工作啊,轻松愉快的去工作啊,然后做做做我看到了那一个人这样做一个非常的困难的工作,显而易见他那个样子是做不太来的,他四处求援无人,本来正常状态已经进入另外一个状态的关节点,那个关节点就是那个义所要发生的时候。当你已经决定开始去帮他挺他了,那个义那一刹那已经出来了,可是你去挺他,却需要三天才能完成,那这三天你都会一直保持那一刹那的感觉吗?不是的,那会累死人的,这样各位了解吗?


    人性是这样,所谓的至情至性他的发动,他就是这样而已。在那个刹那那一个节点的时候,他会自然的发生,他发生我们完全知道意思,但是你还是要观照实相,他该下去的时候下去,但是因这一个恻隐心,


    因这个是非心,因这个持让心而产生的你想应该要怎么作为,老天爷在我们身上设计这么巧妙,一个这么美妙的性,该怎么办他会有一个心给你,那个心给你的时候怎么办,你开始想那个智慧,然后你就持续去做,到下一个节点又一个转变,那个转变再来的时候就去行那个礼,从仁可能变成义,从义可能变成信对不对,它会有很多很多的变化,好比我们三阶的整天的训练里面你将会有碰到很多这个情况变到那个情况,这个心情变到那个心情,这个机变到那个机,有没有?中间在持那个仁义礼智的时候啊,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面来持的,这个就是我们要加以说明,这样才不会造成很多同学自己觉得我一直都没有持好,因为那个仁慈在胸口的时候,没有十分钟就跑掉了,我是不是那个功力还很需要加强,有没有?不是这个事情,那一刹那之间是老天爷要来通知你说机改变了,来其他交给你,这样了解意思吗?在中间的过程保持那一个自在、那个畅然,就是固养我们的本来的清真,它的一个节点接一个节点,画起来是一个漂亮的人生。


  • 真正的大智大慧者,于内在能顺性无为、能成己,于外在能成物、能辨是非、识事务、知权变,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时的智者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这个字的。

    孟子曰:”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汤那时候已经很大了,那葛很小,可是葛很野,要这要那,汤都顺从他,到真正不得已,汤送人去帮他种稻子,稻子给他们吃,送妇人小孩给他们拿东西去敬仰他们,可是这个葛君他以为汤怕他,汤很大,葛很小,他以为他怕他,然后夺了他的食物,杀了小孩,那时候汤才开始平定天下的置业。文王事昆夷,文王那时三分天下,有两分,还是侍奉蛮夷,什么都顺他,真的不行,才开始革命。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有智慧的人,有仁德的人是我再怎么大我顺从你没有关系,我再怎么有好的意见,你提出了意见,就用你的意见吧,做做看如果差不多的话,这是仁者的作为,智者则不同,可以以小事大,我的国家很小他很大,然后他有很蛮横,那我硬要追求自己的自足,那就很难了,那大军压境的时候,不是你一个想追求自足的国君就可以抵挡,对不对?你必须率全国的子民去抵挡,那死伤无数,只是为了你一个头脑的不清楚,对,有很多理念很好,你的理念是说,我要有自主权这很好,各位这种理念到哪里都说得通,这很好,但是要不要稍微想一下敌我情势下力量的悬殊,个人都应该有个人的力量可是当你拿鸡蛋砸石头的时候是谁会破?当然是鸡蛋会破,那你必须会去权衡这个力量,当我是石头,他也是石头,互相砸那也许不知道谁赢,我是铁的时候砸石头,那石头有可能会输,对不对?这种就是一个智慧,而不是只是一个理想,所以这个太王事獯鬻,太王就是文王的父亲,他很小,獯鬻很大,那就只好凡事顺从他,我做你的臣,可以吧?做你一个小小县的县长,这样可以吧?因为你一个做王的人,你的目的是为了要养百姓还是要争地盘,这得想想对吧?各位你一个从政者,你是希望坐上那个位置当代王,还是希望为百姓谋福利,你得想一想,做一个国家的国君,到底是要巩固我的地盘,还是说因为我当他们的国君,所以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护佑,你得想想,所以如果你的目的真的是为了百姓,真的是为了治民,那这个权衡下怎么能让百姓更安然,你得想想,那就是“智”的所在,勾践事吴也是一样。


    子张问明:明其实就是指明理的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谮就是挑唆是非的谗言,浸润就是像海绵泡入水里,这就是浸润,那个水不时地往里面侵,侵夺进来,这是个比喻呀,比喻有个人一直在你耳根旁,一直说一直说,说那个人怎样、怎样!说久了,你是不是就像那个海绵,那个水已经渗透你的里里外外,为什么?因为他所用的能够浸润你是肤受之愬,肤受之愬就是他说的那个过程里面,流着眼泪,那个愤恨,那种感动,有没有?那个义愤填膺让你动容,那种苦愬,愬就是苦愬,不行焉,虽然他这样说很可怜,虽然他这样很动容,但是还是不跟他走,为什么,因为我要看看他这样合不合理,我要听听看他说的话到底合不合理,好比有个人说,那个张讲师以前说我自以为是,他并且也说你自以为是,说得很动容,很委屈,各位,自以为是的人多不多?多的是呀!我说你自以为是你应该怎么想?我有没有自以为是?他说我是哪一个环节,我得去请问他,请他给我指点指点,那个是君子曰,是这样说的,小人曰会怎样说?你说我自以为是,他凭什么说我自以为是?他自己有没有自以为是?对吧,他可以这样说,那是小人曰嘛,然后呢,他又说,他也说你自以为是,请问各位,这一句心思是什么?这就是浸润之谮这就是我的切身,你也是这样,肤受之愬,我跟你证明,有没有?肤受之愬,不行焉,为什么能够不行?因为有明。君子如果听到人家说,你自以为是应该怎么样,是不是应该赶快去请义,不过天下这样的人有多少?真的是很少,所以不明的人是大部分,然后呢,经过这样肤受之愬之后,义愤填膺有没有,两个人都义愤填膺这种情况很多,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可谓远也已矣。算是有点见地,那这种浸润之谮,肤受之愬,是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要做一个明人,碌于是非,可以进得去,还能明辨是非,还能不随那个被挑起的情绪起舞,那个就是“智”的当下,能够常常在自己的内心说,君子碰到这个情况怎么办,君子怎么曰,那就是明,这是智的时候。   


    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能够碌于是非,能够明了是非,能够明断是非,能够化解是非,这些就是所谓的智,能够化解是非的时候甚至去扶助受害者的时候叫做义,所以在是非里面要谋得义,各位要不要智呀?那一定要智呀,不然你帮助的是什么?是不是很头疼,智就是保证我们能够往对的方向前进的一个保证,所以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能够明辨是非,能够仗义执言,能够化解是非,这些都是所谓的智,所以这是阶段性的问题,要你远离是非是阶段性的做法,要你管管是非则是在你成熟之后的做法,把心定下来,君子怎么曰,这个情况君子怎么曰这很重要。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说,诚啊,内在的真诚,内在的明,明跟诚是一样的,内在的真诚,不是只有诚自己,不是只有观照实相而已,不是只有顺性无为而已,还要成物,成物是什么意思?就是成仁,我能够观照实相,能够行我的仁义,我要不要帮助别人啊?也要能够帮助别人啊,那个诚才有出来,我自己的事情能够平反,更够完成,我要不要帮助别人?也要啊。我自己的是非能够辩驳,我要不要帮助别人辩驳他的是非呀?也要呀。那些就是所谓的成物,所以成己是仁的表现,成物则是智的表现,为什么?因为成物的时候你要碌于是非,你要听是非,你要去决断,你要去权变,而且你还要去行义,所以呢,这才是智的表现,所以修行不能只管自己,一定要兼具于旁边的人,要能够兼善天下,好的事物不能只有自己揽,我们还要想到别人,也要让他们分享到好处,这就是所谓能够修身之后,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这个才有志可言啊。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这边谈到知,务民之义,就是说为政者应该做一些有利于天下苍生的事情,纵使日理万机,耗费心神,也应当要把这个事情做好,这是务民之义,只要让百姓能够按照他们的四时、八节应该做什么事,不要违背他们的农时,要抽调民意是时候要在他们空闲的时候啊,等等,这就是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要敬鬼神才算有智,但是要而远之也才算有智,而远之的意思就是说不求,不是我们要主动求他,我们天天主动的求神,主动在媚神,主动在不断的拜拜,然后拿了香不断在祈愿,有没有?不做这些事,要敬鬼神,不是叫你不要敬,要敬他,因为鬼神是存在的,而远之,这才叫做智,因为能够敬鬼神,又能够远之,就表示知道有性理的存在,就表示我们知道我们还有一个法身的存在,但我们又知道说要成就这个法身要求自己,而不是求别人,这可谓智矣,给我们修行人来说,不上玄好奇。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为什么智者乐水呢?所谓智者就是人之权变,能变通,那个水呀,最能变,最善于变通,随方就圆,智者乐水,倒不一定智者整天跑水边啊,智,要懂得推他的相,不要着相,仁者乐山,倒不是仁者喜欢爬山,仁者不能玩水吗?也可以,智与仁的分界不在于山跟水,为什么乐山,山是比喻厚重、踏实、土德。


    这个仁者,仁不一定能够智,智是有了仁之后在动态中还能够持着那个仁,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是智,这样各位了解意思吗?所以智也是要依于仁,但仁未必智。刚毅木讷可以近仁,但未必智。

    智乐什么呢?乐水,善于变通、随方就圆、洗涤万物。牺牲自己去洗涤万物。自己还可以净化自己,有没有,上善若水,因为什么?因为它智。


    智者动,人在动中,不失于己。仁者静,在静中不失于己。所以智是在以仁为基础上,在更跨越、更超越、再往上提升一级。所以我们希望我们修行训练的人,当然初步是要以训练仁者为第一要务。但接下来我们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独当一面,都能办事,对不对?都能够为天下苍生而尽上一己之力。因为有你的存在,那个附近所有的人都能够化解他们的恩恩怨怨,能够更平和,这就是所谓的智。所以智者动仁者呢,仁者静可以,动则失己。

                                                                                    


    子曰:智者不惑。智者是明辨是非的,智者是不随境遇或七情而起舞的。智者是不会随着“浸润之谮,肤受之愬”而迷失他的方向的,叫做智者不惑。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可以跟他说些更深的道理,而我却把更深的道理藏着,这叫什么?这叫失人、这叫垄断、这叫独占。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个深的道理给初学一听,一听就颠倒,一听就死,中毒身亡,有没有?应不应该给他?不行。这个时候讲就叫做失言。

    所以说教材要不要分级?要分级。那平常我们讲话也是要一样,讲到三十三天外的事情不是没有。讲给那个去过的人听,其实讲不讲已经没多大意义,对不对?讲给那个没去过的天天讲,那个叫做什么?失言。不可与言而与之言,那个叫做失言,该讲的时候点一下。所以说:“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他会看他的才气来讲他该说的话。什么场面该说什么样的话。

    也因此说一代的明师,当场讲课的时候,各位,可以讲什么道理?你想想看,他每开一堂课,他总是希望所有学生都到,对不对?当学生都到的时候,里面有很高成的,有很不成的,对不对?各位,他当着讲台讲,能够讲什么话?都是大家可以听的话。私下叫来讲的那个是什么话?那个是分阶级的话,这个要了解哦。所以你所可以看的到的教材,通常是一般性的。我们现在在经典上,儒家的经典也好,道家经典也好,你甚至到佛家的经典也好。各位,你现在所看的到的经典,到底是有多深啊?其实它都是一般性可以告诉大家的话。这样各位要了解哦。

    真正深的东西哦,在性理心法内,还有一些没有办法让一般人能够了解的事物存在。智者是这样,他能够懂权变,他能够识时务,能够知进退。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智的另外一层面,你要懂得为自己设个栅栏,为自己设个戒律,来保护自己。你住在一个里,这个里最好是有仁风的里,有几个贤人出现的里。有没有?坐在这里是不是很好,这样才美啊、这样才好、才善啊。


    择不处仁,你住一个地方,你明明会受它的熏染,可是你却不去考虑它的民风好不好,这样焉得智?当然,你说孔夫子写这个当然是写的很有道理,我怎么可能为了这事而搬家,而且我搬到哪里都有坏人,对不对?这个经典是做类比。这个里啊,指的是范围,就是你所学习的范围,你所交的朋友,这些都算是里。你所接触的法,你所吃的食物,你所吸的空气,都算是里。所以说里仁为美,要都能够所接触的,所吃所喝的,所教的、所住的,都能够长养我的内在的心性,这个人算不算有智?这样就算有智了啊,那个智不一定要知道三十三天外的事啊。


    孟子曰: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说仁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是与生俱来所固有,没有人抵挡你,你却不去做,不是很不智吗?本来就可以生生不息,也没有人告诉你不要生生不息,你偏偏截断你的生生不息的路,不是很不智吗?这是告诉我们说,懂得守着你的仁,懂得守着你那个清真的道路,这就是最大最大的一个智慧。


    孟子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想要做一个高的东西,怎么样做才会高。在丘陵上搭不是更高吗?各位,对不对?你想要做一个无线电发射塔,你从山谷里做的再怎么高,结果还是很低啊。对不对?你就找到山上去做,只要三尺高就很高了,不是吗?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呢,必因川泽。想要挖个井,你到中岭山山顶去挖挖看,挖了六百米,还没出水。对吧!你要从哪里挖,找山谷下挖,可能挖三米,冒水啦。这样是不是比较快。


    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想要为政,可是不了解先王的架构,先王的道理,先王怎么样治民。可以算是智吗?这个话是在说什么,当然他不一定说给为政的人听。譬如说,想要修一个道德学问,去亲近圣贤的经典,那就是为高因,然后在丘陵上做。说有智慧的人说的话已经这么高了,你想要更高,各位,你要从哪里才能够更高?你要踏上他们的肩膀,你就能看到很高很远,对不对?


    你想要学习一个什么法,你不懂得去请益大人,请益有学问的人,请益有德性的人。你却在那一边君子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各位,算不算聪明。你修道专交一些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人。你算聪明吗?不算聪明,就讲说请益于人。

    我以前在教性理心法,常常听到这种话:他行,我自己也可以呀,对吧?各位,你们学了很多年,你想想看,自己也可以的有几个?很少,不过我相信他自己一定可以呀。不过,这个话心中必有一物,各位,你相不相信?对吧,他是可以的。因为我可以,他一定就可以呀。但他为什么要绕这么长的路?因为他胸中有一物,正在里面作祟却不能发现。


    所以要告诉各位的就是说,亲近圣贤的经典,亲近已经深入的人,你可以非常省事。这是非常有智慧的。


  • 五常这几个简单的德性中蕴藏着怎么样的枢机奥秘?如何检验我们内在的五常?自性中的五常是什么样子?它们彼此间又有什么关系?我们该如何慢慢养起我们的五常呢?请听这一段的讲解。


    好,现在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的主题。我们所要说的是「五常」,但是重点不是在说明「五常」,而是在于怎么落实这「五常」,这才是今天我们谈这个课程的一个重点。我们先把五常概略性地来说明一下: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个五德。


    五常的这个”常“字,是常道。常道的意思,这个“常”,就是说不可以一段时间不要用它的,它是时时刻刻要用的才叫做常。乃是日用伦常所不可获失的意思。故五常,即五种人伦之常性。古代又把它称为五典、五德或配上五行,这个是从不同立场跟作用来说,均为人类生活中,一身内外所应遵守的常道,所以我们称为“五常”。


    天之五德叫做“乾、元、亨、利、贞”,地之五行叫做“金、木、水、火、土”,人之五常叫做“仁、义、礼、智、信”。天地之五常若能渐顺,天气清和、三光灿耀、雨露均沾;若失之,则星辰乱布、四时失序、日月无光、万物不长。人禀天地而育其间,当顺乎此五常、五行之运转,以昭天地正气,显其良知良能,而近乎于性。


    所以五常跟能否实施,跟能否显现我们的良知良能,本性的枢机有非常大的关系。故五常谓修道之心境,亦如青竹之节,亦是方寸之守,守节就是守戒;节之守之,不外乎是为了复性于天赋之初,复性于天赋之自然法则,如此而已。如此知止,则止于天赋自然法则的至善之地,而得与天地同参。而同参,怎么参法?天地的五常五德怎么走?身中的五常五德就怎么走!这叫做内外天人合一,内外一致,叫做与天地同参。


    自性之初,本就含有五元。所谓元性其体柔慈,而发而为仁。它在里面其体是柔慈,形成我们的情绪的时候,那个感觉像个仁。元情其体刚烈,发而为义;元神其体圆通,发而为礼;元精其体纯粹,发而为智;元气其体纯一,发而为信。


    是告诉我们说,元性元情元神元精元气,已经倶足,它是内在的气的一种特质。这个特质发落在我们心上的时候,是为仁、义、礼、智、信的这五个不同的感受。


    若由内观气机自在的角度来说,那我们怎么检验我们内在仁义礼智信?就是靠这个。反观我们气的形态来说:当气到了最低沉的谷底,它就自己会反弹,那个开始反弹的这个生生不息的力量便是性中的“仁”;当气到了最高昂的那一点它就自己会开始走下坡,开始平返。这个节制之使其得以再度重生的力量,便是性中的“义”。义有裁制,收束之意;内在的工程造化总是依着你自身当时的需求而演进的,它总是依序而行、有条不紊,这个便是性中的“礼”;这个造化是那么纹理密察、精细无比,这个便是性中的“智”;而它总是有着不变的规则,与我们生命中的一切感应丝毫不爽,它的实相历经干秋万世,总是那么的清真安宁,这个便是自性中的“信”。此五者皆性中所固有者也。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那个铄,烤肉一样,从外面烤,慢慢外面熟了,才熟到里面,才叫做铄。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面烤进来的,我固有之也。从里面发的,“弗思耳矣”。这只是没有去分辨,没有去了解。


    不止性中具有此五常,即使一个心的转变,一个心念的转变里面,亦具此五常。就像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说不忍的那个心就是仁的发端呐。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是什么叫羞恶啊?不屑不洁的人事物,包涵行为、心念,不屑,只要不干净的就不屑,不正当的不屑,那个心呐就是所谓的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凡事存着退让他,让他先行的这种心就是礼之端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能够入于是非,能够判断是非,能够决断是非。那个心就是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就跟我们一个人呐有四只手脚,那他就能够做事情呐。那个性呐无为,但有了这个四端具体的发端之后,那个性就可以跑,可以走,可以用。


    所以说:人之有四端呐,就像人有四体一样。那谈四端:仁义礼智,就像谈四肢,谈四肢其实已经包涵了中间的那个身体,各位对不对?所以当谈四端的时候其实就包涵了中间的那个发端处,叫做信。所以谈四端,其实不是说五行少一个,不是,这四端已经涵盖了他的主体,所以仁义礼智信已经足了。故知五常于天地之中、身中、性中、心中、气中时处处倶足的,从不惑爽,不会不准的,非常准的。


    所以修行从哪里修呀?就这个「五常」,我们要了解天地的道,了解身中的道,性中的道,心中的道,你很难了解,但你具体地去落实,去觉知这五常的时候,这也就是修行的极致。


    又,五常有其相关联性并非单独而存在的。为什么我们提倡一个,五常里面你落实一个,那他廉洁可以,其他的也都可以做好,他是有关联性的。故一德之成功,往往关系着其他四德的成功。一德的失败,也往往关系着其他四德的失败。


    五常里面有一个德特别弱,非常弱了,你就可以知道其它四德强不到哪里去;有一个德强了,强到你看得到了,你就知道其他四个德也不会弱到哪里去。


    例如孟子所说啊:仁之实,事亲是也。仁从哪里看?看他侍亲的那个爱心,就看得到。义之实,从兄是也。舍己而从兄,舍我的利益让给长者,让给贤者,这是义之实。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这个智呀,它是根据什么衍生出来呢?知斯二者,二者是什么呢?就是前面的仁跟义。礼之实,礼这个字啊,从哪里来?节文斯二者是也。礼就是一个节,节什么呢?就是仁义这两个,去节制它。


