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leveringen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买腾讯和中国海油,就像养猪。来自菜头日记。
首先分享一下腾讯2024年第三季度的业绩。腾讯第三季度业绩,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调整后净利润达598.1亿元,远超市场预估的543.7亿元,同比增长33%。此外,第三季度耗资约359亿港元回购9489.74万股公司股份并已注销。游戏,增值业务,营销服务各个模块都在继续恢复增长,腾讯的地位还在不断增强。挺好的业绩,乐观估计,2024年保2100亿争取2200亿,三年后冲击2500亿到3000亿,当前股价相对200多的时候不算便宜,但依然不贵。不过当前的行情,股价并非业绩说了算,涨跌随缘。
接着说关于这轮小盘股的行情。
小盘股处于极端行情,尽管老股民见多不怪,但是不少入市经验不深的小伙伴,可能还是有一些疑惑,不是说价值投资吗,不是说市场有效吗?为什么业绩好的反而下跌,涨的全是没业绩的公司呢?我的看法是,如果遍地妖股涨停的时候你赚了很多钱,或者说大多数绩优股下跌的时候你还在赚钱,那么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做投机了。
用一段网络上分享的文字来阐述市场短期波动和长期的有效性的辩证关系。
在2024年夏季伦敦价值投资者大会的炉边谈话环节,乔尔·格林布拉特进行了一场对话。1985年,格林布拉特创建戈坦资本,至2005年的这20年间,资产规模从700万美元增到8.3亿美元,前十年年均回报率高达50%,20年年均回报率40%。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如果你的交易逻辑是正确的,一两年的收益落后于市场没有任何关系,这并不会改变你长期稳定赚钱的基础。
还有关于到底是应该买便宜的公司还是优秀的公司的问题,格林布拉特也有过很好的解释:那些只是便宜的公司,可以用来交易,它只适合于格雷厄姆的烟蒂股理论,不适合长期持有。这里补充说明一下烟蒂股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寻找那些被市场低估、价格低廉的股票,类似于捡起地上的烟蒂,可以获得剩余价值。 这个理论的原理是买市值低于净有形资产三分之二的公司股票,甚至只买市值低于净运营资产三分之二的股票。而真正好公司,它会继续增长,如果你能以好价格买入并长期持有就更好。
这有点像“安全边际”的分析。当年格雷厄姆会找到那些“捡烟蒂”型的公司,以6美元买入一只明明值10美元的股票,尽管这不是什么好公司,价值可能慢慢降到8美元,安全边际会逐渐缩小。而如果你以8美元买入一只值10美元且还在以12%或14%增长的股票,那么你的安全边际实际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
所以哪一个有更大的安全边际?很可能是你花更多钱买入的那一个,但其价值随时间在不断增长,你会觉得更踏实。这基本上就是我看待问题的方式:我到底在买什么?我认为,选择那些会合理投资的好企业,长期来看才是正道。过去三四十年,我越来越倾向于这样的投资思维。如果要总结我的建议,那就是:找到好企业,确保买的价格合理,随着时间推移它会自我增值。
道理讲完了,为了便于理解,我继续以中国海洋石油为例讲讲案例。
当前买中国海洋石油,就相当于以70股海油股票换取中国海油每年一桶石油生意的所有权。但是中国海油采油量每年大约会以8%的平均增长速度,并且开采石油的时候会伴生产出大量的天然气。
换句话说,你用现在的价格买入70股中国海洋石油的股票,不仅相当于中国海洋石油每年有一桶油的生意永久性归你了,并且10年以后你拥有的权益在自然增长的情况下可能就变成2桶了,还白送天然气业务。中国海油的业务非常简单,就是国家给了一个垄断牌照,公司不断在全世界的海里抽石油和天然气卖,现在每年权益产油量6.8亿桶左右,自然增长率大约8%。
那么,按照当前的股价,买中国海洋石油每年一桶油的生意,A股需要花费1800元左右,港股需要花费1100元左右。中国海洋石油当前平均桶油开采成本大约是28美金,你只需要考虑的是,花这么些钱,换取永久性获得中国海油每年给你一桶油的利润的权益,并且每年还可以增值8%,到底值不值?至于股价涨跌,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跌到1块钱还是涨到100块钱,都改变不了你用70股获得一桶油的生意的这个本质。
嗯,是这样的,然后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农民,家里也养了几头猪,或者说种了几亩水稻。猪和水稻的价格有些时候会高一点,有些时候会低一点,但是你不会因为猪或者说水稻的价格的高低,而不去养猪或者种水稻了,因为这就是资产,从长期来看,只要你们还要吃猪肉或者还要吃大米,然后这个东西就肯定是有价值的。
现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有足够多的钱,买够足够多的股份之后,中国海洋石油在南海和全世界很多地方的钻井平台,就世世代代归你所有了。拥有这么好的资产,是不是很惬意。至于折旧和资本开支,这个更不用担心了,这么好的生意,公司的经营现金流远高于利润的增长,所有每年分红现金资产还越来越多,负债率越来越低。
其实大部分央企都存在这个bug,比如长江电力,比如中国神华,在财务上折旧处理都很激进,长江电力的水轮发电机组按照25到30年折旧,但是葛洲坝水电站早期的机组都运行30多年了,无事发生,全球很多水电站运行了大几十年,也没啥事。中国神话的大量火电机组折旧完毕之后,依然可以继续正常运行。
因此,我们关注资本开支的时候,一定要把经营性资本开支和扩张性资本开支分开看,扩张性资本开支需要关注的重点是R O E(净资产收益率)或者R O I (投入资本回报率)。虽然折旧不改变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但是折旧完毕之后财报利润就实实在在增加了,利润多了,分红就多了。中国神华和长江电力如此,中国移动和中国海油亦是如此。
至于股价,无论是曾经的腾讯还是茅台,无论是招行还是平安,无论是神华还是陕煤,都经历过股价的至暗时刻,惨遭市场嫌弃。回头看,这些优秀的公司股价最低迷的时候,恰恰都是最好的入局时机。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大家应该都懂我的意思了。以上为我的个人思考和总结,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希望大家听完能有所启发和收获。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央行连续六个月暂停增持黄金,这一轮黄金牛市结束了吗?来自郭施亮。
特朗普胜选之后,引发了黄金原油价格的大涨大跌。黄金价格从2024年10月30日见顶之后,黄金价格从2801美元下跌至2606美元,跌幅超过5%。市场担心黄金牛市已经结束,黄金将会步入熊市行情。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黄金价格会因特朗普的上任而出现价格拐点吗?
首先,就目前来说,黄金价格仍然处于多头行情,仍不算技术性熊市。按照技术性熊市的定义,当价格自最高价下跌超过20%,将会步入技术性熊市。以2801美元计算,价格下跌20%,即黄金价格跌破2240.8美元,才属于技术性熊市。按照目前2606美元的价格水平,距离技术性熊市还有一段较大的空间。
自2015年底黄金价格触底回升之后,黄金价格开始步入新一轮的上涨行情。从2016年以来,只有2018年和2021年出现价格下跌的走势,其余年份均出现上涨的走势。
回顾近十年黄金价格的走势表现,在2015年底,黄金价格触底1045美元之后,金价开始大幅攀升,并攀升至近期最高点2801美元。从1045美元攀升至2801美元,黄金价格已经上涨超过1.6倍以上。最近十年时间,黄金成为了最具保值增值效果的投资品种之一。
从长期投资的角度分析,黄金价格基本上处于漫长牛市的过程,在过去50多年时间里,黄金市场一共走出了三轮牛市,分别是1971年至1980年、2001年至2011年以及2015年底至今。
从三轮牛市的共同点分析,每一轮黄金牛市的持续时间约为10年。每一轮黄金牛市,也与央行增持黄金的时间点比较吻合。
从2000年以来,我国央行有几个密集增持黄金的时间段。
例如,2001年至2011年期间,央行分别为在2001年、2009年先后增持了黄金,央行增持黄金期间,黄金价格基本上处于长期上涨的趋势之中。2015年底以来,央行分别为在2015年、2018年先后增持黄金,增持黄金的时间点也与当时的黄金牛市比较吻合。
从最近几年的数据分析,从2022年11月至2024年3月,央行连续增持黄金储备17个月,当时也处于黄金价格加速上涨的阶段。但是,从2024年3月之后,央行连续六个月暂停增持黄金,今年10月末,央行黄金储备保持在7280万盎司的水平。
从上述数据来看,央行增持黄金的时间点与黄金价格牛熊表现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在央行连续多月暂停增持的背后,或预示着黄金价格已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当前黄金价格已经超出了央行的心理承受范围。
这一轮黄金牛市,本质上与地缘局势持续升温以及全球避险情绪增加等因素有关。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黄金成为了资金认可的避险渠道,投资黄金成为了为数不少的靠谱增值渠道。
在2023年下半年以后,黄金价格明显上涨,与美联储降息预期有关。作为硬通货的黄金,长期具有抵御通胀的能力,从长期的角度来看,黄金的保值增值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在地缘局势持续升温以及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影响下,黄金的投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那么这一轮黄金牛市到哪里结束?
特朗普胜选之后,黄金市场的投资情绪与投资者风险偏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特朗普强势回归,更重视维护美元的地位,而且他上任后可能会推高美国通胀水平,间接促使强势美元的回归。在强势美元的影响下,以美元计价的黄金、原油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影响。当美元持续升值的时候,将会对黄金价格形成一定的压力。长期以来,美元与黄金之间基本上呈现出反向运作的关系。
此外,特朗普上任之后,可能会缓解局部地缘局势,促使全球市场的避险情绪有所降温。特朗普对美联储降息行为,也可能会重新审视,一旦美联储放缓降息的步伐,对黄金价格的走势也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过去一段时间,黄金价格的上涨得益于地缘局势紧张与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但是,当特朗普上任之后,支撑黄金价格的因素开始发生变化,预期变化对黄金价格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造成近期黄金价格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过去三轮黄金牛市来看,每一轮黄金牛市的上涨周期大概是10年,从2015年底开始计算,这一轮黄金牛市的上涨周期已经步入中后期阶段。考虑到黄金属于非生息资产,一旦黄金步入调整行情,那么对高位追涨的投资者来说,将会带来比较高昂的时间成本。
最后,从长期的角度来看,黄金价格会保持长期上涨的趋势。但是,在金价大涨之后,也会出现一定的震荡调整需求。下一轮熊市何时到来,仍然有待观察。
-
Zijn er afleveringen die ontbreken?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中国政府债十万亿化债本质,来自慕容衣。
这个世界是股权推动的,但是它的命门永远是债权,现代经济中的经济危机绝大多数都是债务危机,甚至第二次大战也是因为债务引起的。
股权其实不存在危机,如果企业无法正常经营,可以选择破产,股权也就随之终止。而债务不一样,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一家公司不分红是合法的,但是不还债就要破产,小到个人,大到公司,政府,债务都是头顶大事。
第一、债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作为战胜国对德国做出惩罚性赔偿要求,也就是《凡尔赛合约》,德国没有话语权,只能接受。
但是《凡尔赛条约》要求的惩罚性赔款,德国根本给不起,德国只能用通货膨胀来苟延残喘,最后导致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恶性通胀。为了解决债务问题和通胀,德国就此走向经济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我还不起债务,那我把债主消灭了,这不就“化债”了吗?
化债化债,怎么化?债务的问题,要不你把本金偿还了,这是还债,而不是化债。如果不还债,那就只能赖账、债务重组、短债变长债、高利息债务变低利息债务等等,这些措施里面债务只能转移,而无法被消灭。
第二、深刻理解“债务”的本质
黄奇帆讲过,金融的本质,就是三句话:一是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二是金融企业的核心要义就在于信用、杠杆、风险三个环节,要把握好三个环节和度;三是一切金融活动的目的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
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金融的本质是跨时间的价值交换,它允许当前的资源被用来换取未来的收益,或者未来的承诺被用来满足当前的需求。这种交换帮助资源在时间上流动,实现价值的增值和优化使用。用大白话说就是用股权或者债权融资。
社会有很多面,比如文化、政治、军事、民生、经济等等,经济有很多面,金融是其中之一,金融有很多面,股权市场是其中之一,而股票的二级市场又是股权市场的一个面。
金融的本质是集资和增值,但是它延伸开就有风险管理和信用,债务就是一种强制性非常高的方式。在法币时代,因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人性等原因,债务只能扩张,大家都不借钱,经济就崩了,美国政府不借钱,美联储就崩了,货币的发行是以债务为基础的。但是债务的信用必须有,不还债信用就崩了,就借不到钱了,大家都没信用了,整个现代经济土崩瓦解,可以说现代经济的本质就是信用。
如果有股权危机,破产就没事了,债务危机就麻烦,债务要处理,一个是通货膨胀,市场上本来有1000亿货币,200亿债务,占比20%,现在债务还是200亿,但是货币发行了2000亿,那么债务自然占比就降低到了10%。
一个就是像美国那样,利用自己的霸权地位发行美债,让全世界承担。还有发行超长期债务,将偿还责任转移至后代,而当前一代则优先使用筹集的资金。这些都是化债。
第三、十万亿化债的本质是什么?
我前面讲了,债务可以各种折腾,但是不能不认账,不然就有信用风险,要不无法借新债,要不借债成本太高了,那么经济就崩,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
我们现在说的十万亿化债,就是化解政府的债务,不是去还债,如果化债了,那么资产负债表就收缩了,现在显然不合时宜。化债的准确说法是化解债务信用风险,防止出现信用危机,进而导致经济动荡。核心就是短债变长债、高息债变低息债、隐性债变明债,把债务规范起来,风险最小化。
国际上有句话叫做:内债不是债,外债才是债,比如某国企借了银行100亿,还不上企业要破产,但是现在国企和银行的大股东都是政府,那么内部协调一下就行了,一方面避免了国企在法律意义上倒闭,一方面避免了银行发生烂账,只要利息还的上,展期就行了,有人提供担保就行了。他们就类似左右手的关系,但是这事情左手不能说不还了,右手不能说不要了,还得上级去协调,这就是中央给地方的“化债资源”,就是政策。
第四、刺激经济靠什么?
