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gespeeld
-
RSS訂閱
3:38 種族與性別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
On queer theory, affect, transgender politics, trans philosophy, and the reparation potentials across & beyond national-geopolitical boundaries
主播:
郭婷+林垚
嘉賓:
劉文: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研究院博士
馬景超: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酷兒與跨性理論的歷史也是全球語境下的政治社會史,以及挑戰之外如何修復和重建多元的理論和社群。這些年輕的領域已經帶來這麼多改變,還有對種種邊界的跨越和跨界聯結的希望。
0:32 #3回顧
3:07 實驗心理學不能解答關於主體意識的問題
4:04 美國亞裔研究將性別與種族分割,同時亞裔被性別化
4:42 羞恥、偏執等概念作為政治動能
6:30 全球疫情之下的恐懼(paranoia)、陰謀論;情感理論查看情感的社會作用;左翼理論也充滿恐慌和偏執 – 情感理論可以在批判之外修復社會(social reparation)
7:58 在國家社會主義之外反思左翼理論
8:26 波伏瓦的倫理學;在美國系統接觸酷兒理論-思考東亞酷兒社群和酷兒理論之間的關係;酷兒理論的「先進時髦洋氣」,東亞「無聊落後」,先進和落後的關係如何體現;去殖民化酷兒理論;美國的跨性別政治( trans politics)中自我和身體的關係
14:38 酷兒理論的歷史和發展:7、80年代同志解放運動(Gay Liberation Movement)和女權主義運動;美國精神醫學的發展;創立被病態化的群體,西方現代性特有的性向特質
18:15 酷兒理論中的種族
20:43 殖民時期的混血兒"mulatto";同志和種族的科學分類同時發展;生理女性、陽剛表現的"butch lesbians",拒絕女同而用 “aggressive”的標籤
酷兒亞裔取經BLM等種族運動
31:00 亞裔男同被邊緣化
31:30 女權運動對少數族裔女同的意義
32:50 種族性別與階級;波士頓婚姻(Boson marriage);Minor Feelings的作者Cathy Park Hong無意中士紳了社會邊緣者的夜店;石墻運動(stonewall uprising)的先行者黑人跨性別女性Sylvia Rivera被遺忘;違規理論的士紳化、美學化,消費社會利用「違規」
42:34 東西方各自本質論之外的第三種方法?
43:25 酷兒理論建立在西方科學觀上;台灣的質疑;華語語系研究(Sinophone studies);這一代人在新冷戰時代看到對立之外的責任
48:22 討論不同又不彼此本質化;不討論區別,而討論關係;美國學生對亞洲和中東的想象;翻譯的政治;哲學學科的門檻
54:18 跨性哲學(trans philosophy)
56:00 跨性別權益之爭;酷兒理論和跨性別之間的關係
1:00:16 運動脈絡中的分歧;一)性的私有化vs性別多元者;二)女權運動內部的分歧,70年代本質派vs女同分離主義;華人對跨性的焦慮造成政治保守傾向;性的恐慌被用以製造政治對立,利用酷兒和女權運動之間遺留的問題
1:16:27 時間點;美國性別議題更容易輸出焦慮;學界之外的豐富討論和資源;跨性撬動社會性別規範,承繼了女權主義和酷兒理論的關切,帶來不同的可能性
1:20:29 情感理論的修復作用;全球疫情中酷兒社群相互幫助的修復網絡;彌音;地緣政治之外超越國家主義血緣和國際邊界的聯結
1:16:14 離開美國;美國本土自由派對跨國運動的忽視;亞洲更充滿活力的可能性
1:20:34 美國種族內部的泛亞化;亞裔研究忽視世界其他國家內部的複雜性
1:21:50 亞裔被化約;活著不容易,抱團活下去
1:25:22 學界的孤單、推崇過度產出;性別研究對社會帶來的改變
1:27:29 三土的正能量
12818 把團做得更大,更多人可以一起抱團取暖;想象是雙向的
相關詞彙:
酷兒理論 queer studies
跨性別 transgender/trans
TERF(排除跨性別的基進女性主義者,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
參考書目:
Robin Dembroff, "Beyond Binary: Genderqueer as Critical Gender Kind," Philosophers' Imprint 20 (9):1-23 (2020).
Talia Mae Bettcher, Transgender Studies and Feminism: Theory, Politics, and Gender Realities, Hypatia: A Journal of Feminist Philosophy 24:3 (2009). Special issue co-edited with Ann Garry.
Howard Chiang, Transtopia in the Sinophone Pacific . Columbia UP, 2021.
Michelle Kuo, Reading With Patrick: A Teacher, a Student and the Life-Changing Power of Books.
劉文,Assembling Asian America: Psychological Technologies and Queer Subjectivities. (winner of the 2018 National Women’s Studies Association’s First Book Prize, and currently under contract with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__________. and Macleod, C. I., Bhatia, S., "Feminisms and decolonizing psychology: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Editorial introduction. Feminism & Psychology, 30:3 (2020) 287-305.
__________. 〈酷兒左翼「超英趕美」?「同性戀正典化」的偏執及臺灣同志運動的修復詮釋〉,《應用倫理評論》第58期,2015, 頁101-28。
馬景超,“Young Activists, New Movements: Contemporary Chinese Queer Feminism and Transnational Genealogies” (Co-written with Liu, Wen and Ana Huang) Feminism & Psychology 2015, Vol.25 (I) 11-17.
__________. (翻譯)導讀巴特勒,薩拉.薩里(Sara Salih)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__________. (翻譯)導讀波伏瓦,厄苏拉·提德( UrsulaTidd)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