    不使它过不及,那个叫做礼呀。所以礼其实也是仁义,其实智也是仁义。信之实,乃信斯二者是也。信也是在谈这个仁义,所以「五常」虽然是说五个啊,但它有主角,它的主角是谁啊?就仁跟义。所以它是有相关联性的,所以你信做得好,还是礼做得好,还是智做得好,那其实仁义不会差很多。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智有够了,可是呢仁却弱了,那这个智虽然得了,可是最后还是会失去,为什么?因为它的本是弱的。知及之,仁能守之,仁能够守了,不庄以莅之,那个庄就是义,不用义来扶持它,


    则民不敬,那还会失去哦。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少一个礼啊,未善也。还不能尽善尽美。为什么?因为它少一个支脚的时候,它就会弱下来,其它都有相关性,他就会弱下来。这一段也是告诉我们,仁义礼智是有相关性的。跟桌子的脚一样,虽然你少了一只脚,虽然勉强可以站,但是这是不稳的,对不对?重心是会偏的。


    又,古圣贤将「五常」依仁义礼智信的次序排列,它其实是有意义的。它其实是隐藏了这个「五常」,它是要相克才能够相成的一个道理在。例如:仁,祂是要要靠义来克,就是金受木克;义属金,要靠礼来克,礼属火,金要受火来克才能成器。“礼”呢?属火,要靠智,属水,火受水克才能成才。“智”呢?属水,要靠信属土来克。仁义礼智信,它这个次序呀,仁被下一个字“义”克,对不对?义被下一个字克叫做“礼”;礼被下一个字,就是“智”;智呢,又被下一个字就是“信”来克;那信又克谁呢?信又受木来克。


    这就意味着,五个美德虽美,但再好的美德也不能够过多,否则便成为一种法执。然而,修行者所认定的美德呀,都容易因为执着其美,要加强它的美,而使得它一下就过多了。如此一来便成“矫情”,我们便称为法执。为了警示后人避掉,这个可能发生的法执之病。因此,在五常的每个德性的后面,都紧跟着另一个德性来克制它。例如:仁多的人呐,要用义来节之;义多的人呢,要用礼来节之;礼多的人,用智来节之;智多的人,要用信来节之;而信多的人,又要用仁来节之。意(亦)即每个德性,都需要发挥另外一个德性的功能来节制它,才能使其发挥到最恰当好处,才能够产生最大的利益,否则一德过多,无制,便成滥情。


    五常一失衡,五行就跟着偏枯,而与赋性之初越来越远。最后要练到五气朝元,对不对?那个五气有一个中和平衡的分量存在,它不能够一德过于偏枯。所以才用“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排序来突显它相制相成的重要性。


    例如说,“仁”是个美德。你因为它是一个美德,所以你会一直做,你会完全做在这一个美德上,过多的时候会有矫情,而且会妇人之仁。那这个时候要用什么来裁制呢?要做“义”。做义的时候,那个仁马上就得到中和。


    故五德之美在于它能够因时制宜,而做适当的节制,因此君子有时爱人,有时恶人;有时义,有时不可义呀;有时礼,有时必须无礼;有时智,有时必须含混;有时必须信,而有时必须要诈。比如说用兵的时候,你可不可以老实跟他讲呀?那就不行了。有时信,有时诈。这是必须因时制宜的,所以孟子才有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不必一定信,不必一定果,就看当时因时制宜。又有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这样的一个说法。这个礼、义呀,若超过了因时制宜的范围呀,最好的礼也会变成无礼,最好的义也会变成无义。所以,大人就审视它的节度来做调节。


    这个在在都说明五德必须相制相成、因时制宜,乃能止于赋性之初的至善之地。这个是五常依“仁、义、礼、智、信”之排序的微言大义所在。这个是有志于深入五常的学者来说不可不知的。那这样子说会不会太复杂?其实做法很简单。就是你觉得你哪一德过剩,就做克制它的那一德,你不需要损这个德,你只要做另一个可以克它的德。例如说,你觉得你太过于烂好人,那你要做那一德呢?就做义,就对了。这个了解意思。做起来很简单,没这么复杂,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个原理。


    这个五常虽然有相制相成之意,但也有相生相成之理存在,因为五行之德呀。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故仁多可以生礼,礼多可以生信,信多可以生义,义多又可以生智,智多又可以生仁。亦即去护持一德的发生,五常里面一德的发生,亦足以接续去生出其他的四德来。因为它生是相续的。当你木做过多了就会生火,火被木给生多了,它会生谁?它就生土。它是这样,水盈科而后进。你看水在流,这个洞填满了,多出来的东西去生哪里呀?生到去填满下个洞,对不对?下个洞再填满了,再生生生,再去填满下一个洞,这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把仁义礼智信偏枯的人,我们想象成有五个洞,你总得先选一个洞,那一个洞把它填满了,然后多溢出来的水会到哪里去呀?就会到下一个洞里面去,这是一样的意思。


    因此,对于五德未开始护养的初学来说呀,采相生之礼则是更省力而易进的一个方式。因为你五德还都没有养,你现在就来考虑一个相克的问题。就像那个草还没有长,就想办法要砍它要锯它,有没有?这样就没有办法养了。所以,对初学来说,采相生之礼是非常容易进的。故初学五德之人呐,原不能贪多,以多则烦,烦则乱,乱则无成。所以不能贪多的意思就是说,五常不要想一次吃满它啦!就像我们那个涓涓的细水在流,你不能一次奢望它灌满五个水塔,各位这样对不对?你要指望它能够这样现在能够灌满一个,这样就不错了。所以,修这五德不能贪多,多就烦,烦就乱,乱就无成。


    是故若能实地在言行心性上,护持一德渐渐地去成长,则其它的这个四德也就慢慢地涵藏在其中。这个便是初学涵养五德啊,能否成功的一个枢机所在。因此呀,论语里面有这么一段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子路听到个道理,听到个仁很好很好,这个仁还没做好,很怕听到义,你知道吗?义还没做好,又听到个智,又听到一个礼,怕得要死,为什么?因为会多则乱,一德尚未能够发生,连苗都还没有长出来,就想要同时去护养很多别的苗,那么对于德性未稳,根基未固的人来说,种得越多也就越看不到成长,越乱。


    例如《论语》里面有一段,好于多才多艺的冉求,跟夫子的一段对话,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不是我不喜欢夫子您的道,力不足也,实在是我没有那个多余的力气可以做得这么好。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孔子说,果真力不够的话,就像走路走到一半,走到都没力了;那个马跑跑跑,跑到一半跑到都没力了,接下去一步都走不了了,它没有精力再走别的地方。可是呢,冉求的多才多艺,这也学那也学,忙着学着,忙着学那,你只是没有把这个基本的做好,可是我看你精力都跑到别的地方。他说这是你自己画地自陷,不是你没有能力。冉求忙于多才多艺、多德多行的一种追求。最后必失去真正可以成长的一个焦点。


    若能在起初立德的时候啊,集中一个焦点来用功。那么呢,这个成功的几率呢,就大为提高。因此,初学五德便要集中你日常的注意力,先去护养出五德中的任何一德来。哪一德重要呢?都一样,它会相生呢,你自己选。选一个你认为对你来讲是重要可以成功的,可以帮助你成长的。选出一个德来,好好地去护持它,去行持它。先不要想别的,就护持那个德,让它发苗成长,渐至于茁壮,如此才能有五德俱全的一天。


    待至五德已经渐渐都慢慢地得到成长,我们再来检视它是否过度,是否需要用别的德,加强别的德来节制它,那个还不迟。所以,仁、义、礼、智、信虽然是讲相制相持之礼,对初学来说其实是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初学来说五德是干枯的,你现在所需要的是什么?是相生相成之礼。这个我们现在开始呢,就是要先了解这个原理的。此事不需一德未养者庸人自扰,还不要先考虑到相制相成的问题,这个便是古人为学与施教的一个大本。


    然而护养一德很难吗?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有人能够一整天用力在检视他的仁德、仁心、仁性、仁行,有没有呀?我未见力不足者。如果有的话,我不曾看过说力量不够的。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有吗?可能有吧,我没看过。他一辈子还没看过,说我活到六七十岁我还没看过。其实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说,如果你真的要去护持你一个德,他这边是举“仁”呐,用其力于仁,可是他用一个仁字已经涵盖五德了。当然你也可以给他改成一日用力于其义,或一日用力于其礼,这样改都行的。有会力量不够的吗?他说不可能的,我没有见过的。为什么护养一德不可能没有能力达到呢?因为这个是固有之,这五常是固有之,这金木水火土也是固有之的,在里面就有了。我们不需要到外面去找,我们只需要静下心来就能够发现。连刚刚出生的小孩身体里面也充满着它。我们不需要花任何力气就能够找到它,能够护养它。


    世上千千万万的事业,虽然你十分的愿意,但无法保证你的成功,你都有失败的可能。唯独这件事,就护养你的五常之一,随便找一个去护养它,只要你愿意,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功,不花任何的力气。你也不用任何的资本,对不对?就能够成功,也不会另外花你的时间都不用。只要你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集中你的焦点护持一德,那么你便能够获得接续相生的成功。这是一德成功、其他的呢,还接续会成功,世上还有比这个更简单,更便宜的事情吗?


  • 字所关重大,所包甚广,因此要圆满这个,实在并非易事。
    未识得其全体者,常以外表的谨厚为仁,或木讷不语为仁,也有以怀着爱人的心,便以为是的全部。

    现在我们分别把这「五常」一个一个来说明,先谈仁德。【仁】这个字,是足以护持,使自己以及使众生得以生生不息的所有的行仪都在里面。【仁】这个字最重要的意思就是生生不息。你取这个意,这个德只要做好了,就启开你生生不息的这个功能跟这个本钱。


    他的所有行仪都算在内,小到一个人的心念。心念,某个心念能够让你的本性更生生不息,更长养而不是更萧瑟,那个就算仁。包含你的言行举止,这个言行举止能够让我身体更健康,能够熏染到我的内心,也能够更健康,这些也算。包含利益他人的作为,对我不一定有什么帮助,可是我这个作为对他人的生生不息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些从心念上、从作为上、从言行举止上这些都算仁。


    然后从大处来说,大到攸关天下国家的体制,礼乐制度,治国政策,凡有利于众生更得以生生不息者,能够让他们更轻松,能够更安宁,能够更健康,能够更喜乐,这些的所有政策制度全部包含在内。所以说这个仁大不大?那是大得不得了,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未必能够尽其功。


    一个人若能在一切的心念、言行举止、行为、团体的体制、治国的政策上,皆以护养自己及众生那个生生不息的种性为主轴,方称得上是有仁德之人。


    这个仁还要看大小,护养到小的仁,而正足以杀伤到大的仁的时候,那我们称这个是仁还是不仁?我们还是称他不仁。例如说,我贪污了很多国家公库的钱到我的户头来,那对于护养我的后半辈子的生生不息,看起来是有帮助,对不对?


    可是那个亏空的那个大的洞是不是杀伤了很多人的荷包,对吧?你杀伤很多人的生生不息,护养一己的生生不息,就整体而言是不仁的,他的罪过就在于这个地方。


    故【仁】除了一个慈悲的心以外,尚包括了修持家的性理心法,修性了命的功夫,这是为了我们的长久的法身的生生不息。也包含了出世法,了脱烦恼的办法;入世法,解决别人的烦恼的办法;治世法,立定一个长治久安,解决所有众生的烦恼的办法;以及所有的一切修持范围在内。


    可谓例古的圣贤,终身所为者,就是为了护养这个【仁】这个字而已啊。包括义、礼、智、信,通通通通都是为了护养这个仁,要达成这个目的。他们甚至把仁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因此,《论语》中有这样的字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因为【仁】这个字跟生命来比,生命是短促的,


    而【仁】这个字,指的是生生世世非常遥远而巨大的生生不息的功能。所以他可以舍弃一生一世的生,而换取千秋万载而生。舍小而换大,这样仁不仁?这样就是所谓的仁。那舍大而取小呢,我们就是所谓的不仁。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当这个仁,仁是最重大的,当这个仁的选择的时候,不让的,不让于军队也不让于师父的。那个师,也可以说军队,千万人吾往矣。


    这个【仁】字所关重大,所包甚广,因此要圆满这个【仁】实在并非易事。故未识得其全体者,常以外表的谨厚为仁,或木讷不语为仁,也有以怀着爱人的心,便以为是仁的全部。然而仁并非仅仅是无为木讷寡言,或是仅仅怀着爱人的心而已,它甚至还有另外的反向。


    比如《大学》里面是这样说:为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你看,【仁】我们本来翻译是爱人,对不对?可是仁在某些时候会恶人,就是厌恶人,排挤人,有没有?把那些人给我抓起来,关起来,有没有?那就是所谓的恶人。这几个人不关,这几个坏蛋他会杀伤数百人数千人,对不对?那个时候舍弃少数部分的人的自由,而换取更多数的人的安康跟幸福,这都是必要的行为。所以为什么说仁人能爱人能恶人,意思是大仁之人必有大作为,看大方向,仁人君子,为了达成更大的爱仁目标,常理直气壮,面折廷诤,廷诤就是朝堂之上的争辩。折冲樽俎,樽俎就是也是朝堂上,何尝以徒似谨厚无言无为或善柔为仁?但是我们通常都是以寡言木讷为仁,对不对?以爱人、以谨厚、厚道为仁对不对?这固然都对,


    但要看事情的大小来论断,这个是不识者之偏见。


    例如,《论语》在第五章中谈到很多的仁,为了怕人们误会这个【仁】这个字只是一昧的善柔,因此特别在谈【仁】的篇幅里面,又谈了一个【刚】来补充。


    让这个【仁】的那个【柔】啊,不至于偏柔,使得这个【仁】的意义呢,更为宽广。例如,孔子说【吾未见刚者】,就出现在第五章,你要知道第五篇里面都在讲【仁】,特别提到【吾未见刚者】,我没有看到真正正直而坚强的那种德性的人,


    他是在感叹说,我看到的人都是偏善柔,偏木讷,偏寡言,偏无为,偏爱人,我没有看到真正正直坚强的人在仁人里面跑出来,他非常感叹。或对曰:“申枨。”申枨应该够刚啊,曰:“枨也欲,焉得刚?”他说你误会我所谓刚的意思,我所谓的刚是正直坚强,你所谓的刚是暴力,那是不太一样的。枨,申枨,刚是刚,他的刚不是我所谓的仁的刚,因为他充满欲望。就是用刚德来辅助仁,让这个仁不至于偏柔。


    正因为这个【仁】字所包甚广,显非不识者所能尽知,亦非一个有志于行仁的人立即能够进德。这个,孔子在《论语》里面,看到很多不愿轻许【仁】的一个说法。你问他某人仁不仁,他不愿意轻说,哦,他仁他仁。我们都喜欢说好听的话,对不对?但孔子不这样说,为什么?因为这个事情事关重大,影响千秋不能轻许之,怕我们误会。


    我们来看一看这一些文章,或曰:雍也,仁而不佞。有个人斩钉截铁地说,冉雍,他人呢已经到达仁了,但是口才不好。孔子说:焉用佞?干嘛用口才,【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常常惹人生气,口才好常常惹人生气杀伤仁嘛,他说干嘛要口才好?【不知其仁,焉用佞?】他说,你斩钉截铁说冉雍仁,我说啊,我是他师父啊。冉雍的仁谁教的啊?就孔子啊。孔子能够教人【仁】,那孔子懂不懂仁?当然懂仁啦。那孔子能不能看得出冉雍有没有仁?他看不出还教什么呢?孔子斩钉截铁跟他说,我不知道他仁不仁。他的意思是告诉这个人说,仁没这么简单啦。不过呢,【焉用佞】,他等于回答他两个问题。别人斩钉截铁说冉雍仁,因为他悟错了,他以为就这么善柔,就这么谨厚,就这么寡言,就成为仁。他说我不知道他仁不仁哪。你看保留一个空间。他仁中了一部分,一部分没有中。


    我们再看下面的,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孟武伯问说,子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也。】你看保留一个空间。我不知道,他也不说“没有”,因为他也不是真的没有,因为子路一定有一部分的德性符合仁,对不对?但是不是全体?因为他不是全体,你可能对他还有很多误会,说“不知也”,他也不说“不”,也不说“是”,


    那最聪明的办法就是说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千乘的国家可以让他去管兵权,但是不知道他有没有仁,因为仁没这么简单。


    然后就又问,求也如何?冉求如何?孔子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说冉求啊,有一千户的这个邑县,有百乘的兵车的卿大夫之家,


    可以让他做县官主宰一切,可是我还不知道他仁不仁。你看,孔子的意思是说,能够管千乘的兵权的人,可以做到那样,还不一定能够做到仁噢,能够管百乘之家的那种才智,可以做到那样,但也不一定能够做仁哪,对不对?是不是一直在告诉我们【仁】不简单?


    赤也何如?他说,好,那公西华怎么样?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可以当外交官。各位你看过外交官吗?你已经看过美国的外交官,看过大陆的外交官,你知道那种气宇轩昂对不对?可以利于朝、可以使与宾客言,可是啊我还是不知其仁,他还是一直在告诉你,仁远超过你所知的这一切。


    然后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令尹就是楚国的宰相,子文是这个人的名字,令尹子文三次当官,无喜色:没有骄纵,三已之:三次被赶下来,无愠色:不生气,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当他走的时候新令尹上任他又交接得清清楚楚,一点都不生气。我们常常会生气呀,他赶我走,满腹委屈?来的人我随便交接对不对?随便说几句,他还没有啊,巨细靡遗,生怕百姓因为我交代不清楚而误了什么,这种仁慈溢于言表,何如?说这个人仁不仁啊?子曰:“忠矣。””孔子说他这个德性叫做忠,曰:“仁矣乎?“那算不算仁呐?你说仁这么困难,那令尹这样算不算仁呢?,曰“未知,焉得仁?“说智有一点不全,那能够胜得仁。各位为什么?因为智是属什么?五行属什么?属水,水生什么?水生木,木就是仁字。智没有全,仁能不能全?不能全,只能够说,智有进步仁就会有进步。智要进步到全、仁才能够全。当然我们行仁,仁一百分义也不一定一百分,因为义的气是经过仁的气流过去的对不对?但是未必我仁要一百分义才会进步啊,因为我的仁有二十分那义能够吃到五分呢,这样各位了解意思吗?我的仁有五十分义能够吃到三十分呢,所以你一德的提升另外一德你就能够跟得进。他说:“未知,焉得仁?”为什么未知?因为可以服的君你不必服三次的,会听你的话而不会听小人的话的君,不会一再地听小人话把你赶下来,各位对不对。“未知,焉得仁?