化债本质并不是新增资源,而是存量资源结构的优化,它不是为了刺激经济,而是为了托底,为了改善流动性,疏通脉络,最后靠经济自己体质改善后,慢慢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很多人希望用债务刺激消费,但是政府本身不创造价值,如果它今天举债1万亿来给我们改善生活,我们后面是要还钱的,起码要不停还利息。
事实上欧美的很多所谓高福利就是来自于借钱,国家借钱给民众花,据美国财政部的最新数据,美国国债总额目前为35.77万亿美元。截至2024年9月30日,美国过去一财年的赤字达到1.833万亿美元,较前一年度增加8%。这是除2020和2021财年以外的最高水平。2024财年赤字增加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利率上升和债务融资增加。
现在美联储面临着通胀和降息的矛盾,好在美国凭借其霸权地位,将其财政赤字和债务风险分散到全球范围内,以减轻其影响。相比之下,欧洲则缺乏这样的能力,所以这一轮降息,欧洲特别积极,哪怕通胀也不管了,欧洲政府实在是扛不住了。
如果没有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提供给欧美,他们的货币就不具有价值,那我们为什么愿意用货物去换取欧美的货币呢?回到最开始黄奇帆说的金融本质第三点:一切金融活动的目的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我们需要不断用这种方式换取技术、市场、原材料、产业发展等实体经济资源。
当前国家在经济刺激方面的克制态度表明了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审慎,这种策略避免了通过过度借贷来追求短期的经济繁荣,从而防止了将沉重的债务负担转嫁给未来的世代。这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保护了国家的长期财政健康,也为未来留下了更多的政策灵活性和操作空间。与此同时,美联储降息也为全球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操作空间。
最后看这波化债,本质是经济的兜底,类似于一种债务重组,优化了负债结构,增强政府自己的信用,而不是增量市场。当然化债之后,我们的政策空间也进一步打开了,有更多的空间和资金,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特朗普胜选之后: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来自躺平指数。
北京时间11月6日,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2024年总统选举中获胜,当选美国第47任总统。关于他上台的背景、美国国内的政治格局等等,相信大家已经从很多渠道那里获得了相应信息,我们今天就不再赘述。本着高效、简单和直接的原则,从三个方面全面了解: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会怎么走?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哪些变化?短期和长期的投资将如何调整?
第一,如何统治美国经济
特朗普的上台,将会为美国经济带来一场狂风暴雨。他承诺将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征收更高的关税,对移民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驱逐和管理,并进一步减税。他还希望对美联储政策拥有发言权,最起码不要再像现在这样一点影响力没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一系列的措施都将通向一个结果——未来通胀上升、增长放缓。
可市场并没有按照经济学家给出的指引交易。11月6日,美股在选举预期结果出现之后开始拉升,美元兑主要货币创下202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美国国债暴跌,导致基准收益率上涨近20个基点;比特币则飙升至创纪录水平。
起码在市场反应来看,与第一个任期的时候非常相似,对特朗普第二个任期是保持乐观的,在特朗普一系列政策实施的情况下,将同时刺激美国经济增长、企业利润和通胀。短期市场变动,和经济学家的理论预期存在偏差,也说明目前对特朗普在任的政策预期并不完全一致。
从实现的难度和美国对总统的权限来看,关税武器,将会是特朗普可以全权动用的、完全说了算的政策手段,有很高概率成为他兑现对选民承诺的首选政策,包括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至 20% 的关税,对中国产品征收60%的关税等等,在特朗普看来,关税可以帮助增加政府收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让制造业和就业岗位回流美国。
但实际上,特朗普甚至不用真的加税,在上一个任期带来的的完美“信誉”,和他这次上任本身,就已经能够起到效果。
11月6日当天,中国光伏企业天合光能公告与美股上市公司FREYR实施资产置换,其中包括在美国建设完毕即将投产的5GW组件工厂。交易完成后,天合光能将实现美国产能的当地制造。此举是光伏行业首创,也可视为天合光能为了特朗普上台准备的“招数”。
由此可见,就算特朗普不加税,这种来自美国总统的关税威胁足以让企业屈服;而特朗普心里也明白,他在多次演讲中也提到,这种关税上的威胁姿态,能够让中国或是欧洲的企业很快转向,前往美国投资建厂,他也非常欢迎这样的投资。因此,上台之后立刻拿关税做文章,成为可行性最高、见效也最迅速的选项。
第二,中国如何应对?
既然关税成为了可行性最高、见效也最迅速的施政选项,那么围绕关税的争夺,很有可能成为全球应对特朗普的第一波回应。当然,这里的全球,其实主要是欧洲和中国。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欧洲和中国虽然同属于特朗普的关税辐射范围,但这次美国大选的影响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哈里斯上台,欧洲其实是不需要什么应对的;但对我们来说,无论哪位总统上台,对华态度应该是以“遏制”为关键词贯彻,谁来中国都要接招、都要迎接挑战,因此,见招拆招就可以了。
于是,可以看到在对美国大选的态度上,中国和欧洲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欧洲那边想尽办法明示媒体希望哈里斯当选;中国这边,则没有特别明确对外表态,从一些媒体的渲染上还能看到,对特朗普上台的态度还是相当温和的,远没有欧洲那么抵触。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应对关税问题的经验,同样也有着诸如限制关键矿物和技术出口的反制能力,也不太指望哪位美国总统当选后能够放松目前在高科技上的制裁措施,更何况,相比哈里斯,特朗普想要让施政更加顺利,就必须求助于中国。
从前文可以看出,特朗普的最终目的,是要美国优先,让美国国内而非海外获得稳定,而不是像民主党这样“实外虚内”。因此,他需要吸引更多的制造业投资进入美国,或是从关税中筹措更多的政府资金,可如果没有中国的合作,这些愿望将不会实现。
来自中国的合作一方面体现在,购买更多的美国原油、天然气,以及美国原产的大宗农产品等等,给特朗普的“铁票仓”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需要中国允许企业去美国投资,允许部分关键矿物出口到美国,还需要中国在一些国际议题上的配合。可以说,这些一眼就看得到的需求,让中美双方在关税方面有着充分的谈判基础。
因此,11月6日当天中国资产的普遍下跌是短期性的,同理,后续特朗普真的在总统任上威胁关税什么的,即便造成剧烈波动也会是相对短期性的。真正影响我们资产价格走势的,还是对目前困境的应对,以及相关的增量政策。
第三,如何配置投资
短期来看,特朗普上台影响最大的,是前期涨幅较猛的避险资产,例如黄金、白银和美债等等。特别是黄金,随着大选尘埃落定,应该会有相当一部分资金了结此前在避险资产上的获利,追逐到特朗普上台后更具确定性的资产中来。
需要注意的是,当市场这几天的狂热过去之后,所有人都会反应过来一个事情:作为候选人时期的特朗普,和作为总统的特朗普是不一样的。于是,整个市场大概率会进入到观望和调整期,等待他正式上任后出招。
那么哪些资产更具备确定性呢?
首先就是美股,整个美股市场中享受估值中心地位的是A I产业链,上到电力能源、芯片设计和制造,下到云服务、A I应用等等,只要这些资产的估值体系和逻辑不变,不管谁上台美国总统,美股的走势都是整体向上的。
因此,保守起见的话,投资美股的朋友如果有一部分资金在基本面确定性强的A I资产里,其实不用担心什么。一方面,A I的进步速度的确很快,在三季报中多有实证;另一方面,大型科技公司是美国政府之外,美国全社会为数不多可以往外花大钱的部门,特朗普上台后的低税、低利率倾向,不仅不会打压他们,还会让这些企业同样受益。
这也是为什么,拥有《华盛顿邮报》的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这次选举前明确通过该报表态中立,对于这些硅谷大佬来说,宣布中立就等于表态支持特朗普了。
需要说明的,短期内价格飙涨的特朗普媒体科技、特斯拉和比特币等等与特朗普上台明确强相关的标的,可以以一个更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切忌再去追高。过于狂热地暴涨之后,肯定会有大幅度的回调,这样的回调就会带来买入的节点,尤其像特斯拉这种,已经明牌的大型科技企业,非常推荐采用“大跌大买”的操作方式。
最后,美债在特朗普当选前夕,走出的是一个美国未来大通胀的趋势,即便降息预期仍然存在,这样的走势也没有变化,美国20年国债这样的标的一直在跌,目前已经基本跌去了降息预期升温之前。然而,从整个美国经济的走势看,降息的前景不会发生变化,A I 浪潮的趋势不会发生变化,美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并不困难。
因此,美债需要重点观察,美债利率上冲空间不大,有一定交易机会存在。
另外,对于中国资产,像刚才提到的那样,定价锚点一是公司本身的基本面情况,是否有了足够的预期反转信号,例如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光伏、锂电等等;二是要注意政策能否对宏观经济,特别是消费有足够的推动力。
再例如,关税加征预期的情况下,会不会刺激到国内出口,趁着还没加关税冲刺贸易一波,就会更进一步刺激海运相关股。这些角度,都是中短期可以操作的思路。整体上看,中国资产的定价权应该是越来越集中在中国资本手中,这个趋势下,宏观基本面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投资需要顿感力。来自闲来一坐s话投资。
这个钝感力,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对市场的波动要有钝感力。
我们要记住,波动并不是风险,哪怕是下跌50%的波动也不是风险,真正的风险有两点,一是本金的永久损失,二是回报不足,比如长期跑输基准指数,跑输定期存款,跑输长期无风险利率等。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风险吗?回答是没有了。
这里,举一个典型案例: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1965年的股价大概是19美元,截至2024年10月31日,收盘价为676959.50美元,59年的时间,年复合收益率为19.44%。按照这个年复合收益率计算,如果1965年投资1万美元,截至2024年10月31日,市值为3.56亿美元。
这么多?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这样令人目瞪口呆!但是要知道,历史上伯克希尔的股价曾有四次腰斩或接近腰斩!所以,长期看,真正优秀企业的复利回报惊人,但是在某个特定时期你会体验很不好。据说,这么多年下来,有120多个长期股东跟着巴菲特投资(包括他在奥马哈的一些亲朋),成为了亿万富翁,当然这其间上上下下投资伯克希尔的股东户数不少于5000万人,其中大部分还是跑路了。
2、对企业的经营波动要有钝感力。
截至10月31日,A股560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三季报公布完毕了,不少的投资朋友非常关注针对公司财报的分析或点评呢。但是,一家公司再优秀,其经营数据的增长也不可能是保持匀速直线上升的,有的年份快些,有的年份慢些,是很为正常的事情,因为一家企业的经营业绩既受其内部各种资源要素的制约,更会受到外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行业周期的影响更是无法逃避掉的,只是影响大小、强弱程度不同。
我觉得,这里关键是要抓住主因,即一家企业经营放缓或负增长,究竟是企业内部原因,还是企业外部原因,如果企业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仅仅是受行业外部环境或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是大可不必大惊小怪的。
就比如格力电器第三季度收入下滑,主要是业务调整的结果,但其主营业务空调的收入仍然保持小幅增长,其毛利率、净利率水平仍然为竞争对手所不及,R O E水平仍然稳健。格力的收入大头主要是空调,这个基本盘不倒,格力就不会倒。投资若汲汲于一两个季度的经营数据,而不对其经营数据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分析,是永远做不好投资的。
3、对一些突发事件要保持钝感力。
据有关书籍介绍,当年同样居住在奥马哈的投资大师邓普顿,也喜欢居住在自己安静的小镇上,因为当时他第二天才能够收到报纸(那时还没有互联网),而股市在前一天就对当天或好或坏的消息进行反应了,他认为这对他很有帮助。巴菲特也说过,离华尔街太近了,肾上缐素会上升,所以,他也乐于居住在自己的奥马哈。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显然不同了,网络的便利可以让我们迅速获取各种信息,但同时也让我们不免受到各种噪音的强烈干扰。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自己必要的钝感力更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偌大的上市公司,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有原材料供给系统、生产系统,还有渠道系统,以及面对各种各样的终端消费者,所以,时不时地整出一些热点事件,进而通过网络快速发酵,是很正常的。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关键是要对这些突发的热点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如果这些突发的热点事件对企业经营没有伤筋动骨,甚至连点擦皮伤都算不上,那就安心地看着股价表演就可以了。如果股价进行了过激的下跌反应,不仅不是伤害,反而更可能是加买的机会。
大致说来,投资的顿感力就包括以上三个方面。但是钝感力这东西,有时容易意会又不容易言传,因为钝感力,说到底并不是愚钝力,反而会折射出一个投资人对商业世界清晰的洞察力,折射出一个投资人对所持公司商业模式和优秀企业文化长期观察的穿透力。唯有建立在这种洞察力和穿透力基础之上的钝感力,才是真正的钝感力。
当然,这其间又包含着一些投资的辩证法了。而修炼到这种境界,又可能是一个投资人需要终身学习、终身追求的事情了。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经济周期的本质研究。来自16发财油菜君。
经济周期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多种学科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来推理和还原经济周期的本质。下面这段推理略微烧脑,但非常重要,我会用比较有趣且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
一、自然宇宙周期的本质研究
在自然科学研究历史中,17-19世纪,经典物理学逐步成熟,形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三大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关键基础理论。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明了质能方程,完成了质量和能量关系的统一。
在现有物理学研究框架下:质能守恒定律使物质在内在分子、原子层面呈现出不断分解、合成的周期规律特征。虽然宇宙系统的质量和能量总和守恒,但具体到个体和局部中,宇宙万物的质量和能量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这就导致宇宙大系统中各个体小系统呈现出既相似又特殊的周期特征。
因此可以这样定义自然宇宙周期的本质:宇宙万物在自然基础定律作用下内在分解合成、外在运动变化的总和称之为自然宇宙周期。
二、地球有机生命系统周期的本质研究
所有地球有机生命体的生理结构和生老病死都遵循自然宇宙周期规律。但是有机生命又因为其特殊性逐步衍生出区别于无机物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生存和繁衍成为有机生命体活动的第一需要。大自然中无数有机生命个体为了自己能生存和繁衍,倾向于做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躲避利益受损的行为,这一系列的主动或被动的活动行为又在自然周期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加复杂的生命进化周期系统。
但地球生命大系统中每个单独生命体的力量(质量和能量)是不一致的,生存利益也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这就导致地球生命周期大系统异常复杂多样,每个有机生命体就是一个小周期,呈现出相似性又不完全相同的周期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地球生命系统周期:地球无数有机生命体在自然宇宙周期规律影响下,为了生存和繁衍而进行的各种趋利避害活动的总和。
三、人类社会周期的本质研究
人类作为地球有机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和杰出代表,从灵长类哺乳动物诞生开始,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其内在生理结构特征和外在行为特征就必然遵循大自然宇宙周期运行规律和地球有机生命系统周期运行规律,带上了深深的周期烙印。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社会关系大体可分类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进而又衍生出了一些列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细分社会关系。
但每个人类个体和组织的力量(质量和能量)、具体利益诉求是不一致甚至矛盾的,这就导致人类社会周期的复杂多样性,每个人类个体和细分社会关系小周期系统呈现出相似性又不完全相同的周期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人类社会周期:所谓人类社会周期是无数人类个体和组织在应对各种社会关系中为了生存、繁衍和方展,在自然宇宙周期、地球有机生命系统周期、人类心理情绪周期规律等共同影响下,做出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四、经济周期的本质研究
经济关系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是人类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且是最重要之一。
上面铺垫了这么多,终于来到我们最关心的经济周期了,经济周期的本质也呼之欲出,可以这样定义:经济周期是无数人类个体和组织在应对经济关系过程中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在自然周期、生命系统周期、人类情绪周期、人类社会周期等周期规律影响下做出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
这个总和形成的合力会在内外各种因素和力量影响下,在运动方向、波动强弱、持续时间长短、影响范围大小上不断发生变化,会外在表现出一定周期现象和规律性,这就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各种周期现象和周期规律出现的本质来源。
做完经济周期本质研究后,就可以做具体研究方向分解了:
1.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有自然周期、地球生命系统周期、人类心理情绪周期、人类社会关系周期等等。其中人类社会关系周期又细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社会关系。这在哲学上可称为片面与全面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研究细分方面又要把握全面,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周期发生的原因、表现特征、问题解决措施以及影响。
2.虽然人类总目标一致:生存、发展、繁衍。但具体的人类个体和组织的力量分布、所处环境、阶段是不平衡的,因此具体个人利益诉求也是多样甚至互相矛盾的,从而导致个体进行具体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后果也是多样性的。各人类个体和组织之间又呈现出既有普遍相似性又有自身巨大特殊性的经济小周期。这在哲学上称为矛盾普遍规律性与个体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研究经济周期的普遍规律性,又要研究其中个体小周期的特殊性。
3.经济大周期内部虽然存在各种具体经济小周期,但各种小周期既相似又特殊的特性经过相互作用、整合、抵消的总和最终会形成合力,那我们就要研究形成这种合力的主要力量来源和次要力量来源。主要力量形成合力方向,次要力量影响合力方向,并且主次力量有可能会发生转换。研究主要力量是重点,同时不能忽视次要力量,这就是哲学上主次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
4.经济周期内部所有人类个体和组织活动的总和形成的合力会在内外各种因素和力量影响下,表现出一定周期现象和规律性。比如在运动方向上有成长、繁荣、衰退、萧条、再复苏之分;在持续时间长短方面有长周期和短周期之分;在影响范围大小方面有大周期和小周期之分。此外在具体方面还呈现出物价的上涨或下跌,利率的升高与降低,汇率的升值与贬值,债务的扩大与缩小,供需的过剩或不足等等多种周期现象。
人类研究周期的历史,就是先从观察这种合力外在表现出来的周期现象开始,进而通过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将观察到的周期现象进行总结和分析,逐步发现周期运行规律,进而形成一套系统方法来利用周期规律进行趋利避害的各种行为活动。这就是哲学中的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
下面我举一个较为简单的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的例子来解释经济周期:
假设古代一位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他的最终目标是个人和家庭的生存、繁衍,行为方式是种植、消耗、出售粮食。
首先,他要考虑日月风雨气候周期和小麦生命周期,这时祖先通过上万年气象观察经验而形成的24节气农历就派上了用途。
其次,这个农民还要考虑种植小麦的土地能有多少,种子从哪来,工具和肥料是什么,怎么使用,怎么浇水,怎么除虫等。收获小麦后,还要考虑自己家消耗多少,留存多少种子和备用,交税多少,出售多少,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等问题。
付出了这么多,如果大部分农民最终实现了最初的动机,那农业生产周期就进入景气周期。如果大部分农民最终还是生活在饥饿中,这些农民为了生存可能就要开始被迫尝试其他生存方式,当其他生存方式也行不通时,那可能就到了整个社会系统周期需要变革的时候,新的一轮社会周期、经济周期、农业周期开始。
你看,一个比较简单的古代农民经济个体在面对一个比较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时都需要有意或无意考虑这么多因素,并做出相关决策和行为,而无数人类个体和组织经济行为的总和就变成了经济周期。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中美贸易额近6年数据,贸易战之后不降反升的原因分析。来自能源的革命。
从数据上看,中美贸易额2018年后略有波动,贸易顺差变化在1000亿美元左右。2019年是近几年中美贸易最差的一年,我们对美贸易顺差也有2万多亿人民币。而且是在对其他转口目的地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对美贸易顺差转换成对越对墨的贸易顺差。
中美贸易额在近6年中不降反升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中国产品的比较优势: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和高质量吸引了美国消费者,他们希望购买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尽管美国政府对中国产品加征了高额关税,但中国在其他市场的需求强劲增长弥补了这一损失。
2、供应链调整:中美贸易战期间,许多美国企业开始转向中国以外的地区采购商品,但中国仍然是美国市场上最大的商品供应国之一。中美供应链联系没有减弱,只是多拐了几个弯。
3、贸易关系的重新构建:中美贸易战让不少贸易关系进行重新构建,虽然美国再次祭出关税这招,只会重新扰乱供应链,但双方巨大的商品互补激发贸易动力。几年下来,中美的贸易额又慢慢上来了。
4、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中国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达到新高。
5、贸易战期间的适应和创新:尽管贸易战对两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它同时也激发了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创新和适应能力。两国企业通过调整产品和市场策略,寻找新的合作机会,以应对贸易战带来的挑战。
6、全球价值链的复杂性: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各国的最终需求联系在一起。全球价值链已经演化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使得中美贸易额难以因为贸易战而大幅下降。
7、间接联系的稳定和增强:从增加值数据来看,中国的占比并没有下降。比如美国从越南进口产品,但越南的出口额中包含很多中国的增加值,因为它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包含了从中国进口的中间品,或者是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生产的。
近年来,中美贸易额持续增长,尽管在2017年之前以及之后的几年中存在波动,但整体趋势是上升的。特别是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之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具体来说,中国的贸易顺差从四五千亿美元增长到了2022年和2023年的七八千亿美元,这一增长趋势在2024年前三季度还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水平的记录。
具体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的进出口总值突破了32万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出口规模达到了18.6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2%,而进口规模为13.71万亿元,同比增长了4.1%。这一增长势头使得贸易顺差达到了4.91万亿元,同样创下了同期的历史新高。
这一贸易顺差的增长得益于中国企业及其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和韧性,以及全球经济的企稳。外需的回暖,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推动了出口的增长。此外,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也降低了进口值,从而影响了贸易顺差的规模。
在汇率方面,人民币兑美元保持了总体平稳,贬值幅度小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与此同时,欧元和日元的贬值幅度超过了人民币,这对贸易平衡产生了影响。
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了2.8%,而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了8%,占出口总值的59.3%。高端装备出口增长了43.4%,集成电路、汽车、家用电器的出口分别增长了22%、22.5%、15.5%。
在贸易主体方面,民营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7.78万亿元,增长了9.4%,占外贸总值的55%。相比之下,国有企业的出口增长了0.1%,达到了4.9万亿元。
在国际收支方面,经常项目顺差被控制在GDP的4%以内,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服务贸易逆差已经存在了29年,但在今年前三季度,逆差呈现出了收敛的趋势。
资本项目的逆差也有所变化。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外资流入的增加,资本项目逆差得到了改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14.3%,这增强了国际收支的平衡。
货物贸易顺差对于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稳定国家的外汇储备,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因此,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
展望未来,尽管全球经济环境和贸易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产生影响,导致顺差有所减少,但考虑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国内产业的竞争力,这种顺差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正在为中国的出口增添新的活力。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在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新的出口形式不仅拓宽了市场渠道,还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得中国的产品能够更快、更便捷地进入全球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这些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能够带来更丰厚的贸易收益。随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这些高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将成为推动贸易顺差增长的新动力。
与历史上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的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的贸易顺差历史相对较短,至今还不到29年。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相对较新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中国贸易顺差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贸易顺差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马斯克×特朗普将开启共和党十二年超级周期,来自橙子不糊涂。
时隔4年后,特朗普回来了。
美国历史上之前只有一位两度当选但任期不连续的总统——斯蒂芬·格罗弗·克利夫兰,他是第22和第24任美国总统。
我们今天要以全面的视角,解构马斯克马斯克和特朗普这对时代组合的底层政治逻辑,从政治、经济以及技术各个方面解析未来对我们中国的影响。
先从政治层面理解。美国大选是政治事件,解析政治逻辑是核心。最近有很多对比特朗普和哈里斯政策对我们中国影响的分析,包括关税、科技制裁等等角度,但是这都不是底层逻辑,也无法解答一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马斯克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商,会支持对新能源“不感兴趣”的特朗普?马斯克能究竟能获得什么利益?
先说结论:
马斯克和特朗普真正的政治动机以及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开启共和党十二年的超级执政周期。
二战之后,共和党只有在1981年-1993年这12年内,开启过超级执政周期,前8年是里根,后4年是老布什。
从特朗普的角度,特朗普已经79岁,4年之后特朗普83岁,要比现在的拜登更老。
所以特朗普的最后一个任期,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政治利益有2个:
(1)拔升特朗普家族的政治地位;
(2)和共和党建制派全面和解。
共和党比如布什家族,是美国顶级的政治家族之一,但是特朗普家族目前明显没有什么“分量”。特朗普自己确实一堆事儿,只有重新当选总统,很多事情才可以在明面上解决,特朗普家族的政治地位也会大幅提升,真正获得跻身顶级政治家族的资格。
但是,光自己2次担任总统并不能实现这个目的。特朗普还必须和庞大的共和党建制派政治和解。特朗普这次任期,从他选择马斯克开始,就说明特朗普要“回归理性”。
特朗普的第一次任期,就像一个横冲直撞莫名其妙胜利的愣头青,然后又稀里糊涂的整了4年之后被疫情赶下台...整个政治历程充满了荒诞,实际上并没有为特朗普家族弄到太多的政治资本。
在最后的4年,以及未来剩下的时间里,特朗普需要做的,就是跟共和党全面和解。前面提到,特朗普其实没有办法代表共和党。但是身为政客,最大的利益就是政治利益,政治利益的集中体现一个国会,另一个就是总统。尤其是总统,这是权力的先锋。
所以一旦特朗普能够完成这4年的任期过渡,不激进、不乱搞、不搞事儿,能够平稳的为共和党接下来的年轻候选人打下不错的基础,帮助共和党4年后继续赢得总统宝座,那就有希望开启共和党一个新的十二年超级周期。
这是共和党最大的政治利益!
如此,共和特朗普也好,共和党那个党建制派也好,都会“一笑泯恩仇”,很多过往的不愉快也都会烟消云散,特朗普家族也会真正的跻身顶级政治家族之列。因此未来4年,特朗普一定是一个相对温和、有点像共和党人的总统,很多行为处事不会再像8年前一样疯癫。
再看马斯克。此前马斯克确实不受民主党建制派的“欢迎”,主要因素一个是马斯克不太听话,行为上不民主党,比如特斯拉没有工会这些事。另外一个原因还是马斯克的实力不够,虽然马斯克是首富,但是特斯拉的体量和美国真正的科技巨头之间差距明显。所以才会发生开新能源企业座谈会,请了没生产几辆新能源汽车的福特,但是独独不请特斯拉的侮辱性事件。
但这都只是“小事”,特斯拉的产业地位不会因为民主党不请他就被动摇,这个和其他某些地方不太一样。真正促使马斯克坚定All in特朗普的,有另外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他大儿子选择成为“女性”的事儿,超出了马斯克的底线。其实马斯克在这类事情上,是非常“民主党”的。
但是对于马斯克来说,反对民主党,不代表他就要All in特朗普。那么以世界首富的身份,真正的意图一定有更大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马斯克看到了十二年共和党执政周期的巨大利益。
马斯克作为这十二年周期的时代组合之一,在未来十二年将会获得极高的“政治地位”,以马斯克这次的助选力度,毫无疑问会成为未来几年美国的核心人物之一。
这十二年意味着什么?