    再看下一段,崔子弑齐君,崔子杀了他的齐国的君。陈文子这个人很贤良啊,很有气节,他也是卿大夫,陈文子有马十乘,这告诉你说他是卿大夫,弃而为之,他也不再着重官禄了,不再着重家产了,反正是他的同胞崔子杀了他的国君,他觉得这个国家不值得我这么清廉的人留下来,他就跑到别的国家去,到别的国家之后呢,就看到那一边又有臣在杀君。他又说唉呀,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那个杀君的人就跟我们的国家一样,这个国家也不干净,违之。他又离开这个国家。之一邦,又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又看到那个国家又有臣在杀君,说唉呀,这个国家还这么烂这么脏,我这么清廉,怎么可能住在这里呢,违之,又跑到别的国家去。


    各位孔夫子当时周游列国,一邦走过一邦,为的是什么?宣扬仁政,而不是因为躲避肮脏的土地,你了解吗?这个人同样一邦走过一邦,他为什么?以为自己很干净,而那一块土地不够资格来容纳他。对啊,这个德性差很多,然后这个人很清廉,何如?一直在问。那这个人仁不仁啊?孔子说:清矣,这个人的德行叫做清啊,曰:“仁矣乎?”仁不仁嘛?曰:“未知,焉得仁?”,没有智慧。为什么?因为如果你要战国时代要照他这样跑的话,他一辈子没有一块土地可以站,各位对不对?没有智慧哪有仁哪。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为了表述仁不简单,他说各位啊,我的所有徒弟里面唯有颜回,他的心能够三个月都不离开仁的生生不息的那份厚道。其余呢?有的一天有的一个月就这样而已啊,各位孔夫子三千多的弟子,孔夫子是至圣先师,他的身旁啊,有那么多的哲人,有那么多的贤士,而能够护养仁,能够通过一季,三个月一季,换了一个季还存在的。只有谁呀?只有颜回,这是告诉我们说要养一个仁,简不简单?是不简单的。


    原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克是好胜,伐是夸功,怨是怨叹,欲是贪求,说克伐怨欲,这不好的东西在我身上都没有的时候可不可以算作仁呐,孔夫子你老是说仁不知也,焉得仁啊,到底我这样子算不算仁呐,子曰:可以为难矣,算难得了,仁则吾不知也。仁啊,我不知道啊。弟子如果听到孔子说仁不知道就表示什么呀?沾到一点边,大体上还没有抓到。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说你看圣跟仁,我不敢说了我自己的德行没有我没有办法。”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说仁这个字啊,我不敢,我没有这个德行,我不能得到他的全德,我只是用仁来做,天天行持不错,来教导人家,不疲倦不敢停止,我的德性只不过是这样而已。孔子是教人仁的,他敢不敢说它是仁的全德,他不敢。


    而曾子更是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一个志士仁人他的真正的志节、职守就是以人为己任弘扬这个仁行持这个仁,不亦重乎啊,当然这责任重大,非常重,任重而道远,多远呢?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这个字不是你学习三年五年说我懂了,没办法的,他是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够算说你的学习终止?死而后已。这样各位了解这个字呢,这个字的困难度跟它的深邃度,我们总是说仁啊,我知道啊,如果今天发一个作文题目给你的仁我知道了,写写写什么,如果有一个人问你说来来来我教你一个仁,我知道了,再说都是这些老八股对不对,你到底你还要说什么?我们还不了解仁它到底还有多深啊。要圆满这个德啊,死而后已啊,死了还不一定做得到了。


    孔子更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如果有一个王者当政,他也要经过30年左右,死了30年,一个30年左右的彻底的去耕耘,才能够稍微算是一个有仁德的时代,可见这个仁是不简单的,用那么大的智慧,那么大的圣者来治世还得经过一世。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犹以夫啊,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呀。孔子说已经到达君子的才气而根本就还没有占到仁的边的人还很多。那可见的仁比君子哪个高啊,仁是高很多很多的。以上这一段我是要举在儒家的学问里面,特别是孔孟是倡仁、倡义,在孔孟的学问里面,仁这个字到底是什么东西呀?是不是我们只是一个爱人、存仁厚慈悲的心,这样就算仁哪?那我们可能把仁这个字看得太小太小了,就是像一个水井跟大海的两个比例,这样各位了解吗?那个是死而后已的事情,那可没这么简单。


    而孔子为了怕学生们以为仁要多高的学问才能够获得而心生退却。所以呢,在《论语》里面也有很多轻许仁的一个说法出来。就是说他告诉你仁其实很简单啊,例如这段子曰:仁远乎哉?仁很远吗?很难吗?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你了解他只是一个感觉,他只是一种的看法,当你要仁的时候他已经来了,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在你里面,老天爷已经把仁造好了,现在储存在哪里啊,就在那臭皮囊里面,已经给你,只是你用很多知见去扭曲它,当你知见万缘俱下的时候,实际上那一刹那仁就跑出来了。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所以仁这个字啊是从里面找还是从外面人家给你,还是从外面去奔跑啊,那从里面来的,为人由己,从里面来的。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我们常常把它们当做口号,当做文辞来研读,食之而无味,弃之而可惜,却未曾把它们落实成动词,变成一种真正的行持,一种行为、一种坚持、一种气节。真正去做做看,原来意境这么深~

    看这一段,子路说:桓公杀了他的弟弟公子纠,然后呢?“召忽死之”。公子纠旁边的一个臣叫召忽,为了保护公子纠死了,管仲也是公子纠旁边的臣,却逃生不死唉,没有殉难。曰:”为仁乎?“子路说,那管仲应该算是为仁吧,该死的时候没有死,为仁吧?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不以战争就九合诸侯了,管仲之力也。”就是管仲才有办法做到,如其仁如其仁,就是说算他仁,算他仁。各位你仔细听算他仁,有没有全部仁?没有全部仁。说算他仁,算他仁,勉强算他仁。为什么?因为,管仲能九合诸侯,也让天天都战马奔腾的战国,暂时安定了好一阵子。这安定好一阵子,能生息多少人?各位对不对?我们刚刚讲过仁是什么意义?让生生不息的这个功能在人类在万物身上发生都算仁,桓公能够九合诸侯,有九次,那个九次也相当长时间哪。这么长时间的战国能够暂时歇下战马来,那功劳大不大?大。虽然仁是很难做得到的。是死而后已的事,但,因为有位置懂得运用他的智慧,而扩及影响力有这么深远的时候,能够护养那么多的人可以去耕种,可以去生息,可以安养。如其仁,如其仁,算他仁,算他仁。这是亲许的一个典范。


    子贡说:“管仲,非仁矣!”说,管仲恐怕不仁吧。刚刚子路批评,现在子贡批评。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他又不殉生。又相之!又去替齐桓公,等于是仇人哦,对不对?因为他的主人是谁?齐桓公的弟弟。他的主人被杀,他要去相仇人。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因为他九合诸侯让天下安宁,稍微安宁,”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要像野蛮民族一样,被发左祍。左衽就是穿衣服,露一边露出肩膀,野蛮民族穿的。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说啊,管仲内心认为,他的才气不应该埋在棺材里,只要有人用他,我就有办法让天下得到安宁。所以他不轻去殉节。他保留他的身体跟智慧。他知道只要有人用他,他就可以为天下效力。所以他不是像匹夫匹妇那种自命清高的小量小节,自经于沟壑,自己弃师在沟壑里面,而莫之知也,他想办法让我的身体为众生做更多的事情。那这样是不是助长那个生生不息?对吧?所以说如其仁如其仁!死了总是无益嘛,对不对?


    在这个《论语》里面,孔子也谈到很多,在自己的身上具体的为仁的办法,具体落实仁的办法。颜渊问仁?这个仁到底怎么样?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注意这个为这个字,为就是具体实施的办法。克己复礼就可以做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一天克己复礼的话,全天下都归于仁,不是只有一个人归于仁。那当然,那你要彻底了解什么是克己复礼,那我等到讲到仁义礼智信的那个礼,我自然会帮你解开。因为我现在解又扯太远去了,对不对?它有关系到体制的问题啦,天下体制的问题在谈这个礼。那这边谈克己复礼也可以从身上来谈。克制我的欲望,恢复我的伦常、天性,这就是克己复礼。那天下这个时候就可以解释成你的天下,你身上的天下,每个人身中都含天下,对不对?都可以类比为天下。那天下可以归于生生不息,叫天下归仁焉!


    那颜渊就说,哦,这样讲起来太大了。颜渊说:“请问其目?“你讲的纲太粗了,我握不来,你告诉我一些细目可以吗?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它的条目。如果你要立志,我要行仁这个德,那我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不合理的,不要看。啊,你骑车骑骑骑,看到那公车上很多很撩人的相片有没有?已经骑到旁边了,多看两眼,合不合理?好,不合理的,不要看!骑过!那个时候心里要有点不屑不洁之事,有没有?那个想法,要在心中含着。听人家讲什么淫秽的声音,不要听。转转转,收音机来谈那些题目,关掉不要听。非礼勿视,电视又在演那些,不要看。在那个刹那,你就要能够真正行持得来。看着你的内心,看着习性的奔动,看着它的实相,但要很甘愿的电视关掉,手机关掉,人走开。因为它非礼,它不符合常道,不符合我们心性的天赋的本真,通通叫非礼。非礼勿动,又想买这个,又想做这个,但它有损我的健康,有亏我的品格,那我就不要做,心甘情愿不要做,就这一刻不要做,先实习这一次不要做,就在那个当下就停住。就是实行那个条目。各位这几句话我们是一定都读过,你从小到大就认识。你什么时候在那个非礼的时候自己把它停下来,非礼的时候,可是过去会去做,可这次我在这个非礼的关键,我这一次就不要做,然后你内心还会升起一个可惜,对不对?一定是这样的嘛。那个可惜出来才会把你击垮。那可惜出来不要理它,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不动。心甘情愿我要来实施这个礼,我要来坚定这个志节,你要得先几次几天之后就发现情况不一样。


    这个我过去有的经验。我还印象很深刻。我在刚退伍的时候,那时候二十几岁。我有一个特质,那时候特质是有一点疾恶如仇。不屑人的事,我很多啦。然后呢,回来那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立志想要好好当个人。当然后来没成功。然后呢,骑车的时候,骑骑骑看到什么不该看的我就这样故意专注我的眼睛哦,旁边都模糊,我都这样给它骑过,看到什么不该看的,我更要给它骑过,不屑的事情呢,我自己心里会起一个念头,给它经过。实际上时间没有多久,三五天呢,你发现你全身的气都在改变。不过那时候我还没有修道,我还不能了解那股气的珍贵。各位你回去试,三五天,真的不需要两个礼拜,就三五天。


    所以孔子说他那么多学生里面那,能够三月不违仁的,唯有谁?颜回啊。其余则日月至焉而矣!日是多久啊?一天。其余的跟在他身旁的那么多贤人大多也只能够一天,能够一个月的很少,对吧?所以你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我们常常都把德性当做口号,当作一个文辞了,我们在研读它“食之而无味,弃之而可惜”,你为什么不把它落实成动词?变成你的一种真正的行持,一种行为,一种坚持,一种气节。你未曾做,真正去做做看,三天五天你就发现,气宇轩昂是不一样的。这一段很重要哦。他已经问到条目了。仁,我想立志我想行这一德,从这一德作为树立五德的起步。那条目是什么,孔夫子已经明确答案给你,就这么简单。你一定觉得太简单,你一定觉得没什么深度可以谈。我告诉你它很深,你明天做一天就知道了。


    仲公问仁。仲公问,怎么样可以得到你说的仁呢,你老是说不知也,到底要怎么样能够得到?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兵,使民如承大祭。为什么他这样说?因为他是对一个从政的人来说的,就因材而施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则是任何人都用得上的。作为一个大官,他想想我这个政策下去是连我自己都喜欢我才做,连我自己都不喜欢,我绝对不做。那当然在办公室里面你也可以这样,我不是当官,我只是一个职员,我做这件事别人会喜欢,好,我做;我做这件事连别人都不喜欢,不要做。你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种呢是比较守身的方式。而在行持上呢,我要做一个事情,我不能只是注意自己的身上啊,各位对不对?我在一点身(一整天?)里面我是不是要做很多事情,我做很多事情里面怎么样去护养我的仁,符合我的仁呢?那这一句就是很值得作为我们的标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他的心、用我的心两个来衡量,揣测他的心。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能够帮助很多人的那种人,仁不仁?那可谓仁乎啊,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他说,何止于仁啊,一定圣!可见孔子的心目中圣超过仁!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我看你刚刚所说的这个事情啊,恐怕连尧舜都还不一定做得很好。所以你以为这很简单嘛,你以为捐几个臭铜板就是这边所谓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吗?还未必,因为还有很多事还没做好。尧舜其犹病诸,尧舜都不一定做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呢,其实跟前一句呢是相呼应,一个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要的,不要做给别人,这边只是说自己想要的就帮别人达成。这两个其实是互为表里互为体用的,这就很值得作为我们的标杆。其实这个就是《大学》里面所谓的絜矩之道。


    樊迟问仁。樊迟又问:怎么样行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难的意思就是说,先去力行,而后呢功效是在后面。不要先一直想要求功效,这是最重要的。你常常会求速效。你想要求仁,可是呢,你常常求速效,你马上要看到效果,我马上要感觉到。孔夫子告诉你说,仁是用养的,仁没这么简单,仁是要你透过时间慢慢地做,慢慢地做,慢慢地护持,而后你才感觉到什么叫仁,这就是先难而后获。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讱,就是忍住那个想说的话,不要说,就是讱。司马牛问孔夫子怎么样可以得到仁?孔夫子说先学习不发诳语。他说其言也讱谓之仁,这样也叫仁吗?孔子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为之难就跟前面所说仁者先难是一样的,就要去力行,这件事情是最困难的。所以说不要说的太满,你知道该怎么做,你要先去做,你不要先急着说:哦,仁就这么简单,仁就是什么什么吗?有没有?不要说,先去做。先把你听到的那四条,非礼勿视,非礼勿言,有没有,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你把它做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它做好;把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把它做好。先不要说,先去做,去实行。所以这个是劝这两条其言也讱也好,为之难也好,先难而后获也好,都是告诉我们啊,先力行三五天,力行三五个礼拜,力行三五个月,不要先说。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这是你具体可以做的,爱人的意思就是可以帮助他达成他的心愿,让他更安宁的,让他更快乐的,让他更喜悦的,凡这些都可以做。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然到夷狄之邦,这几个原则都不可废。樊迟问仁,他讲自己一个人自处的时候纯净而专一,做事情的时候纯净而专一,跟人相处的时候非常地恭敬公正,一直保持这样的心在生活,你慢慢就可以长养你的本性了。仁就是生生不息的种性。居处恭,要去做。回家沙发一躺,脚就翘起来了,有没有?脚就开始一直摇一直摇”(台语),这样算恭不算恭?既不恭也不敬。居处恭,执事敬,清真而专一叫做恭叫做敬,我们先把意思先调好,恭跟敬的意思可能跟你平常所了解到的不一样。与人忠就是公平,忠就是公平、正直,就叫做忠。时时维护这样的心,这样讲难吗?其实他就是这个四勿,做得来也就吻合了,这几条其实一样的。




  • 再好的法都有法执的一面,如果无限上纲,不知变通,便会反受其害。
    为免人们误会“仁”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往错误的方向为“仁”而浪费时间,故此对仁的误会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你要注意,近仁,是接近。其实前面所说那些都是近仁,只是接近。刚毅就是坚强,特别提到刚毅,就是因为仁一般给人的印象就是善柔。柔啊很柔,有没有?讲话很嗲气,很小声,很和婉。他特别补一个刚德,要刚毅去助这个仁德。木讷,就是多做少说,可以慢慢接近仁,这个给你仔细的条目,不要一直说。子贡问为仁,怎么样可以做到仁?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说想要把工作做好,一定要那个器很重要啊,你想要把人弄好呢,还要借助一个器,什么器呀?到一个国家,就住在那个大夫之贤者里面的家里。交一个朋友就交那个有仁德的人做朋友,这个意思是要你选择还是不要选择?要选择。但是在某些经论里面要告诉你说不要有分别,各位对不对?不要有分别是对孔子说的,你搞清楚没?教学生没有挑类别的,什么类别我都得跟他教,对圣贤来说,什么类别我都得跟他交往。对凡夫来说,根器未固的、德性未稳的人来说,你可不可以不选择?行不通的,这是阶段上的差异,丝毫没有分别,那是未来的目标。德性根器未固、还容易受影响的时候要不要选择?要选择。怎么选择?到这个国家住在贤大夫家里,千万不要跟那些小人鬼混。交一个朋友看,选那个有仁德的。不会挑有仁德的,就看刚毅木讷近仁。先做少说的近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近仁;爱人的人近仁,这样会不会看?条目通通给你了。曾子曰,君子以友会文,以友辅仁,用朋友来辅仁。各位想想看,你交一个朋友不能辅你的仁,那各位,请问你交那个朋友干嘛?你只是想多交几个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对不对?因为这吻合你的欲望,但我想要请问你呀,你是真的为了言不及义随顺你的欲望吗?还是真的你有更远大的目标?如果你有更远大的目标的话,那应不应该想想?先围一个栅栏,用你的有仁德的朋友围一个栅栏,有刚毅木纳之德的人围个栅栏,有远见的人围个栅栏,有义气的人帮你围个栅栏。所以你才能够在里面得到生息的机会,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以什么朋友都能够交自豪。我常常能看到很多这种人,没有一个修好的。什么类型你都可以交。对啊,我说你有很多话可以讲,你有很多事可以办,这都没有错,你可以得到很多知识,可其实那些知识,要我我也不屑。浪费你的生命浪费你的时间,而你竟以此为德,是没有必要的。以友辅仁,什么朋友可以帮助你的才德的增进,那是很重要的。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要恭,心要宽,内在要信实、诚恳,应对呢要能够权变,敏捷,要懂得给予人好处,去爱人、去助人。有这五者,就能够慢慢慢慢近仁、而恭、宽、信、敏、惠这五者。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这个字,它不很深,博学而笃志,学问多没有关系,但是要来到你内在心里的志向,向上的才叫志。博学很多,但最后就是要坚定我的志节、坚定我的志向。切问而近思,所该问的都不要问三十三天外,不要问九地之下、九天之上,不要问那一些尚玄好奇,就问一些日常人伦生活应该近的事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这么切近的事物、爱仁这样的事物、恭宽信敏惠这样的事物。


    孟子说:杀一无罪,非仁也。无罪的而杀他,非仁也。所以为仁的第一个要务就是戒杀,这是为什么我们提倡素食的原因。但是素食只是杀之一哦,我造了一个谣言中伤一个人,毁伤一个人的名誉,算不算杀?这是算杀啊!为仁的第一个要务是生。因为仁就是生。我们宣扬仁的一个美德那就是生。可是,各位我造谣,造一个谣言,他的美德我用造谣的方式可以吗?那也不行,为什么?你看孔子,人家问他某某人有仁没有?他说不知也。没有肯定就不给他。不随便捧他。为什么?因为君子所说的话是社会的一种典范跟标杆,一种正当性,一种正确性,不因随便地捧捧而让那一些根器未稳的、是非辨别不清的人混肴他的视听。有这个德,我们呢就来赞许他,就是生。没有那个德,我们想办法来引诱他,诱导他上正路,这个呢,这也是生。


    刚刚呢,我们这个从儒家的学说里面,挑出一些为仁,它的条目。现在我们再来谈仁,孔子又怕人们误会这个仁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往错误的方向为仁,浪费一些时间,因此,就有以下的这些说法。所以,我们要了解,再好的法都有法执的一面。那个在学法之前就应当先破除,不要等他成病了之后要破、很难破。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宰我问说,一个仁者,如果有一个人跟他讲说,跳进井里,你就可以成仁了。其从之也,他会这样做吗?子曰:何为其然也?你怎么这样子说呢?你求学问怎么这样子说呢?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说有人告诉你井里面有一个人摔进去了,你只要跳进去了即使你死了,你也成仁了。你去不去呢?孔子说,你怎么这样说啊,君子只是想办法去救他,那个逝就是去。君子可逝也,可以用尽任何办法去救他。不可陷也,不可以真的跳进去。跳进去只有死路一条。你一定要了解,仁这个是什么意思啊,仁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生生不息。跳进去是生还是死啊?是死,无意义的奉献是不做的。但如果我死一个救十个,要不要死啊?那是很值得的。那个叫仁者。这样各位了解吗?不当死而死,这很不仁的。


    你知道吗,古代有一个这样的人,他的国君是很混很昏君。打仗怎么劝都不听,怎么施政怎么劝也不听。他就有一个这么忠的臣。然后有一天一场混战之后,他的帝王竟然死了。死了之后,身体都已经被剁烂了,然后只剩下一个肝,还稍微算完整。那个臣非常的忠心,找不到东西可以葬他,他就把自己的身体剖开,然后把肝纳到他自己的身体里面来,然后就以他的身体当他的棺。各位,这个有意义吗?历史写起来说他非常的忠。各位,那个忠是看的到。仁不仁啊?不仁。因为他杀了一个好好的生命去陪一个尸体。各位对不对?这是他不仁的地方。君子要学一个君子之道,学一个君子儒,不要学一个小人儒。所以,学问一定要把它学活起来,不要因为这是一个美德,就让人抓住了这样的一个把柄,制造了一个陷阱,让你往里面跳,不是这样的。


    君子可逝也,而不可陷也。可欺也,用一个正当逻辑的合于礼义的道理你去骗他,可以骗的动他。不可罔也,用一个不近情理的事情要来狂他,是不可能的。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仁,仁爱过多,仁慈过多,就不好学,学了就能够实行。实行到市面四通八达,义理都完全吻合。在这里行得通,在那里行得通,到哪里都行得通。好仁以外还要好学。不好学的话其蔽也愚,就容易被蒙骗。好比现在的教育家一样,一昧的爱的教育,一昧的爱的教育,少一个什么?少一个铁的纪律来陪衬他。最后一直爱一直爱,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已经很难调养,你有没有发现这个事?宠过头了,他不知道什么是原则,他只知道说,我只要给他爱他就会成长,他以后就会成为有用的人。爱只是五行里面的一德,叫做木。对不对?全部的能量灌溉在木上面的时候,木可以克谁啊?可以克土。土又失了的时候,那土所生的金又会伤仁,金一失那个水又会伤。这样可以了解意思吗?所以古圣先贤所提倡的任何东西就像跷跷板一样,它很灵活的,它随时在调整,像我们方向盘一样,它随时在调整。他绝对不会使全部的力气在一个德上面,他不干这样的事情。但这个错误现在已经是满天下。当天下是疯子,当你提倡这样的论调,你变疯子,对吧!