特斯拉目前依然是一家车企,无论马斯克再怎么讲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但是目前特斯拉的天花板很低。很多人习惯用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骑绝尘,幻想特斯拉能在 A I 领域也所向披靡,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在汽车领域,特斯拉面对的福特、通用这些老帮菜,市值不过400-600亿美金,还不如比亚迪。但是在 A I 领域,都是微软、谷歌、英伟达的巨头,动辄2万亿、3万亿美金市值,每年资本开支300亿、400亿甚至600亿美金。而特斯拉每年利润也就100多亿美金,还需要应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挑战。
而Chat G P T 从去年横空出世到现在,AI刚刚起步。到这里,逻辑就非常清晰了:
未来十二年是 A I 井喷的十二年,马斯克只有豁出去,把握住未来十二年的黄金发展期,特斯拉才有可能飞速前进,在 A I 领域追上科技巨头的脚步,也让特斯拉的市值真正站上2万亿甚至更高的市值,成为真真正正的 A I 巨头。
这才是马斯克真正愿意 All in 特朗普的最核心逻辑。如果押注民主党,4年时间对于马斯克和特斯拉来说,显然不够,而且民主党获胜也不会给马斯克什么利益。只有把特朗普送上总统宝座,加上未来几年的努力,让年轻共和党人能够在4年后继续胜利,这样很可能开启长达12年的超级执政周期,这对于马斯克和特斯拉来说,简直是一次世纪机遇!
也就是说,马斯克、特朗普、共和党,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宏大的长期战略目标:赢下未来十二年!
确实有不少共和党人反对特朗普,但都从个人角度“看不上”特朗普,但是在政治层面,只有永恒的利益。更多的共和党人甚至心里看不上特朗普,但是行动上依然在为自己和党派的利益而努力。
这就是人性。
那么,特朗普获胜,对于我们中国的影响会是什么?前面的逻辑弄清楚之后,后面就很简单了。
首先,未来4年,中美之一定是明面上斗的非常激烈,但是可以谈的东西一定会谈。甚至于有些不能谈的,可以“谈”,无非就是能不能拿出足够的利益来交换。因为未来4年是个过渡,双方都没必要也不可能斗地非常激烈。如果因为某些过激行为,使得美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出现大幅震荡,这对于共和党开启之后的执政之路非常不利。
特朗普2020年为什么输?不就是因为在整个美国社会不稳定的时候昏招频出,满嘴胡扯,还搞出一堆种族歧视和不稳定事件才拉胯的么...对于共和党人来说,未来几年“稳住”特朗普是重中之重,把整个国家拉回到正轨上也是核心利益。因为特朗普老了,但是围绕在特朗普周围,希望从特朗普身上获得政治利益的各种人都还年轻。有一群共和党人明里暗里在“裹挟”着特朗普前进,他现在想放弃都不行...
那么结果就是,我们会获得相对好的外部环境。比如科技制裁,一定会加码,但是也没什么好加码的了,该制裁的都制裁了,特朗普和共和党也清楚。那么这就可以谈。比如出口管制类的东西肯定不可能,但是其他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并不是不能谈。
因为特朗普上台一定会降息,但是又需要“强美元”。强美元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汇率强,但是另外一层含义更加重要,就是全球流通、硬通货。特朗普不可能顶着4%的利率在那儿搞经济,国内减税、国际上加关税,纯属乱搞,根本还不起钱。但是降息之后,汇率会承压。
但是这里有一个隐含选项,那就是美元可以对人民币贬值,但是对其他主要货币依然升值。是不是很妙,这样既能“降息”,又能强美元,其实这个悖论只需要解决好跟中国的关系就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中国坚定的跟美国切割,不用美元,不买美国服务和技术,都将真正影响美元的强势地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想从美元体系里切割出去,美元还怎么强?
所以未来几年,美国在技术、服务、设备出口上,也是明面上制裁,但实际上采用“许可证”的方式能出口的都加大出口。
其次,马斯克的作用。马斯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甚至有可能成为基辛格的角色。当然,说这个有点早了。但是毫无疑问,马斯克将会成为中国和特朗普政府之间的纽带。上海的特斯拉工厂让马斯克看到了中国的巨大潜力,也让他能够真正体会到中美如果能够合作将是多么大的利益。
当然马斯克是为了利益,这个人明显“不爱中国”只爱美国,但是不重要,我们只需要把他当做“为了利益而来的老朋友”,这没什么问题。
马斯克的存在,会让特朗普更加的理性。想想下面的对话:
特朗普:没人比我更懂 A I !
马斯克:不,你完全不懂,不要丢人现眼...
过去共和党其实很少有能够跟马斯克这样的科技企业的灵魂人物能够保持亲密合作的,这次是全新的合作的开始。所以从马斯克的角度,也会成为中国和美国关系的润滑剂。
最后,也是更加深层次的问题。马斯克和特朗普,将会重塑目前美国的顶级政治、经济、技术权力格局,未来有十二年时间可以打破老的权力体系,让一些New money进来,把一些Old money清理出去,这样美国才能够真正解决一些问题,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好事情。
总结一下,中国将会面临更好的外部环境,即使看起来剑拔弩张、互不相容。但是深层次里有很多共同利益:
(1)美国想要稳,中国也想稳;
(2)贸易战、科技战打了8年,已经打到平衡状态了,哪里有空间哪里没空间一目了然;
(3)AI是未来新权力格局的最重要抓手。中美都想获得这个抓手,就得相互妥协...乱糟糟的环境,其实对中国是好事儿,因为我们中国是后追者,领头羊不乱阵脚,我们一点机会也没有。
如果我们能跟美国缓和一点点,民间增加来往,那么毫无意义问特朗普胜选对于我们来说利远远大于弊。
棋盘已经摆好了,接下来主动权其实在我们手中,就看我们如何选择。主动缓和一些,我们自己改变一点,不管是对于国内的经济、社会乃至资本市场来说,我们都能够建立一个长期的外部预期,至少是十二年的稳定窗口。
至于特朗普什么的具体政策,没有分析的必要,就那么点事儿,都是围绕着上面的底层逻辑展开。
未来12年对于我们来说,弥足珍贵,我认为我们能够把握住。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巴菲特大幅减持苹果,为何?来自红袋鼠与招财猫。
在2024年11月2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伯克希尔在本季度继续减持苹果股票,并增加现金储备,总金额达到325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万亿元),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巴菲特这一波减持苹果,直接从9亿股减持了三分之二,为何?
我认为他可能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减持苹果是经济周期中的防御策略。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巴菲特一向采取防御性策略。近期全球经济前景并不明朗,多个国家面临经济衰退风险,尤其是在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紧缩的背景下,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持有大量现金可以增强伯克希尔的抗风险能力,并在经济低迷时抓住潜在的低价资产。现金为王的策略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为未来的投资机会预留了充足的弹药。
其次,这表明了高估值市场中巴菲特的审慎态度。近年来,美国股票市场的整体估值较高,尤其是科技类公司,已经呈现出一定的泡沫化迹象。巴菲特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保守的现金持有策略,说明其对当前高估值市场持谨慎态度。对他而言,高估值意味着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增大,增加现金储备可以有效避免可能的市场回调带来的风险。
与此同时,这也隐含了巴菲特想要等待优质投资机会。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一向是“长期价值投资”,他倾向于等待合适的机会。充足的现金储备可以让他在市场下行时收购优质资产。巴菲特在以往的市场低迷期中通过收购实现了大量回报,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投资便是一个典型例子。随着全球宏观经济风险增加,巴菲特可能在等待市场上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出现,以便在合理价格时出手。
此外,从苹果本身的原因来看,减持苹果可以分散风险,高位套现。
苹果在伯克希尔的投资组合中长期占有较大比例,其风险相对集中。尽管苹果是一家优秀的公司,但过高的持仓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伯克希尔的投资灵活性和风险控制能力。逐步减持苹果有助于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为公司带来更好的流动性。
再加上近年来苹果股价持续攀升,已接近历史高位。减持苹果股票可以帮助伯克希尔实现一部分收益,将账面盈利转化为实际收益。这一操作并非意味着巴菲特对苹果未来失去信心,而是在高估值情况下及时锁定部分利润,以便在未来有更多资金可供灵活运用。
最后,从科技股未来面临的挑战来看也能解释减持行为。苹果的核心业务依赖于消费电子市场,虽然其在市场中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科技行业变数较多,市场竞争激烈。尤其在国际市场上,苹果面临着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的挑战。巴菲特出于审慎考虑,或许认为苹果未来盈利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选择分阶段减持,逐步降低对单一科技股的依赖。
那伯克希尔的未来投资动向是怎样的呢?
其实,虽然减持了苹果,但伯克希尔并没有完全停止股市投资活动。近期,伯克希尔增持了卫星广播公司Sirius XM Holdings的股份,并持有该公司33.2%的股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媒体行业的投资布局。此类投资反映出巴菲特对公司业务的关注点逐渐转向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的业务领域。
接着,从最新的财报可以看出,伯克希尔在增加现金储备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力度。截止第三季度末,伯克希尔持有的固定收益证券投资公允价值达到160.42亿美元,涵盖了美国国债、外国债券和企业债券等资产。此举显示出伯克希尔在寻求稳健的投资回报,并在股市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逐步向低风险资产配置转移。
此外,伯克希尔在保险业务方面保持稳健,三季度保险浮存金达到1740亿美元。浮存金的增加为伯克希尔带来了大量低成本的长期资金,这也意味着公司在未来投资上有更大的灵活性。保险业务的现金流具有稳定性,这为巴菲特在未来开展其他投资奠定了基础。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为何许多人在牛市中也赚钱不易?来自中欧瑞博吴伟志。
近期市场有不少重组或主题炒作的股票,价格上涨的幅度十分惊人。相反,一些基本面好的绩优股这一个月涨幅弹性远小于绩差股和重组股题材股,甚至有些还出现了调整下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近期绩差股表现远远超绩优股?基本面投资真的无效吗?为何牛市也不容易赚钱?
首先,针对绩优股涨不过绩差股这个观点,我们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投资者总是容易过于放大眼前和最近的事态,被市场上的杂音所干扰,而忽略长期和本质的东西。
记得很小时候,就听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雄鹰有时会飞得比麻雀低,但是麻雀永远也无法到达雄鹰的高度。”股市里也是如此,有些阶段草会长得比树更快,但草永远也长不到大树的高度!正如投资大师巴菲特的那句名言:“短期来看股市是投票机,长期来看股市是称重机”。
小市值和重组题材股近期为何如此火热,原因也不难理解。近期除了央行加大放水力度外,为了活跃资本市场,证监会也支持鼓励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阶段性,这给了那些主业困难,除了重组并购别无出路的“困境型”企业新的出路。暂时改变了之前强监管,加大退市的力度,应退尽退的监管基调。困境型的企业往往市值很小,在鼓励重组和市场贝塔较好的环境下,五倍股十倍股频出,对于活跃市场,扭转过去的熊市赚小钱就跑的熊市思维还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真正的牛市一定是百花齐放的,各种类型的投资者都能赚到钱,而不仅仅是某一种投资风格的人才能赚钱。这才是健康的好牛市。至于该投资绩优股还是参与重组股的炒作,我想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我们无法乱给建议。只是想提醒一下,绩优股更适合耐心资本。题材炒作一定要切记这是参与博弈,及时离场很重要,迟离场者必须为所有参与者埋单。
接着,我们分析一下为何牛市也不容易赚钱。
导致牛市里赚不到钱的坑有非常多,我们就先探讨最大两个坑吧。
第一大坑是对市场是否进入牛市没有及时形成判断和信仰,未能将熊市思维转变为牛市思维
多数投资人,往往要到牛市的中后期,市场与股价上涨幅度已经非常大,估值水平已经很高了,投资者财富效应和入市热情高涨的时候,宏观经济数据逐渐改善了,才开始确信市场真正进入牛市。而根据以往经验,这一阶段多数人对牛市形成共识,已经到了牛市的中后期了。
如果没有对某些事物的坚定的判断和信心,过程中总是会有下跌的扰动和利空的杂音。一下跌就止损离场,这是熊市里的最重要的生存经验,但也是熊市思维的最大特点。牛市里恰恰相反,看上的股票跌下来了不是要止损,而是要敢于下跌加仓。
牛市里,尤其是早期和中期,总体来说是不怕套的,因为调整结束后市场又会有新高。就好比熊市中,反弹结束后会创出新低一样。虽然市场不可能每天都上涨,但是总体的估值水平在轮动与波动中整体还是上行的。耐心持有好公司,这是牛市中最重要的投资策略。市场一涨了就认为是大牛市,市场一跌了就认为牛市结束了。这恐怕是不少投资人的心态吧。多数人无法识别谁是趋势谁是杂音,这就是问题所在难点所在!
第二大坑是牛市信仰虽然有了,但是对自己的要求和目标太高,对投资规律缺乏真正的理解。
等了几年总算来了一轮牛市,每年只赚30-50%已经很难满足澎湃的牛心了。不少投资者致力于寻找牛市中最靓的仔,积极拥抱弹性最大的行业和公司,每天寻找下一个热点和风口。确实,有一些身经百战有交易天赋的短线高手,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快速发财暴富,我身边就有这样的真实案例,但也只是万中选一。
投资好比种庄稼,自家地里种着水稻,发现水稻的长势不如邻居家步入收获期的玉米诱人,犹豫再三把水稻拔了重新种玉米。刚种一段时间玉米,发现迟迟没有收获,朋友家的果园开始收获水果了,今年水果卖的价钱很诱人。回家又把玉米拔了改种果树了…..折腾了几个月下来,转眼到了秋天,发现别人家都好像有不同的收获,而自己折腾了几轮,非但没有果实收获,还赔了不少买肥料、种子的钱。
眼里只看到别家收获时的美好,却看不到别人耐心春播与夏季的坚守,一路的耐心陪伴与照顾。所以,无论是证券投资还是种庄稼都是一样的,唯有理解并尊重规律的耐心资本才能获取良好的回报。
最后,我认为市场的发展整体还是符合我们的预期的。
经过10月份的冲高回落,投资者又回到了犹豫分歧的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比较符合行情初段的特征,我们相信,未来随着市场的发展与经济数据的改善,会再次形成共识。行情在绝望中产生,在犹豫中发展,在乐观中成熟,在疯狂中结束。眼下普遍犹豫时,应该更加的坚定!