    我们再看下一段,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也是错误。仁在内,行仁由己,不在外。巧言在外,令色也在外。和颜悦色,那个就叫做令色。看起来很有德性,看起来非常舒服,听起来非常悦耳,那叫做巧言令色。所以,学仁的人通常多半往善柔的方向,第一个前进的方向。其实,如果失去了内在的那一个生生不息的这个最大的骨干,它是足成为巧言令色之机。所以,古人有这样的讥讽。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说,曾子说,在我们孔子三千弟子里面,最器宇轩昂的就是什么,就是子张。可是,要跟他共同在仁德上成长是太难太难。为什么?因为太器宇轩昂了,他太着重他的外相。他的外相已经一百分,而里面呢正在空虚之中,有没有?那只是阶段性在骂他。所以,这边是告诉我们,仁在内,仁不是在外。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由也这样骂子张,我的朋友我的同学子张是很难得的人才,很努力的人才。可是啊,要跟他共同探讨这个仁究竟怎么回事啊,太难太难。为什么?因为子张忙着往外去了。这些呢,就是我所要跟各位探讨的有关仁。比如关圣帝君忧国忧民的那个心,那就是所谓的仁,而志在破贼安民、为了百姓而百战杀场,那个行为便是义。仁跟义有关联,但它其实也应当要加以分割的。那义是什么?下一堂我们来探讨。



  • 讲义气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也都对忠义参天的关圣帝君钦佩不已!可是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如何集义、如何效法
    关圣帝君护持好达致八德俱全?
    古圣先贤早已在经典里面指出了清晰的道路:为了大体舍弃私欲或得失、尊贤敬长、常含羞恶之心不屑不洁之事
    ……只要简简单单去做,就已经踏上集义之路!日常生活很小的事情可以累积成很大的效果,一起来学习吧!

    【义】


    (一)舍己助正,刚毅不屈!


    现在我们来谈五常的另外一个德“义”。义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了解一个德性,这个德性用在日常生活中它也许会很多端,可是它都是源自于一个字的根义,你特别要注意那个根的义。你查字典的时候,你查一个字会有十几个意思,对不对?有可能这样,有可能五六个意思,但是那都是延伸的意思哦,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源自于一个,你一定要先抓到这个,你才有办法读经典。


    例如说:我们昨天谈到“仁”,仁的根义是什么啊?促成那个生生不息,就这个意思,其它的统统都是从这里推出来的。


    义的根义是什么呢?舍己助人的意思,但这个助人是有限定的,是帮助他达成正当的目标的那种助人,那个才叫义。所以你也可以说舍己助正,这样子来解释它呢就会很恰当,不容易再丢失。


    它的重要的含义就是舍己跟正,这两个字的混合体,才是这个义的意思。它有这个正做基础,所以这个“义”无不可告人之事啦,义是正大光明,义呢还有一种刚毅在里面,所以有种坚强不屈。因为有坚强的毅力才有办法舍己,才肯甘愿去吃苦,去达成目标。所以,义有刚的德,就是坚强跟正直的意思。


    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这就是刚!再怎么富贵,我的气节不能丢了,这点我要守得住,但是需要一点刚德。


    贫贱不能移,在最贫贱的时候呢,不能够丢失了我的志节,这也是要有一种刚的德。


    威武不能屈,再怎么样尊贵的人的面前,高贵的人的面前,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威武不屈。这个呢就是义的具体表现。


    《论语》所谓的“枨也欲,焉得刚!”,这个刚呢就是这个义的一种正直不屈的一种表现。


    一个充满欲望跟索求无度的人,胸中并没有什么正直跟牺牲可言,对不对?你看:舍己,义这个字就是舍己,欲的人没有舍己啊,舍己的人就不会贪欲啊,然后那个义里面有个正,正当的正,那这个欲望的欲里面“正”也失掉啦。所以你说他有没有刚德呢?已经一个欲望浮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他这个正直的义就已经不在了。


    譬如关圣帝君,忧国忧民,志在安民的那种柔情是仁,那个为了仁而摆在沙场的刚气,那个就是义,肯牺牲,肯奉献,为了一个正当而远大的目标,为了一个群体、大体的更大方向的生生不息,而展现出来的那个刚气,那个赴汤蹈火的刚气,两肋插刀的刚气,那个呢就叫做义的表现。


    义它配着刚,刚才有力量,才做得出来,然后配着正,所以义无反顾啊!生死已知,这是义气。关圣帝君所护持着的也是唯一的义字而已,那其它的德啊,他八德俱全啊,可是你仔细给他看他的行仪呀,都是在一个义字上来发挥,而其它的八德自然就跟着来了。后世以忠义参天,义破云天,结义千秋来赞美他,这是关圣帝君当之无愧的一个地方。


    从生活上的例子来说,义,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舍字,舍什么呢?什么都可以舍啊!


    例如:舍自己的一切去成全一个大体,去扶助任何一个弱小需要帮助的人或团体。这个呢都是义的表现。


    义这个舍不止只有舍钱,什么都可以舍。比如说:舍我的力气去吃苦,去流汗,去流血,去为大体而做打拼,这个呢就是义。力气也可以舍啊,舍我的安乐,舍我的享受,我本来可以安乐,可以享受,我本来今天可以非常安闲,可以自由自在,可是呢,我甘愿去受束缚,去为别人吃苦,去出力,去成全大体,这个都是义。


    舍我的金钱,舍我的名望,舍我的地位,舍我的得失,去成全一个大体或去扶助一个弱小,这个呢也是义。舍我的名誉,我的清誉,我的清闲,去入于是是非非,去厘清是是非非,去奔忙,有没有?去救正弱小,去伸张正义,这一些呢都是义的表现。所以什么都能舍,不是只有一个舍金钱的问题。


    那我们从经典里面追寻一点义,来试图来扩充它的层面。


    像《大学》这段: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畜马乘,就是说养马的那种的,有车马的,那就表示富贵人家,富贵人家不计较养猪养鸡那种小利益,那个应该让贫穷人家去养,已经富贵的人了,你做的行业不要跟贫穷的人去争,这个看的可广了。坦白讲一个富贵的人又要去养鸡养猪来垄断势力的话,那市面上的鸡、猪呀,那些民生必需品,谁最有能力垄断?是穷人家还是富贵人家?那富贵人家随便开一个鸡场,一开下去,养几十万只,那穷人家家里只能够养两三只,对不对?他的能力就仅只有这样啊,富贵人家还要去再想办法经营什么势力,虽然不犯法,但是与民去争利的那种竞争计较的心是非常明确的啊,所以有人会告诉你说:嗯,不能玩股票吗?我犯法了吗?某些地位的人呐他就不适合。好,某些地位的人他已经够富足了,他剩下精力他应该做什么?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伐冰就是拜拜的时候,可以有冰块冰东西的,那你要了解,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例如说你可能在中原,那个冰是在西北呀,那要从那里运到这里来,在拜拜的时候还能够用,那可大费周章啊。


    举个例子:像杨贵妃喜欢荔枝,从江南运荔枝给她,有没有?运到那里还保新鲜咧,不是做不到,而是大费周章,那这么大费周章的事她家里有,我们就可以见得她的富贵,伐冰之家,不畜牛羊啊,连牛羊也不养的啦!


    那养牛羊的有这个能力了,就不要再去贪图鸡呀,鸭呀,猪呀,有能力已经这么样富贵了,牛羊啊都不要跟人家争利。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到已经百乘,卿大夫之家,这已经国家给你俸禄,那都已经足够了,不再需要别人来帮你聚敛什么财富,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也呀!此为国不以利为利,这是一个国哦,就不要再讲利,利已经有了,已经富甲天下,以义为利,但义有了的时候呢,利就更大。这就是说每个层面的人都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舍己,虽然你还有能力可以拿更多,但你已经够了,已经可以了,够了就好了,不是一直贪多,这个呢就叫做义。


    《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具体表现在哪里呀?在那个爱,那个爱的具体表现在哪里最清楚呀?亲亲,子女对父母,父母对子女的那种自然流露的那种关心。平常再怎么吵架,当父母生病,或小孩生病的时候,那个亲情就自然流露了,对不对?父母有困难,或小孩有困难的时候,那个亲情就自然流露了,那叫亲亲,那是它的最具体的代表处。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在哪里表现?在尊贤。那在另外一段里面看到从兄,兄弟的兄,跟从的从,从兄,从兄为义,那这边讲尊贤,这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兄就是贤,贤就是兄。怎么说呢?为什么要尊贤?他比我贤明的时候,我要尊敬他,不是只有尊敬他。各位,尊敬不是一个说法跟一个鞠躬的角度,尊敬的意思是说他比我贤明,所以当决策下来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意见已经比我贤明,我要放弃我的意见,我要去遵从他的作为。因为他的说法,他的意见能够达成更大的目标,能够为更多的人谋到更多的好处,放弃我的去跟从他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尊贤。


    他这个,也许他是前辈,但前辈有没有一定贤,各位,前辈未必一定贤,讲从兄,那个兄可以说是前辈,但他的意义里面已经含着一个贤,他的能力在里面,他也许是我的上位,也许是我的哥哥,也许是我的父亲,但最主要的意思是那个贤字,他所见,他所想的比我们更深,比我们更远,舍弃自己的想要称尊,想要获得人家的重视的那一种欲求,而甘愿去扶持一个比我们更贤明的人,这个叫做义。像这种状况下所舍的是什么东西,舍的可能是我的名望,可能是我的地位,对不对,我那一个斤斤计较的心,我那个得得失失的心,舍我这一边的去辅助他,这个就是有所谓的义的一个具体表现就出来了,当然谈到这里的时候呢困难度在哪里?困难度,尊贤为大是对的,义最具体表现处在尊贤,而困难点就困难在人跟人之间有看的顺眼,看不顺眼,有排挤的问题,有嫉妒的问题,尊贤是对,但那个嫉妒心起来的时候,你可能会说他不怎么贤,你可能会有一百个理由,你为了排斥他的贤,对不对,这个才是问题所在,所以尊贤这两个字出来的时候也等于是放弃了你一切的坚持,只要他比你贤明,也等于是你愿意面对你所有的习性。你愿意在习性起起落落的当下我还是舍我的坚持,我不跟着这个习性而走,我愿意跟着正理而走,舍己而助正,对不对,这个才是尊贤的当下,所以尊贤两个字看起来简单。各位做做看就知道了,我一直讲说这个经典绝对不能用读的,因为它是必须化成动词的。在这个团体里面他的意见就比我好,他的智慧就比我高,那我们就应当有所该遵从的部分,这个是义的我们来扩充他的层面,从尊贤为大。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敬长,是不是前面的这个尊贤,是一样的哦,另外还有提到从兄,这三个词都是一样的,舍己而尊贤,舍我的什么,不是很多啦,可能他很贤明,可能我用一点资金来辅助他,这都有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思谦。因为他的贤明,所以我让众人的向心力在他身上,这就是舍我的名誉,舍我的地位,这就是尊贤,这个敬长或尊贤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你只要做这么简单的事,其实你已经在集义了,慢慢的就在收集这个义的这个德。


    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不屑不洁的人、事、行为等等这些,包含自己不洁的心念,有没有,都叫做羞恶,你已经产生一个贪嗔嫉妒,不屑,我看着这个习性,我看着它的实相,我看着它的发生,但是我不跟它走,我不屑它,我不跟它走,以前我都是跟它走,现在我不跟它走,不屑,那个刚正之心,你要提起来,看到不洁的人,充满着狡诈心思的人,欺负着好人。不屑,不屑我们就有不屑的作为,因为羞恶所以宁愿挺身而出。那个就是义之端。因为一个事情,不能处理的圆满,影响可能非常大,为了拨乱反正,所以挺身而出,那个也就是羞恶。义之端。从内心来说心中正在羞恶的那个时候,不屑那个不洁之士的时候,他已经踏上集义之路,但这里面所要了解的是,你要避免掉那个狭破,昨天我们谈到很多生活例子,因为家里的人炒菜炒了好多,有没有,然后就越来越气,其实炒菜炒的你满胸的狭破,对吧!那个是你应该去观照的地方呢,这个羞恶,我不屑这样的事,这个时候集义呢已经发生了,所以说做这个义会不会很难呢?它有很大的事相关,像帝君那义破云天的事是不是很大吗?就很大的事,可是我们升斗小民,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并不是这样,而是一些很小的事对不对,很小的事可是可以累积成很大的效果,从羞恶这件事情,跟从敬长的这一件事情,从尊贤的这一件事情,从舍己的这一件事情,有没有,从这几个方向来好好落实,其实呢这个就是义,但你所还要加上一点智慧就是说,这个事情正不正,你要加上这一点的分辨,才是所谓义。是不是义的重要的一个指标,好了,义它的重要,义是裁制一切事理的正当与否的一个依据,是不是能够舍己而成人,舍己而从正的这个概念。


    我们来看下面: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个适也可以念适(dí),君子在天下间到底怎么样取舍,无适也,无莫也,没有一定可以也没有一定不可以的,但到底是以什么为主轴来去或取,来取或舍,说义之与比,就是看什么来衡量了,看一个义字,义是什么呢?舍己而去造就那个正,去辅助那个弱小,去成就那个别人,这个就是义,我做这一件事情,正不正,第一个要问的是,做了之后得到有形的好处最多的是谁?跟我做了之后得到好处最多的是我,名也多,利也多,有没有,什么好处都在我身上,虽然,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可后悔之处,但是君子可能不做,因为什么?因为他这个做下去纯粹是为了谁啊,是为了自己,如果做下去,我有可能有损伤,但是对大家造就很大,那这个就符合义,这个就可以做,或者是说我做下去不止大家有好处,连我都有好处。无所谓,这个就符合义,符合群体的利益的地方,都是义的所在,所以义这个字就是一个君子为人行事所去取的一个标准所在,这个事情我到底做还是不做,你依据什么来衡量呢?就是这个义这个字。



  • 孔子说“
    君子义以为上;孟子说养气要“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义不只是攸关君子小人之分,她还是攸关利与害的分水岭!继续跟随古圣先贤学习心甘情愿、坦荡磊落地行走在这条人生正路上!

    (二)义乃人之正路,养气要从内心集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喻就是明白,君子所明白的是义,小人所明白的是什么呢?是利。所以这个义跟利,就是君子跟小人的分水岭,义跟利是对峙的,因为利就是对我有好处,而义呢是舍谁的好处啊,是舍我的啊,所以义跟利两个有对峙。那小人所做的事情都是在堆积自己的好处,钱呐,名望啊,带不走的,完全带不走。当然君子所做的事情也是对自己有好处,可是这个好处在哪里呢?在生命中的、在性命之中的,在内心里面的,这个是谁也带不走的,抢不走的,他做这个是对于他自己性命、心理有所帮助。可是对于众生呢?对于他的身心性命各方面都有所帮助。


    义这字是君子、小人的分水岭。子路曰:君子尚勇乎?说:“君子喜欢勇这个德吗?”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无义则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不是不喜欢勇,智仁勇,勇是不是美德?勇是美德,可是勇一定要配一个正不正当啊!


    小人也很勇啊!你看他拿那个铁锹子把铁窗给剪断有没有?然后就爬进去,不怕里面有什么样狼,什么样虎他也不怕,这个勇是勇,可是正不正?这个不正。所以勇一定要配正,君子有勇而无义啊为乱,如果勇气十足,可是不懂得正不正当,不懂得舍己,把勇气拿来舍自己来助别人的话,必定为乱的,因为他很勇敢。


    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这边的君子不是那个君子,这边的君子是讲做得了大事的那种人,有勇气可是却没有义,那这个事情做起来肯定大,对不对,那就是会做乱。小人就是做不了大事的,他影响的层面很小,那也很勇,那那种人会为盗。所以呢!这个君子、小人的分水岭呢就在这个义字上,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说尊德乐义,内心放着德放着义可以怡然自得,可以问心无愧、可以乐道逍遥,那嚣嚣啊!怡然自得、悠游自在就是所谓的嚣嚣,我们有一句俗语说:“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有没有,就是这个意思。你尊德乐义,你问心无愧内心非常安然,这个就是义,是我们能不能俯仰无愧的最大依据,对不对?你为人行事在世界上修行,你希不希望你俯仰无愧?当然你会这样子希望啊!你不希望你想到个什么事内心都有很多歉疚对不对?那那个所凭依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义。我对他有好处,我对他有好处,我对他有好处,我没有对不起他,我没有对不起他,我没有对不起他。你想起来以后不论什么时候面临这些人,是不是非常的安然,那这个凭据在哪里呢?因为我所做的事情,大多是舍自己而成就别人,我委屈自己而造就别人。这就是所谓义的存在的当下,是一个君子之所以能够问心无愧,他的原由。


    看这一段,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可以有利于我国的吗?”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说你何必说利,不必说利,因为说利呢就得不到利了,说利的时候就糟糕了。我只带仁义来而已,为什么不说利?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这个叫做上行下效哦! 上面的王会说怎么样对我的国有利,那你下面的卿大夫之家会说什么?怎么样对我的家有利?再下面的士庶人说怎样保护我自己,怎样对我有利?我管他那个国君怎么样?他都说他有利,我会不会顾我自己有利?我也会啊!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你看这义理都不谈,对不对都不去谈,就谈怎样护守我的利益,上下就开始交征利哦!对不对?在交征利的时候,国家的道德就崩溃了。那个时候呢上上下下都非常的危险了。国危矣啊!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有一万辆兵车的国,会杀他这个国君的,一定是他下面的千乘之家,才有这个能力嘛!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千辆兵车的国被杀,也是他下面的卿大夫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这是讲税赋抽取十分之一已经很多了。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如果我们把义放在后面,把利放在前面,那你就会盖很多仓库来装你的金银财宝,古代的诸候那时候不就是这样吗?专门养那种聚敛之臣把他的府库充的很有钱很有钱,很多珍奇的珠宝等等。到最后呢?不夺不餍,餍是满足;不用夺的手段不能满足那种贪得无厌的心,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没有一个有义德的人会放弃他的双亲,没有一个有义德的人会放弃他的国君,义就是舍己而助人嘛!那他国君有难,他会舍己他会去助他,义就是从兄,义是尊贤,义是尊上,对不对。当然有义德的人,就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就比你更大的目标,一个国君是大的目标,还是一个臣是大的目标?大家都了解,一个臣是微小的目标,一个君才是攸关天下国家的大目标,义的德就是舍弃小的而成就大的,所以为什么古代的忠臣、良臣,会舍弃自己的性命去成就他的国君?这不是拍马屁,这是因为他们两个有大小的关系,因为我一个人不在这个团体没关系,他不在这个团体可不行,舍弃自己去造就他,所以有义的人不会后其君啦!所以治国要怎么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说王啊!你只要谈义就够了,因为义教得来,大家会舍己来助你的话,各位!那这个利大不大?是大的不得了。他的全天下的人愿意舍他的一分来助这个王的话,各位!这个王,富甲天下,各位对不对?如果王要开始争利,全天下的人都在多为自己设想一分利,把从王那边拿一分来,你看那个王是不是少很多东西?那这个就是看的远和看的近的问题,说:“王亦曰义而已矣,干嘛说利呢?”所以这个义,其实不只是攸关君子小人之分啦!它还攸关利跟害的分水岭,这个利害从小人来说就是得失,从君子来说,从那个大人物来说是生死,各位你搞清楚,要生就靠义要死靠义,没有义就死了。