具体投资策略上应当保持积极的偏进攻仓位,将仓位加回到自己长期有信心的好公司上,做耐心资本,陪伴优质企业成长。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从宏观逻辑聊一聊2024国家医保谈判,来自张翼轸。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走出舒适圈”已成为许多人自我提升的不二法门。无论是在职场上攀登更高的职位,还是在个人生活中追求更大的成就,这句话无处不在。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广为流传的格言或许需要重新审视。正如在一本经典投资著作《赢得输家的游戏》中所阐述的,真正成功的投资者或许更应该学会在自己的舒适圈内游刃有余,而非盲目追逐所谓的突破。
不走出,才是真正的走出
在这个强调"走出舒适圈"的时代,当我看到《赢得输家的游戏》中建议投资者"不要走出舒适圈"时,不禁感到一丝违和。这种违和感恰恰揭示了我们对投资“舒适圈”的正确理解——它不仅关乎能力,更关乎情绪。
“舒适圈”这个概念在普通话语中,更多的是与能力的提升、技能的拓展联系在一起。职场上,常常鼓励从业者跳出固有的工作模式,学习新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这与“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理论不谋而合,强调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学习,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而在《赢得输家的游戏》中,作者将成功的投资者能力划分为两个部分:智慧能力和情绪能力。智慧能力涵盖了对财务报表的深入理解、信息的有效存储与回忆、数据的整合与分析,以及对大量上市公司及其股票的掌握。这是投资者在知识层面上的基本功,是进行理性投资的前提。
然而,仅有智慧能力远远不够。情绪能力同样关键,它涉及在市场波动、突发事件甚至崩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心态。市场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或贪婪,如果无法控制情绪,很容易在高位恐慌卖出或在低位盲目加仓,导致重大损失。
情绪能力与智慧能力的结合,才是投资者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对于许多人来说,跳出舒适圈象征着挑战与成长,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然而,投资的成功更多依赖于在既定的能力圈与情绪圈内进行决策。当投资者尝试跨越自身能力的边界,盲目追逐高收益,往往忽略了自己对新领域的理解以及在面临市场波动时的情绪稳定性。这不仅增加了犯错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无法承受的财务损失。
知易行难的投资之道
关于投资心理,股市投资者往往关注不多。更多讨论的是商品期货、外汇领域的交易者。
这并不奇怪,股市的强大 Beta 可以掩盖许多糟糕的股市投资成绩。
在2019年至2021年的A股牛市中,许多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通过押注特定赛道获得了惊人的收益率,但如果将其收益与相应的行业指数相比,实际上是跑输的。
相比之下,期货外汇是零和游戏,稍有不慎甚至可能输光所有。正是那么残酷,所以交易者往往会更关注交易心理建设对投资收益的贡献。
是的,投资或者说交易,心理太重要了。
投资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领域。很多投资原则看似简单——在市场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但真正能够在市场极度悲观时逆势买入,或在普遍亢奋时及时止盈的投资者却很少。这不是知识储备的问题,而是情绪控制的挑战。
以2024年9月的中国股市为例,当市场持续下跌时,很少有投资者敢于逆势买入。反观2007年的6000点和2015年的5000点,在明显的市场泡沫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及时撤离?这些都不是因为投资者缺乏相关知识,而是情绪控制的失败。
最佳投资状态:能力与情绪的交汇
更重要的是,投资风格往往与个人性格密切相关。悲观主义者可能更适合做价值投资或债券投资,他们天生的怀疑精神有助于识别市场过度悲观时的投资机会。
相反,乐观主义者可能更适合投资成长股,特别是科技股,因为这需要对未来保持持续的信心。
以近期备受关注的英伟达(NVIDIA)为例,尽管许多人都认可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但只有那些对技术变革抱有强烈信念的投资者才可能在其股价起飞前就建立重要持仓。这不仅是专业判断的结果,更是投资者性格特征的自然延伸。
在像期货、外汇这样的零和博弈市场中,性格与投资风格的匹配显得更为重要。谨慎的人可能适合做日内交易,以规避隔夜风险;具有表演性格的人可能更适合做宏观对冲,等待难得的重大市场机会;而内心强大、不惧与市场主流对抗的人则可能适合做逆势交易。
这种性格与投资风格的匹配在零和市场中特别重要,因为这类市场不像股票市场那样有内在的上涨趋势。在这里,投资者的收益必然来自其他参与者的损失,因此心理承受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自我和解的重要性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找到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投资方式比盲目追求高收益更为重要。这意味着要与自己的投资决策和结果和解,不要因为错过某些投资机会而耿耿于怀。例如,即使你深入理解某个行业或公司的投资价值,但如果这种投资方式与你的性格特征不符,强行参与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在投资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成功的投资者并非那些冒险跳出舒适圈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在自身能力与情绪稳定的基础上,找到最佳投资状态的人。他们通过对自身性格的深刻理解,制定出与之契合的投资策略,从而在市场的起伏中稳步前行。
毕竟,投资不是一场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长跑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比盲目追求速度更重要。当我们学会在自己的能力圈和舒适圈的交集中运作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长期的投资成功。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大选临近,出海企业风险与机遇,来自非完全进化体。
距美国大选投票截止日仅有几天,本月月报重点探讨大选结果对于出海企业的影响,对美出口占比小的不在讨论范围。基于当前选举形势及多家出海企业管理层的交流,我们对几种可能得情形进行了推演。
40%概率,结合赔率与民调估算:哈里斯获胜,现有政策大概率延续。出海企业延续当前经营趋势。
60%概率特朗普获胜,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48%概率:目前普遍宣称的关税政策是对中加征60%,对中以外加征10%。此外,对不同地区的重点产业可能会采取单独的税率。
对于有海外产能的企业有影响的是10%关税,中短期视美国对此产业的进口依赖度、品类加价倍率以及产业链地位对企业盈利能力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越依赖进口、加价倍率越高,产业链地位越高影响就越小。
对于市场份额的影响,与此产业产能外迁的比例、行业集中度情况,以及主要竞争对手的产能分布情况直接相关,如果是行业龙头,行业集中度并不高,而同行业大部分企业产能仍在国内,则会显著受益60%和10%的关税差。如海外产能相对稀缺在10%关税情形下,盈利能力有可能还会有所提升。
对于大多数没有海外产能布局的对美出口企业,除了对中高度依赖的产业,高额的关税会带来较大的经营压力。
概率6%:小概率,按10%概率估算,对中加征60%关税,同时对中以外也大幅加征。发生概率较小,这与特朗普诉求低利率、低通胀的政策目标直接相悖。此极端情形下,视美对外产业依赖度,如加征后仍依赖进口,中短期对出海企业盈利能力带来一定压力,但营收受影响较小。视品类加价倍率、价格敏感度不同,通过一定时间提价被消费者接受,叠加行业洗牌,龙头公司盈利能力逐步向中枢回归。
概率6%:凑个整,仍存在其他可能性。如对中也不征这么高?为不确定性保留余地。
综上所述,对于大部分出口企业,特朗普获胜都会带来较大经营压力,部分对中强依赖的产业受影响较小。而对于海外产能布局完善的出海企业,最优的情形可能并不是哈里斯获胜,而是特朗普获胜下的某种情形。
即美国对外尤其是对中国企业进口依赖度高,公司率先实现海外产能布局,同时行业集中度较低且大部分产能在国内,这类公司大概率会明显受益于海外产能稀缺下的60%-10%的关税差。这类企业一直是我们的投资重点,当前出口/出海企业整体受到特朗普交易的压制,估值普遍存在较大折价,对于少数能够在特朗普获胜情形下实质受益并突围的优秀公司,其中存在很大预期差。如果哈里斯获胜,这些公司当前的估值折价也会逐步消除。
近期,我们重点投资的企业在“特朗普交易”盛行下,以超预期的优异经营表现顶住了压力。相较于高速增长的业绩,这些公司估值仍处在不相配的较低水平。即便市场已经开始定价风险,在大选落地后,可能还会带来一定情绪上的冲击。关税政策制定与落地至少需要半年时间,企业也需要逐步证明自身突围的能力。
回到投资本身,我们认为这些企业延续突破式成长的确定性很高,保留此类企业的长期仓位,接受一部分短期市场波动。同时我们也保留了一定现金仓位,继续跟踪事态变化,适度应对市场波动及利用潜在错杀机会。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从宏观逻辑聊一聊2024国家医保谈判,来自二郎山的叔。
“严进宽出”是主基调
“严进宽出”是啥意思?
2024年国谈申报药品数量达574个,创近三年来最高。但是通过形式审查的药品为445个。最终仅有162个产品有资格参与国谈,这确实是有史以来通过率最低的一年。
国家层面,今年非常明显的基调就是支持创新药。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全链条政策的落地。
大家都知道,医保基金的支出是按照“以收定支”的逻辑,尽管每年用于创新药的支出都在不断加大,但是显然当年的总金额天花板还是摆在那的,这是现实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医保局要实现“支持创新”,要符合国家导向正确,还要在总额天花板之下,能有什么选择?
一是要体现“支持创新药”,那么价格肯定不能太低,不能杀太狠?
二要在总额天花板之下,总支出不能高。
所以,进入到谈判桌之前的“低通过率”,目的是为了进入到谈判桌上更好的在“价格上支持”创新药。
这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也就是说,今年162个谈判产品,我预期谈判成功率会是历年来最高的,估计超过90%。同时,真正有全球创新的药物,比如新靶点,新机制的药物,最终达成也容易有更好的价格。比如康方的2个双抗。
支持真正的创新,不支持“伪创新”
如果说“严进宽出”是被动行为,支持真正的创新,就是“有所为”。
实际上,这也是符合国家导向正确。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就是带来不一样的临床价值的产品。比如,P D - 1算不上真正的创新,比如三代 T K I 算不上真正的创新,再比如,接下来G L P - 1这种产品,也算不上真正的创新。
实际上,大家回顾去年亚盛的奥雷巴替尼顺利谈判进入医保,央视、人民日报等等争相报道,很显然这是去年谈判设立的“支持创新”的样板。别查资料,谁能告诉我这个适应症全名是什么?“限T315I突变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或加速期的成年患者”,很多朋友读都读不顺畅对吧?毫无疑问这个是小适应症,但是创新啊,这个疾病没有好的疗法啊,对吧。所以价格也很不错。
我想强调的点,并不是说谈的好和适应症大小的关系,重点是更好的临床价值。
P D 1,三代 t k i 药物固然也是上市不久的产品,但是竞争格局差了,各家产品的差异性价值没有拉开,所以不可能给高价。
换句话来说,所谓“支持创新”,如果真正有创新价值的产品没有进入医保,算“支持”么?如果价格很低,算“支持”么?很显然,都不算。
很显然,康方的两个双抗,就是新机制新靶点,卡度尼利和依沃西都有创新临床价值。大家投资创新药,要看得懂医保局这个“指挥棒”的意图。
医保再缺钱,也在持续增加对创新药的支持
前两天国家医保局公众号发的新闻显示,国家对于创新药医保支出是逐年显著增加的。很多人说“医保基金紧张,所以创新药有压力”,这种思维典型的懒人思维,随便百度一下就出来数据了。
当然,并不是说医保基金就宽松了,但是对于创新药的支出,一定是越来越宽松的。毕竟,现在医保基金的“腾笼换鸟”,接下来要提速了,腾出来的钱,向医保基金倾斜。
支持创新药发展,背后的顶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好多人甚至都没有考虑过,为什么2024年3月的《工作报告》中,“创新药”会首次被写入报告,并将创新药列为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这算得上是创新药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层级的关注和支持。
今年7月通过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其实特别提出了要统筹用好包括“价格管理”和“医保支付”在内的全链条核心环节。
这背后的真正逻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改变了。
大家都知道,现在发展的定调“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发展思路。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生物医药,在各种政策中,都已经被定调为“支柱性产业”,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范畴。
把内循环放到生物医药“支柱性产业”中,创新药的商业化在国内无法达到绝大多数产业参与者的预期的时候,这个内循环,闭环了吗?
显然没有。生物医药的内循环,创新药依靠国内市场,必须能够实现反哺前期社会各种资源和资本的投入,才能形成闭环,才真正建立了内循环。
把新质生产力放到生物医药行业中,不能再把创新药简单当成是社会经济的“成本端”。
新质生产力和支柱性产业一样,都是需要对经济发展产生贡献的,而且是高效率、大体量、可持续、环保节能的贡献,甚至是实现外循环,对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结构优化带来强大助力。
那么,创新药的商业化问题,同样也成为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点。
尤其是现在大量优秀的创新药license out现象已经被上头关注到,“卖青苗”的无奈,是必须要解决的,否则全社会数万亿的前期投入换来的一些原本有希望通过外循环赚美元的创新药,还在婴儿期就这么给无奈的卖出去了,亏大了。
所以从大的层面,大家还是要多思考。接下来,我认为医保支付会有一些大的变化,具体后面有机会再细聊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家还在忧虑康方两个双抗能不能谈进医保,什么价格等等,完全没必要。我们要相信祖国,相信领导,也要相信康方双抗的价值,相信夏博士的智慧。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谷歌这份业绩,让我感觉到纳指的牛市要来了,来自Nvfans。
谷歌这份业绩让我兴奋的不用多说肯定是云了,特别业绩会上阐述的原因是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带动的云增速,而假如明年某个时刻三朵云的增速全面改善,那纳指要跌其实非常不容易了。
在谷歌云方面,我对我们的增长感到非常满意。随着客户对生成性人工智能的接受,业务的真正势头和整体机会正在增加。我们第三季度的收入为114亿美元,同比增长35%,营业利润率为17%。我们的技术领先地位和人工智能产品组合帮助我们吸引新客户,赢得更大交易,并推动现有客户的产品采用率提高30%。
作为一个英伟达铁粉,另一方面我又自认为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多头。对genai的热爱铸就了我对英伟达的持仓,我翻来翻去总是觉得NV用含AI量估值看的话是最便宜的公司。
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从 g p t 发布至今,也是时候要看软件,应用了。
但这个应用,不是什么杀手级app,我也不在乎什么日活,月活,留存这种互联网术语。毕竟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来说,套用互联网的那套是不行的。
而我为什么判断纳指2025年有牛的味道,主要还是
1:云增速的改善,特别三朵云加上orcl,sap这种云的增速中是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带动,而且带动的份额显著增加后,那么云作为纳指的重磅成分类,这个改善能带来什么,我想不用我多说吧。
2:硬件从英伟达发散到台积电,储存,边缘,推理这条线假如全面铺开,其实也必然是因为刚刚我们提到云增速的增长,但这条线是个很好的辅助判断。
3.埃森哲,Salesforce,甲骨文L,META 等等,这条线的AI含量增长,这条软件线的含量增长正好是完美解决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落地的担忧。
4,伊顿公司,卡特彼勒,N R G 能源等公司的业绩中是因为AI基建增长的比例增加,他们的增加,都是对应了云增速业务改善。
综上,我自己目前是用来这四条粗线条来判断 A I 落地的进程, A I 落地的收入端一旦放出,一个理性的英伟达多头肯定是判断牛来了。而站在这个点,其实今晚的微软,脸书,过几天的我内心是希望能够来一次调整,好好挖一个坑的。这样明年这个时候收获也会来的更从容一些。
最后作为一个前消费研究员,没去过硅谷,不会编程序,没有任何互联网从业经验的我来说,目前能想到的观察路径就是这几条路,欢迎大家补充。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A股历史上的每一轮涨跌,来自辣妈有财商。
2007年,央行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带来的通胀和股市泡沫,选择了加息,连续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六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迅速收紧。上证指数应声从6124点掉头直下,期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出口受到影响,而我们的货币政策仍然从紧。于是,股市猛跌不止!就这样,上证在2007年10月16日摸到6124点后,最后跌到了1664点,下跌超过70%!
2008年三季度,监管层出手了,从鼓励回购到停止新股上市再到下场抓人,接着,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四万亿”作为一针强心剂救回了悬崖边的A股市场。反弹来了!从2008年11月最低点的1664点回涨到2009年8月的3478点,7个月翻倍的修复让A股走出了熊市,然后再反手走入漫长而缓慢的下跌。
2009年反弹之后,上证指数一路缓慢震荡向下,一直持续到2014年三季度,长达5年的缓慢下跌,指数从3478点跌到2000点上下,正如一直苦苦坚持的投资者说的那样,市场需要一个牛市来一扫5年的阴霾。
当时我已经在北京金融街办公,我有个同门的师兄在会里。我们有时候会约午餐,师兄跟我说,买一点吧。我当时想的是,师兄,你在找我帮忙吗?
然后行情就悄无声息地来了。最先启动的是创业板。2013年底,4G的出现标志着移动互联时代正式到来。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最早我们是在电脑上淘宝的,后来慢慢地用手机随时随地购物了,从 P C 到移动互联就是在那个时候。
这波技术变革带动了创业板上涨,就在大家以为创业板行情要走完的时候,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叫新国九条,提出了注册制改革、沪港通等新政策,被激发的投资热情一扫资本市场5年的颓势,牛市来了。
市场从2014年7月的2000点左右一路涨到2015年6月的5178点,这轮牛市出现了大量的“妖股”,一个典型是暴风影音,2015年3月暴风影音上市,实现了40个交易日37个涨停板的梦幻涨幅,股价从7元涨到了327元。
这轮上涨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场外配资,也就是机构借钱给投资者加杠杆炒股,因此也被称为“杠杆牛”。大名鼎鼎的恒生电子,大家还有印象吗?
2015年5月,上证指数来到4000点,有机构喊道“4000点是牛市起点”,仅仅一个月后的6月,监管机构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取消场外配资。杠杆牛,取消了杠杆,那么牛也就不复存在了。上证指数又从5178点跌到了2600点左右,并且出现了千股跌停,毫无流动性的局面。
面对大规模下跌,国家队再次出手救市,直接号召银行债性资金输血,要求券商直接出资投资蓝筹股稳定市场,并停止股票上市,再推动养老金入市,最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终于使得市场企稳,2015年底反弹到3500点左右,一年后国家队因救市收益不少。
从2016年到2019年,市场一直处在到了3500点左右就下跌,到了2800点左右就反弹的箱体震荡,规律性非常强。
当然,也有例外,唯一的例外在2018年下半年,政策层面的高压使得资本市场萎靡不振,金融反腐、去杠杆和严监管使得上证指数一度跌到了2440.91点,市场一片灰暗。
随着2019年年初的放松,情绪逐渐恢复,指数又在4个月内反弹到了3200点,迎来了2019年的小牛市。
此后,我们经历疫情,我们疫后复工,这些明明就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好像已经很久远。有一天,我们似乎突然发现,好日子远去了。人们记起了,有人说过的那句,今年将会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我们开始步入另一场煎熬。
如果说,2015年千股跌停,是我们这一波人的伤痛。那么那也是一种快刀斩乱麻般的疼痛。毕竟2016年股市恢复流动性之后,就迎来了估值修复。对我们这波人来说,真正的难熬是2023年和今年上半年,那是一种绵绵无绝期的疼痛,钝刀子割肉,似乎永无止息。
如果说2月初,因为微盘股流动性问题深跌然后带动一波反弹,给A村的参与人员带来一点底部反弹的期望。那么八九月份再创新低的时刻那才是真正无尽的黑暗。虽然前述A股历史上的黑暗其实都差不多,但是处于当下的我们,楼市深度回调,经济增速放缓,工作压力增大,薪资不稳,各种螺旋下行的信心消散,那才是真正的煎熬。
然后平地一声惊雷似的,2024年9月24日重磅组合政策出台,A股猛涨两周,但随后暴跌。因政策而起,这一点与历史惊人地相似,但是行情的速度却是不同的。
这里大家可能有两个问题,
一是事实上地产调控政策放松,降低利率等等政策一直在出台,为什么那个周二就是不同呢?主要取决于政策的力度,新工具的创设,以及监管部门的组合出场,代表了一种决心。
二是行情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我觉得这和社交媒体——网络传播比以前都更加迅速有关系,以前股市的信息从股市传导寻常百姓耳中有一个过程,现在大概1-2周就够了,甚至几天。
那么从前述的每一个轮回来看,前几日暴涨后的暴跌更可能是一个过程,毕竟刺激政策还没有真正作用于实体经济,比如股市上涨,居民财富增值,消费信心修复,房市止跌,经济增速恢复,所以后续应该会有持续的政策出台,我们可以保持观察。
回顾这些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几个很有意思的特点:
第一,真正意义上的大牛市都和大熊市相伴而行。重磅政策利好通常是暴涨的导火索,不过背后通常是极致的暴跌以及经济层面的一些动因。暴跌的开始,往往伴随着政策刺激,每一轮牛市过后,通常都是监管高压,然后一地鸡毛。所以,在低迷的时候坚持定投,不离开市场,反而可能有一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好处,接飞刀不容易,但是定投可以抹平成本,反而可能会有收获。
第二,“牛短熊长”是有历史支撑的,但牛回头和逃生窗口也确实存在。牛市初期往往会有一个获利了结窗口,在操作上要能有一些定力,能抗压,如果不能抗压,那么第一波获利了结以后就不要再因为市场鼎沸而买入。因为第一波获利了结是最安全的,不管是小牛还是大牛,这都是肉。实际上人性的疯狂,往往会超过你的想象,这届股民并没有比90年代更疯狂,那些套在山顶的人都是后期禁不住诱惑进去的。不过,每一波大跌开始后,通常也有反抽,这个逃生窗口利用得好,也能保太平。
第三,每一个涨跌周期都会呈现新的特点,而“新”本身往往容易引发行情。不管是A股市场刚开设,基金刚创设,还是股改开始,创业板设立,三板,科创板,北交所,种种新东西似乎总容易有行情。因此每一波都得观察有没有新东西出来,每一波市场的推动因子是什么,往往最后也为成为行情直下的原因。
历史在不断演进,但历史也总是惊人地相似,我们每一次都会好奇这次会如何?没有人知道。但是其实我更想知道,A股中会不会有一个微软?让我们在形而上的虚无中,找到真正的价值锚。
好在现在工具越来越多,我们有很多跨境的产品工具,可以全球市场分析,全品类选择。但从历次暴跌的历程来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永远留足生活费用,才是有持续性的好原则。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A股历史上的每一轮涨跌,来自辣妈有财商。
2024年9月24日那个周二以来,每一名A村的战士,似乎都有一种“一眼万年”的感觉。不过,这不是思念,而是明明只是几周,感觉却像过了一万年那么久。也是,在这极短的时间内,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极致波动。
然而,事实上A股向来不缺乏这样的波动。在我看来,这似乎就是注定的轮回。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过去的30余年。
1990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家股票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当年12月底,历史上第一轮牛市爆发。
26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从100点涨到了1429点。这是什么概念呢?美股从100点涨到3000点用了100年,但是我们大A仅用了两年就从100点涨到1400点以上,也就是说涨了14倍之多。听说那时候的A股就跟捡钱一样,天天涨,一望无际地涨。
但是,从1992年5月26号到达1429点的高点后,市场连跌六个月,指数最低跌到了386点。所以1429点买入的童鞋,平均损失高达73%...
不过,那轮牛市并没有完结,市场大约花了半年调整到386点,然后又很快开始新一轮的上涨攻势,仅仅三个月又涨到了1558点,创出新高。
这时,时间已经来到了1993年。1993年-1994年,是我原来本科学习内容中非常浓墨重彩的年份,我现在也常遗憾没有在课程外尽量多读一些93-94年旧报道旧资料。通胀是那个时期的一个核心关键词。很多朋友现在反馈,当年父母给买的的保险,年回报超过8%,甚至能达到13%或更高,这就是时代的产物。
为了防止经济过热,1993年2月监管层开始加息。“暴涨之后必有暴跌,或者说暴跌之后会有暴涨”的基因,可能就在那个时候埋下了。从1990年年末开始,2年多的牛市就此消亡,伴随着加息,A股开启了暴跌之旅。新生的股民们第一彻底体会到了A股的痛感。
事实上,94年我们汇率并轨,商品房改革,下海潮,改革开放走向纵深...等等。回顾往昔,那真是峥嵘岁月,那是潮起潮落,社会巨变的岁月。
我刚入行的那些年,我们不少前辈还常常提及那个岁月,聊起那些激情澎湃的日子时,都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我从他们的描述中有一个核心收获,就是“新事物”。对于彼时的中国而言,股市是个非常新的事物,他们和我说,所有的新东西,都很容易被爆炒。
暴跌以后,A股开启了第一段长久的沉寂。那时的交易系统远不如现在发达,很多老股民都有去券商营业部“上班”的经历,在那一段沉寂时光,证券公司门可罗雀,A股似乎被遗忘了。
时间来到了1996年年初,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创下两年新低512点。但这个时候,经过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已从过热状态渐渐软着陆,各项通胀数据都逐步回落。市场,似乎来到了一个新的分水岭——降息周期即将开启。
事实上,股市在农历年前就有动静,春节前最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突然上涨3%,然后节后继续大涨,证券公司交易大厅开始活跃。
1996年4月21日,在上交所五次会员大会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剑阁传达朱镕基副总理新八字方针“稳步发展,适当加快”。管理层的态度,对于股市的上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1996年4月18日,沪指已经重上600点大关,八字方针适当加快了沪指的节奏,4月26日沪指一举攻克700点。
5月1日,央行下调利率的消息正式公布,这是自1993年以来首次下调利率,存款利率平均降0.98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降0.75个百分点。股市借利好出货,短期下挫。
但是沪指很快卷土重来,6月26日冲破800点阻力位,收盘在801点。8月23日,央行第二次降息,存款利率又平均下降了1.5个百分点。消息传来,沪深两市高开,到9月的交易日结束,沪市在700点至850点升降。
“十一”过后,沪深两市继续跳高开盘。10月11日,深成指首次突破3000点。到10月29日,深成指最高达3651点,沪指最高达1038点。从1月19日到10月29日,翻倍了。于是,监管层又出手了。从1996年10月下旬开始,监管频繁发文,媒体疯狂带节奏,总结起来就是“股市有风险”!股市从11月开始调整,11月21日,沪深两市大阴线报收,沪市收在940点,深成指收在3865点。
但是,狂热的股民又如何能被这么几个文件给劝退?市场再次卷土重来。1996年12月12日,深成指达到4522点,沪指在12月11日达到最高点1258点。两市成交额在此期间也创下300亿元至400亿元的巨量。在此期间,监管从未停止发声,行业处罚频出,美股调整,但是狂热的股民选择了忽视。
1996年12月15日晚7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全文宣读了《人民日报》12月16日将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题目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央视滚动播出,各大媒体转载。
以上监管操作,史称12道金牌。其实,12道金牌初期股市依然火热,但是连发12道之后,股市终于熄火,此后一地鸡毛。大家应该都还记得2015年的千股跌停,但是和1996年的股市暴跌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
特评文章后的第一天,1996年12月16日,很多股民一大早就赶到了营业部,除1只新股以后,所有614只股票全部封在10%的跌停板上,指数直接跌停,K线是一条向东行走的直线,全天成交额仅21.13亿元。
但是,每次牛转熊,和初期的牛回头类似,和上一轮的牛市尾声类似,依然有一次回抽。1997年,股市再次可观反弹,此后市场才进入长久的沉寂。
然后时间来到了1999年。其实这个年头,更有看点的是美股。我上个月去洛杉矶拜访一位福布斯排行榜上有名字的富豪,她还在和我聊互联网泡沫期间的故事。
我找到了一篇 C N N 2000年 报道思科财报。根据思科4600 亿美元的市值,它是当时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彼时思科的股价比一年间低点上涨了一倍多,比 1998 年 10 月上涨了四倍多。当年的思科,高科技,高利润,高成长,一如当前的英伟达。
但随后,思科股价的滑落的速度远超想象,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不到一年的时间。思科的股价走势也像自由落体一样,从2000年3月的82美元跌到了2021年3月的18美元,跌幅高达80%。思科的市盈率很快就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跌到25.6倍。
这波的A股走势,和美股相似。1999年5月19日,上证指数上涨4.64%。在网络股的带领下,大盘一个月上涨了65%,A股历史上第三波牛市行情就此开启,史称519行情。
在长达2年的沉寂以后,监管层的态度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官媒发声坚定信心,规范发展。1999年6月,监管相继宣布降息和降低印花税。
和美股互联网泡沫前的走势交相辉映,A股所有和互联网相关的股票都被炒上了天。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最高达到2245.44点,这是某一轮牛市的终点。在市场到达这个点位之后,A股一个月暴跌了13.42%,然后开启了长达四年的漫漫长熊。
到了2004年,你以为大盘已经跌了三年,应该跌的差不多了吧?不好意思,加速跌,大盘这一年又跌了30%。是不是有点类似于今年9月24日前的走势?