    在古代战国时代,臣弑君的案件这么多的情况之下 ,大家一不顾及了义的时候,那生命是在旦夕之间,所以利害关系的分水岭,就这个义,义重不重要?非常重要。


    这样我们看孟子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你看养气养浩然之气是配义跟道的哦!各位那道是在哪里啊?道已经在天地间了,道不用你担心,道已经俱足了,充塞太虚之间,并且充塞在你的身体里面,你不用担心啦!那道不用担心,那你现在需要担心的是哪一个字啊?是义。


    要养气靠的就是义跟道,一个是人一个是天。 一半是人要尽,一半是天已经配好了。无是,馁也。没有义跟道啊!气一定败的,你很会打坐嘛?没有义跟道你一定败,我讲道这个字意思就是说,成道在天,没有老天爷给你那份赋性,各位你能不能修成?是不可能的。没有老天爷在太虚之间一股周流循环不息的那一股正气,你就再会静坐修得成修不成?那也不可能的。没有明师一指点,走马传道一指平那股真气下来,任你怎么坐破蒲团会不会成?也不会成。


    所以道的缘由是在那里,但你要不要尽上你的责任?你的责任就是义,义是什么?舍己的心呐。你想想看,一个会舍己的人心胸何其宽阔,对不对。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你看心量何其狭迫,所以“义”其实是说“舍己”,那是从行为上来说的。可是当一个人愿意舍己的时候心量多开啊,那是非常开阔。现在“集义”,修这个气,要配“义”跟“道”,那个“义”为什么跟“气”有关,那个是因为这个开阔度。这个“气”啊是“集义”所生,慢慢集义而来的。我们现在讲的不是鞠躬的问题哦,不是做哪件事情的问题,而是甘愿去做那个舍己助正的事,舍小去助大的这个事情的时候的那个“气”宇轩昂,那一份心量出来的时候“气”从心里往外扩,慢慢往外长,当你的心一狭迫的时候,“气”由外面缩进来,越怎么打坐越往里面缩进,还是成不了气候。所以“是集义所生”,集这个内心的义,而“非义袭而取之也”,不是从外面做那个看起来像“义”的行为能够办得到的。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就是外面的行为虽然做的很“义”,很舍己助人,很舍小助大,可是内心没有那个宽厚,照样,“气”呢,衰败了。所以你可能会埋怨啊,你看我做这么多事,我为讲师发这么多书,为什么我还是衰败。因为你在发书的时候哀哀怨怨呐,你没有想到,我在发这本书出去的时候,可能影响甚为深远,我说不定度到一个如来佛,对吧。里面那个喜悦充满,你流这一些汗甘愿为天下,你可以有两个义都得,一个外面的“义”,一个内心的“义”,那就是行慊于心,那个“气”就养得起来啊。


    那有可能你有了苦劳没有功劳,有了苦劳就是外面的“义”你都做了,可是内在的心跟性的问题,因为功德在法身中,对不对。有可能那一部分你没有获得。所以你尽管去做,虽然我内心做不来,可是我可以有苦劳,不是没有好处哦。可是如果我内心做得来的话,那可能我可以有两个,“功”跟“劳”,我可能都拿得到,对不对,这就是它的方向的问题。所以,法身的长养,就是这个“气”的长养,所靠的是哪一个字啊,就是“义”。这个“义”,肯舍的时候,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从内心愿意舍的时候,那个宽宏出来的时候,然后我们法身在“集义”里面从内心长出来了,才会有得,所以这个“义”呢重不重要,是非常重要。


    我们再看《孟子》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说哀哉,说“仁”,就是人所凭依的一个根据,义是人所行走的一条大路。义已经做出来了,义不是只有含在心,你说我今天说,嗯,义,”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原来义是在心,然后我就在心里含着一个“我要助人我要助人”,然后我行为都没去做,各位你最后还会生出一个东西,好像自欺,对吧,你的气又会由外又往里边缩,不会从里面往外长。因为你自欺啊,那些都只是一个理论。我内心有这样想,我外面有这样做,我坦坦荡荡磊磊落落,我俯仰无愧的时候,“气”啊,由里面往外长,这个很重要。所以,人的正路讲的就是做出来,走出来,看得到。


    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有很多意思,其中有一个意思是这个“德”啊,明到让人家看得到,明到让自己俯仰无愧,这所谓的“明德”的那个“明”字,不黑暗的,不隐藏的,往外放的,就是所谓“明”。所以说,义是人的正路,“况安宅而弗居”,有了安宅不去居,有了正路而不去走,说“哎,岂不是很悲哀吗?”所以啊,这个“义”这个字,就是人之所行持的一个指标的所在。从舍己而助正,舍小而助大,从这个角度上去落实,就是人之正路,走在这个正路上。而内在怎么样宽宏,怎么样养我们的生生不息,则是这个“仁”的所在。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这是在讲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怎么办啊?“生”我也想要,“义”我也想要,两个都不可兼得呢,他说,最后挑什么呢?”舍生而取义也”,舍小的,取大的。为什么他这样说呢?因为无义而生在世啊,叫做苟活,异于禽兽者几稀啊,那也养不出什么法身,也成就不了什么佛果,对不对?那就是跟酒囊饭袋在世界上消耗米粮,对吧?所以他说啊,苟活不如取义,干脆舍生而取义。那如果他能够取义的话,他是不是一定舍生倒未必。未必取义的人一定舍生,这只是一个比喻,让你知道说,在古圣先贤的眼中,那个义啊,有多重。义非常的重,因为它是我们的仁能不能持守得住的一个指标。”仁”,它像个安宅,看不到,“义”却是明明朗朗一条路。从这个明朗的一条路,来确定这个安宅能否成功,从“义”来确定仁能不能站得住脚。所以当生,就是利生,这个时候跟“义”来对比的话,这个“生”其实就是利,肯吃苦肯忍痛,肯牺牲,还是要助着这个大的局面来成功,这个呢就叫做“义”。


    所以你看那个封神榜啊,明明姜太公派这个人出去破什么阵,明明知道这一去可能有去无回,他还是交代交代他的同袍,我的妻小就你帮我照顾了,啊,就去了,入了阵,然后呢,化为一滩血水,他义无反顾,这个义无反顾就是说,舍己而助这个大局啊,没有什么好反顾的,痛一下子而已,对不对?就舍那个痛嘛,就让它痛嘛,然后生命呢,付诸东流,老天会替我们安排,可是你一股英灵呢,一股正气而过世啦,那个英灵也是千秋万载,对不对?这就是他以小博大的一个地方。你不要看他舍生哦,不是舍生,他是以数十年短暂之生命,换取千秋万载更长的生命,那个才是一个仁人志士,他所看得宏观远大的一个方向。


    那我们再根据经典里面的一些启示,我们来看落实“义”的一个具体的时机跟作为,那我们了解“义”,了解的时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能够行持啊,对我们来讲呢,才有一点意义可说。


    看这一段,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个“见危致命”,那是讲说,有非常危险的时刻,然后你就牺牲生命吗?不是这样说,像昨天讲的,有人告诉你说,井里面有个小孩子掉进去了,你只要跳进去就可以舍生成仁了,你干不干。不干的,不是这样,因为那是小局面,而且你跳进去无济于事。有一个火场正在烧,说里面有三四个小孩,你进去救他们就有意义了,就有仁了,你去不去?你要看,进得去你出不出的来,如果你进得去出不来,就包含你即使碰到小孩你也是无法把他们给弄出来,对不对?那全部在里面这也不叫做“义”。舍己能够对他有帮助,那就叫做义,舍己对他没有帮助,那叫愚痴,对不对?所以这个君子小人的看法,才会有所不同。说“士见危致命”,是在讲非常大的局面,攸关天下国家,那牺牲小我的一个性命,那就无所谓。一条肉体,一个生命而已啦!“没什么!麻一下,等会儿就没感觉了“(台语)这个就是一个君子的义的所在。


    那我们从小的地方来说,“见得思义”,每每可以有所得到东西的时候,我们就想合不合义。这个很好,这个就是我们升斗小民,我们日常要行持的时候,我们集义的一个很明确的方针哦,这个非常明确哦。“见得思义”,凡有所得,想想看合不合义。如果我怎样做怎样做,然后我就可以在我的股东里面拿到比他们多的益处,有没有。那这个时候,要不要这样做,四下无人之际,我只要这样做就可以,那你那个心会跑出来,你有一种冲动会跑出来,对不对,会蠢蠢欲动。那个时候特别要想,合不合义,合不合正理,合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有这个好处,他们能不能也有这个好处,有没有符合舍小而去成就那个大体?就往这个方向来。那仔细思索之后不合义,不合义那个“得”不要,这个“得”我们把它放下,就这么简单。有的东西很好吃,但是呢这里却很多人,然后呢我就想,赶快多吃一点,因为待会一定没了,这是一个啊。另外一个,你可能会想,这一点东西,却这么多人,那也不是这么多人每个都会想吃,对不对,好,那我们拿出来,让大家看一看,摆在那里说,这里有什么东西,我们号召一下,大家来共享,想吃的会去拿,不想吃的不会去拿,对不对?那个就是所谓,见“得”的时候,想点义,合不合义,举凡有所得的时候,特别是挑战你义不义,君子小人之分的那个关键的当下,把它想清楚,我们再做。所以“义”都发生在舍不舍的那个当下。


  • “义”在哪里啊?从小处说:见得思义,这是人们日常行持时要集义的明确方针;从大处说:为天下、为众生舍己奔波,就是一个君子的大义所在
    ! 君子时刻舍己为人“行义以达其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实行“义”德,大大小小的方向,咱们都可以做!


    (三)义的层面及可能产生的误会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跟前面所说的见得思义是一样的意思。纵然这一下子能够富且贵,但是呢,不义,不合正理,教育给后世子孙通通不合,算了,不要!比如说买个六合彩,也许中了的话,万一啦哦可以大富大贵,那你希望以后历史写下来说某某君子的之所以发迹是因为以前买六合彩。各位这样写下来还能看吗?你就知道这不能看。对不对?孔子之所以怎样,是因为以前买六合彩,所以成为万世师表,能看吗?不能看!不能看就别做。


    那你会说那这样子可能我有多少百分比在爱心基金呐,那我告诉你那100块可能只有一块,那你干脆去捐100块算了。我这样讲对不对?所以呀,我们可能会为了那一小块的,披着一件公益的羊皮啊,而里面有99%却是一只狼,对吧?实际上我们会做这个事情。


    常常我们不是看到这样吗?这个生意啊如果做多少业绩的时候啊,我要捐多少可以给慈济各位对不对?捐一帕给慈济那他有一帕的羊,还有99帕的狼。你就干脆说你要一年要捐多少就好了,这样子比较快,所以不义而富且贵啊,对于我们来说啊,跟浮云一样,富且贵是一种欲望,舍你的欲望而助一个正理。示范给天下国家后世无穷子孙啊,俯仰无愧!这个就是义的所在。


    孟子说: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不是我有的我拿了,所以见得失义,就是该不该我的嘛,在我的瓜田所长的地瓜当然我可以拿。对不对?我的瓜田跟隔壁瓜田刚好是隔壁,然后他的瓜田长了一条地瓜,有一半跨在我的地上,因为他的根伸到我这边来那到底算他还算我的?你是不是很难取舍!你何必难取舍,你就给他就好了,对吧?你有没有发现你在那里斟酌半天,你不需要斟酌啊,就非其有而取之那是不一样的。


    我记得上次上《论语》的时候说:行不由径。径就是井田制度的中间的小路啊,那个井字就是径,它那个井田外面有一个四方形框框,像个口子,那个叫做路。行不由径就是说我经过人家的井田,中间比较近,不能从中间过,为什么?因为井田里种什么不一定,对不对,你听过古人讲吗?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走到瓜田鞋带掉了千万不要去绑,为什么不要去绑?因为你在绑的时候很远的地方有人看着你,唉,他弯下头,唉,他到底要做什么?你启动了一个小人的心,你虽然说我俯仰无愧,我没有偷他的瓜。对,你这样讲对,可是你触动了一个小人的心思。


    其实你可以不用这样啊,你走的挺挺直直的人家看得到啊,对他的瓜很放心啊,对吧?走到李树下我帽子歪了,千万不要手再去拨,因为这个高度跟李子的高度差不多,对不对?混水摸鱼摸了几颗人家不知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你看就是那个清清白白,(它不是说)你一定会说这么执着,我整我的冠不要偷摘李子就好了不是这样,因为你触动了那个心思,你触动了一个人想防卫的心思。如果你不要这些不良举动,他连防卫的心思无形中被你潜移默化掉,对不对?这个就是一个正人君子他的行仪所想要示范的一个地方。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义是做得出来,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所以这边讲说非其有而取之来解释前面的见得思义,这就是一个很恰当,得可以得很多。在我的田里,我种什么我都可以得,在别人田里一丁点都不应该要有所得,这就是所谓的见得思义啊,我们乡下的地方,你常常看到那个纷争是这样,这个地界砌了一排的石头,然后石头久了就倒下来,倒下来他就看它倒到哪里,从倒到哪里,那里就开始在砌起来。对吧?


    好,然后你再看到像我们这里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啊,它是一条水沟,水一冲呐比较高的那边的土地就崩下来崩下来的土就到比较低的土地那边,水沟自然流,会一直往内流啊,一直往内流,这边土又下来我这边又可以用,所以那个水沟一直往对方的土地那边一直移一直移,每年给他移几尺。有没有?就是见得,可以得。失义,特别在这个时候你要退三尺。自己去把它做一条水沟出来啦,叠一个坡坎给对方,然后他不要再垮了啦,因为他一直垮下来哈,会一直触动我的内心很多的内疚,我干脆给你叠起来好了啦,有没有?不要让我们的儿孙有很不良的示范嘛,你这一做,我们的儿孙来帮忙,我跟你讲全家大义凛然你要不要相信?对不对?今年你一晃,往那边推一尺,然后就小孩子孙子都来帮忙,你啊全家都出小偷,你要不要相信?对吧?这个就是一个君子它的义的所在。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说一堆朋友在一块,一整天言不及义,说的事情都没有一点舍自己帮别人的题材,通通没有。一个有一点有助于别人,有助于别的局面,有助于大的局面的事情通通没有,所谈的都是我怎么样得便宜。有没有?话题理念都不断的去削别人,不削自己,都在损别人。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人聊天都这些事,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喜欢买恩情,说难矣哉。怎样难?要养气也难,要养心也难,要养圣胎就更难。对不对?这没有办法,难矣哉,很多很多难呐,要连在社会上立足也难。


    所以如果你说我要行这个义这个字,那最起码整天同修在一起啊,我们谈什么啊,不一定要一直谈义,但不能言不及义,因为义对于人的教化是很重要的,因为义对于社会国家是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谈的事情要多半及义。


    我记得以前小时候我住在这里的时候,我妈妈没念书啊,那她都会跟我讲忠孝节义的小故事,然后让你听的那个对那个小人很愤慨,听到那个好人的时候噢就会鼓掌,听到会流泪。那你慢慢慢慢长大,这个过程里面你就了解说,噢,什么是义?对不对?我们现在不晓得,世界经过了这几十年的改变,这很多的精粹都已经慢慢的流失掉了,所以要言要及义,跟家人相处要及义,跟小孩相处及义跟父母相处你要言呐,说话要及义,对不对?跟朋友相处都要及义,那这样子下来呢,那个场的气氛,那个人心是完全不一样的。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说看到一点善事就生怕做的比别人少,看到不好的事就生怕去碰到。探汤就是热热汤舌头伸出来看,看看热不热,然后一定要舌尖沾一下,你不会整个舌头跑进去的。意思就是说不太敢沾,碰到不善的事情就不太敢沾,看到善的事生怕唯恐做的比别人少。我看过很多这种的人,我也听过很多这种话。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说有一种人我却很少看到,隐居的时候,国家不用他的时候,社会非常乱的时候,自己一个人隐居的时候,正在惕励自己的志向,建立自己的纲德,建立自己的义气,正在明他自己的心。行义以达其道。当一有人用他的时候,一出来所做的事情都是奉献社会国家的事情,都是舍弃自己的利益,为着整个大的局面去设想的事情,这个叫做行义以达其道。从道场上来说所做的都是莲花化蛇的事情,都是去渡化的事情,都是去壮大这一个这么好的团体的事情。从社会上来说,出去当官出去服务,有没有?出去服务的时候所做的事情清清白白都是为别人的,没有为自己谋一点福利的事情,吾闻其语矣,说这种话听很多,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对的,未见其人也,至于真正在落实的呢?我还没看过,是不是很哀伤?


    这意思就是说小善大家都抢着做,大义没有人看得懂。同样是付出,付出在去捡垃圾回收,海边去捡垃圾,有没有,很多很多扫马路,各位你看过没?很多都是付出哦,而不是没有付出哦,流的汗也不一定比那个当大官的少,也很多哦。这种人满街都是。为什么?好了解,他立即可以看得到。有种人所做的事情,他劳心不是劳力,他影响是千秋,但是它的效果不是马上看得到,是数十年后,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好事,可是我看很少人在做,甘愿忍饥受辱,受到那些清高的人的嘲讽。还是秉持自己的志向,志节,往前走去完成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


    吾闻其语矣,我听过很多这种话,未见其人也,实在是没有看过,这是孔子自我解嘲,其实孔子就是这样的人。他就是在行义以达其道的人。到处去示范给人家看,我们可以去为了这个事可以这样奔走。可是问题是这样,各位,战国何其大,多少国家跟多少人民,只有一个人疲于奔波在道路上,各位,有用吗?这是没有用的。如果因为看到孔子这样,很多隐士都出来呼应,每一条道路上都有隐士出来,君子出来,来行义达其道。各位,那战国有没有救?战国还是有救。问题是大家都躲在朝堂里,享受荣华富贵,要不就躲在田埂里,享受他的清闲,对不对?陶渊明不是做什么歌吗?做什么诗吗?就是在形容他在田里面多快乐啊!对不对?对啊,他是可以做这样一种选择,但是还有更大志向的人,像孔子这样,却日日被讥讽,啊,求名啊,求利啊,你到底要求什么啊!那他就在感叹,行义以达其道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这就是义,所以为了一个大局面去赴汤蹈火、去打拼、去争取,你以为他怀什么目的?不一定,纯粹看他的心。可以打拼,可以去登高一呼,可以去有权有位都可以,但不要为己。我们是舍己,有了什么还要舍己还要为人,这叫行义以达其道。这是君子跟小人的见解所不同的。子路从而后,子路跟随孔子,那不知道去办什么事,落后车队了。遇丈人,以丈荷蓧。碰到一个老人家,拿着拐杖,挑着竹器。子路问:“子见夫子乎?”你看到我的夫子吗?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谁是夫子啊?啊?就是那个吗?四体不勤,手无缚鸡之力的,(台语)像只饲料鸡一样,有没有?你看看我的肌肉多壮,你看我全身黑黑的。你看我自己种菜我自己种田。啊!你说那个吗?连种田都不会的吗?肌肉软软的吗?(台语)皮肤嫩白嫩白的那个吗?那一个够资格当你夫子吗?他说你瞎了眼吗?真正有德行的在这里,你有看到吗?他其实是这个意思。执其杖而芸,执就是竖起来,然后就很生气的就把他的拐杖一插,插在地上,然后就不甩子路,继续去割草。芸执锄草。子路拱而立。子路知道他是一个隐士,他能够讲出这种话,恐怕也不是那个贩夫走卒讲的出来嘛,对不对!