然后,2005年,轰轰烈烈的股权分置改革拉开了帷幕。在改革以前,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被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这是体制特点下A股的独创,但与之对应的,是市场相关股东之间利益的不平衡。这波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制度弊端,保护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成就了新一波牛市。
但改革初期,由于非流通股转为流通股,股票供应增加,A股的反应反而是继续下跌,上证指数一度跌到了998点,较2001年再度腰斩并破整数关口。但,有新低,就有新高。触及新低之后,神秘力量入市,大盘直线拉升。
这波“股改”红利,我算是亲历了部分。我那会已经在实习,然后就听隔壁的同事天天给客户做情绪按摩。他们对跌了的客户说,是浮亏,莫慌!对涨了的客户说,你如果有点担心,就落袋为安吧。说实话,投资能力没怎么提升,但是我的情商是确实有提升的。
当年最火的策略,应该就是埋伏 s t 股,只要还没股改,那么就有股改、停牌、暴涨的可能。也正是这次“制度红利”,促使以基金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开始在资本市场大放异彩。当时,中国 G D P 的增长速度很快,2005年是11.3%,2006年是12.7%,2008年达到了14.2%,高增长、低通胀的完美发展状态叠加上改革释放的巨量红利,A股开启了历史上最惹人夺目的牛市,出现了以王亚伟为代表的明星基金经理。
解构一下,这波牛市开始于“五朵金花”,即煤炭、汽车、电力、银行和钢铁。可以看到,这些都是国资重点涉及的领域,且兼顾了股权分置改革和经济增长这两大风口,用现在的话就叫做“概念”或者说“赛道”。
2006年,银行板块一年上涨了1.7倍,有着“宇宙行”之称的工商银行于2006年10月份上市,短短一年之后,就上涨了近3倍。伴随着“五朵金花”的盛放,市场上的其他板块也争相上涨,一度到达“随便买一只股,明天大概率都会涨停”的疯狂状态。
实际上,我还是很怀念那个年代的。固定收益类的理财收益很高,买刚兑的信托一年收益超过10%太容易了,闭着眼睛买套房子,后来都是翻好几倍。反正只要有点理财的意识,都是呼啦啦地赚钱。因为什么?因为那会儿出口猛增,经济高速增长,一切欣欣向荣。
不过,上天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危机正在悄悄来临,许多追高进入而不知风险为何物的投资者将会迎来史无前例的暴跌。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瓶装水的差异化,来自余生的江湖。
首先确认一个事实:瓶装水卖的不仅是水,更是随时随地让消费者买到水的服务。
既然如此,那么企业建立差异化无非两个途径:1、通过渠道触达消费者的能力比别人强;或 2、水比别人的好。
渠道能力强的企业,每满足一次消费者的需求,就强化了消费者心智。水比别人好的企业,必须通过长期的“故事”让消费者认可。
怡宝在渠道上做的比较好,农夫目前两方面都没有短板,比别人故事讲的好的企业,也有不少。
整体上,渠道能力决定产品和服务的覆盖范围、心智建设能力决定产品和服务价格和传播速度、共同形成的区域规模优势决定产品的壁垒。
第二个事实是:大多数消费者根本分不清水的品类,认为包装水就是“矿泉水”。
国内售卖的瓶装水大体上分为三类:怡宝为代表的纯净水、农夫为代表的天然水和百岁山为代表的矿泉水。
简单理解,纯净水是自来水加工过滤的水,天然水是湖泊、地表水加工过滤的水,矿泉水是矿物质达到国家标准的水。
纯净水就是过滤干净后的水,口味上不存在差异。水源是城市供水系统,所以产地没有差异。纯净水在水的角度根本讲不出差异化。
所以娃哈哈说“我的眼里只有你”,利用的是消费者从众心理,至于为什么“只有你”他说不出来。所以怡宝根本不讲差异化,只是默默的耕耘渠道,营销上以赞助各类体育运动为主。
天然水和矿泉水除了在口味有轻微差别外,本质上和纯净水也并没有什么不同,也谈不上高端。
你可能会说:矿泉水明显含有更高的矿物质含量。确实从矿物质绝对含量上讲,矿泉水大于天然水大于纯净水,但含量小到对人体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举个例子,依云矿泉水的钙含量是8毫克每100毫升,金典牛奶的钙含量是120毫克每100毫升,翻译过来就是干一瓶矿泉水摄取的钙还不如一口牛奶。
虽然水没有差异,但水源地有差异,也容易讲故事,尤其是非常稀缺的矿泉水水源。
农夫通过“农夫山泉有点甜”这个广告让消费者知道了农夫山泉,通过“水仙营销”告诉了消费者“我们比竞争对手好”,通过“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将农夫山泉和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建立了链接。
虽然整个过程并不科学,但农夫解决了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崇尚自然的国人的认知里,天然的就等于好的,这个是无解的。
在大部分国人的认知里,不论是纯净水、天然水还是矿泉水,都统称矿泉水。这就导致每个竞争对手要做瓶装水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如果农夫山泉卖2块,那么都是“矿泉水”,你凭什么卖一样的价格或者卖的更贵?
今麦郎说:我是烧过的水,中国人要喝开水。
百岁山说:我是水中贵族。
昆仑山说:我是冰川融水。
泉阳泉笑而不语,默默耕耘东三省。
用水源地,尤其是矿泉水水源地打差异化,无非就是没有污染加矿物质含量高。
但要知道,无污染就等于人迹罕至,人迹罕至就意味着商业化成本高。此外,包装水是价重比非常低的生意,据测算覆盖范围最多500公里。
因此,把品牌和某地的水源地绑定,一是成本高,二是产品触达能力极其有限。
中国最优质的矿泉水源在长白山。
泉阳泉最近很火,国企员工矿工16年事件里的国企就是泉阳泉。但泉阳泉拿下的几个泉眼基本是长白山最优质的。
泉阳泉从2001年开始做水,已经有23年历史。
泉阳泉在东北不仅仅是一瓶矿泉水那么简单,它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一种回忆、一种情感的寄托。
农夫的长白雪在东北搞不定泉阳泉,但泉阳泉也走不出来。根据2023年年报,泉阳泉营收大概8亿,基本以东北为主,利润率大约17%。在东北区域的毛利率有45%左右,一旦走出东北,受到物理区域局限,在华北就只有14%。
当然,做一个偏居一隅的生意也很不错。
另外有两家矿泉水叫昆仑山矿泉水和5100,分别在青海和西藏。昆仑山属于加多宝旗下,2007年开始投产,5100成立于2005年。论水源地故事性和人迹罕至的程度,我估计没有企业可以比的了这两家。
两家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出来,完全有赖于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时间点都是接近的。
不过大家基本上在线下常规渠道见不到这两个产品(可能一线城市有一些),更多的是出现在特殊渠道,比如加油站、高铁、飞机等高客单场景。
这两家做了快20年的企业,目前昆仑山据说零售额超过了10亿,其他经营数据未知。
5100属于上市公司西藏水资源旗下,据2023年年报,矿泉水业务当年营收0.9亿,除掉一些资产减值,经营利润亏损0.3亿。
讲故事和规模结合最好的当属景天旗下的百岁山。百岁山在2023年的零售额应该有140亿左右。
但百岁山一路走来并不容易:1、这个品牌推出于2004年,已经运营超过20年,水中贵族的广告也洗脑了超过10年。2、百岁山背后的男人是最早推出怡宝的人,是最懂瓶装水的人之一。
百岁山巧的地方是不和水源地绑定,只强调自己是“水中贵族”。可以基于策略需求在异地找水源地,解决物理区域制约问题。百岁山最早是基于华南市场,水源地在广东罗浮山,后来拓展到江西和成都。
严格意义上,百岁山的水源地不是最好的,但是是和商业结合的最好的。目前百岁山是矿泉水界的扛把子,在3元带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农夫的长白雪撼动不了,更不用提希望大力出奇迹的某大冰泉了。
唯一的槽点在于,既然是水中贵族,那么如果规模大了,还是贵族吗?
这个行业的头部玩家,怡宝有34年、农夫27年、百岁山20年、娃哈哈28年、康师傅24年,就连区域的玩家都有20年左右的历史,能够大力出奇迹站稳脚跟的新玩家还真没有。
这个行业并不是大行业,2023年零售额2150亿,折算成企业营收估计不到900亿。但是这个行业有3000个玩家,虽然大多数玩的并不好。
这个行业的未来,大概率会有两个趋势:
1、头部玩家不断并购整合区域性企业,类似于啤酒行业的故事。
2、产品品类会不断针对特定人群、特定用途细分。比如农夫有针对老年人的锂水、针对泡茶场景的泡茶水。
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新玩家的机会。如果一定要做,不如去做饮料,毕竟容易切品类,容易拉新,一不小心也能出爆款,就像唐彬森做的那样。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白酒行业的四次危机。来自DeepSleeper11。
2024年之前白酒行业经历了四轮危机,今天我就来讲讲这四轮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次危机:1999年到2003年。
这是白酒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最惨烈的一次危机,所有白酒企业营收利润均双双下滑,无一幸免。在这轮危机中,更是有三家企业创下了罕见的亏损记录,即古井贡、酒鬼、水井坊。并且这轮危机中全国白酒产量连续六年下滑,一直到2007年才恢复增长,并在此后连续11年实现正增长。
很多人把这轮持续十几个季度之久的危机归咎于1998年的朔州假酒案、2001年白酒从量税出台和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但每一轮白酒危机绝对不简单是突发事件驱动,背后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一轮危机真正的动因是1998年之前即已开始的经济降速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萎靡。
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了一轮深度调整期,G D P增速从1993年的14%一路走低至1999年的6.7%。同时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至国内。更为凶险的是通缩风险悄然而至,这给了白酒行业致命一击。
1998年后大规划需求政策启动,推出大规模基建计划,拉开了住房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大幕。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迅速成为了世界工厂,出口逐渐成为了拉动G D P增长的强劲动力。
尽管在政府的努力之下G D P在2001年就恢复至7.5%,但通缩风险一直未消除,C P I直到2003年以后才转正。
第二次危机:2008年到2009年。
先说结论:尽管全球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但对白酒行业来说这次只能算一次小危机。
因为这期间,只有三家企业,即汾酒、舍得、古井贡营收增速为负、两家企业,即汾酒、酒鬼利润增速为负,其它企业营收、利润均保持了正增长。
回头看2008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G D P每年增速都在8%以上,但对比2007年超过14%的经济增长率,就能发现经济出现减速趋势。而且2008年下半年C P I快速转负。这对消费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白酒行业业绩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
面对由外源性经济危机带来的减速,我国迅速推出了“四万亿”的庞大财政刺激计划,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下国内经济很快止跌回升,白酒行业安然度过这轮小危机。
第三次危机:2012年到2015年。
这是仅次于1999年到2003年的一次行业大地震。在这一轮危机中,全行业平均净利润2013年下滑11.04%、2014年再下滑18.00%。
然而,这轮危机的诡吊之处在于白酒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显著背离。2012年前后,宏观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期,G D P虽然降速但平稳下行,保持中高速增长没有任何问题;全社会零售品总额高速增长,这几年均值都保持在12%以上。最重要的是此时物价水平平稳,社会总需求稳定,并没有出现通缩迹象,C P I常年保持在2%上下的水平。
与其它三轮危机成因截然不同,可以确定这不是一轮典型的需求周期,而是一轮由突发事件诱发的白酒行业所特有的周期。不难找到证据:这期间除白酒以外的其它消费品业绩增长稳定。
2012年11月,酒鬼酒塑化剂事件使得市场信心严重受损,而在随后的12月“八项规定”出台限制三公消费,尤其是禁止公款消费烟酒等,中央及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禁酒令”,作为白酒消费自2000年后的最主要支柱,政商务需求遭到大幅削减后导致白酒行业进入寒冬。遭遇政商务消费骤减的行业需求危机后,白酒行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期。
供给侧的问题被人们忽略了。厂商的提价和扩产等不理性的行为加剧了供需矛盾。而这轮特殊的危机只能靠时间来消化,而不是依赖宏观调控政策。
在需求侧,经过三年时间的调整和需求积累,商务和个人消费终于承接了政商务消费断崖下跌带来的供需缺口。在供给侧,高端白酒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五粮液出厂价降至609元、国窖1573出厂价降至550元。
这里延伸讨论一下2016年后的白酒大牛市。绝大多数人都认同这轮白酒上行周期是消费升级带来的,这个观点能够得到数据的支持。确实这个阶段均价提升取代了销量增长,成为白酒增长的新动力。问题是,为什么白酒消费升级发生在2016到2020年?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出现消费升级?为什么不是等到2022年消费升级?