    所以跟他行礼,站在那里,因为已经很晚了,没有地方住了。止子路宿,请子路住他家,杀鸡为黍而食之,还很丰盛的款待他,见其二子焉,又把他两个儿子来介绍给他认识,因为他知道子路之贤。明日,子路行以告。第二天,子路就赶上孔子的车队,把昨天的际遇告诉孔子。子曰:“隐者也。孔子说:“啊!那是清高的隐士啊。使子路反见之。孔子想要测试那个隐士到底愿不愿意跟他一样,出来行义以达其道,对不对?还是甘愿死在那里、老在那里、埋在那里,就这样算了。至,则行矣。子路回去的时候,那个人呢则已经走了,躲起来了。子路曰:子路跟他的儿子说,我跟你讲这段话,我师父交待的,麻烦告诉你爸爸。不仕无义。不出来当官,就等于不出来行义以达其道,就是不愿意舍弃自己的清闲,不愿意为众生赴汤蹈火,就是不愿意舍弃自己的清闲去排挤小人,让君子能够上朝堂嘛,所以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君子的德性在这个三纲五常里面君臣之义是最大的,因为什么因为它影响最大,父子之亲也是大,但是它仅此于一家,对不对?这个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这也大,但他仅此于一生,在这个五常三纲里面什么最大,就君臣最大,因为一个君号令天下,一个臣能够匡正他的君影响就是天下。这个君臣之义为最大,臣舍自己,扶那个君,让那个君能够服务天下,这是最大,最大的仁德了,君臣之义可以废吗?不能废,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想要让自己清闲,想要让自己得到高名。想要让自己不要被人家批评而乱大伦,而这个三纲五常这么大的节都不守了,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也,已知之矣。说君子之所以出世去打拼去谋官位,为的是什么?为了要行我的君臣之义,我甘愿为众生,去受苦去耐劳,至于道推不开呀,在这种战国推不开呀,其实是早就知道的一个事情,所以说义在哪里呀,你看从小的地方说见得思义,从大的地方说,为天下为国家为生命为众生抛头颅洒热血有吗?奔波于道路到六七十岁还无所归处。还不得休息,那就是一个君子之大义的所在,我们倒不必这么累的,现在要度化众生啊,油门一踩到哪里都有了,对不对?都做得到,你只差去做了,去做。


    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得志的时候啊,我有学问,又有人赏识,又有位置,得志啊,泽加于民好处呢让百姓都分享的到。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我有才干,没有人赏识,没有位置,影响力就不大,可是我可以修好我的身,影响我旁边的人,让他们看得到,让他们学的到,穷则独善其身,没有人用,我就善我的身影响旁边的人。达则兼济天下,有人用我,那我让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所以这个古之人,出、不出都含着他的义,不出也有义喔,不出去当官我就想办法孔子就删诗书,有没有?著《春秋》,这是他的义的所在,他有教无类,他教化三千弟子,他的故事流传千秋万载,这是他的大义的所在,那不达就是这个做法,孟子也不达。达有达的做法,像那个伊尹,这达,姜太公,这个就达,他就是有人用他,像管仲,没有大达也有小达对不对?就他可以用的地方,这个就是义的所在,所以义有那种个人的小善看得到令人钦服的那种地方,也有人家看不到,我们来损我们自己,舍我们自己帮助别人,从内心里集义也是一个层面,从暗地里集义也是一个层面,从公开的去集义也是个层面,为众生集义,为天下集义这些层面,我们如果我要实行义这个德,那你要怎么做,大大小小的方向你都可以做,好,为了避免义的执着,好,我们看孟子下面这一段。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虽然礼是美德,还有非礼的部分,虽然义是美德,还有义看起来非义的部分,大人是不做的。所以只要不符合那个仁足以让小我或大我生生不息的那个前提,即使看起来再怎么,你再怎么义一概不做,比如说,那个黑道的小喽啰挺他的大哥,说我们义气参天,对吧?那个义是义没有错,但有没有符合仁哪?有没有符合正不正这个问题?不符合,不符合这个正,纵然你是舍已而助人,不称为义,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说:说的不一定完全诚实的,人家问你怎样怎样,有时候必须撒一个谎才能够圆满这个大局,万一当下你竟然说了一个诚实的话,把那个局给破了,好不容易经营到快成功了,竟然让你给糟蹋了,让生生不息的整个群体又回到原点,那这个其实是罪不是功,也不是诚实噢,君子就是要看大的方向,看远的方向,不是斤斤两两计较于那个小小的德行,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就看看他符不符合公正的道理,那有关义的部分呢,我就讲到这里,我们谈到什么是义,义的基本定义,义的基本作为,义的层面,义可能引起的误会,这些我们都要先有了解,义特别攸关养气,非常非常攸关,五德里面它为什么不说集仁可以养浩然之气,它不说集礼可以养浩然之气,它说集义可以养浩然之气,这很值得很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因为义气凛然的时候,你发现一个事情,一股很强的气从里面跑出来,对不对?养气特别是集义它最为最为重要,那这个义呢养好了,它会生出水,水会再去生那个仁,所以集义不只是养义,不是集个义,他其实还养到了智还养到了仁,就是立即都可以看得到的效果,而且是一般的凡夫走卒,比较容易行持,比较容易了解的,比仁更容易了解,因为仁是安宅呀,不动不容易了解,义是正路,看得到朗朗一条,很容易了解,舍弃自己的一些东西,任何东西不一定只有金钱,可以帮助别人,这都是算数,只要有利益都算数。






  • 一谈到“礼”,你想到了什么?“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它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天下国家、悬星布斗,到一个小小的应对进退,一个说法、一个鞠躬,都涵盖其中。礼是“序”,故圣人倡礼来匡正人心;三纲五常也是礼,讲的是在应对进退、面对人我时候的次序和德;外在的举止风范也是礼,久之则能熏染到人的内心,变化你的气质
    ……礼,真是不可不学呀~


    【礼】


    “礼”即是序,次序的序。因人伦失序,故圣人倡礼来匡正人心。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这段是在告诉我们说,礼为什么产生就是为了实践“亲亲”的“仁”,跟尊贤的“义”,就是“仁、义”。为了要具体的去实践“仁义”,那把它规定成一种规范、一种次序,这就是礼所生也,礼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亲亲之杀”这个“杀”是它的次序。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仁义就是亲亲,事亲就是亲亲,从兄就是尊贤,一样的。智之实是什么呢?


    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就是知道这两个“仁、义”能够握守的住,不要让它丢了,就是“智”。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斯二者,就是“仁、义”。“礼”它的具体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呢?就是要了为了要把这个“仁”跟“义”能够具体去规范跟落实而产生出来的。


    乐之实,乐斯二者所以,“智、礼、乐”之所以产生也是为了辅佐这个“仁”“义”而设的。故知,“礼”乃落实“仁”“义”而设的一种规范。从外面来说,“礼”是与人应对的次序及生活规范。从这个方面来说,大体上就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个“纲”的意思:“纲”跟“目”相对。那个渔网,上面那条粗的叫“纲”,下面细的叫“目”。只是说,“纲”就是“目”的领袖。意思是说:君为臣纲,臣要听君的,它是有次序的。子要听父的,妻要听夫的,它的次序就是这样的。即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它是讲它的次序、它的德,在应对进退,面对谁谁谁的时候,它有一个德。推而及国家的体制、制度都算是“礼”的范围。人跟人相处有制度有规范,那国家跟国家相处要不要有制度规范?也要啊!那人民跟国家要不要有制度规范?都是要的啊!这些所有的制度、社会制度、国家制度任何制度这些都算。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法的主轴就是整个“礼”的意思。所有的法加起来其实就是“礼”!这个国家的礼的所在。它的组织架构也是它的“礼”的所在。从我们身体里面来说,“礼”是自然无为的本性造化。它自自然然有一种次序,那个次序不容易懂,你无法实践它,因为它是自然的。你只有负责放开你的束缚,它就会回到它的次序来那就是我们内在的“礼”。


    《春秋左传》说:“礼”,天之经也。“经”就是不变的原则。所以天上也有“礼”,不是只有人有“礼”!天如何旋星布斗,如何的运行次序、节度、度数,那个就是所谓天的“礼”!你看我们太阳走到了黄道的什么时刻,然后地球就有什么样的变化,对不对?那个就是它固定的一个度数。有个规范在。不会变的,叫天之经。


    地之义也地的最高境界的无为的一种奉献,无为的奉献叫做“义”。那个奉献,我们今天说舍己为“义”,对不对?就是奉献。地,它奉献给万物,它长养着万物。那个次序,什么气候长什么是一定的。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民的实际生活规范就叫做“礼”!政之舆也推行政教的工具。国之干也那个“舆”就是“干”。国之干也,国家社会的组织、制度、法律等就是干得意思。所以整个国家,你看,它的社会组织法度这些全部包含在内。同时,“礼”的范围也包括敬天卫地的祭拜礼节,共同认定的是非价值,及修己治人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基本的次序都算在内。而言之,修行的基本步骤算不算“礼”啊?那个也算“礼”的范围之内。所以,“礼”是人之模范,世之仪表,之所以定亲疏、决嫌疑。用什么决嫌疑呢?这个模糊地带不知道怎么处理。那就定个“礼”来说明它。那这种古代很多啊:什么张家的嫁给李家的,然后生的儿孙一边属张,一边属李,然后之后又怎么样。那很多扯不清的事情啊---定个“礼”来规范它。这个人过世之后,仪表三千里对不对?那如何看他们的衣服就知道是属于一个辈分,应改站在一个位置。那都是靠“礼”把嫌疑的地方,把它化开。


    别异同到底是同姓的、同宗的、还是异姓的呢?这个在典礼举行的时候一下就知道了。


    明是非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怎么样的取舍。匡正举止态度、风范等等这些都算了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要靠“礼”来实践。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判断一件事情,断一个案也要按照次序,先怎么样去求证据?求求求,它都有一定的次序,那都算“礼”!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他认罪的情况才可以宣判。这些都是一定的道理。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清;朝治官行法,非礼威仪不行。你看过阅兵吗?它有一定的礼节,威仪才会产生。祷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这个“礼”具体表现处就是呈现在朝堂上的应对,庙堂上的祭祀,这是它的最大端、最明显的,大家可以用目共睹的一个地方。这些都算是“礼”的范围。


    中庸说: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这些都是礼。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设宗庙的礼就是为了要分出昭穆的大小,左边站昭、右边站穆。有同姓有异姓,然后远近亲疏他们排下去。一排下去之后,就清清楚楚了。谁该尊重谁,清清楚楚。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爵就是官位,按照官位的大小来排班站。所以辩贵贱也,一站好之后呢,谁贵谁贱通通清楚了。序事,所以辨贤也:按照职务站,你一看下去,谁贤谁愚,谁领导谁也很清楚了。


    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旅就是众人)在众人乡旅间象这样子互相酬达,敬酒。下为上,下面的人为上面的人敬酒。所以逮贱也:只是泽及下面的人,下面有跟上面的人接触机会,有受教育的机会等等。燕毛,所以序齿也:(燕是宴会,毛是年长者)专为年长者设的那种感恩的宴会。所以序齿也(齿是长老)就是来敬老用的。



    那这些呢,都是有一定的礼啊!依照一定的礼来办理,然后社会的秩序呢,就会井然有序,谁尊谁卑井然有序,然后呢,谁有什么专长?在谈年纪的时候该敬谁?谈专长该敬谁?谈官位的时候该敬谁?有没有,这是很清楚的。比如说我平常最尊敬他,那是因为他有什么专长,可是现在的场合是序爵,那序爵是以什么为主啊?依官位为主啊!所以最敬的那个马上又换主角了,那改天又有一个序齿的场合,那可能你所敬的又要马上要转了,就是我们常常在这里会有很多的执着,我们以为任何场合都是以他为主,不是这样,而是这个角色是变来变去的,就是这么活泼。所以要跟人应对进退,在社会上跟人家立足,不会动辄得咎,不会挑战到人家共同的一些认定的标准,所以孔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礼呀一定要学,不然动辄得咎。这个礼就有曲礼、仪礼曲礼等等,虽然有很多是古代的,现代并不是适合用,但是其架构,它的精神呢其实可以用到千秋万世都不会变的。这个呢,有机会大家应该把它拿来大略的读一遍,不适合现代的,我们就取其精神,但其实大部分都还非常适合千秋万载来用。礼也是为了匡正人心,人与人的纠纷,不外乎要对方来讲礼。各位你为什么和别人有纠纷,纠纷时你慷慨激昂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希望说,可以回到轨道,回到礼来。你这个人到底讲不讲理,纠纷就是要回到礼来纠纷就是为了要讲礼。但礼的标准在哪里?古人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礼这个规矩便是礼,纠纷扯不清的原因,就是大家不知道这个礼奠定订定的份位,这个次序到底应该是怎么样?如果我们都了解这个整个组织架构就应该怎么样?当这个组织架构公布的时候要符合那个体制,那大家都没话说。就你一个人不了解组织架构,一公布下来乱七八糟、无所适从,那大家是不是很多人都会跟你争,这不对那不对,那你说我就是要这样,那这个事情就会没完没了,对不对?所以曾子就是为了要讲礼,讲礼靠什么来规范,就是礼节的礼,规矩就是礼。


    因此要以礼来教育人们生活的规范,人人都认同这个规范,遵守这个规范,便能够无事而生定,就大家各按其份。因为我知道在礼这个架构上,在大家认同的这个架构上,我站在哪一个位置,把这个位置表现好,这样就好了,就无事而生定,百姓就安然。


    份位不定的时候是社会最动荡的时候,好比一个团体里面的有一个美女或一个俊男,他还没有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时候,那个场面会很动荡,但当那个人一订婚下来,那个动荡马上平息下来了,你看那个份位定了,就好像有一个团体有一官缺还没有定案,一悬悬半年,我跟你说里面动荡得不得了,你就赶快把他定下来。


    为什么古人皇帝在那个小孩还很小的时候,他就要来定谁是太子。各位太子什么意思啊?就是以后要当王的就是他,太子如果不定下来,一个皇帝往往有二三十个老婆,那生下来小孩那么多,大家都在争谁最得宠,那是非常危险的事,那简直命如悬丝,对吧!


    礼就是要定份位,为什么要定份位?就是让你无事而生定,没事了,大家份位已经很清楚了,我们安心吧,就这样子吧在无事生定的时候,进而才能够将每个人的心性调试在最佳的一个状态下,各司其职啊,那就是礼的一个大纲。


    仅是学习端正的举止风范,温和的言词口气,这些态度啊其实是礼的一个开始,久之,他也能够薰染到我们的内心,能够变化我们的举止,这个非常风雅的风范啊,高雅的风范久了也能够影响到内心,气势慢慢变化。


    都像没读书的乡下人,虽然很质朴可是呢,就一点没有文雅的表现,有没有?那久而久之内在也像个野人一样的。让他变化气质,从里面慢慢变的话,那个诚慢慢也能养得出来,因为内外是有关系的。


    讲性理心法是直接撇开外面不谈,从骨子里就跟你讲起,让你从骨子里已经得到营养,然后从里面长出来去滋润肢体百胲。可是一般的贩夫走卒凡夫俗子并不能接受这样的教育,也要让社会能够安定啊,对不对?


    当然是人心安定,社会就安定啦,可是不是每个人可以接受这样的教育,大部分的人都要来学一下生活的规范,体制的规范,那就是所谓的礼。先新规范住了,才能无事了,无事才能生定。


    所以礼记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这些都是本与人情,不过三百三千呢,是个大略型的说法,你不要以为说要学礼的话,那些动作要学三千种,那真不知道要学到什么时候,就给你学起来,你学到后面也忘了前面,这只是一个比喻,但大体的原则是差不多的。


    但此情啊,这个说本与人情,这个此情并非人欲之情,而是彰显天地大公无私、无为自然之情。


    所以说礼者礼也,礼貌的礼就是道理的礼。礼做好了,里边的大道的礼也能够显现出来,人情事故间的讲礼,也有一个依循。所以礼者礼也,你讲不讲理,那就要看你排出来的架构,你做出来的次序,做一个事情的次序,这也很重要。礼,譬如说我们做事情应该按部就班,有一定的次序,第一步怎么样做?第二步怎么样做?第三步怎么样做?这是他的次序,你有按照次序,然后对方都不按照次序。那你按照次序刚好是让他牵着鼻子走,他也不按照次序,你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偶尔我们会逆着次序来,让他不知所措,让他回到次序来。像街头抗议,逆着次序来,我已经陈情,已经给你递文书,告诉你怎么改怎么做,而你都不干。那我只好让你乱一乱,然后街头闹一闹,然后当局者也许发现这个可能是应该赶快改了,不然群情激愤难以平息呀!好赶快改一改,你看他就回到了一个大家可以认同的礼的规范上来,那国家社会也会这样。那个人下对上有没有时候会变成这样,也会有。你这样子不讲理,就是因为你在上面就不讲礼已经太久了,所以下面呢再跟你讲礼就等同于不讲礼,负负得正,这意思各位能搞清楚吗?就让你逆着,那个礼就乱了,次序乱了,让回到这个正礼来,这个就是不得以的一种变通的啊礼是的彰显也是仁义的路径,义是仁的路,那礼呢?义的路。就是仁义的道路,礼是实践,礼的实践便是夫子所谓温良㳟俭让的这一些基本的行仪。




  • 不学礼的话,在社会上是动辄得咎的哦!你不了解人家的规则,就会到处被人笑,什么事情你都办不通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出了如今社会乱象丛生的原因,有了礼,耳濡目染下,潜移默化就会熏陶了人心。可见礼有多重要!复兴中国梦,让我们从知礼懂礼做起吧~


    现在我们谈礼它的重要。


    陈亢问于伯鱼说,伯鱼就是孔子的儿子:子亦有异闻乎?说哎,你是孔子的儿子,你有没有听到什么特别的东西?


    各位应不应该父亲所有教给儿子是最特别的,但是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那教太极拳的,最那个发劲,最后那一招教给谁?就儿子啦,其他都没有教啦。所以他就问他啦,陈亢问伯鱼啦,你有没有学个什么我们没学到的?可见陈亢也是小人一个。这个写在这里并不光彩。他打探小消息,他根本不信任孔子。


    对曰:未也。伯鱼很老实,没有啊,我学得都跟你们一样啊。常独立,曾经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上,鲤趋而过庭。伯鱼看到孔子站在那里,很尊重嘛,然后躬着身赶快跑过去。


    曰:学礼乎?孔子问他儿子说,你学礼了吗?

    对曰:未也。还没。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的话,在社会上动辄得咎的哦。因为不了解人家的规则,到处被人家笑的,什么事情都办不通的。要不要要他学礼啊。


    鲤退而学礼。这个鲤就是伯鱼。伯鱼退下去之后就在想,对啊,不学礼无以立,那我来学学礼吧。各位这种小孩乖不乖,真是很乖啊。古人很好教的。好,所以礼的重要呢,孔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的重要性。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是一样的意思。一定要知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曲礼、仪礼一定要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说修身靠什么呢?靠齐明、盛服,非礼不动。就是靠学礼。我们修身的开始,就是从学礼来开始的。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在古代是这样哦,没有那个领导天下的权位,不敢议礼。因为礼就是制度嘛。对不对?制度当然是由最高的人来订定。不是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这个天下的文都是定成一样的。那这个字这个意义,现在又没有这个字,那这个字应该怎么写,应该怎么修,字也是礼啊。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都会变成统一啦。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

    这个天子虽然是天子,苟无其德。他虽然有天子的位,没有这个德。因为他不能了解这个体制影响有多深嘛,他了解了这个德,才敢做,不然的话不敢做礼乐焉。那就依循先圣先王所留下来的。因为它影响据为深远,不敢去动它。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做礼乐也。

    有这个德,知道这个厉害关系,但没有一个有位的人来帮你颁布不能服天下。所以也不敢做。你再怎么懂,你也不敢做。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以公司来说,公司那个头不答应,下面看,怎么看那个制度都有问题。你想帮它改,你改得了吗?你也改不了,那除非他要点头。对不对?所以这个礼啊,他讲到要这么样的慎重啊!是天子才可以做,不是天子就能做,还要有位,还要有德。可见其影响的深远。因为它是动到国之大本去了。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设这个郊社的礼,就是敬奉上帝用的。

    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那卿大夫家里有宗庙。那个宗庙来祀我们的祖先呢。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如果一个人能够明了郊社之礼,禘尝,这种礼的订定,他知道主轴,架构,目的,他的影响性有多深远,假如能够了解这个秩序对人类的影响有多深,治国跟看手掌一样,易如反掌的意思,跟看手掌一样,就这么简单。因为治国不在繁就在于骨干架构能不能建立,能不能把百姓潜移默化于无形。所以这个礼啊,就是要让百姓潜移默化的最佳的利器。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说礼啊,它的用处就是要达成什么目的,就是为了塑造人群的和。先王之道,斯为美。所有古圣先王所定的礼,就是以这个为目标。

    小大由之。所有大小事情,都有一定的礼。然后想要达到那个和。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说有行不通的地方,或者是说,和已经和了,为了和而和,已经有一点执着,有一点偏离常轨,最后还是要定个礼来节它。礼的意思就是要这样。不是一直和,和到最后,就变巧言令色,变成善柔,逢迎,有没有?够和了吧,和的过了吧,对吧?定个礼来说,说两个应对进退的礼,仅止于哪里。古代天子定的礼,定说大臣不外交哦,好奇怪,大臣怎么不外交?大臣很多人会送礼啊。大臣不出去跟人家攀交情呢,对吧!大臣也不能人家送礼,送到他家里来呐。都没有呐,那个当大臣之后哦,礼定下就是非常非常严的。


    因为他是代表一个公正的表征,对不对?不能够攀私情的,那好像现在的大官,你看中秋节,多少人在门口排队要进来,对吧,那都是完全都不合礼的。升斗小民在乡里间,这一家那一家送送礼,那个是没有目的的,对不对?纯乎人情的。而那种礼呢,那他是你的长官,然后下面的部将来送,那是有目的的。对吧?你要跟我攀说,没有,我没有目的,只是谈谈私人交情,那抱歉,等我下了官任再说。如果我卸下官服如果你还能够这样,那我知道我们是诚恳的。那我现在官印在手,我大权在握,那你这样,这是以前的人就所不许的。所以订定礼,就是来节制这个,不让你来借口,借着说哎哟,我们就是这样交情,感情好嘛,所以我的礼越来越多嘛,更好还要在更好嘛,是不是都已经走了样,对不对哦!一定要用礼来节制的,这是礼的目的。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有礼的人,能够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那个爱跟敬就是和。和怎么来,就是由这个礼而来的。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

    恭是很好的美德,恭敬过度了就疲劳。你一定看过这种人,见了人不断地点头,不断地点头,一直点头。一见个面,转个身又在点头,有没有。说个话,一直点头,频频点头。各位累不累?很累的事情啊。恭也有节度。早上两个人见了面,深深行个礼这样就够了啦。你不必在今天,在这个会场里面,你转来转去都在办公室一定一直见面的嘛,对不对,哪有那么多礼好行?那早上那个问候就表示今天整个问候了。这样各位了解意思吗?恭,也要有一个节度,不过多,不然就劳。


    慎而无礼则葸。

    谨慎是好事是美德,谨慎要不要有一个程度啊? 很谨慎很谨慎,谨慎到什么都不敢办,畏畏缩缩,惧惧怕怕,是不是很另人讨厌呐?对吧!一个事情给你,再谨慎一点说思考两次,再谨慎一点思考三次,你要不要思考三十次呢?给你一个案子,然后三天,五天,十天,二十天都出不来,那烦不烦人呐?那什么也别办了,畏畏缩缩。所以说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勇,但是不依照一定的礼来行事,那他又很勇的话,什么都敢干,那势必场面是很乱的。整个礼的次序都颠倒了。

    直而无礼则绞。绞啊就是像绳索卷在一块,意思也是很乱呐。很直,一下子讲出来,不去想想说,这个场面,这个次序应该怎么样,是不是这一出来,会出来什么问题。那这种就是没大脑啦。


    所以,这个任何的美德,也需要用礼来去节制它。这个就是礼的目的。礼的目的就是节制它。不要让它过多,因为礼的本身就是美德。美德已经不需要再劝多啦,因为你一听到它是美德,自然就会多啦。可是多到什么时候算是一个节度啊?就是靠礼的一个订定。


    恭敬于礼,远耻辱也。恭敬的恭,行礼,这个叫做恭。

    只是近于礼哦还不是真正的礼,因为礼所谈的是秩序,而秩序为的是和。那恭是外表的形态,而要发自内在的和,而且还要不能过多,


    不能知和而和,以水救水以火救火那就更多了。恭祂是要有一个节度,这样很近于礼。远耻辱也,能够来保护自己,能够避免掉不必要的祸患而能够保护到自己。叫做礼的设计,这个恭的设计。

    他有的时候太直了,表达很多东西,虽然是已经讲了,伤害呢是已经造成的,不必要的,有些伤害啊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有些事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用政策来引导百姓,这个道是念dǎo,领导百姓,治理百姓,用刑法来吓阻百姓,

    民免而无耻;人民是没有犯罪的,可是呢人格不高,因为他是用吓止的方式,用制度的方式把他给框制住了,内心蠢蠢欲动还在。道之以德,怎么样舍己?怎么样用仁用义?就是以德啊。齐之以礼,


    用礼的节度看到他应该用什么表现,而不是说如果你对他怎么样,我要杀你,那差很多噢。你看到这个长者你应该表现什么样优雅的风范,


    跟你说你看到长者如果你不怎样你会被打噢,当然你可能不会那样,你是怕被打,但是如果我们表示出优雅的内在的和,就又不同。这个做法呢,百姓出来呢有耻且格,有耻就是不屑不洁之事,很有格调,这是礼它的作用所在,他能够耳濡目染下,潜移默化,他就熏陶了人心,这是礼的设计。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懿子问“说孝到底要怎么样具体落实?”孔夫子说不要违抗,那到底不要违抗什么呢?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我跟他讲说不要违抗,樊迟曰:“何谓也?”不要违抗什么,这很聪明啊,你说,师父说不要违抗,那也就是说他说什么你就得砥砺下执行,对不对?樊迟说,到底你说的是不要违抗什么?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以孔子说不要违抗是不要违抗什么?不要违逆那个礼。儿子跟父母的对待关系,你看《孝经》,他就有讲到父母对的时候怎么样,父母错的时候怎么样,平常侍奉父母的时候怎么样?那个就是侍奉父母的礼。不要违抗那个共同认定的那一个标准,里面并且还有很多权变存在里面。生的时候用礼侍奉他,死的时候呢,我们要怎么样陪他度过这段时间。


    好,葬的时候呢,怎么样可以圆满这个事情,让我们亲朋好友都能知道,都能够参与啊,都能够表达他们的哀伤等等,这些呢就是所谓的礼。祭的时候,你也不要以为祖先不在啊,我们祭的时候祖先呢会来飨宴响应,那如何表现让无形的祖先呢看到我们儿孙的表现。


    好,能够内心感到安慰跟满足,那这个也是很重要。并且这个礼祂在订定的时候,生的人在执行的时候,不是只为死的人呐,生的人在执行的时候,亦足以发人慎终追远的那种追思的德,仁厚的德,祂也会潜移默化之中,然后就开始产生了,所以这个礼的订定是这样啊。


    你不要小看,说现在的仪轨仪鬼虽然是比以前少很多,比如说家里有设一个祖先牌位(台语),早上起来带着小孩,然后三柱香这样拜一下,


    如果你很随便拜拜,然后那个小孩就认为那个骗人的,对吧?如果你真的很慎重,像祖先真的在前面。那个小孩子会学恭敬样,他渐渐的就会内心有长上,内心那些有祖先内心那些怀着仁厚感恩的德那是不一样的,


    就看你怎么样去表达,去把这个讯息传来给他啊,就是礼的目的。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君对臣臣对君,到底要怎么样才算是恰当?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就是无私,忠不是什么都听,你一定要搞清楚。等我们讲到忠,我们再来谈这个问题哈,忠就是无私,对着天下无私,我只不过把我这个工作目前的范围让你来领导,只是这样。那这个领导的人能不能无私,那也决定我听不听他的话,他的分际就在这里。


    那他说君怎么使臣呢?君使臣以礼。所以你虽然高高在上,你想要用一个贤人,而不给一个能够安顿贤人的制度,各位你能不能领导他?你没有办法领导他。你要用一个贤人,你就得依照国家体制大纲,社会组织规范,有没有?一个应有的架构,一个应有的名称,应有的职守,应有的权力,你都要赋予在他身上,因为这个贤人懂礼嘛对不对?那你用不合礼的方式要领导贤人,贤人干不干啊,贤人不干的。


    所以君虽然大,跟臣之间也要以礼来相待。他给你行礼,你敢不回礼吗?下面对呀,他在(是)你的臣,他给你行礼,你可以不为礼吗?那是不行的,因为这个君用臣就不懂得用礼了,所以礼是非常重要的,他甚至攸关到安顿天下国家,安国就靠这个礼啦。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博学很多东西,这很好。

    这也要学那也要学,文学也要学,德性也要学,什么也要学,约之以礼,用什么来约束他,让他不狂妄呢,让他不自负呢,那他不自以为是呢,要靠什么?就靠这个礼。当你学到满腹才学的时候,你看到了人你应该怎么表现出你的谦卑?你进到人家的庙,你应该怎么样表示你的不懂?你进到人家的国家不是在那边一去就开始要一副指导的样子,对不对?


    就像我们以道场来说,你也许在你的道场里面是一个重要人物,也许你德行很高,你去到一个小小的道场,人家的道场,你要不要表现你的谦卑?都是要的啊,这些就是所谓的礼。怎么样来约束你让你不放肆、狂妄呢?就靠这个礼。如果这个礼呢,实施得来,这个满腹才学的人可以弗畔矣,就可以免于狂妄自大之病啦。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应有的礼。这个礼可以指内可以指外,外面就是生活伦常的应对进退的那个和。再讲大一点的那个体制、制度,再往内讲一点就性理心法。克己,让他恢复那个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维护这个礼,天下就归仁了。


    那请问其目呢?才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这言外之意就是视听言动其实都有个礼,那个礼呢归到我们的心上来,(为了)就是为了什么?为了要来行仁跟义,一切可告于天下的那些事情呢,我们才可以去做。一切是自谦于下位的,我们可以去做,表示我们的谦让的,表示我们的恭敬的,这个呢我们就可以去做。这些都是属于礼的最皮毛处,所以礼其实是为仁的条目,非常重要的。



  • 礼”那么好,可是也有陷阱。
    离开了内在的本性,只剩下外在的表象;执着于“礼”,便不懂权变...“礼”的陷阱还有哪些呢?凡学问必要执其本,学“礼”的本就是任何作为的本,这个本是什么呢?且让我们来一起聆听...


    再看这一段的礼。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周游列国,有一天到了卫国。他不晓得卫国的国君会不会用他啦。子路问他说:夫子,如果卫军早就希望你去帮他,辅助他,去为政。请问你到卫国为政的时候,是要以什么为当务之急啊?子曰:“必也正名乎!”什么当务之急啊?一定要先正名正名就是体制。谁什么位置,这个位置叫什么名,那个名一定要跟他的负责的那里面的事务是不是要相称?对吧!这就是所谓的正名。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有这个事吗?名称哎,一个名词而已,有什么好计较的?他说,师傅啊,我是不是跟错人了,干嘛这么迂腐啊你太迂腐吧!奚其正,干嘛要正名?子曰:”野哉,由也!”这么野蛮啊!子路啊,你连这个都不懂,你还骂我迂腐。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是空着,君子对于他不知道的事情,不敢评判。


    你对于这件事情,你这样一说,我就知道你丝毫不懂,你不要评判。名不正,则言不顺。名称份位不正,就光光说也说不通的啦。对不对?你一个公司的负责人,你不能叫他工友,对不对?你也不能叫他总管,对不对?总公司就应该叫总经理,分公司就应该叫什么?他可能要叫分处的经理。你要给他一个适合他的份位的名称。他讲起来才顺,他是代表人。言不顺,则事不成。人家不知道你要做什么,到底要不要拿给你批,给谁才能够负责。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规矩通通不对了。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到底谁才可以下令惩罚谁呢?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我不知道这件事情我要找谁,我真的不知道谁才可以决断。那你们上面一群人乱哄哄,我到底要找谁。你告诉我明天我要的答案谁可以给我,有没有?这是很令人失望的地方,就是这样。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给他这个名,一定是名正言顺跟他的内涵完全吻合的,言之必可行也,他一定握有这个实权。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一点都不随便的,所以正名,就光光讲这样很小的事情,却攸关体制之重大,这就是礼。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义是他的内涵,怎么样行,还要靠礼。义没有礼来节制是不行的。礼是属火,义是属金,火克金,对不对?义就是要靠礼来截它,不然义就会变成有勇无礼则乱。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孔子很厉害,孔子到一个国家,看他的体制怎么安排,名称怎么定定,那个国家不一定一样,然后他就知道这个国家治理到什么程度。那一边的百姓应该有什么心思,清清楚楚,见其礼而知其政。这是因为礼能够默化于无形的关系。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规范,上面的好于规范,我们下面的就跟从规范。上面好于挑战规范,下面通通乱。孟子曰,上无礼,下无学,则贼民兴,丧无日矣。上面不照体制,下面呢也不照体制,全部都乱。夫义,路也;礼,门也。一定是要开了门才看到路,要先从礼。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古人, 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有没有?不断敬上他的诚意跟他的礼数让他看得到,然后请这个贤人他才肯出来。然后文王请姜太公的时候,敬上他的礼,然后请他上将台的时候,文王还是在下面。因为当将登台的时候,他是最大,文王还替他拉车呢,对不对?那就是要敬上他的礼。贤人知道你是重视这个礼,那礼只要一定下来,我知道我可以实施。所以呢,他才会被你所用,这个礼是最大的。


    孙子兵法孙子,他有一天问一个国君,国君要测他能不能操兵,然后呢他就说后宫这群女嫔妃给你试试看。他说,行啊!然后呢,就在那一边击鼓,然后他的命令一下,然后下面的嫔妃扭扭捏捏,笑成一团,东倒西歪。因为他已经奉皇上之命要来训练这个军队。因为那个时候不叫做嫔妃,叫军队。他已经登台了哦,命令一下,下面东倒西歪,来人那,那一个抓起来砍头。皇帝很紧张,可是没有办法,为什么?因为他已经,谁已经坐上将台了?他已经坐上将台了,现在这个局面谁最大?就他最大。他没办法了呢。砍了,砍了一个,下面已经吓死了。下一个命令再下,然后大家都很不错,还有一个还在怀疑,那一个给我抓起来,砍了,砍两个。哇,再下来第三个命令下去跟那个训练有素的军队完全一样的。这个就是体制,你要用一个人,你要让他看不到你注重体制,他就知道他无从发挥。这个就是为什么孔子去到了鲁国,三个月走人的原因,对不对?因为这个国君那时候好于女乐,已经没有办法实施了。那他到这个国家,这个国君想见他。可是不以礼,他就不去,孟子也是这样。


    让他们两个送礼送到国君那里去,请求一个官位,那是很简单的事,各位对不对?很简单,可是,这个不符合体制。他不符合体制,以后他去那边他就像小媳妇,他能不能够做什么事成事?所以他不去啊。他们不是没有人用,而是不以礼他们就不干。是这个意思,这就是礼的重要性。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进入了太庙,什么事都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之礼乎?”邹人就是他爸爸住在邹这个地方。唉,那个邹人的儿子哪里知礼啊?大家都说他知礼。入太庙,每事问。你看他进入太庙,他什么都问,他根本什么都不懂,就有人讲给孔子听。孔子说,是礼也。孔子说,每事问,就是礼啊,不是吗?他是教礼的,孔子还可以定礼乐,你看他礼懂多少,对不对?他是最懂的,为什么到这里还要问?因为礼不论你懂多少,去到人家的地方,要表示对主人的尊重,而且当地还有当地的风俗,当地有当地的特殊考虑。礼不是固定死的,礼还是可以因时因地制宜而改变的。那我虽然是怎么懂礼,那我去到那里,我怎么知道人家是不是因为什么因素而有略微的修正?对不对?要尊重人家,这就是礼啊。人家反而说他是这样。所以,这个礼已定定了一个次序,它其实是一个应对的次序。它不一定是办事一定要按照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不一定是这样,而是一种人与人应对的一种次序,来养那个和。那这个养那个和的最快的手段就是谦,谦让恭敬。这个是一个礼的很重要的部分。


    再看林放这段,林放问礼之本,礼的本是什么?孔子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简。”说问的太好了,礼的本是什么?与其奢也,宁简。就是不让它太超过,宁可它少一点,礼不让它做的太多,太多了就变成分布在外。宁可少,好像这个礼应该怎么行?不要最后变成繁文缛节很多动作,完全都跑在外面。宁可它很简单就可以表示我们的诚敬之意。但我们内心的诚敬是可以陶养的出来的。而比如说一个丧礼,很多很多步骤很多很多必须准备的东西,一个订婚的时候,(台语)哇!什么礼要几样,又什么礼要多少样!宁简。礼宁可让所有外在的东西都变得非常的简单很简朴。不要那么繁琐,他唯独所要养出来的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内在的一个和。那包含那个和也是一样,不能过多。还是得靠一定的形式把它节制住,就不要让它太多。适当就好,这个就是礼之本,礼就是要节制它,我们要了解这个重点。