答案是房地产。
需求端的增长由消费力决定,而消费力背后是居民收入和财富增长,在这个阶段居民收入的增长较为稳定,地产带来的财富效应催生了这一轮复苏,在此阶段白酒提价引领了消费升级。
第四次危机:2022年到2024年。
从大周期视角看,当下的白酒危机只是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中的阶段性调整而已,严格来说算不上危机。这一轮调整中,白酒企业不仅没有一家出现亏损,而且营收、净利润也没有出现负增长,仅仅是增速下滑。
从成因上来说,这一轮危机与第一轮有相似之处,但严重程度与前几轮不能相提并论。相似之处在于同是经济下行,需求不足,物价低迷;而独特之处是这轮低迷的重要成因是地产下行带来的财富缩水,可谓“成也地产,败也地产”。
与第一轮、第三轮一样,走出本轮危机离不开大规模经济刺激。能否稳住经济,首先看能否稳住地产,这也是白酒重回增长的关键。
危机中通常会蕴育机会,白酒企业在这一轮下行周期中相当克制,纷纷选择控量保价,同时这轮危机也让酒企意识到后地产时代要作场景转换、培育新兴产业新消费群体。
好消息是,C P I在2023年10月到2024年1月连续4个月负增长之后,重回正增长,资本市场正走出一波行情,一线城市地产市场有回暖迹象。当财富效应积聚到一定程度,经销商库存和社会库存被消化,白酒消费大概率会恢复增长。
这四次危机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1.白酒行业弱周期特点明显。其它行业的危机是惨烈的价格战和大面积亏损,白酒危机只是表现为利润同比下降,但少见亏损、总体增长趋势不改。
2.白酒周期是典型的需求型周期。其它行业的周期多表现为供给型的周期,即产能过剩下企业进行恶性价格竞争,直至产能出清。白酒的周期表现为跟随宏观经济下行而波动,正如第一轮、第二轮、第四轮危机的演进过程展示的那样。度过需求型危机,要依靠宏观刺激政策的介入。
3.通缩是消费品的杀手。除了2012年到2015年第三轮外,其余三轮危机都发生在通缩或准通缩背景之下。“温和通胀”对消费行业是有利的宏观环境,在这种环境里酒企业可以顺势提价,比如2021年提价是不错的选择,但2022年之后的提价就是逆势而为。
4.白酒危机有内在规律。白酒周期不光是经济周期的反映,白酒供给侧也有内生性矛盾。这种矛盾不是产能扩张,而是非理性提价。
5.拯救第一轮危机的是2001年“入世”、基建、住房市场化改革,拯救第二轮危机的是“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第三轮特别的危机靠的是中国的地产大周期、企业自我调整和降价去库存,度过第四轮危机也离不开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
6.每一轮危机中都会出现“年轻人不喝白酒”“消费趋势变化”的声音,这种观点难以解释白酒行业弱周期律动和长期繁荣的事实。决定白酒能否长期增长的驱动力:需求侧是消费力,消费力背后是收入效应和财富效应,供给侧是品牌力。正如下图展示的,居民消费力提升是白酒行业发展的长期逻辑。
7.当下这轮危机的程度只能算得上“阶段性调整”,成因是地产周期下行所带来的财富缩水以及由此导致的需求不足。好的一面是物价水平正在恢复、通缩风险有解除的迹象,同时白酒产量也已经稳住。
2024年下半年,白酒企业增长压力依然存在,需要继续观察近期的一系列强刺激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和房地产市场的恢复情况。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股票择时大不易。来自陈嘉禾。
价值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斯有一句名言:“持有股票的时间,比挑选股票涨跌的时机更重要。”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市场里进进出出、挑挑拣拣,试图避开下跌、抓住上涨,那么往往得不偿失。反之,我们需要一直持有股票资产,才更有可能赚到价值增长的钱。
与马克斯先生的理论相反,不少投机者总是觉得,自己可以通过挑选那些最好的交易日、避免那些糟糕的交易日,通过“聪明的股票市场择时”,来赚取比长期价值回报更多的钱。尽管真正通过这种做法发财的人寥若晨星,甚至以投机著称的杰西·利弗莫尔,最后也亏掉了自己绝大多数的财产,但是通过投机择时的理论仍然有无数簇拥者。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借此理解在股票市场中,投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多大。我们按每5年的时间分割市场,然后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在频繁交易中,错过了其中一小部分回报率最高的交易日,那么错过多少这样的交易日,会导致我们在这5年中的回报率等于0、甚至小于0呢?
在本文中,我统计了3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数:代表大盘蓝筹的沪深300指数、代表小型企业的创业板指数、代表全球市场的标普500指数。结果表明,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只要在频繁交易中,错失1%到2%最赚钱的交易日,那么即使在一个牛市中,我们也会丢掉所有的回报。
让我们先来看沪深300指数的情况。从2005年至2024年,按每5年为一组,沪深300指数可以被划分成4组。在这4组中,只有2021年到2024年这一组的回报率是负数,其它3组则均带来正回报。
在第一组、也就是2005年到2010年中,沪深300指数上涨了213%,累计有1457个交易日。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牛市。但是,在这个牛市中,只要我们丢掉19个回报率最高的交易日,我们就会损失226%的涨幅,导致剩下所有交易日的总和回报为负数。而这19个交易日,只占1457个交易日的1.30%。
而在2011年到2015年、2016年到2020年这两个回报率为正的区间中,情况也是一样。这两个5年中沪深300指数的回报率分别为19%、40%,总计交易日分别有1214个、1218个。而只要我们分别错失了其中的3个、8个交易日,分别占总计交易日的0.25%、0.66%,就会导致整体回报率为负数。
那么,这是不是由于沪深300指数是蓝筹指数、所以才不容易投机呢?来自创业板指数的数据告诉我们,即使在小型股票上,事情也是一样。
从2010年到2024年,创业板指数按5年为区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明显的牛市,市场在1356个交易日中累计上涨了171%。但是,如果我们在投机中丢掉了区区18个、也就是占比1.33%的交易日,我们就会丢掉整整180%的投资回报率,导致剩下的整体回报直接变成负数。
在历史悠久的标普500指数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同样的规律。从1928年到2024年之间,标普500指数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如图可见,如果以5年为周期,那么标普500指数共可划分成20个区间,其中5年总体回报率超过80%的区间只有4个,占20个区间中的20%。这个比例正好和上述沪深300指数和创业板指数的牛市占比相仿。
标普500指数的这4个牛市区间,分别位于1951年到1955年、1991年到1995年、1996年到2000年、2016年到2020年。在这4个区间中,标普500指数分别取得了123%、87%、114%、84%的回报,而投资者只要失去其中占比分别为4.15%、2.85%、1.82%、0.87%的最佳交易日,就会让自己在这样20中选4的牛市区间中,一分钱都赚不到。
由此可见,在股票市场想要依靠投机赚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投机者错失1%到2%的最佳交易日,那么即使是身处行情最好的牛市,他们都会一分钱赚不到,更遑论那些行情差一些的震荡市、甚至是糟糕的熊市了。而判断市场在一天之内的涨跌幅都非常之难,何况在一个牛市的上千个交易日中,想要持续做出准确的判断呢?
其实,从历史上赚钱的投资者的记录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真正在长期赚到超额回报率的,往往是价值投资者。而依靠投机能在长期赚大钱的人,相比价值投资者来说少之又少。即使是几个靠投机赚钱的幸运儿,他们的致富之路相比之下也显得惊心动魄,完全不如价值投资者那样闲庭信步。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在市场中选择赢面更大的投资方法呢?
-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如何用“足球阵型”,巧建指数基金组合?来自六亿居士。
搭建一个契合风险偏好、攻守平衡的组合,是投资指数基金的第一步。对于大部分新手而言,随意建仓是常事,持有过程没底气,后续碰到波动就容易心态起伏、昏招频出。
A股作为典型的新兴市场,跌宕起伏的波动是A股投资者“七亏二平一胜”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投资者开始时信心满满,不顾潜在的波动风险,大干快上地单吊或重仓某些高成长、高波动指数。在缺乏认知、缺乏风控、缺乏安全边际的前提下,盲目买入某些热门指数,很容易吃亏。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长期收益的稳健重要性远高于短期的“暴富”。投资不争一时,我们得降低预期,逐步学习,并通过组建契合风偏的投资组合,一步步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今天我们以“足球阵型”的方式,探讨常见的指数基金组合模型,优化我们的持仓结构。
一、认识指数的不同风格
不少投资者对指数的认知,往往是“一揽子不同企业的组合”,或者“个股分散化替代品”。但对于不同指数的类型、特色、风格等认知有限,无法辨识不同指数之间的差异,容易错配指数,导致持仓风格、行业暴露明显。
假如你是足球队主教练,你的十一名队员全部是前锋,你想想这场景得有多刺激。又或者你的队员全部是防守队员,一窝蜂的堵在自家门前,你还一直盼着何时能进球。
指数基金跟足球队员一样,基于跟踪指数的编制规则、样本规模、所涉行业、风格倾向,形成不同的指数特性。我们要基于不同的风格,合理地去搭配我们的持仓,从而形成队伍的密切配合,做到各司其职、攻守平衡。
二、搭建你的指数基金队伍
我主要分享4个模型。
A股基础模型。
我们先看一个A股最基本指数的组合,以中大盘价值风格的中证红利为防守队员,以大盘平衡风格的沪深300为中场队员,以中大盘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为进攻队员。
这个组合只有三个指数组成,不过都是A股最核心的宽基或策略指数,从长期成长性看,这三个指数又是诸多指数中的佼佼者。
从行业分布看,由于是宽基指数为主,行业分布相对均衡,没有特别的行业暴露,组合行业分散度较高;从风格倾向看,沪深300作为基准指数,其平衡性无需多言;创业板指的进攻性和中证红利的防守型,能起到很好的对冲作用。
在这个案例中,中证红利可以更换成其他价值类指数,如上证红利、红利低波等;沪深300可以更换成中证A500、中证800等;创业板指可以更换成创业板50、科创创业50等。
全球基础模型。
我们不妨继续使用中证红利作为基准防守队员,但中场队员换成横跨沪港深三市的沪港深500指数,而进攻指数则换成美股的纳斯达克100指数。
沪港深500指数约等于98%的沪深300加12%的中证500加92%的恒生指数,基本代表了沪港深市场的整体走势,能很好地实现A、H股市场的同时布局。
当然,为了定投方便,也可以换成沪深300加恒生指数,或中证A500加恒生指数,避免A、H股不同时低估的尴尬。进攻指数则换成全球指数之矛:纳斯达克100。
看似极为简单的一个组合,便能实现A、H、美股的兼顾,实现全球布局、攻守平衡、分散配置的核心目标。基于类似理念,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整队伍数量和成员,形成契合自身需求的指数基金组合。
A股标准型
在基础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继续扩展。
标准模型采用标准的足球4 3 3阵型,整体攻守兼备。以中证红利为代表的红利系和以300价值、基本面50为代表的大盘价值系作为中卫,以500低波、500质量、红利质量、深红利等攻守兼备的指数作为边卫,伺机配合进攻。
中场主要由中证A50、中证A500、沪深300、中证500等核心宽基坐镇,实现持仓均衡,确保持仓稳健。以中证消费、中概互联、恒生科技等指数作为前腰,参与配合进攻;以创业板、科创板、科技、医疗、消费等板块宽基或优秀行业指数作为前锋,因为涉及行业指数,需要注意各队员之间的行业分布,降低持仓的关联。
全球标准型
基于A股标准模型,我们不妨放眼全球市场。
后防线变动不大,也可以根据风偏,调整部分指数的位置,比如使用中证A50、基本面50、上证50A H、M S C I A50、红利质量等指数,作为防守的候选队员。中场使用A、H、美三地市场的核心指数,以中证A500、沪深300、中证800、恒生指数、标普500、纳指100等指数,搭建高质、均衡、分散、攻守兼备的中场发动机。
基于投资经验、波动承受能力,前锋部分既可以采用A股优秀行业、创业板指、双创50等,也可以使用中概互联或恒生科技,美股的标普医药、纳斯达克生物指数等高弹性行业指数也可以根据需求考虑。
三、根据自身需求,活学活用
指数基金的持仓数量见仁见智,一般来说3到10只的区间,比较适合普通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前,需要对标的有一个综合的认知,数量越多则学习难度越大,早期控制一定数量,有助于灵活运用。
首先,一定牢记指数基金也是“高风险资产”,不要简单的认为E T F风险比个股低,如果持仓结构不合理,E T F波动起来比部分龙头个股,有过之而无不及。契合自身风险偏好的持仓组合,是我们穿越牛熊的根基。
其次,E T F也分很多种类,就权益类E T F来说,也分很多策略、风格和规模,其内含的行业也不尽相同。需要仔细地了解目标指数的编制规则、行业组合、权重分布以及风格倾向。
第三,除了搭建权益类持仓,有余力的建议看看多资产配置,比如:全天候策略、股债平衡策略。大类资产配置及动态再平衡,是为数不多在不增加投资难度的前提下,提升风险收益比的方法。
最后,不一定只把眼光放在国内,随着E T F类型、产品的不断丰富,我们可投的E T F类型越来越多。在擦亮眼、看清楚的前提下,适当的全球化配置,是E T F给予我们的便利。
以美股为例,普通投资者买美股其实挺难,但通过Q D I I基金能很好地进行全球化配置。以标普500、纳指100为代表的美股优秀指数,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选项。至于其他海外地区的指数,务必了解清楚,谋定而后动。
随着指数化市场不断成熟,我们也会见到越来越多样化的指数产品,这些新产品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但也增加了更多的挑战。我们只能脚踏实地,基于指数分析、基于估值判断、基于持仓分配,合理、可控、有选择地去挑选契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 Laat meer zien