    礼也有陷阱,礼那么好,但是礼也有很不好的地方。我们看《道德经》,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这一段。道失去了,看不到,道不好说,那只好做德比较接近道,德也不好说,德失去了然后就劝你们行仁。仁就有很多条目,非礼勿视、非礼勿言怎样怎样。仁又失去了讲义,就告诉你说怎么样舍己为人。失义而后礼,连义都从我们人心失去了,然后我告诉你说外面鞠躬,看到什么人应该怎么鞠躬,做什么事应该什么举止,这么一层一层降下来。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所以如果你最后只剩下礼,忠信的最末端,因为礼就是所以一直失去内在的那个质朴一直失去之后,为了要维护它一丁点,所以才设礼。所以到礼的时候忠信已经非常薄了。而乱之首也,那也正代表着将要乱的世代已经要开始。当到达了非礼不能够匡正的时候,乱已经快开始。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这个道念“dao,就是说从到了礼的时候,大家就知识的追逐就非常非常的多,就对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渴望就多,他让我们变得非常的浮华,非常的表象。而志已经真正不见了,真正的愚已经开始了,因为都往外,往外才称为愚。这个就是礼它是有陷阱的,它很好,但是它一定要跟内在的心性紧密的结合,要不然它是非常有陷阱的。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如果跟内在的心性失联了,这个仁爱的“仁”,就内在的心性,失联了,徒有那个非常完备的礼又怎样呢?徒有那个最好的乐,奏着那个尧舜时候的韶乐,那又怎么样呢?意思就是说,这些东西都是为了陶养心性用的,你一跟心性失联,它就只成了空壳子。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先进于礼乐,礼乐是在后,先进的意思就是在礼乐之前。礼乐之前有什么,有质朴的本性,这种人因为没有受外在的礼乐的熏陶,有点野,还未文雅。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在礼乐之后呢,就剩下了礼乐,看起来很文雅,我们称为君子。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就是野人,若是要讲从道德方向来说,谁才是真正可用之才啊,先进。因为先进就是代表什么,,代表我们的心我们的性的质朴,叫做礼乐之前呐。礼乐之后呢,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乱之首也。所以他才说,吾从先进,这是告诉我们说,礼乐其实是非常非常的末端,那前面又讲礼乐那么好,那是因为要进礼门义路啊。要去找我们身中的仁啊,那这可能是很方便的办法。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说礼啊礼啊,礼是什么,是那个送往迎来的玉帛吗?乐啊乐啊,乐是什么,是那些钟的声音磬的声音吗?是这一些吗?不是这一些。礼讲的是内在的天性内的次序,让它发生。乐讲的是内在天性内那个和,让它发生。那个快乐、那个喜悦、那个自在,让它发生,这是礼乐之所本,外面的,叫做支微末节。所以呢,孔子说,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礼离开了内在的本性,义离开了内在的本性,大人弗为。因为那些都剩下外在的表像。这个是“礼”,它有它的缺陷,礼呢,有它的陷阱,有它的不及处。那礼呢,也有可以治天下易如反掌的地方,就看一个圣人君子怎么样去运用这个礼。那礼呢,是以“温良恭俭让”有没有,为他要去行持的一个最基本考量跟学习的地方。


    礼呢,也有很多的执着,譬如说这一段。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男女授受不亲,授就是拿东西给人家,另外一个受是接东西,就拿东西给女孩子啊。不亲,就是不能直接拿给她。不能直接拿给她怎么拿给她?各位怎么拿?放在桌上,说“桌上那个东西是要给你的”,然后你才可以去拿,他走开你才可以去拿,这也就是绝嫌疑啦。刚刚前面就是讲了绝嫌疑,不要让人家觉得有嫌疑,从侧面看好像你牵她的手,有没有,绝嫌疑用的。礼与?这是礼吗?孟子曰:礼也。是啊,礼是这样定的。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那嫂嫂跌到水里要不要用手拉她?男女授受不亲,就是不能碰她的手的意思啦,这时候让不让碰?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权也。权就是权变啊,那时候没有别的东西啊,就有别的东西也不用再去找别的东西,就旁边有一只拐杖,她已经在那边喝三口水,你还要说等一下我拿拐杖,这样是救她吗?她已经喝五口了,快死了啦,这就是权。


    礼是这样定,礼的订定是为了追仁义,仁义是为了促成我们的生生不息,各位对不对。快淹死的时候,生生不息已经快断了,此刻用手抓她就能够生生不息,那有没有违背礼啊,是完全没有违背的。懂礼的人就知道完全没有违背了啦,因为其目的就是生生不息。你今天学礼不是为了那个温良恭俭让,而是为了生生不息,这样搞清楚没。就是退一步,从仁义再退下来,从礼来看它,还是为了那个目的。一个正人君子学道绝对不能失了本,这就是我们学道的一个本。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任人有一个人,任国的人问屋庐子说,礼与食孰重?礼跟食,跟吃啊,谁重?屋庐子说,礼重,然后再问他。这个就是硁硁然小人哉的读书人才会这样回答,要我我也不会这样回答。你马上会说,要你执行一个礼,然后会饿死的话,两个来选,谁重,有没有。他说礼重,他就先送一个陷阱。色与礼孰重。好色跟礼谁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有没有,就要去行礼才能吃得到,那就一定饿死。不以礼食,则得食,非得不依礼,才能够活,必以礼乎?那你一定要尊崇礼吗?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亲迎就是说按照礼数去娶她,按照礼数娶不到,不亲迎,用偷的,就娶得到,必亲迎乎?一定要按照礼数吗?那要按照礼数的话永远娶不到老婆,屋庐子不能对。对啊,礼是很重啊,我的师父教我礼就这么重啊。那个生跟义谁重,说义比较重,因为舍生而取义也,那礼不要说跟生来对啦,其实也是跟生来对呀,就是礼跟生命来对谁重,说礼重。那跟传宗接代谁重,有没有。他说,礼重,然后他就这样刁难他,问他,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就到邹国去请问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回答这有这么困难吗?你这个徒弟教你这么久了,然后智慧这么高了,这点事不会回答?真的,我们教学问的人,最怕就这样,教你一个什么东西不会变,失了本,着于末端。前识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有没有。就这样,他不知道礼是为什么而设啊,他说,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你已经丢了,然后就在那边礼跟食礼跟色之间在那边衡量,如果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一寸的木可以让它比楼房还要高,你要不要相信,可以吗?可以啊,拿到山坡上,它就比这个楼还高。你说是一寸比较高还是楼房比较高,你一下子茫然了。


    要揣它的本,那个本的意思就是两个站在相同水平的土地上我们才来论谁低谁高,而不是任你随便放,各位对不对。那现在要把礼跟食,礼跟色,把它放在同一个本上面来说,才知道谁重啊,不是吗?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常人所说的金比羽毛重,哪里是说一丁点,一钩就是一丁点的金,跟一整车的羽毛谁重?你一定说,你不加思索一定会说金子比羽毛重,现在金子只有一丁点,那羽毛有一大车,各位谁重?那就羽毛重,本不同嘛,对不对。那如果说你用一定体积两个来衡量才知道谁重嘛,各位对不对,那任人他就是用诡辩之术嘛。


    “取食之重者,不吃就会死,那够重,与礼之轻者,有没有,依照礼去吃,按照那个汤匙要怎么拿,筷子要怎么拿,有没有,要不然就不行,用这个吃的礼的最小处,去跟生命的最大处来比,就是跟方寸之木把它拿到最高有没有,根本不重要的东西拿到最高,然后来比这个房子更高。本来是这个房子重的多了嘛,可是那个却比这个高,一样的意思。取食之重者,跟礼之轻者来比,哪知道谁重。取色之重者,跟礼之轻者来比,那哪知道谁重。


    “往应之曰,去跟他讲,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那个紾就是拉他的手臂抢他的东西,叫做紾,现在呢,只剩下一个东西可以吃,你哥哥吃他就活,你吃你就活,你吃你哥就死,现在你哥正在吃,拉他的手夺他的食,你就可以活,不拉你就会死,你抢不抢?现在只有剩下那一块肉,反正谁不吃都是死啦,那他吃他活我吃我活,现在他在吃,那我要不要抢来让我活让他死?这样问就是食之最重比礼之最重有没有?这样答案才会出来。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爬过东家的墙,去抱里面的处子,女孩子,就可以娶到老婆,不越这个墙,就娶不到,你爬吗?宁可不爬,不要娶算了,有没有。这是色之重者,两个来比。


    这个就是礼,礼也有它的执着处,应当这样应当那样,但是还是一个前提,不能违背那个生生不息的最大的前提,就是那个仁的前提是不能违背的。礼一违背了生生不息通通不叫礼,礼必须逆着这个礼来,任何作为都是以这个为它的来作为衡量。礼呢我们大略就说到这,那它的范围其实是非常广,礼的范围从天下国家,从寻星布斗到一个小小的应对进退,一个说法,一个鞠躬,这一些呢都涵盖在内。



  • 我们对于智慧的定义是否有误解呢?
    人人都想要开启智慧、增进智慧,到底有没有简单可行的方法呢?

    原来,古人早就在经典里讲得清楚明白——智慧是经实践仁义而来的呀~

    智,什么是智呢?明真相,抽丝剥茧的去看真相,而不是看一个表象。

    守清正,什么是清正?长远的,得到长远的好处,吻合大道的生生不息之德的。这个道的德是什么呢?生,大道的德,天地之德曰生。


    掘本末,一个事情总是从根本开始,因为有一个根本才发展到枝叶。了解那个根本就知道未来的走向。

    事利害,这样做下去,对我来说到底长远来说是好还是坏?是现在的好,未来会不会好?是现在的坏,未来会不会坏?了解这个关系。

    有远见,看到二三十年后的事情,看到千秋万载的事情。

    识时务,懂得现在的权变。虽然未来可能有好处,现在偏偏你必须走向完全另外相反的方向,这不一定的。虽然你知道应该要和为乐,现在必须用硬手段,这是不一定的。


    知进退,什么时候要进,什么时候要退?不全然的退,不全然的进。全然的进也会过于太刚猛,全然的退也过于太卑懦。什么时候应当退一下缓一下,什么时候应该立即前进,大步要跨前进,君子要掌握这个契机。


    别是非,这就是修行人常常劝人远离是非。劝你远离是非,是希望你不要制造是非,希望你不要因为某个是非,由于你在其中而让是非越搅越混乱,越来越扩大,所以叫你远离是非。可是真正的君子呢!他是入于是非。他为什么入于是非?因为入于是非是希望那个是非得到平反,那个是非让它缩小,让那个是非泯灭掉,而后走向该走的道路。所以君子入于是非,了解是非,辨别是非,决断是非,而后伸张正义,让它平反。那是君子,有这个君子才走这条路,有这种的知见才走这条路。如果你没这个能力就远离是非,这样知道吗?如果你平常就是很容易被感动,很容易被煽动,很容易因为他的三言两语然后你就开始放荡,当有是非发生的时候,拜托千万不要迈场,请你远离就好了。但是我们不能请那个训练有素的法官说叫你远离是非,那是不对的,因为就靠他来决断是非。所以,叫你别是非,是要你能够清明公正的去了解,去抽丝剥茧,进而去裁断。


    好像《春秋》里边每一段紊乱的故事后面都会写,君子曰:然后怎样怎样。前面他会给你写很紊乱的故事,写一段给你。然后会给你批注,君子曰怎样怎样。那当时的乱臣贼子最怕的就是怕后面那个君子曰。那个君子曰一出来就台语:嚇一跳,很惭愧,我跟君子曰都不同。后面如果再写一个小人曰,那就跟都他一样了。不过小人曰的时候会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做法,写不完的。但君子永远就只有一个看法。那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劝大家读《春秋》的原因。比较著名的就是《左传》,可是实际上《左传》能够写出来的,其实是当时比较冷血的部分,其它的那些善意在四处,那些属于《春秋》的注解,其实参考性非常强。因为他所注解到的方式,是因为当时列国的时候那个君王当政,你一不对,他就给你砍头了,对不对?那一些是属于秘传的那些,那些参考性其实是特别强的。


    能权变,不失其本。本不失,但是透过权变的方式,这个时候不权变反而不能达到这个本,所以我必须做另外一种选择。

    能慎密而不失其干。非常慎密的抽丝剥茧,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比如说我们两个在讲一席话,讲讲讲到这里必须去解释的时候,就分支解释到那里去,解释到那里去,讲到那里又必须再解释再分支,有没有?分支到最后我们两个就坐下说:“咱两人怎么说到这里来?”(台语)这个事情,其实够慎密够抽丝剥茧,那个主干就跑掉了,常常都是这样,两方的争端进入细节的时候,然后这些主干就给丢失掉了。


    从内在来讲,于内觉照能觉知见。这个知见能觉,觉就是清醒,能够一目了然的看清内在所有的实相,包含我的三心四相的实相,包含我的清真的实相。到底里面是什么东西,能够看的清楚,能够在一点点的能量上不会被迷昧,不会被因为攀附这个知见那个知见,这个好恶而被迷昧,叫觉知见。能得实相,气机上的实相能觉照的清楚。能顺性无为,当你看到实相还能够顺应这它的原本,没有任何一丁点的意念在上面。人不乱其真,这个指的就是表现。


    好我们接着讲智它的范围,我们来用经典里面的一些字句来试图扩充我们对于智的认识。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说仁的具体表现在事亲上比较容易体会,就那个事亲,那个亲爱的心就很近于这个仁。义之实,从兄是也。失去自己的坚持来顺从比较有远见的贤者,就是义的表现。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真正的智在哪里发生呢?就在于实践你的仁义的时候,能够实践的来,那是真正智慧能表现的地方,不是在别的地方。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天下所有探讨性理的人。则故而已矣,“则”是效法,“故”是本来所具有。效法本来天赋所具有的本质而已。故者,以利为本,本来具有的东西已经够巧妙了,不需要人再去做任何安排了。“以利为本”,利就是顺着,顺着它,疏导它,让它能够更畅然更活跃。好比水利的利,筑个河道让水去奔流。水本来就会奔流,少一个河道而已。你啊,里面有一个性就像水一样会奔流,它需要一个河道。怎么样给它一个河道呢?静下来,情识把它拿掉,就好像把河道的杂草拔掉。“故者,以利为本”,要率性的人,故就是性。率性的人怎么样来顺应它,让它能够自由的奔驰,为整个学问的根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智:智慧的智,为什么说贤者所厌恶,因为用你的脑袋,用你的想法,用你的知见,用你的好恶,是智者所讨厌的。为什么?“为其凿也”,凿是造作。拿着凿子去凿一个窗,一个门。本来老天爷都帮你试好了,你偏偏没有看到,然后这边凿一个,那边凿一个,自以为聪明,“为其凿也”。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什么样的智慧圣人是不反对的,而称为真正的智慧。就像大禹的行水,禹跟鲧不一样。鲧就是到处围堵,对不对?这里不舒服就盯着,那里不舒服就盯着,有没有?这里很喜欢的,感觉上来了,一直贪爱,那就是所谓鲧的方式。大禹与之不同,看哪里堵住,然后让它疏通,让水自由去奔流。他是顺水的性,他总是喜欢往下,就让它顺着那个往下的性一直到大海,到它归根处,这是大禹他行水的智慧。如果是这样,这样的想法,那再怎么聪明,圣贤都不会反对,“无恶于智矣”,这才是圣人所要说的智慧。所以有人说在圣贤书里谈到某个人很聪明,那圣贤又很反对;有时候在某个阶段谈到他很聪明,圣贤有很喜欢,那原因就在于一个凿还有一个顺,这是它的差异之处。那凿与顺到底是什么为主轴?就是以我们的仁义。仁义是以什么为主轴?就是我们的性。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不需要再加上什么,因为水往下的性早就具足了,不是吗?只差一个能够让它不断往下的空间而已,不是吗?我们人里面的性,拨阴取阳的功能本来具足了不是吗?你只差一个空间能够让它行使这个功能,如此而已。把自己的知见拿下,就是行其无事也。这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


    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真正的大智大慧在哪里啊,行其所无事,顺势而为,好,这里讲到我们身内的性理的话,只有顺着它,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好处。在身外来讲呢,也要能识时务,能够知权变,顺那个势而达到最大的目标,这才是大智大慧的表现。这就是所谓圣贤说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为什么说那个智是固有之也呢,顺着性就已经含有智,而不是说你本来就有多聪明,不是,我本来这么笨呢,我哪里有什么固有之也呢,别人懂的为什么不能懂呢,别人懂什么都无所谓,那各有专长。但真正的智慧指的不是那些专长,而是指顺性无为的这个能耐和这个坚持。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于他的本性,智者则是能够让本性的造化更快速的催化跟发生,叫作利仁。能够更加速他的发生,促进他的性仁得以发挥到淋漓尽致,叫做知者利仁。仁跟智或者有所不同,例如说:我整天打坐,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看着他,这叫仁者。智者呢他还会多知道一些事情,比如说,打坐之前我如果运动一下的话,那这一单的造化就会比平常好很多,对不对?这就是智者可以去利仁的地方。比如说我知道我的身体哪里不太好了,我知道说我调养一下,饮食改变一下,看个医生等等,我可以做很多的办法,一动一静,一动一静,相互的扶助,让这个本性的功能,发挥的时效缩到最短而功能尽到最大,所以我常常劝修行人,就是说不能老是贪安逸啦,你一定要尽上你的力气,那个本性有一个非常强韧的力量开始反弹,是自己反弹,不是我们强迫他反弹。这个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之中,我们的本性造化才往前跨一大步。我好比举个例子,春天虽然很好,但是如果地球停在春天的位置,永远享受那个温度,万物的生长是凋零的,你不要以为他是永远在春天的,不是,他就必须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一阴一阳,一阴一阳,不断的轮回,这个造化才往前走推一步。所以我们修行也是一样。不能安逸于那个春哪。我们老是贪爱在那个春,那个感受上,叫做仁者安仁。我们承认他在某一部分是有所收获的。但智者则不同,知者利仁,他还要有些作为去让他的本性的作用能够发挥到更大。


    樊迟问知,什么是知?子曰:知人。这是另外一个层面,我们刚刚讲都是对内在本性的方面,樊迟问知,孔子说要“知人”,孔子另外在别的章句里面说:说不知言,无以知人。那个言就是内心的声音,你要先了解你内心的声音,跑个步,发生什么声音,我刚刚讲从坡下往上跑,你刚才发生什么声音,中间到底发生多少声音,你到底要了解,我让你做个演讲,到底内在你发生多少声音,你要了解。你是贪爱的,抗拒的,无奈的,尴尬的,你一定要了解啊。你能够了解自己的声音,你就能够看出别人的声音,你看不出别人的声音,请问你怎么知人,你就无法知人。樊迟问知。孔子说:”知人”你一定要看出他的内涵来。然后樊迟未达。还不了解意思,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出正直的人,贤良的人,你只要举出来就好了,那个弯曲的不良的就会远离。他不需要你赶走他,举的时候,举直的,举优的,举好的,举善的,不好的自然会离开。能使,让那个枉者慢慢的学习,也能够让那个枉者慢慢的达到正直的效果。然后呢,樊迟还是未达,樊迟问子夏,子夏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从众人里面选出一个人才来,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这个选皋陶做宰相,不仁者呢,慢慢的就远了。然后呢,再靠近的呢,皋陶用人有个特质,那所有有仁德的人都来辅助他,慢慢慢慢天下就化于这个仁风。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汤正在打拼天下,那时候从众人里选出个伊尹来,伊尹有仁德有智慧,那所有仁德智慧的人都靠过来。那其它的自然就远离,远离之后,不是摒弃,而是他在慢慢潜移默化,这个就是所谓的“知人”。不是说要了解他的秘密,不是我了解他可以放在什么地方,尤其是上面的那个人特别重要。你要是一个国君,你下面帮你办事的人,当国君的人不可能自己办事,你下面的人要有一个仁人能够办事。你挑一个正人君子出来,挑一个有善根的人出来,好于善德的人出来,那些好于善德的人都会靠过来。这个就是知人善任的基础,所以问智特别谈到知人。知人也是智,不是只有知道自己才是智。


    那知人之后, 凡事就得守简御繁之道。就可以守着很简单的原则就可以办理非常多的事情。所以用己之力是义,用人之力才有智。凡事都自己来,我们常常会说那个谁谁谁,我们要体谅他,他非常辛苦,对,他很辛苦,他凡事都揽在自己身上,然后变成什么事都办不好,然后看到他还是很辛苦,有没有?我们常常会用这个话原谅他,原谅很多无能的人。他很辛苦就可以掩盖他的无能吗?各位,智者不这样看的。我们承认他的辛苦,但也看到他的无能,看见他的揽权,还有看见他的不知用人。各位,对不对,但我们常常这个仁人的心一软,他好可怜,他一个人可怜就算了,弄的整个团体都可怜的时候,怎么办,一点都不可怜。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智者知人,智者用人。为什么要用人?用人才能守简御繁,用人才能照顾最多的人。这是智者所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要说知人呢?因为到哪里都有团体,进入团体就得要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